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解析

合集下载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经济活动全球化【圣才出品】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经济活动全球化【圣才出品】

第3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10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一、概念题1.经济全球化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生产链答:生产链是指主要研究客体是商品形成的流程及确定参与的主体及其活动,着重于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生产链主要由输入、生产、物流和最终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3.生产网络答: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

4.地域根植性答:地域根植性是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元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

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

5.国外直接投资答: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国外通过兼并和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分支机构而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控制被投资的公司。

国外直接投资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6.世界经济多极化答:世界经济多极化指在国际经济中,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位有所抬升,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崛起。

从而形成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二、简答题1.试述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自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态势,蒸汽机促进了铁路运输业和航运业的诞生。

火车和远洋蒸汽船,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使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2)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赖于完备、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迅速、准确的电信联系,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9.1 复习笔记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理论观点①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是用于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说。

②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

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北方)对欠发达地区(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极化效应的表现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

③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导致劳动力(包括智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④北方的投资机会多,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南方有限的资金也流入北方。

而且,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削弱。

⑤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⑥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

⑦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3)涓滴效应的表现①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②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③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圣才出品】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圣才出品】

第4篇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
第13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研]
答:(1)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
这里的公司调查是指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同样的调查。

其目的是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一些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的真伪。

(2)问卷设计原则
①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如:在询问企业跨国扩张因素时,在发展中国家要考虑市场和成本诸影响因素,在发达国家可能还要考虑技术因素。

如果仅在选择中列出市场和成本因素,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为了使所问问题符合实际情况,准备研究十分必要。

②问题数量应该适中。

问题太多,不利于应答,甚至使应答者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回收率;从调查者的角度,也不是问题多就好。

问题太多也不便于综合整理和分析。

所以,围绕着调查目的,所问问题应尽量集中明晰。

问题数量以当面访问调查不超过30min完成为宜;如果是问卷自填,最好在10min以内完成。

③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

凡是被调查者不可能了解或不适宜回答的问题,不应提出。

④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如公司内部关系的调查,不宜涉及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矛盾;对跨国公司的调查,尽量避开国家间的政治敏感问题。

一般来说,公司的未来市场发展的详细规划和技术发展方向均是公司的机密,在问卷中不宜问及。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地理学》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行为主义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起结构主义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文化转向。

4.P37“区位因子”最早由韦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5.P48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6.简单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β=E/V(P51-52)②通达度:③分散指数:7.P60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即演绎方法)8.P62杜能圈第四圈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区第五圈每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P6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业。

9.P70一般的区位法则及最小运费原理中的填空在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指向为原料地。

10.P71范力农构架重力中心11.P93简单计算:中心性测度C=B1-B212.P99“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演绎方法引入地理学13.可能的人名填空:韦伯工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14.P49产品成本中的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15.P150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

16.P174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产业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7.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杜能圈形成机制
地租曲线: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
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
观点: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以追求最大的地租
收入为目标——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 物进行种植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27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核心思想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在既定假设条件下,依据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益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端点经济区位理论: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送达价格:是生产费和运费之和,可用从生产地向 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32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区位理论
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小结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 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即市场区形状是蜂窝状的正 六边形“面”状市场。 ▲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
➢规模经济:也称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生产部
门(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收益递增的一 种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三个基本)交通网;交通流;地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成本:因运输方式不同
因定价制度不同——距离比例运价; 区段运价;远距离递减运价;均一运价。( 图 )
交通便捷程度:连结度(贝塔指数)、通达度(通
达指数和分散指数)
完善的交通网提高了区域地理可进入性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二)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2、在距离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二)经济学上的意义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一)首先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到工业区位研究中(二)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后人奠定了基础(三)提出了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四)对其他产业的布局具有指导意义理论的局限性(一)假设的完全竞争条件不现实(二)就工厂经营而言可以分为生计形经营和企业性经营两种(三)工业区位很大程度上取决经营者的主观因素(四)即使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业不同(五)技术进步等可以导致区位发生变化(六)交通发达程度使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比重越来越小(七)其他如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一)消费市场状况(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零售业间的竞争(四)地价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企业增长动因1. 实现规模效益2. 实现交易内部化3. 技术优势的发挥4. 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 横向一体化2. 纵向一体化3. 多样化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一)功能部结构(二)产品部结构(三)区域部结构(四)顾客部结构(五)矩阵结构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一)产品周期理论(二)折衷理论1.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 内部化优势3. 区位优势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二)集中于边界地区(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一)全球集中生产型(二)市场地生产型(三)专业化生产型(四)跨国一体化生产型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1. 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2. 所有权关系系统3. 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一)广泛性(二)层次性(三)区域性(四)多面性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五)差异性(六)时间性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1. 互补性2. 竞争性3. 变化性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1. 社会政治背景2. 结构状况3. 相对地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选择1.高比较优势系数2.高产业关联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4.高生产率上升率5.高产业创新能力(二)关联产业配套(三)基础性产业配套(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4.雁行形态说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3.网络式空间结构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一)区位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2.扩散机制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三)空间近邻效应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四、区域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一)资源禀赋(二)资源配置能力(三)区位条件(四)外部环境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一)区域增长极理论(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二)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经济区与区域管制一、经济区(一)经济区的概念(二)经济区的基本特征(三)经济区的类型1.经济类型区2.部门经济区3.综合经济区二、区域管制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二)相互依赖理论区际经济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二、区域分工理论(一)成本学说(二)要素禀赋学说(三)新贸易理论(四)竞争优势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一)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二)区域合作的类型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1.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方式比较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科学技术进步(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二)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三)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一)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二)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1.生产网络2.生产网络管制3.生产网络空间4.生产网络的地域根植性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一、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一)地域范围(二)产业范围二、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一)制造业生产与贸易1.制造业生产2.制造业贸易(二)服务业(三)外国直接投资三、经济全球化多极格局形成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物流业(一)组织形式的变化(二)贸易公司的职能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服务形式不断拓展(四)跨国零售业不断发展1.跨国零售商跨国经营的动机和进入市场的方式2.世界上主要的跨国零售商3.发展中的电子零售业(e-tailing)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1、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深刻的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2、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封闭将进一步远离世界经济体系3、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开放就将面临着高悬的双刃剑4、发展中国家脆弱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1、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收益不均2、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国内改革重新获得竞争力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前景黯淡4、北非和西亚内部分异明显5、南亚各国不断从发展中受益6、东亚和东南亚获益匪浅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一)对策1、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政策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的促进整体经济竞争力2、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是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取更大的比较效益3、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4、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5、另外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靠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来解决(二)原则1、全球化制度在安排应该以世界各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为前提2、发达国家应该在治理环境提供资金技术方面提供更多的努力3、任何制度创新都必须付出代价,但必须使全球技术创新的代价降低到最小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技术创新的速度,在急进式与渐进式之间寻求平衡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1、各国希望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以便保留为应对通货膨胀而降低利率的灵活性2、保持汇率的稳定,给商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3、保持货币的完全可兑换性为企业对钱款的汇入和汇出创造条件达到吸引国外投资的目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思考1、国家经济主权2、经济安全3、金融风险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1、如果东南亚国际经济对市场的依存度不高泰国金融危机就不会蔓延到整个东南亚地区,香港股市波动就不会导致全球股的振荡2、如果没有景荣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资本的国际流动就不会如此的快捷防范金融危机具体的对策思路1、对外资进行宏观控制2、引进外资时应该寻求建立保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合理措施3、在引进外资时注意是长期资本多于短期资本4、激励蹦过银行系统监管制度,加强银行立法,以避免失误5、慎重参与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增长的三要素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应重点关注以下三大内容(可以理解为三要素):(1)生产要素分析。

[全]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考研真题详解

[全]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考研真题详解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考研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

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名词解释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1 复习笔记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①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农业制度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②促使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③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

(2)目的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地域一般配置原则。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④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⑤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⑦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根据以上假设前提,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由该地租收入公式:①地租收入R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②当地租收人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③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④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

⑤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

图3-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依据杜能理论,农业生产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六个农业带,即杜能圈。

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834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答案+李小建笔记+考研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套资料

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834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答案+李小建笔记+考研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套资料
(1)经济地理学科的研究中,掌握 20 世纪地理学的发展;掌握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 要内容和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2)经济活动区位分为四部分, 一是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要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5)产业布局方面。掌握产业结构和布局演变规律;掌握产业布局条件;掌握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布局条件;掌握城市布局;掌握区域发展战略。
……………… (5)不断扩大国际学术交流,让中国的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让我 们的学术研究走出国门,通过交流和合作促进我们学术研究的发展。
【展示细节 2】:参考书未详述部分,地学考研中心予以补充
1、举例说明城市近郊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及形成原因。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考察的是课本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对举例的地区先进行 概述再展开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来源】:根据齐永华《大城市郊区农业土地利用及变化趋势——以北京市平谷区 为例》,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总结。
(1)经济地理学科的研究中,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及用经济地理学原理来解释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研究方法和新进展;
……………… (7)产业布局方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布局;城市布局;区域发展战 略;区域规划等。
4、考试重点
以李小建第二版《经济地理学》和杨万钟修订四版《经济地理学导论》为基础,经济 地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
……………… 第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长三角也正是凭借优越的区位及其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长 江经济带的龙头,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更是推动了长三角的区域分工合作动力,强化了长 三角在长江经济带的优势。
【展示细节 4】:重点明确,利于复习
5、论述距离衰减原理及其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距离衰减原理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曾多次考到,距离衰 减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考生应多注意该方面知识的积累。 手册缩略版(下)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李小建编著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李小建编著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观点,可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考察经济活动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问题。

4、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四个方面。

5、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__________、资金、__________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6、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 __________、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7、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__________在他的__________笔记中首次提出的。

8、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1、门槛人口2、城市化3、跨国公司4、经济全球化5、经济活动区位6、横向一体化7、区域经济结构8、农村工业化三、简答题(共40分)1、简述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6分)2、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8分)3、简述企业的主要增长动因。

(8分)4、简述新产业区的判定标准。

(8分)5、简述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10分)四、论述题(16分)试述如何合理评价区域产业结构。

(16分)试题答案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2、劳动自然资本3、生产关系社会结构角度4、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5、劳务技术6、运费7、罗蒙诺索夫《地理考察》8、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1、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只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第2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名词解释1.极核式空间结构答:极核式空间结构是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

2.区位指向答: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3.空间近邻效应答: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空间近邻效应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加剧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4.农村工业化答:农村工业化是位于农区的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把先进的工业经济形态和工业文明植入到广大的农村,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支柱产业答: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大规模产出;②强调现在;③强调发展;④强调扩大就业;⑤强调带动作用;⑥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6.高新技术产业答: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

它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就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区域创新网络答:区域创新网络是指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李⼩建版)权威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P2-3(⼀)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 17世纪⾄18世纪中叶;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解释;3.⽡伦纽斯——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商业地理⼿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附: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图P6)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7(⼀)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经济活动包括⽣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3)空间⽅⾯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区域学派代表⼈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代表⼈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产⼒和⽣产关系相统⼀的⽣产的配置。

苏联学者主张的观点加强了⽣产关系和政府的作⽤,⽽弱化了市场经济本⾝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参照。

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P15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般规律。

⽽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4、区位与区位理论 P34(⼀)区位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在于⽴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1)在区位⽬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现代区位理论还要考虑⾮⾦钱收益和“满⾜”的需要;(2)在具体⽬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标;(3)在区位选择基准上:古典区位理论是成本最⼩,现代区位理论要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13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3.1 复习笔记一、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公司(企业)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问卷调查、公司案例调查。

1.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1)公司调查的定义公司调查是指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假设的真伪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的同样的调查。

(2)公司调查的特征①所调查的样本公司应具有一定代表性;②调查获取的数据应有一定规范性。

(3)公司问卷调查方法①问卷的设计原则:a.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b.问题数量应该适中;c.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d.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②问卷的对象选择在公司调查中,一般采取抽样方法和典型调查方法选择样本公司。

a.抽样方法从企业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一部分企业作为样本。

该选取方法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非全面调查中用来推断总体的最完善、有科学依据的方法。

b.典型调查方法在企业总体中,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样本企业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分层次选择法、中等选择法和主要企业选择法③问卷的发放a.试填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一般要在同类公司中请人试填。

通过试填,了解对问卷设计的意见、可能的回答情况、填写问卷所需时间等。

根据反馈意见,可对问卷进行适当修改,再行发放。

b.发放方式根据公司地理研究的实际,一般采用邮寄、传真和派人送达等方式发放问卷。

c.发放原则发放问卷时,一般均附一封说明信函,说明该项调查的重要意义、其成果的应用方式、保密措施,请求对方在某一时间内(一般2周至1个月)寄还等。

问卷发放的数量应多于所要研究的问卷数量。

④问卷的回收a.审查问卷回收问卷中总会有一些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问卷。

通过审查淘汰无效的问卷,以加强研究的科学性。

b.编码处理由于问卷调查数据要为统计分析所用,必须对各种非数据型回答进行统一编码。

最后,与调查表相对应,应列出一份完善的编码表。

c.输入计算机MINITAB和SPSS软件均具有对调查表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处理功能。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地理学》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行为主义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起结构主义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文化转向。

4.P37“区位因子”最早由韦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5.P48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6.简单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β=E/V(P51-52)②通达度:③分散指数:7.P60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即演绎方法)8.P62杜能圈第四圈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区第五圈每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P6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业。

9.P70一般的区位法则及最小运费原理中的填空在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指向为原料地。

10.P71范力农构架重力中心11.P93简单计算:中心性测度C=B1-B212.P99“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演绎方法引入地理学13.可能的人名填空:韦伯工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14.P49产品成本中的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15.P150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

16.P174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产业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7.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跨国公司区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跨国公司区位)

第6章跨国公司区位6.1 复习笔记一、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①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②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这使得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关注生产成本,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③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2)折衷理论英国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按照邓宁的观点,这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①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

②内部化优势假若已经满足所有权优势条件,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

b.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实现。

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③区位优势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要素优势。

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

最小成本可在一国之内找到,也可发生于多国之间。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3)根据工业区位论,生产原料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局地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8.1 复习笔记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经济社会资源主要有劳动力和人口、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a.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类别、规模与效益。

b.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

②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a.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时代,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b.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

c.在不考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区域内市场的容量和潜力,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③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④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着上升趋势。

a.技术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缺陷。

b.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⑤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

社会环境良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吸纳区外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

(2)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构成。

①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②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③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第2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名词解释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国科学院2013年研][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霍夫曼系数[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霍夫曼系数是指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主导产业[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产业集聚[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二、简答题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的结果是:①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②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

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
解析
一、真题
一、名词解释
《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

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经济活动区位[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

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是有限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但空间的有限性并没有改变。

同时,“一个场所一个区位”的空间特征,产生了围绕经济活动的区位竞争。

二、简答题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而不同。

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如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①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②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

[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1)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2)现代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也应运而生。

如:中心地理论。

(3)两者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①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②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③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因此一切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都必须考察市场环境因子。

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能够提供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利于有效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

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简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轻工业部门需求门槛较低,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则很高。

由于不同经济活动的需求门槛存在差异,因而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相关地区的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尤其在传统商业活动中,市场影响力地域范围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商业经营类型与规模。

市场地域范围较大的城市,具有较为全面的商业活动;反之,商业活动则较为单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