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人教版)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33c8d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b.png)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2.讨论法: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问题引导法: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3)实验仪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如简易的气体收集装置、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2.拓展建议:
(1)开展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利用家庭常见的物质,如醋和小苏打,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通过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难点:
1.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结构的深入理解。
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解决办法:
1.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f7046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5.png)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生活实例引入:以碳酸饮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验现象展示:通过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4.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e1fe2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4.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c8121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d.png)
3.介绍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设备、中毒急救等。
4.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和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一氧化碳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
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生成途径和反应特点。
2.掌握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3.学习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和中毒急救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能够防措施。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精品教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6b90a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f.png)
课堂小结
物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理 物变 质 化 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的
变 化
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学
变 常伴随有颜色的改变、 化 放出其他、生产沉淀等
现象,还有能量的变化
随堂训练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 的是( D )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 么变化?
甲同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
√ 乙同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总结】此类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 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标准是:“是否生成新物质”。
讲授新课
例2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熔化 蜡烛燃烧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同时 发生
新物质生成
有水蒸气放出, 液态的水 玻璃片上出现小
无
水珠
(2) 块状的胆矾 块状变成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
(3)蓝色的硫酸铜 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化
溶液
铜沉淀
有
(4)颗粒状石灰石 有气泡放出,澄 二氧化碳气体
有
(或大理石) 清石灰水变浑浊 等
讲授新课
归纳与小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①作燃料:如管道煤气 2CO+O2 点燃
2CO2
②冶炼金属:如炼铁等 CO+CuO △ Cu+CO2
讲授新课
5.一氧化碳的来源 大量CO的会造成大气的污染 ,主要来源:
汽车排放的尾气,其余来自煤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和石油 的炼制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feb47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e.png)
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概念的记忆。
-计算题: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3.家庭实验:请学生在家中尝试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
-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性质差异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者差异的原因。
-应用与危害: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氧化碳相关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分享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防范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fbe55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9.png)
-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4.联系实际,提升素养: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实际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通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探讨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策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预防措施。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总结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危害及应对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所需材料等,并在下节课上进行汇报和展示。
4.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阅读后,学生需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操作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责任感。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一氧化碳》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一氧化碳》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e317b37b7360b4c2e3f64e9.png)
一氧化碳的性质学前预热在日常生活中,每日吸烟一包,可使血液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升至5%~6%。
在吸烟环境中生活8h,相当于吸5支香烟。
煤炉产生的气体中CO含量可高达6%~30%。
室内门窗紧闭,火炉无烟囱,或烟囱堵塞、漏气、倒风以及在通风不良的浴室内使用燃气加热器淋浴都可发生CO中毒。
失火现场空气中CO浓度可高达10%、也可发生中毒。
知识框架物理性质: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无色无味一氧化碳的性质可燃性:22(点燃前要验纯)化学性质还原氧化铜还原性(注意操作顺序和尾气处理)还原氧化铁毒性: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死亡用途:燃料,冶炼金属知识点一一氧化碳的性质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常温时比较稳定。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这是检验一氧化碳的方法。
点燃一氧化碳前也要验纯,否则容易爆炸。
2.还原性(可用来炼铁):CuO+CO△Cu+CO2;Fe2O3+3CO高温2Fe+3CO2【注意】加热前先通CO排空气,防止CO不纯时,加热发生爆炸。
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CO,防止得到的铜被氧化。
因CO有剧毒,上述两项操作中多余的CO Array3.(1)(2)(3)(4)象的是二氧化碳。
例题精讲【例1】(★)“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政府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公共室内禁止吸烟.烟草燃烧释放的物质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是()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尼古丁D、焦油【考点】一氧化碳的用途【解析】其他均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
【答案】A【例2】(★★)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世界无烟日”,今年的宣传口号是“烟草吞噬生命”.据科学资料分析,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数十种严重有害的物质,如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一氧化碳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B、尼古丁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0:14:2C、吸烟只影响自己的健康,不影响他人的健康D、边吸烟边喝酒可以减少对健康的损害【考点】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解析】B是原子个数比不是质量比;吸二手烟同样危害人的身体健康;D是错误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点精讲(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点精讲(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b5015465ce0508773213aa.png)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标定位1、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知识梳理核心知识归纳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是否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检查时,木条应放在瓶口。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碳酸很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又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此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5.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O22CO2。
(2)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CuO+CO Cu+CO2。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反应现象: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步骤: ①先通入CO一会儿;②加热;③停止加热;④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知识在线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 g/L,约是空气密度的1.5倍。
(1)验证CO2是否集满的方法,见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是不是已收集满二氧化碳,检查时燃着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说明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已收集满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沉在集气瓶底部,收集二氧化碳时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2)将二氧化碳气体从集气瓶倾倒入烧杯中,见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CO2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024年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6.2.2 一氧化碳(课件)
![2024年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6.2.2 一氧化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4e0a2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0.png)
3.碳元素是世界上最大的元素家族。下列有关碳的氧化物的说法 正确的是( B ) A.CO2的排放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B.在一定条件下,CO和CO2可以相互转变 C.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CO中毒 D.CO能用于冶炼金属,是因为CO具有可燃性
一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CO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臭 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 气略小。
一氧化碳分子(CO)
二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现象: 一氧化碳能够燃烧,燃烧时放 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点燃
2CO + O2 2CO2 注意: 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点燃
之前要验纯。
用途: 用作燃料
2.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与氧化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氧化性 C+CO2 高温 2CO
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CO+CuO △ Cu+CO2
思考与交流 1.鉴别CO和CO2的方法?
①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是CO2,不变的是CO。 ②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不变的是CO。 ③在尖嘴玻璃管口点火,气体被点燃的是CO,不能被点燃的是CO2。
一氧化碳
血红蛋白
氧气
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
颜色、状态、
物理
气味
无色、无臭、 气体
性质
密度
比空气密度略小
溶解性
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
无色、无臭、 气体
比空气密度大 能溶于水
思考与交流
1.我们的家用煤气中常常会添加一些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乙硫醇), 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了让人们易于察觉一氧化碳泄漏, 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2.如果发生煤气泄露怎么办?
6.3.2一氧化碳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2一氧化碳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4d3b1e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7.png)
(3)反应③在工业上常用于_____炼__铁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威海模拟】用“W”形玻璃管进行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2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3)反应③在工业上常用于____________。 6.【2021·营口】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提示:氧化铁为红色固体) 【点拨】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D选项说法错误 。 9.【2020·甘孜】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提示:氧化铁为红色固体) 实验开始时应先________(填“Ⅰ”或“Ⅱ”),然后________(填“Ⅰ”或“Ⅱ”)。 【点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即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选项A正确 ;
11.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氧化铁为红C色.固体将) CO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D.高温下,CO气体可与Fe2O3等含铁氧化物反应
【点拨】将CO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与澄清 石灰水不反应,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故C选项 错误。
【答案】C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生煤炉取暖时容易发生中毒,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盆 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_不__对___, 理由是_____C__O_难__溶__于__水_________。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 一氧化碳(练习题)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 一氧化碳(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bcfa5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a.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一氧化碳(344)1.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固体草酸(H2C2O4·2H2O)受热可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H2C2O4·2H2O=△CO↑+CO2↑+3H2O。
该课题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草酸晶体受热先熔化后分解;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可吸收水分,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遇水变成蓝色。
(1)甲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CO。
①A中利用底部弯曲的试管,其原因是,B装置的作用是。
②CO收集满的依据是,CO集满后,将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取出,然后先,再。
(2)乙同学为了验证草酸的分解产物,设计了四个方案,分别将混合气体(包括水蒸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试剂:A.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B.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灼热的氧化铜、石灰水C.石灰水、无水硫酸铜、灼热的氧化铜、石灰水D.无水硫酸铜、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石灰水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方案是。
(3)丙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利用草酸分解产生的CO测定某种铁的氧化物的组成。
①实验时C处发生的反应中,一氧化碳表现出性。
②当C装置中铁的氧化物全部被还原后,称量剩余的质量为ag,同时测得D装置的质量增加了bg,则该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③丁同学认为去掉A装置,对测定结果无影响,他的观点(填“正确”或“不正确”),你的判断理由是。
而戊同学认为在D装置后还应再增加某装置,该装置是;若无此装置,对测定结果是否有影响?(填“有”或“没有”)。
2.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C.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D.一氧化碳可作为燃料3.对比分析不同物质的共性与差异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下列关于CO2和CO 的各项对比,有错误的是()A.AB.BC.CD.D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B.CO常用于人工降雨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可用于冶炼金属5.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叙述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被还原B.固体粉末由红变黑C.氧元素存在形态不变D.铜元素的质量减少6.三氧化二碳(C2O3)是某星球大气的成分之一,其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CO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CO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c5df5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d.png)
1.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维过程和能力提升;
2.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作业质量;
3.在下节课上,组织学生分享PPT和公益广告,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总结内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应用及危害;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
2.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针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危害,设计一个公益广告,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体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充分展示所学知识;
4. PPT和公益广告要注重创意和实用性,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制备、收集、检验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变化。
2.难点:
(1)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尤其是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变化;
(2)实验操作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
(3)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章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下教学过程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4b3f38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5.png)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的短文,内容可包括一氧化碳的性质、毒性、检测和预防方法等;
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自制CO检测仪,深入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3.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有毒等;
2.讲解一氧化碳的毒性,阐述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3.介绍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使用CO检测仪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结合率等;
4.讲解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使用CO检测仪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结合率等;
4.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体包括:
2.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危害。同时,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第3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精品课件
![第3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289b1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4.png)
(26)铝和稀硫酸:2Al+3H2SO4 Al2(SO4)3+3H2↑[现象同(25)]
B、在室内点盆火 13.小于 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3H是同位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区别是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是否导电,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分子晶体,是非
电解质,液氯是单质,不是非电解质,③错;明矾、冰醋酸、纯碱都是电解质,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单质,C60、金刚石、
石墨是同素异形体,④正确;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为溶液、胶体、浊液,⑤错。
3.实验结束后往往先熄灭酒精灯,待冷却后在停止通入一 氧化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防止石灰水倒流使玻璃管炸裂; 防止铜被重新氧化。
探究2: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3. 具有_还__原__ 性
微观解释:
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__氧__,一氧化碳发生 了_氧__化__反应,氧化铜失去了__氧___,氧化铜发生了
3.(1)Ag、Cu
2
(5)先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膨胀;再加盐酸时,碳石酸钠灰和水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
、水和二氧化碳,气球缩小,因此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
(三)置换反应
(4)试管中液面上升
实验结论 2NaOH+CO2 Na2CO3+H2O
生活启示
蓝色火焰
煤
我们常常在煤炉里 煤层的上方看到蓝色 的火焰,这是为什么?
2. 具有毒性
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 O2强200-300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一氧化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一氧化碳](https://img.taocdn.com/s3/m/a4496726a6c30c2259019e79.png)
2CO+O2==2CO2
△
高温
点燃
CuO+CO=Cu+CO2
3CO+Fe2O3==2Fe+3CO2
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③毒性 பைடு நூலகம்生物体内缺氧而死
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分子构成不同
三、用途
1、作燃料CO是管道煤气主要成分 2、冶炼金属如炼铜、炼铁
随堂检测题:
1、填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气体 (1)氧气
D、CO2分子可以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
A
B
C
D
结束
5、除去H2中混有的CO2,最好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B
B、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将混合气体通入水中
D、将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木炭层
A
B
C
D
结束
3、下列反应用作鉴定CO2气体的是() D A、CO2+H2O=H2CO3 B、H2CO3=CO2↑+H2O C、CO2+C===2CO
讨论
2、你怎样用实验来证明一瓶无色无气
味的气体一定是CO2?
1、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
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
A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C、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D、分别加入水并振荡
组卷网
A
B
C
D
结束
2、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 C A、密度比空气大 B、可以溶解在水里 C、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
CO
一起来练习吧
2、下列含碳的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最低的是() D A.CO2B.COC.CaCO3D.C 3、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B A.原子排列不同B.分子构成不同 C.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D.组成元素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人教版)一氧化碳
初三化学(全一册)第五章第五节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双树中学
作者:胡文虎
教学目的
1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 难点一氧化碳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碳有二种氧化物,前面已经学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分子少一个氧原子,这种分子组成上的差异给一氧化碳的性质带来什幺影响呢?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一氧化碳。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教师出示收集在集气瓶中的一氧化碳让学生观察,要求学生阅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