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抗规部分修改内容
基于214版的体系文件适应2023准则修改内容
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适应2023版评审准则修改的内容说明:2023版评审准则与RB/T214-2017相比,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需增补一些2023准则的规定即可。
当然,每个公司的具体情况不同,还需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订。
一、质量手册1、在发布令、概述等章节中,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63号)替换成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23版)。
可全文搜索“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几个字。
2、如果法定代表人没有做最高管理者(总经理)的话,要出具授权书。
3、遵守法定要求、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严守诚实信用等情况进行自我承诺,并将承诺书挂在收发样大厅、公司网站公示。
4、本机构人员均签订劳动、聘用合同,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5、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符合管理体系任职要求、授权条件,要出具任命文件。
6、如果申请CMA首次、扩项等,注意注册工作场、检验检测场所与《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申请书》填写的几个场所地址一致,注册场所与营业执照的一致。
7、设施与环境的章节,增加“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有效识别检验检测活动所涉及的安全因素《(如危险化学品的规范存储和领用、危废处理的合规性、气瓶的安全管理和使用等),并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应急设施,制定相应预案。
”如果场所是租赁的,租期不少于1年。
8、设备管理的章节,增加“检验检测机构使用租用、借用的设备设施申请资质认定的,应当有合法的租用、借用合同,租用、借用期限不少于1年。
并对租用、借用的设备设施具有完全的使用权、支配权。
同一台设备设施不得共同租用、借用、使用。
”9、设备管理章节,增加“对检定、校准或核查的结果进行计量确认,确保其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包括溯源文件的有效性、检定、校准或核查的结果与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标识。
《10、服务和供应品章节,增加:“本机构对选择和购买的服务和供应品符合检验检测工作需求作出规定并有效实施,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符合检验检测工作需求。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搞要: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关键词:结构扭转位移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刚性楼盖;给定水平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我国高层建筑也渐渐普及。
从公共建筑到住宅小区,由于要考虑到建筑平面功能和立面造型的丰富,相对自由的不规则建筑平面布置成为建筑师们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的一种趋势。
因此,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和不规则平面的日益流行,建筑物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成为结构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工程设计中,扭转效应问题首先应从结构布置方案入手,重视概念设计,其中调整平面结构布置方案以减小结构位移比就是一项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一、结构扭转位移比的定义和其规范历史背景从1964年我国发布第一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至1989年的《抗规》GBJ11-89,我们规范对建筑体型,结构布置等概念设计的规定很少。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的体型日益复杂,平面日益趋向不规则,工《抗规》GB50011程设计人员的概念设计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从2001年起,-2001版就增补了很多关于结构概念设计的内容,其中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结构扭转位移比就在该版规范中首次出现了。
按《抗规》GB50011中的表述,扭转位移比应是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该条规范规定,当比值≥1.2时为平面扭转不规则,且不宜>1.5。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改内容
11.1.5条文说明: 本条由 02 版规范第 11.1.5 条修改而成。本条第 3 款《抗规》的规 定:当结构计算嵌固部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及以下时,底部加强 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计算嵌固端。
11.1.6 考虑地震组合验算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时,均应考虑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RE 的影响,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RE 应 按表11.1.6 采用。 正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6.2 节的规定计算,但应在 相关计算公式右端项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RE 。 当仅考虑竖向地震组合时,各类结构构件均应取 γRE 为1.0。
11.2 材料
11.2.1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剪力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超过 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2 框支梁、框支柱以及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 节点,不应低于C30;其他各类结构构件,不应 低于C20。
11.2.1条文说明:基于高强度混凝土的脆性及工艺要求较高, 对高烈度地震区,高强度混凝土的应用应有所限制。
11.2.2 梁、柱、墙、支撑中的受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当采 用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2 部分: 热轧带肋钢筋》 GB 1499.2 中牌号带“E”的热轧带肋钢筋时,其强度和弹性模量 应按本规范第4.2节有关热轧带肋钢筋的规定采用。
11.2.2条文说明: 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变形性能直接影响结构构件在地震 力作用下的延性。考虑地震作用的框架梁、框架柱、剪力墙等 结构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 HRB400级、HRB500级热轧带肋 钢筋;箍筋宜选用 HRB400、HRB335、HRB500、HPB300级热轧钢 筋。当有较高要求时,尚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 钢 第 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 中牌号 HRB400E、 HRB500E、HRB335E、HRBF400E、HRBF500E、HRBF335E 等钢筋,其强屈比、屈强比、和极限应变(延伸率)符合本规 范11.2.3条的要求,其抗拉强度、强度设计值以及弹性模量的取 值与不带“E”的热轧带肋钢筋相同,应符合本归规范第 4.2 节 的有关规定。
SATWE参数设置(巨详细)分析
SATWE参数设置重要提示:新版本PKPM系列软件对全部数据在存储、各模块之间的传输过程中,采用了新的加密、验证机制,如果您的工程计算结果数据产生异常,请首先核实您的模型数据在建立、传输以及协同合作修改的过程中,所有过程是否全部使用了PKPM正版软件!一、新版设计参数的技术条件新版本《砼规》、《高规》、《抗规》对设计参数有重大调整,本模块按最新规范要求进行了调整,“设计参数”对话框内多处内容(文字及含义)有重大变化,请核实以下设计参数的理解及取值是否正确。
1. 增加“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Lγ”新版《高规》5.6.1条,增加了“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Lγ”,本模块中“总信息”选项卡中此项为新增,默认值取“1.0”(按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取值,100年对应为1.1),取值可由用户自行设置,取值区间为[0,2]。
2. 新旧规范“混凝土保护层”概念有所不同新版《砼规》条文说明8.2.1第2条明确提出,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方法:“不再以纵向受力钢筋的外缘,而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本模块采用新版《砼规》的概念取值,“梁、柱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默认值均取20mm。
注意:打开旧版模型数据时,需要按《砼规》表8.2.1重新调整保护层厚度值,计算结果方可满足新规范要求。
3. 钢筋类别的增减新版《砼规》4.2.3条,增加500MPa级热轧带肋钢筋(该级钢筋分项系数取1.15)和300MPa 级钢筋,取消HPB235级钢筋,并增加了其它多种类别钢筋,修改了受拉、受剪、受扭、受冲切的多项钢筋强度限制规则。
为此,本模块增加了HPB300、HRBF335、HRBF400、HRB500、HRBF500共5种钢筋类别。
但仍保留了HPB235级钢筋,放在列表的最后,由用户指定。
注意:打开旧版模型数据时,或者新建工程数据时,如果用户执意选用HPB235级钢筋进行计算,配筋结果将不符合新版规范要求。
PKPM2010(v1.2)更版说明
(2011.9.30 版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软件事业部 (PKPM CAD 工程部)
2011 年 10 月
前言
PKPM2010 新规范版本设计软件于 2011 年 3 月 31 日正式升版后,受到了全国广大用户 的广泛好评,软件稳定可靠,满足了用户的紧迫需要。目前,70%~80%以上的 PKPM 用户 已经完成了升版工作,并且在大量实际工程中开始应用新规范软件进行设计。鉴于《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20010-2010)于 2011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JGJ3-2010)于 2011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设计软件事业部研发团队根据规范要求 和一些规范局部勘误以及 PKPM 广大用户在新规范软件应用过程中提出的反馈意见和新要 求,对软件进行了持续完善和改进,并发布了 2011 年 9 月 30 日版本。该版本软件在功能上 有了较大提升,同时改正了一些软件设计问题,如增加了一些设计参数,改进了分析和配筋 计算功能,加强了网络版服务程序的稳定性,纠正了不能同时应用多把 PKPM2010 网络锁 问题。我们对 PKPM 2010 新规范版本设计软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测试,相信该版本能够更 好地推动 2010 系列新规范的工程应用。
第四部分 基础设计软件改进要点 ................................... 24
一、 新增功能................................................................................................................ 24 二、 功能改进................................................................................................................ 27 三、 推出基础及岩土工具箱软件JCYT ...................................................................... 28
jgj163最新规范2016年
jgj163最新规范2016年例:1、修改了适用范围;2、修改了结构平面和立面规则性有关规定:3、调整了部分结构最大适用高度,细分了8度地震区房屋最大适用高度;4、增加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及抗连续倒塌设计的原则规定:5、补充完善了房屋舒适度设计规定;6、修改了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有关内容; .7、调整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及部分构件内力调整系数;8、修改完善了框架、剪力墙(含短肢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简体结构的有关设计规定9、修改、补充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有关规定;10、混合结构增加了钢管混凝土、钢板剪力墙设计规定:11、补充了地下室设计要求,修改了基础设计规定:12、修改了结构施工有关规定,增加了绿色施工等要求。
这里没提及因《抗规》调整而引起的相应调整,比如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调整等内容。
字体为修改的主要内容。
字体为新高规条文。
字体为修订原因、解释或补充说明。
字体为高亮部分。
字体为重点字眼。
二、对设计影响较大的条文修改1.调整了设计范围:本规程适用范围调整为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结构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高层建筑结构。
第1.0.2条:本规程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住宅建筑结构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结构。
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至9度抗震设计的高层民用建筑结构,其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和结构类型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
本规程不适用于建造在危险地段的高层建筑结构。
修订原因:首先是为了与我国现行有关标准协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相应规定。
有的住宅建筑的层高较大或住宅的底部几层布置层高较大的商场(商住楼),其层数虽然不到10层,但房屋总高度已超过28m,仍应按本规程进行结构设计。
关于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结构是指办公楼、酒店、综合楼、商场、会议中心、博物馆等高层民用建筑,这些建筑中有的层数虽然不到10层,但层高比较高,建筑内部的空间比较大,变化也多,为适应结构设计的需要,有必要将这类高度大于24m的结构纳入到本规程的适用范围。
5 新抗规变化内容(完全)
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2010年10月20日1总则 (1)2术语和符号 (2)3基本规定 (2)3.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3.2地震影响 (6)3.3场地和地基 (6)3.4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7)3.5结构体系 (8)3583.6结构分析 (11)3.7非结构构件 (12)3.8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13)3.9结构材料与施工 (14)3.10建筑抗震性能设计 (15)3.11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17)4场地、地基和基础 (18)场地地基和基础4.1场地 (18)4.2天然地基和基础 (21)4.3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23)43234.4桩基 (28)修订内容:‐“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修改为“基本规定”,“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修改为“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修改为“基本规定”“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修改为“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新增“建筑抗震性能设计”5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31)5.1一般规定 (31)5.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35)5.3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41)5.4截面抗震验算 (42)5.5抗震变形验算 (43)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48)6.1般规定 (48)61一般规定486.2计算要点 (54)6.3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0)6.4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6)6.5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9)6.6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70)6.7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71)7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74)7.1一般规定 (74)7.2计算要点 (79)7.3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84)73847.4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89)7.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91)修订内容:‐“抗震构造措施”前加了“基本”‐因为抗震性能较低取消了7.6节内框架房屋内容8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96)8.1一般规定 (96)8.2计算要点 (98)8.3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104)8.4钢框架‐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 (107)8.5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109)9单层工业厂房 (112)9.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112)911129.2单层钢结构厂房 (123)9.3单层砖柱厂房 (130)10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结构 (135)10.1单层空旷房屋 (135)10.2大跨屋盖结构 (138)11土、木、石结构房屋 (143)11.1一般规定 (143)般规定11.2生土房屋 (144)11.3木结构房屋 (146)11.4石结构房屋 (147)114147修订内容:‐增加了“大跨屋盖结构”内容”‐根据震害资料,增加了土、木、石结构房屋的“一般规定”‐“村镇生土房屋”修改为“生土房屋”12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49)12.1一般规定 (149)12.2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50)12.3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56)13非结构构件 (160)13.1一般规定 (160)13.2基本计算要求 (160)13.3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62)13316213.4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166)14地下建筑 (168)14.1一般规定 (168)14.2计算要点 (168)14.3抗震构造措施和抗液化措施 (170)修订内容:增加第的机电备支架的求‐增加了第13.4节的机电设备支架的要求。
陈秦二注重要知识点总结(新规范)
二注重要知识点总结(新规范)1.轴压比(1).框架柱:《高规》P66-表6.4.2;《混规》P177-表11.4.6;《高规》P62-表6.3.6考虑因素:砼等级→剪跨比λ(短柱λ≤2)→箍筋类别→芯柱(2).框剪柱:《高规》P96-8.1.3Mf≥50%时,轴压比限值按框架结构采用(3).框支柱:《混规》P177-表11.4.16(4).框筒柱:《高规》P104-9.1.9框筒柱和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按框剪结构采用(5).筒体墙:《高规》P104-9.1.7.6采用表7.2.13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6).加强层框架柱:《高规》P118-10.3.3.2轴压比限值比其他楼层框架柱减少0.05(7).短肢剪力墙:《高规》P80-7.2.2.2一、二、三级≤0.45;0.5;0.55;一字型相应-0.1(8).剪力墙墙肢全高:《高规》P86-表7.2.14;《混规》P195-表11.7.17;《抗规》P67-6.4.5(新规范将轴压比限值范围由底部加强部位扩大到结构全高)(9).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高规》P87-表7.2.14;《混规》P197-11.7.19;《抗规》P67-6.4.5注意表述,“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10).其他:①型钢混凝土柱:《高规》P130-表11.4.4②大柱网厂房柱(重屋盖厂房柱):《抗规》P121-9.1.21.2③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砌规》P88-10.4.13一级≤0.5;二、三级≤0.6《抗规》P208-F.3.4 (配筋砼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 2.动力系数《荷规》P16-4.6节:①重物或设备自重②车辆起刹1.1~1.3 ③直升机1.4P18-5.3.1(吊车竖向荷载):悬挂吊车和A1~A5的软钩为1.05,A6~A8为1.1《混规》P7-3.1.4;P80-6.7.2直接承受吊车、疲劳、预制构件《钢规》P11-3.1.6吊车梁疲劳和挠度,荷载效应取最大一台吊车3.偶然偏心《高规》P34-4.3.3:e i=±0.05Li(根据条文:底部剪力法应考虑,计算双向地震时不考虑)《抗规》P37-5.2.3:增大边榀地震效应短边x1.15,长边x1.05;扭转刚度小时周边x1.3;角部构件x1.15x1.05 4.扭转(平面不规则)《高规》P12-3.4.5层间位移比和周期比Tt/T1≤0.9(A级)、≤0.85(B级)→参考P106《抗规》P8-3.4.35.薄弱层(承载力变化不符合3.5.3的楼层,带转换层的高层)《高规》P15-3.5.2-侧向刚度比γ1;3.5.3-层间受剪承载力;3.5.8-对应层剪力x1.25 P50-5.5.3-弹塑性位移计算《抗规》P8-3.4.3-三种竖向不规则定义;P45-5.5.46.抗震变形验算♂弹性位移《高规》P18-表3.7.3-△u/h限值;P124-11.1.5(混合结构)《抗规》P43-5.5.1-△ue;《砌规》P79-10.1.4-θe≤1/1000;《抗规》P205-F.2.1-θe≤1/1200底层、1/800其他层♀弹塑性位移《高规》P18-3.7.4+P50-5.5.3;《抗规》P44-5.5.2→5.5.57.地下室相关《高规》P17-3.6.3-顶板厚≥160/180(嵌固部位),每层每向≥0.25%bs《高规》P23-3.9.5-抗震等级(新规范修改)《高规》P47-5.3.7-K(地下一层)/K(首层)≥2;P140-12.2节《抗规》P50-6.1.3.3-抗震等级《抗规》P53-6.1.14-①板厚≥160/180(嵌固),配筋②刚度比③梁柱节点④边缘构件配筋《抗规》P98-8.1.9->50m钢结构房屋《地规》P5-26→8.4.4-筏基地下室墙厚,钢筋要求8.裙房以及三缝(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①裙房《高规》P23-3.9.6-裙房抗震等级不低于主楼;《高规》P121-11.6.3.3-多塔楼裙房《高规》P139-12.1.9-裙房沉降缝设置与否;《高规》P144-12.3.19-裙房基础外挑箱梁《抗规》P50-6.1.3-裙房抗震等级;《抗规》P53-6.1.13-主楼基底Pmin≥0不出现零应力区;《抗规》P139-12.1.7《地规》P5-29→8.4.15-筏基与裙房基础间的构造②防震缝《高规》P13-3.4.10-高层防震缝宽度《抗规》P50-6.1.4-RC房屋防震缝宽度(新规范由70修改为100)《抗规》P77-7.1.7.3-砌体防震缝;《抗规》P97-8.1.4-钢结构防震缝=1.5xRC房屋防震缝《抗规》P112-9.1.1.3-单层RC厂房防震缝;P130-9.3.2.3-单层砖柱厂房防震缝③沉降缝《地规》P5-20→表7.3.2-沉降缝宽度《地规》P5-14→6.2.6-地基压缩性较大部位的缝宽30~50mm《地规》P5-29→8.4.15-筏基与裙房沉降缝设置;主楼埋深>裙房埋深2m,否则粗砂填实《地规》P5-18→6.6.4.5-重力式挡土墙沉降缝《高规》P14-3.4.11-三缝合一④伸缩缝后浇带《混规》P101-8.1.1→8.1.4-伸缩缝最大间距以及可减小或增大的情况《混规》P221-表D.1.4-素砼伸缩缝最大间距《高规》P14-3.4.11-三缝合一;3.4.12-最大间距;3.4.13-放宽伸缩缝间距的措施《高规》P140-12.2.3-每隔30~40m设置施工后浇带;P159-13.8.11-后浇带施工《砌规》P39-表6.3.1-砌体最大间距;《钢规》P78-8.1.5-钢最大间距《地规》P5-18→6.6.4.5-重力式挡土墙每10~20m一道伸缩缝9.自震周期T1相关《高规》P173-C.0.2-质量和刚度均匀的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荷规》P117-附录E-高耸结构以及高层结构;《木规》P52-9.2.2-轻型木结构《抗规》P224-J.1—单层厂房;P228-附录K-单层砖柱厂房《烟规》P22-11→5.5.410.房屋抗震墙最大间距《高规》P98-8.1.8-框剪结构《高规》P114-11.2.16-部分框支剪力墙的落地剪力墙《抗规》P76-表7.1.5-房屋抗震横墙;P204-F.1.3-配筋砼小空砌块抗震横墙《抗规》P148-表11.4.4-多层石砌体房屋抗震墙《抗规》P52-6.1.9.4-框支落地剪力墙间距≤24m1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①底部加强部位《高规》P77-7.1.4-取max{H/10,H1+H2};《高规》P104-9.1.7.6-筒体墙按剪力墙规定《高规》P109-10.2.2-带转换层的高层,取max{H/10,H1+H2+H3}→H1为转换层高度《抗规》P52-6.1.10↗部分框支抗震墙,取max{H/10,H1+H2+H3}→H1为框支层高度↘其他抗震墙,取↗H >24m时,取max{H/10,H1+H2}↘H≤24m时,取H1《砌规》P87-10.4.11-取max{H/6,H1+H2};《抗规》P204-F.1.4注-取↗max{H/6,H1+H2}↘H1(H<21m时)《混规》P164-11.1.5↗部分框支剪力墙,取max{H/10,H1+H2+H3}→H1为框支层高度↘其他剪力墙,取↗H >24m时,取max{H/10,H1+H2}↘H≤24m时,取H1②边缘构件(注意3本新规范的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尺寸取法不一样)《高规》P86-7.2.14~7.2.16↗底部加强部位+相邻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除上述部位以外,应设置构件边缘构件《抗规》P67-6.4.5~6.4.6《混规》P195-11.7.17~11.7.19《砌规》P75-9.4.11(非抗震);P88-10.4.12(抗震);《抗规》P209-F.3.512.剪力墙连梁《高规》P46-5.2.1-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高规》P77-7.1.3↗l n/h b<5时,按连梁↘l n/h b≥5时,按框架梁设计《高规》P91-7.2.21~7.2.28-连梁受弯受剪计算,配筋构造,开洞要求《高规》P104-9.1.10;P105-9.2.4;P106-9.3.6~9.3.8-筒体连梁要求,暗撑配筋《抗规》P59-6.2.13.2-计算内力时可折减,计算位移时可不折减(与高规不同)《抗规》P69-6.4.7-跨高比较小的高连梁……顶层连梁的纵筋……《抗规》P72-6.7.4-筒体连梁,斜向交叉构造配筋《混规》P188-11.7.7~11.7.11-连梁受弯受剪计算《砌规》P71-9.3.2-连梁截面条件,计算按混规;P76-9.4.12~9.4.13-连梁砼等级,截面,配筋构造(非抗震);P86-10.4.6~10.4.9-连梁剪力调整;《抗规》P210-F.3.8 13.翼缘相关《混规》P42-6.2.12-按表5.2.4;P30-表5.2.4-受弯构件受压区有效翼缘计算宽度b f’《混规》P132-9.4.3-取min{剪力墙间距,门窗洞间翼墙宽,剪力墙墙厚+两侧各6x翼墙厚,剪力墙墙肢总高的1/10}《抗规》P59-6.2.13.3及条文-每侧由墙面算起取相邻抗震墙净间距一半、至门窗洞口的墙长度及抗震墙总高度的15%三者中的最小值《高规》P46-5.2.2-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楼盖梁刚度可考虑翼缘增大系数1.3~2.0《砌规》P23-4.2.8-带壁柱墙翼缘计算宽度b f’《钢规》P108-11.1.2-组合梁混凝土翼板有效宽度b e14.预拱度《混规》P11-3.4.3注3、4;P100-7.2.6;《混规》P250-H.0.12-预应力砼叠合构件反拱值x1.75《钢规》P21-3.5.3;P121-表注;《木规》P41-7.3.3-木桁架15.考虑竖向地震的情况《高规》P34-4.3.2→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高规》P34-4.3.2→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见条文说明P242《抗规》P31-5.1.1→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见条文说明P313《高规》P119-10.5.2→7度(0.15g)和8度抗震设计时《高规》P110-10.2.4→转换结构构件按第4.3.2条考虑竖向地震作用《高规》P121-10.6.4→悬挑结构在7(0.15g)、8、9度时应考虑竖向地震(新增内容)16.整体稳定与倾覆①整体稳定(二阶效应)《混规》P36-6.2.3-判定附加弯矩的3个条件《混规》P36-6.2.4-除排架结构柱外的二阶效应(新增修改内容)P205-B.0.4-排架结构柱(新增内容)《高规》P48-5.4.1~5.4.4-刚重比《抗规》P12-3.6.3-当M a>10%M O时,计入重力二阶效应→见条文说明P277→对砼结构,弹性位移角限值小,不考虑弹性重力二阶效应↘弹性分析时,二阶效应内力增大系数取1/(1-θ)↘砼柱考虑多遇地震下该效应时不与混规重复考虑↘砌体和混凝土墙结构,通常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抗规》P99-8.2.3-按本规范3.6.3条计入重力二阶效应《钢规》P13-3.2.8-框架二阶弹性分析,钢结构侧移弯矩增大系数②整体倾覆《高规》P138-12.1.7以及《抗规》P22-4.2.4↗H/B>4时,基底不宜出现零应力区↘H/B≤4时,零应力面积≤15%基底面积《抗规》P53-6.1.13-主裙楼相连且采用天然地基,多遇地震下主楼基底不宜出现零应力区《地规》P5-26→8.4.2以及《抗规》P138-12.1.6(新规范修改内容)17.弹(塑)性时程分析相关《高规》P34-4.3.4.3-弹性时程分析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高规》P16-3.5.9-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高规》P45-5.1.13-B级高层、混合结构和复杂高层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抗规》P12-3.6.2-不规则且薄弱部位,应进行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分析《抗规》P31-5.1.2-(新规范新增+修改内容)18.舒适度要求《高规》P19-3.7.7-竖向振动频率(新规范新增内容)《混规》P13-3.4.6-竖向自振频率(新规范新增内容)19.阻尼比《抗规》P34-5.1.5-一般混凝土结构;P99-8.2.2-钢结构抗震;P195-C.0.6-预应力混凝土《高规》P36-4.3.8-一般混凝土结构;P128-11.3.5-混合结构《烟规》P22-10→5.5.1-烟囱(砖、混凝土、钢)《木规》P53-9.2.3-轻型木结构(0.05)20.结构计算调整系数①底层柱底、角柱、边柱:《高规》P58-6.2.2,6.2.4(框架);P112-10.2.11(转换柱)《抗规》P55-6.2.3,6.2.6(框架);P58-6.2.10(框支柱→与高规异)《混规》P171-11.4.2,11.4.5(框架)②框剪结构剪力调整(0.2V o和1.5Vmax):《高规》P97-8.1.4③剪力墙连梁刚度折减:《高规》P46-5.2.1现浇楼面梁刚度增大:《高规》P46-5.2.2→现浇楼面边框架梁取1.5,中框架梁2.0(条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高规》P46-5.2.3梁扭矩折减:《高规》P46-5.2.4④活荷载不利对梁弯矩的增大:《高规》P45-5.1.8→楼面活荷载>4KN/m2,取1.1~1.3(条文)⑤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弯矩剪力的增大:《高规》P115-10.2.18⑥混合结构组合梁刚度:《高规》P127-11.3.1→11.3.3⑦薄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1.25(新规范修改):《高规》P16-3.5.8⑧转换层转换构件水平地震内力增大系数:《高规》P110-10.2.4短肢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高规》P80-7.2.2.3⑨柱下条基、梁板筏基:《地规》P-8.4.11-边跨跨中及第一内支座弯矩x1.2⑩边榀框架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系数(考虑扭转):《抗规》P37-5.2.3-短边1.15,长边1.05 钢框架-支撑结构框架剪力调整系数:《抗规》P99-8.2.3.3钢结构转换构件下的钢框架柱:《抗规》P100-8.2.3.7板柱节点由地震组合不平衡弯矩引起的等效集中反力增大系数(新增章节)→《混规》P200-11.9.3→一级1.7、二级1.5、三级1.321.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抗规》P43-表5.4.2;P115-9.1.12(牛腿);《高规》P20-表3.8.2;P125-11.1.7.1(型钢和钢构件)《混规》P165-表11.1.6(竖向地震和预埋件锚筋取1.0)22.房屋高宽比(新规范A、B级已经合并)《高规》P11-表3.3.2-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高规》P103-9.1.2-筒体结构《高规》P123-表11.1.3-混合结构《抗规》P96-表8.1.2-钢结构《抗规》P76-表7.1.4-多层砌体;P203-表F.1.1.2-配筋砼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木规》P53-9.2.6-轻型木结构23.最小配筋率墙水平及竖向分布筋配筋率:《混规》P132-9.4.4梁受剪箍筋:《混规》P119-9.2.9→0.24f t/f yv梁受扭箍筋:《混规》P117-9.2.5梁弯剪扭箍筋:《混规》P120-9.2.10→0.28f t/f yv柱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筋率:《高规》P68-6.4.7;《混规》P177-11.4.17;《抗规》P64-6.3.9框架节点体积配筋率(抗震):《高规》P71-6.4.10.2;《混规》P186-11.6.8;《抗规》P66-6.3.10备注:以上条文除地基规范、烟规来自规范汇编,其他均采用单行本的标注!!!适用一注陈秦于2012年8月18日。
抗规局部修订 津建设[2016]256号文件
津建设[2016]256号文件
一、2016年6月1日起,我市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防震减
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均要按《中国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GB18306-2015)执行。
津建设[2016]256号文件
二、第五代《区划图》提供了全国现有建制乡(镇) 所在地的II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 特征周期值。我市部分见附件。 三、2016年6月30日后,报送施工图审查的设计文件
均应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
津建设[2016]256号文件
四、按照《天津市防震减灾条例》“学校、医院等人
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在当地房屋建筑抗震
设防要求的基础上至少提高一档进行抗震设防”规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
实施后,我市采取的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具体规定
原公式:
修改后:
•
Muj≥ηjMP (8.2.8-1)
•
Muj≥ηjMP (8.2.8-1)
•
Vuj≥1.2(2MP/ln)+VGb
(8.2.8-2)
•
Vuj≥1.2(∑MP/ln)+VGb
(8.2.8-2)
Mp、Mpc —— 分别为梁的塑性受弯承载力和考虑轴力影响时柱的塑性受弯承载力 VGb —— 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 度时高层建筑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
tw、tf——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腹板厚度和翼
缘厚度; f、fay —— 消能梁段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 值和屈服强度; Φ —— 系数,可取0.9; γ RE—— 消能梁段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取0.75。
逐条分析:
审查指南 2021年修改和2023年修改部分对照
审查指南 2021年修改和2023年修改部分对照审查指南是指在特定领域或行业中,为了确保相关活动或产品符合规定标准和要求,进行的一系列审核和评估的指导性文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审查指南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修改,以适应新的技术、法规和市场需求。
本文将对2021年修改和2023年修改部分进行对照,以便更好地理解审查指南的演变和变化。
引言概述:审查指南作为一种重要的规范文件,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监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和2023年的修改部分是审查指南的重要更新,对于了解最新的审核要求和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内容:1. 2021年修改部分:1.1 第一个小点:详细阐述2021年修改部分的目的和背景,包括修订的原因、法规要求的变化等。
1.2 第二个小点:列举2021年修改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新增的审核要求、修改的标准等。
1.3 第三个小点:分析2021年修改部分对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影响,包括对产品研发、生产流程、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影响。
2. 2023年修改部分:2.1 第一个小点:解释2023年修改部分的背景和动因,包括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
2.2 第二个小点:详细描述2023年修改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新增的审核要求、变更的标准等。
2.3 第三个小点:探讨2023年修改部分对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影响,包括对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影响。
总结:在总结部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审查指南2021年修改和2023年修改部分进行概括:3.1 总结2021年修改部分的主要亮点和创新之处,以及对相关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2 总结2023年修改部分的主要亮点和创新之处,以及对相关行业发展的预期影响。
3.3 引发对未来审查指南发展的思考,包括对新技术、新法规的应对策略,以及对审查指南更新机制的探讨。
通过对审查指南2021年修改和2023年修改部分的对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审查指南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和指导。
3D3S中新旧抗震规范下结构设计结果比较
3D3S中新旧抗震规范下结构设计结果比较我国于2022年5月31日发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2)(以下简称为新抗规),并已从2022年12月开始实施。
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为旧抗规)相比,规范条文在地震的分析以及构件验算方面都作了较大改动,3D3S软件研发部已经根据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对软件进行了调整,使软件用户能够使用新的抗震规范(GB50011-2022)对结构进行分析和验算,3D3S钢结构部分针对新的抗震规范进行的软件具体调整如下:1.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GB50011-2022柱,梁,支撑强度0.75柱,支撑稳定0.82.内力放大系数GB50011-2001柱,梁0.75支撑0.8软件修改修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梁的稳定调整系数仍取0.75。
GB50011-2022GB50011-2001软件修改取消中心支撑的内力放大系数1.5。
新规范中取消了对于支撑人字形和V形支撑组合的内力设计值的内力增大系数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采用1.5。
3.抗震等级系数GB50011-2022GB50011-2001——强柱系数,软件修改超过6层的钢框架,6度IV增加抗震等类场地和7度时可取1.0,级系数以确——强柱系数,一级取1.15,二级取1.10,定8度时可取1.05,三级取1.05;9度时可取1.15。
pcpb1W(fycN/Ac)(WfybVpb)4.框架结构长细比的调整GB50011-2022GB50011-20011.不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6~8度时不应大于1209度时不235/fay,软件修改框架柱的长细比:一级不应大于60235/fay,二级不应大于80235/fay,三级不应大于100四级时不应大于120235/fay,235/fay。
应大于100235/fay。
2.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具体限值为:9度:60235/fay;8度:60235/fay;7度:80235/fay;6度:120235/fay。
高规、砼规、抗规对同一问题要求不一致时的处理(值得收藏)
高规、砼规、抗规对同一问题要求不一致时的处理本文中提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简称为《砼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简称为《抗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简称为《高规》.笔者把在学习和执行新规范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同行一起讨论,共同提高对新规范的理解,不妥之处还望同行多多指正.1钢筋的质量要求《砼规》第4.2.2条要求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在《砼规》里列为强条,而在《抗规》第3.9.2条结构材料指标章节中就未列出此要求,《高规》第3.2节中未具体列出此条,但在第3.2.3条中笼统地要求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砼规》的有关规定.因为强度标准值保证率的要求不是抗震对钢筋性能的要求,但这是对钢筋质量的基本要求,应在结构总说明中把此条写入,否则可能存在违反强条的情况.2箍筋优先选用何种钢筋三本规范对箍筋钢筋的选用原则的提法也不尽相同,《砼规》第4.2.1-3条规定箍筋宜采用HRB400,HPBF400,HPB300,HRB500,HRBF400钢筋,也可以采用HRB335,HRBF335钢筋.该条是把HRB400级钢筋摆在优选的第一位,把HRB335级钢筋放在第二位;《抗规》第3.9.3-1条规定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轧钢筋,也可以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该条是把HRB335钢筋放在选用首位;《高规》第3.2节中对箍筋的选用未作任何规定.根据国家主管单位提出的“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提倡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限制并准备逐步淘汰HRB335级热轧带肋钢筋的应用,所以在选用箍筋时按《砼规》第4.2.1-3条执行是很合理的.笔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8~12的HRB400钢筋容易买到,且HRB400级钢筋价格每吨只比HRB335钢筋贵一百多元.当有的业主对含钢量经济性提出要求时,或对那些受力不大,主要由构造配箍控制的构件采用HRB335钢筋也是允许的,也没有违反规范.对于一些既有结构的设计或一些边远地区的工程在规范的过渡期可以允许采用HPB235级光圆钢筋.3钢筋的强度比《抗规》第3.9.2-2-2条要求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此条在《抗规》里是列为强条.《砼规》第11.2.3条完全同《抗规》第3.9.2条,但《高规》第3.2.3条内容虽同《抗规》,但不是作为强条出现,而是一般性条文.建议结构总说明中应把此条作为强条列入,从严处置,因为施工图审查抽检时,各人把握尺度不一,还是写上为好.4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当主楼地下一层与其以外地下室一层为整体时,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的抗震等级,《抗规》和《高规》的提法是不一样的.《高规》3.9.5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相关范围一般取主楼周边外延1~2跨的地下室范围.也就是说主楼以外1~2跨范围的地下一层抗震等级应按主楼结构采用.当主楼与裙房为一体时,主楼以外不小于裙房3跨范围内的地下一层应采用主楼的抗震等级.而《抗规》第6.1.3-3条中没有提到地下一层相关范围如何取值,只是笼统提到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没有提到地下一层相关范围,两者提法是有区别的.《砼规》第11.1.4-3条的提法和《抗规》是一致的.在实际工程中常常碰到主楼以外是连通的地下车库(住宅类建筑中常见),一般无上部结构,地下车库抗震等级如何定,可能会有不同的定法,笔者认为高层建筑宜执行《高规》,不属高层的按《抗规》执行,这样做是偏于安全的,当然这样做会给设计在表达上带来一些麻烦.5楼层侧向刚度比抗震设计时,三本规范对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的提法也不全一样,《高规》要求最严,《高规》3.5.2条提出两种侧向刚度比,即γ1和γ2,γ1是对框架结构而言,本层与上层γ1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γ1不宜小于0.8.γ2是对框剪、板剪、剪力墙、框筒、筒中筒等结构而言,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γ2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γ2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γ2不宜小于1.5.以上都是2010版《高规》新提出的要求.《抗规》和《砼规》未提出γ2的以上要求,而γ1对《抗规》来说是用来判断所有结构竖向不规则的指标,提法上是不同的.故高层建筑应按《高规》执行,多层可按《抗规》执行.在审查电算资料时,不要忘记查看γ2的要求(注意γ2用的是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比刚度).6有裙房时的加强区高度《抗规》6.1.10条文说明中提到,主楼与裙房顶对应的相邻上下层需要加强,此时,加强部位的高度也可以延伸至裙房以上一层.《高规》7.1.4-2条指定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砼规》对此没有作任何规定.《抗规》(08版)6.1.10条的条文说明中提到,裙房与主楼相连时,加强范围宜高出裙房至少一层,《抗规》(10版)删除此条,改为也可以延伸至裙房以上一层,其修订背景条文说明中没有阐述.有专家提到,有裙房时,主楼加强部位的高度应至少延伸至裙房以上一层,以上规定不是很一致,执行起来不好把握,加强部位要不要高出裙房顶一层,各院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定法,这就会与审图者产生争执.笔者认为主楼层数较多,而裙房层数较少时,按《抗规》执行较合理,“较多”和“较少”由设计人员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而定.2010版SATWE在确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时,总是将裙房以上一层作为加强区高度判定的一个条件,如果不需要,直接将裙房层数填为零即可.裙房层数SATWE仅用作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判断,规范针对裙房的其他相关规定,程序并未考虑.7抗震墙竖向分布筋直径大小《抗规》第6.4.4-3条规定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高规》第7.2.18条规定竖筋和水平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 (无不宜小于10mm的规定).《砼规》第11.7.15条规定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竖向分布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提法与《抗规》一样.自执行新规范后,有的院执行了《抗规》,竖筋统统采用10,有的院按《高规》执行,竖筋直径仍采用8.高层住宅量大面广,开发商往往对设计院提出含钢量要求,前几年200厚的剪力墙在某高度以上水平筋及竖筋都配成φ8@200,也满足配筋率要求,施工方基本是认可的,没有提出疑义,所以笔者认为当业主对含钢量没有提出要求时,就按《抗规》执行,若业主对含钢量提出要求时,就按《高规》执行,两者都符合要求.8跨高比较小的连梁要不要加交叉钢筋《抗规》第6.4.7条规定,跨高比较小的高连梁可设水平缝形成双连梁、多连梁或采取其他加强受剪承载力的构造,何种构造没有提及.《高规》对这类连梁是采用控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做法,《高规》第7.2.24条规定,跨高比≤0.5,抗震设计时,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0%和45ft/fy的较大值;0.5<跨高比≤1.5时,最小配筋率取0.25%和55ft/fy的较大值;跨高比>1.5时,按框架梁要求.《高规》第7.2.25条对连梁顶面及底面单侧纵筋最大配筋率也做了规定,跨高比≤1.0,最大配筋率为0.6%;1.0<跨高比≤2.0时,最大配筋率为1.2%;2.0≤跨高比≤2.5时,最大配筋率为1.5%.另外《高规》还通过7.2.22条和7.2.23条对截面平均剪应力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砼规》第11.7.10条规定,对于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连梁,当跨高比≤2.5时,除设普通箍筋外宜另配置斜向交叉钢筋(连梁截面宽度≥250时可采用交叉斜筋配筋,其宽度≥400时,可采用集中对角斜筋配筋或对角暗撑配筋).《砼规》交叉斜筋配筋是根据近年国内外试验结果及分析得出的,集中对角斜筋配筋和对角暗撑配筋是参考美国相关规范的相关规定和国内外进行的试验结果给出的.《砼规》对跨高比较小的连梁另加配交叉斜筋的三种做法已入到国标11G101-1节76页,大家可按国标执行,审图人不会提出疑议.9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范围《抗规》图6.4.5-1中转角墙阴影区每边≥400,且出墙边≥200;《砼规》图11.7.19同《抗规》;而《高规》图7.2.16的转角墙阴影部分无总宽规定,出墙边为300,翼墙出墙300.《抗规》图6.4.5-1翼墙阴影部分有总宽要求;无出墙边长度要求,《砼规》图11.7.19中翼墙总宽≥400,出墙边≥200;《高规》仅标出墙边300;三本规范标注均有所不同.参照有关资料,以上不同之处高层建筑可按《高规》执行,多层可按《抗规》执行,也可以按11G101-1节73页执行.10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是否扣除箍筋重叠部分《抗规》第6.3.9-3-1条的条文说明提到本次修改,删除89规范和01规范关于复合箍应扣除重叠部分箍筋体积的规定,因重叠部分对砼的约束情况比较复杂,如何换算有待进一步研究;《高规》第6.4.7-4条同《抗规》观点,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可不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只有《砼规》第11.4.17-1条规定ρv计算中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在实际工程中大都采用《抗规》和《高规》的方法,计算起来也方便,偏于安全,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体积配箍率通常也是采用不扣除重叠部分箍筋的计算方法.11框剪结构的暗梁设置《抗规》和《高规》对此要求也不一样,《抗规》第6.5.1-2条规定,有端柱时,墙体在楼盖处宜设置暗梁,(由原来的“应”改为“宜”),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和400的较大值;《高规》第8.2.2-3条规定,与剪力墙重合的框架梁可保留,亦可做成宽度与墙厚相同的暗梁,暗梁截面高度可取墙厚的2倍或与该榀框架梁截面等高;《砼规》无此章节.以上可看出两本规范对设暗梁的措辞上和截面大小上是不一样的.《抗规》第6.5.1条的条文说明指出,对于有端柱的情况,不要求一定设置边框梁,有边框梁柱的抗震墙很有可能成为高宽比小的矮墙,强震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同时,抗震墙给柱端产生很大剪力,使柱端剪坏,这种破坏形态对结构抗地震倒塌是非常不利的.《高规》8.2.2条的条文说明就没有作什么说明.笔者认为,可按《抗规》执行.框剪结构的明框梁或暗梁如何设置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是设明框梁好,还是不设明框梁,是仅设暗梁好,还是暗梁也不设好,这需要通过大量试验和震害的分析来定,有的文章还主张设边框柱梁,这样能约束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对抗震有利,现在是各说各有理,但最终应以规范为准.12楼层剪力增大系数《抗规》第3.4.4-2条规定,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高规》第3.5.8规定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规程第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除增大系数两本规范不一样外,《抗规》对地震剪力采用什么值没有像《高规》那样明确.一般处置办法是高层建筑按《高规》执行,非高层建筑按《抗规》执行.13钢筋代换《抗规》第3.9.4条规定,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并以强条出现.《高规》第3.2节中未提及此问题.《砼规》第4.2.8条对钢筋代换提出更多的具体要求,但是以一般性条文出现,除应满足承载力和最小配筋率以外,还要满足伸长率、裂缝宽度、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抗震设计时应执行《抗规》,总说明中应写上《抗规》第3.9.4条,非抗震设计时,可按《砼规》执行.以上是笔者在审图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愚见,由于对新规范的学习和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妥之处,愿同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便更准确地执行新规范.《抗规》和《高规》要求不一致之处10点总结1、抗规5.2.7条:8度和9度时建造在Ⅲ、Ⅳ类场地,采用刚性较好的筏基和桩箱联合基础的砼高层建筑,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处于特征周期Tg的1.2倍至5倍范围时,水平地震力可折减.而高规无此规定.2、抗规6.4.6条1款: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一级0.1(9度),一级0.2(8度),二级0.3时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高规7.2.15条: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3、抗规表6.4.8: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有底部加强部位抗震一、二级纵向钢筋及箍筋要求;高规表7.2.17中未列出.4、高规7.1.5条: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洞口采用弱连梁连接;抗规6.1.9条1款: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连梁的跨高比宜大于6.5、高规7.1.9: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抗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嵌固部位以上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6、高规7.2.2条1款:一、二级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抗规6.4.1条不宜小于200m,砼规同抗规.7、高规7.2.2条6款:剪力墙有地震作用组合时,验算剪压比时剪跨比λ大于2.5或不大于2.5,砼规同高规;抗规,验算剪压比时剪跨比λ大于2或不大于2.8、高规7.2.11条: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7.2.11-1,7.2.11-2)中A为剪力墙截面面积,但未说明是否包括翼缘面积;砼规10.5.5条:公式(10.5.5)中A为剪力墙的截面面积,其中翼缘的有效面积可按10.5.3条规定的翼缘计算宽度确定.9、高规10.2.7条:当框支层为1~2层时,框支柱数目不多于10根的场合,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底部剪力的2%,框支柱数目多于10根的场合,每层框支柱所受的剪力之和应取底部剪力的20%;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框支柱数目不多于10根的场合,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底部剪力的3%,框支柱数目多于10根的场合,每层框支柱所受的剪力之和应取底部剪力的30%;而抗规比较简单: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框支柱数目多于10根的场合,框支柱所受的剪力之和不应小于该层地震剪力的20%;框支柱数目小于10根的时,每根柱所受的剪力不应小于该层地震剪力的2%.10、抗规表6.1.1注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高规10.2.2条:底部大空间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面以上的大空间层数,8度时不宜超过3层,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其层数可适当增加.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的要求一、共同点:1、都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肢端部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2、约束边缘沿墙肢的长度任何情况下不少于450㎜和1.5倍墙厚.当有端柱、翼墙或转角墙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同时应满足下表要求:3、三规的轴压比取值相同:Hw为墙肢长度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5、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面积体积配筋率一、二级抗震分别不小于为1.2%和1.0%.4、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和150㎜.这是三规中一致的.配箍特征值λν都为0.2.二、不同点:1、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面积体积配筋率一级抗震为1.2%,二级抗震为1%,但对纵向钢筋最小配筋量《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高于其它两个规范.“高规”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分别不应小于6φ16和6φ14.而“抗规”和混规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分别不应小于6φ14和6φ12.我的理解是:如果是高层建筑结构必须满足“高规”的要求,如果是多层建筑可以按“混规”执行.不能打擦边球.我亲自做过一个项目,29层,短肢剪力墙结构,二级抗震,底部加强部位约束构件的配筋都是φ12.这是严重违规的,至少6φ14.2、“混规”对三级、四级抗震底部加强部位及其它部位的纵向钢筋、箍筋、拉筋的最小值都作了明确规定,而其它“二规”则语焉不详.3、“混规”11.7.14第4条要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一、二级抗震等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应按下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且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全部采用箍筋;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全高范围内的转角墙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仍按墙肢截面高度的1/4.其它“二规”没有对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一、二级抗震等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作出规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适用于一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凡是混凝土结构不管是高层还是多层,不管是建筑专业还是其它专业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选用于一切建筑抗震设计,凡是建筑设计要求设防的必须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仅适用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除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外还需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如果高层建筑建筑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还须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这就是“三规”之间的关系.“平法”中关于剪力约束边缘构件的构造做法不过把规范搬过来而已,并不是陈青来的独创.有些项目规模较大,业主聘请了几家设计院,设计出来钢筋含量悬殊很大,业主要求他们作出合理的解释,设计院都是“有理有据”,有的说是按此规范,而有的是按彼规范,依据的规范不同,自然计算出来的配筋就有所不同.其次是有的按规范的上线,有的是按规范的下线,反正都是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但即使是同一规范,上线与下线之间钢筋用量相差很大.有的设计过于保守,有的是算不清多配筋,没有进行必要的优化,结果造成极大的浪费;而有的设计又过于大胆,钻规范的空子,与规范打擦边球,弄得结构安全冗余度很低.过犹不及,过分的保守和过分的节约都是有害的,结构设计要体现中庸之道的理念,使结构既有很高的安全度,又不至于造成无谓的浪费.钢筋翻样经常遇到同样的结构类型,同样的层数,同样的地区,仅仅因为不同的设计师,钢筋含量天壤之别,发现钢筋经验指数参考价值不大,上下幅度太大,适用范围有限.所以不能靠钢筋指数来估算建筑钢筋用量,必须老老实实一个一个构件一根一根钢筋不厌其烦地去认真计算.定额中钢筋含量基本上也是没有多大意义,这就是钢筋算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所在.。
新抗规修正内容(程序版)
11. 增加了6度区剪重比调整
新抗规修正内容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2. 增加了大跨、大悬臂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为主 的组合
旧抗规:5.4.1条,没有竖向地震作用为主的组合 新抗规:5.4.1条,增加了大跨、大悬臂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为主的组合 表5.4.1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地 震 作 用 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为主) 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 γEh 1.3 0.0 1.3 0.5 γEv 0.0 1.3 0.5 1.3
钢结构设计软件3D3S技术条件-新老抗震规范构件设计校核结果对比
变截面梁的强柱 弱梁暂为考虑。 增加抗震等级系 数以确定η 。
4
8.3.1
框架柱的长细比: 一级不应大于 60 235 / f ay , 二级不应大于 80 235 / f ay , 8.3.1 三级不应大于100 235 / f ay , 四级时不应大于 120 235 / f ay 。
1.不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 比,6~8度时不应大于 120 235 / f ay , 100 235 / f ay 。 9度时不应大于 增加抗震等级系 2.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 应符合表8.3.1的规定。具体限值为: 数以确定框架柱 的长细比。 ; 9度: 235 / f ay ;8度: 235 / f ay 60 60
8.4.2
中心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和板件 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支撑杆件的长细比,不宜大于 表8.4.2-1的限值(表略)。 支撑杆件的板件宽厚比,不应 大于表8.4.2-2规定的限值。 (表8.4.2-1、表8.4.2-2的注: 表列数值适用于Q235钢, 采用其他牌号钢材应乘 以 235 / f ay )
【算例1】分别对此结构按照8度设防(抗震等级三级)和7度设防(抗震等 级四级)两种情况进行比较。
设计结果对比 序号 构件号 GB50011-2010 设计结果 条文 分为8度设防(抗震等级三级) 1 2 3 4 柱4 柱4 柱4 支撑74 支撑74 2轴稳定0.692 3轴稳定0.704 长细比限值82.53 腹板宽厚比限值31.36 腹板宽厚比限值27.00 支撑长细比限值120 5.4.2 8.3.1 8.3.2 8.4.1 2轴稳定0.649 3轴稳定0.661 长细比限值99.04 腹板宽厚比限值33.01 腹板宽厚比限值57.20 支撑长细比限值150 2001抗 规5.4.2 5.4.3-2 5.4.2-2 5.4.2-2 GB50017-2003 设计结果 条文
《抗规》新旧区别
新旧抗规主要区别(GB50011-2010学习小结)新旧抗规主要区别-------GB50011-2010学习小结一、本次修订后有原来13张11个附录改为14张12个附录。
增加第14张“地下建筑”,和附录M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二、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 x值(表5.1.4-1):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三、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 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I0类根据地震分组相对I1减小0.05s)三、4.3.4条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4.3.11条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四、5.1.2条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关于时程分析的选波规则有变化了。
五、5.1.4条: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以前6度抗震性能化设计都是参考设计,这下有了明确界定)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六、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2016新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抗规修订主要内容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更新了2010-11-29发布已被浏览1378 次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1完善规范的完整性,完善规范的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补充结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构方案”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3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内容。
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4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板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制。
5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6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7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8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
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及相关规定。
9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
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
适当得到扩展,10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10 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11 完善了连续梁、连续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内力调幅的设计方法。
新旧抗规的区别小结
新旧抗规的区别小结本人经过最近对新旧抗规的对比,发现了一些变动之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不全之处请大家多多补充,谢谢1、3.9.3箍筋已不建议采用HPB235(一级)钢筋,至少要HPB300,也可直接选用HRB335(二级)钢筋。
2、3.9.4钢筋等强代换时虽没写明裂缝,挠度要求,但也应满足(见条文说明)。
3、3.10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考虑了断裂带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等。
4、4.1.6增加了场地类别分类。
5、4.1.7减小了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6、4.3.4液化土深度判别有变。
7、5.1.2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的设计内力取值有所变化,增加6度罕遇地震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8、对于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大于40m)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撑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并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9、5.2.5增加了6度时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10、5.3.4增加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1、6.1.2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高度有变。
12、6.1.4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变为100。
13、6.1.8取消了连梁最小高度400的要求。
14、6.1.10剪力墙加强区高度由1/8改为1/10.15、6.1.14嵌固端提出更高的要求。
16、6.2内力调整变化较多,自己找。
17、6.3.7柱钢筋配筋率改变较多。
18、6.3.12明确体积配箍率计算方法,不扣除重叠箍筋体积,并且取消箍筋或拉筋强度超过360取360的规定。
增加了框支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配筋要求。
19、6.4.4增加了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20、6.4.5构造边缘构件有变,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增加了轴压比的判断,体积配箍率可适当计入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
21、6.4.6降低了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22、6.5.2增加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要求。
新版统一标准主要修订内容简介
新版统一标准主要修订内容简介(16个方面):
一、强调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基础上”进行(303②、306①、604、605)。
二、统一明确“未实行监理”的工程,应由建设单位履行监理职责(302)
三、调整了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
增加节能分部,增加太阳能光热、光伏、地源热泵分项(共13分项)
结构分部中增加铝合金结构子分部(406、附录B)
四、规定符合三个条件时,可调整抽样数量,简化验收、减少抽样(304)
五、明确监理必须检查的是主要工序而非所有工序,即“监理提出检查要求的工序”(303③)
六、允许同一项目的同一项检验成果科重复利用(304)
七、规定当专业验收规范没有验收要求时应制定专项验收要求(305)
八、规定了检验批最小抽样数量(309)
九、规定“明显不合格的个体不纳入检验批”,“但必须进行处理”。
(309)
十、增加一般项目计数正常检验一次、二次抽样及合格判定方法(501②、附录D)
十一、增加预验收规定,与监理规范GB50319-2013呼应(605)
十二、增加了质量控制资料缺失时,应进行实体检验或抽样检验(507)
十三、修改了检验批验收记录表(附录E)
十四、修改了分项工程验收记录表(附录F)
十五、明确了各个分部工程的验收人员(附录G)
十六、规定勘察单位应参加单位工程验收,修改了单位工程验收记录表(附录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送审稿是放在表5.1.4-1处的,正式版本不知为何又改到了这里):
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 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
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0.28。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5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 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5. 部分框支抗震墙不包括个别框支墙的情况(占10%以下)。
七、6.1.2条抗震等级,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
但编委们对条文细节的把握上依然令人失望,如抗震墙结构,H≤24m为四级抗震,H为25-80m为三级抗震,那24.5m应该按几级抗震,这不是又要让俺们和审查的老爷们扯皮吗?搞笑的是框架结构的划分——H≤24m为三级抗震,H为>24m为二级抗震就没有问题,难道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还是一个委员确定一类结构?这种低级错误在02版高规也是俯拾即是,比如长厚比为5-8为短肢剪力墙,≥8以上为一般剪力墙,小于3为柱,长厚比为3-4之间的就不知为何物了。
八、6.1.3条第3款修改: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6.1.3条第4款条文说明,明确了乙类建筑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方法,是按照提高一度查表6.1.2确定抗震等级,按抗震等级采取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
01规范条文及说明不够明确,没有说清楚抗震措施是否包括内力调整系数。
框架的抗倾覆力矩占10%以下时,仍认为是抗震墙结构。
九、6.1.4条,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由70mm增大至100mm。
十、6.1.9条,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也就是不允许一字形剪力墙落地了。
一般的剪力墙也有此要求,但语气为“宜”,未必一定要按此执行。
十一、6.1.10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不管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由墙体总高度的1/8改为1/10。
房屋高度≤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十二、6.1.14条。
1. 6.1.14条第2款,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
倍。
条文说明对“相关范围”的解释是: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
也就是说,地下室顶板再大,你在判断其是否能够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需要计算地下室顶板的侧向刚度时,顶板的计算范围不能取得太大,超过20m外的侧向刚度就不能算了。
2. 6.1.14条第4款,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01规范只对地下一层柱的每侧配筋面积不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的每侧配筋面积的1.1倍,现在剪力墙也有了相应的要求。
十三、6.2.2条,按实配钢筋计算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时,可计入梁受压筋和相关楼板钢筋的作用,01规范则规定可计入梁受压钢筋。
在送审稿的条文说明中,“相关”的具体数量由设计人员自行决定,如按欧洲规范Eurocode 8,至少应计入柱宽以外楼板厚度2倍范围的板中分布钢筋;但在正式版本的正文和条文说明中,都没有了“相关范围”的解释。
计入楼板钢筋是合理的,但在天朝施工图审查这种扼杀创造力和自主设计权力的万恶制度之下,除非是所谓的大院,广大的设计人员哪里来的“自行决定”的能力呢?
十四、6.3.4条第1款,我一直认为此条有语病,容易误解,但显然编委们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原文是:“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里面的“分别”导致了设计人员有了两种理解。
其一,可理解为:顶面贯通配筋不少于梁顶面两端较大配筋量的1/4,底面贯通配筋不少于梁底面两侧较大配筋量的1/4。
有人质疑此种理解,因为底筋一般都是通常配置的,这样规定岂非画蛇添足。
一般来说,为了设计方便,底筋都做成全部通长的,但是我们学钢筋混凝土的时候,都知道底筋是可以分批截断的,而我了解到确实有公司为了省材料将底筋分批截断、锚入支座的就是底筋的1/4。
其二,可理解为:顶面贯通配筋不少于梁顶面两端较大配筋量的1/4,也不少于梁底面两侧较大配筋量的1/4,即以上两者的大值;同样地,梁底贯通配筋不少于梁底面两端较大配筋量的1/4,也不少于梁顶面两侧较大配筋量的1/4,即以上两者的大值。
由于编委的语文水平较差,造成了吾辈的困惑。
目前我手头资料上对此条唯一有相关解释且较为权威的,是徐培福、黄小坤编著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115页,因为高规的条文与抗规是一样的:“对于非抗震设计,连续梁上部的跨中上部钢筋,仅是架立筋,不是架立筋。
对于抗震设计,由于在强震发生时,梁支座上部的负弯矩区,有可能延伸至跨中,因此规程规定,在一、二级抗震设计时,梁跨中上部钢筋不小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按照以上解释,我认为应按第一种理解,就是为了防止地震时跨中上部出现负弯矩而配筋不足。
十五、6.3.6条,增加了四级抗震柱的轴压比要求,同时框架结构柱的轴压比限值下降了0.05,限值更严了。
十六、表6.3.7-1,柱截面纵筋的最小总配筋率有所调整。
十七、6.4.2条,剪力墙的轴压比控制范围,有一、二级扩大到三级,三级轴压比不宜大于0.6,与二级相同;并且由底部加强部位扩大到全高。
十八、6.4.3条,增加四级抗震剪力墙的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为0.2%的要求。
十九、6.4.4条,增加剪力墙分布筋的最大间距(一般剪力墙为300mm,框支剪力墙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为200mm)和最小直径要求。
二十、6.4.5条。
1. 6.4.5条第1款,修改了转角墙和翼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增加了非加强部位的构造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要求。
2. 6.4.5条第2款,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由一、二级扩大到三级;约束边缘构件的大小及其配箍特征值根据墙肢轴压比的大小确定。
根据十七至二十项,剪力墙结构,特别是三级抗震的剪力墙,造价必然较01规范时大为提高。
二一、6.4.7条,跨高比较小的高连梁,可设水平缝形成双连梁、多连梁或采取其他加强受剪承载力的构造。
此条对工程中常见的连梁抗剪超限可能较有帮助。
因内力按刚度分配,若连梁高度为原来的1/2,则每根连梁的刚度下降为原来的1/8,上下两根由水平缝分开的连梁总刚度为原来的1/4,剪力下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