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3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教学目标: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教学重点: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板书:《哈姆雷特》二、复习提问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1、(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2)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2、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3、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性格:偏执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4、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五、总结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六、学生现场戏剧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七、学生评议从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莱特的性格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进一步明确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象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情哈姆莱特的原因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几乎把哈姆莱特从个人扩大到全人类,他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法国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九、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品位一下《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试比较《哈姆来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异同明确:(1)相同点:都是主要靠人物对白来表现突出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2)不同点《哈姆莱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来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运用有力的舞台说明和简洁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莎翁的戏剧,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抒情性浓郁;〈〈雷雨〉〉的语言比较朴实自然,生活化十、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和研读戏剧的鉴赏技巧,观看经典名著影片〈〈哈姆莱特〉〉,完成对世界经典的深入品读。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探讨作品的主题,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情节结构、戏剧冲突、语言风格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其复仇行动的延宕原因。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内涵的把握。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复仇行为以及作品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提问学生对复仇主题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经历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等。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复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情节。
4、人物分析(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让学生找出描写哈姆莱特的段落和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讨论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如性格的优柔寡断、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等。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奥菲利亚的单纯善良等。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如复仇与正义、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6、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如三条复仇线索的交织。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哈姆雷特》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悲剧作品,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哈姆雷特》阅读教案1【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2023年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2023年哈姆莱特教案三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学习重难点】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3.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一、莎士比亚(1564-1616):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传奇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辛白林》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三、关于《哈姆莱特》:1.《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
2.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
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
但是,父王老哈姆莱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
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
克劳狄斯趁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
2024年《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哈姆雷特》教材,涉及第三章“冲突与复仇”、第四章节“疯狂与理智”的详细内容。
主要涵盖剧情分析、人物性格探讨、主题思想提炼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掌握重要情节及人物关系。
2. 分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心理变化。
3. 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领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克劳狄斯的阴谋手段、剧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剧情分析、人物性格探讨、主题思想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哈姆雷特》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戏剧的世界。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讲解第三章和第四章节的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1)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剧中人物,如何应对剧中的冲突和阴谋。
(2)例题讲解:分析哈姆雷特在剧中的心理变化,以“疯狂与理智”为例,讲解其性格特点。
(3)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克劳狄斯的阴谋手段,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雷特心理变化曲线4. 重要台词及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谈谈你的看法。
(2)以克劳狄斯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2. 答案:(1)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源于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冲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2)克劳狄斯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是剧中的大反派,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二、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具体情节略。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3、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四、欣赏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雷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哈姆莱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哈姆莱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教师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分析戏剧结构和人物形象;教师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主线以及各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和重要性。
3. 阅读理解和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关键情节和人物关系,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4. 语言运用和表达;教师教授《哈姆莱特》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引导学生运用词汇和表达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课前预习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对《哈姆莱特》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问题引导法: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哈姆莱特》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归纳总结法:通过课后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估: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哈姆莱特》原文书籍或电子版;2. 与《哈姆莱特》相关的图书、影片或其他资料;3. 课堂展示和讨论所需的教学素材。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一课,内容包括:剧本第一幕至第四幕的主要情节,重点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等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复仇、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戏剧表演水平。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哈姆莱特复仇心理的复杂性,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把握剧本的主要情节,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剧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划分幕次,概括每幕的主要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4. 例题讲解:挑选剧本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要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剧本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复仇、亲情、友情、爱情等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莱特》2.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3. 情节概括:复仇、亲情、友情、爱情4. 主题:人生观、价值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中某个角色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深入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提高文学素养。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提升道德素养。
3. 通过对剧本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介绍2. 哈姆莱特角色的分析3. 剧本情节的解读4. 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5. 团队协作与角色分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分析哈姆莱特角色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性内涵。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心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介绍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角色的分析3. 第三课时:剧本情节的解读4. 第四课时: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5. 第五课时:团队协作与角色分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剧本解析:评估学生对哈姆莱特角色的理解深度和剧本情节的把握程度。
3. 戏剧表演:通过学生的戏剧表演,评价其在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进步。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哈姆莱特》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戏剧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分配,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自由选择心仪的角色。
3. 分组进行剧本排练,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巧,如语言表达、情感传递等。
4. 开展“戏剧沙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
5. 邀请专业戏剧教师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表演指导。
七、教学难点与对策1. 难点:哈姆莱特角色的复杂性,难以理解其内心世界。
对策:通过深入分析剧本,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主题;(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读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悲剧情节所展现的人性冲突,提升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2)欣赏莎士比亚优美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幕:(1)介绍剧作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霍拉旭、克劳狄斯等;(3)理解剧情发展,把握主要矛盾。
2. 第二幕:(1)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如哈姆莱特的犹豫、矛盾,奥菲莉亚的纯真、脆弱等;(2)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父与子、母与女、情人之间的关系;(3)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如独白、对白等。
3. 第三幕:(1)剖析剧情中的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2)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如哈姆莱特对复仇的痛苦抉择;(3)关注女性角色的命运,如奥菲莉亚的悲剧。
4. 第四幕:(1)通过人物命运的转折,深入剖析剧本主题;(2)分析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如哈姆莱特的勇敢、智慧,克劳狄斯的狡诈等;(3)引导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
5. 第五幕:(1)总结全剧主题,强调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冲突;(2)对比分析人物命运,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2)戏剧语言的特点及欣赏;(3)剧本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犹豫、矛盾性格的深入剖析;(2)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解读;(3)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分析。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哈姆雷特》节选1《哈姆雷特》(节选)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人物的方法;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教学程序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
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
(幻灯片2)三、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幻灯片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
(幻灯片4)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
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
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
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背景等。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人性、道德、权力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及人物介绍(1)介绍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介绍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2. 第二课时:情节梳理(1)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事件和冲突。
(2)分析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象征意义和主题。
3. 第三课时:人物分析(上)(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如犹豫不决、矛盾心理等。
(2)分析奥菲莉亚的角色定位,如纯洁、脆弱等。
4. 第四课时:人物分析(下)(1)分析克劳狄斯的阴谋和性格特点,如阴险、狡诈等。
(2)探讨作品中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第五课时: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人性、复仇、权力等。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悟。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原著或改编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评论、影视作品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等。
3. 创作和表演:评估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如写作、戏剧表演等。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学生在课前预习作品,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3《哈姆莱特》教案
3《哈姆莱特》教案
导入活动:
1、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哈姆莱特》这部作品。
如果听说过,请谈谈大致内容。
如果没听说过,请提醒学生注意细节。
2、提问学生,你喜欢看戏剧吗?为什么?你觉得戏剧和小说、电影的区别在哪里?
3、展示一些电影或电视剧的剧照,并让学生猜猜这些电影或电视剧的主题。
课堂活动:
1、阅读《哈姆莱特》的部分章节,以了解人物和主要情节。
2、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然后精读场景中主要的对话和动作,然后再试图再现该场景。
学生可以表演出该场景的核心内容,并宣读主要台词。
老师可以给予更多指导,或者在需要的时候澄清一些重要信息。
3、帮助学生理解汉姆雷特的复仇行为,探讨复仇的道德和实际意义。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和解析主要人物的动机和决策,并回答一些关于复仇的问题:
复仇是正义的吗?为什么?
复仇与原谅之间的区别。
为什么哈姆莱特要自己复仇,而不是交给法律,例如国王或警察去解决?
4、学生可以测试和发掘故事的隐喻和象征符号。
例如,玫瑰、骷髅、虚空之眼等等。
课堂结束后,需要给学生预习下一课要学习的章节,并鼓励他们在外面继续读书。
同时,老师可以评估学生表现,并提供一些特定的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设想】本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主要写了哈姆莱特为替父报仇,亲自导演了一出“戏中戏”,以此来试探奸王克劳狄斯,结果证实了奸王的罪恶,于是哈姆莱特坚定了复仇的决心,由于是节选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对全剧内容、时代背景、作者及其代表作、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有所介绍,以便加深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课前可安排学生先自读全剧,把握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来认真阅读课文,才能更好地把握哈姆莱特的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
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
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
《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
《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
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3.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哈姆莱特》介绍1.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2.《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3.戏剧情节介绍。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五、整体感知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点拨:1.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2.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3.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己的罪恶被揭穿。
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戏未演完即匆忙离开。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人揭穿时的被人揭穿时烦躁、焦虑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六、问题探究1.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1)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2)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2.你认为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
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
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3.戏剧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戏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艾尔西城堡内外为背景,实际上广泛地反映了英国的各种矛盾。
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七、小结: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
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
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
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八、布置作业:1.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2.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我们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本文语言特点学生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教师加以引导。
点拨: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1.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2.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
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五、分析《哈姆莱特》的影响、主要人物形象1.影响:《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
世界各国的导演和批评家往往把这出戏当作自己的毕业课题;翻译家总想译一译这部作品;演员总想演一演这个角色。
三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种种不同的译本,种种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
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2.哈姆莱特的形象“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哈姆莱特和克劳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