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兴寄”与“讽谕”
▪ 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一脉主要继承儒家经世致用传 统的文学观。他们之间既有传承、呼应的一面,也有纠偏、 互补的地方。其共同点是批判六朝形式主义、唯美主义文风, 以恢复儒家道统为主要内容的复古意识十分浓厚。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 宋莫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 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 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 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 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 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 而笑。——陈子昂《与东方左使虬修竹 篇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白居易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代表,其诗歌理论批评的代表性 著作是《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等。他的诗学主张集中体 现为现实主义的功利色彩。
▪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泻 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白居易《与 元九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 文。”——白居易《读张籍古 乐府》
百度文库
王安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司马光说得更是清楚明白:
▪ “古之所谓文者,乃所谓礼乐 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 颂之声,非今之所谓文也。今 之所谓文者,古之辞也。—— 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
司马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与“有补于世”相近但又有很大发展和突破的,是苏轼提出 的“有为而作”。
▪ 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 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 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篇示轼曰:“小子 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 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 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 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有补于世”与“有为而作”
▪ 唐宋文论,除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提出的正宗古文理论 外,还出现了偏于实用、基于政论家立场的文学主张,代表 人物有北宋的王安石、司马光、李觏,南宋的陈亮、叶适等, 经典性概念是王安石提出的“有补于世”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 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 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 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 已。——王安石《上人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宋、齐之末,盖憔悴矣。逶迤 陵颓,流靡忘返,至于徐、庾,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 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 扫地尽矣。”——卢藏用《右拾 遗陈子昂文集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陈子昂在批判建安以后文学日趋华丽、萎靡的基础上,提出 了“兴寄”和“风骨”两个重要概念。“兴寄”主要是对诗 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功利目的提出的要求,而“风骨”则是 标举一种富有力感的美学风格。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有为而作”所反对的是刻镂组绣、刻意为文的制作倾向, 这一命题还可以衍生、发挥到自然成文的层面上。苏轼父子 “有为而作”更有理论价值的,是突破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倡导者们偏于适用的主张,大量吸取了道家自然之道的思想 内核,强调“不能不为”“随物赋形”的自然表现程序,形 成了很有特色、深中肯綮的艺术创作理论。
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三教融合与文论多元 ▪ 第二节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 第三节 兴象、味外之旨 ▪ 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二节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第二节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 一、“兴寄”与“讽谕” ▪ 二、“文以明道”与“道胜文至” ▪ 三、“有补于世”与“有为而作” ▪ 四、“作文害道”与“道本文末”
▪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 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 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 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 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 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 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白居易《新乐府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文以明道”与“道胜文至”
▪ 文、道关系是唐宋时期古文理论 的中心话题,于此,产生了几个 经典表述:“文以明道”“文以 贯道”“文以载道”。
▪ “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 之好,好其道焉尔。”——韩 愈《答李秀才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 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 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 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 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 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 “文者,贯道之器也。”—— 李汉《昌黎先生集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 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 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 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柳 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文以明道”的文学观念主张 恢复古道,并认为这是为文的 根本之道。
▪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 知”。——白居易《寄唐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白居易继承的是毛诗、郑玄等 汉唐经学家解《诗》的传统, 与陈子昂的“兴寄”说一脉相 承,以美刺的社会政治内容来 理解“比兴”,要求诗有所寄 托,有所讽谕,他强调诗歌要 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唐代古文运动所秉持的“文以 明道”观,在北宋新古文运动 中得到继承并有所发展。
▪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 鲜焉。……圣人之文虽不可及,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也”——欧阳修《答吴充秀才 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受儒家复古思想影响的文学复古运动,往往同时兼具上述 “革新”和“倒退”两种色彩,在批判片面的形式主义和唯 美倾向时使文学贴近了现实,负载了道德,成为具有能发挥 政教功用的言之有物之文,但同时又有忽视甚至否定文学的 形式美、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