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面:杨振宁对话王志谈心路历程 2005年02月28日 15:26:11 来源:CCTV[面对面]

【字体:大中小】【打印本

稿】

【读后感

言】

【进入论

坛】

【推

G o

【关闭】

清华大学专家公寓B栋,是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的居所,从2003年11月回到国内,杨先生就一直住在这里,并把这里取名为“归根居”。回归祖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位八十多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屡屡制造新闻而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05年1月25日,《面对面》栏目的记者来到这里,对处在新闻漩涡中的杨振宁进行了独家专访。

血管里流着中华血

记者:你回国定居的决定,是怎么做出的?

杨振宁:我虽然在美国住了50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讲的,说杨振宁你血管里所流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记者:但是您在美国功成名就,美国的生活您舍得下吗?

杨振宁:假如15年以前,有许多在美国的东西在这儿买不着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改过来了。

上帝给的最后礼物

记者:你好像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过翁帆?

杨振宁:没有。记者:你介意说一说她吗?杨振宁:你今天要谈?

记者:我们想问,当然大家非常关心。

杨振宁:你给我写的几条(提纲)上没有这一条。

记者:是,所以我们君子协定,我现在向你请求。

杨振宁:我想提一下可以,不必深谈。

记者:好像您这一次引起大家那么强烈的关注,就是因为你的婚事。

杨振宁:是。这个问题是我们预先想到了,我想大家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是毕竟少有的,所以就发生兴趣了。不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虽然有压力,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承受。我相信我们这次结合,最后大家会认为是绝对美好的。

记者:您不在乎吗?

杨振宁:当然翁帆跟我都有一点点在乎,不过我们觉得,我还记得我当时跟她说,我说不管现在别人怎么讲,过了三十年以后、四十年以后,大家一定认为我们结合是一个美丽的浪曼史。

记者:其实我们大家都很希望杨先生幸福。能不能帮你的妻子说句话呢,她爱你什么呢?

杨振宁:我们没有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是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这是我的猜想。

记者:其实很多的担心都是出于关心杨先生,您不担心翁小姐那么年轻,她把你给骗了。

杨振宁:是。我想是有人这样想,还有更多的人我想是不是觉得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是我骗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事实上呢,我想我们两个人都是想得很成熟的。

帮助国人改变看法

记者:杨先生,您说过您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的看法,但是我们很想知道,您是面对中国人讲的一种客气话呢,还是觉得真心的就这样认为。

杨振宁:我当然是真心这样觉得,不过我想比你刚才所讲的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你如果看20世纪初年、19世纪末年的文献,你就会了解到,20世纪初年中国的科学是多么落后,一些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有多么大的自卑感。我想1957年李政道跟我得到诺贝尔奖,为什么当时全世界的华人都非常高兴呢?我想了一下子,所以就讲了刚才你所讲的那句话,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加入美国籍很无奈

记者:杨先生的经历有很多谜,当初为什么加入美国籍呢?

杨振宁:事实上,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的学者去美国、去欧洲、日本留学的,绝大部分的人都回来了,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的目的就是去那儿学成归国。

可是我到美国去念书,做了博士后时,发生了朝鲜战争。杜鲁门总统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就在这个情形之下,我留在美国了。

记者:但是我们可能从小接受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杨振宁:是的,这个话讲得很好。拿到了绿卡以后呢,我并不希望立刻就变成美国人,我想全世界的人要想换一个国籍都是一个非常触及灵魂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对于离乡背井,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居住,这个观念在中国从来是没有的,所以一直是到1964年,我才入了美国籍。

记者:什么诱使你做这个决定?

杨振宁:最重要的道理,是因为学术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我当时拿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拿这个护照非常麻烦,我当时入美国籍的主要原因就是旅行的方便。

回国道理很简单

记者:1971年你离开中国26年了,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回国?

杨振宁:为什么我那么着急回来呢?因为我想我是比较知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回来道理很简单,因为国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一个打开的门很容易又关起来了,所以我就赶快回来了。

记者:但是当时您已经离开中国那么多年了,对新中国没有亲眼见到,您不担心吗?

杨振宁:1971年我要想回中国的时候,很多朋友,都跟我说你回去非常危险。我说不会,因为在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我跟我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在日内瓦、在香港团聚过好几次,通过这些团聚,我当然对于新中国有一些认识。

为伟大工程流泪

就在这次回国的过程中,杨振宁亲自证实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确实是中国人独立完成,而且,这项伟大工程的带头人正是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得到这一确切消息时,杨振宁竟一时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记者:你当时离席了,你去了洗手间。

杨振宁:是。

记者: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个问题?

杨振宁:我想我父亲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跟我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当初中国的落后,当初中国被人歧视,有今天的年轻人所没有的感受,在这个情形之下,了解到中国人也可以自己制造出来最尖端的重要武器,这是灵魂深处的一个震荡。当我知道邓稼先的回答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