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预设讲解
浅谈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语用预设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
![浅谈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语用预设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https://img.taocdn.com/s3/m/e41b6d17bb4cf7ec4afed0f9.png)
浅谈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语用预设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发表时间:2012-06-04T11:22:37.12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3月(下)供稿作者:徐梨苹彭灵芝[导读] 本文涉及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语用预设,阐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语用预设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徐梨苹彭灵芝(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3-0000-01 摘要:语言经济性原则是指在语言使用中,尽可能减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力量消耗,以经济省力的形式来完成语言交际的功能,而语用预设是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
当今语言研究中,将语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运用语言经济性原则与语用预设对实例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以期对今后语用研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语言经济性;语用预设;一致性;非一致性一、引言近年来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语用预设已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热点。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语用预设和语言经济性原则进行了分别研究,但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甚少。
在当前语言研究向着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语用预设和语言经济性原则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认真的研究。
本研究关注的是语用预设的使用是否使语言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达到说话人与听话人都省力的效果,顺利完成交际。
本文旨在分析语用预设和语言经济性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阐明其相互关系。
为以后对语用预设和语言经济性原则的研究给予启示。
二、语言经济性原则与语用预设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和经济的研究分为两类:从语言外部进行的语言经济学,主要是借助经济学的原理来指导与理解语言政策,外语教学和语言使用活动中的宏观微观问题。
从语言内部来考察语言系统中符合经济性的特点。
如: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运行的语用特点(陈新仁,1994)。
本文主要是从语言内部研究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一)语言经济性原则。
广告语言中超常搭配现象的语用预设分析等
![广告语言中超常搭配现象的语用预设分析等](https://img.taocdn.com/s3/m/13af8453bceb19e8b9f6ba4a.png)
广告语言中超常搭配现象的语用预设分析等一、引言商业广告是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其终极目标是推销商品。
广告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广告的语言。
因此,广告主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费尽心思在语言上大做文章,创造出大量的超常搭配现象,以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在此,我们结合语用学中的语用预设理论,来考察预设在广告的所起的作用。
期望能够使广告语言设计方案更科学,最终帮助广告实现其应有的目的。
1.超常搭配一个词能与某些词组合,而不能与另一些词组合,这是因为词的组合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1)符合语法组合规则。
(2)符合语义组合规则。
如“吃”能与“饭”组合,“甜”能与“饼”组合,因为它们既符合语法组合规则,又符合语义组合规则。
我们不能说“吃天”、“甜星”,因为它们虽然符合语法组合规则,却不符合语义组合规则。
可见,词与词的搭配除了语法上的制约之外,还决定于概念问的关系能否成立,意义的搭配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接受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表达中有许多“超常”的搭配,即违反了上述的搭配规则,将不能搭配的词语组合在一起。
在语言表达中,超常搭配有时能产生奇特的表达效果,即词语组合在一起会产生语义“溢出”现象,就是搭配中的词义会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增加传递的信息量,产生“1+1>2”的效应。
它使得表义更加丰富,信息量也更加充实。
在商业传播中,超常搭配是常见的,在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合常规的搭配后边,我们往往可以领会产品的功效和特征,领悟新的消费观念。
广告语作为精炼的语言符号,超常搭配所产生的“1+1>2”的效应更加突出。
它通过对语言要素进行一定的改造和设计,迫使受众以一种批判、挑剔、探究的眼光去感知、接受广告语言,进而接受广告宣传的产品。
不过要注意:超常搭配必须控制在“可认知”的范围之内。
这个“可认知”就涉及到广告语语用预设的问题。
只有当其预设能被受众领悟时,这种搭配才达到其“超常”的目的。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https://img.taocdn.com/s3/m/23791a6627d3240c8447ef15.png)
语用预设1.引言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而另一方面,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
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 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
(3)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所作强调。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4b55f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f.png)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蕴含和预设是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逻辑推理和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蕴含和预设的区别,并通过语言学概论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1.蕴含和预设的定义蕴含是指如果P成立,则Q也成立的关系,通常表示为P→Q。
而预设则是说话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默认假设对方已经知晓或者同意的信息。
这两个概念都在语言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2.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蕴含是一种逻辑关系,它表达的是一个命题逻辑上的关系,即如果P成立,则Q也必然成立。
而预设则更多地涉及到语境和语用,它是因为交际者之间的共同背景知识和共识而产生的一种默认的陈述。
3.语言学概论的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蕴含和预设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对于一句话“他在家吗?”如果说话人的预设是知道对方今天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家吗?”的含义其实是在询问对方是否留在家里休息。
这里的预设是基于交际者之间的共同背景知识而产生的。
而如果我们考虑蕴含的例子,可以想象一个逻辑推理的情景,比如“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明天会很湿”。
这里的蕴含关系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即如果今天下雨,则明天会很湿。
这和预设的例子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更多地涉及到逻辑推理,后者则更多地涉及到语境和语用。
4.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蕴含和预设的区别,我个人认为它们在语言交流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概念。
蕴含关系帮助我们在逻辑推理和论证中建立起合乎逻辑的关系,而预设则帮助我们在语言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
在实际的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预设的情况,了解和理解预设的存在对于沟通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理解了蕴含和预设的区别,并通过语言学概论的例子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蕴含和预设在语言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交流,促进了有效的交际和沟通。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我们可以使用序号标注来更清晰地表达观点和例子,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
浅谈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
![浅谈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2c227dc90c22590102029d28.png)
浅谈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语用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具有主观的、动态的、依赖于语境的意义。
语用预设的理解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预设的理解基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认识了解预设的语用特征对成功的交际至关重要。
探讨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对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语用预设合适性共知性文化差异言语交际一、引言语用预设是指“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keenan则指出,许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约的条件或语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方可被理解,这些条件自然地成为该句子的预设前提。
从语用学角度观察,语用预设不同于语义预设,它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即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而语义预设是指把预设和句子或者句子的命题联系在一起, 即预设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层意义。
语义预设是客观的、非语境性的、静态的,但有时无法对预设概念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
因为预设并不像其他语义关系(如蕴涵关系)那样,独立于语言使用之外,仅为语言本身所固有。
预设除了语言本身的固有特征之外,与说话人以及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依赖于语境的意义,因而也是开放的。
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探讨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等特征对成功进行言语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所谓合适性,指预设要跟发话人所处的语境相适应,是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前对语境所作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的语境必须符合现实语境,否则说出的话语就不合适,预设就不成立。
何兆熊认为“语用前提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
例如,一家美国银行在中国开业,董事长在开业致辞上这样说道:“我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坚不可摧。
”当中国人听到这句话时,就会想到万里长城的确很坚固,他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资金一定很雄厚,可以放心的把钱存在他们的银行里。
举例说明什么是句子的预设语言
![举例说明什么是句子的预设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b7cc555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4.png)
举例说明什么是句子的预设语言文章一:预设语言引导我们如何理解句子什么是句子的预设语言?简单来说,就是指我们在阅读一段文字时根据已知信息所设定的语言背景和理解环境。
这种设定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显著影响我们对于具体句子的理解。
下面举几个例子以展示预设语言的作用:例一:今天的天气真好!假如我们知道在说话的地点天气通常是雨天,则句子更大程度上是表达一种惊喜,然而如果这个地点通常是晴天,则句子更可能是一种常态表述。
例二:明天休息,你想干什么?如果说这个确切的时间是周日,则更有可能是表达对周末休息生活的想象;但如果是在平常日而言,则句子的意义就更侧重于寻求对方的意见和计划。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句子的意义往往需要通过预设语言来辅助理解和补充信息。
更大程度上,这些预设语言是基于我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文化习惯和社交背景而形成的。
比如,两个人之间的谈话句子与新闻报道的句子就需要具备完全不同的预设语言。
知识点一:句子的语言环境一个句子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单独理解。
如果你把它单独提出来,它的意义会变得模糊甚至不可理解。
而一个语言环境包含的信息不仅是句子所包含的字面意义,它还需要依靠读者的判断和解释,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知识点二:语言背景和文化环境一个句子的意思和情感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中文中,“我爱你”通常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在英文中,它更容易表示比较普通的关怀和友好。
这就来源于中西方不同文化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
知识点三:言语的交际功能句子的预设语言也与其言语交际功能有关。
比如,在一次争吵中说出来的一句话,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背景。
但是在这种情境下,它的言语交际功能则是退让、承认错误或制止对方。
总之来说,预设语言是我们理解句子的关键。
了解和应用它,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而且能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在实际阅读和交流中运用这种语言背景,能更好地避免“说者不同意,听者不同”这种情况,让语言传达更加明确和准确。
语言学预设
![语言学预设](https://img.taocdn.com/s3/m/8386c2196edb6f1aff001fc5.png)
④性质预设(程度预设)。话语的语义成立对所涉及到的种种对象在性 质特征上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话语的性质预设。
小王比小李高。高矮程度
⑤信念预设。有些句义的成立必须以某种信念的确认为条件,这就是信 念预设。
上帝保佑我们。基督教
II) Presupposition & entailment
• Entailment refers to the semantic relation between propositions of which one logically follows from another. • Eg • a. That person is a bachelor. • b. That person is a man. • Presupposition refers to the semantic relation between two propositions of which one is the premise or pre-condition of the other. • A.John regrets that he kissed Mary. • B.John kissed Mary.
• 2.Presupposition contained in a simple structure may not survive in a complex structure containing that simple structure. (简单句中的预设在复杂句中不再存在) Example: p.96-(9)
①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 象的存在。
北京市长参加了植树。
②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事实。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17f4ba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d.png)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1. 概述在语言学中,蕴含和预设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蕴含和预设的定义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它们的区别,并结合语言学概论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 蕴含的定义和例子蕴含是指从一个陈述中可以推导出另一个陈述的关系。
当我们说“如果今天下雨,那么路上会很滑”。
这句话蕴含了“如果路上很滑,那么今天下雨了”。
蕴含是一种逻辑上的推理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表达的进一步含义。
3. 预设的定义和例子预设是指说话者在交流时假定对方已经了解或者同意的信息。
当我们说“我又换了新无线终端”,就预设了对方已经知道我们之前有一部无线终端。
预设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帮助说话者简化语言表达,同时也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交流默契。
4. 蕴含与预设的区别蕴含和预设虽然都涉及到语言表达中的额外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蕴含是逻辑上的推理关系,是从一个陈述推导出另一个陈述;而预设是说话者在交流中假定对方已经了解的信息。
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我们常常会同时运用蕴含和预设,以达到更准确、简洁的表达。
5. 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在语言学概论中,蕴含和预设也有着丰富的例子。
在语义学中,我们经常通过分析词语之间的蕴含关系来理解其含义的丰富性;而在语用学中,预设则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认知和交流模式。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蕴含和预设在语言学中的实际运用。
6.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蕴含和预设的区别以及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蕴含和预设不仅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同时也反映了语言交际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深入理解蕴含和预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语言交际的认识。
7.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蕴含和预设是语言学中非常有趣和重要的概念。
刑事案件庭审语言中问话的预设
![刑事案件庭审语言中问话的预设](https://img.taocdn.com/s3/m/e867862fa5e9856a56126064.png)
2 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是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 .
句子成分来取消的。 二、刑事案件庭审语言中的问话预设 1刑事案件庭审语言。 . 庭审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语境。因 为在庭审语境中, 原告方和被告方是对立的, 双方的唯一目 的就是取得庭审的胜利或者压倒对方, 在庭审过程中占取主 动地位。这与日 常生活中的互相配合, 推动语篇发展的对话 有着很大不同。这一点在刑事案件庭审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因为庭审中对立双方( 原告方和被告方) 一方是代表国家的 公诉人, 另一方是违反国家法律( 通常是刑法) 的被告人。在 刑事审判中没有模棱两可, 只有罪或非罪 , 因此, 双方语言的 对抗性十分明显。 此外, 庭审的特殊性在于其程序性。 法庭代 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 在这样一个语境下 , 程序性语言被大量
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 n ’hs n i e在句子 J eS ub dik dthr a a sn o . 中, 预设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说话人相信Jn 是有丈夫的。 ae 选 择预设和说话人在哪里密切相关, 预设必须适合语境 , 反之
法律与语言 有着密切的 关系, 是法 语言 律精 神的 载体。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法律专业人士已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ini n grC l g o ra o a j Ma a e ol e T n e
J n 01 u e2 1
No3 S m .5) .( u No3
使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现庭审的严肃性。这种程序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就
是话语权的转换。 在刑事庭审中, 法官有着最高的话语权, 任 何人未经其许可不得发言。其次是公诉人和辩护人 , 他们在 法官的许可下可以有相当的自由权来对被告人或者证人提
预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预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2e84e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6.png)
社会互动中的预设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也经常使用预设来预测 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例如,当两个人进行交 流时,他们可能会使用预设来推断对方的态 度和意图,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对方的行为
。
05
预设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 向
面临的挑战
理论体系的完善
预设理论在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领域都有涉及,但尚未形成完 整、统一的理论体系。
心理学预设理论
心理学预设的概念
心理学预设是指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预先设定的一些基本假设。
心理学预设的特点
心理学预设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多样性和非对称性等特点。它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 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社会学预设理论
社会学预设的概念
预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预设理论概述 • 预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 预设理论的分类与特点 • 预设理论的应用领域与案例分
析 • 预设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
向 • 总结与展望
01
预设理论概述
定义与起源
定义
预设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研 究语言中词语、句子所隐含的预设信 息。
学知识。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研究在特定语境下,说话者如何使用预设来传达信息,以及听话者如何理解这 些预设。例如,当说话者说“你肯定知道这个答案”,他可能预设听话者对该问题有一
定的了解。
逻辑学领域应用案例
逻辑推理中的预设
在逻辑推理中,人们经常使用预设来推 断新的信息。例如,在数学证明中,人 们经常使用已知的数学公理和定理作为 预设,来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
VS
逻辑悖论中的预设
逻辑悖论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 预设在解决逻辑悖论中起着重要作用。例 如,在“说谎者悖论”中,人们需要使用 预设来区分真实和虚假的陈述,以解决悖 论。
英语语言学概论语用预设[1]
![英语语言学概论语用预设[1]](https://img.taocdn.com/s3/m/57b07aa0f12d2af90242e6f8.png)
增强预设
(2)故意编造虚假预设,使语气委婉礼貌,避免尴尬。
一位旅馆老板面试甲、乙、丙三位应聘者。 老板:假如你无意中推开房门,看见女房客在洗澡,而她也 看见了你,这时你怎么说? 甲: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 乙:说声“对不起,小姐,我是无意的”就关门退出。 丙:说声:“对不起,先生”,然后关门出去。 结果,丙被录取了。
甲:啊!我的天,谁把我放在壁炉上的蛋糕吃了? 乙:我没吃。 甲:还好,幸亏你没吃。 乙:为什么说幸亏没吃呢? 甲:家里最近耗子太多了,所以我在蛋糕了放了老鼠药。 乙:啊,我中毒了! 甲:呵呵,亲爱的,没事,是个玩笑,我只不过是想知道谁吃了蛋糕。
此段对话里,甲为了知道是谁吃了蛋糕,故意隐藏意图,强加预设说“ 蛋糕里有老鼠药”,迫使乙说出实情,因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According the sources and origins:
sentence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text presuppo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roles to the speaker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the listener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预设信息部分是隐含的,稍不留神就会把说话者预设的“断言”当作是真实的 而加以接受。比如,“你是否停止打你老婆了?”这句话本身附着一个预设,即 “你曾经打过你老婆。”对于这一问题,不管回答“是的”还是“没有”,都难 以摆脱以前打过老婆的恶名。这就是预设的隐蔽性,听话人不留心就很容易被 蒙蔽,比如:
甲:你有没有打过人?
消除语句歧义
The tall man and the woman left.
从语义角度看,这是一个歧义句,tall是只修饰man还是修饰了两者? 事实上,双方都明白当时在场的只有man是高的,正是因为说话人预 设了这一相关背景知识,才如此“模糊”、“简略”地说并确信不会 产生歧义。因此,语用预设可以避免语句歧义的产生。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讯问言语及预设的运用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讯问言语及预设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02d3983680203d8ce2f24d1.png)
讯问活动, 是 一种言 语交 际的过 程.然而 讯问 的言语 交 际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 人与人 之间 的交际 , 它 是在 讯问人 员 和被讯问人员之间处于对立状态的一种追究和 反追究的 言语 交际过程, 是侦查人员获取犯罪证据 的重要手段 .所以, 讯问 语言属于应用语言学中 言语交 际学 研究的 对象, 是 一种 特殊 的言语交际活动.它与 其他言 语交 际有共 同的 一面, 但 更重 要的是有其特殊性的 一面.这 种复 杂的对 抗环 境, 对讯 问言 语的表达提出了特殊的 要求, 形成 了讯 问言语 的表 达的特 殊 策略性.通过语言学的 角度分 析讯 问中言 语的 应用, 寻 找科 学有效的言语表达方式对于侦查实践是非常有益的. 一, 讯问言语的语言学分析原理 讯问语言和讯问言语有着非常大的区 别.瑞士著名 语言 学家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作出了系统的理 论解释.语 言是言 语活动所运用的工具, 是语 言世 界中相 对稳 定的, 一 般的, 本 质的部分, 它对一切 社会 成员 都是共 同的.语 言是 由符号 之 间的关系模式构成的一 个体系, 是 言语 组成成 分的 表达手 段 的总和.言语是对语文 的运用 和运 用所产 生的 结果, 是 语言 的投射和具体体现, 是语言体系存在的唯一 模式. 从 上面的 定义可知, 讯问中所运 用的 语言是 侦查 人员与 犯罪 嫌疑人 交 流的载体, 是双方之 间所 进行 的各种 较量 的主要 媒介. 而讯 问的实质是一种二者言语的交际的过程. 它虽然遵循常态的言语 交际一 般形 式, 但是同 时又 有其自 身 的特点.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以符号学理 论为基础提 出的 代码模式说, 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 信息交换的 过程, 交谈 双方遵循 "编码� � �发送� � �传递� � �接受� � �解码" 的顺序 和解码是代码模式最 主要 的两个 程序. 在言语 交际 中, 发话 人的基本行为就是编 码.为了 取得 交际的 预期 效果, 发 话人 编码工作总是在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发话人 在充分了解 自己 的交际意图基础上, 分析当时双方认知 环境, 特别是受话 者的 收稿日期: 201 0 - 03 - 1 2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我的鞋子》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我的鞋子》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bfbb445960590c69fc376cb.png)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我的鞋子》含反思《小班语言优秀教案《我的鞋子》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语言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活动名称:我的鞋子二、预设目标:1、能用语言、歌曲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身所获得的不同感受。
2、通过创编歌曲,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资料准备和环境创设:1、幼儿会唱歌曲《大鞋小鞋》,并改编过一段歌词。
2、教师安排场地:地毯、报纸、海洋球、稻草、石子四、重难点:重点:能表达自身的感受难点:创编歌曲五、活动流程:幼儿自由体验创编歌曲六、活动过程:1、幼儿自由体验:(1)、师:今天,我们要带鞋婴幼儿去玩玩,你们看看哪些地方?(幼儿自由说)我们带鞋婴幼儿去踩一踩,看看鞋婴幼儿会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在不同的地方走走,体验不同的感受)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区别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用较形象的象声词表示出来。
(2)、互相交流:如:我踩在海洋球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教师可以让个别幼儿再去踩踩,其它幼儿倾听,并表达自身的感受,幼儿可以用不同的象声词表达鞋子踩在某一地方的声音,如:踩在石子上,听到嚓嚓嚓的声音;踩在石子上,听到唰唰唰的声音。
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感受两种对比较明显的声音,如:地毯上的声音较轻,可以用较轻的声音表达,海洋球的声音较响,可以用响的声音表达。
2、创编歌曲:(1)、幼儿演唱歌曲《大鞋小鞋》摘句:的笃的笃的的的的笃(唱的时候可以轻一点)(2)、演唱改编的一段歌词我穿自身的鞋呀,真呀真舒服,踩在地板上呀,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3)、幼儿创编歌曲:a、幼儿自由结伴,选择场地进行创编,教师随机指导。
如:我穿自身的鞋呀,真呀真舒服,踩在海洋球上,哗啦哗啦哗啦啦啦啦啦,哗啦哗啦哗啦啦啦啦啦。
b、创编的时候要注意跟上节拍,注意声音的运用。
c、能初步体验合作的快乐。
可以采用多种演唱方式,如领唱、齐唱、重唱等。
语言(正面提问,负面设问,侧面提问,预设前提,闭合提问,矛盾提问,激将式提问,假设提问,错问,追问)
![语言(正面提问,负面设问,侧面提问,预设前提,闭合提问,矛盾提问,激将式提问,假设提问,错问,追问)](https://img.taocdn.com/s3/m/cb82e07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0.png)
正面提问法正面提问:向采访对象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正面提问法开诚布公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约瑟夫-普利策发现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是正常中的反常,是舆论的热点,人们的看点,所以当记者带着问题和质疑出现时,很容易就被人们记住了。
记者采访目的就是采取信息,通过正面提问所问的内容,大多都是公众应知而未知的基本事实信息和政府所持有的态度。
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职责就是发言;要充分利用记者发布会和记者采访等各种渠道,给记者喂料,把该发布的信息发出去,把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回应好,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
负面设问法负面设问:记者带着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故意使用一些贬义的词汇,从负面角度来提出问题的方法。
怎么回应负面设问?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当你只强调问题的时候,积极的一面往往就会被忽略了,面对负面设问一定要正面作答,如何正面作答?分为2步,不说否定词,把否定词换成正面表述,不说否定式,把否定式换成正面语句。
例如问题是,在这次事故处置中,是不是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要否定不成功的观点,正确的回答是,我不认为这次事故处置是不成功的,然后把话题切入到对事件的具体处置中做正面表述,把回答的重点放在展示政府的行动力上,阐释政府具体做了什么重要的工作,采取了什么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在这次事故处置中,是不是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这是个否定式,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事物的另一面,通过表达正在进行,想法设法,千方百计等态度,展示负责任的形象。
侧面提问法侧面提问:就是从侧面入手,迂回曲折,旁敲侧击,用这种方式提出问题的方法;侧面提问使用的场合:1.面对不熟悉的采访对象,从一般性话题聊开,如采访对象的工作,兴趣,生活等情况,逐渐把谈话引入正题。
2.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被采访或者不愿意说出事件真相时,记者的正面提问不能奏效时,记者常常会采取从侧面入手,通过测问的方法。
浅谈法庭审判中公诉人语言预设策略的运用
![浅谈法庭审判中公诉人语言预设策略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5e9040dc360cba1aa811daee.png)
【 bt c]h ae g e a rf nl iot eic i u t s osm ncadp g ac r upsi yh r eu rnc rom A s at e pri s i a s e pc n iiue f e at n am t e potnb e o ct uto r T p v b ea y s fh s f l g sc i i r ip s io t p s oi o r
C I v 1 a M a in. .r S t ra
0 引 言
预设理论 (rsp oio ) Peu psin 是逻辑学关注 的一个重要课 题 . 的是 t 指 言语行为 中可 以推测 出来 的命题 或背景信息 1 世纪末著名逻辑学 9 家 Fee第一个 正式把 e、t sn以及 其他逻辑学家也在逻辑学 、 a 语义学 和语用学领域 对预设 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 , 国学者对预设颇为关注 , 少 我 不 学者都相继撰文介绍或探讨 。 在 法庭 审判中 . 司法活动 的进行主要是借助 问答/ 会话 来推进 的 . 因此法庭话语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 进而对于法 庭审判 过程 中公诉人 、 各方当事人 、 律师及法官语 言的研 究尤其重要。 本文从探究公诉人 的庭审语言出发 .分析其中语 言预设 策略的运用 . 以期 观察分析公诉人 的语言特点及其在法庭中产生的效果 . 为进一步 分析庭 审话语 的特点 打下基础 。
知信息 , 是说话人在说话前 所作 的一系列假设。例如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59a27ee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5.png)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在语言学中,蕴含(implicature)和预设(presupposition)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言语表达中的含义与信息。
下面是关于蕴含和预设的例子:
蕴含:
例子1:
甲:你今天为什么没去上班?
乙:我车子坏了。
在这个例子中,甲问乙为什么没去上班,乙回答说车子坏了。
虽然乙没有明确说他因为车子坏了所以没去上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蕴含来理解这个信息,即乙没去上班是因为他的车子坏了。
例子2:
甲:你喜欢西瓜吗?
乙:我不喜欢吃生的。
在这个例子中,甲问乙是否喜欢西瓜,乙回答说他不喜欢吃生的。
尽管乙没有明确回答他喜不喜欢西瓜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蕴含来理解他的回答,即乙不喜欢西瓜。
预设:
例子1:
甲:你有没有还我的书?
乙:我昨天还给你了。
在这个例子中,甲问乙是否还了他的书,乙回答说他昨天还给了甲。
乙的回答预设了他之前借了甲的书,这也是他回答的前提条件。
例子2:
甲:你不是有个兄弟吗?
乙:是,他是医生。
在这个例子中,甲认为乙有个兄弟,乙回答说他的兄弟是医生。
乙的回答预设了他有一个兄弟的存在,这也是他回答的前提条件。
这些例子展示了蕴含和预设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言语表达的更深层含义和前提条件。
语言的预设
![语言的预设](https://img.taocdn.com/s3/m/fafe3fe619e8b8f67c1cb983.png)
好空调,格力造
此广告的预设为:由于目前国内各家电厂商生产的 空调其主要零部件都依赖进口,纯国产的空调质量 难以保障,而格力集团推出了国产化的高端产品, 质量过硬,堪与国际品牌竞争,希望消费者能以民 族工业为骄傲,同时多多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此 广告语言含蓄简练,同时说服力较强。 “玉丽牌”香皂的广告语为“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此广告乍一看似乎有悖常理,细想又有道理。用了该 产品,皮肤光滑白晰显年轻,虽然实际年龄不会倒转, 但在别人的眼里你却年轻了两岁。使用了该产品后效 果是如此的明显,其效果预设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对 消费者夸赞的背后,自然也有对商品“白丽牌”香皂 的溢美之辞。
美国有一宣传PKD生发剂的广告语是:“已生发的 部分,请勿再涂此药。”
众所周知,生发剂当然是要涂在没有长头发的 地方,有头发的地方谁还会再涂呢?然而,故 意这样说,看似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中的方式准则 (Maxim of Manner)。其实不然,这句广告 词的含义就在这种看似不合规则的用法中产生 了,即该句所预设的信息:此生发剂效果特别 好,如果不注意涂在了已有头发的地方,会使 你的头发过多,无形中强调了其生发剂的显著 疗效。
b 一位年轻人患病住院,他的好友来探望,一见面就 说:“怎么,你的脸色还是这么难看。”
在这样的场合,本应安慰病人,而不是打 击。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我们 说话也应分清场合,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 歌;另外,还要真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 想,不要说出伤害别人的话,俗话说“良 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3、请从预设的角度谈谈以下话题作文分别隐 含了哪些信息。 a、以“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你”为话题作文。 b、请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续写一篇文章,题目 自拟,文体不限(不能写成诗歌),不少于 800字。 有位作家说:幸福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 的那样少;我们常常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 去的时候,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 它。
托班幼儿各领域发展要求及预设
![托班幼儿各领域发展要求及预设](https://img.taocdn.com/s3/m/1eb406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c.png)
托班幼儿各领域发展要求及预设一、认知发展要求及预设幼儿在托幼阶段对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通过多样的游戏和活动,探索、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 针对认知发展的预设:提供多样的认知启蒙玩具,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观察、分类、比较、归纳等基本认知技能。
二、语言发展要求及预设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整体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在托班阶段,幼儿需要有机会接触和使用丰富的语言。
- 针对语言发展的预设: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鼓励幼儿说话、表达,参与语言游戏和歌唱活动,促进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
三、社交情感发展要求及预设在托班,培养幼儿的社交情感能力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情绪管理和合作。
- 针对社交情感发展的预设:提供合作游戏、分享玩具的机会,教授冲突解决技巧,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亲社交能力。
四、身体发展要求及预设身体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托班应提供丰富多彩的运动和体能活动。
- 针对身体发展的预设: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运动器械和场地,组织体育活动、跳舞、户外游戏等,促进幼儿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的提升。
五、创造性发展要求及预设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是托班教育的重要目标,鼓励幼儿尝试新的活动和创意。
- 针对创造性发展的预设:提供美术、手工、音乐等创意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自助生活技能发展要求及预设自助生活技能的培养是幼儿独立自理能力的基础,在托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技能。
- 针对自助生活技能的预设:教授幼儿简单的自助生活技能,如穿脱衣物、洗手、整理书包等,鼓励幼儿独立完成日常小事,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结语托班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针对幼儿各领域发展要求制定合理的预设方案,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认知、语言、社交情感、身体、创造性和自助生活技能六个方面的综合培养,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言教案预设效果
![语言教案预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cacab02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9.png)
语言教案预设效果标题:语言教案预设效果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预设并实现语言教学的效果。
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 学习目标:-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目标:- 通过听力训练,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对话和口语表达; - 通过口语训练,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简单对话和日常交流; -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简单的文章和故事;-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能够用所学语言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教学重点:- 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 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英语教材A》;-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学生学习资源:练习册、词汇卡片、多媒体学习软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复习前一堂课的内容。
2. 新知教学(1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知;- 提供示范和解释,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3. 听说训练(20分钟):- 播放录音,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分组进行对话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 阅读训练(15分钟):- 分发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组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写作训练(20分钟):- 提供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 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提供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 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提供自主学习资源。
评估方法:-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听说读写能力等;-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书面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向性: (3)
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
做出的,在被听话人理解之前只有说话人自己知道 预设的含义。例:
甲:你这人真够阿Q的! 乙:阿Q? 听到甲说阿Q,乙不知所云,是因为他不知道 甲所说的阿Q是什么意思,或者他不知道甲指的是 自己的哪一点,所以才要求甲明示。
——又掉了,怎么总是掉线。 ——掉线就是掉钱,网络好才是真的省钱。 预设:不是蓝瓶的就不是好钙。 预设:中国移动是网络最好的。
(二)利用预设诱使对方中圈套。这是谈话的一种技巧。 1、一个人去应聘,老板问他:“年轻人如果你想在这里工作, 我们渴 望你必须学会一件事情,在这个公司里要保持干净。你
进门时在蹭鞋垫上蹭鞋了吗?”年轻人说:“是的,先生。”老板 说:“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们渴望诚实,门口根本没有蹭鞋 垫。”
最早对预设的合适性进行研究
的是菲尔莫。他从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出发,认为语用 预设就是指“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 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发出言语行为时, 说话人要考虑听话人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其话语。
例:PIease turn on the light 双方都明确要开灯 所指的那盏灯是关着的 说话人知道听话人有能力
(三)利用预设,遵循预设理论,可以使语言更为准确、得 体。
1、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 金馆长:
您让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现一事,因我 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5月18日
“光临”是对客人用的敬词,用在这里预设自己把自己当尊 贵的客人;“决定”比较主观、生硬、没有礼貌,用在这里无 形中预设了自己高高在上;“磋商” 一般用于政治等庄重的场 合,用在这里就预设了两者是政治上合作或者谈判的双方。)所 以,从预设的角度看,与人对话时要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才能做到礼貌、得体。( 周华违背了角色预设理论)
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例: A:你说谎的时候会不会紧张? B:不会。不,我从来不说谎!
A的问话含有一个预设:B说过谎。而B一时没有反应 过来,答“不会”,其实等于认可了A的预设。
可撤销性: (6)
在一定语境下,语用预设
可以撤销,这种可撤销性“依赖于说话者的态度和信 念。” 也就是说,说话者可以通过做出另外的声明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基南等语言学家注意到预设与语境的 紧密联系,把预设引入语用学范畴。“语用预设”涉及言语交际过程 中的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环境,关注这些语言外部因素导致的超越了话 语字面意义的动态变化。
不能
哲学 逻辑学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的 著作《论意义与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1892)
S1:小李强词夺理让老板感到非常吃惊。 预设 S1':小李强词夺理。 如果预设的事实不存在,比如说小李并没有强词夺理那 么S2是无意义的。
种类预设是指这样一种情形:有的语句预设了主语 所指称的对象或事实在谓词的辖域之内。例如:
S2: 这个人口若悬河。 预设 S2':这个人有说话能力。 意思是说,主语所指称的对象属于具有说话能力的 类。如果主语所指称的对象不在谓词的辖域之内,例如: S3:埃菲尔铁塔是聪明的。 预设 S3'埃菲尔铁塔可以聪明 由于埃菲尔铁塔不属于聪明的类,所以,S3'是无效 的。
这则趣谈很有意思,无神论者的问话早暗含玄机。一般 来说,疑问句必须是由“疑”而问,有疑而且是有必要问; 但他的疑问行为其实早预设了确定的内容,那就是:上帝是 不存在的,不存在上帝创造万物的事实。
结束语
预设研究正逐渐走向具体语言事实中的应用 ,如广 告用语、 生活用语、 文学语言等。此外 ,预设的应用 领域不再局限于语用学领域 ,它在语法、 语音这些语 言学分支学科中的研究逐渐发展完善 ,并且未来还将 走向与其他学科如民俗学、 文学等交叉研究。
事实预设与理论预设
“预设是交际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受的那种背景知识”,所以,根据交际双 方在特定语境中所共有的背景知识的不同,预设可以分为事实预设和理论预设。
事实预设是指传授双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承认的是某种事实情形。 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或一组表征个别的具体事实的经验命题。例如:
(1,a)王经理不辞而别使大家感到非常惊讶。 (1,b)王经理不辞而别并没有使大家感到惊讶。 (1,c)王经理不辞而别。 (1,c)是(1,a)和(1,b)的预设,该预设所描述的是个别性的经验事实, 因而我们把它称作事实预设。 理论预设是指传授双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承认的某种理论背景,它 的具体形式则是一个或一组概括普遍性或必然性的理论命题。比如,假设有两位大 学物理系教师在一起谈论有关行星的运动问题,对于行星运动问题的解释可能涉及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但这时,交谈的一方不必把牛顿的这条定律再复述一遍,因 为那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理论知识。这种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理论知识背景,就是我 们所谓的理论预设。
主观性: (4)
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
假设,预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例: Dogs love Yappy dogs food.——某宠物食品广告 小狗是否喜欢广告中的狗食品?? 这是人为主观的强加。
隐蔽性: (5)
指说话人没有将预设信息明白地
表达出来,而是将其隐含在话语之中,这种隐含的信息
是语言表达形式与一种可以通过语用推理获得 的隐含意义之间的关系。
预设是一种语用推理,它是“在语言结构的基 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 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的分类
预设的种类一直存在分歧。传统逻辑学把预设 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类。但后来逻辑学家多 反对这种分法。语言学界对预设的分类也没有一致 观点。在此说几种比较常见的分类
预设的运用
任何言语行为都有预设。在实际言语行为交际中, 如果能巧妙利用言语行为的预设,就可以有效地达 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交际目的,有时,还能产生奇效。 它被广泛的运用在广告,标语,交谈,趣闻。例如:
1.你的牙齿是什么颜色的? 牙齿除了白色之外,还可能是别的颜色
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一个无神论者问神父:“上帝是万能的吗?” 神父回答:“当然!” 无神论者又问:“上帝能创造一块石头吗?” 神父不耐烦了,说:“上帝无所不能!” 无神论者便问:“上帝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 头吗?” 神父无言以对。
改变语境撤销原先的预设。 例如: A: 您儿子好可爱啊! B: 我还没结婚呢! 以上对话的预设触发语“儿子”中我们得知A预设
了“B有儿子”,然后这一预设随着交际的进行而被B 撤销了,B的话语中蕴含着“这不是我儿子,我还没结 婚”这样一个意思。
综上: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的关系
语义预设是逻辑学提出的概念,与真值有关。 语义预设是不可消除的,不可撤销的。 语义预设脱离语境,具有局限性。 语用预设与语境,信念,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知识有关。 语义预设是语用预设的基础,语用预设是对语义预设的 深化和扩展。 语句的语用预设逻辑地包涵了其语义预设。
第一则材料中最为典型的预设是什么?老板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预设 呢?
2、在法庭辩论中,律师常常会这样问:“你是案发前还是案发 后出的门?”
第二个材料的预设是什么?律师为什么要这样问? 1、老板的话语预设:门口有个 蹭鞋垫(但实际上没有)。 2、律师的话语预设:“你”知道案发的时间(其实未必知道)。 老板和律师这样预设的目的,就是诱使谈话对象进入自己事先 设计的“陷阱”,以便 控制谈话对象,实现自己谈话的目的。
关系:当A有真值时,B必然为真,那么A
预设B.如: (1)Lisa ate the apple on the table.
(2)Lisa didn’t eat the apple on the table.
(3)There was an appIe on the table.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又称语用前提,是由Stalnaker (1970)最 早提出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
存在预设 事实预设 种类预设
事实预设 理论预设
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是静态的,逻辑抽象的。语
义学家从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看做是
一种特殊的蕴涵关系,例当是(对1)例句、((12子))进都行和以否例命定(3)时题为得预之到设间,
的关系。”
例(2),但预设例(3)依然成
立。
语义预设: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的如下
预设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 如何在不懂得预设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它更好地交流 , 这涉及到对预设生成机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 这个课题的研究多局限于揭示预设的种类、 特点和触 发语情况 ,却很少探索预设的形成公理 ,以及如何运用 该理论深层挖掘人类话语的特点。这些处女地还等待 学者们去开垦 ,尤其是在民俗语言学、 文学语言学等 分支学科中 ,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 语用预设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满足的恰当条件; 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 知识,这种共有的背景知识在话语的发出和理解过程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语用的角度来观察预设,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 考虑预设的以下 6 个特点。
合适性: (1)
存在预设、事实预设与种类预设
该种分类情况由瑞典逻辑学家埃尔伍德、安德森和达尔 在《语言学中的逻辑》一书中提出的。
在日常交际中,存在预设最为常见。当人们讨论某个对 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时候通常都预设所谈论对象的存 在。有的语句预设着主语所指称的有关事实情形这便是事实 预设,包含事实预设的话语,一般带有“吃惊”、“纳闷” 等逻辑谓词2)
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
对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包 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交际场合的情 景和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