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3课废墟的召唤

合集下载

3、《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3、《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3、《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废墟的召唤》是语文版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写于1979年。

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停滞不前。

学习本课能让学生产生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学情分析】通过《家》《石缝间的生命》的学习,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有了初步的感知。

而本课的学习,则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形象的描绘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从而掌握议论性散文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赏析语言。

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⑵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二、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

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3废墟的召唤》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3废墟的召唤》word教案 (1)

3.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呼声。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小┣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音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立】默无声息地站立。

【如泣如诉】像哭泣又像倾诉。

【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文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说课稿及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说课稿及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说课稿及教案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表现素养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踊跃性,达到培育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说教材一、课文的地位及作用(1)《废墟的召唤》是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以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忆与现实的试探融入特定的景物当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转达出一种期望改革、期望振兴的时期呼声。

(2)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观看生活,熟悉历史,养成试探和分析的适应,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熟悉水平。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而且把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明白得拟人手法和景物描述的作用。

(2)明白得句子的含义,体味本文俊逸灵秀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明白得情景融合的写法,体味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得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高贵的使命感。

二、说教法一、教学对象分析(1)心理特点方面: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慢慢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进程中仍需要一些感性熟悉作为依托。

(2)知识储蓄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阅读哲思散文的能力,他们能明白得文章大意,但以散文的形成思路,选材、组材的特点专门是对富有深义的句子的明白得把握不扎实,因此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他们从文学艺术方面去明白得、去欣赏、深切挖掘文章流露的责任感和高贵的使命感内涵,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本节课要紧采纳问题引导法、启发法、讨论法。

关于议论性散文阅读,学生底子薄,有些知识点需要教师直接点拨,有些能够结合以前的知识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关于课文内容的明白得,教师能够设疑激趣、问题引导,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学习效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废墟的召唤》省优获奖省一等奖教案(3)语文版(2)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废墟的召唤》省优获奖省一等奖教案(3)语文版(2)

第一单元 3 废墟的呼唤一、目的要求:1、认识相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尝赏析语言:笔法简洁委婉,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感情态度和“年青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呼唤”的“呼唤”确实切含义,意会文章的要旨。

二、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品尝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青人”的矛盾心理;意会文章的要旨。

三、教课时数:二教时四、教课步骤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如何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坏的感觉。

自然灾祸造成的或许很难防止,但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虑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固然此刻常年熟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久的伤口,代表着一段辱没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觉和深邃的思虑。

“呼唤”什么意思呢?呼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原籍河南唐河,1928 年生于北京。

是有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隶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迸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隶属中学。

1945 年回北京。

1946 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 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远瀛( yíng)观嗫( ni è)甲胄(嚅( rú)zhòu)充塞( sè)碣( ji迤逦( yǐl ǐ)窸窣(é)石xīs ū)四、词语解说莽苍苍:田野苍莽广大的风景。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羞耻。

泰然自若: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同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漏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欣然:形容郁郁寡欢或绝望的样子。

(语文版九下)《废墟的召唤》

(语文版九下)《废墟的召唤》

3、《废墟的召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积累字、词。

⑵理解句子的含义。

2、情感与价值: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使命感。

3、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与讨论,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自己身上的时代使命。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自学过程:(一)、生字识记廓(kuò)藻(zǎo)瀛(yíng)胄(zhòu)嗫嚅(niè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如:绮罗。

2.美丽,美妙。

如:绮丽。

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四)课堂跟讲1、宗璞,现代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她的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段落层次第1~3段:。

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第20、21段:。

(五)写作特点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

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作者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强烈呼声,培养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第三十五课时:导入新课: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二字,在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自主学习】1、题目解说: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也是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也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3、学习生字: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 )莽(mǎng )瀛(yíng )胄(zhòu )镂(lòu )怅(chàng )嗫嚅(niè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 )窸窣(xī sū)蘸(zhàn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交流展示】默读课文,理清条理:1、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释疑点拨】1、“废墟的召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废墟”召唤的是什么?明确:用拟人的写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尊重的“废墟”。

“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2、第1段作者是如何描写圆明园周围的环境的?哪些词语用得好?有什么作用?明确:“无力”“干皱”“断石残碑”“凄冷”“枯树”,文章开篇勾画出一幅萧条、清冷的画面,营造出寂寥、凄冷的氛围。

含蓄地写出了圆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距甚远,凄凉之感更加真切。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课《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课《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辽宁省锦州市第八中学刘丹一、设计说明《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理清作品的行文脉络。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4.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放映圆明园废墟图片资料)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北京西郊的天空被一片熊熊大火映得通红,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这场大火中付之一炬。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这段沉重的历史,陡然发现,虽然那些残垣断壁已成陈迹,但我们的思绪却依然沸腾。

因为,这片废墟在国人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废墟……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散文《废墟的召唤》。

(二)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三)诵读感知1.学生自读,积累字词。

废墟甲胄停滞凝固充塞嗫嚅迤逦2.指名朗读,理清文脉。

明确:课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3 废墟的召唤教案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3 废墟的召唤教案 (新版)语文版

3 废墟的召唤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章——《废墟的召唤》。

今天就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我们她对废墟是什么印象,看看她在废墟面前激发出什么样的思考。

1.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重点)2.品味课文含蓄隽永、贴切生动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3.感受作者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强烈呼声,增强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它却留给我们永远的伤口,圆明园代表着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废墟的召唤》。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

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自己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教案(5)(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教案(5)(新版)语文版

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废墟的特殊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文章关键句段的分析和内容的讨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体会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弄清楚废墟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理解废墟的特殊内涵。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想:本文是课外文章,拟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启发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废墟,理解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一):请同学们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废墟。

问题(二):到底什么样的古老的(年代久远的)、破损的东西才是废墟呢?【设计目的】:文章中的废墟与日常生活中的废墟迥然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进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1.带着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齐读之前,介绍作者。

余秋雨: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担任该院院长。

1987年获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的创作。

作品集有《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三、解难答疑1、针对一中的问题(二),继续提问:现在同学们认为作者眼中的废墟是什么样子的?2、出示雷锋塔新旧两张图纸,讲述旧雷锋塔所蕴含的历史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废墟的初步内涵有一定的认识。

(小结:废墟是包蕴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古代遗迹。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对废墟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分析课文1、找出文中寄予作者对废墟感情的句子。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2、作者为什么诅咒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附:怎样理解“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说明废墟留给人们更多的苦涩与无奈。

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案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案 (新版)语文版

3.废墟的召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准确含义。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说到废墟,去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一片狼藉,冒着滚滚浓烟,并不时有明火燃烧,无数遇难者的遗体在废墟中被找到,给人一种毁灭的感觉。

今天这种废墟我们都没能避免,那么历史留给我们的废墟呢?(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

)看了这段录像,结合对“8•12”火灾爆炸事故的了解,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废墟的召唤》。

二、预习展示1.走进作者。

宗璞,当代女作家。

1928年生,北京人。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其中《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79年12月,时值改革开放的号令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

作者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用这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3.读准字音。

轮廓(kuò) 干皱(zhòu) 瀛(yíng) 雕镂(lòu)停滞(zhì) 迤逦(yǐ lǐ) 嗫嚅(niè) 充塞(sè)甲胄(zhòu) 废墟(xū)4.理解词语。

迤逦:曲折连绵。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5.自由朗读课文,分清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自然段),整体描绘圆明园废墟。

九年级语文下册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新版)语文版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

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预习检测:1、识记生字: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2、词语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3废墟的召唤》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3废墟的召唤》word教案 (3)

3. 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发动机(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3)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提示:在19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4)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提示: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

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二、理解课文内容(一)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轮廓.(kuò)远瀛.观(yíng)甲胄.(zhòu)嗫嚅..(niè rú)迤逦..(xī sū)..(yǐ lǐ)窸窣绮.辉(qǐ)黛.青色(dài)2.读准多音字(1)远瀛观.:guàn 其他读音:guān 组词:观赏(2)悄.立:qiǎo 其他读音:qiāo 组词:静悄悄二、重要词语1.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4.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5.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6.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7.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8.瞬息万变:形容极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9.迤逦:曲折连绵。

10.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背景知识有关火烧圆明园的资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四、作家作品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涵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后门》《三生石》,童话《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点拨:从“霞锦”是美丽的、令人充满向往的可以看出“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景。

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点拨:从作者描绘废墟的词语“寂寞”“空荡荡”“悠闲”“若无其事”,以及“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3.核心图解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kuò)干皱.(zòu)远瀛观.(guàn)B.雕镂.(lòu)海藻.(zǎo)绮.辉(qǐ)C.窸窣.(sù)嗫嚅.(rú)废墟.(xū)D.召.唤(zhāo)迤逦.(lǐ)停泊.(bó)2.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呈现怅然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3.为下面句子选择用词正确的一项()。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_____。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

A.凄冷开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喊凄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喊凄清4.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2)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5.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时光可以流逝,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作为历史的回顾,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开元盛世,丝绸之路,也应该有____________,南京大屠杀。

A.“神舟”五号飞天B.火烧圆明园C.北京申奥成功D.郑和下西洋6.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7.“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你知道楚辞的代表人物是谁吗?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再写一句你所知道的他的名言名句。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

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窸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

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

”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惟一的遗桥了。

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

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8.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9.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一派雨后初......,鲜嫩润泽..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10.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11.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7题。

绝唱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

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

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

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

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

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

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

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枯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

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12.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________________,第⑤⑥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14.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16.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17.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表达交流】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奉为时尚。

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

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