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绿山水画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风格。
青绿山水画又称为蓝绿山水画,它以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为主,表现出了山水的清新宁静之美。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在绘画技法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诗词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青绿山水画中,著名的《明皇幸蜀图》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展现出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明皇幸蜀图》是中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这幅作品描绘了唐明皇李隆基幸蜀的场景,整幅画面气势恢宏,构图巧妙,色调清新。
该作品以蓝绿色调为主,运用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绘制出了雄浑的山势和秀丽的水景,表现出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从构图上看,这幅《明皇幸蜀图》画面构图巧妙,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法。
整幅画面被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巍峨的山峰为主,下半部分以波涛汹涌的江水为主。
在画面中,运用了大小不同的山峰和江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画面结构。
画家还通过线条的处理,使得山峰和江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画面的整体统一感。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既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气势,又表现了山水之间的温柔和谐,充分展现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从色调上看,《明皇幸蜀图》运用了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明朗的艺术氛围。
蓝绿色调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色调之一,它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与画中所描绘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画家通过对蓝绿色调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明朗的山水意境。
画家还通过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赋予了整个画面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明皇幸蜀图》成为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从艺术氛围上看,《明皇幸蜀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新的山水意境。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宽广深邃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高远意境。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点。
色彩在青绿山水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表现山水景物的工具,更是对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青绿山水画色彩的探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特点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特点主要表现为清新淡雅、自然含蓄和意境深远。
在色彩运用上,青绿山水画以青绿色为主基调,辅以淡黄、淡蓝和淡紫等冷色调,造成了清新淡雅的艺术氛围。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充分表达了大自然的气息,通过色彩的丰富变化展现出山水的秀美和生机。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还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内涵,它通过色彩的抽象表现和意象的凝练,追寻自然风光的精神境界。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在审美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对山水景物的再现,更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心灵的启迪。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给人以清新淡雅的视觉享受,让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还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色彩的运用,赋予山水以生命和灵性,使观者在沉思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之美。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还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味,它通过色彩的变化和搭配,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展现出一种清澈透明、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主要通过水墨的运用来实现,艺术家主要依靠水的晕染和墨的渲染来表现出青绿山水画的独特色彩效果。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还依靠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使得色彩和形态相得益彰。
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创作还需要艺术家对自然的凝视和感悟,通过对景物的色彩和形态的体验,使其色彩表现更加生动鲜活。
青绿山水画色彩在当代艺术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代表了现代艺术的探索和发展。
未来,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色彩的表现手法将更加丰富多样,艺术家将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得色彩表现更加生动和立体。
二是色彩的审美的价值将更加凸显,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们审美品味的提高,青绿山水画色彩将更加受到关注和追捧。
青绿山水画的描写
青绿山水画的描写
青绿山水画是一种以山石、草木、云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画。
这种画作以青绿山水为基调,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优美的意境。
在青绿山水画中,画家常常运用不同的笔法和技巧来表现山石的肌理和质感。
他们使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并运用各种不同的线条和皴法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
同时,画家还会使用各种不同的笔触和技巧来表现云水的流动和变化,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自然。
在色彩方面,青绿山水画以绿色和青色为主要基调,同时也使用其他颜色来进行点缀和修饰。
这些颜色被精心调配,使得画面呈现出清新、明快的感觉。
画家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除了笔法和色彩,构图也是青绿山水画的重要元素之一。
画家通过对画面布局的精心安排,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他们运用不同的构图技巧,使得画面更加有节奏感和动态感。
总的来说,青绿山水画是一种以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描绘。
它以清新、自然、优美的特点,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重要类型,是表现山水自然风光的一种艺术形式。
青绿色是其中的一种主要色调,是表现山水画独特韵味的重要颜色,也是表现江南水乡风
格的代表色调。
青绿山水画以青绿色调为主,画中的山水、植物和建筑物大多选用清新明亮的青绿色
作为基调,形成一种幽静、清新、自然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顺天性、怡人意”
与“虚心静之、宁神静之”的审美观念。
这种色调呈现出自然、静谧、清幽的特点,与山
水的深情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生动表现艺术的最高境界。
首先,青绿色在色彩中属于冷色调,其特点是赋有消极的、遥远的气氛感,能产生一
种幽深感和安静感,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独特的文化内涵相契合,使得青绿山水画有了一定
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意蕴。
其次,青绿色在色系中呈现出自然、清新、深邃的特点,这与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风
光的感性属性一致,对表现自然景象、刻意追求写意形式的山水表现奠定了一种气氛基调,使得自然风光形象更自然、真实、贴近。
此外,青绿色对于写实派山水画家的创作也有重要作用。
青绿山水画中的色彩大多选
用明亮清新的青绿色,这种颜色在自然中并不是很常见,但在画中的运用则可以打破传统,表现出新的艺术效果,用一种“留白”和“宁静”的笔墨风格,以大胆的构图和平和的氛
围表现山水特有的美感。
因此,青绿山水画色彩的探析可以说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审美观念有关,更因自然主义的特质展现出自然景象的真实与深邃,其在现代山水艺术中
探索出新的创作思路,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其色彩在画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绿色是指青色和绿色的混合,它常用于绘制山水画中的水、山、石等自然景物,使画面
显得清新、自然、含蓄、淡雅,具有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青绿山水画色彩的特点是色调淡雅、清新自然,颜色浑然一体,没有明显的色块对比。
它不强调色彩的饱和度,而是强调色彩的渲染效果,使画面的自然纹理和质感得到突出。
因此,青绿色的运用可以表现出一种含蓄、内敛和自然的美感,是表现山水画特有气质的
重要手法。
其中,在青绿山水画中,青色常用于绘制水的表面,给人一种清透、晶莹的感觉。
水
中的青色可以通过绘制湖泊、河流、瀑布等自然景物来表现,使画面呈现出水的流动、涟漪、潺潺的声音,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水的光泽和透明感。
在青色的运用中,需要注意其浓淡、明暗和明度的变化,使之更加自然。
绿色是青绿山水画中最常用的颜色,它被广泛用于山、草、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
青
绿色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间清新的空气、生命的气息和自然的生态环境。
在画中运用绿色
需要注意叶片的不同阴暗面的色彩调整,充分表现出自然的光影效果。
此外,在青绿山水画中,灰色、褐色等色彩也常用于表现天空、石头、土地等自然景物。
这些色彩的运用需要根据画面需要适当的加入,以实现自然、真实的效果。
综上所述,青绿山水画色彩的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画面需要适当的调整,运用适当的
色彩以表现自然景物的色彩特点和纹理质感,使画面的整体效果显得清新、自然、含蓄、
淡雅,具有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青山绽新颜——青绿山水画实践探索
【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画自古就有“丹青”的别称。
丹是朱砂,青是青雘,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矿物颜料,可见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发展由来已久。
在山水画形成初期,色彩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历代画家将自然山川与自身内在精神体悟相融汇,以心造景,用青绿、浅绛的视觉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景象,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山水画色彩观。
一、传统青绿山水画发展历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到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时代,是一个极其自由、解放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一些文艺理论家已经对色彩进行了研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原理;谢赫对前人和当时的绘画色彩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理念。
这足以证明,中国的青绿山水画于此一时期已有发轫。
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青绿山水画的出现受到了佛教美术的影响,佛教绘画的传入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色彩感知。
敦煌不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同时也是各种活动举办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不仅优越而且重要。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大量使用青绿色,在佛教美术、龟兹画风等因素的作用下,早期敦煌壁画以石青、石绿所构成的冷色调为主色调。
敦煌石窟壁画的青绿色调又影响了中原传统绘画,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从敦煌壁画中对山水的描绘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都呈现出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面貌。
南北朝以后,中国绘画中比较单一的平涂式手法逐渐丰富为华丽斑斓的强调厚薄轻重的染色法。
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经过全面发展,已经脱离了人物故事而形成独立的画科,并在技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时的青绿山水画通常先以中锋单线勾勒,再用石青、石绿、赭石、花青等色渲染,具有画法工致、赋色浓丽的特点。
目前已知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山水画作品为隋代展子虔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游春图》,其线条细劲圆滑、色彩浓丽,对贵族、仕女在郊外湖光山色中骑马、泛舟、踏青游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中国的山水画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早期的青绿山水画更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在青绿山水画中,以《明皇幸蜀图》为代表的作品更是堪称经典,它展现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明皇幸蜀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一幅作品,它描绘了唐玄宗明皇游览美景的场景。
整幅作品采用了典型的青绿山水画风格,色彩清新明亮,笔墨简练舒畅,构图深远广阔,给人以开朗豁达的美感。
作品以平远的山川和宏伟的建筑物为背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湛的笔墨表现出了大气磅礴的壮丽景象。
画中的人物形象虽然比例较小,但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唐代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在《明皇幸蜀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吴道子运用了多种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对青绿山水画的独特理解和演绎。
青绿山水画以碧绿的苍松翠柏、青山绿水为主要题材,追求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和纯粹美感。
《明皇幸蜀图》中的山水画正是充分展现了这种风格,吴道子以淡雅的青绿色调勾勒出了青山绿水的秀丽风姿,将自然山水的清新和神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幅作品在笔墨运用上,以淡墨、淡墨为主,通过水墨的渲染、拓墨和点墨等技法,呈现出了一种青葱翠绿的清新氛围,给人以纯粹、深邃的审美享受。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展现了吴道子高超的绘画技术,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早期山水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追求。
除了艺术技法上的突出表现,吴道子的《明皇幸蜀图》还在题材和主题上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而《明皇幸蜀图》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的全貌。
作品中的建筑群体和田园景观,展现了唐代独特的山水人文风光,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唐代山水文化的深刻诠释,为我们展现了唐代山水画在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纵51.5 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宜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峻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始于南宋,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种画作主要描绘自然山水景色,以山水为主题,色彩鲜明奇特,给人以清新宜人的美感。
青绿山水画在描绘色彩上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下面将从颜色的运用情况、色彩的象征意义以及青绿色在山水画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青绿山水画在运用颜色方面别具匠心。
青绿山水画中主要使用青绿、黛绿、韶绿等颜色,通过这些绿色调实现对山水的描绘。
青绿色是一种清新而翠绿的颜色,既表达了山水的生机之美,又展现了大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而黛绿色则带有一种深沉的感觉,更显出山景的雄浑与厚重。
而韶绿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增强了山景的活力。
通过运用这些不同的绿色,青绿山水画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山水氛围,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青绿山水画中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青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然与和谐。
它代表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寓意着吉祥与繁荣。
在青绿山水画中使用这种色彩,不仅能够传达大自然的美感,也能够表达出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思考。
青绿山水画中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亲切。
青绿色在山水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绿色是中国画中代表自然界的基本色之一,它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大自然的颜色特点。
在青绿山水画中,山水的轮廓常常用墨线描绘,而青绿色则用来填充山石、树木和水面等元素,突出它们的形状与质感。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山水中的物体与背景相得益彰,形成了层次感与透视感。
青绿色的使用还使得山水画作更具有空间感,给人以开阔与舒适的感觉。
浅谈宋元时期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技法
浅谈宋元时期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技法宋元时期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青、绿二色为主要调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画风。
其设色技法丰富多彩,为表现物象的色彩特征和光影效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以青色和绿色为主调,配以少量的淡黄、淡紫、淡红和淡蓝色等,形成了深浅不一、层次分明的自然清新之感。
其主要采用青色墨水代替黑色墨水,增强了山水画的清幽之感。
这种技法在宋元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画家梁楷、范宽、文同等人在青绿色的运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兼采直线和弯曲线条,出现一种清新高远,方寸之间、寥若晨星的意境。
这种色彩设计形成了浓郁的韵味,被誉为“青绿山水画”。
在青绿色的运用方面,宋元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法,如“雾透法”、“泼摸法”、“潦洒水法”等。
雾透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技法,其原理是采用墨水稀释后,用毛笔轻轻摩涂在纸面上,形成云雾般的水墨效果。
这种技法能够表现大自然的灵动和变幻,为山水画增添了一层朦胧、神秘的性格。
泼摸法是另一种常见的设色技法,其原理是先用笔在纸面上画出要表现的造型,然后使用不同颜色的墨水进行泼摸,形成丰富多彩的效果。
这种技法能够表现山水的自然变幻和生动多彩,表现出如梦如幻的神韵。
潦洒水法强调水在画面中的表现,用轻微的墨水和水的混合物在纸张上拂拭出波动凹凸的水面形态和云雾气息,达到了造物主的神奇效果。
在设色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色彩的运用和变换,使色彩效果更加多样化。
如在描绘山石时,可采用青、绿相间的斑驳变化,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在描绘水面时,可采用淡黄、淡红和淡蓝等颜色,使画面呈现出变幻无穷的效果;在描绘天空时,可以采用淡蓝和淡紫色等,表现出云雾气息和天空的美妙。
总之,宋元时期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技法不仅运用了青绿色的特点,还采用了多种技法手法,把色彩表现得极为强烈和鲜明,并在其中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形成了“水墨山水”的风格。
其画笔化法精细而自然,画面情趣怡人,形成了浓厚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珍品。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山水为题材,以青绿色调为主色调,更注重景物的精神和意境的表达。
下文将从色彩的象征意义、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等方面对青绿山水画进行探析。
青绿色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青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
它与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相契合,被视为天地之色、生命之色,具有宁神、舒适的特性。
青绿山水画以青绿为主色调,能够营造出凉爽宜人、静谧和谐的氛围,使人感到清新、宁静、舒心,与观赏者的心境相契合。
青绿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
青绿山水画通过山水的勾勒、草木的描绘、水势的表现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自然流畅的景象。
青绿色调被运用到每一个细节中,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整体氛围。
在色彩运用上,青绿山水画通过层层叠加的色彩,以点、线、面的组合创造出山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青绿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主要包括追求自然、强调气韵和追求意境表达。
青绿山水画通过真实自然的描绘,力求表现出大自然中山水的本真之美。
它也强调画家笔下的山水要有一种气韵生动、与自然相融的艺术感染力。
追求意境表达是青绿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强调景物的精神内涵和抽象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描绘。
青绿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绘画历史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青绿山水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注重了对青绿色调的深入挖掘和运用,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凭借青绿的色调,带给观赏者一种清新、宁静的艺术享受。
青绿山水画以青绿色调为主要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人类内心渴望的满足。
青绿山水画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者。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阅读答案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董强刘峰群山涌动、重峦叠嶂、碧波万顷、绵亘千里,一幅江山层林尽染的宏阔画卷,引来无数观赏者比肩接踵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真迹。
2017年9~12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在故宫博物院内面向公众展示仅仅4次。
那么,这幅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齐名的不朽之作,究竟蕴含了多少魅力?《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
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
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
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
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
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青绿山水画题款内容
青绿山水画题款内容青绿山水画题款内容一、引言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流派,以其清新淡雅、色彩鲜艳、构图简洁而著名。
在青绿山水画中,题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反映出画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介绍青绿山水画中常见的题款内容及其含义。
二、“清幽”、“寂静”的题款在青绿山水画中,常见的题款有“清幽”、“寂静”等词语。
这些词语表达了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追求。
例如,“清幽”意味着景物幽深、清新而不俗,表现出了画家对自然景观中隐秘而又美好的部分的追求;“寂静”则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安详、宁静之美的追求。
三、“仙境”、“桃源”的题款在一些青绿山水画中,我们会看到“仙境”、“桃源”等词语作为题款。
这些词语表达了人们对于理想国度和人间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桃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它代表了人们对于和谐、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
而“仙境”则更多地表达了画家对于神秘、奇妙、不可思议之美的追求。
四、“清流”、“碧水”的题款在青绿山水画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以“清流”、“碧水”等词语为题款的作品。
这些词语表达了画家对于自然景观中水的美好追求。
例如,“清流”代表了一种清澈、纯净、透明的感觉,而“碧水”则更多地体现了水所带来的清新、明亮和舒适之美。
五、“松竹梅”、“山水人物”的题款在青绿山水画中,除了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外,还有一些以松竹梅、山水人物等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常常以“松竹梅寄意”,或者“山水人物图”等为题款。
这些词语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之美的追求。
六、“吟咏”、“赋诗”的题款在青绿山水画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以“吟咏”、“赋诗”等词语为题款的作品。
这些作品常常是画家在欣赏自然景观时的感悟和思考,通过绘画来表达出来。
例如,“吟咏山水”表达了画家对于自然景观中美好之处的赞美和颂扬;“赋诗山水”则更多地体现了画家对于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融合之美。
七、总结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流派,以其清新淡雅、色彩鲜艳、构图简洁而著名。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风格,它在宋代时期开始出现,是宋代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
在青绿山水画中,色彩的运用特别讲究,几乎所有的画家都试图用自己的颜色处理方法去表现自然景色中的不同色彩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青绿山水画色彩运用的特点及其意义。
青绿山水画的主体颜色就是青色和绿色,因此这种画就被称为“青绿山水画”。
青色和绿色虽然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但是这种颜色并不是单一的,它们包括了从浅到深、从亮到暗的各种变化,而这些变化中的色带是非常细腻的。
在色彩的运用中,青绿山水画将颜色的变化掌握得非常巧妙,呈现出极其自然的特点。
一方面,画家所运用的颜色都极其淡雅,处处流露出清幽、静谧的气息;另一方面,它又令人感到自然景色的纯真和舒适,给人带来非常深刻的感受。
青绿山水画的主要颜色青色和绿色,与色彩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
青色象征着青少年时期,代表着使人心情愉悦、神清气爽的欢畅心情。
在中国文化中,青色又被称为“青春色彩”,具有很强的正向性象征意义。
对于青绿山水画的另一个主色绿色,又容易想到“素绿山林”,这种颜色应用于山水画中是非常自然的,它的颜色细腻,清新自然,表现出了自然风光的生气勃勃与神奇变幻之美,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画幅总是让你感到舒适和放松的原因。
因此,青绿山水画所运用的主要颜色青色和绿色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强烈的生命感,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静态表达的画风的真正特点所在。
三、青绿山水画中其他的色彩运用除了青色和绿色之外,青绿山水画在色彩的运用中还会加入其他颜色,不过它们所占比例都比较小。
例如有的青绿山水画中会加入红色或黄色等,在画面中起到一个平衡作用,正是因为增加了这样的颜色,才更加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除此之外,青绿山水画还注重运用浅、淡、暗、散等色调,达到巧妙的变化效果。
用浅色突出远景,用淡色表现近景,用散色生成远处的群山和云霞,用暗色体现深处的景象。
然而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运用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仔细把握自然风景的变幻,将自然之美传递给观者的心灵。
简述青绿山水及其特点
简述青绿山水及其特点青绿山水,又称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流派。
其产生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时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青绿山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画风格独特。
青绿山水以鲜明的笔墨和饱满的线条为特点,追求画面的虚实结合和气势磅礴的感觉。
在构图上,青绿山水注重以大胆的笔触表现山的壮丽和江河的宽广,造型奇特,并常常将各个要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象。
二、色彩明快鲜艳。
青绿山水以青绿和浓墨为主要色调,独具匠心地运用湖色、藻绿、苔色等鲜明的色彩进行描绘,使画面充满生气和活力。
尤其是青绿色能够给人一种景物从远处到近处的感觉,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
三、注重运用笔墨。
青绿山水强调笔墨的浓淡变化和墨色的层次感。
画家常常运用干笔、嘴笔、点龙等描绘技巧,使画面产生层次感,并将墨色的光暗对比进行调和,形成自然而富有光泽感的效果。
四、独特的表现手法。
青绿山水追求通过捕捉山川河流的形状、质感和气息,再用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转换,使得画作中的山水具有极具表现力的审美效果。
画家常常以枝石、纹理、矿裂纹、流木、灌木等形物取景,使画面更显得质朴和深刻。
五、意境深远。
青绿山水画以深邃的境界和超凡的意境闻名于世。
画家追求山水与人生之间的和谐统一,传达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共鸣。
画作常通过场景、物象、题词、意象等手法,表达出艺术家对自然世界和人类情感的独特理解和体悟。
六、注重画面的空灵感。
青绿山水画作注重画面的虚实结合和空间层次感的塑造。
画家常常用轻微的清障透景来展示山水的远近关系和深度感。
同时,画家往往以壁画的形式来布置画面,使得构图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情感充沛。
青绿山水画作强调通过形式和色彩的自在运用,表达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狂热追求。
画中常有崇山峻岭、浩渺江河、蔚蓝天空等场景,宏伟壮观之余也能够激起观者心灵中的情感共鸣。
总之,青绿山水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
文/张小祥
内容提要:山水画自东晋独立成宗 起,就以青绿为主色,青绿山水画是发展 与成熟较早的一种绘画样式,由魏晋到唐 宋,逐步成熟并达到鼎盛。宋元以后水墨 文人画兴起、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中占据核 心位置日渐明显,青绿山水走向衰落。随 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包 容性、共存性必然导致中国画领域呈现多 极发展。在深入研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师 法自然”, 吸 收 中 外 一 切 有 益 营 养 , 复 兴 弘 扬更具恢宏民族气概和色彩表现力的青绿 山水画,并使其趋于现代形态,是当今山 水画家值得探讨的课题。
开始佛教艺术东行渐进到了我国新疆、甘 肃地区,具有外来文化艺术的基因首度与 本土文化元素融合,出现了许多佛教重彩 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这一时期的代 表杰作)。中国传统绘画是在印度文化、 中亚文化、东地中海文化和本土中原文化 的不同程度的融汇中发展起来的。历史到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本土的 道教和儒家学说已平分秋色地影响了国人 的思想。这一时期,重彩画有了极大发 展,青绿山水画也逐步形成并从重彩画中 分离出来。从目前发掘出土的汉墓中随葬 的锦画和用五彩装饰的漆器来看,足以证 明以色彩为主的绘画已相当繁荣。从唐代 杜牧所著《阿房宫赋》这一文章中“复压 三百余里,十步一楼,五步一阁⋯⋯”的 雕梁画栋的宏伟气魄来看,整个建筑的彩 绘精工灿烂,金碧辉煌;从秦代咸阳宫殿 壁画残片中也可看出对色彩的强调。东晋 画家顾恺之在绘画和绘画理论上都有卓越 的贡献,他是第一位将一向作为人物画背 景的山水,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 在的画家,有关顾恺之的山水画,据推断 是从事青绿山水较早的画家。目前发现最 早的一张山水画《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 子虔所作,此画是属青绿山水画,从中可 以看出线条细匀,先勾勒后填色,山水画 尚处于初创阶段,由此推断出东晋顾恺之 青绿山水画不会比展子虔更成熟。梁朝的 张僧繇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据史书 记载,张僧繇曾画一古寺门额,使用凹凸 技法,使青绿重彩在门额上有立体感,花 纹和图案有突起的感觉,类似浮雕,说明 他已开始用明暗、深浅、对比、渲染、重 叠等法。同时,张僧繇开创了没骨青绿山 水画法,因为有文献记载后世宋朝、明朝 有摹仿张僧繇创作的没骨青绿山水画《秋 山红树图》,称师法张僧繇的明代画家蓝 瑛的没骨青绿山水《仿古山水屏》等,都 是以浓重的朱砂、石青、石绿、赭石、白 粉,不勾墨线,直接点染,艳丽浓重而清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摘要】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始于唐代,隆盛于宋代,其中以《明皇幸蜀图》为代表之一。
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唐明皇赴蜀的壮丽景色,体现了中国早期山水画追求真实写生和精细细腻的特点。
作品中的山水、人物和建筑都具有深刻的意象和象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青绿山水画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如今,在当代社会,青绿山水画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传承。
通过深入探讨《明皇幸蜀图》及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意蕴,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明皇幸蜀图、发展历程、艺术特点、意象和象征、影响、当代价值、独特魅力、艺术地位、研究、传承。
1. 引言1.1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明皇幸蜀图》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杰作,展现了当时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幅作品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和精湛的构图技巧,再现了明皇在蜀地的游历场景,呈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卷。
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古朴的建筑和蜿蜒的山川,还有远处的青翠树木和波光粼粼的江水,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画面。
通过对《明皇幸蜀图》的细致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深入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精湛的笔墨和细腻的表现力,展现出了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作品中所呈现的意象和象征也为观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让人们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领悟到更多的哲理和情感。
《明皇幸蜀图》作为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我们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摘要】本文以《明皇幸蜀图》为例,探讨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首先介绍了《明皇幸蜀图》的背景,以及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史。
接着分析了《明皇幸蜀图》的艺术特点,揭示青绿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探讨了青绿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明皇幸蜀图》及青绿山水画的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价值,同时强调了青绿山水画在艺术传统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明皇幸蜀图》、背景介绍、发展历史、艺术特点、中国艺术史、地位、影响、独特魅力、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以其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明皇幸蜀图》作为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描绘方式,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再现。
通过对《明皇幸蜀图》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幅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对山水的情感表达,更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现了青绿山水画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剖析《明皇幸蜀图》的艺术特点,探讨青绿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明皇幸蜀图》的背景介绍《明皇幸蜀图》是中国古代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品,描绘了唐明皇白居易在蜀地的游览场景。
这幅作品的背景介绍可以追溯到唐代时期,当时的皇帝明皇对蜀地风景很感兴趣,曾多次前往游览。
蜀地的山水风光以其独特的气势和神韵吸引了明皇的目光,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和灵感源泉。
明皇命令著名画家描绘自己在蜀地游览的情景,最终形成了这幅《明皇幸蜀图》。
在《明皇幸蜀图》中,可以看到细腻的笔墨表现出了蜀地的峻峭山峦和清澈溪流,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青绿山水画介绍
«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唐)
《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描绘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 于蜀中的情景。 《明皇幸蜀 图》体现了二李 画派(李昭道与 李思训,两父子) 的典型风格,时 代特徵明显,是 反映唐代山水画 面貌的重要传世 作品。
«明皇幸蜀图» 布局
《明皇幸蜀图》
《鹊华秋 色图》是赵 孟頫于一二 九五年回到 故乡浙江时 为周密所画 此幅向为 画史上认定 为文人画风 式青绿设色 山水。
«鹊华秋色图»布局
«青绿山水图» 张宏(明)
张宏的《青绿山水图》作 为青绿山水的重要代表作,为 后世所推崇。人物勾勒简明, 形神兼备 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 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 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 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 有几许遥远。
«明皇幸蜀图» 布局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北宋)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 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画面上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 繁复的林木村 野、舟船桥梁、 楼台殿阁、各 种人物布局井 然有序。画中 山石先以墨色 勾皴,后施青 绿重彩,用石 青石绿烘染山 峦顶部,显示 青山叠翠。
«江山秋色图» 赵伯驹(南宋)
南宋时期, 青绿山水画风复 兴。以赵伯驹兄 弟俩的作品最具 代表性。传赵伯 驹《江山秋色图》 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中写秋日的山 川景色,峰峦、 河流、飞瀑、村 落、长桥、栈道、 松柏、修竹、车 马、舟船、行人、 渡者。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元)
«鹊华秋色图»全图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元)黄 啸 严 清 源自 绿 山 水 四 屏( )
«千里江山图» 布局
«千里江山图»
浅谈中国青绿山水画中云的画法
浅谈中国青绿山水画中云的画法内容摘要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水画的一种,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青绿山水画面整体格调雅致、富丽庄重、大气磅礴。
在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中,青绿山水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也备受画家推崇,其中不凡有像张大千、吴湖帆、何海霞等大师,将青绿山水画中各项技法与表现进行揉粹和创新,形成了较为现代的青绿山水画风格。
山、水、树、石、云、点景等是构成山水画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云的表现,灵动的云能够提升画面的空间、层次以及整体效果。
本文简要分析了“云”在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探究了中国青绿山水画中云的绘画技法与表现技巧,进一步提出青绿山水画中云绘画技法的应用策略,即丰富了笔者于2020年12月出版的《传统绘画的魅力——中国画技法》中第六章《中国画技法之山水篇》的理论基础,也期望该理论研究能指导笔者实际的山水画创作。
关键词 中国画;青绿山水画;云;绘画技巧青绿山水画自隋唐时期兴起,一直发展到如今,其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存如《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江山秋色图》等优秀作品。
青绿山水画主要包括:山、水、树、石、云、点景等元素,其中云是最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
云的绘制协调了青山与绿水之间的关系,使画面呈现出和谐、平衡的效果,有助于营造画面的意境。
因此,探究如何运用留白、勾云、染云与醒云等绘画技法,促使画面线条灵动自然,是研究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 “云”在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山、水、树、石、云、点景等元素共同构成青绿山水画画面,并称为“六大元素”。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道:“石者,天地之骨也……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青绿山水画中,山附近没有云朵映衬就好像春天没有百花盛开,无从证明春的到来一样;山缺乏了云,则失去了其秀美、灵动、磅礴的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中国青绿山水发展——《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一、教学设计思路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
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
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
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较难认同。
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青绿山水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青绿山水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青绿山水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
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
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1. 教法(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1. 课时:2课时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采薇图》与《游春图》。
问题一:两幅画有什么相通之处?又有那些区别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山水画是又人物画逐渐演变过来的。
最早人物画就是一个孤立的人物。
后来为了表现复杂的思想情感,增加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在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包含了山水。
山水为了表现人物,山水仅仅是人物轰动的背景,就叫人物画;如是为了表现山水,山水诗人物的思想境界,就叫做山水画。
教师板书:人物画山水画图1: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纵观中古青绿山水发展,沿着青绿山水画发展的“产生”和“高潮”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1.“产生”(1)观赏:展子虔《游春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作者简介:展子虔,约活动于6世纪后半叶,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于山水。
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创作了许多壁画。
所绘物象,生动而富情趣,颇受时人重视,与当时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
作品简介: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作品欣赏:《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标志着青绿山水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
图中的山水“空勾无皴”,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的先声。
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
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虽然与发现的隋代壁画中的山水相比显得成熟一些,但与记载并不相悖。
历来史家皆根据隔水上的宋徽宗题签认定此画为展氏手笔,今人则根据建筑等细节对此画的年代和作者提出质疑,认为此画的底本在中晚唐以后,为五代摹本,但并未获得公认。
图2《游春图》2.“高潮”(1)观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作者简介:王希孟〔北宋〕(1090—?),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工山水,作品罕见。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作品简介:《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
全卷画面上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
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
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
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作品欣赏:《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
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此图无作者款印。
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李思训李思训于唐高宗(650—683)时为江都令,因武则天朝(684—704)执政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至唐中宗神龙(705—707)初年又出任宗正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
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
李思训其祖父为唐长平王李叔良,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
唐武德元年,叔良官拜刑部侍郎,并进爵为王。
武德四年,突厥人入侵,李渊命叔良率五军击之。
叔良被流矢射中而薨,死后被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谥曰肃。
李思训的父亲名叫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长史。
作品欣赏:《江帆楼阁》江天阔渺,风帆斥流,微风划过水面波纹粼粼。
山径层叠,各样林木错落参差,前景殿堂隐蔽于长松秀岭之间,松叶古意朴拙。
画中人物数人,行旅骑马于蹬道者头戴中唐以后巾仆头。
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与敦煌中晚唐壁画近似。
此画与北京故宫所藏隋展子虔《游春图》左半段构图几乎相同,两图实出于同一个底本,此图是挂轴,景物保存原来手卷或屏风的一部份。
此图斗栱、柱、梁、枋用朱色粉刷,与青绿山水相间,金碧辉映。
根据唐宋屋舍之制:“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画栋宇及朱漆梁柱窗。
”此建筑级别较高,结构华美,故所画应为官员之乡间四合院宅第。
中国在木材面上涂饰起源很早,《尚书·书经》“若作梓材……,其惟其涂丹”所谓“白壁丹楹”、“朱柱素壁”。
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墙面一律用白色,木架部份一律用朱色。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以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
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
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
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3: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问题:这两幅画和我们上节课学的山水画有什么区别吗?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赵孟頫和董其昌这两位画家都是主张摹古。
因此这两幅画中都隐约感受到前人的艺术风格。
图4: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观中古青绿山水发展,沿着青绿山水画发展摹古阶段,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1.摹古阶段代表作品1(1)观赏: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作者简介: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作品简介:赵孟頫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
作品欣赏: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
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
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
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
运用得非常恰当。
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
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
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
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图5:《鹊华秋色图》2. 摹古阶段代表作品2(1)观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