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毒物、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标准版)
钢铁工业主要危险源及安全控制措施
钢铁工业主要危险源及安全控制措施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以高炉—转炉流程为主,包括原燃料准备和处理、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和轧钢过程。
本文涉及的危险源包括对人或物造成突发性损害“危险因素”和对人或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危害因素”。
1主要危险源在贯彻实施GB/T28001(即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时,首先应识别危险源,以便根据危险和危害程度,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管理方案。
1.1原燃料准备和烧结过程钢铁企业有的有港口,有的没有港口。
有港口的用皮带运输原燃料进入厂区,没有港口的借助于火车或卡车运输原燃料。
烧结过程用皮带运输精矿、石灰和焦粉等也比较多。
皮带运输存在皮带跑偏、打滑、压料或划伤皮带等故障,人工处理时容易发生机械伤害。
用火车或卡车运输原燃料时会出现运输事故。
原燃料在破碎、筛分、配料和贮运过程中粉尘危害比较严重。
每吨烧结矿产生的粉尘大约有30kg。
另外,在原燃料破碎、筛分和烧结过程中噪声可以达到100dB(A)左右。
1.2焦化过程焦化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四大车(装煤车、推焦车、拦焦车和熄焦车)的机械伤害。
推焦过程也存在灼烫事故。
易燃易爆物质引起的爆炸也是焦化过程的主要危险因素。
钢铁工业主要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焦化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烟气、噪声和热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害,特别是有毒物质(苯类、酚类、初馏分、氨类、氰化氢、硫化氢、吡啶、蒽、喹啉等)的危害更严重。
1.3炼铁过程炼铁过程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在出铁或发生故障检修作业时,容易发生煤气泄露,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为了降低焦比和提高产量,高炉喷吹煤粉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但是,煤粉的制备和喷吹设施可能发生爆炸。
高炉的铁水和炉渣遇水或泄露的煤气遇明火也会爆炸。
高炉出铁时开堵铁口操作失误,出铁沟的修补以及出渣出铁的渣铁飞溅,会被灼烫。
出铁场的起重机、解体机和泥炮等也会形成机械伤害。
炼铁过程的主要危害因素有高温热辐射(铁口的单向辐射热可达30J/cm2.min,渣口的单向辐射热可达20J/cm2.min)、烟尘和CO,还有微量的H2S 和SO2。
工业防毒技术
第三节 工作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毒品的危害程度分级 最高容许浓度与阈限值
3.1 毒品的危害程度分级
毒品的危害程度分级 毒品的剂量与中毒反应间的关系常用毒性来表示,毒品的毒性分级为: 剧毒品,对人的可能致死量为0.06克; 高毒品,为4克; 中等毒品为30克; 低毒品为250克; 实际无害物品为1200克; 基本无害物品为>l200克。
01
02
3.1 毒品的危害程度分级(续2)
I级(极度危害):汞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氯乙稀、铬酸盐及重铬酸盐、黄磷、铍及其化合物、对硫磷、羰基镍、八氟异丁稀、氯呷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氰化物等l3种。 Ⅱ级(高度危害):三硝基甲苯、铅及其化合物、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硫化氢、甲醛、苯胺、氟化氢、五氟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敌百虫、氯丙稀、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硫酸二甲酯、金属镍、甲苯二异氰酸酯、环氧氯丙烷、砷化氢、敌敌畏、光气、氯丁二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等26种。 Ⅲ级(中等危害):苯乙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氧化物等l2种。 Ⅳ级(轻度危害):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四氟乙稀、氨等5种。
工业防毒技术
第二章 工作环境空气有毒物质
添加副标题
第一节 概述
01
02
03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
1.1 基本概念
02
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都叫毒物。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叫工业毒物。 毒物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这种病变叫中毒。 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
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措施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一)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以下2点。
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
(二)局部排气罩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
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
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
1.密闭罩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出,送往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大气。
2.开口罩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设计开口罩排气。
按结构形式,开口罩分为上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3.通风橱通风橱是密闭罩与侧吸罩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
可以将产生有害物的操作和设备完全放在通风橱内,通风橱上设有开启的操作-'bN,以便于操作。
为防止通风橱内机械设备的扰动、化学反应或热源的热压、室内横向气流的干扰等原因而引起的有害物逸出,必须对通风橱实行排气,使橱内形成负压状态,以防止有害物逸出。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①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②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③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④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1.洗涤法洗涤法也称吸收法,是通过适当比例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完成沉降、降温、聚凝、洗净、中和、吸收和脱水等物理化学反应,以实现气体的净化。
洗涤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方法,在工业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1 范围1.1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 以下统称建设项目 ) 的职业卫生设计及评价。
1.2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的选址与整体布局、防尘与防毒、防暑与防寒、防噪声与振动、防非电离辐射及电离辐射、辅助用室等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工业企业的设计符合卫生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8702—988 电离辐射防护规定GB10434—1989 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10436—1989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10437—1989 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11654—1989 , GB11666—1989GB18053—2000 , GB18083—2000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2348—1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910—1997 小型工业企业建厂劳动卫生基本技术条件GB50034—1992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187—199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J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87—198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日本产业医学会的 EL(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1997ACGIH(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3 总则3.1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体现 " 预防为主" 的卫生工作方针,保证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设计符合卫生要求,控制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职业危害因素,改善劳动条件以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现用最新版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选址与总体布局、工作场所、辅助用室以及应急救援的基本卫生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卫生设计及职业病危害评价。
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建设项目的卫生设计及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设项目施工期持续数年或施工规模较大、因各种特殊原因需要的临时性工业企业设计、以及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等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5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 18083 以噪声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 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J 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为实施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有关卫生政策,保护人体健康,在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涉及人体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事项制定的各类技术规定。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基础上修订的,本标准除个别语句明确表示为参照条款外均为强制性条款。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GBZ 1-2002已于2010年8月1日起被GBZ1-2010代替实施。
本标准与GBZ 1-2002相比主要修改如下:a)调整了标准的适用范围,新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建设项目的卫生设计及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设项目施工期持续数年或施工规模较大、因特殊原因需要的临时性工业企业设计,以及工业园区总体布局等的规定;b)增加及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c)增加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常用术语及定义;d)调整了部分章节编排顺序及逻辑关系;e)增加了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及竣工验收阶段的职业卫生要求以及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要求等内容;f)增加了在无法避开自然疫源地,或毗邻气体输送管道,或工业污染区进行工业企业选址时的职业卫生要求。
g)增加了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卫生设计原则;h)增加了工作场所防尘、防毒的具体卫生设计要求:——增加了除尘、排毒和空气调节设计的卫生学要求;——细化了事故排风的卫生学设计;——增加了毒物自动报警和检测报警装置的设计要求;——增加了系统式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的规定。
i)适当调整了防暑、防寒的卫生学设计要求:——空气调节厂房内不同湿度下的温度要求;——冬季工作地点的采暖温度和辅助用室的采暖温度。
j)调整了防非电离辐射的卫生学设计要求:——增加了大型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选址、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选择以及新建电力设施的卫生学要求;——调整了工频电磁场设备安装地址与居住区等区域距离的卫生学要求;——增加了居住区等区域磁通量密度最高容许接触水平;——增加了高电磁辐射作业劳动定员设计的卫生要求。
k)增加了采光、照明设计的具体要求;l)增加了应急救援设计的具体要求;——应急救援机构急救人员的人数配备;——气体防护站装备参考配置;——急救箱配置参考清单。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与毒性的关系 工作环境:高温、高压、高湿,使毒性增加 劳动强度:强度越大,毒物越易入侵 如:汗 液多,吸入多;呼吸大,吸入多;耗氧增加, 毒物越敏感。 (5)个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 在相同的条件下,毒物对每个人毒害不一样, 个体有区别。 了解上述关系,目的是助于控制不利因素,防 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4)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为蒸气冷凝 或液体喷射所形成。 5)粉尘: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其直径一般 大于1um,多为固体物料经机械粉碎、研磨时 形成或粉状物料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产 生。 (2)按化学属性分类 1)无机毒物 2)有机毒物
• (3)按毒作用性质分类 • 1)刺激性毒物。酸的蒸气、氯、氨等。 • 2)窒息性毒物。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 等。 • 3)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苯胺、 硝基苯等均属此类毒物。 • 4)全身性毒物。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
•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应用
• 1)该职业接触限值旨在防止劳动者接触过高的波动浓 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或有害健康影响,要求在 检测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同时,对浓度变化较大的 工作地点,进行检测评价(一般采集接触15min的空气 样品;接触时间短于15min时,以15min的时间加权平 均浓度计算)。 • 2)该职业接触限值是与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相配 套的一种短时间接触限值,必须符合制定的接触限值或 推算出的接触限值。当评价该限值时,即使当日的8h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时,仍不应超过短时间 接触容许浓度。
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及其应用
• 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防止职业中毒,关键是控制工作场所即劳动者进行职业 活动的全部地点的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值,指劳动者 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 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
技能培训专题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最理想的职业病危害控制对策是从源头控制职业性危害因素,但实际上难以完全消除工作场所存在或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防治的关键控制点是保护劳动者避免过度接触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降低其健康危害的风险水平●为将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主要控制目标是实施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OELs )以控制职业接触修订背景1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 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效应的容许接触水平。
1.长期反复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接触2.容许接触水平:可接受的8h工作日平均接触浓度3.在该浓度下,近乎所有的劳动者工作终生不会产生不良健康效应OELs 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管理及交流的重要工具:1.依据OELs 对职业并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风险控制对策2.为劳动者提供健康风险信息,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何种健康影响、相对保护水平,以及目前水平是否可危害健康等3.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技术服务对用人单位是否遵守国家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进行合规性评估的重要工具●2002年,卫生部颁布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两个重要职业卫生标准●GBZ 2-2002 依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理化特性、毒理学及现场劳动卫生学或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参考美、德、前苏联及日本等国家的OEL 及其制定依据,对TJ36-79 列出的有毒物质和粉尘的标准值进行了修订,增加119项1979年以后颁布的国家劳动卫生标准2007年卫生部组织专家对GBZ 2-2002 进行修订1.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征,将GBZ 2-2002 分为GBZ2.1 化学有害因素部分和GBZ 2.2 物理因素部分2.理顺了PC-STEL 与超限倍数的关系3.增加了职业接触限值表现形式:皮肤、致癌及致敏标注4.完善了标准的使用说明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实际应用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有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或修订职业接触限值新增职业病需要制定限值的物质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粉尘硬金属肺病钨、钛、钴等应金属溴丙烷中毒溴丙烷β-萘胺所致膀胱癌β-萘胺激光所致眼灼伤激光冻伤低温2.随着对毒理学研究、健康理念认识的提高,对标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进行解释与指导‐如何界定职业接触,即职业接触的定义问题‐限值保护的健康效应是什么,确定限值大小依据的关键健康效应‐采取职业卫生行动的起点是什么,即行动水平问题‐不同行动水平应当采取的对应行动措施是什么,即分级管理问题‐如何将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职业接触限值进行比较‐巡检作业如何应用职业接触限值‐非常规工作时间制如何应用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体系的关系‐新修订的职业接触限值发布不及时的问题‐职业接触限值在接触控制方面的指导作用等3.随着标准本身的动态发展,有必要对标准的结构、标准值概念、限值设置和实施规范进行审核并做调整、更新和完善‐WS生物接触限值及生物监测方法仍未纳入GBZ 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分类1 职业卫生专业基础标准;2 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3 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OELs4 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5 职业危害防护导则6 职业性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7 劳动生理卫生、工效学标准8 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9 职业病诊断标准10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复习国内外毒理学、职业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有关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对标准概念、文本结构、职业病危害控制、职业接触评估等进行了澄清和修订,对个别接触限值进行了调整,增订了近年来审议通过的职业接触限值,进而形成更新版本●2019年8月27日,国家正式颁布GBZ2.1-2019 版本,并将于2020年4月1日正式施行GBZ 2.1-2019 标准框架,包括正文和二个规范性附录。
职业卫生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s for the Design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GBZ 1-2002 1-
1.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所有新建、扩建、改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所有新建、扩建、
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泛称“ 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泛称“建 设项目” 的职业卫生设计及评价。 设项目”)的职业卫生设计及评价。
1. 是防止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过量接触,保护劳动者的健 是防止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过量接触,
康。是评价生产和作业场所污染和职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 据;
2. 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标准,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 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标准,
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 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21
GBZ 2-2002 中职业接触限值的定义采用:时 2中职业接触限值的定义采用: 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最高容许浓度 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最高容许浓度 (MAC)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MAC)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其中, 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其中, 具有明显急性毒性的56种化学物质采用单项的 具有明显急性毒性的56种化学物质采用单项的 MAC; 其余化学物质和粉尘均采用PC-TWA和PCMAC; 其余化学物质和粉尘均采用PC-TWA和PCSTEL双项并存标准。 STEL双项并存标准。 双项并存标准
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
6×107(孢子数/m3) 孢子数/
* 包括: 电磁辐射、高温作业气象条件、高温作业分级、激光辐射、局部振动、 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作业时心率和能量消 12 耗的生理限值、 紫外辐射
《化工HSE与清洁生产》课件——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二、危险源的危险等级的评价 (LEC法)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分数值
完全被 预测到
分数值 10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 能
完全意外可 能性小
只是设不可 能
极不可能
实际上 不可能
6
3
1
0.5
0.2
0.1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的分数值
在危险环 境中的频 率
分数值
连续在危险 中
10
每天在危 险中
噪声
生产装置中的压缩机、泵、 喷射泵等设备,会产生较高的 噪声。高压蒸汽的气体放空、 管道振动等将产生额外的噪声 危害。
高处坠落
有时需要在各种塔、炉、高 位槽等高处操作、巡检和维修作业, 如不采取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不到 位,可能会发生高处坠落伤害事故。
南通江山农药股份公司——以生产 经营农药、树脂、氯碱及精细 化 工产品为主的企业
第一节 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一、工业毒物及其分类 1.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 质,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在生 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 毒称为职业中毒。
2.工业毒物的分类 (1)粉尘:飘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2)烟尘:烟雾或烟气 (3)雾: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液滴 (4)蒸气:液体蒸发或固体物料升华而形成 (5)气体:生产场所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
的
表5: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
不需要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加的解决方案或不 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 持。
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应在规 定时间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 在中度风险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 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 的控制措施。
工业毒物、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
工业毒物、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1)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2)局部排气罩;3)排出气体的净化;4)个体防护。
(2)物理因素治理措施:
1)噪声、振动的控制措施:
一是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
二是消除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
三是加强个人防护。
2)电离辐射的防护:
一是外防护三原则: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二是内照射防护: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3)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
4)防暑降温措施:隔热、通风、个体防护。
(3)工厂防尘措施:湿式作业防尘;密闭、通风除尘。
工业毒物的防治措施
题目:工业毒物的危害和防护措施科目: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学院:轻工化工学院班级:13级化工(3)班学号:3113001918姓名:陈超老师:叶飞日期:2015/12/8摘要:当某些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仅小的剂量就会与器官或组织发生一定的作用变化,打乱或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使一些器官和组织发生暂时性或者持久性病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物质被称为毒物。
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者产生的毒物被称为工业毒物。
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被称为职业中毒。
工业毒物的危害性很大,影响到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所以对它的防范措施甚为重要。
关键词:工业毒物、职业中毒、危害性、防范措施一、引言:工业毒物一般以工业产品或者废弃物等形式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少量毒物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体的组织或器官,破坏人体器官或组织,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一般情况下工业毒物常以物理形态存在。
随着不同的生产过程,在工业生产环境的空气中,工业毒物则以气体、雾和粉尘等多种形态存在,并可能污染工厂周围环境,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现在化工厂的毒物对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危害也越来越大,那么要怎样才能让我们生活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呢?这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二、工业毒物的分类工业毒物可按多种方法予以分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如金属、醇、酮等;2、按用途分类,如农药、有机溶剂等;3、按毒害作用分类,也可按其作用的性质和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加以区分,作用的性质可分为:刺激性、窒息性、麻醉性、致癌性、致畸胎性、致敏性等等。
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可分为:肾脏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全身毒性等。
有的工业毒物主要有一种作用,有的则有很多种作用。
采用常用的毒物分类方法,即主要按毒害作用的性质和化学结构的方法分为:1、刺激性气体;2、窒息性气体;3、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4、有机化合物;5、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三、工业毒物的毒性评价"毒性"是毒物的剂量与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知识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知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各种生产性毒物的使用和生产也日益增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知识。
一、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性。
根据毒物的特性和作用方式,生产性毒物通常可以分为六类: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生物制品、物理因素、机械因素和行为因素。
在了解了具体的毒物种类后,我们需要了解其危害性,并掌握相关的应急措施。
二、改变工作方式和环境其次,我们需要通过改变工作方式和环境来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
首先,要尽量使工作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到最低限度。
可以通过改变工作方法、采用低毒或无毒替代品等方法来降低危害。
其次,要改进工作环境,包括通风、净化、防护等,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对工人的危害。
三、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工人在接触有害物质时,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防护口罩、防护服等。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穿戴适当,避免身体暴露在危险物质中。
另外,要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害物质引起的健康问题。
四、培训和教育对于工人来说,了解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和正确的应对方法非常重要。
因此,企业和相关部门需要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生产性毒物危害的认识和应急能力。
培训和教育内容包括有害物质的种类、危害性、防护措施等方面,帮助工人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严格执行安全规范企业需要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规范,确保工人在工作中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严禁违规操作和暴露在危险物质中。
此外,还应制定紧急预案,并进行模拟演练,以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生产性毒物事故。
六、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设备的正常运转对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非常重要。
企业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及时发现并排除存在的隐患,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设备的安全性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摘要:工业毒物正在危害我们的社会群体和生活环境,我们要辨识工业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工业毒物,毒物危害,工业毒物的防治措施,工业反病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引言:目前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
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与此同时,人类受到化学品损害的风险也在增加。
我们应该怎样区别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避免毒物对人体,对环境造成危害是重中之重。
一.毒物和工业毒物的概念和分类:1基本概念1).毒物:(1)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2)通常是指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品。
有毒与无毒意义上是相对的:(1)毒物只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体才具与毒性(2)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能出现毒害作用“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剂量使其成为毒物”(德国医生帕拉塞尔士)2).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作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
2.毒物分类:1)按目的分类:原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辅助原料。
2)按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一般按其理化特性来分类,有机化合物则按其结构式或官能团来分类。
毒物的化学结构在某些方面与毒性密切相关。
3)按生物作用性质分类: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麻醉性气体、溶血性气体、致敏性毒物。
4)按受损器官或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肾脏二.毒物的危害1.有毒物质侵入人体。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一、职业危害因素概述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叫做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1)生产性粉尘。
如砂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2)生产性毒物。
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
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炭痘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火,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
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
3、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
四、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1、应当优先采川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布置。
3、采用与职业危害相适应的防护设施。
4、使用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5、派专人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二、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来源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或粉碎。
如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食谷物的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而形成气溶胶。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
健康监护标准: 要求对接触工 业毒物的人员 进行定期的健 康检查,及早 发现和处理职
业病。
应急处理标准: 针对工业毒物 泄漏、事故等 紧急情况,制 定了相应的应 急处理措施和
标准。
监测标准
工业毒物监测的法律法规 监测标准的具体内容 监测标准的实施情况 监测标准的更新和修订
Part Five
工业毒物防治的科 研与技术发展
管
监测与报告制 度:要求企业 定期监测工业 毒物排放情况, 并向有关部门
报告
处罚措施:对 违反排放标准 和法律法规的 企业进行处罚, 严重者追究刑
事责任
健康标准
职业病防治法: 规定了职业病 的前置条件、 范围、防治责 任等方面的内
容。
工业卫生标准: 针对不同工业 毒物制定了相 应的卫生标准, 包括毒物的浓 度、暴露时间
对社会的危害
工业毒物对环境和 生态系统的破坏
工业毒物对人类健 康的危害
工业毒物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
工业毒物对社会的 安全和稳定的影响
Part Three
工业毒物的防治措 施
预防措施
工业毒物分类管 理:根据毒物的 性质和危害程度 进行分类,制定 相应的管理措施。
工业毒物监测与 控制:建立监测 系统,定期对工 业毒物进行检测, 确保其浓度在安
制定严格的排放标 准,限制工业毒物 的排放。
加强执法力度,对 违法排放工业毒物 的行为进行严厉打 击。
建立工业毒物信息 公开制度,加强公 众对工业毒物的监 督。
Part Four
工业毒物防治的法 律法规和标准
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毒物防治的法律法规,包括《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 等。
科研进展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
工业卫生标准1 范围1.2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的选址与整体布局、防尘与防毒、防暑与防寒、防噪声与振动、防非电离辐射及电离辐射、辅助用室等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公司的设计符合卫生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0434—1989 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18053—2000~GB18083—2000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2348—1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50034—1992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J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87—198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3 总则3.1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体现"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保证公司建设项目的设计符合卫生要求,控制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职业危害因素,改善劳动条件以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3.2 在公司建设项目的设计时,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护措施,防止有害因素对工作场所的污染,对于生产过程中尚不能完全消除的有害因素,亦应采取综合预防、治理措施,使设计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3.3委托有资质认证的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卫生评价,当需要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和配置卫生辅助设施时,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使之符合卫生要求。
5 工作场所基本卫生要求5.1 防尘、防毒5.1.1 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原料代替高毒原料。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模版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模版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工作,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并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及其评价工作。
二、监测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病原微生物及其毒力;(2)有害物质(化学物质、生物制剂等)的种类、浓度、工艺条件及其环境分布情况;(3)物理因素(噪声、辐射、温度、照明等)测量数据及其环境分布情况;(4)工作条件(工作强度、工时、休息制度等);(5)个体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
2. 监测方法:(1)病原微生物及其毒力的监测方法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采集、培养和鉴定;(2)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根据具体物质的特性,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进行测定,并结合环境监测方法进行采样和分析;(3)物理因素的监测方法根据具体因素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设备和方法进行测量,并结合标准值进行评价;(4)工作条件的监测方法包括工作强度调查、工时记录等方法;(5)个体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监测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勘察等方式进行。
三、监测结果评价1. 监测结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浓度分布和暴露时间等;(2)工作条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3)个体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4)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病患病情况等。
2. 评价指标:(1)危害因素浓度评价指标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2)工作条件评价指标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3)个体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评价指标参照相关研究和调查结果。
四、监测数据管理1. 监测数据的保存:(1)监测数据的原始记录和报告及时归档,并进行编号和分类存放;(2)监测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2. 监测数据的解读和分析:(1)监测数据的分析可采用数据统计和图表分析等方法;(2)监测数据的解读应结合具体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工作场所的情况、员工的职业病患病情况等综合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1 范围1.1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 以下统称建设项目 ) 的职业卫生设计及评价。
1.2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的选址与整体布局、防尘与防毒、防暑与防寒、防噪声与振动、防非电离辐射及电离辐射、辅助用室等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工业企业的设计符合卫生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8702—988 电离辐射防护规定GB10434—1989 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10436—1989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10437—1989 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11654—1989 , GB11666—1989GB18053—2000 , GB18083—2000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2348—1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910—1997 小型工业企业建厂劳动卫生基本技术条件GB50034—1992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187—199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J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87—198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日本产业医学会的 EL(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1997ACGIH(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3 总则3.1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体现 " 预防为主" 的卫生工作方针,保证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设计符合卫生要求,控制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职业危害因素,改善劳动条件以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工业毒物、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标准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工业毒物、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
措施(标准版)
1.工业毒物检测及控制措施
(1)检测:
分为区域采样和个体采样两种方式。
生物学检测,分直接测试、间接测试等。
(2)控制措施:
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局部排气罩;
排出气体的净化;
个体防护:接毒作业工人执行个人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时佩戴保护用品如防腐服装、防尘口罩和防毒面具。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
无毒、低毒物质代替高毒、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2.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
(1)检测
用适当的检测仪器检测,如噪声作用强度可以用噪声剂量计连续测定,评价热辐射强度用单向辐射热计和黑球温度计测定其作用强度。
(2)控制措施:
对噪声、振动:
消除声源、振源或降低源强度,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使用隔绝的物质如橡皮、软木、砂石等;
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加强个人防护。
对电离辐射:
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
防护:外照射防护的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防护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体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
对非电离辐射:
高频电磁场:对高频产生源进行屏蔽;微波辐射:直接减少辐射源,屏蔽辐射源,个体防护;红外辐射:保护眼睛,如作业中戴绿色防护镜;紫外辐射:佩戴专用的防护用品;激光:使用吸光材料,个体防护。
对高温:
采取防署降温措施,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暑季供应清凉饮料。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