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周测2 供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周测2 供稿:辛本玉

一、选择题

1“他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B李鸿章C.洪秀全D.康有为

2、闻一多《七子之歌》:“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地区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A.《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3、“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倘延夷人为师,祸患无穷,甚至亡国灭种。”持此观点之人是

A. 洋务派

B.顽固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1.“尽管具有强烈的折衷调和的守旧倾向,但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西文化之伦理型与知

识型的基本特征”,评论的是

A.“中体西用”论 B.《天演论》

C.共和革命思潮 D.“德先生”与“赛先生”

2.“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

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上述的“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以宣扬时人这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报刊

杂志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东方杂志》

4、“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这里的“皇上”指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同治帝

D. 光绪帝

4.他的报章文体一经出现就受到国人的热情追捧,一如他自己所述“甲午挫后,时务报起,

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他”当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C.梁启超 D.严复

5.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B.开明专制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6.“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

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与这个观点相近的下列历史人物是:

A.鲁迅 B.蔡元培 C.陈独秀 D.胡适

7.某护照内容:国民政府外交部,发给护照事,兹有王贻橙,取道前往日本国台湾台北州

七星郡……请友邦地方文武官员妥为照料,遇事相助。该内容的出现,与哪一条约的签订直接相关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8.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

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出现文中官员称呼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经济制度的创新

B .政治制度的改变

C .西方势力的干涉

D .守旧势力的妥协

C . 材料题

9. 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人……那个时候……

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文中的“那个时候”和“这个杂志”分别指

A .维新运动时期 、《中外纪闻》

B .辛亥革命时期、《少年中国》

C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D .五四运动时期、《每周评论》

10. 下列媒体可能报道轮船招商局开业情况的是

11.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

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

A .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B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12.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创刊。以下对《申报》的评价不正确...

的是( ) A .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影响而创办 B .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C .是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

D .以宣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创刊核心宗旨

D . 基础巩固

1. 中西文化论战

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引起中国社会﹑尤其是思想学术界的强烈震荡。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又当如何看待自身文化,成为当时知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五四”前后延续十余年(1915-1927)的这场思想大论战﹐是对这一问题的直接反映。

以下节选论战初期双方的言论:

A B C D

材料一:《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这两种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中国固有之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

济西洋文明之穷”。西方文化的输入,造成了“人心迷乱”、“国是丧失”、“精神破

产”。

——杜亚泉《迷乱之现代人心》,刊于《东方杂志》第15卷第10号,1918年4月材料二:陈独秀认为:……然今之欧罗巴,学术之隆,远迈往古,吾人直径取用,……彼盲目之国粹论者,守缺抱残,往往国而不粹,以沙为金,岂不更可悯乎!

——陈独秀《随感录》,刊于《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材料三:李大钊强调:西洋文明比东方文明“实居优越地位”,主张“竭力以西洋文明之特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华东师大《高中历史·拓

展型教材》

问题:

(1)论战的焦点是什么?概括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6分)

(2)简述这场论战的背景。(4分)

(3)充分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场论战的看法。(15分)

(1)论战的焦点: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中西文化的关系。(2分)

杜亚泉:中西文化只是性质不同,反对西方文化,主张用中国文明拯救西方文明;(2分)陈独秀、李大钊:强烈反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明是最先进的,主张用西方文化救国。(2分)

(2)论战的背景:民族危机,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社会现实形成巨大落差(或袁世凯尊孔复辟),陈独秀等人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对中国文化激烈地批判、对西方文化全盘赞扬。(4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

2.教育背后

阅读《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表》,回答问题(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