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学具:为学生准备纸张、笔等学习用具,方便他们记录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篮球比赛、体重测量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为什么需要平均数?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如何求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资源等。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求平均数时,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求解平均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存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据,如身高、体重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个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据,让学生尝试求出平均数。
如家庭成员的体重、水果的价格等。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出平均数。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
平均数(四)(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
教案:平均数(四)年级:四年级上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求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平均数的定义。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求平均数的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应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分组讨论、实际应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量数。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是基础且重要的内容,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能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利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平均数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几个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研究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的内容,练一练、练八1、4教学目标:1.感受求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研究、合作交流展示一、自学展示1.出示例3主题图。
谈话:四年级第一小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出示:男女套圈成绩统计图。
你认为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你是怎样比出来的?2.学生根据预成果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提前使用研究单预以后所填的自己的比较方法)3.学生讨论后,集体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以下几种方法,明确:①比较每个组的最好成绩,只反映了小组里某个人的套圈成绩,不能反映整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
②由于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套中的总个数也不能反映小组套圈成绩总体水平。
③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合理。
4.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像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要看哪个小组套得准一些,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男、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
得到结论,并填到研究单上。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二、合作探究1.求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使用研究单,交流已填好的自己的方法。
)学生活动后,指名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组织讲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1)移多补少的方法——利用统计图说明把多的移给少的,使4人比赛成绩相等的过程,得到平均每人套中7个。
谈话: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板书:移多补少),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7表示什么?让学生说说7表示什么?指出7是6、9、7、6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对于具体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实例和实际问题的材料。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或者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学习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学习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 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将一组数字写在黑板上,例如:5、8、4、7、9。
问学生们这些数字有何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字都是整数、都是小于10的数字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告诉他们这些数字都是一组数据,但是这些数字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平均数。
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也就是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例如,一组数据3、5、7的平均数是(3+5+7)÷3=5。
平均数常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3. 计算平均数教师拿出几组由学生自己编排的数据,例如:7、9、5、6、8,或者12、15、18、10、7、9。
请学生依照前面所说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并由他们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计算过程。
4. 应用实例教师提供一些实例,要求学生通过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的成绩是62、68、75、82、90,那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以及“饭店一共售出了120个饭菜,平均每桌4人就餐,这家饭店就餐的桌数是多少?”等。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例题小林的数学成绩分别是90分、85分、75分、92分和88分,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解题思路:小林的五次考试分数之和为90+85+75+92+88=430,他的平均成绩为:430 ÷ 5 = 86分。
五、课后练习1. 计算下列数的平均数:28、32、35、38、41。
2. 一共有10个人的身高,平均身高为1.68米,其中九人的身高为1.65米、1.66米、1.68米、1.71米、1.73米、1.74米、1.75米、1.80米、1.82米,一人的身高是多少?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集体备课共案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板书设计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六、教学反思: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7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共性寓于个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磁性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师:孩子们,喜欢体育运动吗?最拿手的是什么?前几天他们就进行了一场男女一分钟投篮大比拼,你们希望谁赢?各有各的想法,咱们用事实说话,请看当时记录的数据师:第一轮比赛谁赢啦?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看,第二轮,谁赢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发现比较总数更好一些。
师:男生赢一局,女生赢一局,比赛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第三轮,在一名女队员无法参加比赛的情况下,谁赢了?理由教师请几名同学发言,说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师小结:大家所说的平均数是求什么?就是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
这个方法大家同意吗?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接下来咱们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的个数开始研究。
二、分层探究,认识平均数1、移多补少师:不计算,你能一眼看出女生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吗?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样移完了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像刚才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移完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了5个,2、求和均分男生平均每人投进了多少呢?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
师:其实,不管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怎么样?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1.师:圣诞节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不倒翁可是你们觉得老师分的公平吗,为什么呢?2.(出示事物:5个同学分不倒翁)因为第一个同学分到了3个,第二同学分到了4个,第三个同学分到了5个,对于老师这样分,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不公平师:同学们也觉得不公平,那么同学们说说,怎样分就一样多了?生: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补给少的。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3,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一)出示例题2: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情况。
1.说到平均数,通过观察,四(1)班同学们进行的篮球比赛,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他们的说法你们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3.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应该求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1、出示:第一行画6根小棒,第2行画4根小棒。
谈话:怎样移动,可以使每行的小棒一样多?2、学生回答移的方法3、出示:第一行8个三角形,第2行4个三角形,第3行3个三角形。
这三行三角形平均是多少?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4、师小结: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揭示课题:平均数)二. 探求新知,深化理解1、设置知识冲突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习例1(1)出示统计图: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2)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3)出示问题:“这一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第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第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除以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 )÷4=52÷4=13(个)“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3、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个?52÷4=13(个)这2个13个意思一样吗?(区别平均数和平均分)三. 巩固提高1、书本第44页的第2题。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起看看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欢迎查阅!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1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用于展示和讲解。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讨论和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学校运动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平均数。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性质,如总数、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平均数|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用具:计算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的数学运算,那么有没有一种运算,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加起来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1:有5个数,分别是2、3、5、7、9,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 (2 3 5 7 9) ÷ 5 = 53.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或手工计算,验证例1的计算结果。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计算平均数。
案例1:小明家一个月的水电费分别是120元和80元,求这个月小明家的平均水电费。
案例2:小华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前三次的成绩分别是85分、90分、95分,求小华这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案例分析。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1:计算以下数据的平均数:8、4、6、2、10练习题2:小刚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前三次的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求小刚这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为后续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是对其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的个数。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入和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小明生日邀请了5个同学,共收到了8个礼物,平均每个同学送了几个礼物?”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一组数据:1,2,3,4,5”,让学生尝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求平均数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给出一些数据,要求学生求出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如“平均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等,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运动会呀?
生:喜欢。
师:嗯,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运动的小朋友。
那你最喜欢哪项运动呢?生: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跳绳;我喜欢打篮球
师:我听到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篮球,光明小学的篮球比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仔细观察,体育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我们队比分落后,下一个应该派谁上场呢?
师:嗯,这位同学读得真响亮。
比分落后了,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你会派怎样的队员上场呢?
生:应该派水平高的同学上场;应该派投篮投得准的上场;应该拍比分高的同学上场
师:对于让谁上场,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下面老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体育老师是不是应该拍一个整体水平高的队员上场呀。
生:对。
师:下面是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几场比赛的得分,你来判断一下,到底谁的整体水平较高一些呢?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提出一个方案来帮助体育老师。
生:(互相讨论)
师:嗯,这位同学已经想出了一个方案,你来说一下。
生:我认为应该吧七号和八号的得分分别加起来比较他们的和。
师:(根据这位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同学给出的方案,你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案公平吗?哦,这位同学你来说
一下。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
生:因为七号队员上场的次数是三次,而八号球员上场的次数是四次。
师:嗯,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八号球员上场比起好多一次,加起来肯定会超过七号球员的。
这种方案行不通了,谁还能提出别的方
案来?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我们可以用他们的平均分数来比较。
师:嗯,真不错。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平均数,下面和老师一起板书一下课题。
(师生齐读平均数)
师:那怎么来计算这两位队员的平均得分呢?同学们思考一下。
老师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出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得分,做了一个条形
统计图,一格表示一分,先看一下七号球员的得分情况统计图。
生:(仔细观察)
师:通过这个图形你能得出七号球员的平均得分吗?有的同学会说,要是七号球员每场的得分都是一样的就非常好比较了。
你看在这
个统计图上能不能实现?
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师:看来同学们有点小疑问,无从下手。
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
大家请看大屏幕,四个用木板挡开的水槽,水的高度并不一样,但是
如果我将木板拿开,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生:水会持平。
师:(用多媒体演示)对,水会持平。
那么,得到的这个新的高度是什么呢?你来想一下。
生:是这是个水槽的平均高度。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迅速,对,就是水的平均高度。
(多媒体呈现答案)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怎么通过移一移来得出这三组小球的平
均数呢?
生:将第一组的一个小球移到第三组,将第二组的两个小球移到第三组。
师:同学们说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嗯,观察的很仔细,移的也非常对。
那我们再次回到七号球员的平均得分,现在这个统计图,是不是好移一些啦?来,谁来说一
下。
生:将第四场的两分移到第一场。
师:嗯,是的,移动的非常正确。
所以它的平均数应该是几?
生:是十一分。
师:通过图形的移动我们得出了平均数,那这样的移动你有没有想到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一下,好让我们算的更快一些,不用每次
都移来移去的。
大家思考一下,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大家想一下,在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是没变的?
生:总得分数。
师:非常正确,这样的移动只是将不变的总分平均分成了三分,对吗?
那么,你想一下,应该怎么列式表示一下。
生:将第一场第三场第四场的分数加起来,然后除以三,就得到七号球员的平均数。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看他说的和我们前面移动图形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生:是的。
师:所以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
下面再看一下八号球员的统计图形。
想一想应该怎样移动得出平均数,再列式表示一下。
生:将第二场的三分移到第一组,再将第四场的二分移到第五组,就得到八号球员的平均分数是十。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那谁将他说的列式表达一下。
生:将第一场第二场第四场第五场的得分相加,然后除以四。
最后得出,八号球员的平均分是十分。
师:(根据同学所说在黑板上板书)回答的真不错。
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第一种: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动一下;第二种:
列式计算。
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怎样列式求出平均数,在列式
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生:首先求出各个部分的总分,然后除以他的分数。
师:这位同学表述的非常正确。
老师再来重复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话。
大家请看大屏幕(展示课件内容)。
下面老师的问题来了,十分是八号球员的那场得分?
生:十分是八号球员的平均分。
师:这位同学说了,十分并不是八号球员的哪一场的得分,它是八号球员的平均得分,反映的是八号球员的整体水平,对吗?(多媒
体出示答案)
生:对。
师:十一分反映七号队员在小组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
这句话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十一是七号球员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能反映一组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出示多媒体)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并翻开课本第九十六页画出这句话。
生:(齐读并画出这句话)
师:下面是运动会上男女套圈比赛的结果,大家一起来练习一下。
生:(完成练习并回答自己的答案)
师:下面我们进入智慧城堡,继续锻炼一下吧。
生:(练习并回答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呀?
生:平均数;怎样求出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说的真全面,相信大家都学习的不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