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解读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da660d52d380eb62946dca.png)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一、肌松药在临床麻醉中的作用。
按照经典的全麻分期,吸入麻醉的深度达三期一级时,肌肉张力正常;达三期二级时,开始松弛;只有达到三期三级时,方可显著地松弛,以满足气管插管的需要;而深达三期四级时,才能完全松弛。
40年代前,如遇对肌松要求较高的手术,只能通过加深麻醉来实现。
换句话说,只能通过增加病人的风险来实现。
1942年肌松药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大大避免了深全麻带来的危害,同时也扩大了对麻醉药的选择,提高了控制呼吸的质量。
使得临床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大为提高。
它是麻醉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全身麻醉的四要素:感觉阻断-镇痛,意识阻断-意识消失,运动神经阻滞-肌肉松弛,神经反射的阻断-反射迟钝。
因此,肌松药是复合全麻中重要的辅助药,肌松药的临床应用是麻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个麻醉学专业人员的必修课。
二、本文的重点:有关各肌松药的作用原理,药代动力学特性,不良反应等药理学内容,我们已经学过,在此不一一赘述。
1.肌松药的应用原则?2.如何评估肌松药的阻滞性质和深度?第一节肌松药临床应用一、适应证1.配合麻醉药进行快速诱导及气管插管,多选用琥珀胆碱或本可松。
使咬肌松弛、声门开大,有利于插管操作。
2.浅麻醉下需要获得满意的肌肉松弛,但必须同时进行呼吸管理;一般多选用非去极化肌松药,便于术终拮抗,如用琥珀胆碱持续静滴,应断续监测神经-肌阻滞情况。
3.控制呼吸及扶助呼吸时应用肌松药使操作顺利,特别在开胸手术时可有效地防止纵隔摆动,在胸腔或腹腔内进行精细操作时,可以抑制膈肌运动。
另外,用肌松药消除自主呼吸,可降低机体代谢30%,有利于增加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的储备。
4.低温麻醉时可有效地防止寒战,有利于降低代谢及体温下降。
二、肌松药的应用原则!!目的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充分发挥肌松药提供的有利因素,防止由使用不当所造成的不良作用。
要做到此点,除了全面掌握肌松药的药理学知识以外,在临床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2f8bf1240c844769eaee68.png)
肌松药在ICU中的应用
肌松药主要是针对机械通气的实施而应用的。 消除患者自主呼吸,避免人机对抗。 降低病人的氧耗,增加血氧含量和对组织的氧供。 实施特殊呼吸机治疗。 减少镇静剂的用量 。 消除病人的寒战 。 控制惊厥 。
应用注意事项
必须同时与镇静剂和镇痛药一起用。 接受肌松药的ICU病人必须在临床上和 用周围神经刺激来估计肌松深度。
非去极化肌松药对接头外受体起激动剂效应,
受体激活,通道开放,引起神经支配的肌纤
维收缩,拮抗自身的非去极化阻滞效应。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便于气管内插管。 便于呼吸管理和手术操作,抑制膈肌运动。 降低代谢及体温。
机械通气。
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
解除喉痉挛和顽固性肌痉挛。
控制严重局麻药中毒反应的肌肉抽搐等。
钠泵活性降低,膜电位恢复变慢, 递质释放减少;ATP、糖原减少和组织 氧化作用降低,骨骼肌能量释放减少。 衰老性运动神经单元
运动单元
代 谢
肝细胞酶系活性、肾清除率、肾 小管转运能力、分布容积和血浆清除 率均降低。
同等药量导致血药浓度增加
性别影响
女性维库溴铵用量较男性少22 %即能达到 同样的阻滞,其量效曲线右移。
⒊ 吸入麻醉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并 延长其时效。 ⒋ 局麻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5.氨基甙类抗生素抑制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最 强,增强肌松药作用。
常用肌松药的临床特点
维库溴铵
Vecuronium 单季铵类、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 。 无解心脏迷走神经作用,不释放组胺,心血管功 能相当稳定,可适用于心肌缺血和心脏病人。 肝脏代谢,50%~60%的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 稳定性低,粉剂,低温保存。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2851fe60c22590102029dae.png)
影响因素——药代动力学因素
凡影响肌松药在体内分布和消除者均 可影响肌松药作用 增加肌松药与蛋白的结合量→时效↑ 增加细胞外液量→时效↑ 肝、肾功能损害→时效↑
上午3时10分
16
影响因素——药物相互作用
吸入麻醉药 局麻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抗生素 抗惊厥药和精神病药 降压药
上午3时10分
上午3时10分 13
肌松药的适应证
气管插管 全麻期间肌松维持 机械通气中消除呼吸对抗 治疗痉挛性疾病
上午3时10分
14
肌松药的初量与维持
快速诱导下气管插管:琥珀胆碱 非去极化肌松药 起效时间与肌松强度:非去极化肌松药的 起效时间与强度呈反比 预给量(Dosage for Priming) 肌松药的维持:追加量一般为初量的1/5~ 1/10 肌松药的复合应用
上午3时10分 23
思考题
简述肌松药拮抗的原理、常用拮抗药、 影响拮抗的因素和注意事项 简述肌松监测中常用的神经刺激种类和 临床意义
上午3时10分
24
上午3时10分
25
上午3时10分
26
Side-effects of suxamethonium
Muscle pains Increa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Increased intragastric pressure Hyperkalaemia Cardiovascular effects
上午3时10分 20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临床估测法
抬头试验(5 s) 握力试验 下肢抬高试验 睁眼反应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幅度 呛咳反射 通气量测定 撤离麻醉机试验
上午3时10分 21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神经刺激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课件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086a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8.png)
探索肌松药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多样的临床应用。了解肌松药的分类、 作用机理,以及它在麻醉、重症监护、神经肌肉疾病治疗、急救等领域的应 用。
什么是肌松药
介绍肌松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它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肌松药的作用机制和如何通过药物达到肌肉 松弛的效果。
肌松药的分类
分析肌松药的不同分类和常用的药物代表,例如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 探讨它们的特点、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总结肌松药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局限性。讨论肌松药在提高手术质量、减轻患 者痛苦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及肌松药使用可能导致的问题和限制。
列举和解释肌松药使用的禁忌症,如存在特定疾病、药物过敏等情况时应避免使用肌松药。提供替代方案和相 应的注意事项。
肌松药与自主吸关系的控制
探讨肌松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包括压抑自主呼吸、支持人工通气等方面。 介绍如何控制自主呼吸的相关参数,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受到最佳支持。
肌松药使用中的临床价值和局 限性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深入研究肌松药的临床应用。探讨术中肌松药的常规使用方法、肌松药在麻醉、重症监护、神经肌肉疾病治疗 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肌松药在急救中的作用。
肌松药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详细讲解肌松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风险,以及对患者和医护人 员需要注意的事项。强调合理使用肌松药的重要性。
肌松药的禁忌症
2023年肌松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肌松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d0792c3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0.png)
2023年肌松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肌松药是一类能够放松骨骼肌、降低肌肉张力的药物。
这一类药物主要应用于麻醉和外科手术中,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肌肉放松,从而更容易进行手术。
肌松药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药物类别。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现状和市场前景三个方面,对肌松药行业市场进行深入探讨。
一、肌松药的发展历程肌松药的概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希望能够研制出一种药物,用来放松患者的肌肉,让手术更加方便。
最初的肌松药是气体,但是这种药物使用起来非常危险,容易导致患者窒息而死亡。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其他的肌松药物,如氨溴索、库库他明、依托溴铵等,这些药物都能够起到肌肉放松的作用,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不容易对患者造成危害。
二、肌松药的现状肌松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麻醉和外科手术中,还可以用于急救、呼吸治疗、疼痛治疗等。
肌松药投放市场以来,逐渐成为医疗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由于肌松药的使用需谨慎,误用或过量使用也会带来副作用,例如呼吸和循环系统受损害、肌肉痉挛、过敏反应等等,因此肌松药使用上非常严谨,需要有专业医师指导和监督。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肌松药物主要有三种:氢化可的松、罗库溴铵和咪达唑仑。
其中,氢化可的松是唯一一款肌松药,在国际上使用广泛。
罗库溴铵则主要在中国境内使用,由于肌松作用安全较高,因此也得到了很多医疗机构的认可。
咪达唑仑是一种新型肌松药,因其药效迅速、作用时间短而备受医生的青睐。
三、肌松药市场前景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肌松治疗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如麻醉、急救、呼吸治疗、疼痛治疗等。
能够逐步发展的市场,同时带动肌松药的需求,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市场需求将会稳步增长。
另外,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提高,肌松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也在逐渐优化。
例如,随着术后镇痛技术的普及,围手术期的镇痛也变得更加安全可行。
可以预见,肌松药在未来的市场前景中也将稳定发展。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82f46ce4028915f804dc227.png)
6. 颅内压升高
7. 诱发恶性高热
4. 眼内压升高
8. II相阻滞
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药代动力学:
血浆蛋白 低温 肝肾功能
肌松药的分布、消除
药效动力学:
肌松药的起效、强度、时效
年龄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疾病) 假性胆碱酯酶活性异常(肝脏疾病,某些抗癌药)。
新斯的明 0.05mg/Kg 25mg
阿托品
或格隆溴铵
0.02mg/Kg
0.01mg/kg
12.5mg
如超过了最大剂量,而拮抗效果仍不明显时
,不宜再继续给拮抗药,应认真分析影响抗胆碱
酯酶药效果的因素。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
肌松作用监测目的
1. 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 2. 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 3 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 4. 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Ⅱ相阻滞
一组4个波宽为0.2 ~0.3ms,频率为2Hz的成串刺 激→引起4个肌肉颤搐反应
根据描计的第4个颤搐高度与第一个比值(T4/T1) 即可判断神经阻滞的程度。其中第一个颤搐高度即 可作为第四个颤搐高度的对照值
当神经-肌肉功能正常时4个颤搐高度呈现一致,幅 度也不变
肌松监测
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The clinical use of muscle relaxant
肌松药的历史
1516年,Peter Martyr d’Anghera 记载了箭毒。 1811年,Bancraft 等证明箭毒通过抑制呼吸使动 物致死。
1857-1866年,Bernard证明箭毒作用于运动神 经系统。 1937年,Dale教授证明箭毒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 肌肉收缩。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dc83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a.png)
静注非去极化肌松药后,药物很快进入突触裂隙, 并与生物相结合,部分药物分子与Ach受体的a亚 单位结合,血浆药物浓度不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 的水平,但生物相结合的药物分子能持续为Ach 受体所利用,从而产生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的N-M 阻滞。一旦药物从Ach受体解离,N-M传导将恢 复。肌松药作用的消退取决于药物与Ach受体的 亲和力、解离速度和药物在生物相的饱和度;如 果生物相仍结合一定的药物,尽管此时血浆药物 浓度低,但N-M 传导仍难以恢复。血浆药物浓度 主要影响到血浆与生物相的浓度梯度,若该梯度 足以使生物相充满,且有足够分子从生物相释放 到Ach 受体,则维持阻滞;当血浆<生物相浓度, N-M传导恢复。
中间为有开口的圆柱体,圆柱体穿过突触后 膜部分有一狭窄的峡部,峡部之间的通道和细胞 外的开口部分是离子通道,峡部是离子通道的闸 门;通道关闭时,阻止Na+进入,a亚单位是Ach 与拮抗药结合的部位;同时激两个a亚单位,将使 五角体的峡部扩张。
RESTING STATE: upper gate closed lower gate open
运动N ..肌肉(失髓鞘,分纤维)..肌纤维中部 突入肌外膜、进入肌肉表面浅凹陷中..N膜与肌纤 维膜融合(前膜)..嵴增厚,嵴间存在Ach囊泡释放 Ach的活动带(四排成对颗粒,每一排是Ach囊泡 将Ach释放到突触裂隙前的限定部位)——“活化 区”,与Ca2+跨膜转运相关。
次级裂隙:Nf突入深化纤维形成一组平行皱襞, 似瓶颈囊,开口处密布Ach五角体受体。
突触囊泡:释放囊泡、储备囊泡
储备囊泡借助触丝(构成囊泡一部分的复杂 磷蛋白),使储备囊泡与轴浆中微管细丝相联, 使其不能移动。
Ca2+在囊泡移动、释放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肌松应用进展及相关药政
![临床肌松应用进展及相关药政](https://img.taocdn.com/s3/m/42da74d290c69ec3d4bb753a.png)
研发公司
/
MSD
仙琚:1.1国家重大创新药
作用机制 抗胆碱酶抑制剂
经修饰的γ-环糊精,不与血浆蛋白结 合,不经体内代谢,高选择性地一对 一包裹罗库溴铵,经肾脏原型排出
改良的γ-环糊精衍生物,紧密包合罗库 溴铵或维库溴铵,加速分离拮抗。
拮抗肌松药 范围
拮抗所有非去极化肌松药
特异性拮抗罗库溴铵、维库溴铵
临床肌松运用进展及相关药政
肌松药的发展历程- 安全性逐步得到解决的过程
1942年 箭毒首次用于临床麻醉--深肌松、浅麻醉时代的来临。 1952年 琥珀胆碱用于临床--解决快速插管的问题。 1967年 泮库溴铵用于临床--减少箭毒副作用。 1980年 维库溴铵用于临床--减少了泮库溴铵肌松残余及心血管影响的问题。 1981年 阿曲库铵用于临床--霍夫曼消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肝肾排泄的依赖 1992年 顺式阿曲库铵用于临床--解决了阿曲库铵组胺释放的问题。 1994年 罗库溴铵应用于临床--解决了顺阿起效慢的问题,同时具有副作用小的特点。 2008年 舒更葡糖钠上市,特异性拮抗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使用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2倍ED95达到最大阻滞时间(min)
9
8
7.7
7
6
5
4
3
2.4
2.4
2
1
0.8
1
0
琥珀胆碱
罗库溴铵
维库溴铵
阿曲库铵
顺阿曲库铵
Moore, E. W . The new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do they offer any advantages?[J].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1, 87(6):912-9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神经肌松功能监测及临床应用
各种监测方法的应用
刺激方法 单刺激 临床应用
A)确定超强刺激(1.0HZ); B)气管插管时肌松监测(0.1HZ)
4个成串 刺激
A)气管插管时肌松监测; B)手术期维持外科肌松和肌松恢复期监测 C)术后恢复室肌松消退监测
(三)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全身麻醉中重要的辅助用药,用于麻醉诱 导时便于气管插管和术中维持良好肌松。 无镇静,麻醉和镇痛作用。
(三)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选择原则:肌松作用良好,显效快,作 用时间短,恢复快,无蓄积,无心血管不良反应, 不释放组胺,可被抗胆碱酯酶药拮抗,代谢产物 无肌松作用,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烧伤,广泛创伤及神经疾患病人应用去极化肌松 药常导致血钾浓度剧升,心跳骤停,应禁用去极 化肌松药所致的肌震颤造成眼压增高,颅内压增 高,胃内压增高,应慎用于相关的病人。
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非去极化的特征: 1)阻滞前无肌震颤现象,强直刺激或四个 成串刺激时出现衰减 2)强直刺激后出现增强现象 3)抗胆碱酯酶药物可拮抗阻滞 4)其他非去极化肌松药有增强作用
非竞争性阻滞
与受体结合而影响受体功能,结合位点不 是乙酰胆碱的结合位点→使受体不再快速 开或关→影响肌肉组织功能:分为受体脱 敏感阻滞和通道阻滞两种。 受体脱敏感阻滞:运动终板长期受到乙酰 胆碱或其他激动剂作用的结果。 通道阻滞:药物直接阻塞离子通道。某些 抗生素和局麻药就是通过这一途径而起作 用的。
II相阻滞
II相阻滞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当肌肉终板 持续暴露在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下即可发 生。发生II相阻滞后,肌松药的作用显示 为非去极化的表现,对强刺激和TOF的反应 衰减,出现强直刺激后易化现象,可部分 或全部被抗胆碱酯酶药拮抗。 一般认为应用琥珀胆碱后,TOF比值T4/T1 小于0.5即为发生II相阻滞;由于其机理复 杂,一般不主张应用拮抗。
(三)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三)肌松药的复合应用 琥珀胆碱与非去极化肌松药复合:互相拮 抗。 非去极化肌松药复合应用: 1)前后复合应用:阻滞特点是以先前应用 的肌松药特性为主。 2) 同时复合应用:可能是协同或相加作 用。
(三)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四)神经肌松功能监测及临床应用 神经肌松功能监测的原理:在神经肌松功 能完整的 情况下,电刺激外周运动神经, 只要刺激强度达到阈值,肌肉就会产生最 大收缩,再增大电流强度也不会增强肌肉 收缩力。 监测时刺激电流强度一般比阈值大10%-20%, 即所谓的超强刺激。超强刺激电流多在4060mA。
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抗胆碱酯酶药物不能拮抗去极化肌松药的 原因: 有去极化肌松药存在时,乙酰胆碱在接 头部位的增多→加重电压控制闸门的持续 开放→关闭了的时间控制闸门不能恢复到 开放状态→肌松作用。
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去极化阻滞的特征: 1)肌震颤后才出现肌松 2)强直刺激或四个成串刺激不出现衰减 3)不出现强直刺激后增强现象 4)抗胆碱酯酶药物可增强阻滞 5)非去极化肌松药有拮抗阻滞性质
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去极化肌松药先是产生类似于乙酰胆碱对 受体的激动作用,随后出现对受体的阻滞 作用。 机制:终板肌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由双重闸 门控制——电压控制闸门和时间控制闸门。 二者同时开放→去极化:静息时时间控制 闸门开放;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电压控制 闸门开放,其开放到一定时间时间控制闸 门自行关闭,后者的再次开放必须等电压 控制闸门关闭后才能发生。Βιβλιοθήκη 4.速效和短效肌松药的研制
GW280430A:(四氢异喹啉氯延胡索酸盐, Gantacurium chloride )为近年开发的超短效苄 异喹啉类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和作用时间均与 琥珀胆碱近似,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G-1-64,托品二酯衍生物中的一种双四价铵盐, 动物实验显示G-1-64的起效明显快于阿曲库铵和 米库氯铵。 TAAC3,托品二酯衍生物,动物实验表明作用时间 1.8-3.5分钟,起效时间可与琥珀胆碱相比。
1936 年
英国的Bancroft 和Brodie证实: 箭毒所致死亡的 因呼吸停止所导 致的。
Dale和 Feldberg 证实了在神经肌肉 传到中运动神经释 放的乙酰胆碱引起 肌肉收缩。
2.箭毒的发现和应用
1859年箭毒用于破伤风患者 1869年——癫痫患者治疗 1942年——加拿大Griffith和Jonhson将箭 毒用于临床麻醉获得满意效果。
3.其他肌松药的合成和应用
1947年合成了加拉典铵(gallamine)及半 合成的二甲筒箭毒碱。 1948年合成琥珀胆碱,1952年Foldes将其 用于临床——起效和作用的时间均短暂, 是困难插管和紧急插管的较好选择。 1967年Baird 和Reid首次将潘库溴铵用于 临床。因其肌松作用强,没有神经节阻断 作用,不引起组胺释放而取代筒箭毒碱应 用于临床。
(四)神经肌松功能监测及临床应用
常用的肌松检测方法 单次颤搐刺激(single twitch stimulation,SS):单 次超强刺激,频率0.1-1.0Hz,刺激时间0.2ms,重复 测试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0秒。 强直刺激(tetanic stimulaton,TS):多采用3050Hz,持续时间5秒。 连续四次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TOF): 一组连续四次的单次颤搐刺激,频率为2Hz,波宽0.20.3ms,每次刺激间隔0.5s。每组刺激间隔10s以上。
(三)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有效剂量(ED95)常以抑制0.10.15Hz刺激尺神经所致拇指肌颤搐95%高度 时的剂量。 气管插管长需2倍以上的ED95剂量。 非去极化肌松药可以用预注或3-4倍ED95剂 量来加快起效时间。
(三)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手术选择不同作用时间的肌松 药。 恢复指数(RI):神经肌阻滞由25%恢复到75%所 需的时间。 RI=2-3分钟为超短效:琥珀胆碱 RI=5-7分钟为短效:美维库铵 RI=10-20分钟为中效:阿曲库铵,维库溴 铵,罗库溴铵 RI=30-60分钟为长效:二甲箭毒,潘库溴铵, 哌库溴铵,杜什库铵
5.肌松药的拮抗
新斯的明 1997年开始,英国物理学家Bom研制环糊精 (cyclodextrins),现已从240个衍生物 中选定了直径为0.79nm的衍生物作为氨基 甾类肌松药的拮抗剂——γ-环糊精 (Sugammadex),暂定名为Org25969。
(二)肌松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1)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末端的接 头前膜;
神经肌 肉接头 结构
2)
肌纤维的终板膜及接头后 膜; 介于接头前后膜之间的神经 下间隙,亦称为突出间隙或 接头间隙。
3)
肌松药的分类
骨骼肌松弛药(skeletal muscular relaxants , 肌松药)既 N2胆碱受体阻断药(N2cholinoceptor blocking drugs),又称肌松药作 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运动终板)上的N2 Content Title 受体,阻滞神经冲动的正常传递,导致骨骼肌松弛。
2.箭毒的发现和应用
南美洲人用蝎 子,毒蚁或某 些植物蒸馏汁 浸泡箭头,用 于狩猎——筒 箭毒和葫芦箭 毒
早期 1811 年
法国生理学家 Bernard ——阐明 了箭毒对神经肌肉 传导的阻滞作用。 他的学生Vulpian提 出箭毒的作用部位 是运动终板。
1857 年 1934 年
Dale和 Bacq阐 明箭毒作用的机 制——阻断乙酰 胆碱受体。
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机制:所有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机制均是与 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非去极化肌松药与 受体结合而不产生去极化作用→阻止乙酰胆碱与 受体结合。 只有当乙酰胆碱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同时被乙酰 胆碱占据时产能使通道开放,只要受体的一个结 合位点被非去极化肌松药占据,乙酰胆碱就无法 产生作用。
4.速效和短效肌松药的研制
琥珀胆碱:肌颤,强直,眼颅胃内压增高, 血清钾增高,恶性高热。 1988年——米库氯胺(mivacurium):1992 年用于临床,血浆中假性胆碱酯酶水解,作 用时间与琥珀胆碱近似,但起效慢。 1989年研制出罗库溴铵,1994年用于临床: 起效快,心血管反应小。 1999年研制出瑞库溴铵,起效和作用时间都 与琥珀胆碱相似:出现了21例严重的支气管 痉挛,8例死亡,于2001年被撤除市场。
3.其他肌松药的合成和应用
随着外科的发展,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比例迅速增 多,客观上要求开发对心血管影响较小的肌松药。 1980年维库溴铵和哌库溴铵用于临床;1991年杜什 氯胺用于临床,是目前作用时间最长的肌松药。 1982年研制出阿曲库铵,霍夫曼降解,由十个同分 异构体组成,包括顺式阿曲库铵。 1994年顺式阿曲库铵研制成功,1996年用于临床。 1990年罗库溴铵在美国用于临床,1997年进入我国。
A
去极化型肌松药(depolarizing muscular relaxants)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non-depolarizing muscular relaxants)
B
常用的肌松药
去极化肌松药 去极化肌松药包括琥珀胆碱,十甲溴铵和溴己 安胆碱,目前只有琥珀胆碱仍在临床中应用。 非去极化肌松药 苄异喹啉类:筒箭毒碱,二甲箭毒,阿库氯胺, 阿曲库铵,顺式阿曲库铵,美维库铵,杜什库铵 甾类:潘库溴铵,维库溴铵,哌库溴铵,罗库 溴铵
LOGO
肌松药的发展及 临床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 教授 刘洪涛
(一)肌松药的发展
1. 肌肉松弛药的出现
全麻的需要
全麻相关技术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上半叶,全身麻醉中的肌肉松弛作 用主要靠乙醚,直至70年代才开始应用箭 毒和琥珀胆碱。 肌肉松弛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已经有半个多 世纪,为外科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抢救危 重患者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