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解读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止血与血栓涉及临床所有学科,是临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对于临床各科疾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由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最重要的诊断就是实验室诊断,因此。
血栓性疾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可见于几乎各临床科室,应充分利用现有手段提高诊断效率。
血栓/出血评分工具。
尤其对于在患者入院时,及时进行出血或血栓类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出血中危、出血高危或血栓中危、血栓高危等类型。
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因此在进行抗凝治疗时,应该恪守“持续监测、谨慎选择”的原则。
PT (凝血酶原时间):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PT :凝血酶原时间)。
(应有正常对照,超过对照3s为延长)此化验单为16.4-13.5=2.9S,无临床意义。
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激活Ⅶ,最终形成Ⅶa-TF- PL-Ca2+。
PT延长:遗传性 VII缺乏,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II、V、X、缺乏,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纤溶亢进(如DIC后期),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2-3倍(即超过对照值的3倍)。
PT缩短:高凝状态。
一、PT(外源性)在临床上要比正常范围>3s才有临床意义;我是利用历史来记住外源性与内源性,APTT名称比较长,联想到我们国家内战时间长,因此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而PT名称短,我们对外战争时间相对短,因此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
(主要用来方便记忆而已)PT延长:(1)先天性:I、II、V、X凝血因子缺乏(为共同通道)、III、VII凝血因子缺乏(PT系统特有的因子)(2)合成减少: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II、VII、IX、X 凝血因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3)消耗太多:DIC后期(凝血因子已消耗完)、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SLE)注意:当PT延长,而其余指标正常,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者维生素K轻度缺乏;如果PT 时间延长过于明显,可能要考虑罕见的先天性缺乏VII PT缩短:一般考虑高凝状态,可能是脑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也有可能是口服避孕药引起的。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凝血功能概述 • 凝血功能报告的主要指标 •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 常见凝血疾病及预防 • 凝血功能报告的注意事项
01
凝血功能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参 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
在止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详细描述
VTE通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术 后或创伤后的人群中,主要症状包括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预 防措施包括多活动、穿弹力袜和使用 抗凝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AS)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表 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VS
详细描述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与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 相关。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 糖等指标,以及戒烟、适量运动和合理饮 食。
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有助于血液凝固。FIB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降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总结词
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
详细描述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通过检测TAT的水平来评估体内凝血酶的生成情况 。TAT水平升高可能表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血 栓形成等表现,如皮肤淤点、淤斑、 关节腔出血、内脏出血等,甚至危及 生命。
特殊情况下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妊娠期 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解读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时,需关注D-二聚体、纤维蛋
凝血 报告 解读
凝血报告是一份检测血液凝固功能的医学检查报告,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凝固状态,诊断出一些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
在凝血报告中,通常会包括以下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Ⅰ的功能状态的指标。
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存在。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Ⅶ、Ⅹ、Ⅴ、Ⅱ和Ⅰ的功能状态的指标。
如果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存在。
3. 纤维蛋白原(FIB):FIB是一种血浆蛋白,它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FIB 水平降低,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或DIC等疾病。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它的水平升高可能表示血栓形成或DIC等疾病。
5. 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它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PLT数量过低,可能表示出血倾向或骨髓抑制等情况。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
例如,当PT和APTT延长时,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存在;当FIB水平降低时,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或DIC等疾病;当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可能表示血栓形成或DIC等疾病;当PLT数量过低时,可能表示出血倾向或骨髓抑制等情况。
因此,对于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来说,定期进行凝血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临床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
临床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凝血五项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通过对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和解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指导临床诊治。
本文将就临床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解读进行讨论。
凝血五项报告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
下面将分别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解读。
首先是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价外源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用于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成年人的PT一般在11-13.5秒之间。
当PT延长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异常或者凝血因子缺乏,这可能导致患者易出血。
其次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用来评价内源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成年人的APTT一般在25-35秒之间。
当APTT延长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异常或者凝血因子缺乏,这也可能导致患者易出血。
第三个指标是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成分,对于维持血液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50-450×10^9/L之间。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临床上评估患者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一般在1-2之间。
当INR增高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对出血的风险增加。
最后是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参与血栓的形成。
正常成年人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4 g/L之间。
当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出血倾向。
综上所述,临床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解读能够给医生提供重要的凝血功能信息。
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ppt课件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2、PT缩短: ①DIC早期(高凝状态); ②先天 性FⅤ增多; ③口服避孕药; ④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 增多。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 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INR。一 般值为2 ~4时作为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 适用范围。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正常情况下,组织损伤后形成的止血栓在 完成止血使命后将逐步溶解,从而保证血管的 畅通,也利于受损组织再生和修复。止血栓的 溶解主要依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 解。简称纤溶。
P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纤溶系统亢进。 增高或阳性主要见于: ①运动和紧张; ②血 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形成、肺栓塞; ③原发性纤溶亢进或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但不能鉴别; ④恶性疾病、感染、妊娠高血 压综合症、器官移植; ⑤溶栓治疗。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PT---凝血酶原时间:
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 否异常。
PT的测定原理: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的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 乏(﹤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K缺乏、血循环抗凝物质增 多等。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引言凝血报告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程度。
本文将根据凝血报告的常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步骤1. 查看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PT和AP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2. 观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较稳定。
若FIB水平过高,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暗示凝血功能低下。
3. 分析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说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5. 观察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C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C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C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6. 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 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若多个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而正常范围内的指标则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结论凝血报告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血液凝血检验与解读
血液凝血检验与解读血液凝血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诊断凝血相关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凝血检验的相关内容,包括常用的凝血指标、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
一、血液凝血指标的介绍血液凝血指标是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的参数,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指标及其参考范围:1. 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凝血外路径功能的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II、V、VII、X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的参考范围为11-14秒。
延长的PT可能表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凝药物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内路径功能的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VIII、IX、X、XI、XII和前凝血酶等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参考范围为25-36秒。
延长的APTT可能表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或者使用了抗凝药物。
3.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的形成的物质,它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参考范围为2-4 g/L。
增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表明炎症、肿瘤或失血等情况。
二、血液凝血检验的方法血液凝血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常规凝血法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1. 常规凝血法常规凝血法是一种传统的血液凝血检验方法,包括PT、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特殊试剂盒和仪器进行操作,要求手动实验操作技巧高,操作过程较为繁琐。
2.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血液凝血检验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凝血指标。
这种方法不需要手动操作,只需要将样本放入仪器中即可自动完成分析过程,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三、血液凝血检验结果的解读血液凝血检验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凝血异常及其可能的解释:1. PT延长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II、V、VII、X的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解读
凝血功能解读凝血功能是保证血液在外环境中正常流动的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可以防止血液在环境中受到损害,保护血液从外界的侵害。
凝血功能是由供血来源、凝血因子、活性细胞、食物营养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共同调节的系统作用。
凝血功能的形成可以分为凝血速率和凝血强度两个方面。
凝血速率指的是血浆中血液凝固的时间,凝血强度指的是血浆的凝血能力,它主要取决于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水平。
二、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血液凝血形成的活性物质,它们主要有以下三类:血栓栓素凝血因子(血栓因子)、凝血酶抑制因子(凝血酶抑制因子)和血栓素凝血因子(促凝血因子)。
1.血栓因子血栓因子是由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血栓栓素凝血因子所构成,它的作用是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形成血栓,从而预防血液中出现的出血状况。
血栓因子的表达主要受到荷尔蒙的调节,荷尔蒙的水平越低,血栓因子越低,凝血速度越慢。
2.凝血酶抑制因子凝血酶抑制因子是由血液中的抗凝血蛋白,主要是凝血酶抑制剂(FPA)、抗凝血素(PF-2B)、抗凝血素(PF-3)等所构成。
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液凝固,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3.促凝血因子促凝血因子是由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血栓素凝血因子构成,它的作用是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使血液更快地凝固,从而防止血液出血状况。
促凝血因子的表达受到荷尔蒙的调节,荷尔蒙的水平越高,血栓素凝血因子就越高,凝血速度越快。
三、凝血功能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也称为凝血性疾病,是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类血液疾病。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出血和瘀血的不同程度表现,出血型凝血性疾病患者体内凝血时间过长,有明显出血症状,而瘀血型凝血性疾病患者体内凝血时间过短,会出现瘀血症状。
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补充凝血因子、改善营养和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针对出血型凝血性疾病,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案是补充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的聚集能力,从而降低血液出血发生的几率;对于瘀血型凝血性疾病,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改善营养,适当使用药物来抑制血液凝固过快,同时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退,从而改善病情。
dic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dic凝血功能检查解读"DIC" 是"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的缩写,中文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是一种复杂的凝血疾病,通常是由于某种基础病因引起的,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并发症等。
DIC 的特点是在全身多个部位出现过度激活的血凝系统,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和微血管栓塞。
对于DIC 的凝血功能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DIC 时,由于血小板被过度消耗,血小板计数可能显著降低。
2.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T 和aPTT 延长,反映了凝血酶生成的抑制。
3.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由于纤维蛋白原在DIC 中被消耗,因此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下降。
4.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溶过程的产物,其水平在DIC 中通常升高。
5.全身性微血栓栓塞(Microvascular Thrombosis):•通过血片检查或其他成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全身微血栓栓塞的迹象。
6.溶血指标(Hemolysis Markers):•血红蛋白、胆红素等溶血指标的升高,可能与微血管栓塞有关。
在DIC 的凝血功能检查中,关键的特征是出现广泛性的凝血酶活动和纤溶活动,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耗尽。
综合上述指标,医生可以进行DIC 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
由于DIC 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治疗的重点通常是处理潜在的基础病因。
凝血四项详细解读
凝血四项详细解读凝血四项是一项医学检测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下面将对凝血四项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其含义和临床意义。
1.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是检测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一种方法。
该测试通常以秒为单位报告,反映了血液在外伤或手术时形成凝块所需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PT结果在12-15秒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如果PT值延长,则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某种异常,如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剂的过度活跃。
3.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参与血液凝块形成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浓度可以反映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2-4克/升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有关,而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与炎症、感染或恶性肿瘤有关。
4.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血小板是一种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对止血和血液凝块形成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提示出血倾向,而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炎症、感染或骨髓疾病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只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单独的异常结果并不能确诊某种疾病。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以上对凝血四项的详细解读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信息和理解,但请大家记得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的医疗建议。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凝血报告单是医学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检验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下面是凝血报告单的详细解读: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衡量外源性凝血系统活性的指标。
正常值一般为10-14秒。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衡量内源性凝血系统活性的指标。
正常值为26-39秒。
如果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血液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是一种将凝血酶原时间与国际标准样品进行比较的指标,用于衡量抗凝治疗的效果。
正常值一般在0.8-1.2之间,如果INR值超过正常范围,则可能需要调整抗凝治疗剂量。
4. D-二聚体: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凝血产物,可作为判断血栓形成和凝血活动的指标。
正常值应小于500微克/升,如果D-二聚体值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或凝血活动增加的情况。
5.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凝血因子,对血液凝固过程起重要作用。
正常值一般在2-4克/升之间。
如果纤维蛋白原含量偏低,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或营养不良等情况。
6.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一种测量血液凝固开始到形成凝块的时间。
正常值一般在14-18秒之间。
如果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治疗或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7.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指标。
正常值一般在150-45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骨髓疾病或药物因素等情况。
综上所述,凝血报告单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情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报告单中不同指标的数值及其与正常范围的对比,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其他相关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一、凝血四项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是由凝血酶原被激活而来的。
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恶性贫血、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物质等。
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Dl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2.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实验。
参考范围: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TT延长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Dl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无临床意义。
3.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31〜4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以上为异常。
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XH、XI、IX、VnI、X、V、II、PK、HMwK 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出血、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V、VIIE血小板增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维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凝血是机体在受到伤害时为了止血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凝血因子活化和血栓形成等。
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凝血功能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其解读。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化情况来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P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加入血管收缩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活化剂后,计时观察血浆凝血时间的延长程度。
正常情况下,PT的值在11-13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Ⅸ或Ⅹ缺乏或功能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其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内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
APT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与激活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接触,计时测量加入凝血酶前的时间和加入凝血酶后的时间,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Ⅷ、Ⅸ、Ⅺ或Ⅻ缺乏或功能障碍。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血小板数量的测量,也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
血小板是血液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聚集、粘附和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参与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将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易发生出血。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整个凝血过程所需时间的指标。
在TT测试中,加入凝血酶原活化剂后,观察血浆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的值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或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减少。
除了上述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FⅤ、FⅦ、FⅩ)、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等。
凝血功能检查的详细解读
凝⾎功能检查的详细解读以下内容从各位论坛⽹友分享中总结⽽来,图⽚由众多⽹友贡献(1)凝⾎机制:(2)凝⾎因⼦分类:(3)PT延长>3秒,APTT延长>10秒有临床意义,必须处理(4)药物应⽤要点:凝⾎1:PT: 测外源途径,维⽣素 K ,华法令等对它有影响。
INR: 与 PT 类似,只是数字好记罢了。
凝⾎3:PTT (APTT): 测内源系统。
肝素对它有影响TT:延长:纤维蛋⽩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时;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增多;纤维蛋⽩降解产物(FDP)增多及弥散性⾎管内凝⾎。
ACT:也测内源系统。
⼤剂量肝素时使⽤,有助于肝素⽤量的调控。
因为此时如果再⽤A PTT,其数字范围会显⽰不出来,且结果也太慢。
新型抗凝药同时影响内外途径⽤低分⼦量肝素时,临床⼤多不⽤监测,除⾮病⼈肥胖(吸收)或肾功能不全(排泄)。
由于其对 IIa 作⽤⼩,所以⽤ aPTT 测量不准,需要做抗第⼗因⼦监测(anti-Xa assay)。
对⾎⼩板功能,⼀直没有很有效的监测⽅式,过去⽤的出⾎时间,被证明是变化太⼤,不准。
TEG ⽐较好⼀些,但耗时太长(45分钟)。
临床多按经验,如病⼈服⽤了阿斯匹林,IIb/IIIa 抑制药等,急诊术前可输⾎⼩板。
(5)具体项⽬①凝⾎酶原时间(PT):11~13秒反映外源性凝⾎系统中凝⾎因⼦是否缺乏。
PT延长>3秒,必须处理延长:Ⅰ、Ⅱ、Ⅴ、Ⅶ和Ⅹ因⼦缺乏,肝病、维⽣素K缺乏、纤溶亢进等。
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服避孕药、⾼凝状态和⾎栓性疾病。
②国际标准化⽐值【INR】是通过PT换算来的标准⽐值,能更准确的反映凝⾎酶原时间。
WHO规定⽤Warfarin(法华林)时INR值允许范围为:⼿术前处理:(⾮髋离⼿术1.5~2.5,髋部外科⼿术2.0~3.0);预防静脉⾎栓;2.0~3.0;活动性静脉⾎栓;(反复发⽣的静脉⾎栓,肺栓塞及其预防2.0~4.0);预防动脉⾎栓和栓塞包括⼼脏瓣膜(机械瓣)的⼿术:3~4.5。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凝血七项(Coagulation Seven Test)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
下面是对凝血七项报告单的解读:1.凝血酶时间(PT):P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0-14秒之间。
若PT值延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纤维蛋白原缺乏。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的时间,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35秒之间。
延长的APTT值可能提示凝血因子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
3.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TT应在15-20秒之间。
延长的TT值可能暗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种将PT标准化的方法,主要用于监测患者在抗凝血治疗期间的凝血状态。
正常情况下,INR应在1.0左右。
INR值增高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受到影响。
5.凝血酶时间INTEGRA(FI):FI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时间方法,用于评估凝血活性。
正常情况下,FI应在114-145秒之间。
FI值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异常或血液稀释。
6. 凝血酶原时间INTEGRA(FIB):FIB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原时间方法,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FIB应在200-400 mg/dL之间。
FIB值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7. 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D-D值应在0.5 mg/L以下。
升高的D-D值可能暗示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通过解读凝血七项报告单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状态。
凝血因子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凝血七项指标的异常。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2、PT缩短:低于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DIC早期(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②先天性FⅤ增多; ③长期口服避孕药;
14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 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INR。使 PT维持在正常对对照值的1.5~2倍,INR1.5~2.5最 佳。
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 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
的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 激活Ⅶ,最终形成
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Ⅶa-TF- PL-Ca2+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7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15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 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及 共同途径中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和血检测原理:
内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细 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 的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 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31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的产物,是鉴别诊 断继发性和原发性纤溶症的重要指标,有较高的 阴性预测值。 1、阳性见于 ①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②溶纤治疗; ③动脉或静脉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 塞、动脉血栓等; ④其他疾病,如重症肝炎、恶性肿瘤等。
32
凝血功能检测标本处理的注意事项:
22
TT测定的临床意义 TT值超过3秒即为延长。测定主要用于 检测有无纤维蛋白原异常、是否发生纤 溶亢进、是否存在抗凝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小板至少不能小于5*103血小板/μL。 •
[ 1967 1985]。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输注的推荐意见
➢适应症: ➢癌症病人,特别白血病接受化疗药物,
和低增生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病人的 血小板减少至10,000个3和标准1-2级, 进行治疗性血小板的输注 ➢禁忌症: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血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功能
药物引起血小板功能紊乱
• 低分子右旋糖酐, • 羟乙基淀粉, • 化学药物, • 麻醉药, • 放射造影剂, • 维生素E,鱼油ω-3脂肪酸的提供, •, • 乙丙酚, • 经常应用抗血小板的制剂 • 这些药物与血小板功能紊乱有关。
二、凝血/抗凝血功能检查
A 筛选试验 B 相关诊断试验 C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概述
• 出血是危重病人的常见病。 • 严重外伤,感染, 肝功能衰竭及恶性肿瘤的危
重病人,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 评估病人出-凝血功能? • 出-凝血障碍所涉及的范畴: • 血管完整性障碍 •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障碍 • 凝血及抗凝血障碍 • 纤溶及抗纤溶障碍
凝血和纤溶的平衡
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
凝血
抗凝
纤溶
2.0-4.0,
• Ⅱ:凝血酶原
150-200 ()
• Ⅲ:组织 因子
• : 钙因子(2+)
• Ⅴ:易变因子
5-10
• Ⅶ:稳定因子 血清凝血酶原转化加速因子. 0.5- 2.0 ()
• Ⅷ:抗血友病球蛋白 0.1
• Ⅸ:血浆凝血激酶,血浆凝血活酶成分因子 3-4 ()
• Ⅹ: 因子
6-8 ()
• Ⅺ:血浆凝血活酶激酶,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内源) 4-6
Bβ15-24 X,,Y,,D,
E, FDP
多聚体,复合物
D-二聚体
X,,Y,,D,E,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原发性纤溶亢进: • 凝血瀑布没有形成,无凝血酶生成,纤
溶酶活性↑,导致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 被降解; •↑
• 继发性纤溶亢进: • 继发于凝血酶生成后,有纤维蛋白单体
生成及交联的纤维蛋白形成,而后发生 的纤溶。
第二部分 止、凝血功能的实验检查
血小板计数
一、血小板计数( ) [正常值](100-300)×109
➢ [临床意义]
➢
➢ 血小板减少:
➢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 障、急性白血病、 等;
➢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 加:、 、、 以及 药物、 感染等
➢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 大、脾亢
血小板增多
①一过性增多(反应性) :急性 大出血、溶血或脾切除术后,感染 等。
灭活Ⅴa、Ⅷa
限制Ⅹa与血 小板结合
肝素
ATⅢ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5、纤溶酶原激活过程
纤溶酶原
纤溶酶
内激活
外 激活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 蛋白原
FPA, FPB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单体
ⅩⅢa 交联 纤维蛋白
纤溶 酶
纤溶 酶
纤溶 酶
极附属物 Bβ1-42
X,Y,D,E
极附属物
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 血块退缩 • 100 • 血小板聚集试验 •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障碍
• 尿毒症(血小板的黏附性明显降低,花 生四烯酸产物的合成减少和细胞内 的水 平升高)
• 肝脏疾病 (血小板数量及功能障碍) • 药物诱导性紊乱 等原因导致的获得性的
血小板质量的功能障碍
• 中度和重度的血小板减少不总是同义接 近出血。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素诱导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癌症相关性血小板 减少都与血栓有关。
• 血栓弹力图和其他的方法提供凝血动力 学有助于高凝状态诊断。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 血小板每天在循环中衰老和丢失。推测 7.1*103 个/μ天血小板随机的用于维持血 管完整性。
➢ 2)血管破损,血小板粘附因子、聚集糖 蛋白ⅡⅢa ,形成白色血栓
➢ 3)活化血小板, 释放活性物质(4 等) ,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收缩( 2,5等)
➢ 4) 提供膜磷脂表面(3),提供凝血反 应介质
➢ 5)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 形成稳固血栓
3凝血系统
3.凝血因子
• 因子Ⅰ:纤维蛋白原
• Ⅻ:接触因子,因子
2.9
•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25
3凝血系统
3. 凝血系统
• 12个经典因子() •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前激肽释放酶() • • 除()外,均为蛋白质。大多数由肝脏产生
。
• 、、、X 合成依赖于, • 称依赖因子
33、凝凝血血系系统统
凝血活酶 生成期
内凝途径 Ⅻa Ⅺa Ⅸa
②持续性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 慢粒、真红、 原发性血小板增 多等。
血小板计数
ICU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 常见的原因: • 脓毒血症,出血,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
少性血症 • 少见的原因: •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输血后紫癜,
化疗后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和骨髓纤维 化
抗纤溶
体内促栓、抗栓平衡
a2-巨蛋 白
第一部分 正常的止凝血机制
➢ 血管壁( ) ➢ 血小板 () ➢ 凝血系统 ( ) ➢ 抗凝血系统 ( )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
1.血管内皮细胞的完表整现为性抗凝和
抗血栓的特性
2血小板
2. 血小板在止血中起重要作用
静止
扩展
启动 繁殖
➢ 1)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通 透性 ,未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处于静止 状态
Ⅷa 2+ 3
外凝途径 Ⅲ
1964
Ⅶa 凝血瀑布学说 蛋白为中心
Ca2+
凝血酶 生成期
Ⅹa Ⅴa 2+ 3
凝血酶原 (Ⅱ)
凝血酶 Ⅱa
纤维蛋白 生成期
纤维蛋 白原(I)
纤维蛋 白单体 (Ia)
ⅩⅢ
共 同
途
径
ⅩⅢa
交联纤 维蛋白
抗凝系统
凝血 酶原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TM) 内皮细胞表面
PC
PS
APC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 临床病理综合症,通常暴露肝素后5-10天后发生。 • 造成静脉和动脉的血栓,易造成致死性和致残性。 • 血小板基线下降大于5 0% , • 伴有其他的症状,如栓塞, • 缺乏其他的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 肝素抵抗, • 注射部位皮肤的损伤。 • 5-羟色胺释放试验,试验确定抗4-肝素抗体,或肝素
筛选试验
Ⅻa
Ⅲ
Ⅺa
Ⅶa
Ⅸa,Ⅷ
2+
A内 P凝 T途 T径
2+,3
Ⅹa,Ⅴ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