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
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
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99年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说文解字》、《尔雅》。
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
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
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
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
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
”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
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
语言学读书笔记
语言学读书笔记【篇一: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汉语言文学邝云梅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
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
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
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
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
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
2.《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
陳楚之間,凡人獸乳而雙產,謂之釐孳,秦 晉之間謂之僆子。 㥄、憐,哀也。
郭璞注曰:“㥄亦憐耳”。
课件
41
3.4.漢代的詞源學與《釋名》 3.4.1.漢代詞源學 詞源學又叫語源學,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一 個部分。它的任務就是要探索詞的形式及意 義的來源和演變歷史。
“聲訓”,古人也稱“諧聲訓詁”。它是用 音同或音近的詞去說明被釋詞的來源。
课件 31
卷十二、十三在體例上與前面的大不相同。 除個別的詞條外,全部是以一個單詞釋一個 或兩個單詞,其性質與《爾雅· 釋言》類似。 另外,這兩卷所收詞條的數量大大超過前面 的各卷。
课件
32
课件
33
课件
34
3.3.4.《方言》的意义
第一,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個人力量進行全 國性方言詞彙調查的一部著作。
瓦器也。從缶,包省聲。古者昆吾作匋。”
《鹽部》:“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
课件 22
3.2.4.《説文解字》價值和不足 “家”
戈父庚卣、枚家卣、 毛公鼎、
中山王鼎、 説文古文、 説文小篆
课件
23
3.2.4.《説文解字》價值和不足 第二,中國文化學方面的價值。
全面記載了一些複雜事物的各個方面或變化
注音。其記載的讀音均為上古音,這些材料
成為後代研究上古音的寶貴資料。
课件
26
第五,《説文》的不足,首先表現在釋義 上。許慎作此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昌明經 學,使得《説文》對漢字的編排和説解有 時出現宣揚敬天信神的傾向。其次,作為 工具書,《説文》檢字繁難是一個很大的 缺點。
“天”甲三六九○、天鼎;“元”王孫誥鐘、蔡侯鼎
結晶,《方言》是漢語方言學的奠基之作,《釋名》是中國詞源 學的第一部專著。它們各自代表語言文字學的一個分支,但又都 以詞義訓釋為中心內容。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语言学史是研究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历史上的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思想,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和演变,为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其中以文字学和音韵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起源、演变、规范和应用,音韵学主要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分类和特点。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古代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文献,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思想;比较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思想,发现语言学的演变规律;个案研究是通过研究具体的语言学问题或案例,深入了解语言学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思想;其次,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借鉴;最后,它为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启示和方向。
总之,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推动中国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一、背景概述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语言学各个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这门学科旨在揭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探讨各历史时期语言学的学术成就及其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贡献,并为当今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
二、内容梳理在中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荀子等,他们提出了“名正言顺”等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学著作,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则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础,对后世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我与《中国语言学史》
事规律都是不可抗拒的 。
编撰《 辞海》 我终 生受 益 , 让 也使得我与辞书研究和 辞书编撰结下 了不 解之 缘。文革 结束 以后 我写的第 一
篇学术论文是发表 在《 书研究 》 9 9年第二辑 的《 辞 17 略
但 是 由 于研 究 内 容 的 关 系 , 书 有 的 章 节 较 长 , 有 的 本 而 章节 又 较 短 , 节 划 分 不 平 衡 。在 编 写 内 容 方 面 也 是 不 章
研 究专门著作和一些杰 出的语 言学家 。叮以说 , 汉代语
言 学 的 成 就 , 志 着 我 国 古 代 语 言学 的建 立 。 标
杂情况 。这种情况 到了汉代 , 首先集 中而 突 出地表 现在
“ ” 古文之争 上。 经 今 汉 代 统 一 后 , 文 化 思 想 方 面 主要 有 三 点 措 施 : 在 即
发表过两篇文章 :书 王力先生 <中 国语 言学 史 >后 》 《 《 中国语 言学史研究 中的几个 问题》 提 出 自己的看法 。 ② 在《 中国语 言学史》 书第 一章绪论第一节 “ 一 中国语 言学 史研究 的对象 和任务 ” , 语 言学 ” “ 文学 ” 中 对“ 和 语 有论述 , 认为 : 中国古 代语言学 史 是不科 学的语 文学 , 说
语文 辞=呼唤训诂学》 括 一文 在会上宣读 。我在该文 中指
出 :现代语文辞 书无论 是单 字 、 词还是词 组 , 有可 “ 复 都
能涉及训诂 问题 。辞 书编纂者 和使 用者在 各条 目有关 古字义 、 词义 、 语义 的训 释 中, 关沿用 古词语 结构 、 有 用 法 以及所蕴含的 古代历 史文化 内容 中需要接 触并 呼唤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一、语文学和语言学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语言学包括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
狭义的语言学指的是同语文学相对的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
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
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别:P3前者是文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王力)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二、中国有无语言学?片面观点:没有,是语文学而不是语言学。
欧洲有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anguistics)的区分,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我们有的人也一切以欧洲模式自蔽,谓我国在“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都是属於“语文学”范围的,是“前科学”的。
原因:(1)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是不够的,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很少,至今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澄清.(2)根据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认为有三点理由:P4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成果驳斥:这些理由似是而非,不能令人信服。
(1)研究对象:“文字和书面语”与“语言本身”并不对立研究事实:古代语言学有优秀的著作,已超出语文学范围。
如《方言》(2)研究目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都有它的目的,不能以此就判断它的性质。
西方语言学最初也是为阅读古典文献服务的。
(3)研究成果:我国古代语言学是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
文字、词汇、方言、语音三、“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也被称为“小学”,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
但小学最初是指教育童蒙的学校,后用来指语言文字的学习。
P36四、古代语言学史大致分期及特点:(1)先秦:萌芽时期,以研究事物名称为特点主要成就:童蒙识字课本的编撰――《史籀篇》名实关系大讨论――孔子、老子、荀子(2)两汉:确立时期,小学的建立,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点1主要成就:识字课本――史游《急就篇》;训诂学、词汇――《尔雅》、扬雄《方言》、刘熙《释名》、《小尔雅》;文字学――许慎《说文解字》;(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发展时期,语音研究开始,词义研究进一步发展主要成就:训诂学、词汇――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孔颖达《五经正义》文字学――《字林》、正字法专著音韵学――韵书:陆法言《切韵》、孙�摇短圃稀�(4)宋元明:研究范围扩大、承前启后的时期,以语音研究为特点主要成就:音韵学――韵书:《广韵》、《集韵》、《中原音韵》、《韵镜》等(5)清代到“五四”之前:鼎盛和转型时期,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点,是对古代语言学的总结时期主要成就:古音学研究、《方言》、《尔雅》、《说文》研究语法研究兴起――马建忠《马氏文通》知识点:三仓(秦朝)――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西汉史游《急就篇》:唯一流传下来的识字课本。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经”。秦始皇焚书的时候,有些人把书藏
在墙壁中或者埋在地下,汉朝建立,这些 书籍一批又一批被发现,它们是用战国文 字写的,称为“古文经”。按理说,今文 经和古文经本来只是书写时用的文字不同, 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别。但是在当时却成了 对立的学派,互相攻击,争论不休。经过 了一段时间,形成了各自的研究风格。 今文经学派解释经典的特点在于阐明微 言大义,以便把经书联系到当时的政治, 解经是为了汉代的统治服务。因此常漠视 文本意义,着眼于阐述个人的见解,经文
于学官,给予合法地位。但他的这一建议
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 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 罪名。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 也离开了首都长安。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 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文 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 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中的 “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
今文经学有欧阳高、大小夏侯(夏侯胜“大
经学则有孔安国《尚书》。 经学从西汉开始,两千年来书籍众多, 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派,即西汉今文经学、东汉古文经学、宋 学。
夏侯氏学”,夏侯建“小夏侯氏学”),古文
第四,汉代的客观条件也比较利于学术 发展。汉代社会比较稳定,政治环境也比 较宽松,物质生活也较前有所改善,这些 条件都比较适合各种学术(包括经学、小 学)的生存和发展。
《尔雅》是代表作。此外,《说文解字》
《方言》《释名》以及经书传注中都有辨 析同义词的资料。训诂学中的所谓“直训” (以字释字),基本上都是以同义词作释 的。 (四)方言研究具有开创性 扬雄的《方言》本质上属训诂学著作。 它开创了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词汇的先 例,是汉语方言学史上第一部研究专著。
《中国语言学史》第四章(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4.7 反切的产生 4.7.1 反切释义
1)反切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 一个字的读音。
冬(dong1)= 都(d)+宗(ong1) 《广韵》: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2)最初称“反”或“翻”,后来叫“切”,“反切” 是两种说法的合称。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 ,忌讳“反”字,遂将“反”改成了“切”。
《淮南子·本经》高诱注:“螣(diəm),读近殆( də),缓气言之。”
《淮南子·脩务》高诱注:“啳(kiuan),读权横之 权(giuan),急气言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5) 舌腹、舌头 《释名·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 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垣也,垣然高而远也。
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 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臣故曰伐莒。
《吕氏春秋·重言》记同一个事说:“呿而不唫, 所言者莒也。”
“莒”上古音属鱼部,拟音为a,是一个开口音,这是 古人关于音色方面的辨别。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2)《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见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舌腹:即今之舌根音。舌头:即今之舌尖中音。 6)横口、踧口,合唇,推气, 《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 其气博氾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见,放 也,气放散也。 横口合唇:即今之双唇音。踧口开唇推气:即今之唇齿音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总结:古人上述的注音或称譬况法,是用描写性的语 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这种方法最初是为弥 补直音、读若等注音方法的不足而创立的,但周汉间学 者古音研究的最大成就。正是由于上述的需要和方法, 古人逐渐把一个完整的音节拆分为声、韵、调三部分, 又逐渐把声、韵各拆分小的要素,从而逐渐确立了音韵 学。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
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
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报告3000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报告3000《中国语言学史》的内容以19世纪以来的中文语言学发展为线索,通过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实例,叙述了中华民族从语言到文字的悠久历史。
其主要观点有:语言的产生和传播;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文献的整理和保存;古代语言与古代文字的关系;中国古代语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中国古代汉语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来的;从语音方面看语音的演变;从语法方面看语法结构在语言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词汇方面看词汇与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来分析语言学问题;从语言学的起源、发展、演变与分类来分析语言学问题等。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我认为“语法”是语言发展中十分重要得一个因素!为什么要提出“语法”这个概念?因为语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一种行为,而我们人类本身就带有这种行为的基因。
这就是语言学(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语言与人类历史、人类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语言学(或语言学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语言与文化及其关系问题!)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对汉语史的梳理!我很早就对汉语史有了研究,但因为没有接触过这本书,所以还是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很简单的,而且我觉得它并没有那么难读。
不过从书中的部分内容看,似乎它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太多的惊喜,而且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那些。
比如说它所阐述的词性和词法问题。
汉语词性问题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问题,这也不需要我们多费功夫就可以研究明白了。
但是就像许多人说的,我就是想搞清楚汉语词性和词法问题,而非这本书能够讲清楚这个问题。
当然对我们来说这个语法性问题并不是很难回答!只不过有些人认为这个问题简单容易回答,也可以说他们有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上的错误才导致问题被掩盖罢了。
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许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我认为这样一个语法性问题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二、从历史上来看,什么人发明了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把古代人类所有会说话的语言称之为“语言”。
评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
评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总领本书的标题“语言学”取其广义,实则主要介绍中国的“语文学”历史,博览考证文献资料与故训。
语文学虽欠缺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科学系统方法与客观成体系的理论成果,仍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瀚丰美,也拥有着无数值得钻研挖掘的知识;语文学研究,也足有二千年的历史了。
故,本书以介绍语文学研究史为主,兼介绍古文字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语言调查等。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先秦时期语言文字资料不丰富,文字学研究没有兴起;但是,文字学的萌芽已经萌芽了。
首先是离真正意义的语文学相去较远的情况。
一,借字义解释阐明哲理或政治观点。
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曰政为正;又如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些都是后世称之为“声训”的方法,取同音或近音字释义;二,借字形解释道理。
如《左传》中“武”为“止戈”的解释。
这些解释未必是造字者的本意,可以视作这些解释者为了说明道理而牵强附会。
例外是辨别同义词的情况,如《左传》庄公称军队驻扎一夜为“舍”,两夜为“驻”,三夜为“次”。
第二是对古书的释义,则离语文学较近,较为可靠。
如《左传》中荀林父为了说明《诗·大雅·板》中“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指出“同官为僚”,是解释《诗经》的字义,是准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
第三是古籍中偶然出现的一些语音分析材料。
如《吕氏春秋》中东郭牙凭借读唇术断定齐国将攻打莒国。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语言学范畴的语言理论。
荀子在《正名篇》叙述了三个语言学原理,包括“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具有民族性,思维具有世界性”,“语言稳固又发展”等。
第二节童蒙识字课本和故训汇编童蒙识字课本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秦汉时期,已出现部分用以教学孩童识字的“小学”课本,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
以仅存完整的《急就篇》来看,其内容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分别押韵铺排,罗列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包括饮食、衣服、器物、动物、兵器、形体等多方面内容,以教会孩童认字。
我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文学)之填空题练习)
我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文学(填空题练习)王桂钟先秦文学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音乐的不同分为、、。
诗经;风;雅;颂2、《诗经》普遍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赋;比;兴3、《诗经》共收诗歌篇,最初称《》或《》,始称《》。
305;诗;诗三百;汉代;诗经4、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家,他们是,,,,今存《》。
四;齐;鲁;韩;毛;毛诗5、《诗经》中周民族的史诗有《》。
生民6、《毛诗正义》的作者是,《诗集传》的作者是。
孔颖达;朱熹7、《左传》原名《》,西汉以后又称《》,其记事上起,下至。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鲁隐公元年(前722);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8、《左传》的重要注本有晋代的《》和唐代的《》。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9、《左传》的编写体例是,《国语》的编写体例是,《战国策》的编写体例是。
编年体;国别体;国别体10、《战国策》记事上自,下至,主要记载时期的言论和活动。
战国初;秦并六国;战国;纵横家(谋臣策士)11、《战国策》的编定者和命名者是,最早为它作注的是。
刘向;高诱12、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儒家的有《》,《》,《》。
属于道家的有《》,《》,属于法家的有《》。
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13、《论语》共篇,它是体散文。
重要的注本有何晏的《》和朱熹的《》等。
20;语录;论语集解;论语集注14、《庄子集解》的作者是,《庄子集释》的作者是。
王先谦;郭庆藩15、《孟子章句》的作者是,《孟子正义》的作者是。
赵歧;焦循16、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的《》。
荀卿;赋篇17、最早为《楚辞》作注的是汉代王逸的《》。
楚辞章句18、《楚辞集注》的作者是,《楚辞补注》的作者是。
朱熹;洪兴祖19、《》是屈原最有名的代表作。
《九歌》共有篇。
离骚;十一。
中国语言学史 读书笔记
精心整理读书笔记——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
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训而序》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是对《说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着作,其中以第三类最为重要,并且出现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
在甲骨文和铜器的影响之下,在清以后,出现了古文字学的极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从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响,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语言学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真正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语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汉语语法与拉丁语法、英语语法的差异。
普通语言学传到中国,学者们对语言研究才有所转变,可以对现代语言学进行静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记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旧方法而是利用音标。
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描写语言学较早的着作。
精心整理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谨严,观点新颖。
在每一个分期之下,描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其中援引了许多经典着作中的观点,同时也对每一时期的研究对象,重要代表人物和着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价值,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体现了王力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
这本着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关于中国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想法,西方的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初,而我们国家的语言学几乎晚了一个世纪,这差距有点过于悬殊了。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濮之珍版)
中国语言学史笔记1.绪论1.1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对象和任务对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小学:文字训诂音韵19世纪以前语文学: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零碎且缺乏系统性19世纪以后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系统细致全面的语言理论1.2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问题继承和发展并存,不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勇于创新,并积极接受新的观点。
1.3研究中国语言学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一)了解中国语言学历史发展概况(二)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2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2.1概述2.1.1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北京猿人已具有语言传说中国远古居民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炎帝黄帝东夷八卦记事黄帝象形文字仓颉造字28个字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斧)芾"。
对此,有人推测说这28个字其实讲了一件事,大意是说:“黄帝与炎帝召集部落首领会盟,首领们聚在一起商讨攻打蚩尤,各部落成员在外列队等候命令,之后进行占卜,占卜的图案表明前景光明,接着他们互相配合一举打败了蚩尤,随后他们伴随着篝火,设下祭器,手持兵器,腰围兽皮,狂欢起舞。
”华夏族文化“汉语不是一种纯质语言,形成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三次部落战争:炎帝蚩尤黄帝蚩尤黄帝炎帝之后黄帝后裔南迁形成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禹:夏后氏仰韶文化远古时代的语言,到了氏族社会,随着氏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也随着氏族的兼并而融合。
不过,总的说来,在氏族社会中,氏族以分化独立为主,因此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分化占优势。
黄帝入主中原以后,先后兼并了许多其他氏族,因此黄帝族的语言也先后融合了许多其他氏族的语言,从而成为当时部落联盟的共同语。
《墨子·兼爱篇》:“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
王力先生《中国语言学史》读后感
王力先生《中国语言学史》读后感《中国语言学史》是目前很多读者普遍都比较喜爱的一部书籍,其详细对中华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浅谈,而且分析得相当的到位,让读者们在阅读之后不禁会感叹中华文化的无尽魅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力先生《中国语言学史》读后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赏析。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
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
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1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99年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说文解字》、《尔雅》。
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
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
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
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
中国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绪论1.1 相关常识和概念1.1.1 汉语的起源。
黄帝族入主中原后,兼并了许多其他氏族部落。
在此过程中,黄帝族语言融合了其他氏族语言,到夏禹时代发展成为部落联盟共同语,并且成为周代称为雅言、汉代以后称为汉语的初步基础和源头。
1.1.2 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前者是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物件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1.1.3 中国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通常指汉语,中国语言学是指研究汉语及其发展演变的学问,包括对汉字、汉语音韵、汉语语法、甚至汉语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国古代、现代的语言学着作的体例、主要内容、价值和缺点,研究某一学术派别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和对后代的影响等。
1.2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1.2.1 语言是信息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载体,因而,研究语言是信息社会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
语言学的发达程度实际上决定了信息科学的发达程度。
中国语言学的落后已经成了制约信息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这就是研究语言学及研究语言学史的意义所在。
《汉语大词典》¡°酷¡±:¡°1.酒性猛烈。
《吕氏春秋¡¤本味》:¡°甘而不哝,酸而不酷。
¡±2.泛指气、味浓烈。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因抒怀奉寄殿院徐侍御》诗:¡°蕊多劳蝶翅,香酷坠蠭须。
¡±3.残暴;苛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
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
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
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第四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现代),论述了五四运动之后到解放前中国现代科学的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过程,以《马氏文通》为标志着重议论了中国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严谨,观点新颖。
正如他在“前言”中说的,“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
”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而对于这部《中国语言学史》所建立的体系而言,究竟它所论述的对象是属于什么研究范畴呢?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的“前言”中提到,“语文学和语言学是有分别的。
前者是文学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
面的语言理论。
”也就是说,王力先生所研究的是广义上的语言学概念,“它包括了语文学在内。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基本上属于语文学范畴。
”
虽然王力先生把我国语言学历史论述的如此详尽,但是我们在“前言”中可以看到,王力先生明确提出“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只有语文学。
”,即19世纪以前,中国还没有语言学。
虽然语言学有广狭义之分,但是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没有语言学研究了呢?怀着对这种论断的怀疑我在一些阅读资料和网络上了解到,王力的这一论断主要来自西方的影响即严格的语言学理论。
在西方的语言学史著作中,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于:一方面汉字难学难认,使得外国言学家很少也很难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史;另一方面,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很少,向国外介绍我国语言学史的就更少了。
因此,欧洲语言学界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19世纪初。
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的“语文学”。
在“前言”中王力先生说:“中国在五四以前所做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的范畴。
”把中国数千年的语言研究看作语文学,明显受西方的影响。
那么,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是语言学还是语文学呢?
王力认为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对象是文字,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都属于语文学的范畴。
现代语言学界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成就非常大,如扬雄《方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通语”和“方言”的概念;《说文解字》
即使放到世界语言学史上去看,也是一部辉煌的语言学著作。
我国语音研究也是比较早的。
从汉末开始,兴起了语音研究。
古代语音学家分析出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等人的研究方法比较科学,成绩也是十分杰出的。
因此,我们不能说我国古代没有“语言学”而只有“语文学”。
前言中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小学”是“经学”的附庸这种看法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兴起,是为解经服务的,这是事实。
汉代讲解儒家经典方面有许多问题,于是训诂学和文字学就发展起来。
但是,任何一门学问的兴起,总是有它的目的。
外国古代语言学的兴起也是为古典文献服务的。
因此我国古代语言学的研究,开始是为解经服务,是为了解决实际语言的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应该说是对的。
总之,对于我国古代语言研究,我们既不能否认古代语言学成就,也不能过分推崇,盲目夸大。
我们要历史地去衡量前人的得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两千年来我国语文学家的某些方法和理论是中国灿烂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
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如“小学”,古代先贤在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只因中国古代经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这些语言学的灿烂花朵只是点缀在西方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文学”的园地之中,而形不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体系。
所以说,《中国语言学史》从西方语言学研究角度来构建中国语言学的参天大树,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国际化理论体系,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它详尽地论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结,建立了中国语言学史的科学体系,对我国古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保护和现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
我们也应当继续古人的研究之路,对古老的语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语言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