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一、教材概述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角的基本概念,如角的端点、边、内部、外部、对顶角等,并能正确使用这些概念描述角。

2.认识平角、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类型的角,并能够进行分类和比较。

3.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度”的概念,能够用度表示角的大小,并能够使用直尺等工具进行角度的度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角的判断、比较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和特性,学会使用角的相关概念进行描述、分类和比较。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度”的概念,并能够使用直尺等工具进行角度的度量。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角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角的端点、角的边、角的内部和外部、对顶角等。

(2)角的分类和比较:平角、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类型的角。

(3)角的度量单位“度”的认识和使用。

(4)角的度量:使用直尺等工具进行角度的度量。

2.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观察角的图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角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示例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分类和比较,例如通过展示不同的角的图像,让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带直尺等工具进行角度的度量,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角度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4)解决问题法:设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个房子的图像,引导学生发现房子的四个角,提问学生对房子的角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发现角的概念。

2.角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示意图和实物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角的端点、边、内部、外部和对顶角等。

3.角的分类和比较:通过展示不同的角的图像,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并引导学生发现平角、直角、锐角和钝角等不同类型的角,并进行比较。

4.角的度量: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并介绍使用直尺等工具进行角的度量的方法和步骤。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3)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3)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3)一、教材内容概览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角的初步认识,包括角的概念、分类及相关性质。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初步了解何为角,掌握角的大小和角的分类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度的度量方法;2.能够根据角的特点将其进行分类;3.掌握角的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角的分类及性质。

2. 教学难点•角的分类方法;•角的相关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3单元教材;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圆规、角尺等;3.教辅资料:与本单元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1.角的概念介绍–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角的度量方法初步–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引导学生用角尺、圆规测量角度。

3.练习与小结–让学生进行角度测量的练习,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1.角的分类–介绍角的分类方法,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2.角的相关性质–探讨不同类型角的性质及特点。

3.练习与讨论–给学生一些角的性质相关题目,进行讨论并解答疑惑。

第三课时1.角的应用实例–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综合练习–再次进行综合性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馁1.教师及时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角的认识掌握程度;2.鼓励学生多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角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为本教案的分析内容,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角虽然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 但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 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 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 逐步抽象出角和直角,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为了加深印象, 指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 如折叠、画图、测量等, 用纸折角, 玩活动角, 进一步角及角各部分名称。

角的初步认识只是让学生初步地感知角的含义,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 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提高和创新。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二、学情分析识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 学生感到比较抽象, 我们在教学中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

如教学认识角, 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 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 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由于二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准确,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例如, 在指导学生画角时, 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 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 就画成一个角。

而不应说成:“从一点起, 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 斜着画一条线, 就画成一个角。

”三、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各称,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 会用三角板画角。

关键: 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五、单元教材编排特点1. 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角和直角。

(1)从知识的引入来说: 教材从校园生活情景中引出角和直角。

从实物中分别抽象出角和直角。

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 学会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案范文(通用5篇)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案范文(通用5篇)

《⾓的初步认识》的教案范⽂(通⽤5篇)《⾓的初步认识》的教案范⽂(通⽤5篇) 作为⼀名专为他⼈授业解惑的⼈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的初步认识》的教案范⽂(通⽤5篇),欢迎⼤家分享。

《⾓的初步认识》的教案1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版教材第三册38—45页。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认识、画⾓,直⾓的认识、判断直⾓,画直⾓、锐⾓和钝⾓,⽤三⾓尺拼⾓。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和直⾓的初步认识,画直⾓、锐⾓和钝⾓,⽤三⾓尺拼⾓。

这些内容是在学⽣已经初步认识长⽅形、正⽅形、三⾓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活情景认识⾓和直⾓、锐⾓、钝⾓。

⾓和直⾓与实际⽣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

教材从学⽣熟悉的校园⽣活情景引出⾓和直⾓、锐⾓、钝⾓,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和直⾓、锐⾓、钝⾓,使学⽣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认识⾓和直⾓、锐⾓、钝⾓。

数学具有⾼度的抽象性,⼩学⽣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教材根据⼉童学习的这⼀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学习⼏何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 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学⽣第⼀次系统地学习⾓的知识,学⽣在⽣活中已有⼀些零散的关于平⾯图形“⾓”的知识和经验,但对于抽象的⾓的概念、特征、⾓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仍有⼀定的困难。

教材单元主题图呈现了⼀个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感性、直观地看到⾓在⽣活中⽆处不在,进⽽引导学⽣观察实物逐步抽象出所学⼏何图形,再通过学⽣实际操作活动,如:折⼀折、摸⼀摸、⽐⼀⽐、剪⼀剪、摆⼀摆等,加深对⾓的认识和掌握⾓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由浅⼊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规律。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一一、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尽量让学生去说,去做,老师在关键处启发诱导,直观教具的使用,提高学生感官上的效果,激发兴趣,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材分析1、授课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课本第38~39页。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三角形有初步的表象,对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受,对初步认识角有表象基础。

四、教法、学法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小学数学_《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角的初步认识P17-19页【设计理念】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新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折角—画角—数角—剪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难点:能准确画角。

【教具准备】课件、三角板、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小棒、剪刀等。

【学具准备】三角板、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小棒、剪刀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图形王国走走,看看在那里能学到什么新知识,想去吗?生:想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用小棒摆出我们认识的图形朋友,好吗?生:好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面来合作摆小棒,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

让四根小棒手拉手(生摆,教师巡视)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师:现在拿走一根小棒,三根小棒手拉手,又会是什么图形?(生摆,交流是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1.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授角的基本概念和初步认识。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角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安排2.1 课时安排本单元设置3节课时完成。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角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难点:用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3.1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角的基本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图形,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角的定义,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解释。

活动安排:1.观察图片,描述角的形状。

2.分组讨论,总结角的定义。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特点。

3.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角的符号表示•学生学习角的符号表示方法,理解不同角的名称。

•学生在小组中练习书写角的符号,并相互纠正。

活动安排:1.学习角的符号表示方法。

2.小组练习书写不同角的名称和符号。

3.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角的符号表示。

3.3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用工具测量角的大小•学生学习如何使用量角器和圆规测量角度大小。

•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加深对角的概念和大小的认识。

活动安排:1.学生观察和操作量角器和圆规。

2.实际测量不同角的大小。

3.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总结角的大小规律。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和符号表示,但部分学生在用工具测量角的大小时存在困难。

在教学中,应更多关注这些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角相关的题目。

2.留作业:用工具测量家中不同物体的角度。

以上为本文档《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本单元的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结构如下。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

因此,可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及动手操作(拼角、折角、比角等),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角(角可“相加”,可“度量”等),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在知识的层次上,从由共性的角度(角的概念、各部分的名称)认识角,再到由分类的角度认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角的认识,进而为角的度量及其他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因此,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角虽然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但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为了加深印象,指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如折叠、画图、测量等,用纸折角,玩活动角,进一步角及角各部分名称。

角的初步认识只是让学生初步地感知角的含义,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提高和创新。

识二、学情分析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学生感到比较抽象,我们在教学中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

如教学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由于二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准确,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而不应说成:“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三、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各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会用三角板画角。

关键: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五、单元教材编排特点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角和直角。

(1)从知识的引入来说:教材从校园生活情景中引出角和直角。

从实物中分别抽象出角和直角。

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会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2)从知识的应用来说:学生认识了角和直角以后,教材让学生说说周围哪儿有角和直角,此外,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以及应用。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3)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3)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3)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上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角的定义、角的分类和角的大小比较。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理解角的特点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需要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安排,以及教材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 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中,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学生可能对角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角的特点和性质不够清晰,同时也可能缺乏对角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角的基本概念的讲解,并通过实际例子的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我们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角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理解角的特点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和发现角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的定义和分类:学生需要理解角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角,并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各种角。

2.角的大小比较:学生需要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准确地判断角的大小关系。

3.角的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角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的演示和实际例子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和性质。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通用14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通用14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通用14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角的初步认识》是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有了这些已有知识和感性经验作基础,本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些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环节,力求让学生在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说中学习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二、学情分析: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会用尺子画角。

2、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深化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角,会画角。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学准备:大小不等的圆纸片若干。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角1、同学们,这是什么?(三角板)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三角板呢?(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2、谁能指一指它的三个角在哪?(生指三角板上角的顶点)师:我把你指的这个地方画在黑板上(师画一圆点)大家觉得这是不是一个角呢?(不是,这是一个点)3、“角”是什么样子的?谁再来指一指,描一描。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3.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比一比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

5.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教科书安排的是角及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考虑到学习内容较多,编写时安排了2个课堂活动,以便将知识点作适当分隔。

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前,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角、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感性经验。

教科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首先在第32页例1提供了学生比较熟悉的钟面、剪刀、折扇、三角板等实物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目的是使学生对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之后再让学生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具有探索性的操作活动,逐步抽象出了角的几何图形。

在认识直角的编排上,教科书侧重于通过观察三角板认识直角,得出直角的名称,并通过操作活动对直角进行判断。

由于直角是一种特殊角,教科书在编排上简化了直角的抽象过程,从直观上去认识直角的特征。

同时,安排数长方形、正方形中的直角,用纸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课桌面、课本封面、黑板面上的直角等操作活动,既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又有利于对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传统教材都有画直角、锐角、钝角的内容,由于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画角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本册教科书在这一部分删掉了这部分内容,放在了后续的教学里,只需要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三角板会观察直角、比直角、认识区分这三种角就可以了。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在编排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数学二下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下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案
在巩固环节,我采用了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环节,我采用了启发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角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课堂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我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操作和思考的方法。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对于如何用角的符号表示角,以及如何区分各种角,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呈现(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同时,教师展示角的符号,让学生学会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3.操练(10分钟)
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角模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角模型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区分各种角,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12.部分学生在区分各种角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如何判断锐角、直角、钝角,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1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对于如何运用角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角的特征和各种角的区分的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册教材,面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旨在帮助他
们建立关于角的基本概念和理解。

教材内容以基础数学中的角图形的概念
和操作为主要内容,从对角和角的操作的基本概念,如角的大小、角的角度、角的两条边和角的位置,基本图形和标准角等方面,通过实际操作的
方式让学生发现、理解。

二、教学内容
1.角的大小:学生首先要明确并理解角的大小,即在直角三角形中,
一个直角为90°,其他两个角为45°。

学生可以使用正方形和长方形,
模拟了角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搞清楚角的大小。

2.角的角度:学生对角的角度进行观察,将角度数字和三角形的直角
角度等基本知识进行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角度的大小,建立记忆。

3.角的两条边:学生要理解角对应的两条边,并通过实际操作,如边
长的比较和拉伸,以及计算能力的训练,形成一定的应用能力。

4.角的位置:教师可以指出角所在的位置,让学生理解角在相邻边之
间的位置,如在三角形的顶点位置,在矩形的角落等。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解读)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解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角的度量、比较和应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量角器测量不同物体上的角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角的实际应用。这部分的成果分享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沉默,我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中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在课后认真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中学有所获,为后续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中,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能够将抽象的角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角的应用。然而,我也观察到在重点难点解析时,部分学生在角的度量上遇到了难题。这让我意识到,除了课堂讲解,还需要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他们对量角器的使用熟练度。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角度大小的直观感受。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这说明在小组活动中,我需要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和监督,确保讨论的方向和深度。
2.发展学生量感和空间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和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角的和差、倍数关系等概念。
4.增强学生几何图形构造能力,学会使用工具绘制和构造不同度数的角,提高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关于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

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②过程与方法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指一指”、“做一做”等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让学生在认识角的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b、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景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c、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头脑中抽象出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记的方法,感受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5、教学准备教具:视频和课件、3个实物闹钟。

学具:剪刀三角尺小棒硬纸条纸扇课前作业题方格纸。

人教版初中数学《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八第2、3、5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同学们真棒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其实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继续探索好不好。
第二课时:认识直角、画直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及画直角。
(3)认识三角板上的角。
数一数三角板上有几个角,找一找哪个角是直角,然后自己摸一摸直角的顶点和边。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的样子。
3.折直角
(1)怎样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先上下对折,在左右对折)
(2)我们折的角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呢?
(出示三角板)这个角就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单元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具准备:情境图、课件、三角板、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学校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校园。(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图形吗?可以找到哪些图形呢?(学生找图形)

二年级数学上册三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青岛版六三制(最新整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三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青岛版六三制(最新整理)

《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二)单元学与教建议3.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和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和教案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过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直观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线段直观认识;本单元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为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认识角的度量,和分类垂线平面作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知道角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操作等具体的活动中,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记住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教学难点是,辨别直角,钝角,和锐角;
四、课时安排:3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结构如下。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

因此,可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及动手操作(拼角、折角、比角等),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角(角可“相加”,可“度量”等),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在知识的层次上,从由共性的角度(角的概念、各部分的名称)认识角,再到由分类的角度认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角的认识,进而为角的度量及其他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因此,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也不例外。

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因此,教材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通过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多种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在丰富学生感性经验的同时,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2)将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整合进“角的初步认识”中。

在实验教材中,“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只包括认识角和直角的内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修订后的教材对此部分内容的编排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角,使学生形成对角的更为完整的认识。

(3)发挥三角尺的教学价值。

在本单元中,教材充分利用了“三角尺”这一重要的文具,来帮助学生认识
直角、锐角和钝角。

不仅设计了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角”的活动,还有以三角尺上的直角为标准比较角的大小的活动,最后更是设计了让学生用三角尺拼指定角的解决问题的内容。

这些活动既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尺,学会了利用三角尺来认识角,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关于角的其他知识——“角”是可以“相加”(拼角)与“相减”(两个角叠合,多余部分就是两个角相减)的,从而为进一步进行角的度量作好了铺垫,也使得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角、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受二年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这里只要求通过折角、画角、做活动角等多种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知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就可以了。

关于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进一步学习。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画角、折角、做活动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

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进行。

像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在钉子板上围几何图形等操作活动,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更要对学生进行细致地指导。

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活动应注意指导学生把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外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外一条边,并据此作出判断。

在钉子板上围几何图形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根据目标图形角和边的特点,先确定相应的顶点,再动手去围。

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

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

(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

本单元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有些活动内涵丰富。

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领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

如,在操作活动角、操作折扇等活动中,
应先让学生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在打开、收拢活动角.(折扇)的时候,要让学生思考:这时候角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越小角越小”。

在用三角尺判断直角,以及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操作活动中,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量(画)直角?使学生体会到:“直角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在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时,要让学生明白,此时正是在比较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

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中找角、数角肘,要向学生渗透这些图形的角的特征等。

(4)建议用4课时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