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诵读诗词2、理解把握本词所运用的写作技巧3、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一、课前预习1、经典回顾回顾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写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文章反应的的思想感情。

2、作家回顾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并与、、一起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才子为:、、、。

3、文体回顾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按片数分为:、、、。

宋词在风格上分和两种,前者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二)课文导学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2、词的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2、分析风雨意象,感受词人的形象,掌握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应对风雨的态度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教学难点感悟词人情怀,知道词人最终“归”向何处【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堂小游戏一.导入1、由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背诵出含有“雨”字或“晴”字的诗句。

(课前去准备,查询我们学过的含有“雨”或“晴”字的诗句,找得越多越好。

2.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我们学过苏轼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多少呢(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如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学案预习学案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材料链接:1.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六十二字。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2.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三.预习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1)狼狈:(2)吟啸且徐行:(3)谁怕:(4)料峭:(5)萧洒处:(6)风雨: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心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赏析词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难点(1)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旷达的胸襟。

(2)理解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知人论世法: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词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生活困顿,心情苦闷。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五、文本解读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导学案.doc

定风波导学案.doc

定风波【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2、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雨”意象含义,明析本词的艺术鉴赏手法。

3、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自学【定标自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特别提醒:认真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标画重点句子。

为能深入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1、读准字音同行()吟啸()『蓑()烟雨2、写出词意厮:()0:()吟啸:()诵:()3、整体感知: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从原文找照应句子)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对照后,剩下了哪句?(哪句没和小序内容照应?)---------------苏轼为何喝酒?背景穿插: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定风波》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的词作,当时他只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 既没有多少俸禄,又处处受到监督。

对话【合作探究】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2、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3、“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5、“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展示分享】苏轼,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定风波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感知内容,掌握词中的写作方法。

2.反复咏诵,体会词作意境和作者胸怀,背诵全词。

3. 探究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4.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预习案一、诗词积累感知词人作品中的“理趣”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3.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知人论世(一)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编号:gswhgzywbx4—005《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学习过程一、诵读全词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二、学习方法1、知人论世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琼州,时间长达32年。

2、抓住词眼或主旨句乌台诗案,入狱103天。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三、自学预习1、读懂小序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雨具),同行(人),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2、疏通词意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地向前走去。

竹杖和芒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虽然我只是身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会在意。

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在殷勤地欢迎我。

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地往回走去,不管是风吹雨打也好,还是阳光四照也好。

3、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上片:途中遇雨,怡然自乐。

下片:雨过天晴,人生感慨。

4、找出词中的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2)“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争斗。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4、背诵整首诗学习重点: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知识链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诵读感知、诵读注意事项2、听录音学习诵读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注意:狼狈已而料峭萧瑟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

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

学生发表各自见解(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3、背诵整首诗词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课堂小结
阳光总在风雨后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 愿意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的抬头 谁愿藏躲在避风的港口 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 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晴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提升级: 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 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 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 些异同?
随堂练习
东 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 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自学提纲
1、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请认真阅读词 前短序,将其扩写成一段富有生活情趣的短 文。(不少于100字)
2、找出词中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3、学了《定风波》之后,你最大的感悟是 什么?
交流展示
随堂练习
基础级: 阅读苏轼的《东坡》一诗,完成 习题: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抒发了
怎样的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 背诵本词。 2、反复吟诵,领会重要词句。 3、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 受人物形象。 4、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一、引言《定风波》是唐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抒发内心痛苦和自我表白的长篇诗。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在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背景下所感受到的悲凉和无奈。

本文将通过分析《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来探讨辛弃疾创作这首诗的意图和思想内涵。

二、《定风波》的背景《定风波》写于北宋政权宣和年间,当时南方地区处于战乱之中,辛弃疾正身处其间。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正是他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所经历的真实感受。

三、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定风波》是一首由五言律诗组成的长篇叙事诗。

整首诗共有九十六句,以押韵形式呈现。

诗歌的结构紧凑有序,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诗的开头以辛弃疾自述的方式引出故事情节。

接着,辛弃疾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战乱的环境中,展示了人民平静生活被战争摧毁的残酷现实。

整首诗的情感气氛一直紧张而沉重。

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特别是在诗的结尾,辛弃疾以婉转深情的笔触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定风波》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首诗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于战乱的观察。

通过描绘战乱环境和人民的痛苦,他希望唤起读者的同情心和对于和平的向往。

此外,辛弃疾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诗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诗句行云流水,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触动。

五、《定风波》的意义《定风波》是以辛弃疾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抒发他对于战乱和痛苦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对于战争的描绘直触人心,使读者对于和平的向往更加深刻。

同时,《定风波》也表达了辛弃疾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于真爱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他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六、结论通过对《定风波》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在这首诗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通过描绘战乱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曲折变化,反映出他对于和平和真爱的向往。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诗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的人生观。

课内预学活动
活动一:正音。

活动目的:把音读准。

1、同行:tonghang\tongxing
2、蓑:suo
3、料峭:liaoqiao
活动二:晓意。

活动目的:把词读懂。

(一)释词义
1、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吟啸:吟咏长啸。


3、芒鞋:
4、蓑:
5、料峭:
6、向来:
7、萧瑟:
(二)释词意
阅读课文,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来,以便我们共同探讨。

比如,对序文中“雨具先去”,而后文中又说“一蓑”,老师就有点不明白,觉得前后矛盾呀?
活动三:体情。

活动目的:把词读透。

《定风波》一词,表达了苏东坡怎样的情感?
课外拓展活动
活动一:延伸阅读。

活动目的:全面了解的苏东坡。

相关书目及文章: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自学(具体内容略)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二、指导诵读,培养情感。

(形式多样)三、自主学习,粗知词义。

1)请三名学生分别抄写词前的小序,上阙和下阙。

2)后再请一名学生给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3)最后请一名学生给词中划横线的词语释义。

四、合作探究,赏析该词。

【思考】(可以用指名或抽签的方式提问学生予以回答,根据评分标准评分。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闲适、坦然的心态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简要归纳这首词上下阙的意思。

4.简要归纳这首词上下阙的意思。

并归纳该词的主旨。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主旨是表现词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5.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主持进行讨论。

共设计两个问题,请各组组长到讲台老师手中抽取题目,然后就此题讨论。

)1.“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乌台诗案二、分析风雨意象,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并学习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三、体会作者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情感态度课前预习苏轼生平简介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71年),苏轼因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保持自己的人格,自请降职为杭州通判,苏轼在此期间做了好多诗,欣赏风物,执政为民。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以“作诗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有官职但几近流放。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

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掌权,此时的新党已经变质,他们对苏轼的态度变本加厉,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虽曰贬谪,实为流放。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途中,卒于常州。

苏轼几乎一生都被贬谪,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预习检测:请概述苏轼的生平经历。

乌台诗案苏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在湖州任上。

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文章中的这些话被嫉妒他的新党抓牵强附会的解释为,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的语句,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决心置苏轼于死地。

经多方营救,最终,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但北宋年间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幸免预习检测:请概述乌台诗案的原由及经过。

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纵情山水,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语文高二《定风波》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
2.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蓑.料峭
2.了解作者背景
3.熟读课文(含课下注释),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加以解决。

【学习过程】
一、展示“预习1、2”,扫清阅读障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3、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5、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6、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语含双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7、有人评价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联系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8、全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五、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反思】。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 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感悟《定风波》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苏轼及《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 《定风波》的原文赏析;3. 《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分析;4.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解析;5. 《定风波》的哲理和情感体会。

三、导学过程:1. 苏轼及《定风波》的背景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擅长诗歌、散文、词曲等多种文体,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定风波》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和风云变幻的感慨。

2. 《定风波》的原文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定风波》以“定风波”为题,表达了苏轼豁达洒脱、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遭遇,表现了对风波沧桑的理解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豁达自在的心境。

4.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解析:《定风波》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四句一首,每句七个字。

整首诗结构周密,节奏流畅。

修辞手法上运用了比照、排比、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漂亮。

5. 《定风波》的哲理和情感体会:《定风波》通过对自然风云变幻的描绘,表现了苏轼对人生坎坷和挫折的理解和接受,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平宁达观的心态。

读完这首诗,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坎坷和风雨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

四、课后作业:1. 思考《定风波》中“定风波”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写一篇读后感;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3. 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作品和生平,做一次关于苏轼的介绍。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课题《定风波》课时:1 总课时:2 制作人:黄晓慧制作时间:2018/5/11【教学目标】1. 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预习检测】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三父子分别是:2、解释下列词语已而:吟啸:芒鞋:④萧瑟:⑤也无风雨也无晴:⑥向来:3、解读小序,填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觉4、本词的主旨句是:5、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6、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分别有什么深刻含义吗?2、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导学案
【基础知识】
1、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芒鞋:
吟啸:
料峭:
【整体感知】
1、请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任务二合作探究
赏析本词,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课题
《定风波》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反复吟诵,领会重要词句;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Fra bibliotek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 习 过 程
补充
内容
任务一 预习导学
【创作背景】
《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3、这首词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任务三能力提升
古典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古典诗歌鉴赏之抓情语;古典诗歌鉴赏之找意象;古典诗歌鉴赏之析情感;古典诗歌鉴赏之辨手法

《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

《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一、目标解读知识与能力: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重点: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1 / 3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词牌的由来:《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

(二)、合作展示: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答案: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答案: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答案: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明确: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新资料推荐------------------------------------------------------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东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相关资料苏轼名作欣赏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苏轼生平(可作写作素材)4.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1.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3]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4]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5]好美食,[6]创造许多饮食精品,[7]好品茗,[8]亦雅好游山林。

[9]2.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0]3.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1]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2]4.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5.※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苏轼画像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13]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14]6.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5]7.东山再起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15]8.筑建苏堤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13]9.流落儋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苏东坡夜游承天寺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13]最后结局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18]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19]二.文学成就四.轶事典故1.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47]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48]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49]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应考趣闻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