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唐代名僧悟空
![唐代名僧悟空](https://img.taocdn.com/s3/m/d7feffde4a7302768e9939d9.png)
唐代名僧悟空人物简介早年从军,为小吏。
天宝十载751,随中使张光韬出使罽jī宾西域国名,约在今阿富汗喀尔河中下游一带,由于染疾,不能随行,便滞留在健陀罗国今阿富汗喀布尔至印度白沙瓦一带。
独在异乡,举目无亲,又患重病,遂发愿说:“如果病能痊愈,情愿落发为僧。
”不久,果然身体康复,即拜彼国三藏法师舍利越魔为师,皈依佛门,取法号叫“达摩驮都”意为法界或佛舍利。
此后,达摩驮都东渡信都河即印度河,到达迦温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南部,继续学习佛法。
不久,又南下游历了北天竺、中天竺,在今印度北部一带访师求道,巡礼佛迹。
在此期间,他一面钻研佛法,一面学习梵文,使得他对佛教经典有了深刻的理解。
数年之后,他逐渐萌发了归国的念头。
师父知其心志,允其所求,临别之际,送给他三部梵文佛经和一枚佛舍利子。
他取来时的道路,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
他在疏勒和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作了暂短停留,然后北上,到达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龟兹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达摩驮都应当地莲华寺僧人之请,与勿提犀鱼一道翻译了《十力经》1卷。
嗣后,沿着“丝绸之路”北道东归。
途经庭州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西北。
庭州是唐朝北庭都护府驻地,当时的北庭节度使、御史大夫杨袭古笃信佛教,经其倡议,达摩驮都在当地龙兴寺僧人的协助下,与西域高僧尸罗达摩一道翻译了《十地经》9卷和《回向轮经》1卷。
他在北庭滞留了十余年,其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翻译佛经上面,此事至德宗贞元五年789九月十三日才告结束。
恰好唐朝宣慰使段秀明要回朝述职,达摩驮都便随其一道东归。
第二年二月抵达京师长安。
中使段秀明将达摩驮都从佛教圣地天竺带回的一枚佛舍利子和所译的三部经卷一并进奉宫中,经朝廷功德使窦文场奏请,德宗敕命其长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
悟空自离长安到返回长安,前后整整经历了40年,其间经过安史之乱和吐蕃的多次寇掠,回到云阳县省亲时,父母家人早已亡故。
中国佛医,以蔬果为药,治愈众生!百姓:真正一代医僧,药王在世
![中国佛医,以蔬果为药,治愈众生!百姓:真正一代医僧,药王在世](https://img.taocdn.com/s3/m/121da21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1.png)
中国佛医,以蔬果为药,治愈众生!百姓:真正一代医僧,药王在世这位禅僧,年至90岁,可谓万般特别,竟以随处可见的植物蔬果,调料为药,自然为术,治愈万千疾苦众生。
他一生之修行,自身之风骨,寥寥一言,道尽一切:不为金钱,只为布施,弘扬佛门医学,医心医身,普度众生。
此愿更引得大长老本焕和尚收下为徒,继承宏愿,芸芸众生不惜顶礼赞叹:他是真正的一代大药王,真如药师佛再世,自然之佛医。
他即是一代佛医,本焕长老之爱徒,宽恒法师。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当代药佛的修行人生,领悟他以医度生的不凡修行。
1927年汉口,一名男婴就此降临,取名刘恒勤。
怎想知,男孩的出生却是如此幸运,犹如福报一般,一生之命或许在此刻就如冥冥中的命主注定。
他的母亲竟是辛亥革命女杰,妇女运动先驱者徐宗汉之养女,上海一代名医徐志昭。
母亲更是传承养母徐宗汉之风骨,在革命年代不遗余力救死扶伤,成为一方佳话。
中为徐宗汉如此一来,恒勤的一生宿命,昭然若揭。
别人家的孩子,本本唐诗古词,儿歌三百首,声声入耳,耳濡目染。
玩具泥娃娃在手中把玩,就这么组成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刘恒勤竟是寥寥中医口诀,袅袅药香,充斥在身旁,手中把玩的物件更是这一针一灸,满身经络的人体塑像。
在母亲的熏染,家风的影响下,自幼之时的刘恒勤心中一念如一颗种子,就此扎根。
看着母亲救死扶伤的一情一景。
一番决心志向更是油然而生:“我要像母亲一样,当个医生。
”决心化为信念,可谓坚如磐石。
如此一来,年幼的刘恒勤立志学医,追随母亲脚步。
这一生就这么早早定下了命数。
将来,他定能继承母亲之风骨,弘扬医者仁心。
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切的因缘,却成了这万般佛果下的根基。
眼前的这位医者药童竟会在未来成了百姓心中的大医者,终成一代佛门医王。
可如今,他的世俗之路,仍是有条不紊。
如果说,你这一生之任早已了然于胸,毅然决然,不可动摇。
那么,全世界都会为你铺砖添瓦。
这世俗学医之路,竟如走上了杨康大道,可谓万般殊胜。
一位位老师在人生路上一一成了伯乐,只为成就刘恒勤这人间大任。
早期的医生从僧侣而来?
![早期的医生从僧侣而来?](https://img.taocdn.com/s3/m/e5bf36380b4c2e3f572763ab.png)
早期的医生从僧侣而来?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医学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医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佛教僧侣们大多通达五明之学,特别是医方明,这些僧人援佛入医,以医弘教,对病患施以救济,也留下不少经典医学著作,对社会贡献良多。
汉至南北朝时期,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高僧参与医疗行为也在中国十分盛行,为中国日后医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佛教的知识体系中,有所谓“五明”的说法,“明”为学问、学科之意,“五明”即指五门学科,包括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其中的医方明便指医药知识而言。
在佛教经典中,有不少论及医药的书籍,据《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载,大约六朝时,由印度、西域传入中国的医药典籍有十二种。
佛教宣扬普度众生的思想,其中涉及到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和如何减少现世人生之痛苦的问题。
无论是凡人还是僧人都会遇到身体的疾患,对于僧人而言,掌握一些必要的医药知识既可以方便救助僧人本身,也可以救疗众生,符合佛教的教义,所以僧道之中,精通医术、有独得之秘者不在少数。
早期的僧医深受印度浓郁宗教色彩的影响,当时的治疗多注重持咒念佛、以法为药。
晋怀帝时来华的佛图澄大师,曾为后赵明帝石勒的义子石斌疗疾,当时石斌已暴病“身亡”,佛图澄口诵咒语,手执杨枝,将水洒在石斌身上。
结果患者须臾能起,不久便平复如初。
类似的记载在当时的文献中记载颇多,如来华僧人佛陀耶舍用药水加咒为患有足疾的弟子洗濯,结果足疾痊愈,最终能疾行如常。
又如刘宋初年来华的印度僧人求那跋摩亦善医,博通“医方咒术”等。
这些“咒术”究竟是心理疗法,还是疗疾的障眼法已不可知,但在当时的确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治病疗疾之余,自然也达到了以医弘教的目的。
除了这些精通医术的外来僧人之外,汉地佛教信徒也逐渐增多,其中不少都以医术高超而闻名。
于法开是晋代医家,据说其“祖述耆婆,妙通医法”。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形容于法开的医术高超,于法开曾遇到一名难产孕妇。
佛教与医学:医僧(僧医)的形成
![佛教与医学:医僧(僧医)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9e8c513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73.png)
佛教与医学:医僧(僧医)的形成选自学苑出版社新书《佛教文化与艺术》,本文留言排第一、第二者,各赠本书1册。
所谓僧医,就是指僧家之医学,或者具医技之僧人。
据史料记载,萧山竹林寺女科(妇科),建于五代时期,寺院的僧人,得到高人传授的秘方,从而创设妇科。
——据考证,产后的名方“生化汤”,就起源于此秘方。
竹林寺女科原衣钵传习,秘不外传,到了清朝末年,已达到九十七世。
到了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方有不同版本,刊行于世,自此影响益广,名闻海内外。
竹林寺女科是一个科。
)再如,卢山僧人法坚,以医术闻名天下,宋太祖召见,赐紫云袍,号“广济大师”。
此外,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代僧人奉真,擅长望诊,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名闻京都。
无疑,以上这些群体的或个体的行为,都属于僧医。
佛教还充实了中药学宝库。
最典型的,是密陀僧的来由。
传说有一樵夫,在嵩山砍柴,遇恶狼惊吓过度致病,失音不能言。
刚好有一个僧人从这里经过,“取出一物,似铜非铜,似金非金,研末令服。
失音症状,随即消失”。
樵夫即会说话,他于是问药名,僧人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僧人的本意是教他念阿弥陀佛,但樵夫不懂,还在问药名。
后来也有人患类似的病,樵夫也用该给其他人治病,也很有效。
别人就问樵夫药名,樵夫“一时无言”。
只想起那个僧人一直念阿弥陀佛,所以他就答:“这个药叫密陀僧”。
这是中药密陀僧的来由[1]。
至宋时,《图经本草》记载密陀僧的详细制作工艺。
此外,麝香、荜茇、胡椒、阿魏、刺蜜、天竺桂、沉香、苏合香、牛黄、丁香、龙脑、木香、白豆蔻、乳香、没药、郁金、诃黎勒、返魂香等单味药,都是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后来被收录《本草经集注》。
一些复方(如耆婆万病丸、黑锡丹、片仔癀、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黄丸等),或来自印度,或来自佛教寺院。
另据作者考证[2],在我国古代还有专门从事中药生产及加工的“药僧”。
药僧不仅为佛教的慈善事业作了很大贡献,还促进了中药学发展。
古文医德故事
![古文医德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77e565b6c85ec3a87c2c5a3.png)
2006-11-142.良医救人【原文】范公讳彬①,家世业医,事陈英王为判太医令②。
常揭家资以蓄良药,积米谷。
人有孤等疾病者寓之于家,以给毡粥③救疗……活千余人,名重当世。
后有人扣门急请曰:“家有妇人卒暴血崩如注④,面色稍青。
”公闻之,遽往;出门而王使人至,曰:“宫中贵人⑥,有发寒热者,召公看之。
”曰:、“此病不急,今人家命存顷刻,我且教彼,不久便来。
”中使⑦怒曰:“人臣之礼安得如此!君⑧欲救他命,不教尔命耳阶”公曰:“我固有罪,亦无奈何!人若不救,死在顷刻,无所望也!小臣⑨之命,望在主上⑩,幸得免死,余罪甘当。
”遂去救治,其人果活。
少顷,来见王。
王责之,免冠○11谢罪,敷析真心○12。
王喜曰:“汝真良医,既有善艺,又有仁心。
以恤我赤子○13,诚副余望○14也!”(选自明·黎澄《南翁梦录》)【注释】①范公讳彬:即范彬。
公,对男子的尊称。
讳,古时对尊长不直称其名,故曰讳。
②太医令:医官职称。
掌管医药的行政长官。
事,侍奉。
③毡粥:稠粥。
④如注:好象流水。
⑤速往:急忙前去。
⑥贵人:妃嫔的称号,皇后之下即称贵人。
⑦中使:皇宫之中受役使的人,指宦官。
⑧君:对人的尊称。
⑨小臣:封建官吏和百姓对君主的谦卑自称。
⑩主上:主,指一国,或一家之主。
上,指皇上。
此指陈英王。
○11免冠:脱帽。
古人去冠表示谢罪。
○12敷析真心:解释心里的真实想法。
○13恤我赤子:怜悯我的黎民百姓。
○14诚副余望也:正符合我的希望啊。
6.徐灵胎恫瘝在抱【原文】徐灵胎①云:乌镇莫秀东患奇病,痛始于背,达于胸胁,昼则饮食如常,暮乃痛发,呼号切夜,邻里惨闻。
医治五年,家资荡尽。
秀东欲自缢②。
其母曰:“汝有子女之累,尚须冀③念。
我如我死,免闻哀号之声。
”欲赴水,其戚怜之,引来就医。
余曰:“此病瘀血留带经络也。
”……因留于家,用针灸熨榻④煎丸之法,无所不备,其痛渐轻亦渐短,一月而愈。
其人感谢不置⑸。
余曰:“我方欲谢子耳!凡病深者,须尽我之技,而后奏功。
一僧一首诗,一诗一世界,唐代诗僧大盘点
![一僧一首诗,一诗一世界,唐代诗僧大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65fab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2.png)
一僧一首诗,一诗一世界,唐代诗僧大盘点文/时间领主1一般认为,佛教在两汉时传入中国,却影响不大,直到南北朝时期,大肆兴建寺庙,佛教才得以弘扬,并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
据史料记载,在现存唐诗中,关于佛教的诗作有4598首,诗僧有365人,可见诗僧在唐代诗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派别。
诗僧,顾名思义,就是能写诗的僧人,但实际上特指以诗著名的僧人。
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除专门介绍了灵一、贾岛、皎然、贯休等诗僧外,还列举了护国、归仁等45名诗僧。
他认为,其中灵一、灵澈、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8人是成就最高者。
此外,还有寒山、文秀、道世等人,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有诗僧就有僧诗。
唐代僧诗绝大部分产生于中晚唐,刘禹锡在《唐灵澈上人文集序》中说,“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右。
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
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
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
昼公之后,澈公承之。
”基本上梳理了唐代诗僧的传承。
与其他唐诗相比,僧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狭窄,题材多集中在应酬赠答、留恋山水、隐逸雪月等,形式多为五律,而风格则以清苦为主。
范仲淹在《对床夜话》中说,“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余者率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限于篇幅,小编只能将其中几位诗僧的作品分享给大家。
先说灵一。
灵一俗姓吴,广陵人,9岁出家,师从扬州龙兴寺法慎法师。
他是唐代诗僧的倡导者,诗作在浓厚的世俗情调中透着深厚的佛教义理。
其代表作为《栖霞山夜坐》——山头戒坛路,幽映云岩侧。
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
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
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
该诗首联写月下戒坛路,山岩隐隐映现在幽暗的夜色里。
中间写诗人夜坐栖霞山的景色,尾联则道出心中疑问:为何夜间来此,看到的一切与白天完全不同,呈现出另一种美。
这个问句似问实答,带有禅的思索。
河内昭圆说:“黄昏时分令人凄迷的迷蒙景色、冷淡沉静的气氛,灵一寻求的是这样的美。
医生的诗词
![医生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8af72ae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5.png)
医生的诗词医生,有着专供业术的心;医生,有着甘于寂寞的.心;医生,更有着救世济人的心。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医生的诗词,欢迎大家阅读。
《观棋长吟》年代: 宋作者: 邵雍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
搜罗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范围。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杀多项羽坑秦卒,败剧符坚畏晋师。
座上戈铤尝击搏,面前冰炭旋更移;死生共抵两家事,胜负都由一着时。
当路断无相假借,对人须且强推辞;腹心受害诚堪惧,唇齿生忧尚可医;善用中伤为得策,阴行狡狯谓知机。
请观今日长安道,易地何尝不有之?《腾腾》年代: 唐作者: 韩偓八年流落醉腾腾,点检行藏喜不胜。
乌帽素餐兼施药,前生多恐是医僧。
《重画知识壁》年代: 宋作者: 释了惠幸自十方无壁落,谁将五彩画虚空。
善财眼裹生花医,去却一重添一重。
《卧疴》年代: 宋作者: 罗与之六尘缘影政堪嗟,二竖乘虚势益加。
忆昔鼻头能出火,即今眼底已生花。
妇言伐性多因酒,医戒伤生少试茶。
悟罢本来安得病,角弓谁使认为蛇。
《送医工郭耕道》年代: 宋作者: 方回上古三皇轩农羲,天始有柱地有基。
腹虚与实疗民饥,心塞与开植民彝。
保民性命专厥司,握生杀权名曰医。
万事万物有偶奇,一阴一阳之所为。
五运六气相参差,流行百骸敷四肢。
河堤蚁窍如针锥,荣卫微爽颠不治。
沉里浮表数及迟,指下难明审毫里。
能肉其骨扶其危,神圣工巧古所推。
汴梁凯旋并门师,代州之郭天下知。
半留中原半南移,大方脉科三百朞。
黄金台边驿骑驰,大树古巷传言丝。
趣装北上扬喜眉,药囊香细温风吹。
肘后之祠神护持,本草我亦一二窥。
素问难经手曾披,但于一事似有疑。
左右心肝贤肺脾,女人反此背看之。
叔和脉经无比辞,托名为诀翻支离。
尺盛尺弱分两岐,句拙语俗意有疵。
举世附和莫钳锤,惟晁公武能辨兹。
欲攀易牙别渑淄,郭侯去矣不可羁。
丹砂赤箭参术芝,豕苓鸡雍败鼓皮。
百发百中谨所施,楼护侯鲭勿涎垂。
弘景当有还山期,赠行聊效黄庭诗。
《医师行,赠袁炼师》年代: 元作者: 杨维桢大茅先生上天司死生,每岁考校月之二日为嘉平。
佛教医疗救助
![佛教医疗救助](https://img.taocdn.com/s3/m/dc16972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3.png)
佛教医疗救助中国古代佛教的医疗救济慈善事业非常兴盛,佛教慈善机构有佛教僧人设置,也有朝廷设立的慈善机构,并甄选德才兼备且名望甚高的僧尼管理。
佛陀被视为大医王,依其教说,可疗众生诸病,因此自古以来,佛寺不仅是出家人潜心修行的净地,亦是身心机能发生障碍时用于疗养的重要处所。
唐代,佛教僧人开始在佛教寺院中设置“疠人坊”,故名思议,“疠人坊”专门收容治疗“疠人”。
“疠人”是麻风病人,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的疾病,为不治之绝症。
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没有救治的方法和药物,而僧医为病人“吮脓洗濯,无所不为”,体现了僧人群体慈悲怜悯的奉献精神。
“(洪)昉于陕城中,于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
”寺庙在“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从侧面体现佛教在当时的极大发展,拥有田产建造病坊,救助病人。
唐代,在长安和洛阳开始设立悲田坊,用来社会救治,“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
”悲田坊是唐代佛教慈善机构的名称,来源于佛教慈善思想“悲田”,宋代叶庭珪认为“悲田。
供父母曰恩田;供佛僧曰敬田;供贫病曰悲田;总名曰福田。
”社会救济、救治病人是悲田坊的一大目的。
至此,佛教医学通过设立慈善机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论是下层民众,还是统治阶级,都得到了僧医良好的救治。
两宋时期,对外战争延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较为频繁等因素,致使宋代疫病时常发生。
在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一书中指出北宋皇帝十分重视防疫工作,对大疫之流行都有安置救护和收容治疗。
黄敏枝于《宋代佛教各寺院与地方公益事业》论述了佛教与医疗的关系,认为其乃中国佛教体现大乘精神的社会救济事业之一环,且约略论及僧人为人医疗而有医僧之名,并举出寺院开设药局、为人医疗的实例。
宋代的“福田院”同样是由佛教寺院主办,在佛教寺院中修建救治场所,由寺庙收养救治,并由僧人进行救治和管理。
僧人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从事治病利人的慈善事业,最为体现佛教慈悲的教义。
8位唐宋诗僧
![8位唐宋诗僧](https://img.taocdn.com/s3/m/6aee01a3a32d7375a5178060.png)
8位唐宋诗僧诗僧,意为通晓文艺,善于诗作的僧人。
一般特指唐代江左之诗僧。
通俗点说,诗僧就是善写诗作的僧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文艺的民族,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僧人也不例外。
诗词君要给大家推荐8位诗僧,8首经典诗词,一起来欣赏下诗僧们的文采飞扬吧!灵澈:唐代人,本姓杨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
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
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刘长卿有《送灵澈上人》诗传世。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韦丹是唐代名臣,与灵澈交好,韦丹写诗对灵澈透露出想隐退之意,灵澈以此诗作答。
这首诗中一方面如实地介绍作者自己清净修行,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涯,另一方面也讥讽那些趋赴清高却又恋栈官位的官僚们虚伪的行为。
诗写得浅显通俗,却很有内蕴。
寒山:唐代著名诗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
《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此诗主要写作者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
这首诗使用大量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
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齐己:晚唐诗僧,出家前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宁乡人。
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
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中国神话人物及佛教神话人物之唐玄奘
![中国神话人物及佛教神话人物之唐玄奘](https://img.taocdn.com/s3/m/4f9937e6aeaad1f346933f57.png)
一岁,意欲东返。
戒日王于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
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
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
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
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
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
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师所赍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
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
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玄奘(6张)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
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
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师尝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
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
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寿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
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唐代佛门药僧之考证
![唐代佛门药僧之考证](https://img.taocdn.com/s3/m/cc88d1e6c8d376eeaeaa31dd.png)
唐代佛门药僧之考证
李熙灿 赵小 军 谢 虹 谢雨露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中图分类号 : K 2 4 2 文献标识码 : A D OI : 1 0 . 1 6 8 7 1 4 . c n k i . k j wh a . 2 0 1 7 . 0 2 . 0 7 1
统 计表 明 , 药僧所 种植 之 中药不下 3 0种 , 包 括菌类 药、 果 实 类药、 叶类药、 花类 药, 及 药食两用之植物 。此外 , 《 全唐诗 》
还 生动地 描述 了采 药、 收晒 、 加工 、 贮藏 、 熬 制等 药事活 动。
1“ 药僧” 称谓 之起 源 与考证 之 途径
“ 药 僧” 之称谓 , 始见于宋诗 “ 药僧 和露扫松花 ” _ 1 J 。据此
药僧对佛教 的贡献表现为三个方面 : 美化 寺院环境 、 为佛教
提供 药食 、 从 事医药布施 。
推测 , 药 僧早在宋代之前就 已经存 在 。清代 蒲松龄 曾以《 药 僧》 为题写过讽世小说一篇 ; 2 0 0 8年汶川大地震 时, 少林寺 药僧前往救灾 , 颇受现代媒体关注[ 3 1 。不过 , 由于药僧生活的 隐逸性 , 世人知之甚少 。本 文通过对 《 全唐诗》 近 5万首诗的 检索 , 发现 9 0 余 首与唐代药 僧相关 的诗 。以这些诗为史料 ,
事 中药生产 的僧人 。不少 药僧 , 终 其一生 , 其活动 范围仅 限
于山间林 下, 世人难窥其貌。有唐一代, 诗人辈 出, 颇 有佛 缘 深厚者 , 与药僧结林 下之交 , 得 以睹见其 真面 目, 并 如实 记 录在《 全唐诗》 中。《 全 唐诗》 成为后世 了解 药僧 真实面貌 之
深师\梅师及其著作考
![深师\梅师及其著作考](https://img.taocdn.com/s3/m/cfc9eefbc5da50e2534d7f80.png)
深师\梅师及其著作考南北朝著名医家僧深(又称深师),其撰写的《僧深药方》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盛行在唐宋期间,被后世医家在方书中大量引用。
然而对于僧深的具体生卒年代,至今无人进行细致的考证。
人们一般根据孙思邈对深师的记载:“又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1],而得出僧深为生活在刘宋期间南朝人的结论。
即使到现代,也很少见对深师的研究。
笔者深感前人对僧深研究的不足,因此利用现有资料对僧深的生卒年代及其活动的时间、地域等进行了初步考证。
1 历史回顾《僧深方》首见于《隋书·经籍志》中《范东阳方》下注:“梁又有……释《僧深药方》三十卷[2]1042……”。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载:“又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1]。
”《旧唐书·经籍志》卷四十七载:“《僧深集方》三十卷,释僧深撰[3]。
”《太平御览》卷七二四:“《千金》序曰:僧深,齐宋间道人,善疗脚气之疾,录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余卷,经用多效,时人号曰《深师方》焉[4]。
”《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深师方》[5]”。
《通志·艺文志》:“医方《释僧深集方》三十卷[6]”。
《古今医统大全·採摭诸书》:“《深师方》,齐宋间道人僧深撰[7]。
”张杲《医说》:“僧深,齐宋间道人也。
少以医术知名,疗脚弱、脚气之疾,为当时所伏。
撰录法存等诸家旧方三十余卷,经用多效,时人号曰《深师方》[8]。
”前人根据上述记载,得出了僧深是刘宋间人的结论。
但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一《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又载:“深师脚气论即梅师[9]。
”直指深师为梅师。
又据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梅师方》:隋广陵僧人,号文梅,善疗瘴疠,医杂证。
悉说单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传,曰《梅师方》云[7]。
”似乎梅师又另有其人。
李时珍所说的梅师与《古今医统大全》中的梅师是否同一人,不得而知。
古代中医:叶天士敬拜医僧,医僧如神
![古代中医:叶天士敬拜医僧,医僧如神](https://img.taocdn.com/s3/m/c80bf23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2.png)
古代中医:叶天士敬拜医僧,医僧如神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浙江举人洪鹏,到京城参加会试。
船刚到苏州,洪鹏就病了,而且很严重。
同伴们急忙雇了一顶轿子,把他送到当地名医叶天士家中。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居住在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
叶天士从小继承家传医学,后来医术渐高,声名远播,每天前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叶天士给洪鹏把脉诊断了一会儿,问道:“不知先生准备到哪里去呢?”洪鹏说:“我忙着赶往京城参加会试,如果在半路上病几天,误了会试可麻烦了。
”叶天士沉吟了片刻说:“你这病,不单单是感冒风寒,过几天由水路改为陆路,还必定会生出消渴症来,到了那时,就无药可医了。
现在脉象已经显露,决计活不过一个月……”洪鹏一听,大惊失色,问道:“先生,真的那么严重?”叶天士说:“脉象已经显现出来了,我先让你吃副感冒药,暂把感冒解决了,好回家乡。
你赶快回家,去见见爹娘妻小,还来得及料理后事。
”说着开了个药方,又让徒弟,把洪鹏的病情,登记在医案上。
洪鹏心事重重地回到船上,不禁长吁短叹,一个同伴安慰他说:“我看是叶天士故弄玄虚,况且他不过是个医生罢了,绝非神仙,你又何必介意呢?”又一个同伴说:“对,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哪能一个月就死了呢?纯粹是骗人。
”第二天,洪鹏吃了感冒药,病情看起来好了些。
同伴们见他身体好转,就鼓动他说:“没事了,还是一块儿进京吧。
”洪鹏自己思忖一番,觉得大考在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就此打退堂鼓,数十年寒窗苦读,不就白白付之东流了吗?人固有一死,与其死在枕席之上,不如死在科场之中。
他打定主意,就与同伴们一起,启程北上。
船行到浦口,遇上了强风,不能渡江,同伴们便与洪鹏一块儿上岸,到附近的金山寺游览。
金山寺层层叠叠的院落,雄伟恢宏的殿宇,吸引许许多多的香客和游人。
山门前赫然挂着一块用隶书写的“医僧”大牌子,洪鹏心想:何不去请教一下?心里也好有个着落,便举步进了寺院去求医。
医学知识之密陀僧
![医学知识之密陀僧](https://img.taocdn.com/s3/m/dfe0a380168884868662d6f6.png)
密陀僧【别名】: 亦名没多僧、炉底。
【性味】: 咸、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1、痰结胸中不散。
用密陀僧一两,加醋和水各一碗,煎干,研为末。
每服取末二钱,以酒和水各一小碗,煎成一碗,趁热服下。
以吐出痰涎为好。
2、消渴饮水。
用密陀僧二两,研末,在开水中浸过,取出,加一点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服时用浓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送下都行。
第一天吃五丸,以后每天增加九丸,直到一次吃到三十丸为止,不可多服,五、六次后,如见水恶心,即可停药。
恶心时可吃点干食压一下。
3、赤白下痢。
用密陀僧三两,烧成黄色,取出研细,每服一钱,醋茶送下,一天吃三次。
4、痔瘘。
用铜青、密陀僧各一钱,麝香少许,共研细,以口水调和涂患处。
5、婴儿泡疮(遍身象鱼鳔,又象水晶,破则流水,疮又再生)。
用密陀僧研末洒敷,内服苏合香丸。
6、惊气失音。
用密陀要一茶匙,茶调服,即愈。
7、腋下狐臭。
先洗净腋下,油调密陀僧末涂上。
另用一钱密陀僧末放入热蒸饼中,夹在腋下。
8、口臭。
用密陀僧末一钱,醋调漱口。
9、口疮。
用煅过的密陀僧,研末,敷疮上。
10、鼻内生疮。
用密陀僧、香白芷,等分研末,蜡烛油调涂患处。
11、一切黑瘢。
用密陀僧二两,研细,人乳调搽。
夜间搽药,白天洗去。
12、夏月汗斑如疹。
用密陀僧八钱、雄黄四钱,共研细。
先以姜片擦皮肤发热,再用此姜片蘸药粉擦汗斑。
次日斑疹焦枯。
13、骨疽(一名“多骨疮”,疮内不时露出细骨)。
用密陀僧末加桐油调匀,摊贴患处。
14、臁疮。
用密陀僧末加香油调成膏,摊在油纸上反复贴患处。
【附方】: 密陀僧和铅丹,功用大致相似:坠痰、定惊、拔毒,是主要的。
膏药中常用密陀僧代替铅丹。
英文名: lead monoxide;lithargyrum;yellow lead;yellow lead oxi de【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https://img.taocdn.com/s3/m/5a08168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c.png)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李熙灿
【期刊名称】《国学(汉斯)》
【年(卷),期】2015(003)003
【摘要】医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医僧”之称谓则始自唐代。
本文以唐诗为史料,分析唐代医僧之概况。
结果表明:唐代医僧大多以本土汉僧为主体;其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针灸、药疗、食疗四种,且疗效颇佳;他们还从事药事活动,如中药种植、中药采摘、药材加工与烹制、药材贮藏;此外,还从事慈善活动,并传播与传承中医学。
总之,医僧对唐代社会贡献颇大,得到社会大众的感恩和信任,医患关系非常和谐。
从其外貌和神态分析,他们大多活得自在、快活。
【总页数】8页(P40-47)
【作者】李熙灿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见贤思齐培植信心养育僧才——从虚云和尚说到现代佛教僧源及教育 [J], 释寂慧
2.绽放在高原上的佛教文化奇葩--介绍《黔僧语录》《续黔僧语录》《了尘和尚事迹》 [J], 张畅
3.应制诗:妥协策略下的政治文本——以梁及唐访寺应制诗中佛教因素的消长为观
照点 [J], 程建虎
4.唐与吐蕃医学交流中的汉族僧医 [J], 郑俊一
5.晚清诗僧的“近代”感知与近代佛教史的端绪——以笠云芳圃的僧诗及其日本见闻为线索 [J], 沈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医和尚》余显斌
![《神医和尚》余显斌](https://img.taocdn.com/s3/m/b0abcf1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a.png)
《神医和尚》余显斌第一篇范文《神医和尚》余显斌《神医和尚》是余显斌的一部力作,以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医者如何在动荡的时代,用医术和佛法拯救世人,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医和尚。
书中,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在医学和佛学领域的探索,以及他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为患者带来福音。
作品中,神医和尚以其高尚的医德和慈悲为怀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医疗环境。
以下一段原文可见一斑:“此时的大唐,风气大开,百废俱兴,医道亦颇受重视。
然而,民间百姓依然疾病缠身,苦无良医。
”这段描述既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医学的重视,也反映了民间百姓对良医的渴望。
书中神医和尚的观点独特,他认为:“医者,佛心也。
佛心者,慈悲心也。
”这一观点不仅犀利地点破了当时医界追求名利的现象,更提出了医者应以慈悲心为根本的医德观。
在此基础上,神医和尚以佛法为指导,践行医术,为患者排忧解难。
作品中,作者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医学、佛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融入其中。
例如,在讲述神医和尚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使故事更具说服力。
读完《神医和尚》,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既展现了医者的担当,又传递了佛法的智慧。
书中神医和尚的形象深入人心,令人敬仰。
作者余显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笔,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第二篇范文《神医和尚》余显斌从历史与文化的双重维度审视余显斌的《神医和尚》,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代医者的生活面貌,还能感受到佛法与医学交融的深刻内涵。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道德和生命哲学的深刻著作。
《神医和尚》中的主人公,以其医术和佛法的双重身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他的行为和思想,不仅反映了古代医者的职业操守,也映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命、疾病和信仰的态度。
禅医-释通林
![禅医-释通林](https://img.taocdn.com/s3/m/76d2e60476c66137ee061929.png)
禅医-介绍禅医,也叫禅武医,少林禅医,中华禅医。
是在印度医学文化和中国医学少林寺释通林介绍禅医邱飞虎,男,1975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人法号:释通林,1995年荣获一级医师1996年荣获百病克星金奖2005年荣获民间特种拳师2001年荣获十大杰出体控师文化的基础上经两千年实践融合后形成的医学流派。
它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以“禅定”为基本法门,以呼吸、观想、气血、经络、脏象等学说为基本理论,运用“气化”、“导引”、“点摩”等基本手段进行诊断、治疗、调养。
少林“医禅”的养生方式表现为:以功法为导,以医药为用,以禅修为髓,以提升生命力为归,其作用正在于激活潜能,锻炼脏腑,改造体质。
多彩多姿的气功健身疗疾诸般功法,历代高僧珍藏秘传之丰富验方,结合超绝凡俗的武技功夫,或养生延寿,或济苦活人,成就无量功德。
2禅医-概述“禅医”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条支脉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禅医贵遗产。
它不但具有神奇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深幽古奥的医学理论。
禅医,是在佛教禅宗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医学流派,故此人们俗称它为禅医。
它不但有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性,而且还有东方宗教的神秘性。
由于它特色突出,所以深受信奉古东方文化人们的爱戴。
禅医具有单传秘教的传统,所以人们多闻其名而少见其踪。
禅医讲:人是物质的组成,同时也组合生成了“生物信息工程”即“生命灵魂”。
人体组合生成的“生物信息工程”具有类物同频的共振性与类它频的干扰性及残留信息的收载性。
人体在物质所能体现的范围中,。
可以用确切的科学方法去解决。
它具重复性!对超物质形式所能钵现的“生命灵魂”就要应时随象,因势力导。
因为,人体生命随时间与空间的变而变化,它象瀑布一样永不重复。
由于生命的不重复性所以研究生命的数证只有借鉴性!中国传统医学中讲精、气、神及魂魄等学说。
实际是古人对生命认识的一种描述。
是一种用语。
用“鬼神”二字描述生命信息的式,单纯的从传统医学上讲,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描述,一种用语,是假名。
中医与佛医的渊源(一)
![中医与佛医的渊源(一)](https://img.taocdn.com/s3/m/a4b29e2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7.png)
中医与佛医的渊源(一)中医遭遇的第一个外来医术是印度佛医我们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而医学是佛教徒的必修科目。
因此,来华传佛教的高僧,多是医坛圣手。
宣扬皈依佛门可以治病长寿,无非就是到和尚庙里去接受印度医的住院治疗。
光靠念经打坐,是不能治病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西汉的时候。
从那时起,印度来华的僧人在中原传佛教的时候也传了印度医术。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关于印度医术在中国的作为就已经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了。
近年来,一些研究佛教医学史的学者发表意见说,晋朝道士陶弘景和葛洪记载的某些医方属于印度医术,不属于中国医术。
到了隋朝,印度医术已经有不少翻译著作出版了。
《隋书·经籍志》就罗列了10部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目录。
时至今日,还有两种印度医术,在我国现代的中医生依然使用。
一个是金针拔内障;一个是肛瘘切除术。
一些写中医著作的人,把金针拔内障写成“祖国医学”,这是错的。
它不属于中医,而是属于印度医。
肛瘘切除术,有人以为它来自西医,其实也错了。
它也是印度古代医术的一种。
而且,这种医术相当古老,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古印度人就已经使用过了。
古印度人发明的肛瘘切除术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我们不是十分清楚。
但是,“金针拔内障”明显在唐朝就已经进入我国了。
唐朝有个著名诗人叫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者。
他就接受过印度僧人的“金针拔内障”手术。
他曾写过一首《赠眼科医波罗门僧诗》,记载了这个事: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这里所记载的“金篦术”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针刺拔除白内障。
毛泽东主席晚年也接受唐由之大一大的金针拔除白内障手术,复明后大声痛哭。
佛医与中医渊源流长,福泽世人,后续再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3), 40-47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cnc/10.12677/cnc.2015.33009History and Story on Chinese BuddhistDoctor from Poetry of the TangXican Li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Email: lixican@Received: Aug. 26th, 2015; accepted: Sep. 9th, 2015; published: Sep. 15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s an ancient religious group,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 has emerged since Eastern-Han Dynasty in China. This group was formally named in Tang Dynasty and well recorded in some an-cient books such as Poetry of the Tang. The present study, however, trie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it based on Poetry of the Tang. It was found that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s in Tang Dynasty mostly were local Han Chinese, and minor of them were foreigners. They usual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the patients, and the therapeutic tools included operation, acupuncture, pharmacotherapy, and food therapy. Most of the treatme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In addition, they also devoted themselves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planting, collecting, processing, decocting, and storage. Some of them were also engaged in charitable activities, medi-cal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l heritage. In short,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ancient China in Tang Dynasty. Therefore, they were highly trusted and honored.The so-calle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ang Dynasty was thought to be very harmonious.From their appearance described in the Poetry of the Tang, they were believed to be happy and free from vulgarity.KeywordsMedical Monk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m, History,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李熙灿李熙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Email: lixican@收稿日期:2015年8月26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9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15日摘要医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医僧”之称谓则始自唐代。
本文以唐诗为史料,分析唐代医僧之概况。
结果表明:唐代医僧大多以本土汉僧为主体;其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针灸、药疗、食疗四种,且疗效颇佳;他们还从事药事活动,如中药种植、中药采摘、药材加工与烹制、药材贮藏;此外,还从事慈善活动,并传播与传承中医学。
总之,医僧对唐代社会贡献颇大,得到社会大众的感恩和信任,医患关系非常和谐。
从其外貌和神态分析,他们大多活得自在、快活。
关键词医僧,唐诗,佛教,历史,中医,中药1. 引言人的疾病不外乎身、心两端。
医能治身病,佛则治心病。
故佛与医融合,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其融合之具体形式,则是医僧(或称僧医)。
2. 医僧与“医僧”的称谓医僧,简言之,即擅长医术之僧人。
有籍可考者,当始自东汉安世高,据《高僧传》“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国王正宫皇后之太子。
聪慧敏达,且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等,乃至鸟言兽语,无不综览通达[1]”(医方,即医学)。
降至后世,佛教普及益广,佛教僧人从事医药者渐多。
除专门治病外,尚有从事医药慈善等事业者,此谓之“涉医僧”[2],当然,涉医僧包括专门从事中药事业之“药僧”。
所以,广义上讲,医僧还应该包括涉医僧和药僧。
本文所指,即广义上的医僧。
虽然,医僧作为一个群体,很早就在我国出现。
但“医僧”之称谓,却要晚很多。
此前的研究文献都认为“医僧”之称谓始于宋代[2] [3],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早在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医僧婗似酲”之诗句,韩偓亦“前生多恐是医僧”之诗句[4]。
所以,“医僧”之称谓,始于唐代。
3. 基于唐诗史料的研究方法与优点有关医僧的记载,散见各种古籍中,但各有侧重点。
中医典籍侧重于医学建树(即所谓“医家”);而佛家典籍则仅载佛门大德。
如,蔺道人系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唐代医僧,也是我国中医骨科奠基人之一,因医术高明,所以载于医家典籍,佛典中未见;再如,医僧释僧伽(略称僧伽,因僧人通姓“释”),道行超绝,名盖当世,见于佛典,而医家不录。
除医籍、佛典外,正史也有关于医僧的记载。
不过,正史只记载对历史有影响者,且正史之记录颇有冲突,盖基于各种政治因素。
唐代医僧僧大通之死即是例证。
据《旧唐书》卷十六,“诏曰僧大通医方不精,药术皆妄……,穆宗令决杖处死”;而该书卷一百八十四“王守澄”条,则云“王守澄,元和末宦者。
宪宗疾大渐,内官陈弘庆等弑逆。
宪宗英武,威德在人,内官秘之,不敢除讨,但云药发暴崩……。
时守澄与中尉……定册立穆宗皇帝”[5]。
这表明,唐宪宗系被内官所害,而非僧大通药术所误。
李熙灿为救医籍、佛典、史书文献之偏颇,本人拟以唐诗为史料,分析唐代医僧之概况。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第一,自安世高至今近2000年,对2000年之医僧史作系统研究,实非易事,故本文研究仅限唐代;第二,有唐一代佛教昌盛,医僧辈出,故对其研究最具代表性;第三,唐诗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固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也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因为它如实记录了诗人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文以《全唐诗》(含补逸) [6]为底本,从中检得与医僧相关的诗作共61首,列举如下:1刘禹锡/赠婆门僧人;2张籍/赠海东僧;3李白/僧伽歌;4包佶/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5白居易/眼病二首;6黄滔/喜翁文尧员外病起;7曹松/山中言事;8徐仲雅/赠江处士;9王建/赠溪翁;10白居易/山居;11王建/饭僧;12岑参/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13陈陶/春日行;14刘禹锡/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15刘商/曲水寺枳实;16张籍/逢贾岛;17杜甫/太平寺泉眼;18[南诏]段义宗/题大慈寺芍药;19杜甫/山寺;20张说/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21王建/江陵即事;22裴度/真慧寺(五祖道场);23皮日休/重玄寺元达年逾八十好种名药凡所……余奇而访之因题二章;24曹松/题僧松禅(一作题僧院松);25陆龟蒙/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二首;26元稹/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依次重用本韵);27姚合/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28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出处之意;29贾岛/赠圆上人;30李端/与萧远上人游少华山寄皇甫侍御;31贾岛/送唐环归敷水庄;32皎然/别山诗;33李洞/赠三惠大师;34许浑/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35徐夤/送卢拾遗归华山;36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37贾岛/送玄岩上人归西蜀;38薛能/好客;39周贺/休粮僧;40陆龟蒙/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41丁仙芝/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42方干/赠中岳僧;43白居易/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44白居易/病中看经赠诸道侣;45王建/照镜;46白居易/兰若寓居;47韦应物/同德精舍养疾,寄河南兵曹东厅掾;48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49白居易/咏兴五首·出府归吾庐;50李敬方/题黄山汤院;51钱起/静夜酬通上人问疾;52崔道融/山居卧疾,广利大师见访;53韩偓/腾腾;54王建/原上新居十三首;55刘商/酬濬上人采药见寄;56郑谷/前寄左省张起居一百言寻蒙唱酬见誉过实却用旧韵重答;57伍唐珪/山中卧病寄卢郎中;58姚合/酬薛奉礼见赠之作;59姚合/送河中杨少府宴崔驸马宅;60薛能/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61元稹/哭女樊四十韵(虢州长史时作)。
本文拟以上述61首唐诗为史料,对唐代医僧的僧籍地、外貌神态、治疗手段与效果、药事活动、慈善活动、医术的传播与传承、医患关系诸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勾勒出唐代医僧之概貌。
无疑,这种研究具有三个优点:第一,如上述,唐诗之记录忠实地表达了诗人之所见、所闻、所感,故具有真实性;第二,通过对上述61首唐诗进行数据对比,具有学术严谨性;第三,唐诗鲜活的语言特色,可以“复活”昔时医僧的形象,故兼具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