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学习

【摘要】《论语》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发现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在心里暗下决心,对照论语做一个堂堂正正、学习得法、教学有法的人。

【关键词】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的

《论语》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内容很广泛。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创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学习的态度:《论语·述而》中说:“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着重阐述孔子谨慎、谦虚好学的为学品格,要求学生学而不倦,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了。而现在的学生学了一点东西就感到满足了,就不想也不愿再学了。孔子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充分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和自己对未来的忧虑,他不仅要求弟子敏行善言,还关心自己教育出的弟子是不是言行一致,是否无愧于个人安身立命的原则。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学习的方法:《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及对“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的论述,皆注重对学生学习之方法的灌输,“学而时习之”与今人的学习步骤“预习、复习”可谓是异曲同工,亦是今人对先人求学方法的深刻总结。《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进一步论及到在学习中,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能够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只有从局部上升到整体,抓住本质规律,才是真正的为学之道。又在《述而》篇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孔丘在学习时,不是单独要求闭门造车,而是要和别人多交流,多请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同时他又强调,学习是有侧重的,要择善而从。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

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结合。

学习的目的:《论语》主张“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要真正学会“学以致用”。

孔子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百世流芳。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卑之无胜高论,其实学习《论语》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论语》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发现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