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复习课程
所有制结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政治条件,也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成为党制定所有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政策,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个体经济,则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其发展,从而使五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满足人民生活、促进城乡交流、吸收职工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社会积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扶助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摘要题】共和国史研究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
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
如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所有制结构概述 • 当前所有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必要
性
目录
•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策略 和建议
• 案例分析:成功调整和完善所 有制结构的案例分享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所有制结构调整
指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进行调整 和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政策 变化。
民营企业市场准入
难
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市场准入门 槛高、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限 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权益保障
不足
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 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如土地使 用权、知识产权等。
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问题
01
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尚 不健全,存在法律漏洞和不足之 处。
02
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不够
对侵犯产权行为的执法力度不够 ,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 题。
03
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一些企业和个人对产权保护的意 识不强,存在随意侵犯他人产权 的行为。
04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必要 性
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适应市场需求
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引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可以激发市场活力, 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 市场环境。
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民营企业向高端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转型升级。
所有制结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政治条件,也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成为党制定所有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政策,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个体经济,则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其发展,从而使五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满足人民生活、促进城乡交流、吸收职工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社会积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扶助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研究目录目录1 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1 国内研究现状 (3)1.2.2 国外研究现状 (5)1.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7)1.3.1 研究方法 (7)1.3.2 技术路线 (7)2 相关概念与理论 (9)2.1相关概念 (9)2.1.1 所有制 (9)2.1.2 所有制结构 (9)2.1.3 公有制 (9)2.1.4 混合所有制 (10)2.1.5 全民所有制 (12)2.1.6 集体所有制 (12)2.1.7 股份制 (14)2.2相关理论 (14)2.2.1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归属理论 (14)2.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有制发展理论 (15)3 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过程 (17)3.1新民主主义时期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17)3.1.1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18)3.1.2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18)3.1.3引导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 (18)3.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所有制结构变迁 (19)3.2.1针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19)3.2.2针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3.2.3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 3.3高度集中的时期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24)I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1高度集中时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初步形成 (24) 3.3.2高度集中时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终形成 (24) 3.4新格局时期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25)3.4.1 1978年至1988年期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25) 3.4.2 1989年至1997年期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28)3.4.3 1998年至今期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29)4 建国以来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经验总结 (31)4.1从思想的角度进行经验总结 (31)4.1.1新民主主义时期思想路线的经验总结 (31)4.1.2徘徊时期思想路线的经验总结 (31)4.1.3新格局时期思想路线的经验总结 (32)4.2从经济的角度进行经验总结 (32)4.2.1经济上坚定执行“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33) 4.2.2经济上必须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 (34)4.2.3经济上毫不动摇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5)4.3从实践的角度进行经验总结 (37)4.3.1实践中必须遵循事物发展客观依据 (38)4.3.2实践中必须正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38)4.3.3坚定深化改革中加强法律建设 (38)启示 (41)致谢 (43)参考文献 (45)II1绪论1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来,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当今世界的注目,抽丝剥茧分析支配一个国家运行的经济命脉——所有制结构,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初一重要知识归纳我国的体制与组织结构概括
初一重要知识归纳我国的体制与组织结构概括初一重要知识归纳:我国的体制与组织结构概括我国的体制与组织结构是指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这是中国国家运行和社会管理的基础。
了解我国的体制与组织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的体制与组织结构进行归纳和概括。
第一部分:我国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是指中国的政治系统和政治运行机制。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制定和修改法律,选举和决定国家主要领导人。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则是地方政权的最高机关。
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领导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角色。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二部分: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是指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
国务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国务院的主要职责包括领导国家的政策制定、决策和实施,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
国务院各部门是国务院下设的行政机构,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
例如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等,每个部门负责特定领域的管理与协调。
地方各级政府是国家机构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和管理各级地方事务。
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责类似于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
第三部分:我国的人民团体我国的人民团体是组织在我国境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组织。
人民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它们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人民团体在我国的体制与组织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服务功能。
20-21版:4.2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创新设计)
1.5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0个百分点。
2019年9月1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十八年发布中国企
业500强榜单及报告,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列前三名,500强入围门槛、
资产规模、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数量等指标再创新纪录。
20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思维导图篇
热点追踪篇
@《创新设计》
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 生产要素 、公开公平公正参与 市场竞争 、 同
等受到 法律保护
,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小提示: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对比,要注意两个方面:在整 个所有制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个是主体地位,一个是从属地位;在 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竞争主体。
淆。 (3)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后者主要指公有制经济
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法。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公有制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
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他成分则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23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思维导图篇
力量。( )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相同的。( ) (6)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14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思维导图篇
热点追踪篇
2.连一连:
(1)个体经济
(2)私营经济
A.社会主义经济
(3)国有经济
(4)集体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混合所有制经济
3.比一比:公有制形式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有何区别和联系?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第七章
资料: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哪一种所有制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落后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改革以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情况
资料: 1978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状况
注:①②在 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
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2)建国初期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
(3)苏联模式的影响
(4)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理论的教条式理解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目前,个体私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的40%左右,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的60%以上。
加上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一半。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90年代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净增500万―600万个工作岗位,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
当前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人数已占城镇就业和整个非农就业人数的大半。
专题5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统编版)
事后调节,赶不上趟等,如农业种植
提醒:自发性vs盲目性:自发性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属于主观故意;盲目性是对信息了解不全面,损己不害人,属于认识缺乏预见性。
拓展: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
拓展: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
原因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波动。 ②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只有积极作用
形式
通常采用股份制
股份制都是混合所有制
性质
关键是看谁控股
笼统地认为混合所有制是公有或私有
7.混合所有制经济
1.(2022山东卷)在从“0”到“1”原始创新成果孵化期,企业迫切需要资本支持,但因投资风险高,融资困难。某省探索出以“国有资本战略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服务创新企业发展的新路,通过产业政策和国有资本投资,解决了科技企业初创期社会资本不愿投、不敢投的问题,在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育种育苗”,由此培育出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该省做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国有资本( )①投资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②服务创新企业发展弥补了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缺陷③通过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④通过战略投资推动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2.(2022辽宁卷)钢铁企业A(央企)和B(地方国企)重组,地方国资委将所持B企业51%股权无偿划转给A企业。两家企业在铁矿资源储备和采选技术方面都有优势,重组后可推进钢铁板块和铁矿石板块整合运作,粗钢产能将跃居世界第三。该重组有利于①提高国有资本在钢铁行业中占比,放大国有资本功能②实现A、B公司股权多元化,激发国有企业市场活力③增加铁矿石供给,维护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④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已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和领域继续保持控制力、影响力,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1. 公有制经济占比下降与非公有制经济占比上升变化趋缓。
目前,公有制经济在产值、就业、税收等结构中的占比低于非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在经营性总资产中占比仍然超过 50%,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一是从已有数据看,经营性企业注册资本,截至 2017 年 9 月,全国实有内资注册资本 250. 94 万亿,外国 (地区) 投资企业注册资本 23. 38 万亿元,合计 274. 32 万亿。
全国实有内资 ( 非私营) 企业注册资本为85. 55 万亿元,占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 31. 19% 。
实有私营企业注册资本 165. 38 万亿,占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 60. 29%。
外国 (地区) 投资企业注册资本 23. 38 万亿元,占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 8. 52%。
二是从工业企业市场价值 (资产) 看,2012—2016 年,公有制企业占比从 21%下降到 15. 1%,非公有制企业从 43. 4% 下降到 41. 7%。
城镇企业就业人数,公有制占比从 21. 9%下降到 13. 9%,非公有制占比从 63. 6% 上升到 69. 2%。
缴纳税收方面,在 2010 年至2014 年缴纳的增值税,公有制占比从 19. 3% 下降为 12%,非公有制占比从 50. 2%上升为 51. 3%。
2. 国有经济在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并占主导地位。
一是按照做强做优做大要求,国有资本在战略布局上逐渐向资源性、公共服务性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集中,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主要实行了一种集体所有制经济模式,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
第二阶段: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阶段,国家逐步推出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改革政策,引入了市场机制和外资,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
第三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开始进一步加强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引进混合所有制,加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第四阶段:近年来,中国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通过混改和股权改革,为国有企业注入了市场活力,提高了效益和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所有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和行业的改革进程也存在差异。
同时,在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国家仍保留了一定的经济调控和监管的功能,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第七章
资料: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哪一种所有制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落后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改革以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情况
资料: 1978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状况
注:①②在 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
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2)建国初期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
(3)苏联模式的影响
(4)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理论的教条式理解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目前,个体私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的40%左右,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的60%以上。
加上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一半。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90年代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净增500万―600万个工作岗位,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
当前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人数已占城镇就业和整个非农就业人数的大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说全章8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
3.分布地区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沿海城市。反映了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性。
4.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存在矛盾 又有依赖性。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 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 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 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 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 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 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 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4~1955 农民土地股份制
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高级社,集体经营
1978 年至今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准确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①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 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 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 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 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ppt课件
2020/12/27
13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总投资达到40亿元。 通过引进外资,实行中外合资,我国只投 入了3亿美元,就把电站建成了。核电站90 万千瓦发电机组,每年将120多亿千瓦时的 电量输往香港和广东各地。20年后,核电 站将归中方所有,年盈利将达数亿美元。 同时,通过核电站的建设,我们还学到了 国外先进的设计、管理、施工和生产经验, 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可见,发展外资经济, 对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有利的。
5 南京斯威特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 1793674通信、家电、电子信息
6 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省 1564435建筑、房地产、宾馆、旅游
7 万向集团浙江省1521183汽车零部件
2020/12/27
10
8 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 苏省1520101市政公用工程、 路桥工程、机械制造
9 苏宁电器集团江苏省1231247 家用电器、电子通讯产品销售
(三)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从根本上讲: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 2、20从20/1具2/27体上讲: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2决定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性质
特征
作 用 共同点
个 由劳动者个人
体 或家庭占有生 经 产资料,属小 济 私有制
以自己劳动为基础, 一般不剥削他人, 规模小、投资少、 P38 设备简单、经营灵 活
10 横店集团浙江省1202001电 气电子、医药化工、影视娱乐
2020/12/27
11
11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12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 奥克斯集团
28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9 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初中教案学习我国的制度演变
初中教案学习我国的制度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我国制度演变的历史和现状。
本文将通过几个时期的转折点,介绍我国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封建社会下的制度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儒家”思想,通过儒家经典对人民进行教化和统治。
教案学习需要包含这一时期的制度特点、皇帝的地位和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等。
同时,还应该了解到这一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二、近代中国的制度变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尝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初中教案学习中可以详细介绍这些变革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变革尝试的失败和原因,为后来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制度的重大变革。
初中教案学习中可以介绍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思想对我国制度建设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了解到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集体主义经济的特点和变革。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
初中教案学习中可以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的,介绍改革开放对我国制度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五、当代中国的制度建设当前,我国的制度建设还在不断进行中。
初中教案学习中可以关注一些当代热点议题,如扶贫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我国制度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国制度演变的历史和现状,初中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制度建设和发展,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参与制度建设讨论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初中教案学习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了解和尊重不同的制度观念和观点,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引进外资
优化外资引进结构,鼓励外资企 业技术创新和在中国市场的拓展
。
走出去战略
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 合作和投资,提高中国企业的国
际竞争力。
05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 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
发展。
国有经济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完善企业治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 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
力和竞争力。
激励与约束机制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激 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 流失,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对外开放
贸易自由化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贸易自 由化进程,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
地位,集体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02 03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开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开始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
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在实践中,我国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重要支撑。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 规行为,维护市场秩 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 垄断,促进商品和要 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 流动。
04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决定性作用
增强市场功能
01
02
03
公平竞争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 争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 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中图法分类号F12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
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
除了60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
到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
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中图法分类号F12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
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
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
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
除了60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
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
到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
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
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严重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全面纠正“左”的错误,纠正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并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
)“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
)以后又逐渐提出,我国应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注: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第23-24页。
)依据这些理论,我国在近20年的时期里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各经济成分的绝对规模看,随着我国经济近20年来的快速增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5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从3201.4亿元增加到29504.8亿元,以平均每年18%(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其工业总产值从3289亿元增加到31220亿元,以平均每年约15%(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与改革前相比,国有企业的资产净值和工业总产值均增加了9倍左右。
集体经济的增长幅度还要大一些,其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94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3623亿元,在18年中增长了约35倍。
个体和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力军。
外资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在90年代也进入高增长阶段,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972.8亿元。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在资产规模、总产值等总量指标方面都呈现出全面增长的势头,这是改革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具体体现。
(2)从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变化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1978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6%,1990年为54.6%,1996年为28.5%。
8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90年代以后,下降速度有所加快,平均每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集体经济的份额有所上升,1978年为22.4%,1990年为35.6%,1996年为39.4%。
平均每年增长约0.8个百分点。
第三,个体、私营和其它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较快。
其中,城乡个体经济工业产值在总的工业产值中的比重,1985年为1.8%,1990年为4.8%,到1996年为15.5%左右。
平均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
其它经济类型(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也保持了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增长,到1996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16.7%。
从各种经济成分的总量和相对变化两方面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然稳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正在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近20年来,我国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
(1)思想解放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第一推动力。
回顾我国近20年来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否定了“以阶段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保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
1992年的南方谈话,甩开了“姓社姓资”的诘难,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第二闪思想解放。
通过这两次思想解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变革“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理论。
把非国有经济从排除在“体制外”到放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制内”,在理论上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空间,使非国有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推动我国所有制经构变革的现实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2)我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
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
”(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我国现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还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而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
大生产和小生产、机械化半机构化和手工劳动、现代化自动设备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并存。
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
(3)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开放的必然结果。
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并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4)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20年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相违背的,又由于体制转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直未能取得与市场经济很好适应的有效模式。
加上国有经济的历史包袱重,税收负担、社会责任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企业,尽管存在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优惠,但其增长潜力仍然受到很大影响,不仅其总量规模的增长幅度低于其它经济成分,经济效益总体上也处在较低水平。
集体经济相对来说,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高一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好一些,其增长速度较国有经济高也是正常,并且集体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地位下降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影响。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市场导向调动了个人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理论上的突破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广阔空间,从而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形式适应市场能力的差别,才得以使各种经济成分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展开竞争,共同发展,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合理。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的依据及变动趋势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所有制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公有制内涵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与以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相比,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安排。
这个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含义:(1)以公有制为主体。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
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这种定义扩展了公有制的内涵和外延,纠正了人们的片面认识,依据实践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框框,提出了应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论断。
这种理论创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拓展了改革的空间,使改革可以更深入地进行。
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