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的传承-2019年文档
国学经典:古典文化传承
![国学经典:古典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b59ad91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c.png)
国学经典:古典文化传承一、古典文化的珍贵传承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国学经典作为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二、国学经典的学习意义国学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三、如何学习国学经典学习国学经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有耐心和毅力。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本权威的国学经典读本,如《四书五经》,系统地学习其中的内容。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手机App、在线课程等,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国学经典讲座或研讨会,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共同进步。
四、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倾向,忽视了道德和人文关怀。
而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因此,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五、结语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文化-2019年教育文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文化-2019年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0eb475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7.png)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guóxué)文化一、高中语文教学具备在国学(guóxué)文化传承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要了解国学是什么且包括些什么内容。
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②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
③一般来说传统国学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治观念、文化观念、社会观念,其中的分类是经史子集,也就是“四部”的概念。
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其次了解语文的概念。
语文在《现代汉语词典》④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新华词典》⑤注为“语言和文学”,我认为语文应是“语言和文化”。
文化不仅包括文字、文学,更加囊括人文、历史甚至更多,一个有文化的人不单单是人们简单地认为读书多、有学历,更应该有的是情怀,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的情怀,而国学文化恰好是这种情怀的载体。
接下来我们把语文(yǔwén)教学和国学文化融合起来。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只是读音的字正腔圆,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语段阅读、会写应试作文,这些基本的听说读写。
在应试教育的当下这些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应对高考固然重要,但考试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作为一位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的教师应该明白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更重要的要通过中学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重视、敬仰,肩负起传承的重任。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诸子百家,《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成语熟语,甚至术数方面的《易经》,医术方面的《黄帝内经》,兵书方面的《孙子兵法》等等。
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创新
![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55cc162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4.png)
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创新一、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统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道德伦理。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国学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探索。
二、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注重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
《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规范,对于当代人的修身养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精髓,传承其思想精华。
此外,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注重师徒传承和家风教育。
在古代,师徒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传承着道德规范和学问精神。
而家风教育则是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传统国学文化的创新传统国学文化的创新,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的思想和观念,而是要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传统国学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展数字化传承和智能化研究,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需求。
此外,传统国学文化的创新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来实现。
将传统国学文化与现代科学、艺术等领域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思想和新成果。
同时,通过国际交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四、结语传统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和创新传统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让传统国学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创新传统国学文化,让中华文明之花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国学文化传承与发扬
![国学文化传承与发扬](https://img.taocdn.com/s3/m/e148bf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5.png)
国学文化传承与发扬国学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它以《四书五经》为代表,包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与价值。
作为一名AI助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传承和发扬国学文化。
传承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国学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国学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次,通过国学文化的传承,可以让后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传承国学文化能够激发爱国爱民的情感,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提升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使民族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如何传承国学文化为了实现国学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中小学以及高校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提高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2. 家庭教育也是国学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向孩子讲授国学经典,通过亲子阅读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习惯。
3. 运用互联网技术普及国学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国学文化的知识与精髓。
4. 加强国学文化研究,挖掘国学经典中的深层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为传承国学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发扬国学文化的方法发扬国学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拓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国学文化的发扬。
1. 创新国学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国学教学体系。
2. 推进国学文化的国际传播,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 让国学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国学在社会治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国学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4. 推广国学文化产品,如文化创意产品、艺术品等,使更多的人了解国学文化,从而形成新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模式。
结语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和发扬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7eea716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5.png)
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凝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道德、价值观的思考和总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国学的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国学的现代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学的内涵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究,旨在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国学以儒学为主,同时也涵盖了诸子百家、佛学、道教等各个学派的思想。
它以孔孟之道为核心,融合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国学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注重以经典文献为依据,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学习,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为现代社会提供智慧和借鉴。
国学不仅局限于理论研究,也包括对传统礼仪、音乐、书法、绘画等各个方面的修养和传承。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国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传承方面,国学强调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解读,注重对祖先的崇敬和敬畏,以及对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人们能够获得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而在创新方面,国学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现代社会提供智慧和解决方案。
例如,在教育领域,国学倡导“尊师重教”的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在企业管理中,国学的思想启示可以帮助管理者培养仁义礼智信的领导力等等。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学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智慧融入现代社会,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三、国学的现代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学的现代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国学的思想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国学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
在文化交流中,国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64184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2.png)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智慧。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国学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国学文化的定义、传承的重要性、传承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国学文化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国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1. 国学文化的定义国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文学、历史、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
其核心理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并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2. 传承的重要性国学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面对生活。
传承国学文化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心。
3. 传承方式的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传承国学文化,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教育系统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上应该注入更多国学元素,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
此外,通过国学研究机构、文化活动等渠道,开展国学讲座、讲解和展览,为广大人民普及国学知识,提高国学文化的认知度。
4. 国学文化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国学文化正逐渐回归主流社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国学文化不仅要继承传统,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国学文化在传承的同时展现时代特色。
国学文化的发展前景与其融入当代社会的能力息息相关。
总结与展望传承与发展是国学文化赖以生存的根本。
只有将国学文化融入当代社会,通过创新的方式传承下去,才能使国学文化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和发扬光大。
相信随着国学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推动国学文化蓬勃发展。
国学经典文化传承方法
![国学经典文化传承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7793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6.png)
国学经典文化传承方法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根基。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和遗忘。
然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二、国学经典的价值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
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
我们可以汲取智慧,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修养。
三、传承国学经典的方法
1. 传统经典阅读: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著作,了解其中的哲理和
道理,领悟其中的智慧和真谛。
2. 传统文化体验: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茶道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统文化传习:参加国学经典的讲座、讨论会,与他人分享
学习心得,共同传承国学经典。
四、如何将国学经典文化传承下去
要将国学经典文化传承下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应该注
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同时,我们
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国学经典讲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国学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是我
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不断汲取智慧,提升自我修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国学经典文化传承下去,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传承国学文化方法
![传承国学文化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125c85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a.png)
传承国学文化方法如今,传承国学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工作之一。
传承国学文化旨在通过学习和传递中国文化中伟大的思想、理论和传统价值观,以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精髓。
但是,传承国学文化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传承国学文化的方法和步骤。
步骤一:了解和学习国学要传承国学文化,首先就要学习国学。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籍和文献,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和编纂方式非常重要。
步骤二:培养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很难取得进展。
因此,兴趣的培养就成为了传承国学文化的重要环节。
兴趣培养可以从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阅读、讲解传统故事和传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让传承国学文化的事业得以不断发展。
步骤三:用现代化的手段推广传承国学文化传承国学文化并不仅仅是“传承”,更要与时俱进地推广。
在现代社会,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广国学文化。
比如制作一些有关国学文化的视频、公众号等,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上平台获取国学知识,这些作品可以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传播,从而起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步骤四:让传承国学文化变得具体化传统文化的抽象概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因此,在传承国学文化时,需要将其变得具体化,让人们有亲身体验感。
比如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让人们去探访历史名胜古迹、模仿古代制作古代手工艺品、品尝传统美食。
好的文化体验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人身体验传统文化之美,增加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步骤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环境、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在传承国学文化时,还需要针对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不断创新传承国学文化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将传统文化和新技术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工具进行传播和推广,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学习国学文化的需求。
2019年关于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优秀征文900字-精选word文档 (5页)
![2019年关于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优秀征文900字-精选word文档 (5页)](https://img.taocdn.com/s3/m/3c2a9f39a8114431b90dd84c.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优秀征文900字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影响深远,意义无穷,它是对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对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做了有益尝试。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优秀征文900字,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优秀征文900字一3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莒县教研培训中心举办的国学经典教学观摩培训,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
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
来自台湾的一线教师段心怡女士和庄溎芬女士,就台湾的国学教育从政治层面和学校学生家长的普通层面,给我们做了讲座。
段心怡女士报告的主题是《传统文化教材课程设计理念》《如何提点出论孟思想的现代意义》。
庄溎芬女士的报告主题是《台湾的语文教学与儒家经典教育》《论语·论学课程设计》。
我觉得,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个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为此,我们也积极响应,广泛开展“读经典”活动。
读经典能更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
一、教师悟领经典修身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8bac7fb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2.png)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处省略题目,直接进入文章正文)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进行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角度来探讨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教育中的国学传承与创新教育是国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传统的国学经典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下去。
在传统教育中,注重教授国学经典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中的国学传承已经开始融入到现代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例如,推动文化课程改革,增加国学经典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成立国学研究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培养更多的国学人才等。
二、学术研究中的国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究是国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研究,可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学术研究中,需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既要传承古人的经典之作,又要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创新。
目前,国学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经史子集,还包括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学者们在对传统国学文化进行研究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探讨国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
三、文化交流中的国学传承与创新文化交流是国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拓宽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验,提升国学文化的创新能力。
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跨文化的对话和融合。
通过将国学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和结合,可以发现新的视角和认知,促进国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国内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互动,形成多元共享的文化生态。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a06929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7.png)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中,国学备受关注。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问体系和知识体系,涵盖了文化、历史、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者,国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曾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在对西方文化的追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在这种背景下,国学在统一的教育体系中也逐渐被淡化,很多经典著作和传统知识开始被忽视。
这也使得国学面临了传承的问题。
那么,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一、国学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于儒家文化,而国学正是儒家文化的代表。
国学以研究经典为主,主要包括《孝经》、《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等经典。
这些经典著作和传统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国学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本质。
二、国学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国学研究的内容中,也不乏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忠诚、孝敬、差异、正直等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同时,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例如,“中庸之道”、“君子礼仪”、“黄粱梦”等,都给人留下了深深沉淀的印象。
这些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而国学的传承,便是在继承和弘扬这个基因。
三、国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既有艺术品,又有文物器物。
例如,中国古代的陶瓷、青铜器、石刻、绘画等,都极富价值,也深刻代表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精髓。
而国学中研究的众多经典著作,也可以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
这些经典著作,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代表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精髓。
通过国学的研究和传承,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
中国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中国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49aa8e6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9.png)
中国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国学,这些文化和学问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外国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努力在教育与传承上下功夫。
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中国的精神资源,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不断积累的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日渐边缘化,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
现在的教育体系大多是注重应试教育,刻板而呆板,把学生培养成了为了高考而生的学生。
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只会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记住丰富多样的知识,而不会让学生产生兴趣或者提高综合素质。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让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进入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美感、文化修养和品德素质。
一方面,国学和传统文化应该在学校教育中予以体现。
根据中国的政策和规定,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到课程中来,让青少年在校学习国学,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在语文课中,可以开设古文阅读课,让学生学习经典的古诗文,并进行分析、讲解与讨论。
在历史课中,让学生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学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心态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
另一方面,家庭也应该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国学的场所。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
父母应该承担起教授孩子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孩子在家中接触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可以邀请孩子一起观赏古代文化遗产,如故宫博物馆、中国文化博物馆、书法展览等,让孩子在接触中了解传统文化,培养起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
需要注意的是,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不是靠一两个人或者一两个组织能完成的,需要广大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和政府力量的共同努力。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古为今用的智慧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古为今用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3f7ca7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1.png)
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古为今用的智慧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古为今用的智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文化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智慧,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国学文化,使其在现代价值体系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探讨,并归纳古为今用的智慧。
一、传承国学经典——借古训今国学经典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传承国学经典是传承国学文化的基础。
借古训今的智慧告诉我们,通过阅读和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可以汲取智慧精髓,运用到现代生活和工作中。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持之以恒;《诗经》中的“折腰躬前,以听从之”,告诫我们保持虚心态度。
这些古代经典中的智慧,可以为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提供指导。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古物新用的智慧传承国学文化不仅仅是研读古代经典,更需要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实践应用。
古物新用的智慧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传统书法艺术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制作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使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选择。
三、培养国学精神——古鉴今照的智慧国学精神是国学文化的灵魂,传承国学精神可以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鉴今照的智慧告诉我们,国学精神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引导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传承国学精神,我们可以在当代社会中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国民。
四、推动国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古道今行的智慧传承国学文化不仅仅是对经典的传承,更需要在创新中发展。
古道今行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在创新发展中,国学文化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例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开发出更多形式的国学教育产品,如手机应用、在线教育等,使更多人便捷地接触和学习国学文化。
国学文化的传承-2019年文档
![国学文化的传承-2019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7b99cfcb4daa58da1114a6b.png)
国学文化的传承中国的国学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国学以儒学为主体,兼有佛学、道学、兵家、易学、先秦诸子百家等内容,是中国人的信仰与信念。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前220 年期间,世界出现了一批哲学家和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等,这时,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形成。
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了“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了“侠义”的理念,庄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老子提出了“无为是为有所为”的理念。
这些思想主张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夯实了中国的文化根基,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内核。
国学经典毋庸置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是国学是积淀的文化精髓,它不是书斋里发了霉的书本,博物馆里收藏保存的古董,更不是竹简上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
国学应该是孟子所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
所以,我们要阅读国学、品味国学、探究国学,要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国学确实是晦涩难懂的,需要参阅诸多学者的研究注释才可能真正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智慧。
因此,众多研究学者、专家将国学经典与当下的时代现状结合,与时俱进,以求传承发扬我们的国学文化。
张葆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国学文化传承人,他在八旬高龄推出的《大学中庸译解》,亦是传承中国国学文化的著作。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古代人读书,大部分有私塾先生帮助解读,自己品读难免有所偏差或是深度不够。
实际上,品读经典最好的方法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如品读《红楼梦》,最好的途径是看周汝昌等学者对红楼的研究著作;读鲁迅,如果错过了钱理群、朱多锦等学者大家对鲁迅的研究就不能算完整。
所以,对经典国学的品读, 更不能随意。
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和演变,我们的许多国学经典已经出现了多个版本,因此,品读国学经典:首先,要注意书籍所参考的版本和出处,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被学者大家公认的权威版本;其次,在阅读的时候,应尽量参阅中国历代不同哲学家和文学家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注释,这是研习经典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再次,读经典应将其与当下的时事政治和自身阅历结合起来,领悟经典的精神,最终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国学传承系列一
![国学传承系列一](https://img.taocdn.com/s3/m/08d7b97d77232f60ddcca1ef.png)
一旦走进社会,就进入了市场
你一定要上大学,正规的大学。这与学历无关。人生中 需要经历这几年,无拘无束又能染上书香的生活。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自尊,与贫富无关
如果世界上仅剩两碗水,一碗用来喝,一碗要用 来洗干净你的脸和内衣。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8日
《论语.微子》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能独立生存
你一定要学会做饭。这与伺候人无关。在爱你的 人都不在身边的时候,使你能善待自己。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自由,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孩子,你一定要学会开车。这与身份地位无关。
这样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拔腿去往任何你想去 的地方,不求任何人。
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徐霞客之所以是徐霞客,不是因为走的路最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自己领悟
去远方的时候,除了相机,记得带上纸笔。风景是相
同的,看风景的心情永不重复。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02
光明坦荡,人格高尚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君子言行: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善有善报,所报者,爱也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请记住,
拥有善良,会让你成为最受上天眷顾的人,这种
眷顾未必是财富与权势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03
懂得审美,品味高雅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木心说:
无审美力者必无趣
@邵洵制作 2019年2月28日
天塌下来都不要哭,也不要抱怨。那样只能让爱 你的人更心痛,恨你的人更得意。
国学传承_精品范文
![国学传承_精品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e98bb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6.png)
国学传承
国学传承,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
国学传承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国学传承呢?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国学传承的重要性。
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文化的源头。
通过国学传承,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这种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传承国学。
传承国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听讲座等方式来学习国学知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将国学知识传承下去。
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国学知识、编写国学读物等方式,将国学知识传承给更多的人。
最后,我们要不断地发扬国学传承的精神。
国学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应该弘扬国学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传承和发扬国学的精髓。
总之,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学传承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传承国学,并不断发扬国学传承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国学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国学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a2a210b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1.png)
国学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一、国学传统文化的珍贵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国学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然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才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因此,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国学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承文字和经典,更重要的是传承其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国学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芒。
二、国学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使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创新发展国学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实践。
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国学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应用,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三、国学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国学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发展国学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国学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国学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传承国学文化
![传承国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34d195187c24028905fc331.png)
传承国学文化传承国学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共享成长快乐方家小学紧邻我国国学文化重地----国子监,著名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曾任我校的校长,他把自己优秀的人品、文品永远的留在了学校,不仅为学校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老舍先生赋予了方家小学一种宝贵的精神,这就是老舍精神。
我们一直把发扬老舍精神作为学校的追求,力争使在方小工作和就读的师生都能够秉承老舍先生的精神,做个顶天立地的人~老舍先生的思想精髓重在爱国。
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美德,这一美德的具体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铸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国学文化,国学,就是中国学,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支柱,发扬和传承国学文化精髓使其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流传,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也是爱国的体现。
因此,我们把继承发扬老舍先生的爱国精神定位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国学文化上,以学习和发扬国学文化做为爱国的具体体现,全面开展国学文化教育。
提出了“发扬老舍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创新思维,办出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
力争使师生在国学文化的学习中感悟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魅力,培育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达到学生长知识,增才能,教师精技能,促发展,学校显特色,创品牌的效果。
使学生、教师、学校在做中华文明的传承之人的过程中共享成长的快乐。
一、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博学激趣为理念,奠定国学特色发展的格局。
(一) 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打造一支强劲的特色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强则学校强,教师兴则学校兴。
学校要发展,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基础,要走特色办学之路,就要打造一支强劲的特色教师队伍。
因此,在设计学校特色发展道路的初期,我们就为教师的发展描绘了一幅蓝图。
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树立“教、学、研”合一的思想,把教学、学习、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中学,从学中研,从研中教;鼓励全体教师做学习型教师,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创新教育理论;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深入了解校史,学习老舍及现代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学以致用做到“学高为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国学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国学以儒学为主体,兼有佛学、道学、兵家、易学、先秦诸子百家等内容,是中国人的信仰与信念。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
也就是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前220 年期间,世界出现了一批哲学家和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等,这时,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形成。
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了“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了“侠义”的理念,庄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老子提出了“无为是为有所为”的理念。
这些思想主张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夯实了中国的文化根基,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形成了稳定的文化
内核。
国学经典毋庸置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是国学是积淀的文化精髓,它不是书斋里发了霉的书本,博物馆
里收藏保存的古董,更不是竹简上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
国学应该是孟子所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
所以,我们要阅读国学、品味国学、探究国学,要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国学确实是晦涩难懂的,需要参阅诸多
学者的研究注释才可能真正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智慧。
因此,众多研究学者、专家将国学经典与当下的时代现状结合,与时俱进,以求传承发扬我们的国学文化。
张葆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国学文化传承人,他在八旬高龄推出的《大学中庸译解》,亦是传承中国国学文化的著作。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古代人读书,大部分有私塾先生帮助解读,自己品读难免有所偏差或是深度不够。
实际上,品读经典最好的方法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如品读《红楼梦》,最好的途径是看周汝昌等学者对红楼的研究著作;读鲁迅,如果错过了钱理群、朱多锦等学者大家对鲁迅的研究就不能算完整。
所以,对经典国学的品读, 更不能随意。
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和演变,我们的许多国学经典已经出现了多个版本,因此,品读国学经典:首先,要注意书籍
所参考的版本和出处,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被学者大家公认的权威版本;其次,在阅读的时候,应尽量参阅中国历代不同哲
学家和文学家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注释,这是研习经典重要且最有效的
方法之一;再次,读经典应将其与当下的时事政治和自身阅历结合起来,领悟经典的精神,最终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张葆全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老子今读》《论语通译》《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宋代诗话选释》《玉台新咏译注》《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等作品。
《大学中庸译解》是
八旬高龄的张葆全先生对元典的深入解读,是其国学研究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的原文均来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见张老对经典的谨慎。
《大学中庸译解》还结合了张老从教六十多年的人生体验、教学实践以及当今社会现实,可谓融古通今、深入浅出。
张老在书中讲述为人处世、为学修身的道理,强调要重视万事万物的差异性,崇尚和谐,求同存异。
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品读《大学》和《中庸》,张葆全先生的《大学中庸译解》是不容错过的,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障碍,领会和体悟经典。
二、《大学》《中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种观念体系的发展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沃土,而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
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论起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的,还属“四书”“五经”。
《大学》和《中庸》原来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期,朱熹把《大学》《中庸》单独从《礼记》中提出来,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由此组成了我们熟知的“四书”。
当下,
《大学》和《中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选择名家学者译解的经典,其实是选择名家学者对经典特有的解读。
张葆全先生对《大学》的解读是:教育之纲领,为学之正途,修身之极则,从政之宝典。
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家国情怀。
春秋末年,孔子创办私学之前,“学在官府” 意味着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大学。
孔子在《礼记?王制》中说:
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意思是指,小学设在宫廷的左侧,大学设在城郊;天子设立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设立的大学称为泮宫。
东汉的郑玄在《礼记目录》
中道:“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意思是在
大学里,学子们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从政的才能,可以为以后从政
打下基础。
《大学》可为“从政之宝典、教育之纲领、学之正途”。
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儒家学派的传世经典,初学者若研习道德学问,可作为入门书籍。
古人求学,必先研读《大学》,然后才读《论语》《孟子》《中庸》。
对于《中庸》,张葆全先生的解读是:为人处世的宝典。
他认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认识论,是孔子认知事物、处理矛盾的思想方法,是孔子为人处世的道德标
准,是孔子解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最高智慧的体现。
由此可见,
中庸哲学思想包含了“执中守正”折中致和”“时中行权”
以及追求公正、公平、稳定、和谐等含义。
这些含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
《大学中庸译解》融入了孙老的人生经历以及当今的社会现实,让读者能
够更好地体悟经典,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
不可多得的养分。
三、传承与弘扬优秀国学文化
作为当代知名的国学专家,张葆全先生一直以严谨的学术态
度、简明准确的文本考证,以及深入浅出的文意阐释,在传承与 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方面做出努力。
近些年,张老一直致力于国学 学文化,是为了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让广大的青年学 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增强我们的文化自
信,并能够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兼收并蓄,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继承、丰富并弘扬中华文化的 目的。
传承经典,首先要尊重经典。
《大学中庸译解》非常注重对 元典的正确解读,原文来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文本力求 准确精练、不烦冗拖沓、切中肯緊、直指本意,白话文的翻译不
故作深沉,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可读性强。
在本书的前言中,
之宝典”为小标题分别概述了《大学》和《中庸》的主要思想, 让读者对这两部元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阐释归纳了古代众 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这两部元典的评价,让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 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其价值。
对于《大学》和《中庸》文句的解析, 张老则紧扣文本,简要精当,字字珠玑。
可以说,即便是只有一 般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大学中庸译解》,也不会产生语义障碍, 能够对内容通晓明白。
“准确、易读”是传承、传播、弘扬经典 文化的基本要求。
此外,张老对《大学》以及孔子中庸哲学的解 读又不囿于学术研究,不局限于对文词的解释,而是注重分析元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
张老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执着于传播国
以达到 张老以“《大学》一一为学身之正途”“《中庸》 为人处世
典的文化内涵,对元典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同时,张老结合古人哲学思想,联系自身人生体验、教育实践以及社会现实,对《大学》和《中庸》的思想进行阐发,使国学元
典的解说与当下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读来饶有味道,能够给读者极具现实意义的启发。
在阅读《大学中庸译解》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古人古语,而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听他对大众、对社会提出诚恳的告诫。
《大学中庸译解》每一章之后,张老都摘录了重要的语句以
方便读者熟读背诵。
关于这点,张老在书的前言部分也专门引经据典,说明“熟读成诵”的重要性。
熟读背诵是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重要方法。
这足可见张老对读者的期待,对传承国学文化
的执着。
朱熹对《中庸》一书的评价是:“其书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 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 可见,国学经典蕴含实实在在的学问,我们熟读精思,相信必能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