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一古代中
2016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模块复习课件26
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江南经济 经 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 济 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 南方。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表 现 文 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 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 伍,读书向学风气形成。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 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宋元儒学思 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 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 俗画
[答案] B
北宋的商品经济是高考命题率比较高的知识 点,并且常考常新。尤其是通过引用新材料,设置新的问题情 境,更有利于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该题材料所体现的是 北宋商业活动的时间特征,只要认真解读材料就很容易得出正 确答案。建议学生把北宋商品经济和唐朝的商品经济进行比较 整理。
[史论术语] 1.制瓷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东汉:烧出成熟 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 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 地;元代:进入彩瓷生产阶段;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 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2.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 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 的。
夜市、早市 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______________ ,宋代汴梁、元代大都
交子 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 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______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宋代是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时期,但在当时, 商品经济仍然是农耕经济的附庸,统治者的政策仍然是重农抑 商。宋代商品经济虽然繁荣,但生产关系并未发生质的变化, 直到明朝中后期,中国才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古代中国及答案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8.1.
【典例5】 (2015·上海单科,24,2分)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 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 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 上,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变法之本……在开 学校”是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有关变法的主张。 答案:A
【典例7】 (2015·浙江文综,12,4分)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 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陆 九渊和王守仁分别是宋代、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明 确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 则明确主张“心外无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塞内卡是古罗马斯多 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而平等”,未涉及对宇宙的思索。泰 勒斯是古希腊思想家,明确提出“万物始于水”。C项正确。
四、表格数据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表格数据类选择题主要指运用有关历史的统计 图、统计表等为载体设置题目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运用表格数据, 通过定量分析,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揭示历史 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能力。一般以经济发展程度、政党军队数量变 化、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趋势等统计方面的材料为载体,最常见的形 式有单向表、双向表、向量图、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经济史 中命题考查较多。
[精品]新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及答案
专题强化训练(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新疆高考适应性检测)《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悠闲之过也。
”材料反映的是( )A.士族不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A[材料中“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表明士族腐朽无能,故A项正确;庶族崛起与材料中“江南朝士”“僮仆”不符,故B项错误;士族世代把持政权与材料中“悉资俸禄而食耳”不符,故项错误;士族兴亡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 2.(2016·洛阳统考)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
玄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
鼓吹“以小求大,终不得。
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
魏晋玄( )【导号:02792022】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为兴起创造条件D.强儒的正统地位A[“天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作为儒的玄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材料与佛教思想无关,没有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其为兴起创造条件,故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其融合道家思想的目的,故D项错误。
] 3.(2016·济南模拟)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材料中宰相刘祎之对武则天下敕惩治他的驳斥并未体现相权高于皇权,故A项错误;唐三省六部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唐朝敕文的发布需要中书省起草诏令与门下省的封驳审议,武则天直接发布诏令是违制的,故项正确;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2016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2
第一部分三一、选择题1.(2015·洛阳二模)《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答案】 A【解析】《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因而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
维护周礼体现孔子政治上的保守性,A项正确。
2.(2015·淮南)战国李悝制定了《法经》,法国孟德斯鸠撰写了《论法的精神》,这两个“法”对君权的影响()A.基本一致B.正好相反C.相辅相成D.继承发展【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李悝制定《法经》的目的是确立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用法来加强君权。
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撰写《论法的精神》的目的是宣扬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君主专制,用法来限制君权。
这两个“法”对君权的影响正好相反。
故本题选B。
知识改变命运3.(2015·四川·1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分析选项可知:只有B项符合题干“最能体现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这一要求,其余A、C、D三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4.(2015·安徽六校教研会)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
”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时代”的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仁者,爱人”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 D【解析】依据关键信息“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可知该时代应是春秋战国时代。
【解析版】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本资料包括20道选择题和4道非选择题,整理了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通州区及部分重点学校2015年10月份以来期中、期末、综合素质检测、模拟等各类考试的历史试题,按照专题分类汇编而成,解析详细,排版工整,是2016年高考考前50天练习的辅助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提高答题的技能。
一、选择题1.(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1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上述言论反映了()A.克己复礼的主张B.独尊儒术的建议C.顺应自然的理论D.君权神授的思想【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天意立王引导民众从善,不是克己复礼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本身不是反映打压其他学派独尊儒术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是把人类世界和所谓的天意联系在一起,不是说顺应自然,故C项错误;材料借所谓的天意树立王的权威,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12)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B.都认为心是世界本原C.都体现民本主义主张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苏格拉底【试题解析】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苏格拉底强调人对自己的理性分析,二者都重视人对自身的分析和认知,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主张心是世界本原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主张民本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关于个人主义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6·通州摸底·8)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谈到:“梨洲不汲汲于致用,而其〈待访录〉所陈之政治理想则为学术中最精彩之一部分,在亡明遗老中殆可首屈一指。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测试模块1《中国古代篇》第1步专题3课时提升(人教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湖北宜昌二模)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
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这说明(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解析:选C。
荀子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除外)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荀子贬“仁”,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法、术、势糅合为一,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礼法并施,二者基本主张不一致,故D项错误。
2.(2015·山西晋中三模)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解析:选A。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以父母论君民关系,反映出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道德体系,故A项正确;作为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且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3.(2015·四川绵阳一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题型突破练题型6 Word版含答案.doc
题型6 图画类选择题(限时15分钟)1.(2015·山东滨州期末)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下图为春秋时期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出土文物,这一发现可以说明()A.春秋时期严格的等级制B.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D.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型解析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看,郑庄公享用天子九鼎的规格,说明郑庄公的做法违背西周礼乐制度的等级规定,故A项错误;考古文物也是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符合西周晚期分封制开始瓦解的史实,不是偶然,故B项错误;西周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等级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5·四川绵阳二模)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解析官窑生产的产品主要供贵族和官府使用,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自给自足,故B项错误;明朝机房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私人手工业作坊,其产品用于市场销售,故C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企业,其产品供政府使用,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5·重庆一模)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革命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它们的共同点是()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B.革命重心主要在南方C.工农群众积极参加革命D.在南京建立革命政权解析提取有效信息,从第一幅图中的“武昌”可知是辛亥革命,第二幅图的“国民政府”和“吴佩孚”可知是国民大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目标,故A项错误;从图片可知,两次革命斗争的主要活动地区都是在南方,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先后建立的是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故D项错误。
答案 B4.(2015·广东惠州三模)下图是1919年一位学者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当时()A.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B.该学者支持五四运动C.《新潮》杂志深受国人喜欢D.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解析由“白话文学”可知该学者谈论的对象是新文化运动,由“妄言”“文学益将堕落”可知他反对该运动,故A项正确;五四运动的主题是爱国主义,不是“白话文学”,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新潮》杂志受到该学者的攻击,故C项错误;“尊孔复古”逆流是1915年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二轮)第四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通关新人教版选修1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解析:第(1)问材料关键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概括即得。
第(2)问材料关键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可见唐代币制改革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从长远看,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还为非金属货币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可见唐代币制改革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代币制改革有利于避免“劣币盛行”,为商品交易提供便捷,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6分)(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016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
第一部分二一、选择题1.(2015·江苏·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等信息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
2.(2015·广东·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植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 A【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家庭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现象,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故本题选A。
3.(2015·鹰潭)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
这说明宋朝()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可知在房产买卖时必须首先征得亲族的意见,只有亲族放弃购买权之后才能再卖给四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不抑兼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可知在房屋买卖时得按照先考虑亲族是否购买,再考虑四邻最后他人的顺序,不是自由买卖,故C项错误;房屋买卖有先后顺序,由此可见朝廷对民间买卖是严加管理的,故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