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首先是中医按摩,它是中医护理的基础技术之一、中医按摩通过手法的推、拿、揉、按、捏等手段,刺激人体穴位、经络、肌肉等,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常用的中医按摩手法有推拿、按摩、拨痹、扣痛和抠耳朵等。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排毒,减轻疲劳,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等。

接下来是针灸,它是中医护理的特殊技术之一、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

根据疾病的不同,中医护理人员会运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如经络穴位针刺、耳针、手针、灸、拔罐等。

此外,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护理常见的操作技术之一、中药熏洗是将中药煎剂进行熏蒸,使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或呼吸道吸收,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熏洗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通经脉,散寒祛湿,治疗一些皮肤病、风湿病等。

中医护理人员通常将中药熏洗应用于特定的部位或穴位,如足三里、风池、关元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外,中医护理还包括中药熏蒸、中医贴敷、中药煎服等。

中药熏蒸是指将中药煎剂蒸发后熏蒸患者,起到清热解毒、散寒祛湿、祛除恶臭等作用。

中医贴敷是将中药煎剂或粉末敷于患者的相应部位,起到调理气血、祛湿热、止痛等作用。

中药煎服则是将中药材加水煎煮后饮用,以起到治疗或调理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技巧,包括按摩、针灸、中药熏洗、中药熏蒸、中医贴敷以及中药煎服等。

这些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刺激人体穴位、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医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护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为了保证中医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操作步骤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环境准备:确保操作场所清洁、安全,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注意消毒操作区域和操作工具。

2.材料准备: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准备所需药材、器具等。

3.个人防护: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帽子等。

2.2 操作步骤根据具体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清洁患者皮肤:根据需要,使用温水和适当的清洁剂清洗患者的皮肤。

2.操作准备:将需要使用的药材、器具等准备好,确保其干净、整齐。

3.操作步骤:根据具体操作内容,执行相应的操作步骤,如按摩、刮痧、拔罐等。

4.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频率;–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若发现异常情况,如患者不适或出现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止操作;–操作后应及时清理操作区域和器具,做好消毒工作。

5.操作结束:操作完成后,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记录相关信息。

3. 注意事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操作准确、安全。

2.患者应提供必要的病历和健康信息,供操作者参考。

3.对于具有特殊病情或身体状况的患者,应谨慎选择适合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操作。

4.操作者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5.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操作过程合法、道德。

4.本文档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遵循本规程能够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1、穴位贴敷:根据不同疾病,选用相应的穴位贴敷,如膻中穴、涌泉穴、足三里穴等,能够起到舒筋活络、散寒止痛、祛湿排毒等作用。

操作时,先擦拭穴位,再在穴位周围敷上药膏、热敷贴或艾叶等,定时更换。

2、拔罐:将空杯子放置在特定穴位上,借助气压的力量使皮肤和肌肉组织被吸入杯中,再用推拿或按摩等手法,以达到解毒、祛痰、活血、行气等功效。

3、刮痧:用刮痧板或以手指代替,按照穴位、经络的走向,以相应的手法刮动,解除疲劳、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

4、按摩:可以通过手法推、拿、捏、揉、挤等,在患者的穴位、经络上施加力量,以调节身体机能、改善血气循环、调整脏腑功能等。

5、艾灸:先将艾叶烧烤热,然后放在患者身体的特定穴位上,定时更换。

通过热刺激,调节脏腑气血、温煦筋骨、祛除湿气等。

6、针灸:在定位准确、穴位清楚的前提下,将针灸针插入特定穴位适当的深度和方向,以达到调整气血、解除疼痛、美容养生等目的。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一、概述
中医护理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式,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掌握其中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非常重要。

二、操作技术规程
以下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
1. 按摩手法:包括推、揉、捏、按、拍、抖、点、搓等手法,按照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手法进行按摩。

2. 刮痧:使用瓷勺、牛角刮痧板等工具,刮痧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

3. 拔罐:将玻璃杯或者其他材质杯倒置于皮肤表面,通过加热或者吸气等方法在杯内形成负压,起到通经活络、化瘀祛湿、散寒止痛等作用。

4. 灸法:使用艾绒或者其他材料,燃烧放烟熏制或者直接烧灼皮肤,起到温通经脉、化湿、祛寒、疏通腧穴等作用。

5. 针灸:采用麻衣针等细针刺入穴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洗手并消毒,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2. 针灸、拔罐、灸法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判断的依据。

3. 操作时力度要适宜,不能过度用力。

4. 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询问患者的医疗史。

四、总结
中医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需要操作者具备
专业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卫生环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确保患者安全,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总则1.为了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内各个科室的护理操作人员,包括护士、护理员等。

3.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获得相关证书。

二、操作规程1.患者接触1.1护理操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应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位,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1.2护理操作人员要注意仪容仪表,保持清洁衣着,佩戴相应的工作证。

1.3护理操作人员的手部必须保持清洁,需进行常规的手部消毒。

2.患者体格检查2.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患者体格检查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遵守医疗保密法规定,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

2.2护理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记录相应的体征数据,并及时报告医生。

3.输液操作3.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需确认患者的输液医嘱,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液液体。

3.2护理操作人员在输液操作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如消毒针头、挂瓶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3.3输液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输液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注射操作4.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需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注射药物,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2护理操作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如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针头深度和注射速度。

4.3注射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注射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中医疗法操作5.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疗法操作前,需获得相应的中医学或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证书。

5.2护理操作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疗法操作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

5.3中医疗法操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三、安全措施1.操作前,护理操作人员需了解操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艾条炙【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八项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运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应练习基本的按摩技法,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刺激方法。

2.手法要轻柔、细腻,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感为宜。

3.穴位按摩时要维持手部温暖,避免出现手冷的情况,同时要注意穴位的清洁卫生。

二、拔火罐拔火罐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气血运行,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熟悉拔火罐的方法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创伤或过度疼痛。

2.要注意罐内气压的调节,保持适当的吸附力,避免罐与皮肤脱落或过度吸附对皮肤造成伤害。

3.拔火罐后,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红肿。

三、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通过贴合特定的耳穴位,刺激脑神经,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耳穴位置和压迫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贴压。

2.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耳穴,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耳部不适。

3.注意耳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四、刮痧刮痧是通过特殊的刮痧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产生红肿和淤血,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使用带有平滑表面的特殊刮痧工具,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和刺激。

2.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伤皮肤,同时要掌握刮痧的速度和频率。

3.刮痧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刺激。

五、火针火针是通过在穴位上点燃艾条,烧灼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和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烧伤。

2.点燃后的火针要及时放置在穴位上,避免烧灼时间过长或火针烧断。

3.火针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烧伤。

六、艾灸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热气温热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艾灸的操作方法和艾条的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烫伤。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准备工作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用品、为患者做好安全和舒适的准备等。

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
1. 中医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身体循环。

2. 中药熏蒸: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熏蒸,有利于祛湿、通络、活血、驱寒等作用。

3. 针灸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操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

4. 艾灸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操作,有助于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舒筋活络等。

四、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1.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避免细菌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节奏和力度。

4. 操作结束后,要对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后续的资料记录和患者交流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技术_操作流程

中医护理技术_操作流程

中医护理技术_操作流程一、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之前,护士首先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病情、病史、体质等方面的信息。

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二、采集病人的脉象信息三、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制定治疗计划: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护士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确定使用哪种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治疗。

2.准备治疗工具:根据治疗计划,护士准备所需的治疗工具和材料。

例如,如果要进行艾灸疗法,需要准备好艾草和灰盘等工具。

3.清洁和消毒: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之前,护士需要对自己的双手和治疗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操作的无菌和安全。

4.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根据治疗计划,护士进行相应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例如,如果要进行针灸疗法,护士需要将针具穿刺到相应的穴位,保持一定的时间。

5.观察治疗效果: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之后,护士需要观察病人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如果需要,可以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6.记录和总结:护士需要将治疗过程和效果进行记录,包括治疗的时间、穴位和操作方法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的追踪和评估。

四、进行治疗后护理1.观察病人的情况: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之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包括身体反应、症状变化等。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给予适当的护理: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要,护士可以给予适当的护理。

例如,可以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环境、饮食和心理支持等。

3.提供健康教育:护士可以向病人和家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以上就是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

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制定和操作。

同时,护士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便更好地与病人和家属进行交流和配合。

通过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疗法的辅助手段,以中医学的理论为依据,通过特定的操作方法,以促进病人恢复健康为目的的一种非药物治疗。

下面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准备1. 清洁和消毒:操作前应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操作台、器具、药品等。

2. 操作环境:操作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充足的光线和空气流通。

3. 仪器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 药品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药品,按照要求准备数量和浓度。

二、操作技术要求1. 操作手法:操作时应掌握正确的手法,遵循中医的理论和原则,比如按揉、推拿、捏揉、拨叩等,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或过轻。

2. 位置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操作,确保病人舒适和方便操作。

3. 仪器操作:对于需要使用仪器和设备的操作,应熟悉其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4. 防护操作:对于需要保护医护人员或病人的操作,如接触传染病患者时,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5. 注意事项:对于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避免操作部位的污染、避免造成身体不适等,应特别注意并遵守。

三、操作步骤1. 操作前准备:根据操作所需准备好仪器和药品,清洁和消毒操作场所。

2. 仔细询问:询问病人详细的病史和症状,并做好记录。

3. 望诊:运用中医望诊方法,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4. 摸诊:运用中医摸诊方法,检查病人相关部位的肿块、湿疹、疼痛等情况。

5. 闻诊:运用中医闻诊方法,辨别病人的脱落细胞、口臭等情况。

6. 询问:对病人进行详细询问,了解病情和病史。

7. 辨证论治:依据中医四诊法对病情进行辨证,确定治疗方法和技术。

8. 操作治疗: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针灸、推拿、艾灸等。

9. 治疗后观察:对治疗后的病人进行观察,如症状改善情况、舌色变化等。

10. 做好记录:及时记录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便于跟踪和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评估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护士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理状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二、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技术中,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穴位按摩操作时,护士应当准确找准穴位,掌握按摩力度和频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中草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缓解疼痛、舒缓疲劳。

护士在进行中草药熏洗操作时,应当注意药物浓度、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烫伤患者皮肤。

四、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排毒、调理气血的作用。

护士在进行拔罐操作时,应当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造成皮肤烫伤或其他损伤。

五、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护士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应当注重穴位选择、针刺技巧和消毒防感染措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六、药膳烹饪药膳烹饪是中医养生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食疗调理身体。

护士在进行药膳烹饪操作时,应当注意药食搭配、烹饪技巧,确保药膳的疗效和安全性。

七、理疗按摩理疗按摩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护士在进行理疗按摩操作时,应当注意手法的轻重、速度和部位,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以上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护士在实践中应当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传统医学宝贵的遗产,通过规范的操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愿每一位护士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针刺疗法 (2)一电针疗法 (2)二穴位注射 (2)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3)四针刺护理 (3)第二章灸法 (4)一艾条灸 (4)二艾炷灸 (5)三温针灸 (5)四灯火灸 (6)第三章放血疗法 (6)第四章挑治疗法 (7)第五章拔罐疗法 (8)一拔火罐法 (9)二拔药罐法 (9)第六章发泡疗法 (10)第七章磁疗法 (11)第八章推拿疗法 (12)附:小儿推拿疗法 (14)第九章刮痧疗法 (15)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 (16)第十一章换药法 (17)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20)第十三章溻渍法 (20)第十四章涂药法 (21)第十五章敷药法 (22)第十六章贴药法 (22)第十七章吹药法 (23)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23)第十九章药熨法 (24)第二十章导便法 (25)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27)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27)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28)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30)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 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者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普通为 10~20 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蓦地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其脏腑功能和病理状态。

操作时,护士应先准备好工作所需的仪器,如脉搏计或手感触器,然后选择合适的脉搏位置,如手脉、足脉、舌脉等,轻轻按压脉搏点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等情况,以了解患者身体健康状况。

2.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护士在操作针灸之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反应,然后选择合适的针具,如银针、针管等,准备好消毒用品,并对病人的相应穴位进行定位。

接下来,护士应用力揿压针头,然后缓慢转针,直到达到治疗效果。

3.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在人体表面推拿按摩,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

护士操作时,首先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然后使用专业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揉、按、推、拍等,配合适当的压力和节律进行操作,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或提高其身体健康状态。

4.中药熏蒸:中医熏蒸是指使用中药原料进行蒸熏,以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护士在操作时,首先准备好中药原料和相应的器具,如锅、锥、灯炉等,然后按照中医的要求进行配伍,将中药烧煮或燃烧,让其散发出药香,将患者身体暴露在药香中,以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应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卫生原则,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护士还应辅助医生的治疗工作,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和接受度。

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不仅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护理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护理技术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中医穴位按摩中医穴位按摩是中医治疗的一种基本方法,借助按压或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相关脏器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穴、涌泉穴、内关穴等。

穴位按摩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消毒双手,穴位所在的部位清洁干净。

2.手法选择: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按摩手法,如按压、推拿、揉捏等,可以单一手法或多种手法结合使用。

3.手法操作:用指尖或掌根轻柔地按摩穴位,以适当的力度刺激穴位,按摩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注意事项:操作时要确保手法轻柔,力度适中,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应视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利用中药的疗效通过外敷的方式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例如薄荷、冰片、黄连等。

2.中药炮制:将选好的中药制成药物,可以是药膏、药粉或液体。

3.外敷部位准备:清洁外敷部位,保持干净。

4.外敷操作:将中药涂抹在外敷部位,用无菌纱布或药膏贴固定,保持一定时间,一般为1-2小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注意事项:使用过敏试验,确保患者对中药没有过敏反应。

外敷部位应保持干燥,避免受寒。

三、中药泡脚中药泡脚是将中药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进行足浴的方法,通过足部的温热刺激和中药药物的渗透,调理全身气血运行。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红花等。

2.中药煎煮:将选好的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然后慢火煮20-30分钟。

3.泡脚准备:准备一个干净的足浴盆,加入适量的温水,待中药煎煮后稍微降温后,将煎好的中药汤加入足浴盆中,使水的温度保持在适中。

4.泡脚操作:将双脚浸泡在足浴盆中,温度适宜时用手轻轻按摩足部,使中药汤渗透到足底,泡脚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可以视情况进行调整。

5.注意事项:足浴盆应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一、拔罐护理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护理技术。

拔罐时要选择合适体位和部位,根据治疗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罐。

操作时,要保持室内温暖,避免患者受凉。

二、艾灸护理艾灸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激发经气、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护理技术。

在进行艾灸护理时,应掌握施灸的方法、时间和温度,防止皮肤烫伤。

同时,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滞留。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护理技术。

在推拿按摩时,应保持双手清洁、温暖,手法要轻柔、缓和,避免暴力或过度刺激。

对于有皮肤破损或炎症的部位,不宜进行按摩。

四、刮痧护理刮痧是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以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的护理技术。

进行刮痧护理时,应选择合适的刮痧板和介质,保持室内温暖。

同时,要掌握好刮痧的力度和方向,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皮肤。

五、热熨护理热熨是通过加热的物体或药物,置于人体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行气活血等作用的护理技术。

在使用热熨护理时,应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

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压迫或刺激局部皮肤。

六、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通过在耳廓穴位上贴敷各种豆类、种子等物品,通过压迫耳穴,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护理技术。

在进行耳穴压豆时,应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和穴位,掌握好贴敷的力度和时间。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耳廓皮肤的变化情况。

七、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通过将中药煎煮或蒸馏后产生的蒸汽或药液熏蒸或冲洗人体局部或全身,以达到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的护理技术。

在使用中药熏洗时,应注意药液的温度和浓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或造成不适感。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TOC]1. 引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是指在中医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手段,实施一系列的诊疗操作,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维护。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内容,包括中医护理技术的定义、操作项目的分类、技术要求以及相关的操作示范等。

2. 中医护理技术的定义中医护理技术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手段,针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操作,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护理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通过刺激和调理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达到治疗疾病、调整体质、预防疾病等作用。

3. 操作项目的分类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根据操作方法和目的可以进行如下分类:3.1 针灸针灸是利用针刺入穴位刺激,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常用的针灸操作项目包括:•刺激经络:选择合适的穴位,运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如刺、捻、转、按等),调节经络、疏通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调整体质的目的。

•针刺操作示范:具体操作针具的选择、穴位的定位、插入角度和深浅、刺激持续时间等。

3.2 推拿推拿是运用手法在人体表面进行按摩、推拿、揉捏等操作,调理经络气血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常用的推拿操作项目包括:•推拿手法:包括推、拿、揉、按、捏等手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推拿操作。

•推拿技巧:比如重点按摩的穴位、揉捏的力度、按压的时间等,都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合理的调整。

3.3 拔罐拔罐是利用罐具在特定穴位产生负压,并通过拔拨或按压移动罐具,刺激相应经络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常用的拔罐操作项目包括:•罐具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罐具,如玻璃罐、竹罐等。

•拔罐方法:包括拔拨、按压、旋转等操作方式,同时需要注意拔罐的时间和次数,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适。

3.4 刮痧刮痧是利用刮痧板在皮肤上进行刮擦,以疏通经络、舒缓疼痛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1.按揉推拿:按揉推拿是指通过按压、揉捏、抓拉等手法,以改善气血运行,调整人体功能的方法。

常见的按揉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法、揉捏法、推举法等。

它能够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功能。

2.推拿灸疗:推拿灸疗是常见的中医护理手法,通过按摩、推拿和热敷灸疗,调节经络、活络血脉的功能。

推拿灸疗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3.拔火罐:拔火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经络、活络血脉、通经活络的技术。

它能够缓解疼痛、消除湿气,促进血液循环。

拔火罐能够有效治疗因风寒湿热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如感冒、肌肉疼痛等。

4.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病症,如头痛、失眠等。

5.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热气,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的方法。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寒湿,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它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疼痛、痛经等。

6.推背按摩:推背按摩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按摩手法,通过按摩背部,促进经络和穴位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

推背按摩可以缓解经络阻塞,改善背部肌肉的疲劳和僵硬,对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

7.刮痧:刮痧是使用特制的刮痧板将皮肤表面的一些病理物质(如瘀血,风热等)刮下,以促进气血循环的方法。

刮痧可以治疗风寒湿痹、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病症,同时也适用于改善肌肉疼痛。

8.牵引疗法:牵引疗法是一种通过拉伸身体部位,纠正疾病或畸形的方法。

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减轻一些骨骼和肌肉疼痛。

牵引疗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是中医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促进治疗和康复。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操作。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环节。

第三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该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病情,科学施行。

第四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证书。

第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患者安全评估和操作计划,并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

第六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操作简洁、有序,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保证操作区域的卫生。

第七条患者个人信息应保密,医疗废弃物应当安全处理。

第二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第一节针灸第八条进行针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九条针具应严格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针头。

第十条针灸操作应准确、快速、稳定,避免损伤患者。

第十一条针灸时,应确保患者舒适,并根据需要进行辅助疗法。

第十二条针灸后,应清点针具和结束时间,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第二节推拿按摩第十三条进行推拿按摩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四条推拿按摩前,护士和护理人员应仔细准备相关工具和药品。

第十五条推拿按摩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操作部位和力度,并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第十六条推拿按摩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反应。

第三节中草药熏蒸第十七条进行中草药熏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八条中草药熏蒸应在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避免患者呼吸困难。

第十九条熏蒸时,应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第二十条熏蒸后,应保持患者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

第四节中医理疗第二十一条进行中医理疗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二十二条中医理疗操作应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力度适中。

第二十三条中医理疗过程应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第二十四条中医理疗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二十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中医护理培训,更新专业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技术操作规程一、艾条灸 (2)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5)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5)隔物灸技术 (7)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10)二、拔罐法 (11)拔火罐疗法操作流程图 (15)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16)三、耳穴贴压技术 (17)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图 (19)耳穴贴压操作评分标准 (20)四、穴位贴敷疗法 (21)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图 (23)穴位贴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24)五、穴位按摩疗法 (25)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28)六、中药热奄包(热熨)法 (29)中药热奄包(热熨)操作流程图 (32)中药热奄包(热熨)法操作评分标准 (33)七、中药湿敷法 (34)中药湿敷操作流程图 (36)中药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37)八、中药涂药法 (38)中药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40)中药涂药法操作评分标准 (41)九、中药熏洗法 (42)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44)熏洗法操作评分标准 (45)十、中药塌渍疗法 (46)中药溻渍操作流程图 (48)中药塌渍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49)十一、红外线照射治疗 (50)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流程图 (53)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54)十二、中药保留灌肠法 (55)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图 (58)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59)一、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艾灸气味的耐受、接受程度。

4、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5、心理状况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3、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然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五、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巾、艾条、打火机、弯盘一套(内有无菌纱布)、小口瓶、酒精灯、棉签、必要时备浴巾、手消、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指压切迹;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距离2-3厘米,时间10-15分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15-20分钟,酌情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 常用施灸方法:(1)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约2~3cm,一上一下进行施灸,如此反复,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cm处,反复旋转移动范围约3cm,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4.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6.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8.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9.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10.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1.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2.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13.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考核时间:监考人注:1.艾条灸常用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条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隔物灸技术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艾炷、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10壮。

(2)隔蒜灸:用厚度约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3)隔盐灸:用于神阙穴灸,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3~9壮。

(4)隔附子饼灸:用底面直径约2cm、厚度约0.2~0.5cm的附子饼,用针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观察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

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六、注意事项1.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2.一般情况下,施灸顺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

3.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4.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5.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以无菌纱布覆盖。

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二、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六、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常用拔罐手法:(1)闪罐: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后遗症或虚弱病症。

(2)走罐: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前后推拉,或做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

适用于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风湿痹痛及较大范围疼痛等。

(3)留罐:又称坐罐,即火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钟。

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

其他拔罐方法(1)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2)抽气罐法: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