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中土地位置与价格关系

1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对土地位置都有要求,土地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所有者或使用者的经济收益、生活满足程度或社会影响,因此土地位置不同,价格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城市土地,其价格高低几乎为位置优劣所左右2土地价格与位置优劣成正相关。土地位置优劣的形成,一是自然地形的限制,二是后天人工的支配3土地位置优劣的判定标准虽然因不同的使用类型而有所差异,但在一般情况下,凡是接近经济活动中心,要道通口,交通流量较大,有利于商业高度发展的地带,地价一般较高;反之,闭塞街巷,郊区僻野,地价一般较低。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古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1925年伯吉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的从内到外扩展,形成圈层结构。这一顺序以中心区为核心,由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扇形模式:霍伊特1939年,利用租金的高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居住用地趋向沿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多核心模式:麦肯齐1933年,后由哈里斯、乌尔曼于1945年加以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成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多核心模式基于地租理论,支付租金能力高的产业位于城市中心部位,认为城区内土地并不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无一定的顺序,功能区面积大小也不一样,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

如何理解主导产业?如何确定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随着工业化阶段,主导产业是更替变化的。

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应确认是否具有以下特性: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

主导、优势、支柱产业的比较

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挤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台理.资本营业教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医域和时阅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在产业寿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期的中后期到成熟期的中期这一区间,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也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期前夕,它对经济的带动期已经很短暂了。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他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都属于输出产业。但主导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大。

支柱产业不一定是输出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一种或一类产业要演化成为支柱产业,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生长、发育竞争、淘汰、成熟的过程,只有那些经过残酷竞争而生存下来且得到不断壮大,其经济规模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才有可能成为一定区域中的支柱产业。

从理论上如何确定最优城市规模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聚集的利益>聚集的成本,那么聚集过程就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知道两者相等为

止;已聚集成本>聚集利益,那么满足理性假设的各种行为主体就会开始迁移,从而出现分散过程,城市规模收缩,同样直到两者相等时停止。

市民角度:居民对城市的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居民的收入与支出。居民支出曲线与收入曲线两者正向差值(收入大于支出)极大时的城市人口规模即市民角度的最佳城市规模。企业生产角度:能获取最大利润的城市人口规模为最佳,即总收益TR减去总成本TC的值为最大时,为最佳城市人口规模。

如何解释城市化?怎样测度

城市化是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城市化首先是城乡关系的转型,标志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领域和包含的内容是多元化的。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空间形态上分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就地型城市化。

关于城市水平的测度,主要使用主要指标法,不采用综合指标法,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的测度。1.土地利用指标: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农、林、牧业用地等)转变为城市地域(如二、三产业用地)的比率。

2.人口指标A城市人口比重指标B非农人口比重指标

用比较利益理论、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原理来解释城市形成

比较利益: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利益只有存在交换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分工——规模经济——商人产生——商人在运输地点集合起来,形成集市,最终导致早期城市产生。规模经济可以说大多数城市的出现均源于大规模活动的经济利益,比较利益仅为社会分工和贸易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规模经济则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聚集经济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他使多样化下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的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

城特征和分类,形成动力和机制

城市不是众多人和物在地理空间上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有自身的成长机制和运行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密集性(物质与精神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样型)经济上的非农性(城市的经济特性)

人口规模(超大城市(非农业人口200万以上)特大城市(非农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和小城市(小于20万非农人口));行政区划分(省级、副省级、地级市、县级市);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镇和特殊职能的城市)

影响因素:人口因素、政策、经济、地形地貌因素、资源因素。

动力: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机制:习俗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

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城市,主要研究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学科性质: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它与社会经济科学、城市科学、城市地理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关系均较密切,是介于上述学科之间而存在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