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理解

合集下载

【精选】一、“科学探究”的目标与内涵1.什么是“科学探究”探究的课件

【精选】一、“科学探究”的目标与内涵1.什么是“科学探究”探究的课件

2
2.科学探究目标及其典型表现
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3-4岁
1.喜欢接触大自 然,对周围的很 多事物和现象感 兴趣。 2.经常问各种问 题或好奇地摆弄 物品。
4-5岁
5-6岁
1.对自己感兴趣 的问题总是刨根 1.喜欢接触新事 问底。 物,经常问一些 与新事物有关的 2.能经常动手动 问题。 脑寻找问题的答 案。 2.常常动手动脑 探索物体和材料, 3.探索中有所发 并乐在其中。 现时感到兴奋和 满足。
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3-4岁
4-5岁
5-6岁
1.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 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 适应关系。 2.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 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 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 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4.干事并了解季节变化的 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5
1.能感知和发展动植物的 1.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 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 2.能感知和发展常见材料 是多种多样的。 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 2.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 途。 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 3.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 特性。 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 3.能感知体验天气对自己 变化等。 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4.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 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 物和人的影响。
问题自然事物现象预测推断计划调查验证观察分类实验测量得出结论幼儿对自然界事物现象进行探究并形成解释的过程可以成为幼儿的科学探究
1
一、“科学探究”的目标与内 涵 1.什么是“科学探究”
探究的过程: 问题(自然事物现象)—— 预测推断(计划)—— 调查验证(观察、分类、实验、测量)——得 出结论
幼儿对自然界事物现象进行探究并 形成解释的过程可以成为幼儿的 “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探究”实践“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探究”实践“科学探究”

专题讲座理解“科学探究”实践“科学探究”汪忠(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第一讲老师们,你们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专题四的内容。

专题四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理解科学探究的内容,第二是实现科学探究的内容。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次课程改革,它是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第一段中,就有这样的一段阐述: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这一段中,阐述的是基础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谈到了这一次课程改革的根据以及课程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2001年7月底,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研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继伦、北京大学教授吴相钰等生物科学专家和生物学教育专家认为,生物课程标准最大的成果是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改变了延用多年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的课程体系,他们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那么改变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表现之一,就是真正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本轮课程改革中,许多国家的课程标准也都不约而同地将探究性学习作为理科各科教学的核心要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

我们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样三项课程理念。

这三项课程理念其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也针对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分两个大内容和老师们一起进行交流和学习。

1.理解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我们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呢?其实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早就存在,只是没有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们从一个小的案例来看一看,这个案例是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的顾巧英老师指导下的一位年轻教师的生物学课堂的实录,这节课实录的内容是水生植物,其中一个片段,就是谈到浮萍根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样一个视频。

科学探究目标八个维度的理解

科学探究目标八个维度的理解

科学探究目标八个维度的理解
1.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如探
究中,我们发现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三层,可提出“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的温度一样高吗?”等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

如针对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我们可作出如下的猜想或假设: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的温度不同,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等。

3.制定计划
在老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验证猜想或假设的活动方案。

如验证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是否最高时,可用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看哪一部分最先烧焦,以此确定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

4.进行实验
按照制定的计划正确地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5.收集证据
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或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或用图表的形式将收集到的证据表述出来。

如:处于酒精灯外焰部分的火柴烧焦了,处于内焰部分的火柴略有变化,处于焰心部分的火柴没有明显的变化等,这些都是证明酒精灯火
焰哪部分温度最高或最低的证据。

6.解释和结论
对事实或证据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概括、加工和整理,判断事实、证据是肯定了假设或否定了假设,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7.反思与评价
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如除了用火柴外,还能用其他物质或方法证明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吗?等等。

8.表达与交流
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的意义【知识点的认识】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化学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索研究性活动和方法,通过该活动可以逐步发现并描述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其意义有:1.特别强调了“过程”的经历.对教师来说,可以使其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移;对学生来说,可以使其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移.2.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等.3.重在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4.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要用这种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规律,也要用这种精神学习整个化学课程中的所有内容.【命题方向】由于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新课标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并且,它还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始终.因此,各种化学试题中的各种题型中都会有它那漂亮的倩影.其中,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所获取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科学探究能力).而对死记硬背的概念性的知识考查的很少,多数题目是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往往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探索解答.【解题方法点拨】目前存在的常见问题是有些学生乃至老师对科学探究还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步入科学探究的正确轨道上来.多数还是重知识轻过程,从而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想避免这些现象的继续蔓延,首先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改变旧观念;然后从行动上逐步落实,不管是大问题、小问题,还是简单的、稍难的,都要按照科学探究的路子来学习,最终养成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该类题目能鼓励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利于挖掘其潜在能力.要想解答好该类试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外,要养成设疑、质疑、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习惯,还要善于把握题中信息,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提炼出有关的原理和规律,细心分析推断后正确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一、选择题(共11小题)1.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C.“尿毒症”患者做血液透析治疗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B.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1C.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D.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3.关于安全用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电器失火时,先灭火再切断电源B.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接地线C.控制电灯的开关接在电源的火线、零线上都可以D.保险丝烧断了可以用铜丝代替4.2006年1号台风“珍珠”对我国东南沿海省份造成严重影响.下列属于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A.海啸、暴雨B.狂风、暴雨C.地震、狂风D.暴雨、沙尘暴5.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一现象表明,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因此科学家称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然而,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B.“暗物质”可能存在,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将为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D.人类探索至今,仍未发现“暗物质”,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6.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7.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C.摩托车的排气管加消声器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8.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9.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途径到达地球.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10.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A.逻辑推理B.大气探测C.化学实验D.精确运算11.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molH2O含有NA个水分子B.1g氢气含有NA个H2C.2molNa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NA个氢气分子D.32gCH4中含有5NA个原子二、填空题(共1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2.如图是摄影师在印尼婆罗洲的卡加岛拍摄到的一幅有趣照片.研究人员猜测.猩猩可能是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于是学会了用树枝刺鱼的捕猎方式.(1)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反射.(填“条件”或“非条件”)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填“深”或“浅”).三、解答题(共3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13.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波义尔获得该成功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4.在一次探究成果汇报课上,某同学展示了她的探究实验:取一瓶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一瓶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SO2),然后瓶口对瓶口抽去玻璃片放置(如图),一段时间后,两瓶的内壁上均出现水珠,并且有淡黄色的细微颗粒物附在瓶内壁上(已知是硫单质).试分析此同学的探究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15.为了解茶树的生长规律,某科研机构选择了乌牛早、浙农117号和龙井43号三种均生长了一年的盆栽茶树进行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实验在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恒定、水分适宜的同一温室内进行,并用科学仪器测出三个茶树品种的单位叶面积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同时记录温室内的温度,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1)由图甲可知,三个茶树品种的单位叶面积内有机物积累量的高峰都出现在(填具体时间),说明此时植物的作用最强,制造的有机物最多;综合分析图甲和图乙的实验数据,你认为该实验的结论是;(3)适量喝茶对身体健康有益,因为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它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已知一种儿茶素的化学式是C15H14O6,该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C:H=.科学探究的意义-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1小题)1.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C.“尿毒症”患者做血液透析治疗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可以通过此性质来精制胶体,分离胶体.解答:解: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所以正确.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正确.C、尿毒症主要是血红蛋白随尿液排出,所以血液透析就是将血液通过半透膜,防止血红蛋白流失,正确.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所以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胶体性质的掌握情况及利用胶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释.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B.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1C.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D.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分析:根据气体的摩尔体积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解:A、气体的体积受到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故A错误;B、根据摩尔质量的意义,1molH2的质量是2g,在标准状况下,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1,故B 错误;C、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故C错误;D、根据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气体摩尔体积的知识,准确的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关于安全用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电器失火时,先灭火再切断电源B.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接地线C.控制电灯的开关接在电源的火线、零线上都可以D.保险丝烧断了可以用铜丝代替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跨学科题.分析:电器失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灭火;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接地线,可以防止触电;控制电灯的开关接在电源的火线上,不能接在零线上,如果接在零线上,电灯处有电;铜丝的熔点高,不能做保险丝.解答:解:A、应该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选项错误;B、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接地线,可以防止触电,故选项正确;C、不能接在零线上,如果接在零线上,电灯处有电,故选项错误;D、铜丝的熔点高,不能做保险丝,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有关电的生活常识,属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信息题,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4.2006年1号台风“珍珠”对我国东南沿海省份造成严重影响.下列属于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A.海啸、暴雨B.狂风、暴雨C.地震、狂风D.暴雨、沙尘暴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分析比较法.分析:台风是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它好比水中的漩涡一样,是在热带洋面上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在移动时像陀螺那样,人们有时把它比作“空气陀螺”.由于台风影响时常常伴有狂风、暴雨,气象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解答:解: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狂风暴雨.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自然气象环境带来的灾害,属于基础题,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即可解答.5.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一现象表明,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因此科学家称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然而,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B.“暗物质”可能存在,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将为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D.人类探索至今,仍未发现“暗物质”,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化学实验与探究.分析:从引力的观点确定暗物质的存在虽是假设但只能说暗物质可能存在,原因是找不到存在的证据.解答:解:暗物质的存在与否可能是与人类的技术水平或证据不足的原因造成的,存在与否只能是假设,所以不可确定暗物质一定不存在,故AD均错,假设有暗物质的存在,将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空间.故选A、D点评: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大胆的假设,属于科学探究的新范畴.6.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分析:此题是一道跨学科的题目,主要是利用细胞的失水与吸水的原理,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小于细胞液浓度时吸水.解答:解:在甲装置中萝卜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是清水;在乙装置中萝卜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是浓盐水.故选D点评:此题是一道细胞失水与吸水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利用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7.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C.摩托车的排气管加消声器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知道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根据选项判断是否符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解答.解答:解: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可以减弱噪声;B、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可以减弱噪声;C、在摩托车的排气管加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可以减弱噪声;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D不能减弱噪声.故选D.点评:减弱噪声,一般就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个方面考虑,在分析时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8.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解答:解: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正确;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正确;C、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故错误;D、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故正确.故选:C.点评: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9.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途径到达地球.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摄取典型信息、以新衬新解题;分析比较法.分析:A、根据物种起源判断.B、根据由于人的认知水平有限,课本上的知识不一定是科学客观的判断.C、根据科学缘于幻想,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有探究研究的价值判断.D、根据宇宙胚种论”还处于假说阶段判断.解答:解:A、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只能说明其它天体上可能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不能说明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也可能是地球上的简单有机物进化来的,所以错误.B、由于人的认知水平的限制,课本上的知识在一定阶段人们认为合理,它随时代发展可能会有更科学合理的观点,不一定是永远科学客观的,不能作为绝对的依据,所以错误.C、科学缘于幻想,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也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所以错误.D、“宇宙胚种论”是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没有经过实验证明,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所以正确.故选D.点评:科学探究题是2015年中考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往往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对身边常见物质或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道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将探究结论应用在实际生活,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新课标2015年中考的要求和方向.10.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A.逻辑推理B.大气探测C.化学实验D.精确运算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化学实验.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基础就是实验.解答:解: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方法很多,如计算、探测、推理、假设等,但是基础还是实验.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研究和发展化学的方法.11.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molH2O含有NA个水分子B.1g氢气含有NA个H2C.2molNa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NA个氢气分子D.32gCH4中含有5NA个原子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分析:阿伏伽德罗常数NA在含义上就是指1mol粒子的粒子数.或者1NA粒子的物质的量就是1mol.解答:解:A、2molH2O含有2NA个水分子,所以错误.B、1g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所以含有0.5NA个H2,所以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2Na+2HCl=2NaCl+H2↑,可知2molNa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NA个氢气分子,所以正确.D、32gCH4的物质的量为2mol,每摩甲烷中含有5mol原子,所以32g中含有10NA个原子,所以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量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质量等定量关系,一般求粒子的质量或微粒数要通过物质的量这个桥梁.二、填空题(共1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2.如图是摄影师在印尼婆罗洲的卡加岛拍摄到的一幅有趣照片.研究人员猜测.猩猩可能是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于是学会了用树枝刺鱼的捕猎方式.(1)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填“条件”或“非条件”)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填“深”或“浅”).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1)根据猩猩的行为可知,是在一定的视觉刺激下进行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根据光的折射可知鱼的位置比实际问题要浅.解答:解:(1)猩猩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通过视觉刺激,将活动与鱼联系起来,属于条件反射;如图,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故答案为:条件,浅.点评:解答此题要明确,条件反射就是: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三、解答题(共3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13.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波义尔获得该成功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化学实验与探究;压轴实验题.分析:从观察、实验、假设、科学态度、顽强意志等方面来答.解答:解:有准备的头脑不会对偶然的现象和结论放弃探究,这是创新与发现的一条途径.故答案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知,永不疲倦是进行科学探究应有的品质.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波义尔对科学态度的体验.14.在一次探究成果汇报课上,某同学展示了她的探究实验:取一瓶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一瓶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SO2),然后瓶口对瓶口抽去玻璃片放置(如图),一段时间后,两瓶的内壁上均出现水珠,并且有淡黄色的细微颗粒物附在瓶内壁上(已知是硫单质).试分析此同学的探究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物理教学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生处于主体地位 , 教师只是 起主导作用 。
二 、 生 进 行 科 学探 究 活动 学
思考教材 , 多思考新旧教材的不 同之处 ; 真领会 教材变 动的 目的 , 认 把 握探究活动的目的 , 设计课 堂教学 , 精心 合理 设置 ; 再就是 要求 我们教
首先 , 学生的科学探究是为了通 过探究 的过程 , 体会科 学方 法 , 理 师要融会边缘学科 , 以广博 的知 识去 拓宽 学生 的视 野, 开思维 的翅 展 解科学知识 , 培养科学素 养和能 力, 而并不是 为了发 现新 的现象 , 明 膀。还有 , 发 要求教师应树立 ‘ 在 授之 以鱼 ’ 同时 ‘ 的 授之 以渔 的思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 中, 我们 要摆正 自己的位 置 , 忌包办 代替。我 切 新的东西 , 生新 的科学规律的探究性活动。 因此 , 产 学生的探究 活动 规 想 , 可以参 与 。 以组织 , 决不 能越俎代 庖。最重 要的 可 但 模都很小 , 甚至有 时只是在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 方面 , 教师让学 生在 科 们可以进行指导 , 学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学 习的乐趣 , 要设置 太难、 繁的探 究活动 , 不 太 以 是通过探究过程 , 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真理的方法。 免给学 生学习带来压力。例如 :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 力大小的因素 时, 可以先让学生联想平时 我们 拉一个 胖子和 一个瘦人 时 , 觉如何 学 感


教 师应 怎样 理 解 科 学 探 究
网上的信 息等资料认识物理作用 、 地位与人类生 活的关系 , 对激发 学生
三 、 如 何 引导 学 生 的 探 究 活 动 应
采用科学探究过程是给学生 提供充分 思维 活动空 间 , 让学 生通过 学 习物理 的兴趣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科学探究及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及学的指南

科学探究及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及学的指南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原著:[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数学及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翻译:罗星凯等科学普及第一章:科学中的探究和科学课堂中的探究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P23/30*)◆科学探究流程:进行观察----表现出好奇,从已有知识背景中提炼出问题----使用技术和数学方法收集证据----利用以前的研究----提出可能的解释----在证据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解释----考虑新的证据----添加解释---解释作为政策咨询。

◆人类探究的本质:天性,好奇心。

科学发现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

提出问题---寻找证据---批判性推理。

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处于核心地位,这一标准敦促教师根据孩子们天生的、人类共有的好奇心构建课程、教学和评估的模式。

二.科学课堂中的探究◆表现出好奇,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提出初步的解释或者假说;◆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根据证据进行解释;◆考虑其他解释;◆交流解释;◆检验解释。

课堂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

由教师严格设计的课堂探究能够引导学生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

课堂探究还可以是学生自由探究一些未得到解释的现象。

第二章:“《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论述的探究容:从事探究的能力;对探究本身的理解;探究何以导致科学发现。

探究与科学发现紧密相连,学生需要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

它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及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答案、进行解释并做出预测;把结果告之于人。

科学探究的名词解释是啥

科学探究的名词解释是啥

科学探究的名词解释是啥科学探究的名词解释是什么?科学探究是一种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的方法,以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有组织的方式,有助于我们获得关于世界、宇宙和人类的更深入的认识。

科学探究的目标是获取可验证的、可重复的结果,以便在科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可。

首先,科学探究的核心在于观察和实验。

观察是通过用我们的感官来记录现象或事件的方式。

实验则是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和控制条件来验证假设并观察结果。

科学家们通过准确、详细的观察以及可重复的实验来获取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其次,科学探究是建立在现有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的。

科学家们在进行实验和观察之前,会调研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以了解已有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对现有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进一步推进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科学探究还包括假设的提出和验证。

科学家们会根据已有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如果结果与假设一致,则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如果结果不符合假设,科学家们将重新审视假设,提出新的解释并再次进行验证。

在科学探究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非常重要。

科学家们会通过仔细记录实验数据,并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以获得准确而有意义的结论。

科学家们还经常运用图表、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工具来可视化数据和理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现象。

此外,科学探究还需要科学家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开放的态度。

科学家们需要质疑现有的观念、理论和证据,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想法和实验结果。

科学家们通过与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吸收各种观点和意见,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创新。

总结起来,科学探究是一种以实验证据为基础、有组织且可重复的方法,旨在获得关于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答案。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等手段,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宇宙和人类。

科学探究的精神在于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态度和积极的合作,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对科学探究的简单理解

对科学探究的简单理解

怎样科学、 正确地理 解探 究性学习, 怎样提 高探 究性教 学的有效性等许多问题 , 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摸索。
关键词 : 究性教 学; 学探 究; 探 科 实验过程; 出问题 ; 提 猜想假设
什么是科学探究 ?对于我这个新 教师来说 , 是一个 值得思考的问题 。 记得刚踏进初 中校 园 , 进入科学课 堂时 , 经常 会听 到“ 科学探究” 这个词语 。 几乎在每次请教老教师科学课 怎么上时 , 他们总会提到现在初 中科学 的基本课程理念 “ 科学课程要 以探究为核心” 如果再 问及什么样的课是 。 符合这理念 的 , 那么他们总会告诉我应该在课堂 中设计 探究实验 , 让学生在探 究过程 中学 习到科 学知识 , 使得 学生既学会 了科学 知识 、 学方法与技能 , 科 又培养 了其 科学的能力 以及科学情 感与价值观 ,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 科学素养 的形成。因此 , 让我觉得“ 科学探究 ” 需要多做 实验 , 更需要注重实验过程 。 然而, 经过一段时间 的教学 , 我感觉我们要 注重探 究, 主要 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形成科学探究式学 习方式 , 并形成科 学探究的能力 ,为学生 的可持续发展创 作条 件; 改变学生被动 、 机械 的学习方式 , 让学生在类似于科 学家 的探究活动 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 形成科学 的态度与 价值观 ; 培养孩子科学的动脑 、 科学 的动手 、 科学的动嘴 的能力和科学 的心态 ,从 而提 高学生对学习 的热情 , 减 轻现在学 习环境下 紧张 、 烦躁 的一些心情 ; 实现教学 质 量的大面积提高 , 促进学生的素质全 面提升 。根据 这些
【 专题研讨 】
对科学探 究 的简单理解
梅伟春 ( 浙江省 宁波市奉化市城北 中学 , 浙江

初中论文: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

初中论文: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

初中论文: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许为民一、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一)科学探究的含义科学探究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

虽然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和学生的科学探究在探究的对象和目的上有所差异——科学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目的是发现科学知识、科学规律、科学理论;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是对科学家已经发现的知识、结论、原理、规律、方法等所进行的探究,目的是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训练科学方法。

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探究是在经过精心创设的情景下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一种模仿,是一个典型化、简约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科学探究在化学新课程中的地位科学探究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主旨和根本性目标,并将科学素养这一总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

要达成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活动来体现,科学探究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载体或活动形式。

从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关于“科学探究”的表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理解

1、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使用的“科学探究”一词往往具有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究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泛指一切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两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是人类未知的,方法既规范严谨又富于创新,结果往往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并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工作就是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典型。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通常只是学生自己未知的,方法比较简单,而且需要教师的帮助,结果一般只能提高学生对某个事物、某种现象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

例如,学生通过制作土电话、进行发声实验等活动,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进而讨论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住耳朵等等,不仅有助于自己的听力安全,而且有利于公共环境减少噪音污染。

像“声音的传播和噪音的控制”这样的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其结果对学生而言是新颖的,但却是人类早已知晓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在过程或程序上是一致的!任何科学探究活动都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步骤,即:A.提出问题/明确问题;B.猜想与假设结果;C.制定计划并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D.得出结论;E.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

科学家要通过这些步骤去发现真理;学生也能通过这些步骤去接近真理。

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

显而易见,科学家的探究技能总体上优于学生的探究技能。

但是学生时代掌握的探究技能为日后的探究技能发展奠定了基础。

更有意义的是,掌握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的学生,不必等到日后,现在就可以开始探究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探究技能。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一、科学探究的涵义1、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2、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点、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实行的各种活动。

二、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的意义第一,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己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第二,科学探究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

平常所说的知识包括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怎样实行科学探究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以前我们对这类知识的学习不够注重。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反复体验,学会怎样实行科学探究,使科学探究的步骤被学生内化,让学生形成一个习惯。

第三,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

要用这样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规律,也要用这样精神学习整个课程中的所有内容,这点尤为重要。

三、科学探究水平目标在现行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水平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问题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二)猜想与假设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实行推测与假设。

3、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理解。

4、理解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四)实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相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理解。

7、理解实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原著:[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数学及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翻译:罗星凯等科学普及出版社第一章:科学中的探究和科学课堂中的探究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P23/30*)◆科学探究流程:进行观察----表现出好奇,从已有知识背景中提炼出问题----使用技术和数学方法收集证据----利用以前的研究----提出可能的解释----在证据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解释----考虑新的证据----添加解释---解释作为政策咨询。

◆人类探究的本质:天性,好奇心。

科学发现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

提出问题---寻找证据---批判性推理。

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处于核心地位,这一标准敦促教师根据孩子们天生的、人类共有的好奇心构建课程、教学和评估的模式。

二.科学课堂中的探究◆表现出好奇,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提出初步的解释或者假说;◆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根据证据进行解释;◆考虑其他解释;◆交流解释;◆检验解释。

课堂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

由教师严格设计的课堂探究能够引导学生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

课堂探究还可以是学生自由探究一些未得到解释的现象。

第二章:“《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论述的探究内容:从事探究的能力;对探究本身的理解;探究何以导致科学发现。

探究与科学发现紧密相连,学生需要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

它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及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答案、进行解释并做出预测;把结果告之于人。

(整理)初中论文: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整理)初中论文: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初中论文: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许为民一、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一)科学探究的含义科学探究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

虽然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和学生的科学探究在探究的对象和目的上有所差异——科学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目的是发现科学知识、科学规律、科学理论;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是对科学家已经发现的知识、结论、原理、规律、方法等所进行的探究,目的是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训练科学方法。

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探究是在经过精心创设的情景下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一种模仿,是一个典型化、简约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科学探究在化学新课程中的地位科学探究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主旨和根本性目标,并将科学素养这一总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

要达成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活动来体现,科学探究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载体或活动形式。

从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关于“科学探究”的表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探究的含义
1. 科学探究不就是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之旅吗?就像小时候我们好奇天上的星星为啥会眨眼睛。

比如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不就是一场超级棒的科学探究嘛!
2. 科学探究啊,那可是解开世界奥秘的钥匙呀!你想想看,爱迪生发明电灯,不就是通过不断地科学探究才成功的吗?
3. 科学探究难道不是超级有趣的事情吗?就好比我们好奇鸟儿怎么飞翔,然后去深入研究它的原理呀!就像莱特兄弟对飞行的执着探索。

4. 科学探究不就是勇敢地去追寻真理嘛!就像居里夫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探究放射性物质,这是多么伟大的科学探究啊!
5. 科学探究啊,那可是充满挑战和惊喜的旅程呢!就像我们想知道彩虹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努力去找出答案。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不就是这样嘛!
6. 科学探究难道不是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吗?比如我们好奇海洋深处有什么,然后去开展科学探究呀!就像那些海洋学家们一样。

7. 科学探究不就是不断挖掘新知识的过程吗?像霍金对宇宙黑洞的研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科学探究行动!
8. 科学探究啊,那可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的途径呀!好比我们好奇植物是怎么生长的,然后去仔细探究。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9. 科学探究难道不是点亮我们智慧之灯的火种吗?就像我们好奇人体的奥秘,然后去努力探究一样。

那些医学家们不就是这样嘛!
10. 科学探究不就是我们探索世界的有力武器吗?就像我们好奇地球的内部结构,然后想尽办法去探究呀!就如同地质学家们的努力。

我的观点结论:科学探究是非常重要且充满魅力的,它推动着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世界。

科学探究的涵义

科学探究的涵义

科学探究的涵义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果。

为了掌握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设想教学也可以采用科学研究的形式来进行,于是便有了探究教学研究及实践。

因此,要揭示探究教学的本质首先要分析什么是科学探究。

什么是探究?什么是科学探究?按照我国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即探究虽然复杂多样,但大体上可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探究泛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

人们通常所说的追根究底、好奇、好问,企图自己弄清事理,实际上是广义探究的日常表现。

可以说,它既指科学家的专门研究,也指一般人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既包括成人那种深思熟虑式的“思想实验”,又包括儿童那种尝试错误性的摸索或探索;既有自觉的,又有自发的;既可能是新颖独创的,又可能是模仿的。

可以说,广义的探究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人皆有之。

狭义探究专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

与广义探究相比,科学探究有很大区别,在对象和方式上有其特殊性。

对此,美国学者韦尔奇等人作了简单的说明:“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

从广义上说,探究是一种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般探究的‘子集’(subset),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在某种信仰和假设的指导下进行的。

”即科学探究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有理论指导的探究。

另一美国学者彼得森对科学探究的特征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指出科学探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

他说:“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

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

表达、运用及其它活动。

”上述科学探究的定义和说明启示我们,要全面理解科学探究的涵义,须把握以下3方面:第一,科学探究的本质。

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追求知识的确凿性,即对任何理论不轻信盲从,不迷信权威,而是用证据来证明。

科学探究的概念

科学探究的概念

科学探究的概念科学探究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和过程来研究和探索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活动。

它以观察、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进行解释和推理、以及形成结论等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为基础,旨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发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它是一种有条理、系统和可重复的步骤,用于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

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 观察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自然界中的现象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

观察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可以基于实际观察或已有的研究结果。

2. 假设:通过提出假设,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解释。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猜想或假定,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推断。

3.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假设,科学探究需要设计实验或采集数据。

实验设计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以便获取可靠的数据和结论。

4. 收集和分析数据: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或采集相关数据。

数据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可以通过测量、计数、观察等方式获取。

分析数据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图表、模型等工具进行,以便推断和解释数据的含义和规律。

5. 解释和推理: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及与已有理论和知识进行比较和推理,得出科学结论和理论。

解释和推理是科学探究中推断和总结的关键过程,需要借助逻辑和理论知识。

6. 形成结论:根据实验数据、推理和解释,形成科学结论和理论,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和解释。

科学结论应该基于可靠的证据和推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验证性。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获取真实、可靠和客观的知识,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科学探究,人们可以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发现新的事实和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机制,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探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促进人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探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客观性:科学探究所得的结论和知识应该是客观、真实和可验证的。

“科学探究”的内涵\实施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

“科学探究”的内涵\实施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

“科学探究”的内涵\实施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摘要:“科学探究”是一个结合实际问题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在“科学棵究”中,教师要持续观察学生的探究行为,井引导学生建构理论。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施的要求,影响着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方法与要求。

关键词:科学探究;内涵;实施;教师培养“科学探究”既是当代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也是当代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施的要求,影响着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方法与要求。

一、“科学探究”及其内涵“科学探究”既是当代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当代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在国际范围内,小学科学教育经历了一个“实物观察法一发现法一探究法和科学探究”的变化过程。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传统认识,确立了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它强调应引导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来寻找答案;第二。

所有实验课程都应以探究作为学生科学活动的过程;第三。

要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能理解学科的结构;第四,所有的实验课程都应有助于学生拓宽其对环境的理解;第五,设法通过科学教育的改革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行为。

与此相适应,“探究”也成为这一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主流。

“探究”源于建构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知识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和体验而主动建构起来的。

以“探究”为基本方法的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观,珍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天生的好奇心的价值,因而把知识的建构归于每个个体与他人以及与现象的互动。

建构主义对科学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它更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历史,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产生和演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中人性的一面。

但是激进的建构主义因无限地夸大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因而在实践中导致了科学教育功能的下降。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在人类的探索中,科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有组织的方法,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假设、实验、分析和得出结论,以求解决问题和改进我们的世界。

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过程始于观察世界,对现象和问题产生好奇。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初步的信息和数据,并提出问题。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背景研究,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了解问题之后,我们需要提出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解释或预测,并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假设应该是明确、可验证的,并且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理论。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

通过系统地收集和记录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控制变量,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可能会证实、推翻或修正假设,这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在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时,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或其他科学方法来解读结果。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数据背后的模式和趋势,并提供支持或反驳我们的假设。

通过分析和解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通过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重新评估问题,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调整我们的假设和实验方法。

这样循环进行,不断深入探索,直到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或答案。

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或学校的课堂。

它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探究的实践者。

无论是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研究植物的生长,还是探索物体的特性,我们都可以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科学探究不仅提供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它让我们学会如何提问、思考、观察和分析。

通过科学探究,我们可以发展出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在科学领域中有用,也在其他学科和职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科学探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提问、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和解释世界。

科学探究与实证研究

科学探究与实证研究

科学探究与实证研究科学探究和实证研究是科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方法论。

它们对于推动知识进步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科学探究和实证研究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方法论的重要性。

1. 概念解析1.1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一种追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通过观察、提出疑问、制定假设、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的方式,旨在发现规律和建立理论,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机理。

科学探究注重观察和分析现象,追求真理的最终目标。

1.2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证据和数据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和理论,并基于实际观察结果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客观观察和实践的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

2. 科学探究与实证研究的特点2.1 科学探究的特点•基于观察和提问:科学探究始于对现象的观察和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来推动研究进程。

•强调理论构建:科学探究通过构建理论来解释观察结果,从而推进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理论体系的建立。

•强调主观能动性:科学探究注重科学家的主观能动性,要求科学家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规律。

•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科学探究鼓励科学家进行创新和发散思维,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

2.2 实证研究的特点•基于数据和证据: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和理论,基于实际观察结果做出决策和制定政策。

•重视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实证研究注重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强调基于事实和证据做出结论。

•着眼于实际问题解决:实证研究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着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实证研究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将研究目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完善理论体系。

3. 科学探究与实证研究的应用领域3.1 科学探究的应用领域•理论物理学:科学探究在理论物理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不断观察和实验来发现物理定律和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使用的“科学探究”一词往往具有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究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泛指一切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两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是人类未知的,方法既规范严谨又富于创新,结果往往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并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工作就是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典型。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通常只是学生自己未知的,方法比较简单,而且需要教师的帮助,结果一般只能提高学生对某个事物、某种现象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

例如,学生通过制作土电话、进行发声实验等活动,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进而讨论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住耳朵等等,不仅有助于自己的听力安全,而且有利于公共环境减少噪音污染。

像“声音的传播和噪音的控制”这样的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其结果对学生而言是新颖的,但却是人类早已知晓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在过程或程序上是一致的!任何科学探究活动都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步骤,即:A.提出问题/明确问题;B.猜想与假设结果;C.制定计划并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D.得出结论;E.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

科学家要通过这些步骤去发现真理;学生也能通过这些步骤去接近真理。

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

显而易见,科学家的探究技能总体上优于学生的探究技能。

但是学生时代掌握的探究技能为日后的探究技能发展奠定了基础。

更有意义的是,掌握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的学生,不必等到日后,现在就可以开始探究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探究技能。

2.什么是亲历活动?
亲历活动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活动、科学测量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制作乃至科学创新活动等等。

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他们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

正因为如此,《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请注意并非所有由学生参加的活动都是亲历活动。

真正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亲历活动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一.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

例如,让学生养蝴蝶、种油菜,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的活动中,学生们逐渐领悟了昆虫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命周期,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开始理解生命的不易、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

二.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

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比方说,根据学到的声学知识来制造能够发出乐音的“小乐器”,再组织“小乐队”竞赛一场,多有趣!
三.因地制宜,积极开发社区资源。

例如,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春天的田野去,到秋天的果园去;城市学校则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三口之家的垃圾处理,进而提高垃圾减量化行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

亲历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科学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

例如,在学生使用水果刀来剖切水果之前,教师先要提醒学生刀尖不能对人,避免刀刃伤手等等。

要争取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学生美好的回忆。

3.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
科学探究活动是以质疑、研究、发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或规律为目的的活动。

亲历活动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范围极广,包括科学探究活动,但不局限于科学探究活动,例如还有科学考察活动、科学测量活动和科学创新活动等等。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要由学生亲身参与、亲自尝试。

学生的科学学习中要提倡亲历活动,更要提倡科学探究活动,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没有矛盾冲突。

4.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
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当然会存在差别。

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范围的大小不同。

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范围可以更大一些。

二是性质的难易不同。

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难度应该更大一些。

三是频度的高低不同。

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频度可以高一些,要能做到“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中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频度应该低一些。

四是启动的机制不同。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尽量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提出探究的目标和计划;而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仅要启发他们的探究目标,而且要引导帮助他们制定探究计划,甚至还要参与协调他们的探究活动,指点他们得出探究结果等等,总之需要教师“多扶一把”、“多送一程”。

5.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一.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让儿童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反复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不断积累他们的科学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

例如,将个别同学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介绍给全体同学,让大家一起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搜集到更多的关于科学和自然的“问题情境”,而且可以擦亮学生发现问题的眼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多表扬。

表扬那些勇于尝试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儿童,不管他们是否得到出色的成果;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儿童,尤其是在克服困难时采用了有创意的方法和策略的儿童;表扬那些乐于合作和交流的儿童,充分挖掘他们在合作和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和思想的火花甚至是更为细小的火星;表扬那些在动手动脑科学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如勤奋、踏实等等;表扬正确的操作技能如准确恰当的测量、记录等等;当然也要表扬那些动手动脑学科学后的结果,无论是证明还是证伪了原先的假设或预测……表扬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提高人的自尊心的自信心。

教师和家长的正确肯定往往可以使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的积极性更为高涨。

三.讲道理。

在活动中帮助儿童认识动手动脑学科学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