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预设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性: (4)
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
假设,预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例: Dogs love Yappy dogs food.——某宠物食品广告 小狗是否喜欢广告中的狗食品?? 这是人为主观的强加。
隐蔽性: (5)
指说话人没有将预设信息明白地
表达出来,而是将其隐含在话语之中,这种隐含的信息
事实预设与理论预设
“预设是交际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受的那种背景知识”,所以,根据交际双 方在特定语境中所共有的背景知识的不同,预设可以分为事实预设和理论预设。
事实预设是指传授双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承认的是某种事实情形。 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或一组表征个别的具体事实的经验命题。例如:
(1,a)王经理不辞而别使大家感到非常惊讶。 (1,b)王经理不辞而别并没有使大家感到惊讶。 (1,c)王经理不辞而别。 (1,c)是(1,a)和(1,b)的预设,该预设所描述的是个别性的经验事实, 因而我们把它称作事实预设。 理论预设是指传授双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承认的某种理论背景,它 的具体形式则是一个或一组概括普遍性或必然性的理论命题。比如,假设有两位大 学物理系教师在一起谈论有关行星的运动问题,对于行星运动问题的解释可能涉及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但这时,交谈的一方不必把牛顿的这条定律再复述一遍,因 为那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理论知识。这种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理论知识背景,就是我 们所谓的理论预设。
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 语用预设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满足的恰当条件; 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 知识,这种共有的背景知识在话语的发出和理解过程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语用的角度来观察预设,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 考虑预设的以下 6 个特点。
合适性: (1)
存在预设、事实预设与种类预设
该种分类情况由瑞典逻辑学家埃尔伍德、安德森和达尔 在《语言学中的逻辑》一书中提出的。
在日常交际中,存在预设最为常见。当人们讨论某个对 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时候通常都预设所谈论对象的存 在。有的语句预设着主语所指称的有关事实情形这便是事实 预设,包含事实预设的话语,一般带有“吃惊”、“纳闷” 等逻辑谓词,例如:
改变语境撤销原先的预设。 例如: A: 您儿子好可爱啊! B: 我还没结婚呢! 以上对话的预设触发语“儿子”中我们得知A预设
了“B有儿子”,然后这一预设随着交际的进行而被B 撤销了,B的话语中蕴含着“这不是我儿子,我还没结 婚”这样一个意思。
综上: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的关系
语义预设是逻辑学提出的概念,与真值有关。 语义预设是不可消除的,不可撤销的。 语义预设脱离语境,具有局限性。 语用预设与语境,信念,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知识有关。 语义预设是语用预设的基础,语用预设是对语义预设的 深化和扩展。 语句的语用预设逻辑地包涵了其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
存在预设 事实预设 种类预设
事实预设 理论预设
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是静态的,逻辑抽象的。语
义学家从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看做是
一种特殊的蕴涵关系,例当是(对1)例句、((12子))进都行和以否例命定(3)时题为得预之到设间,
的关系。”
例(2),但预设例(3)依然成
立。
语义预设: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的如下
预设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 如何在不懂得预设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它更好地交流 , 这涉及到对预设生成机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 这个课题的研究多局限于揭示预设的种类、 特点和触 发语情况 ,却很少探索预设的形成公理 ,以及如何运用 该理论深层挖掘人类话语的特点。这些处女地还等待 学者们去开垦 ,尤其是在民俗语言学、 文学语言学等 分支学科中 ,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共知性: (2)
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
对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包 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交际场合的情 景和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等。
例: 小张邀请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饭,好友答应如果不
去看女友就来。傍晚,小张打电话给好友:“在干 吗?”“准备出发”“好,快点,我们都在等 你”“不,我出发去看女朋友。”
语言学概论讲解 预设
本次讲解:王雷、刘彩、徐丹阳、虎琪、 李永建
• 预设的起源与含义 • 预设的分类 • 预设的作用 • 预设的运用 • 结语
预设的起源
1982 年德国逻辑学家、数学家弗雷格在《意义和意谓》一文中 最早提出“预设”一词 ,语言学家通常译作“前提”。
正式提出预设概念的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学者斯特劳森。 20 世纪60 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 兴趣,语言学家把他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预设研究于是进入了 语言学领域。语义学家研究“语义预设”是从逻辑真值角度出发,将 预设看作一个命题成立与否的必要条件,目的在于揭示句义间的逻辑 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是语言表达形式与一种可以通过语用推理获得 的隐含意义之间的关系。
预设是一种语用推理,它是“在语言结构的基 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 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的分类
预设的种类一直存在分歧。传统逻辑学把预设 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类。但后来逻辑学家多 反对这种分法。语言学界对预设的分类也没有一致 观点。在此说几种比较常见的分类
预设的作用
(一)利用预设表达不便也不好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这就是 预设的第一个作用。例
商家打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外,更重要 的是打击对手,使自己的产品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但是,广 告法明文规定不能搞恶意竞争。那我们来看这两则广告的预设是什 么? 广告:
1、好钙,蓝瓶的 2、中国移动:
(三)利用预设,遵循预设理论,可以使语言更为准确、得 体。
1、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 金馆长:
您让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现一事,因我 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5月18日
“光临”是对客人用的敬词,用在这里预设自己把自己当尊 贵的客人;“决定”比较主观、生硬、没有礼貌,用在这里无 形中预设了自己高高在上;“磋商” 一般用于政治等庄重的场 合,用在这里就预设了两者是政治上合作或者谈判的双方。)所 以,从预设的角度看,与人对话时要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才能做到礼貌、得体。( 周华违背了角色预设理论)
关系:当A有真值时,B必然为真,那么A
预设B.如: (1)Lisa ate the apple on the table.
(2)Lisa didn’t eat the apple on the table.
(3)There was an appIe on the table.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又称语用前提,是由Stalnaker (1970)最 早提出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S1:小李强词夺理让老板感到非常吃惊。 预设 S1':小李强词夺理。 如果预设的事实不存在,比如说小李并没有强词夺理那 么S2是无意义的。
种类预设是指这样一种情形:有的语句预设了主语 所指称的对象或事实在谓词的辖域之内。例如:
S2: 这个人口若悬河。 预设 S2':这个人有说话能力。 意思是说,主语所指称的对象属于具有说话能力的 类。如果主语所指称的对象不在谓词的辖域之内,例如: S3:埃菲尔铁塔是聪明的。 预设 S3'埃菲尔铁塔可以聪明 由于埃菲尔铁塔不属于聪明的类,所以,S3'是无效 的。
谢谢大家
预设的运用
任何言语行为都有预设。在实际言语行为交际中, 如果能巧妙利用言语行为的预设,就可以有效地达 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交际目的,有时,还能产生奇效。 它被广泛的运用在广告,标语,交谈,趣闻。例如:
1.你的牙齿是什么颜色的? 牙齿除了白色之外,还可能是别的颜色
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一个无神论者问神父:“上帝是万能的吗?” 神父回答:“当然!” 无神论者又问:“上帝能创造一块石头吗?” 神父不耐烦了,说:“上帝无所不能!” 无神论者便问:“上帝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 头吗?” 神父无言以对。
语义学 语言学
语用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 从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看作是 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
语义预设具有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和语境 依赖性等特点,语言学家感觉到不能从狭义 的真实条件语义上去考虑预设,而应该视其 为一种语用推理
预设的定义
预设通常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 进行的假设,即使说话者话语适宜所必须满足的条 件。
第一则材料中最为典型的预设是什么?老板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预设 呢?
2、在法庭辩论中,律师常常会这样问:“你是案发前还是案发 后出的门?”
第二个材料的预设是什么?律师为什么要这样问? 1、老板的话语预设:门口有个 蹭鞋垫(但实际上没有)。 2、律师的话语预设:“你”知道案发的时间(其实未必知道)。 老板和律师这样预设的目的,就是诱使谈话对象进入自己事先 设计的“陷阱”,以便 控制谈话对象,实现自己谈话的目的。
这则趣谈很有意思,无神论者的问话早暗含玄机。一般 来说,疑问句必须是由“疑”而问,有疑而且是有必要问; 但他的疑问行为其实早预设了确定的内容,那就是:上帝是 不存在的,不存在上帝创造万物的事实。
结束语
预设研究正逐渐走向具体语言事实中的应用 ,如广 告用语、 生活用语、 文学语言等。此外 ,预设的应用 领域不再局限于语用学领域 ,它在语法、 语音这些语 言学分支学科中的研究逐渐发展完善 ,并且未来还将 走向与其他学科如民俗学、 文学等交叉研究。
此处幽默效果的诱发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预设共 识性,小张理解的“准备出发”是去他家,而好友指 的是出发去看女朋友。
单向性: Biblioteka Baidu3)
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
做出的,在被听话人理解之前只有说话人自己知道 预设的含义。例:
甲:你这人真够阿Q的! 乙:阿Q? 听到甲说阿Q,乙不知所云,是因为他不知道 甲所说的阿Q是什么意思,或者他不知道甲指的是 自己的哪一点,所以才要求甲明示。
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例: A:你说谎的时候会不会紧张? B:不会。不,我从来不说谎!
A的问话含有一个预设:B说过谎。而B一时没有反应 过来,答“不会”,其实等于认可了A的预设。
可撤销性: (6)
在一定语境下,语用预设
可以撤销,这种可撤销性“依赖于说话者的态度和信 念。” 也就是说,说话者可以通过做出另外的声明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基南等语言学家注意到预设与语境的 紧密联系,把预设引入语用学范畴。“语用预设”涉及言语交际过程 中的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环境,关注这些语言外部因素导致的超越了话 语字面意义的动态变化。
不能
哲学 逻辑学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的 著作《论意义与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1892)
最早对预设的合适性进行研究
的是菲尔莫。他从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出发,认为语用 预设就是指“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 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发出言语行为时, 说话人要考虑听话人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其话语。
例:PIease turn on the light 双方都明确要开灯 所指的那盏灯是关着的 说话人知道听话人有能力
——又掉了,怎么总是掉线。 ——掉线就是掉钱,网络好才是真的省钱。 预设:不是蓝瓶的就不是好钙。 预设:中国移动是网络最好的。
(二)利用预设诱使对方中圈套。这是谈话的一种技巧。 1、一个人去应聘,老板问他:“年轻人如果你想在这里工作, 我们渴 望你必须学会一件事情,在这个公司里要保持干净。你
进门时在蹭鞋垫上蹭鞋了吗?”年轻人说:“是的,先生。”老板 说:“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们渴望诚实,门口根本没有蹭鞋 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