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论文
探讨分析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摘要】目的了解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肝发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描述和分析本县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散发性he 患者76例的相关资料,探讨散发he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结果本组表明,散发性he好发于老年男性,多见黄疸型, 重型肝炎7例(9.2%),年龄均>70岁。
结论猪或其他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多种动物均对hev敏感,在he流行环节中不容忽视。
同时免疫功能减低可能加大he发病的几率。
【关键词】肝炎,戊型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51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95-02距1989年召开的东京国际会议将戊型肝炎(即hepatitis e,he)及he病毒(即hepatitis e virus, hev) 正式命名已有20年,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面的研究有了新进展,现报道本院散发性he 7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分析散发he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本县收治的he患者76例,男59例,女17例,年龄41~77岁,平均(65.3±5.5)岁。
诊断标准为2000年09月中华医学会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的he诊断标准,并排除与其他肝病交叉感染者。
1.2 检测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抗hev-igm抗体和抗hev-igg抗体,并检测甲肝、乙肝、丙肝病毒的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rna及丙型肝炎病毒rna,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铜蓝蛋白、自身抗体及腹部超声、ct等。
2 结果2.1 流行病学特征76例he患者全年散发发病,无季节性,无家庭内部传播现象。
59例患者否认外出就餐和旅游史,其中17例患者不能外出,仅17例确定外出就餐史。
本组全部否认到过疫区或有血液传播史,均存在食用猪肉史,8例患者存在食用猪肝史,4例患者饲养猪。
我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
我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作者:孙维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4年第5期孙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102403【摘要】病毒性肝炎在诸多传染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根据国家相关的统计资料可知,其发病数在所有的病症中占据了1/3,其危害性可见一斑。
虽然甲型肝炎的得病人数呈现每年递减的趋势,然而局部性暴发现象仍旧屡见不鲜,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等防疫工作任重道远。
乙型肝炎的预防接种工作比较到位,但还是要做好非新生儿群体的免疫工作,对慢性感染者群体加以严格的监管。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具有的流行症状,并相应地提出预防治疗的对策。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防控1 引言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由肝炎病毒。
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具有突出的传染性、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以及较大的发病率等特点。
当下医学界将其细化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以及戊型等5 类主要的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也是当下国内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该病症发病率非常广泛,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心理负担,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地多。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当下国内慢性乙肝病人2000 万人,而该病症的慢性携带者9300 万人[1];丙肝病毒患者大概有560 万;近30 万患者每年由于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的病因而死亡;甲肝以及戊肝的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然而部分卫生情况并不乐观的地区仍旧会出现暴发式的现象。
因而,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和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发挥战略性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以及发病机制等方面也并不一致。
因此,采取的防治策略自然各异,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甲、乙型这2 类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
2 甲肝2.1 甲肝的流行特征甲肝病毒(HAV) 的性质为RNA 病毒,其生长条件是湿润的环境,并可以维持数月之久的生命。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1、肝炎病毒类型多样: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甲型肝炎、乙型肝 炎和丙型肝炎最常见。这些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在 人群中传播。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2、地区分布广泛: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流行程度和疫情严重 程度存在地区差异。一些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疫情相对较重。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 对策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 对策
02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04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病毒性肝炎是中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对人民的健康和公共卫生系统都 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控制 疾病传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探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对策。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5、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 进行创新研究。通过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 对策提供依据。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 借鉴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病毒性肝炎 挑战。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戊肝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水源污染、食物污染、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 以及遗传因素等。在一些地区,如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水源污染是戊肝传播的 主要因素。而在另一些地区,如中东和地中海地区,食品污染可能是主要传播途 径。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
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
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
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
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
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
1996年从美国引进的、分别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被批准正式生产,年产量为6000万支,可满足新生儿免疫的需要。
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体制使用该疫苗。
秦安县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炎 流 行病 学特 征 进 行 描 述 性 流行 病 学分 析 。 结 果 2 0 0 1 —2 0 1 0年 病 毒 性 肝 炎发 病 均 居 该 县 传 染 病 报 告 首 位 , 以 乙型 肝 炎 发 病 最 高 ( 8 7 . 6 2 %) 。 丙 型 肝 炎 的 发 病 呈 上 升 状 态 ,病 毒 性 肝 炎 年 龄 分 布 以 l O ~ 4 0岁 为 主 , 占 7 6 . 4 4 %,职 业 分 布 中 以农 民 为 主 , 占 6 8 . 7 1 %。 结论 关键词 病 毒 性 肝 炎 为 秦 安 县 重 点 控 制 的传 染 病 ,加 强 对 农 民等 重 点人 群 的 疫 苗 接 种 , 阻 断母 婴 传 播 、 防 止 医源 性 传 播 、 做好 监 测 和健 康 教 育 等 综合 性 措 施 。是 防 控 病毒 性肝 炎 的有 效 措 施 。 病毒 性 肝 炎 :流 行 病 学 ;控 制 策 略 ;秦 安 县
d a h l O  ̄9 6 9 , i . i s m. 1 0 o 1 一 . 5 6 8 x . 2 0 1 3 . 0 2 . 0 o 2 9
【 5 6 8 X ( 2 0 1 3 ) 0 2 - 0 0 6 7 - 0 2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 RE S UL T S 2 0 0 1 o t 2 01 0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t o p s i n he t c o u n t y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r e p o r t he t i f r s t h e p a t i t i s B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丁肝
• 我国属丁型肝炎低度流趋势呈下降 趋势
我国
我国有关丁肝感染率的调査 较少 ,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 报道结果不一。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 丁肝的暴发流行仅发生在某些不发 达地区的某些人群中,如南美北部 亚马逊河流域,主要累及儿童及青 少年;
• 在欧洲,大多HDV病例发生在静脉 药瘾者(IDU)人群中。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1.急性病人 2.慢性病人 3.HBV/HDV携带者
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无法获得
免疫力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 HD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地区分 布与乙肝地方性流行区分布相似;
• 不同地区的HDV感染率差异很大。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 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同时,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等。
02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病例选择标准
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选择经临床诊断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 病例分析方法与结果呈现 • 病毒性肝炎治疗策略探讨 •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建议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 起的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 疾病。
分类
根据感染的病毒类型,病毒性肝 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 型和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 性感染者。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 、腹胀、便清、明显消瘦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肝肿大和压痛。
选择的病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特征和临床特点。
排除其他疾病干扰
应排除其他疾病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干扰,确保病例选择的准确性 。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乙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 急性乙肝病人 • 慢性乙肝病人 •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 经血传播 • 母婴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可获得一
定程度的免疫力
全球
• 乙肝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 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我国
我国HBsAg流行率明显降低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全球
• 年龄分布:不同流行区,人群 感染和发病的年龄分布不同;
• 职业分布:医务人员HBV感 染率较高;
• 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我国
• 乙肝疫苗免疫:HBsAg 流行率明显下降,尤其是 15岁以下儿童;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乙肝呈世界性分布,分为高、中、低三类流行区域:
• 高流行区:HBV感染率>60%,新生儿和婴幼儿感染常见 • 中流行区:HBV感染率为20%~60%,儿童感染较常见 • 低流行区:HBV感染率<20%,成人感染较常见
我国乙肝感染的程度已由高度流行区降至中度流行区
三、流行特征 (二)时间分布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表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如: • 急性或慢性 • 黄疸型或无黄疽型 • 无症状、有症状或重症等
免疫学标志物
• HBsAg:最早出现,是现症感染的标志 • 抗-HBs:保护性免疫指标 • HBeAg: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 • 抗-HBe:反映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 抗-HBc IgM: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
浙江省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 0 1 6年 1 2 月第 2 8卷第 1 2期
P r e v M e d , D e c . 2 0 1 6 , V o l 2 8 , N o . 1 2
・
疾 病 预 防 与控 制 ・
浙 江 省 甲型 病 毒 性 肝 炎 流 行 病 学 特 征 分 析
王慎 玉 ,甘 正凯 ,邓璇 ,周 洋 ,何 寒 青 , 吕华坤
水准 o 【 =0 . 0 5 。
进 一步 有效 防控 提供 依据 。
1 资料 与 方法
1 . 1 资料 来源
资料 来 源 于 中国疾 病 监 测 信 息 管
2 结 果
理 系统 中 2 0 0 6 -2 0 1 5年 浙 江 省 报 告 的 实 验 室 确 诊
甲肝 、乙肝病 例 。
2 . 1 流行 强度
2 0 0 6 -2 0 1 5年浙 江 省 共 报告 实 验
1 . 2 方法
以 “ 姓名 ” “ 现住 址 代 码 ” “ 性别”
等为 条件 进 行 查 重 ,最 终 获得 2 0 0 6 -2 0 1 5年 浙 江
作者简介 :王慎玉 ,硕 士 ,主管 医师 ,主要从事免疫规划及疫苗临 床评 价工作 通信 作者 :吕华坤 ,E—ma i l : h k l v病例 ,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 分析。结果
万~ 3 . 4 0 / 1 0万 ,总体呈下降趋势 ,2 0 1 0年起维持在 1 . 0 0 / 1 0万左右 。2 0 0 7年和 2 0 0 9年 均报告 1起 甲肝 暴发疫
情 ,发病例数分别为 1 6例和 3 6例。2 0 0 6 -2 0 1 1 年在 3月和 7 — 8月份 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 ,2 0 1 2年起 无季节
病毒性肝炎
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指标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是体内 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成人感染HBV后最早1-2W,最 迟11-12W血中出现HBsAg,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可携带 多年,甚至终身。
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3、肝细胞再生 坏死的肝细胞由周围的 肝细胞直接或间接分 裂分裂再生而修复。
2012-7-17
17
四、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
2012-7-17
18
四、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最常见,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我国以前者居多,多 为乙型肝炎,部分为丙型;黄疸型肝炎肝细胞损坏严重, 病程较短,多为甲、丁、戊病毒性肝炎。 1)、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脏肿大,重量增加,质地较软,表面光 滑。光镜下:①肝细胞广泛变性,主要为胞浆疏松化和气 球样变;②肝细胞坏死轻;③小叶内和汇管区有少许淋巴 、单核细胞浸润;④肝细胞内有淤胆现象;⑤黄疸型肝炎 坏死较重,毛细胆管内常有淤胆和胆栓形成。
2、乙型肝炎
HBV,不完全环 状双链DNA病毒,分 长链和短链,基因组 中有四个开放阅读框 ,均位于长链,分别 是S区、C区、P区、X 区。
2012-7-17
5
二、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2、乙型肝炎
传染源 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 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体液中HBV DNA 含量直接相关。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其他途径 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婴幼儿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 期。 潜伏期 平均3月(1-6月),散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无 明显季节性,婴幼儿感染多见,有家庭聚集现象。
启东市2006-200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启东市2006-200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为准确掌握疫情分布动态及流行特征,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促进人类健康,现对近3年乙型病毒性肝炎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 流行特征1.1 流行强度2006年全市共网络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334例,发病率为29.49/10万,2007年全市共网络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153例,发病率为13.57/10万;2008年全市共网络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50例,发病率为4.44/10万。
1.2 年龄及职业分布2006年报告的33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28:1;人群分布以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共发生230例,占总发病数的68.86%;20周岁以下各年龄组共发生21例,占总发病数的6.29%;各职业以农民发病为主,占53.29%。
2007年报告的153例乙型病毒炎肝炎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2.64:1;人群分布以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共发生100例,占总发病数的65.36%;20周岁以下各年龄组报告7例,占总发病数的4.57%;各职业以农民发病为主,占54.25%。
2008年报告的5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2.33:1;人群分布以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共发生34例,占总发病数的68.00%;20周岁以下各年龄组发病2例,占总发病数的4.00%;各职业以农民发病为主,占54.00%。
1.3 地区分布全市24个乡镇均有病例发生,3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乡镇是启隆,发病率为69.21/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海复,发病率为4.62/10万。
全市3年平均发病率为16.00/10万。
1.4 时间分布各月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发病高峰,全市疫情波动相对平稳。
2 分析与探讨启东是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肝癌发病率是我国最高地区之一。
2006年以前乙肝年发病率一直在29.49/10万之上,本文数据分析呈现近3年我市乙肝年总发病率显著下降,与林玉娣等报告结果不一致。
大连开发区1994~2009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 1 季节分布 : 各型肝炎各月均有病例发生 , 以 但 第一 、 二季度发病为主, 分别 占全部病例 的 3 .4 0 1%和
3 .肝炎 分 型统计
2 9 例肝炎 中, 53 甲肝报告 14 , 73例 乙肝报告 17 22
例, 丙肝报告 15例、 9 戊肝报告 5 例 、 l 未分型肝炎报告
中国 卫 生 统 计 2 1 年 8月 第 2 01 8卷 第 4期
大 连 开 发 区 19 20 9 4~ 0 9年 病 毒性 肝 炎疫 情 分 析
于新 源 刘 晓辉
【 提 要 】 目的 了解大 连开发区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 , 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 流行病 学方法 , 大连开发 区 19 对 9 4~20 09年病毒性肝炎 的发病情况进行 了统计 分析 。结果 1 6年 问大连 开发区共 报告病 毒性 肝炎 3 l , 85例 年平 均发 病率 为 13 8/ 0万 ,0 8 以前位居传染病第 1 ,0 8年以后位 居第 3位 。结论 19 2 0 6.5 1 20 年 位 20 94~ 0 9 年大连开发 区病 毒性肝炎发病呈下降趋势 ,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 制病 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 应 控
1 万之间 , 0 占传染病发病总数 的 2 .2 ,0 8年 以 57 % 20
康促进 。同时还应注 意, 随着 H V AD // I S蔓 延 , 人群
HC 感染 率将 有 可 能增 加 , 时也 加 剧 了 H V 的危 V 同 C 害… 。
由于采取 了综 合 性 的 防 治措 施 , 流行 病 医 师 定 如 期对 肝 炎病例 进 行 随访 与 健康 宣教 , 有效 地 对 传 染 源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23章.病毒性肝炎
第二十三章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五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目前已正式命名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此外,尚有一些不能被病原学分型的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炎病例的10%左右。
国内外学者曾报道过己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TT病毒和SEN 病毒等几种所谓新型肝炎病毒,但均未确认它们可引起病毒性肝炎,即不属于肝炎病毒。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将五种病毒性肝炎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和戊型肝炎,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及流行,无慢性肝炎报道;另一类为主要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有慢性化倾向,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呈世界范围流行,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约9.7亿人已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6.9亿人已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140万人同时携带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病毒,3,800万人携带丙型肝炎病毒,至少2.1亿人已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
据卫生部2003~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升高,发病率仍位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一、二位,死亡率为第三位,其中,甲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乙型肝炎有所上升,丙型肝炎上升幅度较大,戊型肝炎呈波动状态。
病毒性肝炎中,甲、乙、丙型肝炎病例所占比例高,2005年甲、乙、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61/ 10万、75.13/10万和4.05/10万,乙型肝炎尤为突出,发病例数占全部病毒性肝炎病例数的82%,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五型肝炎之首。
11166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1 ~、2 ~和 3 ~,分 别 占发病总数 的 2 .1 5 0 0 01%、 2 . %和 1. %,见表 3 27 2 97 6 。甲型肝炎 ,随着 45 9
表 2 蓬溪县 20  ̄20 年病毒 性肝炎发病时间统计 00 06
3 讨
论
城市务工,人I流动 ,以及经济条件差,不良 : 1 卫生 习惯,人际交往频繁等原 因增加 了 感染的机会,均
可能导致 乙型肝炎发病率 的上升 。
病毒 性 肝炎 是 严 重威 胁 人 民群 众健 康 的传染 病 ,经过多年的综合 防治 ,甲型肝炎 的发病率 已经 下降 ,而 乙型肝炎 的发病率 呈逐 年上升 的趋 势 ,而 且以青壮年发病 为主 ,本文 1  ̄2 5 9岁 占乙型肝炎发
23季节分布 .
全年各月均 有发病 , 圆形分布法分 经
病 占 5 . %。乙型肝炎 :学 生发病 占 2 . %;农民 03 0 35 2
作者单位:四川省莲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10 6 90 )
发病 占5 . %。 52 9
维普资讯
中华 临床 医学杂 志 。20 07年 7月 ,第 8 ,第 7期 卷
病毒性肝炎发病 2 0 14例 ,其中 甲型肝 炎 17 ,占 8例
89 . %;乙型肝炎 15 8 80例 , 占 8 . %;其它型肝炎 73 9
6 例 ,占 31%。 7 . 8
2 职业分布 . 4
不 同职业均有发病 , 发病 构成以农民
为最高 ,占发病总数 的 5 . %,学生发病 l0 例 , 48 2 9 8 占 2 . %。甲型肝炎 :学生发病 占2 . %;农民发 30 3 46 7
2004-2010年扬州市广陵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1 6 . 8 9 / 1 0万 ) 。
l 1 . 4 4 %) , 报告年均发病率 2 . 3 9 / 1 0万 , 无 明显变化 趋势 ( P >0 . 0 5 ) 。戊 型 肝 炎 共 报 告 1 1 9例 ( 占 1 7 . 6 9 %) , 报告 年均 发 病 率 3 . 7 0 / 1 0万 , 无 明 显变 化
~
5 9岁 ; 男女 比例 为 2 . 3 3 : l ; 职 业分 布 以工人 、 离退休 、 家务及 农 民为 主 。结论 广 陵 区病毒 性
肝炎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 但 不同型别肝炎发病有差异, 防制工作不可松懈。 关键词 : 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 学特征 ; 发病率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1 2 . 6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8— 7 3 3 8 ( 2 0 1 3 ) 0 5— 0 0 0 9— 0 2
方法 , 但在 发展 中 国家 , 多数 慢性 乙肝 和丙 型肝炎 ( 丙肝 ) 患者 尚未得到有效 的治疗 。我国病毒性肝炎 流行广泛 , 发病率高。据卫生部{ 2 0 1 0年全国法定传
述性 流行病学方 法 , 对报告 的病毒性肝炎信 息进行 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显示 , 2 0 1 0年我 国病毒性 分 析 。 肝炎报告发病 1 3 1 7 9 8 2例 , 死亡 8 8 4例 , 位居全 国 2 结 果 甲、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之首 , 占4 1 . 4 %…。近 1 0 2 . 1 疫情 概 况 2 0 0 4 -2 0 1 0年广 陵区共报 告病 毒性 年来 , 由于疫 苗 的广 泛 应用 , 扬 州市 病 毒 性 肝 炎 发 病 肝炎 6 7 3 例, 无死亡病例 , 年均发病率 2 0 . 8 8 / 1 0 万, 发 率有所下降, 但仍居 甲、 乙类传染病的前 3位 J 。为
临床分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分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指疾病的发病规律、传播方式、人群易感性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一、发病规律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发病规律。
对于某些疾病,其发病率可能呈现季节性或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环境因素或人群行为习惯导致的。
例如,腺病毒感染在夏季时较为常见,而流感则常在冬季爆发。
此外,某些疾病可能会出现暴发或流行,如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
通过对发病规律的分析,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制定疫情监测和应对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二、传播方式疾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多种类型。
不同疾病的传播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此在流感流行季节,人们可以通过勤洗手、戴口罩等方式降低感染风险。
而腹泻等肠道传播疾病,则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三、人群易感性不同人群对于疾病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
有些人可能由于个体免疫功能较强,较不容易感染某种疾病;而对于某些群体来说,由于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例如,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都对某些传染病具有较高的易感性。
针对不同易感人群,医务人员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高群众的抵抗力。
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疾病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疾病可能与气候、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相关。
例如,登革热主要由蚊子传播,其传播范围与气温、降水情况有密切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疾病的流行。
因此,对于疾病流行的分析中,环境因素的考虑非常重要。
五、年龄分布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率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年轻人可能由于免疫系统不够发达,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而老年人则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997~2006年崇左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炎病例 报告数 为 1 6 例 , 中男 性发病 933 , 431 其 2 例 女性发病 508例 , 3 男女 性别 比为 18 :; 0 岁 .5 1除 ~9
225 流行 形 式 ..
19 —20 病毒 性 肝 炎 呈散 97 06年
发形 式 , 暴发报 告 。 无
表 2 崇左 市 病 毒 性肝 炎 病 例 年龄 、 性别 分 布
维普资讯
应用 预 防 医 学 20 年 8 第 1 第 4期 08 月 4卷 文 章 编 号 :63—78 20 )4—02 —0 17 5X(080 21 2 中 图分 类 号 : 5 26 1 R 1.0 文 献标 识 码 : A
221
19 9 7~2 0 0 6年 崇左 市 病 毒 性 肝 炎 流 行 特 征 分 析
张 杰民 , 秀 昌, 赵 刘德 平 , 韦桂 女
广 西 崇左 市 疾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320 520 )
【 要 】 目 的 了解 崇 左 市病 毒 性 肝 炎流 行 特 征 , 摘 为今 后 的 防治 工 作 提供 依 据 。 方 法
采 用 描 述性 流 行 病学 研 究
方 法对 崇 左 市 19 ~20 疫情 资料 进 行 分 析 。 结果 19 ~20 崇 左 市病 毒 性 肝 炎 年 平 均 报 告 发 病率 为 6 .8 97 06年 97 06年 39 / l 万 , 平均 报 告 发病 率 总 体呈 上 升 趋 势 , 型肝 炎 占总病 例 的 8 .9 , 病率 农 村 高 于市 区 :1 ~ 5 年 龄组 发 病 0 年 乙 5 3% 发 5 4岁
分析 。 ຫໍສະໝຸດ 1 材料 与方法 2 1 疫 情概 况 19 ~20 年 崇 左市 累计 报 告病 . 97 06 毒性肝 炎病例 1 6 例 , 43 1 年均报告 发病率 为 6 .8 39/ 1 万 , 亡率 为 0 0 /0万 。 中乙型肝 炎 1 0 死 .4 1 其 0年累 计发 病数为 1 6 , 223例 占肝炎总数 的 8 .9 甲型 53 %; 肝 炎 1 累计 发 病 数 为 9 6例 , 占肝 炎 总 数 的 0年 6 67% ; .3 丙型肝 炎及未分 型肝炎 1 年 累计 发病数 为 0 112 , 2 例 占肝炎总数 的 7 8 %。 19 —20 年 病毒 .8 97 06 性肝 炎发病率 波动在 4 .8 0 .9 1 万 , 06年 0 7 ~1 0 / 0 20 4 除 甲型肝炎外 , 其余各 类肝炎 发病数 、 病率均 有较 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探讨无锡市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无锡市锡山区1999-2010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999-2010年,锡山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19/10万。
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工人位居第二。
分型监测显示乙肝所占比重居首位,甲肝和未分型肝炎所占比重下降,丙肝和戊肝比重上升。
结论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当前控制乙肝及丙肝是降低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仍是控制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措施。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法定传染病[1],为锡山区历年来传染病发病居前列的疾病之一。
为全面了解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分析其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锡山区1999-2010年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锡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9-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和疫情资料汇编,所报病例均经乡镇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断,并经卫生防疫人员个案调查核实。
人口资料来源于同期公安局的人口统计数据。
1.2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对已确认病例做回顾性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1999-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死亡6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19/10万,死亡率0.08/10万,病死率0.19%。
发病率最高的为1999年(74.83/10万),最低为2010年(17.13/10万)。
6例死亡病例中,乙肝2例,戊肝1例,未分型3例。
锡山区1999-2001年肝炎发病呈逐年下降,2002-2004年有小幅度上升,2005年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2 不同型别肝炎疫情12年各型肝炎发病率的变化:甲肝、乙肝和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基本均上呈下降趋势,丙肝发病率呈小幅度上升趋势,戊肝发病率基本不变。
乙肝所占比重历年来最高,平均占56.71%,为锡山区肝炎主要病原型。
丙肝所占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超过甲肝,成为锡山区仅次于乙肝的病原型。
见表1。
2.3人群分布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35岁组发病占5
3.06%。
其中甲肝以25-45岁组为主占52.74%,乙肝以20-35岁组为主占58.72%,丙肝以20-35岁组、55-岁组及75-岁组为主,占53.80%,戊肝以25~40岁组为主(50.57%),未分型肝炎以25~45岁组为主(56.84%)。
发病以男性为多,12年男性发病2247例,女性发病957例,男女性别比为2.35:1。
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家务及待业、民工为主,分别占46.07%、14.73%、9.24%和8.12%。
其中农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民工、家务及待业发病呈上升趋势。
2.4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12月份最少,占5.40%,8月份最多,占10.42%,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显示一定的季节性。
甲肝在3-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甲肝总病例数的5
3.59%,1~5月份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呈单峰分布;乙肝在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丙肝在5月份为发病高峰;戊肝全年波动比较大;未分型肝炎分布趋势与总病例相似,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
见图1。
3讨论
锡山区属于无锡农村地区,病毒性肝炎历年来居传染病发病的前列,是严重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从1999年74.83/10万降至2010年17.13/10万,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
锡山区从1992年起就有计划地在儿童、学生及部分特殊人群(如商业服务、饮食行业等)中开展甲、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这对控制全区的病毒性肝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这可能与男青年社会活动较为广泛有关。
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家务及待业、民工为主,其中农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民工、家务及待业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2004年后锡山区流动人口明显增加有关。
因此,可以考虑开展20岁以下青年甲肝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从而达到控制成人甲肝、乙肝高发的现象,同时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
乙肝发病虽然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病毒性肝炎中所占的比重仍居第一[4]。
而丙肝所占的比重已成为仅次于乙肝的病原型,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因此,乙肝、丙肝的防控应作为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的重点。
加强疫情监测,严格传染源的管理;应继续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扩大对其他重点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同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工作,严格管理血制品,消除医源性感染;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倡良好的性行为及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2008年开始戊肝发病率超过甲肝,这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发病情况类似[5],由于戊肝与甲肝类似,均通过肠道传播。
由于戊肝没有相关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因此目前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思,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饮水、粪便的管理,是预防戊肝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