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

合集下载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能够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选用适当的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

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提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2)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C = 90°,∠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

已知 a = 3,b = 4,求 c 的长度。

(3)已知∠A = 30°,斜边 c = 6,求∠A 的对边 a 的长度。

通过复习,为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做好知识铺垫。

2、讲授新课(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

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①已知两条直角边 a、b,求斜边 c 及锐角 A、B。

由勾股定理\(c =\sqrt{a^2 + b^2}\),\(\tan A =\frac{a}{b}\),则\(A =\arctan\frac{a}{b}\),\(B = 90° A\)。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教案标题:解三角形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三角形的不同特征,以及应用所学的解三角形理论求解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直角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解直角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等基本方法;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复习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兴趣;2. 导入一般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解一般三角形。

二、解直角三角形(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直角三角形的特征,解释三边之间的关系;2. 讲解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与性质,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解题方法;3.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活动,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三、解一般三角形(25分钟)1. 讲解解一般三角形的方法和思路,包括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般三角形的特征,解释三边之间的关系;3. 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题,逐步掌握解一般三角形的步骤和技巧;4. 给予学生足够的锻炼和实践机会,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实践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解三角形理论,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2.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复杂的三角形问题;3. 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其他解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拓展学习。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解三角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提醒学生要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3. 进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进一步提高提供建议。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案提供的例题和练习题;2. 动态三角形模型或示意图;3. 计算器、尺规等教学工具。

《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高三(15)班《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高三数学备课组姜友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例题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解决解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通性通法和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通过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等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边角的转化,正确运用数学语言。

〖教学难点〗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一、复习建构本课题知识结构:1、知识框架与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公式,为具体运用公式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对知识网络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本课题的知识结构。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运用:解三角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解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二是会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熟记”两个定理的变形及推论(1)正弦定理变形: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 ;(2)余弦定理推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22ac,cos C =a 2+b 2-c22ab .变形:b 2+c 2-a 2=2bc cos A ,a 2+c 2-b 2=2ac cos B ,a 2+b 2-c 2=2ab cos C .类型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斜三角形的工具,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斜三角形的工具,而解斜三角形是高考的一个热点问题.而解斜三角形是高考的一个热点问题.而解斜三角形是高考的一个热点问题.高考对该内容的考查可高考对该内容的考查可以是选择题或填空题,直接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去求解三角形问题,多属于中档题;也可以是解答题,多是交汇性问题,常常是与三角函数或平面向量结合.例1:(1)若ΔABC 的三个内角所对边的长分别为,向量,,若,则∠等于等于 。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几何知识中的三角形解题方法,提高解三角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定理求解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解三角形公式求解复杂题目。

一、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示意图、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纸和笔,用以记录和计算。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解三角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无法直接测量的三角形?那么你们知道如何通过已知条件来求解这样的三角形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出解三角形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常见的三角形术语,例如边长、角度、高度、中线等,并确保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3. 探索解三角形的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自行探索解三角形的方法。

例如:例一: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度,求第三个角度。

例二: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

教师可以提供示意图和提示,指导学生自行建立解题思路,并查找相关定理和公式。

4. 解释并运用三角函数在学生完成探索后,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系统讲解。

解释并举例介绍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并提醒学生在运用时需注意角度单位的转换。

5. 基于三角函数的解题方法教师可结合具体示例,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已知条件使用三角函数来解决三角形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详细解答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

6. 进一步运用解三角形定理在学生熟练掌握基于三角函数的解题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入更复杂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解决三角形的面积、判断三角形是否存在等。

7. 综合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

通过练习,教师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巩固和提高。

三、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和巩固。

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5篇

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5篇

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5篇等腰三角形,看似简单平常,实则魅力无穷.许多关键问题三角问题与等腰三角形密切相关,形变解题中若能根据题意恰当构造,则可使一些三角问题别开生面地得以解决,更给人一种形象直观、流畅清晰、解法优美之感.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呢吧!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1[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2中的图2。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说一说1、学生各自借助三角板或直尺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

2、教师巡查练习境况。

3、学生展示练习,说一说为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2中的图2中的三角形需要进行分类,动手前先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小组讨论怎样分后?2、汇报:进行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观察具体来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来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共同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观测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互助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这样三角形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透露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菱形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矩形是等边三角形。

讨论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四、填一填:24、25页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五、练一练:第1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重新考虑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总算是九个锐角三角形。

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作三角形第3题:剪一剪。

六、完成26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按边分类:高一数学教案可解三角形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了解三角形的高,并能在一般性的三角形中作出中均它们.教学重点: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三角形的低.教学难点: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剪好三种三角形,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过菱形的一个顶点A,你能画出它的对边BC的垂线吗?试试看,你准行!从而引出新课:1、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M是BC边上的高.∵AM是BC边上的高,∴AM⊥BC.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小组讨论交流.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正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3、议一议:每人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你能折出高德帕伦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画出它们吗?(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假脉一点吗?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小组讨论交流.结论:1、直角三角形的等腰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2、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四边形的外部.4、练习:如图,(1)共有___________个直角三角形;(2)高AD、BE、CF相对应的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AD=3,BC=6,AB=5,BE=4.则S△ABC=___________,CF=_________,AC=_____________.5、小结:(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中间层.作业:P127 1、2、3高一数学教案可解三角形3《三角形中位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理解中位线定理,会运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2.掌握添加辅助线解题的技巧.3.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二、教学方法探究式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职员加以引导启发,在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标准三、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分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学习是继学习-平行四边形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后的一个新内容,教材首先给出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并与三角形中线加以区分,接着以同一法的思想探索出三角形中所位线定理,最后是利用中位线定理解答例一所给的环境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这个定理解决有关直线平行和也常线段倍分等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点是定理的证明,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这个定理解决有关直线平行和也常线段倍分等问题.四、教学内容媒体的选择和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打开学生的思路,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45,C∠.求边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新的问题产生时这个时候也正是产生知识缺陷, 急需新知识的时候教师活动2探究一: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如图:在中, 是最大的角, 所对的斜边是最大的边, 探究边角关系。

探究二: 斜三角形边角关系实验1: 如图, 在等边中, ,对应边的边长, 验证是否成立?实验2: 如图, 在等腰中, , , 对应边的边长, 验证是否成立?实验3:借助多媒体演示, 发现随着三角形的任意变换, 的值相等。

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 我们可以猜想。

学生活动2探究一: 在中, 设, 根据正弦函数定义可得:cbBcaA==∴sin;sincBbAa==∴sinsin又1sin=CCcBbAasinsinsin==∴探究二: 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探究二: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活动意图说明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 不让学生在思维上出现跳跃, 逐层递进, 通过已经熟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作为切入点, 再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进行验证, 过渡到一般的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

让学亲自体验数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逐层递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体会到数学实验的归纳和演绎推理两个侧面。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演示, 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变换, 加深理解。

环节三:教的活动3证明猜想, 得到定理学的活动3分组讨论证明方法并展示活动意图说明经历猜想到证明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新知识得获得仅仅靠猜想和演绎推理是不够的,必须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进行证明才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 也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思维品质的提升。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课题一、正弦定理定理: 例题练习。

解三角形教案1

解三角形教案1

解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掌握正、余弦定理、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函数值域等相关的知识。

(2) 掌握解决三角形问题中最值问题的常规方法:不等式法和函数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交汇融合;通过周长、面积最值得求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及平面几何知识等的应用。

难点:三角形最值问题中通法通解的形成及贯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回顾、归纳总结:三角形性质:1.角的关系:A B C π++=,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和。

2.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角与边的关系:①大角对大边,等角对等边 ②正弦定理及变形: 变形:③余项定理及变形: 2()sin sin sin a b c R R ABC A B C===∆为外接圆半径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222cos a b c bc A=+-222cos 2b c a A bc+-=ABC C a b c ∆=++4.周长与面积:重要不等式、均值不等式:重要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 变形:二、例题讲解、规范解答:注意:分析周长或面积取到最大值的条件。

12ABC S ∆=⨯底高111sin sin sin 222ABC S ab C ac B bc A ∆===时取等)当且仅当b a R b a ab b a =∈≥+,,(222时取等)当且仅当b a b a abb a =>>≥+,0,0(22()2a b ab +≤cos _______ABC A B C a b c a b c B ∆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例1:(2014陕西、;若、、成等比数列求的最小值)2cos(),cos a b A C ABC A B C a b c c C C c ABC c ABC ++∆==∆=∆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1)求的大小(2)若求面积的最大值(例2:(2016吉林白山一模改编)3)若求周长的最大值12c a b =+变式:(1)求若求的最大值a b c 解:、、称等比数列2b ac ∴=222cos 2a c b B ac +-=222a c ac ac+-=22ac ac ac -≥12=a c ==当且仅当,""成立小结:小结:“知二求最值”知二:角及其所对的边,求三角形周长、面积最值,一般在等腰时候取到最值,如是“类周长面积”不一定是在等腰的时候取到最值。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能够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锐角三角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元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经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解法。

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关系。

选择合适的锐角三角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例子,如建筑物的倾斜度、山坡的坡度等,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直角三角形的元素介绍直角三角形的五个元素:三条边(斜边、两条直角边)和两个锐角。

(2)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勾股定理:$a^2 + b^2 = c^2$(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

介绍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互余,即$\angle A +\angle B = 90^{\circ}$。

复习锐角三角函数:正弦($\sin A =\frac{a}{c}$)、余弦($\cos A =\frac{b}{c}$)、正切($\tan A =\frac{a}{b}$)。

(3)解直角三角形明确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

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思路:已知两条边,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条边,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两个锐角。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课堂检测内容1.(2013·高考北京卷)在△ABC中,a=3,b=5,sin A=
1
3
,则sin B=( ) A.
1
5
B.
5
9
C.
5
3
D.1 2.(2015·兰州调研)在△ABC中,a=32,b=23,cos C=
1
3
,则△ABC的面积为( ) A.3 3 B.2 3 C.4 3 D. 3 3.(2015·杭州学军中学五校联考)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c cos2
A
2
=b+c,则△ABC的形状是( )
A.正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4.在△ABC中,B=60°,b2=ac,则△ABC的形状为________.
5.(2014·高考天津卷)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b-c=
1
4
a,2sin B=3sin C,则cos A的值为________.
课后作业布置1、(2013·高考浙江卷)在锐角△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2a sin B=3b.
(1)求角A的大小;
(2)若a=6,b+c=8,求△ABC的面积.
2、(必修5P
118
练习(3)改编)在四边形ABCD中,∠DAB与∠DCB互补,AB=1,CD=DA =2,对角线BD=7.
(1)求BC;
(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预习完成《解三角基础测试题》。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精选5篇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精选5篇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精选5篇解直角三角形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三、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2〕三边之间关系a2+b2=c2〔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整体感知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稳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根底,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答复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287.4,∠B=42°6′,解这个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拟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拟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例2在Rt△ABC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4.稳固练习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根底,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并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拟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总结与扩展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2.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abcAB1√√2√√3√b=acotA√4√b=atanB√5√√6a=btanA√√7a=bcotB√√8a=csinAb=ccosA√√9a=ccosBb=csinB√√10不可求不可求不可求√√注:上表中“√〞表示。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教案解三角形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形问题。

教学内容:1.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3.解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性质、分类等;2.提问: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我们通常需要知道哪些元素?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二、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10分钟)1.介绍解三角形的定义:已知三角形的某些元素(如边长、角度等),求解其余元素的过程;2.强调解三角形的关键:找到合适的定理或方法;3.举例说明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5分钟)1.正弦定理:a.介绍正弦定理的公式:a/sinA=b/sinB=c/sinC;b.解释正弦定理的几何意义:任意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它们所对的角的正弦值的比相等;c.示例: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个角,求第三边或另一个角。

2.余弦定理:a.介绍余弦定理的公式:c^2=a^2+b^22abcosC;b.解释余弦定理的几何意义:任意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所夹角的余弦值的乘积的两倍;c.示例: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所夹的角度,求第三边或另一个角。

四、解三角形的应用(10分钟)1.介绍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导航等;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求解;3.示例: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一个角,求第三边或另一个角。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3.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定理;2.提问: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应该使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3.拓展:介绍解三角形的其他方法,如海伦公式、正切定理等。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教案标题:解三角形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解三角形中常见的三角形类型以及相应的解法。

2. 技能目标:熟练运用三角形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1. 教科书和课件。

2. 画板、彩色粉笔和三角板。

3. 实际问题解决例题。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基本知识,如角的概念、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

2. 提出问题:当我们只知道一个三角形的部分信息时,如何确定它的其他未知信息?3.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解三角形的兴趣和动机。

Step 2:介绍解三角形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 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利用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求解。

2. 介绍解一般三角形的方法:利用求解三边或三角形内角的方法。

Step 3: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 讲解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2. 给出求解直角三角形实例,演示解题方法和步骤。

3. 练习: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Step 4:讲解解一般三角形的方法1. 讲解如何利用三角函数和三角形内角的关系求解一般三角形的边长。

2. 给出求解一般三角形实例,演示解题方法和步骤。

3. 练习: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Step 5:解决实际问题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3. 班级共同讨论,对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讲评,解释不清楚的地方。

Step 6: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并收集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完整word版)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与 平行.
(I)求 ;
(II)若 , 求 的面积.
变式练习2(2013.全国课标卷2. 理17)△ABC在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Ⅰ)求B;
(Ⅱ)若b=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在例题和其变式中选择了很类似的在近年高考中陕西卷与高考卷中出现的解三角形与向量,以及三角函数,不等式等的综合应用的问题,让学生对比陕西卷与高考卷在难度上的区别,并重点探究求面积的相关问题)
变式练习1.(2014新课标1.理4)钝角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AB=1,BC= ,则AC=( )
A. 5
B.
C. 2
D. 1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简单基础的解三角形题,让学生体会选定理以及有多解的情况应该如何来处理)
热点突破二:解三角形综合应用
例2.(2015.陕西卷. 理17) 的内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 , .向量
(1)求新桥BC的长;
(2)当OM多长时,圆形保护区的面积最大?
(2011.陕西卷.理18)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引入课题,让学生结合高考实际,体会解三角形在高考中的地位)
【知识点整合】
1.正弦定理:
已知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的对边,则
= = =2R(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变形:
2.余弦定理:
变形:
3.三角形面积公式:
(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 ;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三道高考题及对应的三道练习题的探究,我们发现:
1.解三角形在高考中的地位属于基础难度偏低的题目,一般出现在大题的第一道位置;
2.高考中对解三角形的考查常会综合其他知识点,并不单一;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 教学难点:求解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三角形的分类(3) 三角形的相关应用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入三角形的概念,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三角形?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二步: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阐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让学生总结出重要的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等。

第三步:三角形的分类(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分类,包括按边长分类和按角度大小分类,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解释。

教师让学生配对讨论,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并在黑板上进行梳理。

第四步:三角形的相关应用(25分钟)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比如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判断三角形是否相似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给学生讨论解决,并引导学生步骤地进行解答。

第五步: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三角形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建筑设计、地理测量、航空航天等领域。

教师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材料。

四、教学工具与资源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白板笔等。

2. 教学资源:教材、课外参考书籍、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程度和能力提高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自评法:学生通过填写问卷、做作业、参与讨论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解三角形》模块教学方案设计.doc

《解三角形》模块教学方案设计.doc

《解三角形》模块教学方案设计1《解三角形》模块教学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安排一、设计意图(一)背景介绍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解任意三角形的问题,所以必须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解任意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教材处理教材上安排了《解三角形》在第五章,但考虑到这章的部分知识需要用到后一章的内容,所以把本章内容延后,使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更多的工具。

(三)教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扩展训练法等多种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拓展训练法变式训练法讲练结合法分析引导法小组讨论法⑶重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而如今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并让指导学生掌握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⑷重视加强前后知识的密切联系。

对于新知识的探究,必须增加足够的预备知识,做好衔接。

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筛选,把对学生后继学习中有需要的知识选择出来,在新知识介绍之前进行复习。

⑸注意避免过于繁琐的形式化训练。

从数学教学的传统上看解三角形内容有不少高度技巧化、形式化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尽量避免这一类问题的出现。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繁杂的计算,更好、更快地实现对新知的探索与发现。

二、实施过程根据以上的教学思想,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解三角形的内容有着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充分挖掘。

因此首先我举出一个生产中的实例作为切入点,并引言:“在数学发展史上,受到天文测量、航海测量和地理测量等方面实践活动的推动,解三角形的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并被用于解决许多测量问题。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教案

例 2、已知 VABC中, a2 a 2(b c), a 2b 2c 3,
若 sin C : sin A 4 : 13, 求a,b, c。(a= 13,b 5
13 , c 4)
2
分析:正弦定理化角为边。
1/ 2
2、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应用
例 5、VABC 中, a,b,c
分别是角
A,B,C 的对边,
3 cosB= ,
3、 三角形中恒等变形常用如下的边角转化
(1)a=b sinA=sinB A=B (2)a:b:c=sinA:sinB:sinC (3)2b=a+c 2sinB=sinA+sinC (4)sin 2B=sinAsinC b2 ac
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
1
1
SV
aha
bhb
chh
2
2
2
1
1
1
SV ab sin C bc sin A ac sin B
例 14、在 VABC 中,求证: c(acosB-bcosA)=a 2 b2.
(a2 b2 c2 ) 0

a 2 b 2或 a 2 b 2 c2 0

2/ 2
已知条件
一边和两角 ( a, B, C)
所用定理 正弦定理
一般步骤
(1)由内角和定理求出角 A ; (2)由正弦定理求出 b 和 c。 (有解时只有一解)
两边和夹角 ( a, b,C)
三边 ( a, b,c)
两边和其中一 边的对角
( a, b, A )
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1)由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 c (2) 由正弦定理求出小边所对角 (3) 由内角和定理求出另一角 (有解时只有一解) (1)由余弦定理求出角 A ,B (2)由内角和定理求出 C (有解时只有一解) (1)由正弦定理求出 B (2)由内角和定理求出 C (3)再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 c (可有两解、一解或无解)

《解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解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地位与作用新课标高考在考察这部分内容时重点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如测量等)的两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和“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如面积、外接圆和内切圆半径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高考中题型有选择、填空、中等难度的大题等,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

同时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

大题的考查常以三角形为载体结合向量的知识综合在一起,但题目的难度小,易得分。

因此第一轮复习要打好基础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熟练掌握正、余弦定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

3、能熟练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并掌握其在几何中的运算。

4、了解运用正、余弦定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求三角形面积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复习,熟练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2、在学习过程中,再次感受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的优越性,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正、余弦定理的应用过程中,体会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处理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及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体会“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通过学习和运用正、余弦定理,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

3、通过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位置关系来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中职教案下解直角三角形12.docx

中职教案下解直角三角形12.docx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辐:QDO505O6学校:承德工业学校授课序号:No. 12课时计划副页授课内容一、复习1.如图的RtAABC中,(1)根据ZA,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2、根据图示尺寸计算Q的度数。

答案:22°二、新课归纳:直角三角形ABC中,ZC=90°, a、b、c、ZA、Z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⑴边角之间关系sinA=— cosA=— tan A —c c b(2)三边之间关系a2 +t?二c?(勾股定理)10 分钟20 分钟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2)根据AC=2.4=75°,斜边AB=6,你能求对边a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己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逍程,叫偏直角三角形.【例1】已知:ZB=22°37,, G =12,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ZA= 67°23* b = 4.999 c - 13.00⑶锐角Z间关系ZA+ZB=90°. A课时计划副页授课内容【例2]若要在如图所示的工件上钻85。

的斜孔,可将工件的一端垫高, 使Z与工作台面成5。

的倾斜角,问应在离A点800mm处垫高多少?15分钟0. 01mm)15分钟2、加工如图所示的零件时,试计算图示尺寸H的值。

(精确到0.01mm)3. 03nmio10 分钟h=800mmx tan 5°二70mm训练:1、有一零件如图所示:是根据图示尺寸计算x的值(精确到课时计划副页授课内容小结: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2、解决问题要结合图形。

3、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计算零件图中尺寸时,正确的画出计算图。

15 分钟5 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分析】解三角形一章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测量问题,女口: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在水平飞行中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测量海上航行的轮船航速和航向等。

本章知识的介绍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分析】解三角形一章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1.正弦、余弦定理的证明,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两个定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从时间问题提取数学模型,经历发展和创造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安排1、课时安排本章教学约需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约2课时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约1课时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约2课时本章复习约1课时2、知识结构3、主要内容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揭示了关于一般三角形中的重要边角关系,它们是解三角形的两个重要定理。

对于正弦定理,教科书首先研究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就很快证明了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分析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考察结论是否适用于斜三角形,并通过向量法几何法加以证明。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是正弦定理的一个直接应用,通过具体例题,使学生体会正弦定理可以用于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2).教科书具体例题说明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方法。

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两解的情形,通过例题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明白根据“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来判断多解的情形。

3).对于余弦定理,教科书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根据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解这个三角形,就是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先研究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夹角来表示第三条边,设法找出一个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夹角来表示第三条边的一个公式的问题。

涉及边长问题,考虑用向量的数量积来加以证明。

教科书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指出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其中的一个角之间的关系,每一个等式中都包含四个不同的量,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和一个角,知道其中的三个量,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从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这就是余弦定理的推论,也可以说是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

4)•应用余弦定理,并结合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解三角形问题有:(1)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解三角形;(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

5).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有许多应用,教科书在第2.3节“应用举例”介绍了它们在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问题中的一些应用。

对于未知的距离、咼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以供选择的测量方案,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也可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以及在本节介绍的应用两个定理的方法,等等。

但是,由于在测量问题的实际背景下,某些方法也许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一种方法会有局限性。

这里介绍的许多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通过具体例题分析是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为“实际问题一一解三角形问题一一三角形问题的解一一实际问题的解”6).关于三角形的有关几何计算,是巩固提高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处理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

7).本章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利用本章知识的有关测量的实习作业。

8)•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于三角形的边角的探究,证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运用两个定理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对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证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3、教材特色1)突出了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三角形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很多,除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外,还有正切定理、射影定理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这些定理、公式的基础,更深刻地反映了三角形的度量本质,成为解三角形的主要工具。

解三角形是测量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习三角形的应用对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培养抽象数学模型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教科书中的例题、习题等内容,基本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运用,努力为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数学思想是对于数学知识(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方法等)的理性的、本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认识,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蕴涵于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

数学方法是研究或解决数学问题并使之达到目的的手段、方式、途径或程序。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具体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中,将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来处理,突出几何背景,为学生理解数学中的量化思想、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这里恰当运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了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以此将向量引入三角形,并作为推证正、余弦定理的主要工具。

具体解三角形时教科书突出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视作方程或方程组,处理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另外,教科书在处理正弦定理时,从分析特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入手,猜想这种关系也适用于一般三角形,从而发现了正弦定理。

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是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思路。

3)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五的第二章,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使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

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于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教科书则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4)重视发展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中学数学教学比较,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等显著特点,因而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然而,改革开放也使我国数学教育界看到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不足。

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

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对于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的数学教科书为此作了一些努力。

数学教科书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解三角形的知识本身是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章的教学内容有显著的实践性,本章教材重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

解三角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来源于测量等实践活动。

教材选择了大量鲜活的现实情境,将知识返璞归真,体现了强烈的数学意识。

本章安排了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的内容,介绍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测量距离、高度、角度、几何计算等方面的应用。

历史上,解三角形的知识产生主要受到天文测量、航海测量、地理测量等实践活动的推动,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中,配备了这些方面的问题。

在正弦定理这一节中,围绕正弦定理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还设计了一节“三角测量”的探究活动,这给教科书引入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教学要求正弦定理本节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世界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他们的发现与证明是以前三角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只是在三角形中的综合交汇,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素材。

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余弦定理本节教材分析本节的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