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
德国鲁尔和法国洛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案例总结
以若松区响滩地区为中心,推进“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工程”。并通过与位于附近的北九州学术研究区 紧密结合,全面开展从“教育基础研究”到“技术验证研究”及“环保技术产业化”的综合性项目,引进 了废旧汽车、废旧办公设施、废旧家电、废食用油再生利用等环保企业。目前北九州已成为全日本评选的 国家“星空城市”,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奖。
(三) 国家扶持政策 要从两方面进行支持: 一是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 制定改造振兴的总体规划。为帮助老工 业基地“再开发” , 美国设立了经济开发署 ( EDA) , 采取补助金或贷款的方式帮助老工业基 地所在地的政府。法国也建立了专门负责传统产业和工业衰退地区产业转型的机构, 对老工业 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转型工作。德国在对鲁尔重工业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成立了鲁尔区地 区发展委员会, 负责编制鲁尔的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政府在财政上予以投资, 给予经济支持。 美国在其汽车工业遭受日本汽车的冲击后,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援助汽车厂商进行新技术改造 (仅克莱斯勒一家得到政府贷款的数额就超过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投资)。
(六)改善环境质量 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 ,如 限制污染气体、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特别是针对产业撤退后土地污染严重, 清理耗资巨大,私企无利可图的问题,州政府设立土地基金,购地后进行修复,土地经过消毒等 处理后再出让给新企业,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为了美化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还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 了营造 “ 绿色空间”的计划,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国外老工业基地振兴公共政策现状
(一) 人员安置政策 转业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是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瓶颈” , 各国为解决这一问题, 普 遍在已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进一步的针对性措施。在法国洛林,成立了各类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根据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 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 有针对性地分 门别类进行培训。德国政府也为青年矿工转岗培训提供“转业培训津贴”的方式, 帮助实现再就 业。并且根据新建企业接纳原矿工数量提供就业职工工资额的 60%~80%的补偿金, 补偿时间为 3 个月至 12 个月。同时为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 发达国家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过程中, 非 常重视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 以改善和提高当地人口的综合素质。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实施了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显着成绩,使鲁尔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鲁尔区的成功对振兴东北的一个最重要启示是,应从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远发展规划,广泛全面地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综合整治、振兴及经济结构转变措施,并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保证.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经济结构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困难,产生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改造与振兴已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国家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之和西部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
从理论上讲,世界各国老工业基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德国对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所采取的措施与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鲁尔工业区的发展现状鲁尔区是德国中部最重要的工业区,素有德国工业“引擎”之美誉。
它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面积为4433平方公里。
该工业区过去的显着特征一直是以采煤、焦炭生产、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是世界上在煤炭基地形成综合工业生产能力的典型代表。
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种单一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为使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联邦和州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战略。
经过近40年的努力,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转变取得了很大成绩。
老工业如煤炭开采和钢铁工业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鲁尔区内的城市以井架和高炉为传统特征的景象已成为过去,新兴工业如机械与汽车制造、电子、环境保护、通讯、信息和服务业正在蓬勃发展。
鲁尔区的经济重心已逐步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据统计,工业企业的户值占鲁尔区1999年总产值的%;贸易、交通和旅馆餐饮业占%;金融、租赁和企业服务业占%;公共和私人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占%。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论文报告题目: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鲁尔区改造的分析,探讨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鲁尔区的历史背景、改造计划、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以及环境保护,剖析其改造经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
此外,本文还列举五个案例,对鲁尔区改造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阐述和分析。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鲁尔区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德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20世纪初,该地区的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占据了德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枯竭,工业部门逐渐衰落,鲁尔区也由此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德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更新。
第二部分:改造计划德国政府在改造鲁尔区时,采用了多项措施。
首先是重工业转型,即将传统的钢铁、煤炭、化工等产业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其次是城市更新项目,包括住宅和商业区的改造以及公共设施的升级。
第三是环境保护,即开展环保工作,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部分:产业发展鲁尔区在重工业转型中十分成功,今天成为了德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之一。
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技术等领域,为整个地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该地区依托自身优势,还建设了多个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知名企业落户。
第四部分:城市更新鲁尔区的城市更新非常成功,十分注重民生、环保和文化建设,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对市容市貌进行了全面改善,公共设施得到了升级,街区和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更加合理,文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齐头并进。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鲁尔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与企业合作,共同努力,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环保工作中,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清理土壤、整治污水、限制工业排放、推广绿色能源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摘要:欧洲一些国家大多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成功经验,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是典型之一。
本文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的原因和德国鲁尔区改造的成功经验,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体制改革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比较缓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体制因素的制约。
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迟缓,旧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对改革的理解不深刻等,导致老工业基地逐渐失去竞争力,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同时,在老工业基地改造初期,几乎没有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长期形成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农业生产落后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比如,老工业基地资源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消失,可持续发展性差;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得不到改善,农业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等。
三是投资效益比较低。
东北地区长期存在“项目怪圈”所带来的投资效益低的现象。
如,曾被誉为我国“轮胎行业摇篮”的黑龙江省桦林集团,最早引进巨额资金上子午胎项目。
设备从国外进口后,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正常运转。
为使设备运转,不得不派人去国外学习技术,并请外国专家对员工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对配套设备还需上千万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虽然国家有贷款贴息、债转股、技改投入等政策,但还是亏损。
总之,很多企业走不出“项目怪圈”的羁绊。
四是由于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调整不到位,导致在深层次上难以触及企业产权改革,致使国有企业调整的成效不大。
二、德国鲁尔区改造的经验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钢铁与煤炭生产基地,19世纪初,鲁尔地区由于盛产煤炭,使该地区的煤、钢业蓬勃发展起来。
19世纪中叶,鲁尔区钢铁的产量占全国钢铁产量的70%以上,煤炭产量高达80%左右,是德国最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
约20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煤矿开采难度加大,致使煤矿开采的成本提高,以煤为基础的炼钢产业利润降低。
德国鲁尔区工业改造的启发
经济视野Economic Vision 德国鲁尔区经济成功转型,旧工业改造成功,成为世界经济转型的典范,对于山西的经济转型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凤凰湖景观区(Phoenix See),凤凰西区(Phoenix West)旧工业区域成功改造的典型,来探寻我们希望的答案。
一、多特蒙德市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改造目标为振兴经济,推动城市转型,同时解决关闭工厂所带来的问题,2000 年多特蒙德市启动了“多特蒙德计划”。
凤凰旧工业区改造是这个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计划包括4 个方面目标:1.高科技企业,打造新的城市支柱产业。
2.增加就业人数,解决关闭旧厂带来的影响;3.更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4.改造城市旧区,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新的生活场所和科技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凤凰湖改造过程及情况2000年4月13日 决议凤凰东区及凤凰湖区进行改造,2001年4月Hermannshuette 炼钢厂停业;2001年1月 开始城市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调研(水域经济、环境承受能力 、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土地测量管理等);2001年6月凤凰湖发展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多特市全资市属子公司;2002年2月起 钢厂拆解,在中国张家港组装再建,重新再利用;2003年7月进入水域规划法律程序;2004年4月 通过发展公司购进Thyssen Krupp 钢铁公司的整片场地;2005年6月水域建设规划得到批准;2005年9月开工奠基;2007年9月矿区安全工作的开始,最后的地上建筑拆解,地下建筑及地基的拆除,原煤气厂地面的重新开发;2009年4月科技工程建设的开始;2009年 设计工程开始;2009年7月建设工程(引流、街道、广场)开始;2009年 湖区南坡开始销售;2009年12月埃姆舍尔河向地面引流;2010年秋,造湖阶段正式由地下水供应湖水。
为了解决原有工业用地土壤严重污染的问题,项目在土地的整理过程中,挖掘了250万立方米的土壤与4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作者:————————————————————————————————日期: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 环境规划学院系:旅游学院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 13级规划姓名: 王妍学号: 1306040117成绩:评阅教师:刘晓霞时间: 2016年12月28日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2.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摘要: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
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由此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机械、冶金、化工和能源基地,建国以来,东北三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老的夕阳产业,加之长期过度的开发使得能源基地资源枯竭,大批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如何重振东北工业的雄风,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是摆在东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我们从鲁尔工业区建设经验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以促进东北工业的发展。
一、鲁尔区的发展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
其经济衰落,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
(一)鲁尔区衰落的表现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重整经济的措施制定规划,统一整治。
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在转型改造的同时,注意保持本地区传统历史文化。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当资源枯竭以后,当地政府不是简单地拆毁工厂,回填煤矿,而是政府投资,将工厂和矿山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博物馆,变成旅游资源,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线,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减少了拆迁所带来的工业垃圾的污染,而且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摘要: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同时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为我们改造、建设老工业基地服务。
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得,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
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后德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
目标仍是把它建成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
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
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
由于技术的发展。
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才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
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
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开始下降,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
炼钢业失去了4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3。
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 。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1、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2章第5节 课时2鲁尔区的新发展及对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意义
、合理化的改造,使煤炭、钢
铁两大工业部门的企业数量大幅度②
,而每个企业的生
产规模却③
了,④
也大幅度提高。
2.利用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和⑤
巨大的优势,鲁
尔区大力引进和发展⑥
及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
⑦
,调整了工业布局。
3.⑧
得到了有效治理。
地理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工业体系:以⑨
、机械、⑩
、化工、建
(2) 置于特定区域中加以认 出方式的差 水平一
识;能够认识并归纳区 异性
域特征
(3)
结合现实中的各种区域 问题,能够较出色地将 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 运用于现实中地理区域 的分析;能够较全面和 正确地评析区域开发利 用决策的得失,提出较 为可行的对策建议
产业转型必 须从产业发 展的持续 性、产业结 构、产业与 生态的关系 等方面考虑
地理
1.鲁尔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鲁尔区的治理经验对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
示。 3.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关系。
地理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鲁尔区的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 参考以下思路进行。
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抓住鲁尔区存在的问题来 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如鲁尔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结构的 单一,则对应的整治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多样 化。如图所示。
地理
【答案】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东部经济 发达地区,输煤、电距离近。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 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交通:有京包、石太、太 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外运条件好。
(2)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减轻煤炭外运的交通压力。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适当压缩煤 炭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 使煤炭工业向气化和液化产品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工 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工业比重;推进节能减排,发 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德国鲁尔区工业改造的启发
德国鲁尔区工业改造的启发作者:殷青春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8期德国鲁尔区经济成功转型,旧工业改造成功,成为世界经济转型的典范,对于山西的经济转型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凤凰湖景观区(Phoenix See),凤凰西区(Phoenix West)旧工业区域成功改造的典型,来探寻我们希望的答案。
一、多特蒙德市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改造目标为振兴经济,推动城市转型,同时解决关闭工厂所带来的问题,2000 年多特蒙德市启动了“多特蒙德计划”。
凤凰旧工业区改造是这个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计划包括4 个方面目标:1.高科技企业,打造新的城市支柱产业。
2.增加就业人数,解决关闭旧厂带来的影响;3.更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4.改造城市旧区,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新的生活场所和科技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凤凰湖改造过程及情况2000年4月13日决议凤凰东区及凤凰湖区进行改造,2001年4月Hermannshuette 炼钢厂停业;2001年1月开始城市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调研(水域经济、环境承受能力、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土地测量管理等);2001年6月凤凰湖发展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多特市全资市属子公司;2002年2月起钢厂拆解,在中国张家港组装再建,重新再利用;2003年7月进入水域规划法律程序;2004年4月通过发展公司购进Thyssen Krupp钢铁公司的整片场地;2005年6月水域建设规划得到批准;2005年9月开工奠基;2007年9月矿区安全工作的开始,最后的地上建筑拆解,地下建筑及地基的拆除,原煤气厂地面的重新开发;2009年4月科技工程建设的开始;2009年设计工程开始;2009年7月建设工程(引流、街道、广场)开始;2009年湖区南坡开始销售;2009年12月埃姆舍尔河向地面引流;2010年秋,造湖阶段正式由地下水供应湖水。
为了解决原有工业用地土壤严重污染的问题,项目在土地的整理过程中,挖掘了250万立方米的土壤与4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东北老工业区振兴收效甚微德国鲁尔成功转型值得借鉴
时空观照东北老工业区振兴收效甚微德国鲁尔成功转型值得借鉴文/本刊记者 高潮在德国西北部,有一座曾经主要依赖煤矿资源生存和重工业发展的鲁尔区小城。
在资源枯竭之后,德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这个老工业区再次获得了新生。
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有一座曾经以资源开发和重工业制造闻名、被称为“东方鲁尔”的沈阳,正在经历着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困扰。
近期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专门到访沈阳。
默克尔表示,辽宁和德国的一些地区一样,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任务,两国应该相互学习。
“化腐朽为神奇”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鲁尔区,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克虏伯家族创造的钢铁神话迄今仍是鲁尔人的骄傲。
尤其是鲁尔区富有煤炭、铁矿等资源,二战以后,煤炭开采和钢铁制造业为鲁尔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使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当年,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
同时鲁尔区还集中了炼钢、轧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
一度时间内,鲁尔区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保压力加大,百年不衰的鲁尔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和钢铁危机。
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等。
其后大量煤矿被迫关闭,冶炼厂被迫停产,大量工人失业,鲁尔区经济陷入了低谷。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政府不得不出手对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老工业区进行彻底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摘要:文章介绍了德国鲁尔工业区整顿改造的具体措施,通过借鉴鲁尔区区域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性策略。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的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
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以后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
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1957年,鲁尔区共有141家煤矿,雇佣了50万以上的矿工。
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
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数较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
“化腐朽为神奇”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转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大都是代表各个国家地区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名胜古迹,但如果告诉你,在19世纪后半叶的百年里发展起来的钢铁重工业基地也榜上有名,恐怕难以置信吧~位于德国西北部鲁尔工业区埃森市的德国煤炭业联盟洗煤厂就是这样一处极其特殊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过去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基地不再辉煌,德国最大的传统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正是遭受了如此的命运。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观念,认为产业遗产也是人类进程的历史见证。
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看东北改革
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看东北改革摘要: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
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由此笔者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工业区;结构调整;资源枯竭;资金;技术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机械、冶金、化工和能源基地,建国以来,东北三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老的夕阳产业,加之长期过度的开发使得能源基地资源枯竭,大批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如何重振东北工业的雄风,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是摆在东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此笔者利用在欧洲留学的机会,重访了德国鲁尔工业区,希望从鲁尔工业区建设经验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从而为东北工业的振兴尽薄棉之力。
一、鲁尔工业区的成功经验及弊端鲁尔工业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面积4434平方公里,人口540万,目前仍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
鲁尔工业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工业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KommunalverbandRuhrgebiet)所属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
鲁尔工业区面积占到北威州总面积的1/10。
鲁尔工业区的衰落与振兴。
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竭的全过程。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鲁尔区发展对东北工业区的借鉴意义
鲁尔区发展对东北工业区的借鉴意义东北工业区是我国发展最早的重要工业区之一。
本地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及其其他自然资源,逐渐发展成为传统工业为主的、集轻重工业为一体的综合工业基地。
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但是,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为此,不得不寻求一条得以使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子。
德国鲁尔区是产业调整后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也是与东北工业基地发展非常相似的地区,因此,在比较的基础上学习鲁尔区发展的优良做法,既是东北工业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东北工业区发展的必要。
(一)鲁尔区与东北工业区比较1.丰富的煤、铁、石油、森林资源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
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
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
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条件有利。
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
2.便利的水陆交通(1)水运鲁尔区: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环境规划学院系:旅游学院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 13级规划*名:**学号: ********** 成绩:评阅教师:刘晓霞时间: 2016年12月28日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2.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2.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德国90%。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20 世纪50 年代末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们振兴东北,重振中国重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鲁尔工业区的基本情况介绍鲁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内,面积4432.79 平方公里,人口540 万,处于德国以及整个欧洲交通枢纽地带。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以及整个欧洲重要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工业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 世纪50—60 年代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钢铁工业迅速膨胀,呈现出空前繁荣,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有12 座工业城市、12,000 个工厂和600 多个矿井。
矿山地下交通线总长6,800 公里。
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采掘量占联邦德国总采掘量的80%,钢铁生产占全国总量的1/3。
从20 世纪50 年代末起,由于以煤、钢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生产萎缩,失业大幅增加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60 年代以来,鲁尔工业区围绕着发展多样化经济,开展了区域全面整治与更新。
二、鲁尔工业区的整治规划与措施(一)以法治区、整体规划德国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等。
有效保证各项整治政策的实施,纳入到法制轨道。
1920 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现在简称KVR),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
这个权力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中60%是市、县政府代表,40%是企业代表,有利于其决策顺利贯彻落实。
1960 年该机构提出了鲁尔工业区整体发展规划,担负起全面规划,决定整治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
1966 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了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
1969 年又对它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且予以正式公布。
这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
2022年教学教材《拓展阅读鲁尔区的经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优秀教案
借鉴鲁尔区的经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一、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1、以传统工业为根底,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2、合理调整区内生产力布局。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4、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
5、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
二、如何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1、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首先应该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完善根底设施建设,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
2、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使东北老工业区尽快参加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潮流中去。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金三角地带,区位经济优势十清楚显。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加之中央再给予东北地区特殊的经济,其开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3、集中优势力量,发挥老工业基地的特长,把东北建成大型成套设备生产中心。
据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将转移到,东北老工业区是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雄厚的根底和实力4、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把东北建设成为的高新技术绿色产业园区。
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一样,经过几十年的资源开发而没有环境修复和建设,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资源枯竭城市的老矿区环境修复工作亟待进行。
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林区号称“绿色的肺〞,经过几十年的过量开采,大片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东北地区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伊春市已无木可采,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应该吸取鲁尔工业区的这一有益经验,将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尽力修补已经和正在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来吸引外商投资,同时还要抽出一局部精力,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力争把东北老工业区建成经济效益高、生产本钱低的最正确投场所,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来东北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摘要: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同时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为我们改造、建设老工业基地服务。
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得,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
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后德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
目标仍是把它建成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
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
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
由于技术的发展。
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才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
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
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开始下降,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
炼钢业失去了4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3。
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 。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1、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
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
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
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
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2、合理调整区内生产力布局。
鲁尔区早先的广: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
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
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
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而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
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
而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直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
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2]。
4、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
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
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
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 (1)博物馆开发模式(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
(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
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5、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
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
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
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
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GDP。
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三、如何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1、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首先应该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
从产业结构上看,改革应该从大中型国有企业人手。
首先,要适当收缩国有企业的投资面,进一步将优质国有资本集中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其次,要创造条件,使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一样,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国有资本应尽快从负担沉重、资不抵债、预期效益差、无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中坚决退出,并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从产品结构上看,东北应该优先发展那些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质的产业,如传统产业中的汽车工业,大型成套设备加工业,组合机床制造业,成品钢材生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通信及遥感技术等。
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东北老工业区的企业组织结构特点是:平均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而中小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配套水平较低,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
改革的办法是通过调整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大企业可以将零部件和部分业务外包,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促进企业分工的细化,以此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比例失调,国有工业比重经过20余年的改革仍然居高不下。
2001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仍高达73.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84%个百分点。
改革的办法是国退民进,“退二进三”,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优胜劣汰。
从空间布局上看,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国际上,东北三省毗邻日本、南韩、北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结成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可以互补,技术上可以互相支持,资源上可以相互利用,产品上可以相互流通;在国内,东北地区的西侧是京津唐和辽阔的华北地区,南面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无可比拟。
向外,可以走出国门发展与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朝鲜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对内,可以积极吸引其他地区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加之东北地区本身的自然资源已十分丰富,产业结构日趋完整,农、轻、重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此外,黑龙江的大型发电机组和大型锅炉的制造,集约化农业及林业;吉林省的汽车制造业和农业;辽宁省的机器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都有可能成为东北经济振兴的龙头企业。
2、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使东北老工业区尽快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潮流中去。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金三角地带,区位经济优势十分明显。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加之中央再给予东北地区特殊的经济政策,其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笔者有如下的设想:(1)启动大连——满洲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欧洲的欧亚大陆桥联运计划,这样可以极大地缩短欧亚商品相向运输时间,并将大连港建设成为自由港,简化商品出入境手续,加快资金的周转和流通。
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一条铁路的建设,可以迅速带动沿途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北亚铁路大动脉的开通,极具现实意义。
(2) 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
大连具有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优势。
大连市商业银行刚刚完成了一次资本整合的签约仪式,至此,这家银行的股本金将突破25亿,符合银监会对东北振兴银行候选行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
同时,大连市政府也在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建立做着硬件上的准备。
前几天刚刚动工兴建的期货广场是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的首个主体项目,该项目占地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3 0亿元人民币。
建设项目包括期货大厦、金融大厦、保险大厦等在内的多个主体工程。
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拥有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各种金融机构在内的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目标就是要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地区国际一流的现代金融商务中心。
(3) 将沈阳设立成为新的直辖市。
沈阳在中国东北大城市中,其重工业基础最雄厚,最有可能成为中国重工业装备的基地,而且国有企业比较集中。
如果将沈阳定位为直辖市,最大优势之一是可以借助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一套新的市场化游戏规则;然后以点带面,辐射整个东北地区;中央将原分散到几百个企业中的资金集中于这个直辖市,为外来投资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样可以集中使用政府投资。
在国家给予的扶持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结构调整,优先培育一个不可逆的市场化机制。
3、集中优势力量,发挥老工业基地的特长,把东北建成大型成套设备生产中心。
据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是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