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合集下载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文化与人格是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交汇的一个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目的在于要探明并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于该社会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奋进而阐释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共享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交汇点上,先是人类学家,后来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尽管这些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一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有关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还是初步形成了。

这个体系由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由以本尼迪克特(R。

Benedict)为代表的理论模式和国民性研究这样三个部分组凑。

一、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文化与人格的最初研究始于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其实,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那里。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鲍亚士就谈到,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

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怀疑,首先得自对爱斯基摩人和范库弗岛的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研究。

由于鲍亚士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因而他具有“文化对普通人牢固如铁的约束”的认识。

他指出,一个人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是因为他已获得构成他社会特征的反应模式,因此假如我们要明了他正在做什么,我们便要探究他民族的风俗。

显然,他明确提出了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主张。

在他的推动下,一种崭新而大有发展前途的对人格问题的探讨就从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

比鲍亚士稍晚点的另两位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先驱是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马林诺斯基在其《性与压抑》一书中,检视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理论,提出在初布兰社会存在着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

初布兰群岛是母系社会结构,其训练儿童的责任及家长的权威由舅父而非父亲承担。

马林诺斯基由此问到:弗洛伊德所叙述的恋母情结是所有文化都可发现的普遍现象,还是某种特殊家庭制度的产物?马林诺斯基对初布兰人的梦作了分析。

他了解到,在有关性的梦中,几乎没有和母亲有关联的,相反与姊妹有关的倒有人承认。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考研复习资料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考研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导论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W·H·霍尔姆斯于1901年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术语,其英文是Culture Anthropology。

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就是与从生物特性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相区别。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及其习得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遗传传递的行为方式。

”二、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西方学术界往往把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学”这个词的创立者),其希腊词源是Anthropos(人)+Logic(研究),即人的研究之意。

但是,亚里士多德当时并未将其作为人的研究的概念。

按照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看法,真正与人的生物特性研究有关的是1501年,当时德国学者M·亨特在其著作《人是万物之灵》中使用了这个词。

1655年,在一本未署名的著作《抽象人类学》中,才出现该词的英文形式,该书还对人的研究首次作了科学的区分:“人类学或人类本性史,迄今为止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心理学,即关于理性灵魂的本性的讨论;第二类为解剖学,即通过解剖揭示人体的结构或者构造。

”大体上讲,第一类为后来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第二类为后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多种名称的由来(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民族学”这一术语常常被看作是“人类学”的同义词,它最早出现在1607年。

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来使用,则是1830年法国著名科学家让·雅克·昂佩勒,他将民族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门学科。

1839年,法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将这个词用作巴黎民族学会的称号,该学会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民族学会,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欧洲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起源与关系。

到19世纪中期以后,民族学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即“只对人类文化和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进行比较研究。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主义学派的“出生证”
什么叫“功能”? (1)“功能”就是“满足需要”,就 是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2)一切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 的现实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一个民 族的文化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肌 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 能”。
1、马林诺夫斯基
代表著作: 《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 《科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论》等。
四、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
(20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
拉尔夫〃林顿 (Ralph Linton) 马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林顿的重要观点:
(1)人格是个人的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的有组织的集合。
(2)每一文化的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具
2、政治观念的发展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 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权制。
3、家族观念的发展
(1)群婚制: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2)对偶婚制 (3)一夫一妻制
4、财产观念的发展
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和社
会不平等现象的相继发生,是
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根
本原因。
“摩尔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 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 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野蛮 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三、历史特殊论(20世纪初) 弗朗兹〃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民族学之父”
代表作:
《种族、语言和文化》、

人类学10大理论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尔干杜尔凯姆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人类学流派

人类学流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内容这一学派的学者主张:与各种动物一样,人类文化经历过较长时间后也会产生变化,较“原始的”文化阶段往往会被较“进步的”文化阶段所取代。

古典进化论又称为“单线进化论”,因为这一学派认为所有的文化都会经历一些特定的发展阶段,由“蒙昧”直线性发展到“文明”时代。

·代表人物泰勒<原始文化>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泰勒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指出文化是进化的。

他主张研究事物的连贯性,研究文化应了解其发展史,具体地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认为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

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Animism),甚至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

摩尔根《古代社会》《印第安人的房屋与家居生活》原始社会分期理论:社会进化发展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即蒙昧、野蛮、文明3个阶段,这些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技术发明为基础的,技术的发明与文化的进化模式相互联系。

氏族制度的研究: 揭示了氏族组织包括氏族、胞族、部族和部落联盟这一系列的有机结构,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团体,它是原始社会的细胞。

亲属制度研究: 亲属制度与婚姻法则相联系,亲属制度基于婚姻,这是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的基本观点。

传播论学派内容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

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

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传播学派一般被称为德澳传播学派,在德语国家分成三支,一支以弗罗贝纽斯为首,一支以格累布奈尔为首,一支以施米特为首。

文化人类学基础理论

文化人类学基础理论

▪法国社会学派理论▪功能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一、法国社会学学派理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是什么关系?▪社会如何影响个人?▪如何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人类学理论被称为社会学学派理论。

▪法国社会学学派又称“社会学年刊学派”,创始人为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杜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杜尔凯姆”、“迪尔凯姆”),主要代表人物有莫斯、列维-布留尔、葛兰言等。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进化理论,但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又与进化论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对后来的功能理论和结构理论均影响很大。

因此,他们的理论不能归入进化理论。

而他们的理论难以用某种如“进化”、“传播”“功能”之类的术语来概括,故仍以其学派的名称为其理论名称。

这一学派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研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杜尔干十分注重现实问题的研究。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他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帮助社会维系整合,达到安定。

▪他的3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原初形式》都紧密围绕着秩序和整合的主题而展开。

▪杜尔干的理论的基本要点如下:▪(1)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社会”。

杜尔干接受了孔德、斯宾塞等人的思想,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某种“活的整体”。

他系统地描述社会与有机体相似,在杜尔干看来,有机体的生命是有机体结构的活动过程,社会生命也是社会结构的活动过程。

社会是“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起着强制作用的东西。

▪2)人类社会具有双重的性质,有一部分纯粹是个人与自然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社会的。

个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二元对立结构,个人依赖社会,社会控制个人,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线。

由于个人与社会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实体,因此两者之间形成紧张的状态:社会要求个人压抑自己,并摆脱个人自然天生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3)人类社会是超乎个人的特殊整体,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相加的总和。

人类学流派知识梳理

人类学流派知识梳理

古典进化论学派一、古典进化论(文化进化论)古典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一种民族学理论,进化论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等人。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建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三、古典进化论的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维柯、孟德斯鸠、孔多塞;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拉菲托、亨利霍姆、亚当弗格森;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

四、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一)泰勒泰勒是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英国“人类学之父”;他曾旅行墨西哥和美洲热带地区,基于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浓厚兴趣,发表了其代表作《原始文化》;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②宗教理论方面提出了“万物有灵论”③将人类的进化历史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④对婚姻家庭理论的研究⑤方法论方面提出了“比较法”“残存法”“统计法”。

(二)泰勒的进化论观点1、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2、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了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但是总会循序渐进;3、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这无论对于分子或有机体的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运行来讲都是如此;4、泰勒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

(三)泰勒的宗教理论1、《原始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产生与发展;2、泰勒明确了什么是宗教(基督教、非基督教、神灵信仰);3、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

文化人类学——精选推荐

文化人类学——精选推荐

⽂化⼈类学⼀、什么是⼈类学Malinowski:研究⼈类及其在各种发展程度中的⽂化的科学,包括⼈类的躯体,种族的差异、⽂明、社会构造以及对于环境的⼼灵的反应等问题的研究。

⼈类学是⼀门⼴泛地、综合地研究⼈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实证科学。

从⽣物和⽂化的⾓度对⼈类进⾏全⾯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对具有⾼尚道德品质及⾏为的⼈的描述中。

⼈类学的研究视⾓:整体观和⽂化相对独⽴性。

①整体观:从社会⽂化和⼈类⾏为的各个⽅⾯和层次研究社会的⽂化元素和⾏为,把社会或⽂化当作⼀个整体来研究。

②⽂化的相对性:这是对⽂化⼈类学的研究态度和⽂化评价。

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

⼀般采⽤⽂化主位研究法,从被研究者的⾓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化。

⼈类学的研究⽅法:⽥野调查和跨⽂化研究①⽥野调查: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段取得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就是⼈们常说的⽥野调查⼯作。

主要有观察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谱系法、个⼈⽣活史。

新近的趋势以规范的⽥野调查获取研究资料是当代⽂化⼈类学区别于其他社会学科的重要特征。

②跨⽂化研究:对不同的⽂化进⾏⼴泛的⽐较研究。

⼆、理论流派⼈类学的理论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在批评与借鉴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依次主要有: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主义-功能论-⽂化与⼈格-新进化论-结构主义-⽂化⽣态论-认知研究-阐释主义-后现代主义-1、古典进化论:Edward Tylor Morgan第⼀、他们所关⼼的,是全⼈类⽂化的总体发展,不关⼼某⼀社会-⽂化的内部运作。

第⼆、他们的进化论是单线的进化论。

第三、他们都强调⼈类⼼理能⼒的⼀致性及其对⽂化进化的决定性作⽤。

第四、在研究⽅法上,当时他们采⽤“⽂化残余”和“⽂化类⽐”的⽅法,把不同⽂化现象加以逻辑的排⽐,然后,通过分析,将不同的⽂化排列为⾼低不同的序列,⽤以代表全⼈类⽂化的进化过程。

0、传播论Diffusionism Ratzel(是第⼀位伟⼤的传播论者,提出“⼈类地⾥学”理论。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区别五:对待爱情,80后想着以后,90后一场游戏一场梦
对于爱情,80
后和90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80后的感情相对于90后有一些复杂,还掺杂
着责任在里面,而90后则不然,对于爱情更像速食,合则在一起,不合则散,
更偏重于自己的感受,没有考虑以后;笔者的同事曾和一个90后MM聊天,说
谈谈初恋,结果女孩不以为然,“谁还谈初恋,咱们直接谈谈初夜吧”,想
必这样的对话也不止少数,可见两代人对感情的看法有多大的区别;
区别六:80后怀旧“校内”,90后脑残“开心”。
区别七:家庭观念不同
80后的家庭观念还是很传统的,凡事都是以家庭
为重,而90后则不然,家庭观念相对淡薄,与父辈感情还好,但是与亲戚的
关系则较为疏远,没有家族观念;而对于家庭的责任感来说,80后或许是因
当年轻人长成时,家庭外的个人加入到这 个过程中来。这些个人通常包括其他亲属, 而且肯定包括个人的同龄伙伴。后者可能 非正式地归入游戏形式的群体,或可能正 式地归入同龄社团,在那些群体或社团中, 儿童实际上进行相互学习教育。
在某些社会,专业人员被引入濡化过程, 他们提供正式的指导。
在许多社会,儿童几乎允许按其自己的进 度通过观察和参与来学习。
同样是时代的原因,80后从小就
受着“四有新人”之类的熏陶,因此从小就有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远
大理想;而90后自生人后,就不愁任何事情,再加上学校的教育对“共产主
义”相对弱化,社会上的大基调也有所改变,因此90后可谓是茫然的一代,
对于“理想”没有深刻的概念,当然,笔者不可否认,80后的部分人也没有
包容能力比较差,固定的知己也少之又少,朋友在一起极少涉及家庭和学习,
基本上是以吃喝玩乐为主,攀比较为严重;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分支之一,它强调仪式的内在结构和它是 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的。该学派认为,仪式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元素 来传达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马塞尔·毛斯。
三、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主要理论学派,它强调仪式的文化相对 性和多样性。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 有相对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博 亚斯和人类学的女性主义学派。
谢谢观看
六、女性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它强调仪式中的性别和性取向 问题。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性别化的社会行为,它往往反映和强化了社会 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玛 格丽特·米德和盖尔·卢宾。
总之,仪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观点。 这些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仪式的本质、功能、结构、文化相对性、认 知和表演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仪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文化现象是由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需要从整体入手,分析 不同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化现象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五、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主要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方式,认为文化现象是在不同地区和群 体之间传播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勒,他 认为文化的传播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方法主要 是对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传播规律和路 径。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它在美国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在英国被称为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被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创始人:拉菲托——美国野蛮习俗与古代习俗的比较古典进化论学派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所学校。

它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它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盛行。

成熟的象征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根的古代社会。

古典进化论学派将其视为文化进化的驱动力:思想与自然的一致性,即人心的一致性,人们在一个地方思考。

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多样性,但它只是将文化差异解释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为文化歧视乃至种族歧视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它还拓展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

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统计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人。

原始文化,论制度研究方法:婚姻继承法的适用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是通过不断由进化发展而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接一个地被继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生:万物有精神(所有宗教历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称;继嗣制度产翁制:从母系到父系;婚姻习俗:抢婚和异族通婚。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摩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

他首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易洛魁部落联盟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

《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原始社会阶段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而定:无知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文化 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 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导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学科。

”英国《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也指出:“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及其习得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遗传传递的行为方式。

”美国学者W. H. 霍尔姆斯(W. H. Holmes)于1901年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术语,其英文是Cultural Anthropology,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就是与从生物特性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相区别。

J.F.拉菲托(J.F.Lafitau,1670-1740),被传播学派学者推崇为文化人类学的奠基者。

“爱丁堡学派”代表人物:亨利•霍姆(Henry Home,1696-1782)、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1723-1816,被认为是英国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先驱之一)、罗伯特森(W.Robertson,1721-1793)第一章古典进化论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派,所以它的产生也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诞生的界碑。

该学派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

该学派的产生应当从巴斯蒂安1860年出版的《历史上的人》算起,真正成熟的标志则是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巨著的问世。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建立二、殖民贸易的促进三、进化论思想的催生最先清楚地提出生物进化论明确概念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801年。

斯宾塞偏重于社会进化,对进化概念的形成以及进化理论的系统化起了主要作用,他和孔德被并称为社会学的两位创建者。

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是贯穿斯宾塞思想的两条主线,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

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与不同P15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思想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二、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主要理论
•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人类学界出 现了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热潮,并在文化与 人格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笔 者简要介绍几位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 物及其理论。
1.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
• • • • • • • • • 1923年,本尼迪克特在博 厄斯的指导下以《论北美 守护神灵的概念》一文获 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受当时心理学 思潮的影响,本尼迪克特 十分注意文化与人格之间 的关系问题,并于1934年 出版了《文化模式》一书 。
(2).博厄斯对文化与人格学派兴起的贡献
博厄斯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 “文化人类学之父”,他对人类学研究做出 了杰出的贡献。
• 1.他认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 逻辑性,主张对各种文化进行“主观地 探究”,即透过可观察到的现象的层面, 把重点放在把握文化的观念上,真正深 入到“内部”去看待文化。 • 2.他大力倡导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 过深入细致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撰写 真实可信的民族志,并由此而开创了文 化人类学“透视性”研究的风气。
3.人格特质论
• 该理论由美国心里学家奥尔波特最早提出 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个人在不同 情景中经常出现的,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和 行为特点。他将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 特质两种。他极力主张对单一的个案作深 入研究,而不是对某个做平均值的概括式 研究。
3.人格特质论
• 与奥尔波特刚好相反的是卡特尔,他更注 重于对共同特质的研究。他认为,一个社 区的成员虽然都有相同的特质,但这些特 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强度是不一样的,而 且这些特质的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是随 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的。

3.他力图置身于一个较为正确的位置去了 解异文化的思维模式。他明确主张,要真 正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唯一可行的 办法就是设身处地从该民族的立场出发。 他不同意泰勒和斯宾塞等早期进化论着对 原始民族的一些偏见,反对他们关于原始 民族智力低下等说法。他根据客观事实及 自己的亲身体验指出,所谓原始民族的低 智力与劣根性等问题,只有在观察者将欧 洲文化的一些观念加在一些土著居民思想 上时才会显露出来。他还由此总结出了在 人类学研究中沿用至今的主位和客位研究 方法。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学派介绍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

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

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

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

”1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

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

(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新进化论学派对人类文化的进化论研究并没有随着19世纪的结束而告终,20世纪30年代,莱斯利•怀特对博厄斯所强调的历史特殊论公开发难,重新提出进化论的研究方法。

由于其理论观点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有所不同,故被称之为“新进化论学派”。

该派代表人物除怀特外,还有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等。

代表著作有: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1955)、萨林斯和塞维斯共同编撰的《进化与文化》等。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进化观点外,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其获取能量的多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有关。

低发展的社会往往获取的能量总量也少,反之,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则能获取较多的能量。

因此,可以依此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分类。

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①人类仅靠自己体内能量的阶段——原始共产社会。

②人类通过种植和饲养方法获取食物的阶段——东西方古代的文明。

③通过动力革命,对新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现代工业化国家。

④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

怀特认为,文化的进化就是人类利用能量总量的提高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提高。

斯图尔德认为怀特的理论太过于广泛和一般化,难以解释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

他将怀特的理论称之为“普遍进化论”,将摩尔根等19世纪的进化理论称之为“单线进化论”,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名为“多线进化论”,以示与前二者的区别。

斯图尔德在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他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上平行发展的,在他们之间并没有共同规律可言。

因此,应该对具体的文化作具体的分析,尤其要通过考察不同的文化与各自的环境因素之间的互相适应关系,来论证该文化的发展变迁问题。

由于他特别强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斯图尔德的学说又被称之为文化生态学,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公认的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新进化学派的另两位代表人物萨林斯和塞维斯是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他们企图调和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对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评述

对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评述

对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评述【内容提要】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对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且对人类学的影响也最深刻,本文将从该学派的产生、发展、代表人物、其核心理论思想及其传承等几方面作简要评述。

【关键字】历史特殊论博厄斯克罗伯威斯勒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对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且对人类学的影响也最深刻,该学科以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和演化的过程为主。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者,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是处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进化论学说的原则下开展工作的。

但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诞生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

本文将从该学派的产生、发展、代表人物、其核心理论思想及其传承等几方面作简要评述。

一、历史特殊论学派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一)历史特殊论学派的产生、发展的简要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人类学界,本族中心主义盛行,“文明”、“进化”、“普世价值”、“欧洲中心说”、“白人种族优越论”等思想居主导地位。

欧美学界普遍习惯“居高临下”地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去看待评判所有的异文化,但自20世纪以来,由于亚非及其他大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欧洲中心论及其类似的理论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于是对各民族文化“价值”的评价就成了现实而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此历史条件下,经赫斯科维茨1等人的极力宣扬,历史特殊论出现并得以流行,且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以历史特殊论为核心的学派称作历史特殊论学派,因其创始人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故该学派又被称作“博厄斯学派”。

该学派成员众多,人才济济,当时有名的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伯、罗维、威斯勒、拉尔夫•林顿、露斯•本尼迪克特、米德、赫斯科维茨等,都是博厄斯的弟子。

当时的美国人类学界正在寻找研究文化的更令人满意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学派介绍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

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

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

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

”1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

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

(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

(3)在人类学中利用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认识到,文化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强化了研究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这一因素必然限制通过对同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客观地验证其资料和结论。

(4)这种研究也部分地纠正了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即认为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完全是被动的,或个人是一张白纸,文化可以在其上书写长久程序。

2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艾布拉姆·卡迪纳(A. Kardiner)、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玛格丽特·米德(Margret Mead)和拉夫尔·林顿(Ralph Linton)等。

本尼迪克特和米德对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的成功研究,标志着文化人类学界对心理学的把握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引用和验证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米德和本尼迪克特独立开展民族心理研究的同时,文化人类学家林顿与心理学家卡迪纳、杜波依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结果就是《个人及其社会》、《社会的心理界限》、《阿罗人》等一批民族心理研究成果的正式出版。

在这些著作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结构”、“众趋人格”、“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等概念,方1林顿:《人的研究》,1936年英文版,P.464。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58。

法上广泛采用罗夏墨迹测验、联想测验、迷津测验、绘图测验等心理学研究方法。

对后来的民族心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最早关注文化人类学问题的心理学家之一。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接触了达尔文的学说,并受其影响。

1873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他与布洛伊尔博士联合开业,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

1885年,他进入世界著名的巴黎萨伯居里精神病医院,跟随治疗神经官能症的权威沙考学习;1889年,他又到南锡去学习沙考的学生伯恩海姆的催眠技术。

这两次经历对他的无意识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895年,他与布洛伊尔合著《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出版,此书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

弗洛伊德的学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阐述无意识理论为核心,后期则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文化领域,建立了人格结构理论。

前后期的分界就是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这本书也是他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著名论著。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化人类学范畴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固执行为与宗教仪式》、《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这三部论者中,其中以《图腾与禁忌》为代表作。

在这些论著中弗洛伊德探讨了人类社会起源、道德和宗教以及法的形成机制、原始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图腾崇拜和外婚制等问题。

一、变态心理与宗教1907年弗洛伊德发表“固执行为与宗教仪式”一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宗教乃是整个人类的固执型神经官能症。

宗教礼仪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的宗教实践活动。

宗教徒企图借助礼仪影响臆造的或现实存在的客体。

礼仪作为刻板的、习惯性行为的总合,属于宗教中最保守的成分之一,礼仪经过不断重复,获得了很大的稳定性,渐渐融入日常风俗和民族传统。

经常参加礼仪活动可以使人形成稳定的习惯,这些习惯往往又转化为深刻的内心需要。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于宗教仪式或礼仪,弗洛伊德是第一人。

在精神病临床诊断中,固执行为是在特定情景下(例如在穿衣、脱衣、出门、吃饭前等)的单调动作与行为,患者虽然明白这些动作是不恰当和毫无意义的,但却无法自行免除这种行为。

固执行为对患者具有防卫功能,被患者想象成一种预防不愉快事件(实际是被臆想出来的)在某种情景下发生的方法。

这些行为衍化出许多细微的动作,变成了独特的“程式”或“礼仪”。

不操作这套“程式”或“礼仪”,患者就会产生恐惧感和压抑感;相反,完成这些行为则可带来轻松感和慰藉感。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仪式和神经官能症行为之间不仅外在特征相似,而且内在本质也相似。

表现为:不完成仪式动作良心便会受到谴责,必须在完全独处中完成这些动作,绝对禁止被干扰并极认真地完成动作的细节。

两者最根本的相似点在于,自然本能受到压抑是他们体验的共同基础。

只不过神经病患者受到压抑的是性欲本能,而宗教徒受到压抑的是利己的、危害社会的本能。

当然,两者也存在区别:神经病患者的程式化行为更多地具有个体多样性,这与宗教仪式的群体统一性不同;并且,前者具有个体性而后者具有公开性和社会性。

但主要的区别在于宗教仪式使用的器物都具有象征意义,易于为人们所理解;而神经病患者所使用的器物则让人感到是盲目的和毫无意义的。

最后,弗洛伊德得出结论:“我们不妨把固执型神经官能症当作宗教发展的病理学摹本来看待,认定神经官能症为个体宗教信仰,认定宗教为普通的固执型神经官能症”3这样,弗洛伊德就将宗教归结为心理变态现象,这不仅引起了轰动学术界的轩然大波,也引起了罗马教会的极大愤怒。

二、图腾与禁忌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认定图腾制度是认识最重要的“文化设施”之起源的关键。

他在熟悉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献后,对有关图腾学说问题的理论都不满意,并进行了批判。

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应该从历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研究图腾崇拜的本质。

他根据德国生物进化论者海克尔的“基本生物发生律”建立了野蛮人——儿童——神经官能症患者——野蛮人这一程式,认为个体的心理成熟过程被看作是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重演,只不过在时间上被浓缩了。

因此在每个文明人身上都有野蛮人的影子,文明初期相当于个人的童年期,而每个人的童年期都在不同程度地大致重复着人类的发展。

弗洛伊德以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汉斯为例,对其恐惧症进行分析。

他认为表现为病态的,无缘无故害怕某种动物的儿童恐怖症能为再现人类初期的往事提供必要的材料。

这个小男孩在五岁时对马产生了病态性恐惧,并因害怕马跑到房间里来吃掉自己而拒绝上街。

精神分析表明,对马的恐惧实际上掩盖了小孩对父亲的敌对情绪。

男孩对父亲又爱又恨,他这种不可排遣的、有所指向的感情冲突,只有用转移仇恨感情的方法,即把对父亲的态度转向一种替代物如某种动物的方法才能解决,充当这种替代物的有时就是马。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可以这样设想,儿童对动物的这种恐惧,以相片底片的隐蔽形式再次显现了图腾崇拜的某些特点”。

弗洛伊德又对图腾餐进行分析。

图腾氏族的成员平时极为珍视自己的图腾动物的生命,禁止杀害它们。

但他们每年要举行一次大的庆典,在盛典上集体动手杀死图腾动物,然后聚餐。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仪式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相似,野蛮人象征性的活动背后隐藏着人类历史中的某些真实情景。

他说“图腾的两个基本要求、两项禁忌核心的规定,即禁止杀害图腾和禁止娶同一图腾部落的妇女为妻,就其内容来讲是同俄狄浦斯的两大罪恶相一致的”。

因此图腾产生的前提是俄狄浦斯情结。

在罗伯逊·史密斯关于献祭餐起源观点和阿特金森的“大家庭”假说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构拟了他关于图腾崇拜起源的“故事”:在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年老的男人与一群女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个男人将家中年轻的儿子赶出家门,这些被赶走的青年男子在世界各地流浪,也可能同某个被抢来女子建立家庭。

有一天这些被驱赶的兄弟们聚合在一起,杀死并吞食了他们的父亲,从而结束了家长的统治。

他们大胆地共同完成了每个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但他们都具有现实生活中儿童都有的父亲情结和在神经病患者身上所常看到的那种矛盾情感——既憎恨自己的父亲又热爱父亲、羡慕父亲的力量和威严。

在他们杀死其父后,对父亲的温情反而加剧。

儿子们“为了克服罪恶感,像典型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一样,对自己实行尽可能多的限制……同时把无处发泄的认同感转向父亲的替代者——某一种动物,就像那个小男孩一样。

”儿子的爱护和讨好图腾动物,是对自己弑父行为的一种独特的宽恕,他们以此为自己的罪恶感和懊悔心理找到一条出路。

宗教便由此产生。

同时,由于放弃了对家庭内妇女的占有权,他们被迫去寻找家庭外的女人,外婚制也从此建立起来。

图腾崇拜不仅包含忏悔和赎罪的渴望,也体现了儿子们战胜父亲的有关回3转引自波波娃:《精神分析学派的宗教观》,中文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P115。

忆。

图腾餐象征形式地再现了杀死父亲的情景,儿子们凭借着分食象征他的动物的肉体来加强对父亲的认同感。

禁忌又被称作“塔布”(Taboo),即神圣的、崇高的和禁止的、危险的,破坏禁忌要受到各种惩罚。

各种禁忌在集体生活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之后,逐渐融合进了宗教道德规范和禁令的体系。

弗洛伊德认为禁忌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社会每个成员的无意识中都有性欲、攻击欲、贪欲等诸如此类的反社会欲望,这些欲望破坏这社会的统一和团结;而非对神灵的恐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