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二)作者简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三)三行对译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而:表并列(递进)。

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句子)朝(zhāo):早晨。

服:穿戴。

窥:观看、观。

其:代词,他的,指邹忌的。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其:代词,他的,邹忌的。

甚:很、非常。

及:比得上。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之:的。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自信:相信自己。

而:表顺承。

复:又、再。

其:代词,他的,邹忌的。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旦日:第二天。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点(一)古今异义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个方面。

5.面刺寡人之过着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6.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二)一词多义1.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皆朝于齐(朝见)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孰视之(仔细)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漂亮)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门庭若市(像,如同)5.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6.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燕、赵、韩、魏闻之(听说)(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3.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也,表示判断)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①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②能谤讥于市朝。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③皆朝于齐。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3.省略句①朝服衣冠。

(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邹忌朝服衣冠”)②皆以美于徐公。

(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五)成语积累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文言字词梳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文言字词梳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文言字词梳理一、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表余数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2.明日,徐公来明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规劝;今义: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表大致范围,方位词5.窥镜自视窥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6.能谤讥于市朝1.朝:朝服衣冠(名词,早晨)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皆朝于齐(动词,朝见)2.孰:吾与徐公孰美(代词,谁,哪一个)孰视之(副词,仔细,这个意义后写作“熟”)3.美: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形容词,漂亮,好看)4.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如,比得上)门庭若市(动词,像,如同)5.上: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上书谏寡人者(动词,送上,呈上)6.: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皆朝于齐(介词,到,向)7.间:时时而间进(副词,偶尔)又何间焉(动词,参与)四、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晨3.令初下,群臣进谏下:名词作动词,下达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状语,当面6.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梳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语解释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

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高。

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

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第二天。

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

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

句子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文章题目中“讽”的意思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纳”的意思是接受,接纳。

“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2.《战国策》又称《国策》、《国事》等,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西汉代的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

3.本文用“门庭若市”一词既写出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请写出一个“门庭若市”的反义词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二、字词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2.形貌昳丽..(光艳美丽)3.朝服.衣冠(穿戴)4.窥.镜(照)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孰:谁)6.旦日..(第二天)7.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8.孰.视之(同“熟”,仔细)9.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1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1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12.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13.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14.王之蔽.甚矣(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1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1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1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18.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讥刺。

谤,指责。

讥,讥刺,讽刺)19.能谤讥于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20.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21.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22.期年..之后(满一年)23.皆朝.于齐(朝见,朝拜)(二)通假字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三)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

3.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讥刺;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课文翻译 y ìzh āo gu ān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

sh ú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 而复问其妾qi 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第二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b ì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b àng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讥,谏。

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

市朝,公共场合。

ji àn时时:不时,有时候。

间进: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然。

jīcháo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中心思想)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ī)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1.先容人物: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邹忌和齐王。

-邹忌:一个聪明睿智的智者,他虽然外貌平凡,但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勇于直言谏言,对于国家政治具有独到见解。

-齐王:一个好战与自负的君主。

他执政时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只信任自己的判断,因而常常因此失策。

2.邹忌因言获罪:故事的背景是齐王打算发动对邻国的进攻,但他并没有认真听取臣子的建议。

邹忌意识到这一点后,以他的智慧和勇气,进一步向齐王发表了一篇训诫的演说。

-邹忌的建议:邹忌认为,齐王应该削弱邻国的军力,使其陷入内乱和混乱中。

-齐王的反应:齐王对邹忌的建议感到愤怒,并要求他立即离开。

-邹忌的离去:在离开之前,邹忌与齐王分享了有关采纳忠言和理智统治的故事,希望齐王可以从中受益。

3.邹忌成为赵国上卿:邹忌离开齐国后,前往了赵国,并成为了赵国的上卿。

他在赵国继续为国家的治理和政策制定提出良好的建议,表现出了他的威望和智慧。

4.齐王遭遇失败:齐国决定忽视邹忌的忠言,开始了对邻国的进攻。

然而,由于没有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齐国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5.邹忌的再次登门:在齐国遭受失败后,邹忌再次来到齐王面前,并回忆起他上次讽刺和警告齐王的话。

他向齐王解释了失败的原因,并且表达了对失败的遗憾。

6.齐王的醒悟:听到邹忌的解释后,齐王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固执己见和没有听取他人建议的错误。

他认识到邹忌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人,并后悔自己没有及时采纳他的建议。

7.谦虚能够带来成功:故事中的精髓是通过邹忌和齐王的对比,强调了一个人的谦虚、智慧和勇气是如何帮助他在社会和事业中获得成功的。

齐王的固执己见给他带来了失败,而邹忌的谦虚和建议使他在赵国获得了声望。

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重要的道理和智慧。

例如,我们要谦虚听从他人的建议,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倾听,相信智者的忠告;要有勇气讲真话,勇于向君主提出忠言;以及要具备谦虚和智慧,才能在人生中获得成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二)作者简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三)三行对译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而:表并列(递进)。

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句子)朝(zhāo):早晨。

服:穿戴。

窥:观看、观。

其:代词,他的,指邹忌的。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其:代词,他的,邹忌的。

甚:很、非常。

及:比得上。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之:的。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自信:相信自己。

而:表顺承。

复:又、再。

其:代词,他的,邹忌的。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旦日:第二天。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三)一字多义(1)之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2.问之(代词,他)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10.臣之妻私臣(的)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13.数月之后(无意义)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2、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3、孰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于a.欲有求于我也(向......)b.能谤讥于市朝(在)C.皆以美于徐公(比)课外1、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2、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四)古今异义1。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二、课文翻译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那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那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的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

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邹忌规劝齐王的方法是:以小悟大。

从家事到国事,采取使对方防不胜防的迂回战术。

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ī)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方: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受:同“授”。

给予,付予。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诚:确实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早晨,名词作状语;服,穿戴,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四.一字多义(一)之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g.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m.数月之后(无意义)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二)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三)孰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串线归纳一、作家作品1、选自《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

经西汉刘向编订全书,全书共33卷,,反映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二、词语解释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纳:接受,采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形:形体。

貌:容貌。

昳丽:光艳美丽朝:早晨服:穿戴。

窥:照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孰:谁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第二天明日:次日,第二天。

孰.视之:同“熟”,仔细。

寝:睡觉美我:认为…美(意动用法)私:偏爱孰美:美丽。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悟出直不易的道理朝:朝廷。

诚:确实地:土地方:方圆莫:没有谁。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第二段:邹忌以亲身经历设喻,类比推理讽谏齐王。

——除蔽纳谏善:好面刺:当面指责。

刺:指责。

过:过错。

谤讥: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闻:使…听到。

时时:常常,不时。

间:间或,偶然期(ji)年:满一年。

虽:即使闻:听说,听到。

朝.于齐:朝见。

◎第三段:齐王纳谏及其效果,实现了齐国大治三、主旨本文进述了邹忌巧妙设喻,归劝齐王纳谏除蔽,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生动地说明了只有少受蒙蔽,也解事情真相,才能治理好国家。

告诉人们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四、写作手去设喻说理,类比推理。

五、问答题1。

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答:标题是间语结构,表明两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规劝齐王。

二是齐王从谏如流。

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齐国大治。

2。

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答①a.邹忌从生活事;悟出深刻道理。

b.邹忌讽谏齐王并获得认可,使齐国大治。

②第一件事是前提,第二件事是结果。

3.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么道理?采用了什么方法说理?答①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

②记明直言不易。

劝说齐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③以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生活小事上升到治国安邦的大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 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 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 ī)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方: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 的人 ) 。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受:通“授”。

给予,付予。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 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 j ī)年:满一年诚:确实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 服:名词作动词,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四.一字多义(一)之a.齐国之美丽者也 ( 的) b.问之 ( 代词 , 他 ) c.吾妻之美我者 ( 取消句子独立性 ) d.孰视之(代词,指俆公)e.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f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g .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h .王之蔽甚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i .数月之后(无意义)j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二)朝a.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b.朝服衣冠(早晨(zhāo))c.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三)孰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三)一字多义(1)之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2.问之(代词,他)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10.臣之妻私臣(的)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13.数月之后(无意义)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2、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3、孰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于a.欲有求于我也(向......)b.能谤讥于市朝(在)C.皆以美于徐公(比)课外1、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2、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四)古今异义1。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ī)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地方:土地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诚:确实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四.一字多义(一)之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g.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m.数月之后(无意义)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二)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三)孰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1.人际关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中的主要对手是齐王,邹忌的讽刺和纳谏都是为了让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不能仅仅是服从、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是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果断地回应他人的意见。

2.智慧与谋略:邹忌是一个聪明智慧的人,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对手。

这个故事中,邹忌通过讽刺和纳谏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齐王,使得齐王领悟到自己的错误。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智慧和谋略是在解决问题、排除困难和取得成功时不可或缺的品质。

3.管理和决策:邹忌与齐王之间的对话中涉及到了一系列的管理和决策问题。

邹忌提醒齐王要注意自己国家的发展和战略地位,不能犯下错误的决策;邹忌还告诉齐王要善于借势和利用机会,不仅要顺应时势,还要做出恰当的决策。

这个故事让我们意识到管理和决策在个体和组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聚焦核心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中,邹忌通过一连串的讽刺和纳谏,让齐王意识到自己在统治时期所犯的错误。

齐王开始明白自己的目标是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这个故事强调了聚焦核心问题的重要性,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不要被琐碎的事情所迷惑。

5.自我反思与检讨:齐王经历了邹忌的讽刺和纳谏后,开始自我反思和检讨自己的行为。

他意识到自己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才会犯下错误。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能力,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总结起来,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中包含了人际关系、智慧与谋略、管理和决策、聚焦核心问题、自我反思与检讨等方面的知识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善于借势和利用机会,聚焦核心问题,不断自我反思和检讨,以实现更高的成功和进步。

这些知识点对于个体和组织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ī镜:照镜子;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方: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受:同“授”;给予,付予; 谤讥,指责、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诚:确实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四.一字多义一之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g.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m.数月之后无意义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二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三孰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四于a.欲有求于我也向……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五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六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五.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规劝今:讽刺2.窥镜窥:古:照,看今:偷看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地土方圆今:地点5.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6.谤讥于市朝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7.臣之妻私臣私:古:偏爱今:自私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9.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古:即使今:虽然六.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七.通假字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八.特殊句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倒装句:1、忌不自信即“信自”宾语前置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状语后置被动句:1、王之蔽甚矣省略句1、与坐谈九.内容理解1、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答: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是:答: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3、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答: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4、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答: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6、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7、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答: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8、揣摩妻、妾、客回答邹忌时不同的感情色彩;答: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9、就本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出一段译注的文字:答:本段文字先写纳谏的政策,然后写纳谏的盛况;最后写纳谏的结果;作用:突出了邹忌的善谏;突出了齐王的从谏如流;突出了纳谏的重要意义,提示了文章中心;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答: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11、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12、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3、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答: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现实意义: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4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14、文章开头用了哪些语句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表现他什么特点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说明邹忌外形魁梧美丽,“朝服衣冠,窥镜”说明邹忌自觉自美,流露出自我欣赏的心理;15、原来邹忌认为自己是齐国最美的人,事实上他并不如徐公美,那么他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他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惧怕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告诉我他比徐公美;16、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类比的手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之“指代什么事答:齐王纳谏使齐国政治修明;18、邹忌巧妙地进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答:齐王欣然纳谏,并采取了有效措施;群臣争相进谏,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不通过武力即可战胜他国;19、从文中可见“妻”“妾”“客”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邹忌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由此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看待别人对你的赞美答:妻、妾、客:利益;邹忌:实际情况;启示:要辩证地、理智地、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万不可被赞美声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己;20、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答: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讲述了齐国的一位贤臣在纳谏之际,被国王齐威王极力反驳,而这位贤臣则以邹忌的身份和言辞机智地让齐威王认可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

这个小故事虽然简短,但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少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1. 为国非为己齐忌讽齐王纳谏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国而言,即让齐国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昌盛,而并非自己个人的得失。

这也是为公而忘私的典范之一,对于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必须的,否则的话,只会带来无穷的祸患。

2. 恪守原则在做好一切事项上,要有严格的原则,切不可动摇。

邹忌拒绝了国王的礼物,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道理,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去追求最高的价值追求。

3. 口才是最好的武器在切磋中,口才是最好的武器,如何语言的说服力,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通过讲故事、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饱满而具有感染力,在交际中,更应该注意口才训练,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4.富有领导力和表达力的贤臣很重要政治体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但普遍存在的是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者手中的现象,领袖能否有贤臣助阵显得极其重要。

邹忌是一个富有领导力和表达力的贤臣,他引发了齐威王的思考和改变,也推进了国家的发展。

所以,拥有一定能力的领导人应该明辨贤不肖,职责本人知识结构足够强大的助威。

5.对待明是非对明是非的判断,往往需要勇气和智慧。

在邹忌的例子中,他明确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并能毫不犹豫地直接讲出自己的意见。

齐王在面对与邹忌的交流时,也需要明辨是与非。

对事情要心中有数,决策也要以大局为重。

以上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邹忌的故事,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并以公私分明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口才和表达能力,更加优秀地服务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二、课文翻译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那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那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的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

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三、课文说明
本文说明人君纳谏的重要.邹忌原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出于不同的原因,都赞誉他“美于徐公”;由此他悟到国君所受的蒙蔽一定很深。

邹忌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巧妙地讽喻齐王除蔽纳谏,果然十分有效;齐威王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改革朝政,使齐国大治,威震诸侯。

这种开明的政治措施,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出色刻画了谋臣邹忌的鲜明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娴于辞令。

他始终没有向齐王说出“纳谏”二字,而是推己及人,由耐人寻味的生活小事引出深刻的道理,寓说理于叙事之中,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曲折生动。

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富有戏剧性。

它显然出自作者的精心设计,颇类寓言故事。

文章的语言含蓄、洗练,是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

所谓“虽欲言,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等等,都是作者夸张虚构之辞,不可当做史实来看。

四、本文选项自《战国策·齐策一》,这部书是西汉时刘向整理编写的。

五、段意:(一)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的冷静思考。

(二)邹忌入朝讽谏。

(三)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

六、重点词语解释:
1、纳:接受。

2、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3、昳丽:光艳美丽。

4、修:长,这里指身高。

5、服:穿戴6、窥镜:照镜子。

7、旦日:第二天。

8、孰.视之:同“熟”,仔细。

9、美我:认为我美。

10、私:偏爱。

11、方:方圆。

12、宫妇:宫里的妃子。

13、蔽:受蒙蔽。

14、面刺:当面指责。

15、谤讥:这里是谈论缺点。

16、市朝:指公共场合。

17、闻:这里是传到的意思。

18:时时:有时。

19、间:断断续续地。

20、期年:一周年。

七:问题汇总
1.文中从徐公与邹忌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2.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令初下”“门庭若市”说明齐王治政的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经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国家大治。

3.从全文看,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敢于直言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如:(1)要虚心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上的意见。

(2)在学习过程式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3)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4.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1)对人对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5.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邹忌的进谏对你有何启发?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启发:在与同学、父母、师长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要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6.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

而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

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我的做法:如:加强行政监督和举报等,合理即可。

7.文中写道:“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它从侧面表明了邹忌的进谏是对的,而且十分成功。

8.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式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示例:不盲目轻信别人,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9.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

(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

(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10.威王一“善”字,使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你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

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11.“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现在用来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2.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回答,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地接受。

1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

请借用《出师表》中的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开张圣听、察纳雅言、咨诹善道
14.请你说说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雾里看花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使用了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5、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忌用自身小事的切身感受对齐王进行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6、邹忌的人物形象: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具有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精明能干,堪称治国之才。

17、齐威王人物形象:胸怀宽广,虚心纳谏,作为君王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