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隶书代表作品

合集下载

汉代隶书

汉代隶书

汉代隶书的风格
•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 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 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 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 ,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 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 隶“八分”的说法。
• 《华山碑》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 波磔秀美。
• 《孔庙碑》 • 《朝侯小子残石》
《 华碑》

碑 》
《 孔 庙 碑 》
《 礼 器 碑 》
《 朝 侯 小 子 残 石 》
《朝侯小子残石》
法飘字 劲逸体 健,秀
笔美
㈣舒展峭拔,烂漫多姿
• 《石门颂》 • 《杨准表记》 • 《仓颉庙碑题铭》 • 《沈府君神道阙》
汉 代 隶 书
㈠茂密雄强,浑穆厚重
• 《鄐chu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 《郙阁颂》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
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 ,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 • 《西峡颂》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 ,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 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 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 《封龙山碑》
• 《曹全碑》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 行,长短兼备,神采华丽秀美飞动 。
• 《乙瑛碑》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 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 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 《史晨碑》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 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

《 郙阁颂》 雍派笔
㈡方整劲挺,斩截爽利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

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1 )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 )西狭颂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公元171 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形体规整,结构严谨,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对汉代隶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隶书的产生和发展1. 隶书的产生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字书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促进了文字书写技术的统一。

为了适应繁忙的行政机构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推行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然而,小篆的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实际使用的书写形式,于是隶书便应运而生。

2. 隶书的发展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经过汉武帝时期的规范和晋代的改革,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形式。

汉武帝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对文字的管理和规范,他下令选用隶书为官方行书,并设立了隶书馆。

汉武帝还特别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苍、杨雄等人,向他们学习隶书技艺。

这些举措促进了隶书的发展,使其成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使其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隶书的特点和风格1. 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线条流畅。

其笔画粗细适中,线条的厚薄和长短均匀平稳,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秩序明确,构图简洁,注重横平竖直,各部分协调统一。

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2. 隶书的书写技法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撇捺、横折等。

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笔尖轻轻一点,形成点状的笔画,用以装点衬托字体的整体氛围。

撇捺是指在书写时,向下或向上加以一定的力度,形成撇或捺状的笔画,使字体显得更加饱满有力。

横折是指在书写时,将笔尖向左或向右一扭,形成倾斜的笔画,赋予字体更多的活力和动感。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碑刻隶书非常有特色。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汉代碑刻隶书的十种类型,并对每一种进行简要介绍。

1. 《丁令碑》:这是一种记载丁令事件的碑刻。

丁令是汉代的一个官员,他在任职期间为民众办理了很多实事,深受人民的爱戴。

这个碑刻记录了丁令的事迹,表彰了他的贡献。

2. 《秦汉诸侯王碑》:这是一种记录秦汉时期诸侯王的碑刻。

这些碑刻记载了诸侯王的姓名、封地和功绩等信息,是研究秦汉时期地方政权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3. 《汉武帝碑》:这是一种纪念汉武帝刘彻的碑刻。

汉武帝是汉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碑刻记录了汉武帝的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4. 《韩非子碑》:这是一种纪念韩非子的碑刻。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韩非子》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碑刻记录了韩非子的事迹和他的学说。

5. 《张骞碑》:这是一种纪念张骞的碑刻。

张骞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使节和探险家,他率领使团成功地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个碑刻记录了张骞的事迹和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6. 《郑国渠碑》:这是一种纪念郑国渠的碑刻。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工程师,他设计并修建了郑国渠,为中国的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碑刻记录了郑国渠的事迹和他的技术成就。

7. 《铜雀台碑》:这是一种纪念铜雀台的碑刻。

铜雀台是汉代的一座重要建筑,是皇帝举行宴会和接见重要官员的地方。

这个碑刻记录了铜雀台的建造过程和它的历史意义。

8. 《三蒙碑》:这是一种纪念三蒙的碑刻。

三蒙是汉代的一位著名将军,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击败敌军。

这个碑刻记录了三蒙的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9. 《太学碑》:这是一种纪念太学的碑刻。

太学是汉代的一所重要学府,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地方。

这个碑刻记录了太学的历史和它的教育成就。

10. 《九章算术碑》:这是一种纪念九章算术的碑刻。

东汉隶书曹全碑

东汉隶书曹全碑
《曹全碑》释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龀好学,甄极瑟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於心,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世载德,不陨其名,及其从攻,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率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簿官,迁右夫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网,潜隐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复举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禄福长,訞贼张角,起兵幽冀,兖豫荆杨,同时并动,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于时圣主谘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余烬,芟夷残,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量,俊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钱籴米粟,赐癃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宰、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邮,百姓襁负,反者如云,辑治廧屋,市肆列陈,风雨时节,岁获丰年,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县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灾害,退于戊亥闲,兴造城郭,是后旧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廓广听事官舍,廷曹郎合,升降揖让朝觐之阶,费不出民,役不干时,门下掾王敞,录事掾王毕,主簿王历,户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颛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纪功,其辞曰:懿明后,德义章,贡王廷,征鬼方,威布烈,安殊荒,还师旅,临槐里,感孔怀,赴丧纪,嗟逆贼,燔城市,特受命,理残圯,芟不臣,宁黔首,缮官寺,开南门,阙嵯峨,望华山,乡明治,惠沾渥,吏乐政,民给足,君高升,极鼎足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历代隶书碑帖大全

历代隶书碑帖大全

历代隶书碑帖大全
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历程悠久,历代隶书碑帖众多。

以下是部分著名的隶书碑帖:
1. 《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是东汉时期重要的隶书碑刻之一,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为“孔庙三碑”。

其书风沉着厚重,笔力雄健,是学习隶书的重要范本之一。

2.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书法风格工整精细,是学习隶书时必不可少的范本。

3. 《史晨碑》
《史晨碑》是东汉时期刻在石上的文字,其书法风格端庄秀丽,笔划严谨,结构匀称,也是学习隶书的经典之作。

4.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书法风格秀丽典雅,笔划流畅,是学习隶书时的重要范本。

5. 《华山碑》
《华山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书法风格宽绰庄重,气势恢宏,是学习隶书时的重要范本。

6.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刻在石上的文字,其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书法风格严谨工整,是学习隶书时的重要范本。

除了以上列举的历代隶书碑帖外,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隶书碑帖,如《熹平石经残石》、《张迁碑》、《鲜于璜碑》等。

这些碑帖都是学习隶书的重要范本,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隶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汉代的隶书发展历程

汉代的隶书发展历程

汉代的隶书发展历程汉代隶书发展历程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中国书法艺术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隶书在汉代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隶书是由古代篆刻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具有工整、严谨的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汉代隶书的发展历程。

汉代隶书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西汉隶书和东汉隶书。

西汉隶书以刘邦时代为起点,到汉武帝时期为止。

当时,汉朝许多重要公文、碑刻等文献都使用隶书书写。

西汉隶书主要以刘邦时期的“尚书隶”为代表,这是一种笔画清晰、结构分明的字体,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

随着汉武帝时期的中书、侍郎等重要文官不断使用隶书写公文,汉代隶书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规范、工整的字体。

东汉隶书时期,隶书由于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隶书书法家们不断探索创新,吸收了当时其他字体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东汉隶书的代表作品有刘仲节的《刘平仲碑》,这是一座全身的自傲之作,给人以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之感。

刘仲节以工整的字形、流畅的笔势和严谨的结构,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书写风格,被后人称为“后汉隶”,成为东汉隶书的典范。

东汉末年,由于内外战乱的影响,文化艺术受到很大的冲击,书法艺术也走向了衰落。

然而,东汉末年的隶书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作为汉代隶书发展的继承者,他们不仅对隶书字形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还对隶书的书写技巧和用笔方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

总结起来,汉代隶书的发展历程表明,隶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分支,经过汉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它既继承了篆刻的精华,又吸取了其他字体的优点,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为后世的书法家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

汉代的隶书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独特风采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隶书的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的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的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汉代隶书中,隶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书写文书的主要书体,并且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隶书的形成和发展汉代隶书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隶书的来源和发展汉代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隶书是一种行书的变体,流传于古代的秦国和齐国。

汉代隶书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 隶书的规范化汉代隶书在书写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化,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严谨规范性的书体。

同时,在汉代初期,隶书还受到了印章文化的影响,书写的规范化与印章文化相辅相成,使得隶书在当时的文书书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隶书的流行与推广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书体。

汉代隶书的流行,也为后来的楷书、行书等书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隶书的书写特点汉代隶书在书写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的流畅与硬朗汉代隶书的线条流畅而有力,具有较强的书写节奏和力度。

在书写时,力度趋向均匀,线条之间的间距也较为合理。

这种线条的流畅和硬朗,使得整体字体显得工整、美观。

2. 结构的稳健与均衡汉代隶书的字体结构稳健而均衡,形态规整。

笔画之间的比例协调,字形的对称性和统一性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这种结构的稳健和均衡,使得隶书的书写规范性较高,有利于书写的流畅与美观。

3. 线条的笔法运用汉代隶书在书写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笔法。

包括颤抖、颠勒、醉勒、跌折等多种笔法的运用,让整体字体显得生动活泼,富有韵律感。

4. 篆书的影响汉代隶书还受到了篆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篆隶风格。

这种隶书的书写风格,既具有篆书的古拙、刚劲,又具有隶书的流畅、优美,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书体。

汉代隶书的书法家及代表作品在汉代,有许多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张迁碑笔法

张迁碑笔法

张迁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其笔法独特,具有浓郁的汉
代简书风格。

以下是张迁碑的笔法特点:
1. 方笔为主:张迁碑中的字形以方笔为主,笔画转折处多为直角,线条清晰、刚劲有力。

2. 粗细变化:张迁碑的笔画粗细变化明显,粗笔和细笔的对比
使得字形更加生动。

3. 圆润饱满:张迁碑中的字形饱满、圆润,笔画之间的连接处
多呈弧形,线条流畅自然。

4. 捺画夸张:张迁碑中的捺画较为夸张,捺脚较高,捺尖较宽,使得整个字形更加稳定。

5. 钩画锐利:张迁碑中的钩画锐利有力,钩角分明,给人以明
确的方向感和力量感。

总之,张迁碑的笔法具有独特的特点,既保持了隶书的古朴,又
增添了几分灵动、活泼的气息。

书法史上八大隶书风格、特点鉴赏

书法史上八大隶书风格、特点鉴赏

书法史上⼋⼤⾪书风格、特点鉴赏汉字分为篆、⾪、⾏、草、楷五种书体。

但就今天看来,楷、⾪、⾏书很实⽤,在现实⽣活中⼀直被⼴泛地运⽤。

其中,始于秦代,成熟于汉代的⾪书,作为书法艺术的⼀种书体,⼀直被书家所推崇,并成为⼀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书起源于秦朝,由篆书发展⽽来。

⾪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化弧为直,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波三折”。

今天,史上最美8⼤⾪书碑帖,终于聚到⼀起了!01/张迁碑《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

古朴淳厚,雄强⼤⽓,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表作。

通篇运笔多采“⽅笔”,⽤笔棱⾓分明,具有齐、直、⽅、平的特点。

笔道粗细介于⼆分笔与三分笔之间。

字内布⽩较少,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每个字所占⽤的空间也较为匀称,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

该碑在结体上以扁⽅为主,构字形态独特,⽅整劲挺,结构谨严,笔法凝练。

书风端正朴茂,⽅劲雄浑。

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也见灵动之⽓,沉着有⼒,古妙异常。

02/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国宝级⽂物),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刻于东汉中平⼆年(公元185)⼗⽉⼆⼗⼀⽇。

曹全碑是汉代⾪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

从此碑的书艺上看,其⽤笔特征是很明显的。

逆⼊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很少有⼤蹲⼤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婉丽绰约,明媚多⽅。

此碑的阴柔之美为其特⾊。

婀娜多姿,体态窕窈,艳⽽不俗,秀⽽尤清,中宫紧收,精⽓内藏,舒展如群鹤翔翅,雅静端庄,得华贵于古厚之中,寓清秀于风⽉之间,笔精墨妙,丰腴蕴藉,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意⽓灵和,开明丽清雅⼀路。

03/礼器碑此碑是汉代⾪书的重要代表作之⼀。

《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不失沉着,规整⽽不失畅快。

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字字重⼼稳固,通篇⾻⼒通达,神完⽓⾜。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一、石门颂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二、乙瑛碑《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三、礼器碑《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四、华山碑汉代隶书代表,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五、鲜于璜碑《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六、衡方碑《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七、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八、西狭颂《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九、曹全碑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洵神品也。”十、张迁碑《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法令,利用了行政力量规范文字,创造了小篆。

至此,小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隶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而止。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而起的汉代的建立开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

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古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竹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就有打破篆书用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隶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隶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

至西汉隶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二年刻石》等。

-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书。

隶者,篆之捷也。

隶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文字的开端,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为此时的中国文字已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不断经受各种各样的检验。

曹全碑说明

曹全碑说明

曹全碑说明《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

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碑石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隶书,碑阳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第一列一行,第二列二十六行。

第三列五行,第四列十七行,第五列四行。

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1956年移立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

清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秀韵则有《曹全》、《元孙》。

(《广艺舟双楫》)曹全碑----古文翻译[原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

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

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境)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

枝分叶布,所在为雄。

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

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

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

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译文]: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

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

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

乙瑛碑隶书高清全文及译文

乙瑛碑隶书高清全文及译文

乙瑛碑隶书高清全文及译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乙瑛碑的背景和历史
2.乙瑛碑的内容概述
3.乙瑛碑的译文解读
4.乙瑛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正文
乙瑛碑是一块刻有隶书的石碑,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西北部的乙瑛山上。

乙瑛碑的刻制年代约为公元前 154 年,是汉代早
期的石刻之一。

碑文共 12 行,每行 60 字,全文 720 字,记录了汉代皇帝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乙瑛碑的内容概述
乙瑛碑的内容主要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赞扬,以及对汉代皇帝的尊崇。

碑文开头写道:“皇帝制曰:‘敬奉圣道,勉励学艺。

’”这句话表达了皇帝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对学术的鼓励。

接下来,碑文详细记述了孔子的功德和成就,包括他删定五经、创作《春秋》和《孝经》等。

此外,碑文还提到了孔子的后裔孔鲋,以及皇帝对孔鲋的封赏。

乙瑛碑的译文解读
乙瑛碑的译文如下:
皇帝制曰:敬奉圣道,勉励学艺。

前鲁相乙瑛上书说道:皇帝曾下诏书,要求尊崇圣人之道,勉励学习六艺。

孔子着书《春秋》和《孝经》,删定五经,演绎《易》经的系辞。

孔子的后裔孔鲋,有德行,皇帝给予他很高的封赏。

乙瑛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乙瑛碑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隶书书法上。

乙瑛碑的隶书字体规整、秀美,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

乙瑛碑的历史意义在于它记录了汉代皇帝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文化背景。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有:
1.《石经》:是东汉时期刻成的,共46卷,收录了《周礼》、《仪礼》、《礼记》、《尚书》等文献。

2.《张骞碑》: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在阿尔泰山一带所立的石碑,记录了他的旅程和对西域地理、人文、历史的描述。

3.《武侯祠汉简》:是西汉时期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所用的兵书,包括了诸葛亮的战略和策略思想。

4.《岳阳楼记》:是东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游览时所写的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5.《广陵散》:是东晋琴师吴景略所作的琴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珍品。

石门颂名词解释

石门颂名词解释

石门颂名词解释
石门颂是一部古代石刻文字作品,创作于东汉末年。

这部作品刻在甘肃省石门水库旁的石头上,是汉代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石门颂讲述了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而修建石门水库的故事。

石门颂是一篇赋文,通过对石门修建过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谴责和对统治者暴政的不满。

拓展:
石门颂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隶书是汉代晚期出现的字体,其特点是笔画平直,方折分明,给人以刚劲有力的感觉。

石门颂的隶书字体,结构严谨,笔画秀丽,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作之一。

石门水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石门水库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石门颂在中国书法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石刻文字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汉代隶书作品

汉代隶书作品

汉代隶书作品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

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碑石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隶书,碑阳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第一列一行,第二列二十六行。

第三列五行,第四列十七行,第五列四行。

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1956年移立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

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品评清梁巘:学隶初临《曹全》易飘。

(《评书帖》)清朱履贞:惟《曹全碑》,明季始出土,于汉碑中最为完好,而未断者尤佳。

迩来击拓既久,字迹模糊,时人重加刻画,惟碑阴五十馀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

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

隶书横笔的特征是蚕头燕尾

隶书横笔的特征是蚕头燕尾

隶书横笔的特征是蚕头燕尾
汉隶是汉代隶书的统称。

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

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

代表作品有《曹全碑》、《张迁碑》。

广义的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

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

古隶包括十七批资料,即秦1-7,汉1-9,汉24。

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平,竖不直。

隶书基本运笔法
横画有平横、波横两种。

平横的写法是:逆锋向左起笔,转锋向右中锋行笔,笔锋略渐渐提起,笔画由粗变细,收笔迅猛空回,形态自然天成。

波横的写法是:逆锋向左下方轻按,转锋向右上方推,使笔头呈"蚕头"状,然后中锋向右运笔,前半段向右上渐渐提行,后半段向右下渐渐按下,使笔画中间细而往上拱,按至波脚稍驻,后向右上边行边提笔,最生出尖锋,形似"雁尾",故横笔有"蚕头雁尾"之喻,是隶书的突出特征。

它常常是一个字的主笔,但应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波画不得在一个字中重复,即所谓"蚕无二设、雁不双飞"。

如"二、王、士"等字。

汉代隶书有什么特点

汉代隶书有什么特点

汉代隶书有什么特点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代隶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书法艺术字体。

那么,汉代隶书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代隶书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法令,利用了行政力量规范文字,创造了小篆。

至此,小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隶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而止。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而起的汉代的建立开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

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古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竹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就有打破篆书用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隶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隶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

至西汉隶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二年刻石》等。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书。

隶者,篆之捷也。

隶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文字的开端,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 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 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 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 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 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 中画沉厚挺拔。
东汉:《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 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 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 宁二年(169)三月。《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 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 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 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西汉: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 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 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 饱满流畅。用笔已规范化,波笔、挑笔形成了特色,字体富 于变化,错落有致而又气脉贯通。
• 东汉:《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 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曹全碑是汉 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 代书家推崇备至。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 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 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 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 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 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东汉:《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 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杨淮 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 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 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 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 张之势。
清代:郑簠,清代书法家,规范的隶书笔法中,加入富于个 性的轻重用笔,或用枯笔,结字也不呆板。与时间稍早的王 时敏相比,郑簠的隶书稍接近汉人和富有古意。其隶书飘逸 虚灵,活脱洒丽。其传世书迹主要有《杨茂源酬于附马诗 轴》、《卢仝新月诗轴》、《浣溪少词轴》及《灵宝谣》
清代: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 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 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 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 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代 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 《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 姿俟赏图》等。
东汉
石碑篆书 、章草及其他
按风格分类 第一类是古朴厚重、茂密雄强类:《郙阁颂》、《西狭颂》、 《衡方碑》、《张迁碑》等。这一类碑刻,总的特点是体方 笔拙,笔力遒稳,气派宏大,浑厚雍容。 第二类是奇纵恣肆类:《石门颂》、《杨淮表记》等这类作 品用笔奔放不羁,纵逸有致。
第三类是典雅工整、法度谨严类:《华山庙碑》、《熹平石 经》、《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 《朝侯小子残石》等。这类作品字体均极工整,中规入矩, 一丝不苟。
《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东汉延熹八 年(165年)十一月《鲜于璜碑》书风方整朴厚,笔法方圆 结合,在存世汉碑中,与晚于它的《张迁碑》同属方笔一派 而有别具特色。碑阴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参差错落,近 两爨书风,真率稚拙。《鲜于璜碑》的出土,为当今书坛提 供了一件新的难得的汉隶范本。
东汉:《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 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 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是汉隶 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 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 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 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 的范本之一
西汉:《莱子侯刻石》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 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 之意写隶,清方朔《枕经堂金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画题跋》:“以篆为隶, 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西汉传世书迹甚少,通过此石,可 窥西汉书风。
• 西汉:《鲁孝王刻石》 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 刻,早期的西汉刻石。形体为隶书,但也夹杂一些篆字结 构。西汉前期(武帝以前)的隶书,承袭秦隶,篆隶夹杂。 由《鲁孝王刻石》可以看出,其结体尚不够方整,无明显 波势,用笔圆转且篆意较浓,其“年”字长脚与出土的这 一时期的汉简(如《流沙坠简》)同趣。
东汉:《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 刻的一方摩崖石刻。该石刻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 汉隶八分 ——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 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 精品,是 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
东汉:《华山碑》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 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 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华 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 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东汉:《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 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石经集中体现了隶书法则, 端庄稳重,笔法铿锵,极为工整严肃,用笔方圆兼备,笔道 丰满厚重,方整沉稳之中多具波势变化,横磔波挑,奥折多 姿,俯仰有致。波挑收笔,有的圆润、有的方整、有的丰满、 有的峭拔,其用笔绝不机械重复。章法整肃庄重,而笔道、 结字都能追求变化,充分体现了汉隶笔法上的丰富性。
清代:何绍基是清代篆隶、碑学集大成的书家,在对清初以 来篆隶笔法进行总结后,不仅隶书在用笔、结体、用墨上守 法出新,行草书也因篆隶技法的娴熟运用而炉火纯青、碑帖 融合了。
汉代各个时期隶书代表作品
按时间分类
石刻隶书:《莱子侯刻石》《鲁孝王刻石》
西汉 缯帛、简牍:《马王堆汉墓帛书》 碑刻隶书:《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 《史晨碑》《乙瑛碑》《张迁碑》 《礼器碑》 《曹全碑》 《华山碑》《鲜于璜碑》《衡方碑》 《朝侯小子残石》
东汉:《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亦称《张迁表颂》 。东汉中平三年刻立(公元186年)。 《张迁碑》古朴淳厚,雄强大气,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 表作。该碑用笔以方为主,许多笔画棱角分明,笔画之间粗 细对比并不强烈,而笔笔饱满,字内布白较少,厚重感、体 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每个字所占用的空间也较为匀 称,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该碑在结体上以扁方为 主,构字形态独特。
• 东汉:《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 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此碑是汉代隶书 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 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 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 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 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 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东汉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 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 德碑。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 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 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 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 之感。
秦代隶书:秦隶出现后,虽然为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1975年底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 十一号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竹简,字径很小,最大的不 过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它的笔画肥、瘦、刚柔、 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姿,其点画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这就是秦隶的墨迹。另外 从上世纪初起,在西北和山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多批竹木简, 战国、秦、汉、晋都有,湮没了二千多年的秦隶墨迹,终于 重现于世。
唐代隶书:唐代的隶书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 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 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隶书家有李隆基、韩择 木、梁升卿、史维则、蔡有邻、殷仲容、李潮、白义眰、归 登等。隶书四大家为: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
唐代《石台孝经》:《石台孝经》,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 解并书,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碑文隶书,十八行,行五十五字,书法工 整,丰腴华丽,结体庄严恢弘。
先秦
汉代 唐代
隶书发展
重要时期
明代
清代
秦代隶书: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慢已 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 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隶书是由 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 基础。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牍和竹简上 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 波势的倾向,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 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 显的隶意。
隶书流变浅谈
魏兵然
定义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
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 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 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 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 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 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 “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