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社会分工范畴

摘要
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地、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无论在理论 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分工的实质及其内涵:分工是劳动 社会化的形式,它使社会总体劳动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 社会成员也被固定地分配在不同类型的劳动之中;第二部分是社会分工的类 型:它包括社会基本分工、社会生产分工和非生产分工三种类型;第三部分 是社会分工的历史发展:它包括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三个阶段; 第四部分是社会分工的历史作用:社会基本分工和生产分工的历史作用是不 同的,却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第五个部分是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劳 动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不会消失,反而越来越细致,而劳动者分工随 着社会的发展将趋于消失;第六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的意义: 社会分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不了解它就不可能把握历史唯物主义 的精神实质;深入研究分工的技术职能,是建立科学劳动组织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我们把握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社 会阶层、贫富分化等社会现象,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isappear,but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detailed.However,the division of labor members will disappear gradually;Part VI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rx and Engels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ory: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is impossible to grasp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deeply study of the technical func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theoretical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of labor;Part VI is the
社会性别分工反思——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视角

》社会发展社会性别分工反思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视角张佳佳*摘要恩格斯在《家家、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立足人类史前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全面阐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角度研究分工问题,恩格斯借用摩尔根从家庭的发展、氏族、部落以及国家的发发过程来进行研究,从历史本源分析社会发发的关键因素,展望未来社会演变发发的趋势。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发需经历农业一工业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
发生社会变革的关键是在满足人人生活需要的生产中,生产力作为关键因素不断进步。
生产力的变革成为社会性别平等的客观推动力;性别平等的观念成为促进社会劳动分工的主观推动力;生产力的智能化逐步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门槛;现代化的生活使家庭逐渐被赋予新的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家家、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社会劳动分工社会性别家庭劳动分工中国图书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41(2021)03-0075-06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下文简称《起源》)中立足人类史前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全面阐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由氏族部落最终形成国家,其中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单位。
恩格斯以家庭为单位,深入考察了家庭从群婚制发展为专偶制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方式,并将其归纳为“两种生产”,即关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恩格斯通过家庭角色分工来观察参与社会劳动分工的性别差异,论证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与文明、解放之间的关系,从人类解放的视角来讨论社会分工,认为造成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强调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婚姻自由和妇女的彻底解放才有可能。
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关于分工的文本研究(一)*家庭、私制和国家的起源》关于分工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起起》存在异同,两者都涉及“分工”问题,但是侧重点和分类方式大有不同。
从自发分工到自觉分工

从自发分工到自觉分工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探究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在他们看来,历史上的分工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
分工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自然分工对人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影响,自发分工阶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曲折道路,未来共产主义的自觉分工则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自然分工;自发分工;自觉分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历史上的分工经历了一个从性行为方面的自然分工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自发分工,直到后来的极为精细的工业化大分工。
随着分工的逐步细化、分化,它在带来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城乡分离、人的智力发展和体力发展的对立,它不但限制了人的活动空间,还剥夺了人的自由时间,给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设置了障碍,自发分工越来越成为人发展的桎梏。
那么,如何使人摆脱分工的自发性和强制性的束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强制性的自发分工将最终消亡,到那时,分工将进入自觉分工阶段,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一、自发分工阶段是人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曲折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1],自发分工具有自发性、强制性,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桎梏,主要表现在:(一)自发分工造成人在精神发展和体力发展方面的对立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时起才开始的,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城乡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生产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 分 工理 论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学说 中重 要而 又 缺 失 的一部 分
一
、
从 柏 拉图 、色 诺 芬, 经过 威廉 ・ 第 、亚 当 ・ 密 、斯 宾塞 到 配 斯 边 尔 凯姆 ,人 类对 社 会分 工 的探 索在 不 断 的深化 ,并且 获 得 了不 少 积极 的 成果 。然 而 ,真 正解 开 社会 分工 之谜 的不 是 以往 的这 些 著 名大 师 ,而 是 马克 思主 义 的创 始人 。只 有 马 克思和 思 格斯 才 第 次对 分 工做 了 系统科 学 的考 察 ,提 出 了较 为完 整 的历 史 唯物 主 义的社会 分 工理 论 。 ( )分 工是 马 克思 主义 唯物 史 观 的一个 重 要 范畴 ,马克 思 一
一
现 实社 会 中 ,分 工推 动 了生 产力 的 发展 ,促进 了人 类 社会 文 明程 度 的提 高 ,为 人 类社 会积 累了 巨大 的物 质 财 富和精 神 财富 , 丰 富 了人类 社 会生 产 和 生活 的 内容 ;分 工 也破 坏 了 自然 平 衡 、社 会平 衡 ,继 而 引发 了生产 力 与生 产 关系 的 矛盾 ,激 化 了个 人与 集 体利 益 的 矛盾 ,异 化 了各 种 社会 因 素 。为 正确 地使 用好 这 把 “ 双 刃剑 ”,为 我 国社 会 主义 建 设汲 取有 益 经验 ,需要 正确 认 识和 重 视马 克思 恩格 斯 的分 工理 论 。 ( )构 建和 谐 社会 ,实现 科学 发 展 ,实 质是 消 除城 乡差 别 一 下 的 旧式 分工 马 克思 早 已指 出,城 市和 乡 村 的分 离 是一 种分 工 ,这 种分 工 是 旧式 分 工 的一种 ,旧式 分 工 的消 除有 其 消除 的历 史条 件 。我 们 现在 要 逐步 消 除社 会 长期 存在 的不合 理 的 旧式 分工 ,消除 城 乡差 别 ,正是 符合 了马克 思恩 格斯 的分 工理 论 的 内容 。 现 阶段 我们 在 科 学发 展观 的指 导下 构建 和 谐社 会 ,逐 步取 消 城 乡二 元 结构 ,根 本 上要 靠 经济 的 不断 发 展 。因 为经济 的发展 是 生产 力 不 断提 高 的结 果 ,生 产力 的 提高 必 然 引起分 工 的进 一步 发 展 ,分 工 的发 展就 意 味着 职业 类 型 的增 多 ,这 和第 三产 业 的发 展 要求 不谋 而合 。 逐步 取 消城 乡 二 元结 构 ,实 质上 就 是进 行 城镇 化建 设 ,使 农 民逐 步 变成 市 民。从 分工 的角度 看 ,就 是 使体 力 劳动 者逐 步转 变 为脑 力 劳动者 ,这是 符合 历史 发 展要 求 的。 ( )科 技 兴 国的 国策 实质 是逐 步消 除体 脑分 工 二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非 常 肯 定 体 脑 分 工 的积 极 作 用 ,但 是 也 提 出 要在 共 产主 义 社会 里 消 除体脑 的分 工 。消 灭分 工就 是 消灭 使个 人 “ 化 ”的生 产技 术 性分 工 和使 广 大劳 动 人 民 “ 异 异化 ” 的体脑 分 工 。而 消 灭这 两种 分 工 ,就 要 靠大 力发 展 生产 力 ,一 方面 社会 总 产 品极 大 丰 富 ,个 体 劳 动者 不 再为 吃 、喝 、住 、穿而 发愁 ,从而 不 必 终 生 局 限 于 某 种 为 了生 存 而 进 行 的 直 接 劳 动 生产 ; 另一 方 面 ,生 产 技术 性分 工 越 发细 化 ,劳 动者 的 劳动 时 间大 为缩 短 ,从 而 为充 分发 展劳 动者 的 自由个 性 ,消 灭脑 体分 工创 造 了条件 。 而 我 国科 技 兴 国 的 国策 提 倡 尊 重 技 术 , 尊 重人 才 ,提 高 劳 动 者 素质 , 正是 遵循 了马 克思 的分 工 思想 。科 学 技术 是 第一 生产 力 , 尊重 技术 ,尊重 人 才 是为 了更 好 更快 的 发展 生产 力 ,从 而尽 快 达 到消 除体 脑 分工 的 历 史条 件 。提 高劳 动者 素 质 ,提 高全 民族 的 科 学文 化水 平 , 实质 上 是不 断提 高脑 力 劳 动者 在全 体 劳动 者 中 所 占的 比例 ,也是 为尽 快达 到 消除体 脑 分工创 造 历史 条件 。 ( )要 学会 利用 分工 ,消除 旧式 分工 三 1 、从 实 际 出发 ,创造 由 白发 分工转 变 为 自觉 分 工 的条件 马克 思 认为 旧 式分 工 有其 积 极 的一 面和 消 极 的一面 ,旧式 分 工 的消 除需 要达 到 一定 的 历 史条件 才 能 成为 现 实 。我们 就要 学 会 利 用 旧 式分 工 的积 极 的一 面 ,努 力使 这 样 的历 史条 件尽 快 实现 , 达 到 消 除它 的 目的 。合 理 的 分工 , 即高 于经 验 层 次 的、 自发 的分 工 , 已经上 升 到科 学 层次 的 、 自觉 的分 工 ,是 可 以促进 生产力 的 发展 的。 从实 际 出发 ,科 学 利 用合 理 的分 工 ,有利 于 创造 由 自发 分工 转变 为 自觉 分工 的条 件 。 2 、经济 发展 要注 重 发挥 区域 分工 优势 不 论 是新 农村 建 设 ,还 是 县域 经济 建 设 ,还 是 国家 的经济 建 设 ,发 展 经济 都 要注 重 发挥 区 域分 工 的优 势 。对 任何 区 域而 言 , 无 论 区际 资源 配 置 ,还 是 区 内资源 配 置 ,都 是 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当代启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1846年合写的一部划时代的理论著作。
它的问世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大厦的建立,而通向这座理论大厦的必经之路则是该著作中的分工理论。
本文通过对《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诠释,以期寻求社会主义分工全面、和谐、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创立的代表性著作,在该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结合社会发展和分工演进的历史进程。
重点阐述了以下三个核心思想。
(一)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思想。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正如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所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分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全面而完整地制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关于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
马克思恩格斯把分工与生产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分工与生产力相辅相成,生产力的发展是分工产生、发展的基础,分工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从二者的关系上讲。
分工具有生产力的属性。
在论述完分工与生产力的关系后,马克思恩格斯笔锋一转,从所有制形态和生产关系结构两个方面对分工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作了论述。
首先,从所有制形态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分工导致所有制的变化将社会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演进又体现着分工很不发达、比较发达、不太发达、普遍发达和高度发达的发展水平。
再者,从生产关系结构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制约着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理想国》中的分工思想——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希腊肇源

《理想国》中的分工思想——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希腊肇源摘要:马克思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借鉴是目前学界内较少涉及的话题,然而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以柏拉图分工思想为起点,展现柏拉图分工思想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分工思想对柏拉图分工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关键词:知识论;分工;实践;异化引言哲学家怀海特曾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对柏拉图对话录的注脚”。
《理想国》作为柏拉图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在西方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他在这里以定义正义为出发点,探讨了与正义概念相关的诸多问题。
然而,目前对这本著作内容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其理念论、知识论的部分,其中的分工理论长期以来仅作为理念论、知识论讨论过程中的一个部分被看待,并未受到柏拉图思想研究者和主流分工理论的重视。
柏拉图构建其分工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其理念论、知识论的部分——即善的理念的知识保证了分工的方向性。
柏拉图认为德性决定能力,而能力又决定外在分工。
因此人的内在德性决定了一个人在城邦中的分工。
这种分工发乎于每个人的天性(φυσιν),是自然的结果。
同时,根据德性能力说,他认为只有统治者和灵魂的理性部分才拥有可被称为普遍知识的智慧。
也就是说,当统治者和灵魂的理性部分的德性被充分实现后,城邦才可能被称为正义。
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知识化的过程。
那么,我们需要继续追问的是,在获得了这种知识论的奠基结构后,柏拉图究竟是如何阐释具体的分工内涵呢?他是怎么构造其分工理论呢?此外,回首近现代,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和希腊经济思想密不可分。
多位古典经济学家都曾对希腊思想有相关研究。
威廉·斯皮格尔总结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涉及到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芝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马尔萨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寻求对其人口理论的支持。
穆勒曾翻译并提供了柏拉图四篇对话的注释。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
拉萨尔就赫拉克利特哲学出版过一套二卷著作。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35)

社会分工:人类在统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按照社会生产发展需要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工作及其过程。
它体现了生产的社会性和协作性。
社会分工有着不同类型和层次,如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分工,生产劳动中有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分工。
社会物质生产劳动又包括一般的领域分工和特殊的部门分工,精神生产劳动包括政治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分工以及国内社会分工和国外社会分工等。
此外,在产品生产中,还有社会内部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这“二者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有本质的区别”。
即社会内部的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相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企业内部的分工则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分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社会分工的性质、形式和水平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杠杆。
社会分工具有历史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与人类的自然分工不同,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原始社会解体,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和简单的商品交易等不同的社会分工,出现了私有制、阶级、等级,出现了城乡差别,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社会分工不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现象,它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因此,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从最初的畜牧业、农业,进而发展到工业、大机器工业时代。
社会分工具有双重性质、双重作用。
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社会生产被划分为不同的领域、行业、部门和岗位,社会劳动被分解为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人们之间不仅形成有差别的劳动,而且造成相互对立的利益主体。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作为19世纪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他的社会分工理论对理解社会结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提出的背景、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
随后,文章将探讨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社会分工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在当代的实践意义,包括如何指导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精髓,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概述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作为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分工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力量。
他强调,分工的出现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进一步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的演进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生产活动,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和行业。
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然而,分工同时也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分工还与社会阶级结构密切相关。
随着分工的深化,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剥削阶级。
而被剥削的劳动者则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这种阶级对立和冲突,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一。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在当代社会,尽管分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马克思关于分工的基本观点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摘要:在《德意志意思形态》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又认为必须消灭分工。
关键词:分工;私有制;异化《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其中,“分工”作为《费尔巴哈》章节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章节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又认为必须消灭分工。
一、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1](p68) 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又表征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马克思界定了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能像动物一样受自然界的支配。
此时,人的活动还带有动物性质,谈不上分工的存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制造出了简单的生产工具以后,人的自然器官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摆脱了动物本能的水平。
与此同时,分工也逐渐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
”[1](p82) 换句话说,人类的第一次分工阶段是性行为的分工,第二次分工阶段则是“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分工的理论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分工的理论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将分工作为一个唯物史观的范畴提出:分工是连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分工决定所有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工本身孕育着矛盾并为矛盾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分工的理论意蕴深厚,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阶级;国家关于分工,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家作了相关论述,但由于时代及阶级局限性,未能对其作出科学阐释。
马恩在批判前人思想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分工的思想,昭示了其与众不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晰了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分工,阐述了分工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作用,揭示了分工决定所有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了分工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进而论证了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一、分工是连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与古典经济学家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分工不同,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分工兼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是连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及其发展,从而使分工理论从一个经济学概念提升到了唯物史观的范畴高度。
1、分工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分工与生产力联系密切,分工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生产力对分工有巨大的反作用。
他们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也就是分工由生产力决定。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是历史范畴。
在部落所有制时期不具有社会意义,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这种分工使一部分人从事物质劳动(体力劳动),另一部分人从事精神劳动(脑力劳动)成为可能,从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一、马克思之前的分工理论西方关于分工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对分工做了简单的论述,在阐述城邦的正义问题时,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论述了有关分工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只有各个等级专心的从事自己的职业各尽其责,才能够维持城邦的稳定促进城邦的发展。
在这里,柏拉图看到了分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这种分工理论过于理想化,并不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的。
在近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国富论》中第一次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有关分工的学说。
首先,他明确的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者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
”为了使分工的作用更加形象和具体,斯密以当时最为普通的胸针制造业为例,通过论述在制造过程中分工的作用进一步指出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如: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可能都制造不出一枚扣针,但当分工出现之后将复杂的制作过程分解成不同的生产阶段,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制造出四千八百枚扣针。
分工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原因在于:第一,分工使生产专业化,工人熟练的掌握生产技巧,劳动的娴熟程度增加提高他们所完成的工作量。
分工把复杂的劳动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工人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操作并以此作为其终身的职业,俗话说“熟能生巧”,日复一日的重复势必会提高工人的劳动技巧从而大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分工节省了劳动时间。
在复杂的劳动过程中,工人需要随着生产的进行不停地变换工作地点,操控不同的劳动工具。
而分工的出现恰恰可以将工人固定在某一生产环节,节省工人因生产需要不停流动的时间。
第三,分工促进了机器的发明。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需求不断增加,分工日益专业化专门化,现存的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理论研究.马克思社会分⼯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分⼯反映着社会⽣产⽔平的状况马克思认为社会分⼯是在⽣产⼒发展到⼀定程度的时候出现的,它是⽣产⼒发展⽔平的基本尺度。
社会分⼯程度反映了当时的⽣产⼒⽔平,也反映了在社会⽣产中的⼀种⼈与⼈的关系,社会分⼯是理解⽣产⼒与⽣产关系及其它们相互关系的纽带。
1、社会分⼯是⽣产⼒发展的结果,促进着⽣产⼒发展⽣产⼒⽔平主要影响因素有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平和⽣产⼯具的性能,他们决定着社会分⼯发展的⽔平。
⼀⽅⾯,⽣产⼯具的性能决定着社会分⼯⽔平。
⽣产⼯具的属性、效能不同,导致社会分⼯发展程度不同。
具体⽽⾔,简单的⽣产⼯具产⽣简单的社会分⼯,⽽复杂⽽精密的⽣产⼯具就会产⽣复杂⽽精密的社会分⼯,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具⽽各有不同。
⼿推磨所决定的分⼯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
”使⽤不同⽣产⼯具将会产⽣不同的社会分⼯形式。
另⼀⽅⾯,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平也影响着社会分⼯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部门进⾏⽣产活动时会受到知识技能的制约,劳动者在社会当中从事的劳动活动,不是由劳动者本⾝的意愿所决定的,⽽是由劳动者不同的知识技能决定的。
在社会劳动中要合理地利⽤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平,否则会严重浪费社会⽣产⼒。
2,社会分⼯影响着⽣产关系,体现了⽣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在谈到社会分⼯与⽣产关系时认为,社会分⼯是⽣产⼒与⽣产关系之间的纽带。
我们知道,⽣产⼒决定着⽣产关系,同时,社会分⼯是⽣产⼒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在劳动过程当中,社会分⼯制约⽣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分配,制约着⼈们在⽣产过程中的⽀配与被⽀配着的关系,从⽽制约着⽣产关系。
这些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第⼀,社会分⼯影响着⽣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指出:“分⼯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具和材料的分配,因⽽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制之间的劈分,从⽽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的_分工_理论

郝孚逸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湖北社会科学理论答疑下面这段话是人们所熟知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1](p37)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未来社会的这种描述,经常被人当作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图景的设想、并同如何看待人的未来分工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谈论。
有人照本宣科上午、下午、傍晚、晚饭后如何如何的同时,强调分工将被消灭,人想怎样就怎么样;有人抱怀疑态度,认为分工不会消失,这样的境界不可能出现,这不过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带有空想色彩的愿望。
这两种说法没有能够对这段话作出真正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理解和诠释,其原因,除了对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缺乏认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该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问题。
从总的方面说,分工可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两大类。
小自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家庭,大到全社会各个行业和各种人群,无不存在分工现象。
分工导致两种社会状况和效果:其一,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发展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生产逐渐专业化,不断分化出新的生产部门,包括科技文化产业,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其二,由于行业的不同和岗位的差异,分工又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包括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人之间在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上的区别。
能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种区别,对于各种足以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矛盾的解决,有重大的直接关系。
马克思充分肯定分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更加关注分工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并以毕生的精力探索解决的途径。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必须把重点放在后面这一点上,同时这也是掌握文章开头所引那段话的精神实质之关键所在。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贡献不可忽视。
其中,他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当代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指出,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发展阶段,即根据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划分为两种生产方式: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
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以采集、狩猎、渔猎等方式谋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财富分配基本以共享为主。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恩格斯认为,阶级社会的到来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剥削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逐渐发展,经济的基础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受到上层建筑(法律、政治、哲学等)的影响。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劳动力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在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减少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但是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
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化现象愈演愈烈。
这对于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重要。
此外,恩格斯也提到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解决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制度和规则,才能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最后,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分工的理论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分工的理论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将分工作为一个唯物史观的范畴提出:分工是连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分工决定所有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工本身孕育着矛盾并为矛盾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分工的理论意蕴深厚,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阶级;国家关于分工,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家作了相关论述,但由于时代及阶级局限性,未能对其作出科学阐释。
马恩在批判前人思想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分工的思想,昭示了其与众不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晰了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分工,阐述了分工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作用,揭示了分工决定所有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了分工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进而论证了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一、分工是连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与古典经济学家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分工不同,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分工兼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是连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及其发展,从而使分工理论从一个经济学概念提升到了唯物史观的范畴高度。
1、分工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分工与生产力联系密切,分工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生产力对分工有巨大的反作用。
他们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也就是分工由生产力决定。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是历史范畴。
在部落所有制时期不具有社会意义,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这种分工使一部分人从事物质劳动(体力劳动),另一部分人从事精神劳动(脑力劳动)成为可能,从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其现实启示展开讨论。
一、社会发展动力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 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
他们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驱使社会发生变革和进步。
人类通过改进和发展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物质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分工关系、分配关系等。
他们指出,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
二、现实启示1.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2. 建立公平的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公平的生产关系,包括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改善劳动分配制度、促进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等,从而实现社会公正和稳定。
3. 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我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们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正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建设,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他们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他们对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思考,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力量相结合进行生产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生产工具和资源等。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权制度、劳动分工和经济分配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又会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也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在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应当始终关注科技进步、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旧的生产关系可能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意味着要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实现劳动关系的合理调整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打破利益集团的垄断和不公平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他们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阶级斗争,而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无阶级社会。
尽管我们现在的社会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但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社会的平等和公正,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追求物质的欲望。
我们应当注重人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关心人的身心健康,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研究作者:焦宜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如何消灭分工。
真正的分工在人类历史上出现是必然的。
分工的产生也造成了生产力、社会关系和意识彼此之间的矛盾。
分工的出现造成了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离,也就随之形成了私有制。
私有制的扩大使得国家得以产生。
同时,分工的产生也造成了劳动对于人类的异化,产生了压迫,为了消灭这种压迫,人类必须再次消灭分工,达到共产主义。
关键词:分工;劳动;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42-02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尽管这是一部未完结的手稿,但它却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费尔巴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
这一章集中了全书的理论精华,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
本章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概论,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也主要从《费尔巴哈》章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分工”的理论。
一、分工出现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
”换而言之,人类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即是男女性别的分工。
随后又由于各种原因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生产劳动方面的各种分工,例如,有人从事畜牧,有人从事种植。
但是这两种分工在马克思看来都不是真正的分工,因为马克思随后又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
”当然,分工的消灭是必然的,分工的消灭代表着劳动的解放。
由于分工的出现,造成了一部分人只从事精神劳动,不从事物质劳动;而另一部分人则只从事物质劳动,不从事精神劳动。
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享受着从事物质劳动的人的供养,同时剥削着、统治着从事物质劳动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上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社会分工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中不同的人裙通过分工合作,互相依赖,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特征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有着密切的通联。
1. 社会分工对我国古代经济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社会分工主要是指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在农业上,我国古代农民根据土地的不同条件和气候,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分工。
在手工业上,我国古代工匠根据各自的技艺和工艺特长,从事不同的手工制造,形成了不同的手工业分工。
这种分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2. 社会分工对我国近现代经济的影响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传入,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形式。
工业革命加速了我国社会分工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形成了城乡分工的格局。
这种城乡分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3. 当代社会分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剧,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我国经济也逐渐融入到全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也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和风险。
4. 社会分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启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来看,社会分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社会分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产力支撑,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另社会分工也带来了不平等和剥削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出现。
要在实践中深入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促进社会分工的合理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思想

作者: 官欣荣
出版物刊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27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社会分工;分工思想;基本范畴;哲学体系;社会学;社会历史;经典著作;学术界
摘要: <正> 关于社会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有着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思想,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体系中,还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范畴,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乃至专门探讨,本文拟循着马克思恩格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的原则,联系“人的发展”等问题,对社会分工问题予以分析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分工反映着社会生产水平的状况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的,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
社会分工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反映了在社会生产中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分工是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它们相互关系的纽带。
1、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进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有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性能,他们决定着社会分工发展的水平。
一方面,生产工具的性能决定着社会分工水平。
生产工具的属性、效能不同,导致社会分工发展程度不同。
具体而言,简单的生产工具产生简单的社会分工,而复杂而精密的生产工具就会产生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
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
”使用不同生产工具将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分工形式。
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也影响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部门进行生产活动时会受到知识技能的制约,劳动者在社会当中从事的劳动活动,不是由劳动者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而是由劳动者不同的知识技能决定的。
在社会劳动中要合理地利用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否则会严重浪费社会生产力。
2,社会分工影响着生产关系,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在谈到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时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纽带。
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同时,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在劳动过程当中,社会分工制约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分配,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着的关系,从而制约着生产关系。
这些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分工影响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指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制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的不平等,社会分工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表现。
不同程度的社会分工影响着人们对生产资料不平等的占有,从而导致了人们在劳动产品分配上的不平等。
第三,社会分工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和地位。
社会分工影响着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占有,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社会分工不仅影响着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诸多方面,还影响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其中就体现为对生产资料所有的影响,“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以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所构成的生产资料,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其不同的占有关系。
马克思依据社会分工对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有制形式作了说明:第一种是部落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下的社会分工很不发达。
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下,生产资料归全部落所共同所有,从而使生产资料在部落范围内起到最大限度地承载起部落生存的作用;第二种是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在这种所有制中的社会分工已经比较发达,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占有;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形式是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中建立起来的,是从乡村开始的。
在这种所有制中的社会分工很少且不发达。
第四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下产生了最广泛分工的机器大工业。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商业与生产分离,促成了商人的产生。
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上资本积累加速,促进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向机器大工业分工转变。
同时,社会分工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迈向国际,形成了国际分工。
马克思正是借助社会分工,第一次正确地对人类社会的形态作了划分,这也成为后来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二)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阶级产生和阶级对立1、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并最终促进了阶级的形成。
可见,阶级的出现是基于私有制出现而出现的产物。
私有制出现的条件首先是人们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需要通过共同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不可能拥有剩余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不能产生私有制。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此时,个体劳动逐渐取代共同劳动,个人不断占有简陋的生产工具,这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萌芽。
剩余产品出现并被个人占有后,占有者利用其占有所形成的优势而使更多的生产资料为个人占有和使用,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在生产劳动中占主导地位,进而产生了生产资料社会分工不仅导致私有制的出现,而且不断促进私有制的发展。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表现为对资本的占有,通过资本来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就表现为社会分工与资本的关联,表现为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一开始就包含着劳动条件的分配和各个私有者之间的资本劈分,这就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相分裂,这种分裂随着社会分工深入发展而更加尖锐,并产生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由此可见,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故马克思说:“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了阶级产生和国家形成马克思指出,私有制的出现把人的原始共同体(一种人与人平等并且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人的共同体)区分为不同的利益者,也由此出现利益对立,于是阶级就出现了。
阶级出现意味着原有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氏族制度必然过渡为以地域为标志的国家制度。
就是说,阶级出现后,必然出现国家。
因此,国家也是由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产物。
首先,社会分工导致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指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有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意识到社会分工已经造成了阶级的对立。
在人类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接连发生了几次社会大分工。
而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是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时,社会分裂为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个阶级,阶级由此产生了。
阶级的出现,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它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当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时,意味着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水平,从而能使部分人离开物质生产而进行精神生产活动。
这时,社会生产活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就不是部落共有产品并共同享有,而是少数人所据有。
而其实质表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分工造成了对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不平等分配,阶级从而国家的产生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从此,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差别逐渐转变为阶级对立。
马克思指出:“在分工的范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阶级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阶级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的状况下产生和存在的,而社会分工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它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分工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从而出现了私有制,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分工促生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程度不高,脑体分工是人类社会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分工。
在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还处于自发的状态,由此形成了存在阶级的对立。
因此,只有当生产力充分发展,脑体分工的得以消灭,自觉分工取代自发分工的时候,阶级才会走向消亡。
其次,社会分工是促使国家产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国家是在阶级利益冲突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认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与阶级利益矛盾直接相关。
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社会财富悬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此时阶级利益的对抗转变为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使社会发生了发生了分裂,产生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建立他们所需要的社会秩序,需要专门的政治机构镇压奴隶的反抗。
此外,随着城乡的分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等等,社会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维护。
这样,国家就应运而生了。
国家就是成为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阶级利益代表,也就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实行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关。
但是国家却总是以全体人们或全体人的利益方式面目出现,以便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其背后却掩盖其真实的统治目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出现。
”马克思在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时,并没有把社会分工看作最根本的原因,而是正确的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同时,马克思也预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达,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随之消失,每个人都自由全面的发展,自觉分工代替了自发分工,人类社会将进入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大同社会。
(三)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异化自发分工是指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以谋生为目的固定从事某一具体化、专门化的劳动。
自发分工是基于谋生的效率,被动地接受其社会专门化生产需要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只要分工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化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②劳动者出于谋生需要而专门化的社会分工就是马克思所认定的自发分工。
自发分工在一定的时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不仅加强了劳动者合作关系及提高了劳动合作,从而使单个的劳动变成一个整体劳动,从“小劳动”变成“大劳动”而获得更大效益;同时通过这种合作,使单个人的智力得以合成“大智力”,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是,自发分工使人不由自主的屈从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致使人本身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导致劳动者在劳动中畸形和片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
”在自发分工中,劳动者固定的从事某一具体的、专门的劳动,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技能必然会被强制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使劳动者越来越畸形而片面的发展,不论怎样提高社会生产力,怎样扩大社会总劳动,却仍造成了人的畸形而片面的发展。
社会分工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社会异化现象。
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社会分工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却使人机械化,特别是在半机械化的生产中,劳动者虽说是机器的指挥者,但实际上却被机器所束缚。
这样,他们的技术和能力都受到限制,不能全面的发展,造成畸形和片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