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1.2
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_笔记
![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_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ccee4b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6.png)
《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关系 (3)1.2 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3)二、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5)2.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 (6)2.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7)2.3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8)三、实验设计 (10)3.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1)3.2 实验设计的类型 (12)3.2.1 随机化实验设计 (13)3.2.2 被试间实验设计 (14)3.2.3 被试内实验设计 (14)3.3 实验效度的提高方法 (16)四、实验方法与技术 (17)4.1 观察法 (18)4.2 访谈法 (19)4.3 实验法 (21)4.4 测量法 (22)4.5 其他实验技术和方法 (24)五、心理实验的实际应用 (24)5.1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26)5.2 教育心理学 (27)5.3 健康心理学 (28)5.4 社会心理学 (30)5.5 临床心理学 (31)六、实验心理学中的伦理问题 (32)6.1 实验伦理的重要性 (34)6.2 实验受试者的权益保护 (35)6.3 实验结果的公开与保密 (36)七、实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7)7.1 科技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 (38)7.2 人工智能与实验心理学 (40)7.3 跨学科研究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地位 (41)八、总结与展望 (42)8.1 实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43)8.2 实验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44)一、内容概述本次阅读的《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是一部深入探索实验心理学领域的著作。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展示了这一学科在探究人类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独特魅力。
本书首先概述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哲学思考和心理物理学派的创立,到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实验心理学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书中详细介绍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制变量、操作自变量和观测依赖变量等,这些原则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心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实验心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fb82f46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0.png)
引言概述: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过程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课程。
它涵盖了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伦理问题、操作性定义、变量控制等重要内容。
作为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正文内容:
大点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小点1.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小点1.2:实验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小点1.3: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大点2: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与分析
小点2.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小点2.2: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和选择
小点2.3: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大点3:伦理问题与人体实验
小点3.1:伦理问题在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小点3.2: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和限制
小点3.3:人体实验的审批和保护
大点4:变量控制与实验误差
小点4.1:变量控制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
小点4.2:实验误差的分类和控制方法
小点4.3:实验中的可靠性和效度问题
大点5:实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小点5.1: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小点5.2:实验心理学在人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小点5.3: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干预和治疗中的意义
总结: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心理学课程,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伦理问题、变量控制等方面。
通过学习实验心理学,学生可以掌握实验方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人类行为研究和心理干预与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580b2305fbfc77da369b163.png)
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也称现场实验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 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该方法的实质是把实验研究和日常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 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试验法的某些优点,即能主动获取、探究 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能体现观察 法的某些优点,即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 较真实。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因此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 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使用观察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 ② 必须事先界定要观察的行为特征,并事先做好记录表格,以便随时记 下观察到的具体事实; ③ 观察记录时,除笔记外,应尽量采用精密工具,如录音机、摄像机、 照相机等,以便获得更客观的资料。
自然实验法也正是由于实验控制不很严格,容易受到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 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运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或量表)对人的某 种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心理测验法按内容可 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规模可分为个别 测验和团体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等。
客观性原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可以观察的; • 二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可以测量的。
1.1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也是如此。人的心 理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研究者应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 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之实验研究的设计_毙考题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之实验研究的设计_毙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ee4ff5e1fab069dc50220139.png)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之实验研究的设计实验研究的设计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是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目的是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生产有效的一致性的可能性;一、多变量设计:【多因变量和多自变量】(一)多自变量实验设计;指的是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1. 当自变量超额的时候,会产生交互作用;【是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记忆测验的类型:(外显记忆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3.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1)效率高;(2)试验控制较好;(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二)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通常以行为指标表示】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一)被试间设计;特点:是每一个被试只是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1. 优点:这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者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2. 缺点: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3. 减少被试差异的办法:(被试间等组处理) 匹配和随机化;(1)匹配: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者相似加以匹配,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一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步骤:A、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B、然后根据前测的作业分数进行匹配;(前测作业有:与实验作业有高度相关的和利用被试试验作业初期的表现)对动物被试间进行匹配的技术是:拆窝技术匹配技术存在的问题:1.匹配往往不是完全的;2.往往消耗大量的工作量;3.在实验者同时匹配多个特征的时候,如果存在交互作用,可能会混淆实验结果;4.匹配技术需要防止回归假象的介入;(2)随机化;1.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受不同处理之前是平等的;2.优点: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3.缺点:一、需要被试量大;二、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二)被试内设计;练习效应:指的是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的提升;疲劳效应:指的是被试的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的下降;1.被试内设计的平衡技术;平衡是指:在实验中为了消除或者减少实验顺序效应而采取一些系统地改变实验处理顺序呈现技术的设计;两种常见的平衡技术:【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1)ABBA设计在理论上能有效的平衡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2)拉丁方设计:是一个两维矩阵,其中表示列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建立的拉丁方的第一行公式为:1.2.n.3.n-1.4.n-2.,如此类推下去;n 表示试验条件的总数;拉丁方设计是多自变量水平时的理想平衡方法;2.被试内设计的局限;差异延续效应:【自变量中一个水平的处理可能会完全改变其另一个水平处理时发生的情况;】优点:更有力或者更加敏感,其由被试变异性而导致误差的可能性比被试间设计小;三、小样本设计;是指被试内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者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者处理方式;(一)ABA设计(基线期;消退期)可以有效的区分实验自变量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本中的实验,指的是,先治疗,然后强化行为,使得个体回到原始的状态,最后再次治疗矫正;】ABA设计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B阶段治疗效果不应该是持久的;(二)多基线(可能会考这个设计的概念)实验设计的程序:找到一个或者若干个与所要研究的行为(被试)接近的行为(被试),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它们引入同一个自变量的处理,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或者不同的被试)在引入自变量之前有长短不等的基线期,;多基线期设计的内在逻辑是:当一种行为或者一个被试正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或者另一个被试仍然处于基线期条件下。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dff1d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1.png)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1.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回顾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重要实验心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介绍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感知实验2.1 视觉感知实验介绍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视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2 听觉感知实验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听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3 触觉感知实验介绍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触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3.1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2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3 记忆实验介绍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四章:情绪与情感实验4.1 情绪理论概述介绍情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分析情绪理论的实验研究和证据4.2 情绪实验介绍情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绪实验的结果和解释4.3 情感实验介绍情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五章:认知实验5.1 注意实验介绍注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注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2 记忆与决策实验介绍记忆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与决策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3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介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六章:发展心理学实验6.1 发展心理学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6.2 认知发展实验介绍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认知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6.3 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介绍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七章:心理测量学实验7.1 心理测量学概述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心理测量工具与实验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及其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测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7.3 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与分析介绍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心理测量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第八章:心理病理学实验8.1 心理病理学概述介绍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8.2 心理疾病实验介绍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疾病实验的结果和解释8.3 心理治疗方法与实验介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九章:社会心理学实验9.1 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介绍社会影响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的结果和解释9.3 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介绍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十章:应用心理学实验10.1 应用心理学概述介绍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10.3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介绍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学在生活应用实验的结果和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ca38c9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9.png)
实验⼼理学期末汇总⼀、名词解释1.2负启动效应●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活动对随后的加⼯活动所起的促进作⽤。
起抑制作⽤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或抑制性启动效应(inhibitory priming effect)●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在stroop⾊词研究中提出的。
●负启动作为分⼼物抑制的研究⽅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开始的。
●Tipper等指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步加⼯(即⽬标激活)。
–另⼀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步加⼯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标激活和分⼼物抑制)。
Tipper的负启动实验的⽅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个随后的刺激加⼯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样被削弱。
2.3负近因效应指的是在单词⾃由回忆的测试中,近因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所有部分的回忆率。
负近因效应的特点:在最后的⾃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在各个系列的⽴即⾃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却最好。
Craik对负近因效应的解释:近因部分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从⽽导致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3.2中⽂屋剧情实验设计:设想被试是剧情的主要⾓⾊,⼀个⼈被锁在⼀间屋⼦⾥,经过门的缝隙看到⼀张卡⽚,上⾯写两个汉字;屋⼦⾥有⼀堆写着汉字的卡⽚,也有⼀些⽤英语写的说明书,告诉被试怎么从门缝得到的符号去匹配屋⾥已有的卡⽚上的符号。
根据英⽂说明书描绘的模式与形状来进⾏匹配,把正确的符号卡⽚从⼀堆卡⽚中跳出来,从门缝扔出门外,这样的过程不断的重复,逐渐地被试挑选符号的过程会进⾏的相当快。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51e539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c.png)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来观察和测量这些行为和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掌握的。
本文将对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变量: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1.2 随机分组: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歪曲,实验设计中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1.3 对照组:在实验设计中,为了对比和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常设立对照组,用于比较实验组的结果。
1.4 伪装和双盲:为了减少实验结果的主观偏见,实验设计中常使用伪装和双盲的方法,让参与者和实验人员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和条件。
2. 实验伦理实验伦理是实验心理学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和尊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合法性。
实验伦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参与者知情同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征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告知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利益。
2.2 保密和隐私:实验中涉及到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必须严格保密,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3 实验后处理:实验结束后,必须对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后处理,包括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咨询,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3. 数据分析和解释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科学而可靠的结论。
3.1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合和总结的方法,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频数等指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特征。
3.2 推论统计:推论统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包括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通过推论统计,可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3cf32106edb6f1aff001ffa.png)
第二节 科学的研究方法
1.2 观察技术
定义:通过一定的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 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缺点:有时无法控制额外变量。因此,结果是 描述性的,不能阐述因果关系。
1.2.1 个案研究:对一名被试的行为进行 密切的观察和记录。常用于临床,以帮助人们 构建假设和观点,以进行深入研究。 注意——不应将所得结果推广到其他个体身上。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
当考虑外部效度时,一般化的3种常见形式:
总体的一般化:实验结果应用到实验被试
之外的其他群体上。
情境的一般化:实验结果应用到不同于原
始实验的情境或环境中。
时间的一般化:实验结果应用到不同于原
始实验的时期。在所有时期都适用。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
威胁外部效度的因素:
变量(变项,valiable)-是在数量上
或质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 现象、事物或事物特征。如字号大小对阅 读速度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
心理学实验的最基本的3个相关因素: 自变量——研究的核心,是研究者直接操纵的因素。
并确定其对行为的影响。 自变量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2类: 外部刺激: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 会性刺激。 内部刺激:来自被试本身的特性,包括固有特性和暂 时特性。 固有特性是指被试在实验前已经具有的特点。如性别、 年龄、民族、智力等。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
统计回归:重测分数的提高或降低很可
能是向均数回归或移动。选择极端特征的 被试时,要注意这种现象。如高、低两组 -某课程学习-下降、升高。
其他影响因素
过去事件:除自变量外在2次因变量测量 之间发生的任何事件。进行多次测量或测 验时,必须意识到它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e6553548d7c1c708a145d3.png)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目录一、考研大纲………………………………………………二、过滤器模型及双耳分听实验…………………………三、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四、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五、特征整合论及其实验(补充)………………………六、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七、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八、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1、过滤器理论1.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实验1.1.1 理论观点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由于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又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1.1.1.1模型图示1.1.2实验1.1.2.1.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实验过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 4,9,3;左耳呈现6,2,7。
呈现速度:每秒2个数字,要求被试回忆再现。
被试反应: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回忆:(1) 以左右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
(2)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按顺序成对的再现,如46,92,37。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的准确率为20%。
Broadbent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所以,以左右耳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在两耳之间转换一次,再现的效果好。
而以双耳同时成对的方式再现,双耳之间至少需要3次转换。
由于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再现效果差。
实验心理学中的人格及性格特征研究
![实验心理学中的人格及性格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9fe05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6.png)
实验心理学中的人格及性格特征研究人格和性格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更多地是描述人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行为表现。
在实验心理学中,研究人格和性格的特征意义重大,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人格1.1 人格的定义和特点人格指的是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总和,包括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总体表现。
人格的特点主要包括:(1)个体差异性强:个体的人格是独特的,有着明显的差异;(2)相对稳定性:一些个体人格特征可随年龄、环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但总体上,一个人的人格比较稳定;(3)多因素影响:人格形成受遗传、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2 人格特征的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对人格特征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测量和实验测量两种方法。
问卷测量采用定量的方式,通过给被试者发放一系列特定的问卷,评估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现代化的问卷主要应用自我报告法,反映个体的行为表现、自我评价等。
实验测量则采用各种实验手段,如情绪诱导实验、眼球运动跟踪实验等,通过观察个体在这些实验中的行为表现等,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
1.3 人格特征的分类在实验心理学中,通常将人格特征分为五大类:(1)神经质外向性:对刺激敏感程度较高,喜欢冒险和新奇,更为开放和外向。
(2)仁爱性:喜欢帮助他人和同情别人,具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3)责任感: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和计划安排能力,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4)情绪稳定性:相对比较稳定和镇定,对外部刺激反应的较慢。
(5)智力开放性:喜欢思考复杂问题,善于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性格2.1 性格的定义和特点性格是一个人所特有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性格的特点主要包括:(1)相对稳定性:性格是个体长期发展的结果,因此相对稳定;(2)多样性: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特的,不同因素会影响性格的发展;(3)发展过程受环境影响:性格的发展不仅是遗传因素的结果,也受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2.2 性格特征的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对性格特征的研究主要采用观察、问卷测量和实验测量等方法。
实验心理学(二)
![实验心理学(二)](https://img.taocdn.com/s3/m/67f2ad6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d.png)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材料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7807100b1c59eef8c7b4cc.png)
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调整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
表1 适用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场合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容易操作,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适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但观察的结果常常不能得到精确分析,容易受到主观兴趣的影响。
(二)调查法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常见的调查方式有问卷法、访谈法、个案调查和文献分析法等。
调查法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制定了明确的调查方案,因此收集的资料一般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但运用调查法要求样本的选择要适当,最好是依据科学的抽样方法;同时,对结果的分析也要求有系统化的处理。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控制来深入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实验研究通常需要对实验情境进行人为的处理,这会妨碍研究结果的推广,除此之外,在教育领域中,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研究者往往难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促进了教育实践者的自我反思,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范本模板】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eca70fd0b4e767f5bcfce76.png)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1假设1。
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2。
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2。
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2.3。
1。
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2。
3.1。
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2。
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
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2。
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实验心理学教学资料》速度知觉实验
![《实验心理学教学资料》速度知觉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9615161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76.png)
速度知觉实验1.引言速度知觉反映个体对速度判断的差异,是顺利从事某些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如驾驶员开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估计后面来车的速度,更要对前面有可能碰撞到的障碍物或行人所需要的时间作出精确估计;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和其他运动员跑动的速度作出敏捷而正确的判断等等。
速度知觉仪是测定速度知觉的,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使用时,测试室的光线应稍暗。
被试坐在距仪器1.2米处,面向知觉箱正面,双眼和光点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右手拿反应键。
仪器启动后,知觉箱正面的灯光由右向左移动,被试需仔细追随移动的光点。
当光点进入挡板时,则灯光立刻被挡住,但仍按原速度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
到该位置后,灯亮并且光点移动停止。
灯光被挡住后,被试应假设光点仍以原来的速度仍在档板后移动,并估计灯光按此速度移动的话,何时会到达终点位置,按下反应键以表示。
这时,如果计时器显示正值,说明被试提前反应,提前量为显示值;若出现负值,则说明被试滞后反应。
本实验旨在考查遮挡距离和运动速度对速度估计的影响2.方法2.1被试被试2人。
2.2仪器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
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2.3实验设计采用2(快速,慢速)×2(远,近)被试内设计,一个自变量是速度,分快慢两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是挡板间距离,分远和近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的按键时间与实际时间的绝对误差。
2.4程序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点的变化,然后主试按下仪器操作面板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
主试按下启动键后,灯光自右向左移动,同时告诉被试:“要仔细观察光点移动速度,当光点进入挡板,则灯光立刻被挡住,其移动速度仍按原速度,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灯光停止。
实验心理学:理解心理学的研究_札记
![实验心理学:理解心理学的研究_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b3895f7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8.png)
《实验心理学:理解心理学的研究》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 (3)1.2 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4)二、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5)2.1 实验法的定义与分类 (6)2.2 变量与测量 (7)2.3 实验设计 (9)三、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0)3.1 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形成 (12)3.2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13)四、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5)五、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6)5.1 实验设计 (18)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19)5.3 实验误差与控制 (20)六、实验心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2)6.1 教育心理学 (23)6.2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24)6.3 健康心理学 (25)6.4 法律心理学 (26)七、实验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8)7.1 技术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30)7.2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兴起 (31)7.3 对实验心理学伦理问题的关注 (32)八、结语 (34)8.1 实验心理学在理解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35)8.2 对未来实验心理学的展望 (36)一、内容综述本次读书札记主要围绕《实验心理学: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展开。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的整体结构清晰,为理解和探究心理学的研究路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书中介绍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心理现象的规律。
书中详细阐述了实验设计、变量控制、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基础知识,使读者对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流程有了初步了解。
本书深入探讨了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展示了实验心理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证研究,书中展示了实验心理学如何揭示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以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心理学实验中的双盲设计与对照组选择
![心理学实验中的双盲设计与对照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dd0f089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d.png)
心理学实验中的双盲设计与对照组选择双盲设计与对照组选择在心理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心理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心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实验控制和测量,以验证和推断理论假设。
在心理学实验中,双盲设计和对照组选择是两个关键步骤,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双盲设计与对照组选择在心理学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影响。
一、双盲设计双盲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旨在消除实验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主观偏见,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双盲设计中,实验参与者和研究者彼此之间不知道被试组和对照组的具体分组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因为知晓自己所在的组别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1.1 实验参与者的双盲实验参与者的双盲是指实验参与者对自己所在的组别一无所知。
例如,在药物疗效的实验中,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实验参与者不知道自己是否服用了有效药物。
这样可以避免实验参与者对不同组别的期望产生影响,同时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2 研究者的双盲研究者的双盲是指实验研究者对实验参与者的组别分布一无所知。
在进行实验时,研究者不会知晓哪些实验参与者属于被试组,哪些属于对照组。
这样做可以避免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主观判断和解释,从而减少错误结论的可能性。
二、对照组选择对照组是心理学实验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用于比较和评估被试组的实验效果。
对照组的选择需要经过慎重考虑,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1 无干预对照组无干预对照组是指在实验中设置不接受任何处理或干预的组别。
通过与无干预对照组的比较,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被试组的效果是否受到实验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测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时,将被试组教授新方法的课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新方法的有效性。
2.2 安慰剂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是指在实验中设置接受安慰剂或虚假治疗的组别。
通过与接受真实治疗的被试组进行比较,可以评估被试组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安慰剂效果。
例如,测试一种新药物的疗效时,对照组接受安慰剂,被试组接受真实药物,这样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是否优于安慰剂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知觉1.解释:定势:之前发生的知觉对当前知觉的影响,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
又称为心向或思维定势。
深度知觉:判断物体相对距离和绝对距离的知觉。
绝对距离:判断观察者到物体之间的距离,称之为绝对距离。
形状常性:当观察物体的角度改变时,所知觉到的物体形状仍然不变。
描画法、比配法。
大小常性:当物体的距离在一定范围改变时,所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仍然不变。
错觉:所谓错觉就是人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说明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有哪些?刺激物同时刺激双眼是否形成双眼视差,以及视差的程度依下列条件为转移,即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A、一个物体如果是平面的,或几个平面物体距眼睛一样远,在两个网膜上形成的象没有差异。
B、一个物体如果是立体的,或者几个平面物体距眼睛远近不同时,在两个网膜上形成的象是有差异的。
C、一个立体物的深度增加时,或几个平面物距眼睛远近差别变大时,形成的象的差异的程度也就越大。
D、如果把立体物或几个距眼睛不同的平面物,原来离眼远的部分和原来离眼近的部分调换过来,则右眼和左眼网膜上的象也就相应的调换过来。
以上是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
单眼虽然也可以利用线条透视、空气透视、阴影等来分辩远近,但其效果远不如双眼准确。
尤其是当视野范围受到限制,不能利用周围环境的物体作为参考时,双眼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3.深度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客观条件就是指刺激物所具有的一些物理特点。
而客观条件在人的空间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物体的大小。
假如知道客体的实际大小,那么,通过视觉就可以推知它到你的距离。
2.物体的遮挡。
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物体部分的掩盖了另一个,就被知觉为近。
3.光亮和阴影。
显然,光亮的物体近一些,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就显得远。
图画就是根据这些特点来调色的。
4.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中的灰尘,远处的物体轮廓不如近处的清晰分明。
由于这种经验,就使人觉得模糊不清的比看得清楚的物体离我们远。
5.线条透视。
空间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
近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大,看起来就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就小。
6.运动视差。
视野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差异,提供了关于对象所处的距离的线索。
我们就可能根据物体的相对移动速度来判断距离。
4.深度知觉形成的主观条件是什么?1.个体的生活经验。
客观条件为人提供了判断距离的经验,而人类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深度信息,但人类的视网膜的视象,只是准空间的平面象。
视象本身不具有深度,人眼之所以能够看出深度,这是人的大脑利用各种深度线索产生深度知觉的结果。
这个过程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逐步积累完成的,即人类的生活经验。
2.眼球运动线索。
包括眼睛水晶体调节运动和两眼视轴的辐合运动,只在很有限的距离起作用。
3.双眼深度线索(1)双眼视差。
在两个网膜上分别感觉着不同的视象,这就是双眼视差。
(2)深度视锐。
这是能够辩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深度视锐是双眼视差或深度的最小辩别阈限。
对深度视锐的测定一般用霍尔一多尔曼知觉仪来进行。
这个仪器上有一(或两)个圆定的立柱,有一个可以前后移动的立柱。
仪器上有刻度,可以读出移动立柱与固定立柱之间的距离(误差)。
被试在2米处通过仪器窗口进行观察,并对活动立柱进行调节,调节到与固定立柱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主观上)。
第七章记忆1.举例说明什么是前摄、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记忆后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存和回忆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研究前摄抑制的设计:实验组:先学习A,后学习B,再检查对B的保存量;控制组:休息(时间如学A),学习B,再检查对B的保存量。
●研究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实验组:学习A——学习B;检查对A的保存量;控制组:学习A——休息(时间如学B),检查对A的保存量。
在前摄抑制的这实验中,如果实验组对B的保存量小于控制组所对B的保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习A 对学习B有前摄抑制的作用;在倒摄抑制的实验中,如果实验组对A的保存量小于控制组对A的保存量,那么,学习B对学习A就有倒摄抑制作用。
产生抑制的因素:1.材料的相似性。
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在意义上、组成上或排列顺序上,有某些相似或相同成份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
2.学习的巩固程度。
对原材料学习的巩固程度越好,则抑制效果就越小。
3.学习时间的安排。
在学习第一种材料后,立即进行第二种材料的学习,则产生的抑制就比较大;如果先后学习之间有一个短暂的体息,这种抑制的程度就降低。
2.试学习设计一项瞬时记忆的实验研究。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只报告全部识记材料中的指定部分的内容。
部分报告法虽然在识记时仍然要求被试识记所有内容,但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当时指定的部分,再由这一部的保存量来估计获得信息的总量。
因此,任意要求被试回忆哪一行,其结果都可以代表其他各行的识记效果。
3.短时记忆遗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1.缺乏复述。
遗忘是记忆痕迹的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也是如此,是由于对储存的信息缺乏复述而导致记忆痕迹自行消退的结果。
2.干扰。
短时记忆的遗忘,后继活动的干扰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4.影响学习和记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的迁移。
在一种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会对学习另一种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迁移。
迁移的效果有两种:正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容易学习;负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加困难。
(2)材料本身的特点。
一、意义性。
意义性的材料,记忆效果要比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效果好,这在实际的学习中是被证明了的。
二、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材料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其学习和记忆效果也就不同。
5.学习和记忆的方法①死记硬背学得的东西,一般很难长时间的保存。
所以,在学习中应尽可能的在事物之间建立一定联系,联系越多,则越有利于对其保存。
②整体学习和分散学习。
把材料当作一个整体反复的学习记忆,几次达到标准;或把材料分成几部分,逐一学习各个部分,最后达到同样的标准。
哪一种方法效率高?一般的说,分散学习优于整体学习。
在记忆需要反复多次的情况下,一般的应考虑:A.遗忘:遗忘就是记忆的消退。
B.恢复:紧密集中的学习会产生疲倦等抑制性因素,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学习中也应考虑记忆的恢复。
C.休息时间的安排:休息可以避免干扰性反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休息又会使已经产生的学习激情下降,因此,休息时间一般不宜太长,间隔也不宜太长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①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②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③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④两种记忆的干扰因素不同。
7.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1)多重记忆系统说。
其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
(2) 迁移适当加工说。
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两个不同子系统。
(3) 激活扩散理论。
有人从激活扩散理论出发,认为内隐记忆没有保留形成这些记忆的情节性事件,但激活了网络中某些节点,这种激活是自动的,它可能达不到节点的阀限水平,而是提前了节点的激活水平:由于节点的激活过程具有积累性,从而使这些节点更易于激活,表现出启动效应。
8.解释:记忆:记忆是心理现象的高级过程,是人脑对知识经验的保存。
全部呈现法:把需要被试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一次全部呈现给被试,让其学习和记忆。
具体使用时又会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限定学习时间,另一种是不限定学习时间。
提示法:把材料的各个项目按一定的速度依次向被试呈现,让被试进行学习和记忆。
对偶学习法:把学习材料匹配成对的呈现,以使被试在对偶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料对识记和记忆后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存和回忆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测量方法:词干补笔和知觉辩认(经典方法)。
第八章思维和语言1.解释:思维: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分析: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者分为各个方面,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解出来。
综合: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个别特征、属性结合起来。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
心理语言学将言语将活动分为三个方面,即获得、理解和生成。
言语理解的对象又包括来自听觉和视觉两个通道的材料,前者即口语理解,后者即阅读。
语言:是若干符号以及这些符号结合的若干规则的集合。
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A 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存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
B区别:本质属性不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思维是一种过程;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思维的规律与语言的规则不同。
(1)什么是动作技能,其形成具有什么特点?动作特别灵活敏锐而发展成为熟练技巧,包括运动技能和行为技能。
运动技能在日常表现得较为广泛,劳动中的各种操作、速写、打算盘等都属于这种技能;行为技能是在应用行为规范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巩固。
如:良好的卫生习惯、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等。
任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A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
属于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特点:①注意范围狭小②习惯动作的干扰③慌乱、紧张、不协调。
B动作的交替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技能形成的过渡阶段,表现出:①初步掌握局部动作的联系;②紧张程度逐渐降低。
C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随着练习的增加,技能就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特点:①动作形成了自动化②意识控制减小(2)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1.明确练习目的。
有无明确的练习目的,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方法。
明确练习目的有三方面的意义:①使练习有强烈的动机因素;②使人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了依据。
2.正确的练习方法。
①避免试误法:尽量接受前人的正确经验,少走弯路;②示范讲解相结合;③循序渐进3.了解练习的结果(反馈)。
了解练习结果,就是要在技能形成中利用反馈的调节作用。
a)可以纠正练习中随时产生的错误,减少多余的动作,提高练习效果。
b)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练习的效果。
了解得愈准确,则练习的效果就愈好。
c) 各种结果都可能起反馈作用.4.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经历哪几个程度(结合解Newell)a)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