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

摘要:通过自编诊断问卷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进行分层抽样调查,采用个案访谈、专家咨询、文献检索等方法,对就业焦虑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就业焦率与年级层次、与性别、与经济条件、与就业形势和就业期望等有关。解决的对策和建议有:政府加强调控,完善服务体系;深化学校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家庭积极配合,转变就业观念;学生主动择业,适应角色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在没有确定就业单位之前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情绪,以及由此引起的有关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轻度的焦虑情绪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但过度焦虑就容易造成生理失常或焦虑性神经症,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术界在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专门对大学生就业焦虑方面进行的实证性探索相对较少。目前几乎没有对就业焦虑进行测量的权威量表,相关研究只是处在描述性阶段,缺乏详细、科学、系统的调查数据支持。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实状况、主要原因和应对策略,笔者有针对性地编制了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测后,对

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状况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

收回982份,回收率81.8%。在此基础上,采用个案访谈、专家咨询、文献检索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希望能给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就业焦虑的基本特征与典型案例

焦虑可以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指由紧张、忧虑、恐惧所导致的具有波动性的短暂情绪体验;特质焦虑则是指人们在危险或威胁情境下的焦虑状态,是人格特征中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大学生择业时,状态焦虑水平上升幅度较大,而特质焦虑水平上升幅度较小。就业焦虑因过高的择业期望而产生,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其严重程度与就业形势的变化、择业场合的大小、影响程度的强弱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就业焦虑主要是一种状态焦虑。

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樊富珉表示,除了以前通常提及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以及感情问题外,面临就业产生的危机感已成为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在2006年3月、2007年3月、2008年12月连续三年的调查测试中,分别有25.9%、37.3%和49.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焦虑,显逐年上升的趋势。

案例一:笔者在接受学生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大四学生中因就业焦虑而患上“电话幻听症”和“信息强迫症”的个案逐年增多。来访者神情恍惚,为了期待录用通知,经常上网查看录用信息,连洗澡和上厕所都把手机带着,并经常感觉手机在响,而真有来电时又总是紧张激动,无所适从。有的同学严重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已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案例二:济南某高校一位女生,经济困难,学习优秀,曾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和校广播站播音员,大四时半年内参加应聘52次仍未如愿,在过度的就业焦虑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三次试图自杀。该同学在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初期经常自言自语,梦想能尽快就业,及早还清向他人借用的2万多元学费[1]。

案例三:湖北某著名高校BBS的job版上曾经有一个“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的帖子写道:“最近听说哪儿摔下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入。我知道消息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又多了50个职位。真的,没有惊讶,没有痛惜,就是长吸一口气,心头一爽,又多了50个职位。真想查一下,那些倒霉的人都是哪个公司的,我好去投份求职简历。”[2]发帖人用“变态”来形容自己的心理,表明他已察觉到了其中的扭曲,但这种心理的真实存在又难以让人回避。

二、就业焦虑的现实状况与主要原因

1.就业焦虑与年级层次有关。在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的严重程度随着年级增高而增大,大四学生焦虑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并呈现向低年级蔓延的趋势。一些性格内向和心理适应力较弱的大一新生看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时,很容易产生紧张惧怕、心跳加剧、胸闷失眠等焦虑并发症,变得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此时,就业焦虑逐步取代了高考焦虑。49.41%的同学感到就业压力大于学习压力,而这种就业压力又很少能够转化为充实和提升自己的动力。在考研动机测试中,只有18.5%的学生是因为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而继续深造,32.39%的学生只是为了回避当前的就业矛盾;课余闲暇时间只有19.8%的同学在自觉学习专业知识,40.1%的同学选择看小说、谈恋爱、玩电脑、睡懒觉等。这一现象在民办本三和专科层次学生中尤为严重。

2.就业焦虑与性别有关。男女生在就业期的挫折心理、依赖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自卑心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女生就业焦虑程度明显高于男生。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在追求效益最优化的原则下,会全面衡量劳动力“性价比”,而女生由于体力、生理、婚育、家庭、思维、能力等因素导致“性价比”低于男生,成为限制其就业的一个“瓶颈”。

另外,在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大四学生中,有39.2%的学生认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是制约成功择业和导致就业焦虑的重要原因,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无显著差异。

3.就业焦虑与经济条件有关。贫困生内心渴望早日就业、尽快脱贫,但个人贫寒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知识能力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又往往使他们成为求职场上的弱势群体,在面试环节被淘汰的比例很大。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使

他们变得更加自卑孤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出现泄气和沮丧的情感反应。27.8%的贫困生已呈现出过度焦虑状态,他们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比较容易走向极端,容易导致类似“案例二”的悲剧。

4.就业焦虑与就业形势有关。著名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把中国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3]。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13万人,2009年将接近610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大军预计高达1000万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并且院校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某些热门专业相对过剩,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现实需求发生错位,学生就业时容易产生择业困难和焦虑情绪。

5.就业焦虑与就业期望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是怕找不到好的工作,其问题的根源与就业期望值过高有关。由于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就业目标往往只定位于工资高、条件优、岗位好、前景广的第一劳动力市场,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宁可选择失业也不愿意接受第二劳动力市场较低的工资和较差的工作条件[4],加上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等特点,硬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忧虑气氛传染给学生,当这种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时,就会表现出沮丧、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解决就业焦虑的对策

1.政府加强调控,完善服务体系。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微观单位,其宏观预测和把握市场需求行情的能力毕竟有限,更多地只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所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格。因此,建议政府完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加强就业状况的科学统计和预测分析,从政策导向和法规制定等方面做出努力,彻底清除不合时宜的体制观念和思想方法,完善劳动人事、户籍档案、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工作,创造男女平等的竞争环境,提高职业技能,扩大就业范围。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至关重要,是帮助个人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政府应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鼓励国有企业带头承担社会责任,尽量减少裁员。

2.深化学校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根据经济学研究中的顾客让渡理论,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高校要获得声誉和收益最大化,应致力于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关注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与所支付给毕业生的工资成本之间的差额[5]。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尽快建立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就业心理咨询队伍,改变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单调、形式陈旧、时间滞后的局面;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低年级开始进行人生规划指导和综合素质培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气质类型、个性倾向等,逐步明确与自己心理特征相符合的职业取向。

3.家庭积极配合,转变就业观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家庭为核心载体的社会资本正在不断地扩展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