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河床演变关系初探
长江中游天兴洲河段河床演变与航道整治思路研究

据天兴洲河段近年来实测水文和地形资料,分析了该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及趋势,揭示了碍航特性;结合
平面二维水沙模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兴洲河段;河床演变;碍航特性;航道整治
中图分类号:TV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443(2018)04-0434-06
长江中游天兴洲河段位于武汉主城区,左临江岸区、右靠青山区,上起余家头、下迄罗家咀,全长约 14 km。河段为微弯分汊河型,两头窄中间宽,天兴洲将河道分为左右两汊[1]:左汊为沙口水道,已淤浅多年;右 汊为青山夹水道,自 1958年开辟为主航道以来一直为主航道所在。本河段左岸存在汉江入汇,在汉江发生 秋汛时,两江交汇口出现超常淤积,影响汊道进口的航道条件好坏[2-3]。随着武汉市主城区河段综合治理的 加快,河势控制工程逐渐完善,贴靠主流的岸线以及天兴洲洲头均已实施守护工程。目前本河段的河势已 基本稳定,右汊为绝对主汊,为航道所在。长江主流过长江大桥后沿右岸武昌深槽下行,至徐家棚附近平顺 进入天兴洲右汊,在水口附近左右汊汇流后沿左岸出本河段。该水道示意图见图 1。
图 4 汉口边滩 2m等深线变化
Fig.4Changeof2m isobathofHankoubeach
2.2.2 天兴洲洲体变化
自 20世纪 70年代天兴洲汊道完成主支汊转换以来,天兴洲洲头、洲尾均呈下移趋势,洲头下移幅度更
大,洲体中部呈左移趋势,即左缘淤长,右缘崩退;天兴洲洲头和洲尾的年内变化,一般汛期洲头冲刷洲尾淤
第 39卷第 4期
2018年 8月
水 道 港 口
JournalofWaterwayandHarbor
Vol.39 No.4 Aug.2018
长江中游天兴洲河段河床演变与航道整治思路研究
长江口近期水沙运动及河床演变分析

中图分类号 :U 1. 6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0 — 9 22 1)7 0 0 — 6 0 2 4 7 (0 20 — 1 5 0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e e tfo - e m e r ns r nd rv r e v l i n o ng z sua y c n l w-s di ntt a po ta i e b d e o uto fra t e e t r
,
e gn e i g a d t e s u h n r h n e se gn e i g a e i ot n e i e i e ta v Th a i a o 0 n i e r n o t - o t c a n l n i e r r mp ra t o r man d rv rse d n h h n t e b sc lw ff w l
21 0 2年 7月
水 运 工程
Pr o t& W ae wa E gn e i g tr y n i e rn
J 12 2 u. 01
N . Sr l . 6 o7 e i No 4 8 a
第 7期
总第 4 8期 6
航 道 及 船 闸
长 江 口近期 水 沙运 动及 河床 演 变 分 析 术
.
a d s d me tta s r n Ya g z su r a o o i u h n e Theu te m n lw n e i n ha g sc ns n e i n r n po ti n te e t a h sn bvo sc a g y psr a i fo a d s d me tc n e a e
长江口不同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分析

长 江 口航 道是 长 江黄 金 水道 的咽 喉 , 关 系 国 民经 济发 展 和 国 防建 设 全 局 的水 上 运输 通 道 , 是 战略 地 位 非 常 重 要 。 江 口深 水 航 道 治 理 三 期 工 程 已于 2 1 长 00年 3月 1 日通 过 交 通 运 输 部 组织 的 交 工验 收 , 达 4 长
表 1 长 江 口主 要 航 道 现 状
T b 1 u r n i ai n o e Ya g z su r tr a a. C re t t t f h n te E ta y wae w y su o t
注: 主航道徐六 泾一南港段宽度为设标宽度 , 南港北 槽段为航道底 宽; 北支暂 以灵甸 港 、 红阳港 、 五仓
势, 并结合航道发展规 划 目标 , 从航 道水 深、 宽度 、 向及稳定性等指标 , 走 分析 了长江 口不同河段 的碍航特 性。 结果表明 , 长江 口多数河段 尚未得 到有效 的人工控制 , 局部河段航槽稳定性较差 , 部分航段水深较浅 , 制约了航道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合理 开发利用 和有 效保 护长江 口航道资源 , 迫切需要 根据近期 河势变化 特点和碍航特性 , 进一步 明确航道治理基本 原则 与思路 , 提出科学合理 的工程布置方案 。 关键词 : 航道 ; 河床演变 ; 碍航特性 ; 长江 口
1 河 势及 航道 现 状 概 况
长 江 口是丰 水 多沙 、 中等 强度 潮 汐 的三 角洲 分 汊河 口 , 起徐 六 泾 , 讫 人海 口。 过 两 千 多年 的 自然 上 下 经 演 变和 区域 人类 活动 的影 响 , 江 口河 道 已演 变为 三级 分 汉 、 口人海 的 喇叭状 平 面形 态 。 长 四 徐六 泾 节点 形成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长江口航运发展的思考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长江口航运发展的思考李成才1河海大学交通学院 , 江苏南京(210098)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自决策当初遭到很多学术界的质疑,又在多数专家的支持下开工建设了,几年来,事实证明了当初决策的正确性。
本文简要回顾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历程和长江口航运的发展,并结合实际对长江口航运发展还面临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关键词:长江口深水航道航运发展1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长江口航运发展1.1 治理工程概况及进展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采用整治和疏浚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在长江口南港北槽两侧的横沙浅滩和九段沙边缘上分别建造导堤进行导流束水,并将导堤间的浅滩疏浚加大水深。
治理工程计划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已于2000年七月通过交通部专家组验收通过,二期工程也已于2005年六月完工,进入试通航,至2005年10月-10.0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
工程完成投资90亿元,建成导堤约140km。
正在实施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江口航道加深到12.5米水深,并向上延伸至南京。
1.2 治理工程给长江口航运发展带来的机遇1.2.1 货运量迅猛发展,大型船舶过船量明显增加。
深水航道的建成开通,使通过长江口的货运量逐年发展,1990至2003年部分年份货运总量变化见图1。
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特别是1995年以前长江口货运发展缓慢;2000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完工后货运量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呈逐年上升的势头,1995年到2000年通过长江口货运总量增长了6000万吨,而同样的增长量2000年至2002年用了两年,2002年至2003年只用了一年。
1.作者简介:李成才(1981-),男,江苏阜宁县人,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水港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航道工程,E-mail:lccxwj@。
图1 1990至2003年部分年份货运总量变化深水航道的建成开通后,通过长江口的船舶特别是大型船舶数量明显增加。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前期研究工作综述和总体治理方案的确定

cs o t r & scn hs p j t g e ipt ot h i l rg s o t a r reeg er g es f h fs ei t eodp ae r e s i s m e s cnc or s fh w t b n ni e n o c v ut e ap e e e o ni
【 的科 学论断。针对 长江 口的特点 ,提 出 了稳 定分流 口、充分利 用落潮输沙 ,采用 中水位整 治及 宽 间距双 导堤加 长丁坝
结合 疏浚工程 的总体治理方案。一、二期治理 工程的成功 ,带动 了水运 工程行业的技 术进 步 , 是我 国河 口治理工程和水 [ 业的伟大创举 。 为世界上 巨型河 口 道治理 的成功 范例 。 成 航
ut .tsaget ine n oki teetaierglinp et n l odea peo g —cl sy Ii a poer gw r h s r u ao mjc adas ago xm l fa e sae r r i n u n e t o l r
[ eN r asg o l ec oe s h ia rg lt npo c o ec n io fh t it o a g e t ot P saec udb h sna ei t l e ai rj t nt o dt no es bly f n t h h t n i u o e h i t a i Y z
长江 口深水 航道治理 工程前期研 究工作综述 和 总体治理方案的确定
乐嘉钻 ,周 海 ,郭豫 鹏
( 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 20 2) 0 10
摘
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 一项史无前例的 巨型复杂河 口治理 工程。经长期 多学科 的联合攻关研究 ,掌握 了长
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征及航道整治策略

水 运 工 程
P o r t& W a t e r w a y En g i n e e i r n g
De c . 2 01 3
第1 2期
总第 4 8 6期
N o . 1 2 S e ia r l No . 4 8 6
长江 口南港 河段近期河床演 变特征 及 航道 整治策 略水
Z HANG J u n — y o n g , WU Hu a — l i n ,ZHAO De — z h a o
( 1 . S h a n g h a i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r e f o r E s t u a r i n e a n d C o a s t a l S c i e n c e , S h a n g h a i 2 0 1 2 0 1 , C h i n a ;
2 . Y a n g t z e E s t u a r y Wa t e r w a y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B u r e a u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0 3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T h e s o u t h c h a n n e l i n t h e Ya n g t z e Ri v e r e s t u a r y h a s a l w a y s b e e n a g o o d a c c e s s t o t h e s e a w i t h
Re c e n t r i v e r b e d e v o l ut i o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r e g u l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o f s o ut h c ha nn e l , Ya ng t z e Ri v e r e s t ua r y
长江下游世业洲汊道河床演变及深水航道整治初探

右汊
平均河 平均水
宽(m) 深(m)
1336
14.9
1423
15
1450
14.3
1436
12.6
1474
13
1454
12.1
1509
11.6
1523
12
14921378
12.4
宽深比 B0.5/H 2.5 2.5 2.7
3 3 3.2 3.3 3.2 3.3 3.2 3
4 世业洲汊道碍航浅段分析
出现心滩。2002 年心滩最大达 1340×440m,心滩形成主要为左右边滩遭洪水切割下移,另 外汛期泥沙在进口段淤积形成。
表 4 为世业洲汊道 13m 等深线变化统计,可见 13m 等深线大部份年份都贯通。98、99 年大洪水年中断,由此造成影响到 2000 年中断,及 2001、2002 年宽度局部不足 350m。2003、 2004 年等深线宽度大于 350m。可见,大水年对航道较不利,中水少沙年对航道有利。
80.81 80.69 77.48
3.2.2 深泓线变化
泗源沟以下分流段深泓线受陡山弯顶的上提、下挫,过渡段深泓弯曲半径的变化影响而
左右摆动,分流点亦上提下移。见图 3。
1) 世业洲左汊目前的深泓线走势由左汊口门靠世业洲头一侧逐渐向北过渡至北岸十
二圩附近,沿北岸一侧下泄至土桥附近,后又逐渐向世业洲尾左缘回摆,并贴世业洲尾左缘
4.1碍航浅段航道现状
本河段碍航段位于世业洲右汊进口段新河口附近,航槽出现活动性心滩。近年来右汊进 口段,世业洲一侧边滩发育,并向右,向下发展;右岸新河口以下时有边滩形成,受水流切
-4-
割冲刷下移,马家口附近曾有水深不足 10m 的心滩出现。 世业洲右汊进口段 10m 心滩心滩变化见表 3,进口段心滩一般较小。98 年以前江中很少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条件与流域来水来沙关系的初步分析

2006Mar.年3月第3期总第386期2006No.3SerialNo.386水运工程Port&WaterwayEngineering收稿日期:2005-10-18作者简介:金鏐(1940-),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港口、航道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长江口深水航道自2000年建成并公布8.5m通航水深,2004年5月公布9.0m通航水深,2005年3月底公布10.0m通航水深以来,其年维护疏浚量,2000—2003年,每年稳定在2×107m3左・航道・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条件与流域来水来沙关系的初步分析金鏐1,虞志英2,何青2(1.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200003;2.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建成后,航道回淤量得到了控制。
分析其原因,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近十多年来明显减少,但河口水体含沙量并未减少。
河口下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活动总量远大于流域来沙量。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流域来沙减少不会显著改善航道的维护条件。
另一方面,河相关系分析和实测地形资料表明,近十多年来长江口内沙洲面积持续减少,分析认为应与流域来沙减少和变细有关。
一段时期内,河床演变趋于活跃,增加了泥沙活动,对航道维护有不利影响。
关键词: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含沙量;再悬浮;河相关系分析中图分类号:TV14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4972(2006)03-0046-06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intenanceConditionofYangtzeEstuaryDeepwaterChannelandWater&SedimentTransportfromtheValleyJINLiu1,YUZhi-ying2,HEQing2(1.YangtzeEstuaryWaterwayAdministrationBureauofMOC,Shanghai200003,China;2.StateKeyLaboratoryofEstuarineandCoastalResearch,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WithcompletionofthefirstandsecondphasesoftheimprovementprojectofYangtzeEstuarydeepwaterchannel,thequantityofbacksiltingisundercontrol.Analyzingthereasons,wenoticedthatthetotalquantityofsedimentpassingthroughtheYangtzeEstuaryfromtheYangtzeValleyhasdecreasedobviouslyinrecent10years,whilethesedimentconcentrationaroundtherivermouthhasn′treducedalongwithit.ThetotalamountofmovablesedimentaroundtherivermouthislargerthanthetotalquantityofsedimentfromtheYangtzeValleyduetotheresuspensionprocessofthesediment,whichresultsinthatthedecreaseofsedimentfromtheYangtzeValleycan′timprovethemaintenanceconditionofthechannel.Ontheotherhand,theanalysisofriverfaciesrelationanddataofbathymetricsurveyshowthattheareaofshoalsintheYangtzeEstuaryisdecreasinginrecent10years,whichisrelevanttothereducingandthinningofsedimenttransportfromtheYangtzeValley.Inaperiodoftime,thefluvialprocessesaregettingactive,whichincreasesthemovementofsedimentandresultsinunfavorableeffectonthemaintenanceofthechannel.Keywords:backsiltingofYangtzeEstuaryDeepwaterChannel;sedimentconcentration;resuspensionofsediment;analysisofriverfacesrelation・・第3期大潮中潮小潮1999-060.01150.01000.00761999-100.01270.009450.00882000-030.0135/0.00892000-090.008240.009180.00792004-050.0105//表1Cs1悬沙d50实测结果mm右;2004年由于二期基建疏浚强度明显高于一期航道维护时,因此航道年回淤量降至1.5×107m3左右。
长江中游宜都水道河床演变分析及治理对策初探

( 长江航 道局 , 汉 4 0 1 ) 武 3 0 0
摘 要: 通过实 测资料 , 系统分 析了长江 中游宜都水道演变 特点 , 并重 点对 三峡蓄水后 的演变规律 进行
了分析 , 出初 步治理对策 。 提 结果表 明 : 宜都水道是 长江中游离三 峡枢纽最 近 、 受其 影响最早 的碍航, J ( 道, 天然情 况下属枯季碍航浅水道 ; 蓄水后 , 水浅的碍航 问题得 到了一定的改善 , 但其支汉发展 、 边滩 冲 刷现象明显 , 其对宜 昌水位的控制作用受到威胁 , 因此及 时实施该水道 控导 工程 以稳定控制节点作用 十
变, 这些有可能使该水道发生新的变化 。 本文结合三峡水库蓄水 以来 的实测资料 , 深入分析宜都水道洲滩演 变过程 , 并对该水道的演变趋势进行 了预测, 可为河段整治提供参考 。
1 航道基本情况
宜都 水 道 ( 1平 面 上呈 急 弯形 态 , 岸 图 ) 右 有 支 流清 江 汇人 , 心 有 南 阳碛 潜 洲 , 水期 江 枯 露 出水面 , 水道 分 为左右 两 泓 , 将 左泓 为 沙泓 ,
第 3 卷第 6期 1
21 年 1 月 00 2
水
道
港 口
V0 . No6 1 31 . De .2 0 c 01
J u n l f a e wa n ro o r a t r y a d Ha b r o W
长 中宜水 河演 分 及 理 策 探 江游 都 道 床 变 析 治 对 初
50 9
水
道
港 口
第 3 卷第 6 1 期
湾边 滩 , 右岸 有大 石坝边滩 , 心有南 阳碛潜 洲 。 河 2 纪7 0世 0年代前 , 宜都水 道 内航道 在沙 、 泓 间交替使 用 ,0世纪 7 石 2 O年代后 沙 泓为 常年 通航 汊道 。 葛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条件与流域来水来沙关系的初步分析

Ont eRea in h p Bewe n M a n e a c n i o f n teEsu r e wae a n l l t s i t e i t n n eCo d t n o h o i Ya gz t a yDe p trCh n e
a d、 ae n v t r& S d m e t a s o t r m eValy e i n n p r o t l Tr f h e
J i , UZ i i 2 EQn2 I Lu Y h y g,H i N -n g
( . agz s ay tra d ns a o ueuo C S aga 2 0 0 , hn ; . t e e aoa r o s aie n 1Y nt E t r Wa w y miirt nB ra f e u e A t i MO , h nh i 0 0 3 C ia 2 Sa y brt y f t r d tK L o E u na C atl eerh S ag a2 0 6 , hn ) os sac ,h nh i 0 0 2 C ia aR
b ty t c s re h w ta h e f h asi h n t t ayi e r a igi e e t1 e s ah mer uv y s o h t ea ao o l n t eYa gz Es r sd ce sn n rc n 0y a ,whc s i t r s e u r ih i
Ab ta t sr c :Wi o lt no efs ad sc n h sso ei po e e t rjc o a gz s ay t cmpei f h r n eo dp ae f h rv m n o t f n t E t r h o t it t m p e Y e u
长江口北支河段演变分析及航道治理思路初探

长江口北支河段演变分析及航道治理思路初探杨芳丽;韩婷;闫军;陈飞【摘要】长江口北支河段区域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航道条件极为重要.掌握北支河段演变特点是北支航道治理的基础,探究航道治理思路是下步北支航道系统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收集长江口北支河段近年来的水文地形资料,分析该河段近期演变特点及其河道演变趋势,根据上、中、下段河道演变和航道条件变化情况,初步提出了各段的航道治理思路.研究表明,北支航道整治宜在已有河势控制工程的基础上,采取“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分段治理思路.【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北支河段;河道演变;治理思路【作者】杨芳丽;韩婷;闫军;陈飞【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5长江口地区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发展潜力大,对长江流域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
北支河段是长江口的入海通道之一,西起崇明岛头,东至连兴港,全长约83 km,流经上海市崇明县和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两岸临江濒海、海陆兼备,区位条件优越(图1)。
由于上游河势变化及人工围垦等原因,北支口门宽度不断缩窄,进流条件恶化,至1958年,分流比已减至8.7%左右。
北支已逐渐演变为涨潮流占优势的河道[1-2]。
长江口北支是长江口河段的1级汊道,历史上曾经是长江径流的入海主通道。
北支航道历史上曾开通过上段航道,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设置助航标志,航道里程46 km,20世纪80年代延伸到58 km。
后随着北支上口逐渐淤浅,1999年起,部分助航标志停止发光,至2001年2月21日撤销浮标,暂停岸标发光,改设昼标。
2008年10月长江航道局开始进行了一期航标恢复性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实施后,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航道条件,北支口—连兴港航道设置为小轮航道,不具体规定航道维护水深和航道尺度要求,船舶在本河段通过乘潮和参考最新航道测图航行。
长江河段的航道高回淤量整治措施探究

工 程 管 理110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长江河口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入海口,它的水文特征是水丰沙多,其地貌特征是四口通海、三级分汊及口门处的拦门沙沉积浅滩[1]。
长江河口是在泥沙丰富、径流量大、潮流强的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分汊型河口。
自徐六泾以下,长江河口被崇明岛分为北支与南支,在浏河口以下南支被横沙岛和长兴岛分为北港、南港,南港在九段以下又被九段沙分为北槽、南槽,形成了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2]。
长江口是咸淡水交汇区,由于外海的入侵,在垂线分布上咸水峰呈现密度环流的形态,加上径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利于泥沙淤积的环境,促成了河口的浅滩区。
在浅滩区内,滩槽中的泥沙交换频繁,形成了河口最大的浑浊带高含沙区。
这个区域不仅河道的宽浅沙洲汊道交替、河势复杂多变,同时,这里也是淤积疏浚困难的地方,进而成为长江河口的入海通道的瓶颈所在之处。
长江口的深水航道治理采用“疏浚整治”与“固基相结合”的治理方针,由南导堤、分流口、北导堤、航道疏浚与丁坝群五部分组成。
第一期的工程航道浚深度为8.5 m;第二期的工程航道浚深度10m;第三期的工程航道浚深度12.5m;远景规划的航道浚深度是15m。
第一、二期的疏浚工程量现已基本完成计划量,但三期工程的航道疏浚量增多,并且沿航道的回淤分布较为不均匀。
该文从工程实践经验出发,探索河道的治理措施,以期能完成河口的工程治理目标。
1 深水航道治理与河床演变深水航道治理和河床演变相互影响,航道的整治影响河床的演变,同时河床演变也将对航道治理带来不可避免的变化。
1.1航道治理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丁坝的阻水作用是河床整治工程的重中之重。
南导堤将流水对两个沙洲的绕流变为对一个沙洲的绕流,加之一二三期治理工程的作用,以消除水流在九段沙头漫滩流与江亚南沙尾部所消耗的能量。
丁坝群的阻水作用增强了北槽的水流阻力,但北导堤挡住横沙东滩由风浪掀沙而进入北槽的泥沙和横沙东滩窜沟由落潮流带进北槽的泥沙,使这些泥沙回归北港,这部分泥沙对北港河道增加的水流阻力和丁坝群增加的北槽阻力可以达到平衡。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摘要】:河口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界面,受到流域来水来沙和外海波浪、潮汐、盐淡水混合等多种因子的叠加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水流动力和泥沙运动条件。
经过长期自然演变,河口形成了与自然水流和泥沙条件相适应的平衡地貌形态。
人类进行的航道整治工程,即使调整或改变其中的一个因子,都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航道整治工程与河口动力、沉积和地貌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响应过程。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是我国水运交通行业关注的热点,又是世界河口治理的难点。
周边河势的新变化、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理论的不完备和现有模型试验技术的不完善,使得工程前难以精确预测工程后的实施效果。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二期工程完成后,北槽水流、泥沙和地形边界条件出现了新的不利航道建设维护的方向变化,上航道淤积强度增大。
为此,本论文收集和整理了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系列的原型水文、泥沙、地形和航道回淤资料,试图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河床冲淤调整作用、深水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二期工程后上航道集中回淤的机理和减淤对策等几个问题开展研究。
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河床调整作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采用“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的平面布置形式,其设计思想为“导流、挡沙、减淤”。
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丁坝段)河床冲淤演变特点为“丁坝缩窄河道、主槽冲刷加深、坝田边滩淤涨”。
一、二期工程引起的(丁坝段)主槽河床冲刷效应持续至整治工程完工1年左右,调整后的航道自然水深保持在8~9m。
在一、二期工程实施阶段,(丁坝段)主槽河床冲刷量与丁坝长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平均每km丁坝长度可引起主槽冲刷量达761万m~3。
综上可知,“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整治建筑物在工程实施阶段(1998—2005)展示出良好的“导流、挡沙、减淤”效果,具体表现为北槽水流向中泓汇聚,不同阶段工程实施后相应的(丁坝段)主槽冲刷增深,航道成槽率高,在疏浚工程的配合下,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的预定目标(航道水深8.5m和10m)顺利实现。
长江口南槽水域近20年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促进了九段沙 0m 高 滩的淤高、扩大。随着长江流域来沙量减小和江亚北槽 发育,九段沙南缘 5m 线有所冲刷后退,东侧 2 ~ 5m 滩面局部略有冲刷,但总体变化不大。
九段沙南缘中段 2 ~ 5m 滩面冲刷带的上段近期 冲刷严重,5m 等深线大幅萎缩后退,2016 年 8 月 5m 发育窜沟伸入九段沙滩面,至 2018 年 5 月窜沟长度约 4.5km,九段沙外侧沿岸形成 8m 槽并扩大、发展,若 任由该趋势发展,2 ~ 5m 滩面贯穿的冲刷带将会加强, 从而威胁九段沙下侧滩面的稳定,不利于保护九段沙湿 地。 3.4 南汇东滩
DOI 编码:10.13646/ki.42-1395/u.2021.07.040
长江口南槽水域近 20 年河床演变分析
陈涛
(中港疏浚有限公司,上海 200003)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长江口南槽水域水沙特性,对潮汐、潮流、含沙量及近 20 年来河床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南槽近期河势演变主要是在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周边涉水工程建设及河势自然演变下逐步形成的,总体上南槽河势滩槽
3 近期冲淤演变分析 3.1 南槽主槽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南槽落潮分流 比仍稳定在 57% 左右;涨潮分流比年际间变幅大,近 年保持在 60% 上下波动。在落潮动力增强基础上,南 槽上段主槽冲刷明显,1997 ~ 2018 年冲深幅度在 3m 以上。主槽 10m 等深线总体下延。从变化过程来看, 1997 ~ 2007 年 10m 深 槽 向 下 游 发 展 明 显,10m 深 槽 尾部年均下移距离达到 1.1km;2007 ~ 2015 年 10m 深 槽尾部相对稳定,距分流鱼咀距离约 12 ~ 13.5km 之 间;2015 年 11 月后又有所下延,至 2018 年 5 月 10m 深槽距分流鱼咀达到 15.3km。南北槽口外,在长江流 域来沙量明显减小的宏观背景下,南槽口外段冲刷, 1997 ~ 2018 年冲刷幅度 1 ~ 2m,局部达到 2 ~ 3m。 口外 8m 等深线累计上提 11.6km。在南槽上段主槽、口 外段冲刷下,拦门沙 8m 浅段长度减小 26.7km,但 2018 年 5 月 8m 等深线距离仍长达 34.9km。 3.2 南北槽分流口及江亚南沙
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及航道整治_李文全

2011 年 10 月第 10 期总第 459 期水运工程Port & Waterway EngineeringOct. 2011No. 10Serial No. 459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及航道整治李文全,涂新民,杨祖欣,刘洪春(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11)摘要:介绍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点,并对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预测近期河床演变趋势,指出虽然目前东港正处在发展过程之中,而作为航道跨河过渡槽的西港有萎缩的趋势,但西港依然有复苏的可能;针对东流水道目前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加速实现西港冲刷发展趋势的形成,改善和稳定西港枯水通航条件,在定床模型上,对可能实施的工程方案进行水流特性认识性试验,根据试验成果,提出下一步东流水道航道整治思路。
关键词:长江;河床演变;航道整治中图分类号:U 6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972(2011)10-0083-06收稿日期:2011-03-17作者简介:李文全(1966—),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航道整治研究。
Analysis of river bed evolution and discussion on waterway regulation thoughtof Dongliu channel on the low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LI Wen-quan, TU Xin-mi , YANG Zu-xin , LIU Hong-chun(Changjiang Waterway Institute of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Wuhan 43001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e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ongliu channel in the low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then. It predicts the trend of the bed evolution, and pointis out that although the Donggang channel 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s the cross channel called Xigang is in a shrinking trend, the Xigang channel still has the possibility of recovery. For the main problems at presen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erosion trends of Xigang channel and improve its navigation conditions, some possible engineering measures have been tested in the fixed bed mode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test, it proposes ideas on the next-step regulation of Dongliu channel.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bed evolution; waterway regulation东流水道为顺直多汊河型,历来是长江下游重点碍航浅滩水道之一。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考察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考察【简介】长江河口段自徐六泾以下,东西长达164公里,在徐六泾处为单一河道,河宽仅5.8公里,而到江苏启东与上海南汇咀之间,已展宽达90公里。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目前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稳定格局,主要的入海汊道自北至南为北支、北港、北槽和南槽。
由于咸、淡水交汇,形成河口环流系统并产生细颗粒泥沙絮凝,在河口下段出现最大混浊带和相应的浅水区,即东西长达40~60公里的“拦门沙”区段,最小滩顶水深为5.5~6.0米(理论深度基准面,下同),成为长江下游诸港和上海港海上运输的瓶颈。
其中,作为长江出海主要通道的北槽航道,工程前通过疏浚维持7米通航水深作为万吨以上海轮进出长江口的航道,年疏浚量约为1200万立方米。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使航道水深分期增深至8.5、10和12.5米。
其中,一、二期工程共建设堤坝总长141.484公里,三期工程主要进行航道疏浚增深。
工程主要包括:(a)分流口;(b)南、北导堤;(c)丁坝群;(4)疏浚。
工程平面分布图见下。
在该工程大浪、软基等特殊的综合条件下,宜优先采用“抗浪能力强、对基地承载力要求低的轻型重力式结构”。
一、二期整治建筑物中共有 54.496 公里的相对深水区段采用了半圆堤结构。
半圆堤最初是由日本前运输省港湾技术研究所和第四港湾建设局开发,并在宫崎港成功地实施了试验段工程的一种新型结构。
用于该工程时,在设计和施工上均做了大量优化,一期工程中采用的是单件重量在200吨以内的半圆体结构。
录像结尾部分显示的就是半圆堤的制作现场。
【结论】工程治理效果是:(1)维持了长江口河势稳定的分汊格局,北槽全槽形成连续、稳定、平顺相接的微弯深泓,改善了北槽的流场条件,实现了10米目标水深,迄今为止,通航水深保证率达到100%。
(2)大型船舶通过能力显著提高。
与治理前相比,通过北槽吃水大于9米的船舶由日均12.4艘增加到60.4艘,其中吃水大于10米的船舶更是从日均0.4艘增至31.3艘。
长江仪征水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分析

未进 行 系统研 究 。通 过 对近 年 来仪 征 水道 航 道 演 变特 点 及 主 要 影 响 因素 的分 析 , 点探 讨 了水 沙 条件 变化 与 重 航 道 条件 的 对 应 关 系, 明 三峡 水 库 的 蓄 水 影 响 范 围 已经 到 达 下 游 河 口段 , 示 了 来 沙 量 逐 步 减 少 对航 道 条 表 揭 件 影 响 的 复 杂 性 。指 出在 三峡 水库 蓄 水 的持 续 影 响 下 , 河 口段 重 点 河 段 洲 滩 进 行 守护 , 持 良好 的 滩 槽 型 对 维 态 , 维持 航 道 条 件 的 稳 定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对
的分 流和 分沙 比一般 均在 14 4左右 ;0年代 中期 至 :. 7 9 0年代 初 期 , 汉分 流 比开始 缓慢 的增 加 ;9 5年后 左 19
连续 大洪水 作用 期 间 , 左汊 分流 比增加 速度 明显 加大 ; 20 0 0以后增 长 幅度 相 对 1 9 9 8年 大 洪 水 前 大 ,0 2~ 20 21 0 0年年均 增大 约 0 4 , 2 1 . % 至 0 0年左 汊 分流 比已经
() b
图 1 世 业 洲 汉 道 1 . m 等深 线年 际 变 化 25
件演 变经 历 了 3个典 型时 期 ,9 6—19 18 9 8年航 道 条 件 良好 ,2 5 m航槽 贯通 , 1 . 仅局 部河段 航道 宽度 不足 5 0 0
m;9 8— 0 3年航 道条 件极 度恶化 , 数年 份 主航 槽 19 2 0 多
世 业洲 汉道 分 流 比变 化 见 图 2 0年 代 以前 , 右汊 。7 左
业洲汉 道 的主支 汊格 局 产 生 较 为显 著 的 影 响 , 道 的 航
长江口综合治理历程及思考

长江口综合治理历程及思考长江口综合治理历程及思考长江口综合治理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始终是长江口治理的强大推动力。
60多年来围绕长江河口自然规律和开发治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航运工程、防洪排涝工程、江堤海堤工程相继建设,相关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在入海泥沙大幅减少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长江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势稳定、防洪排涝安全、水资源安全、土地和岸线资源利用、航道条件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长江口综合治理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包括《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制定及实施,江堤、海堤建设及岸线开发利用情况,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过程,总结了长江口综合治理过程中实施的重要工程及发挥的主要作用。
从流域减沙、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以及河口生态保护等方面指出下阶段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河口治理和综合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长江口概况长江口为径流与潮汐共同作用的多级分汊、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1-3](图1)。
广义的长江河口区自安徽大通(枯季潮区界)向下至口外水下三角洲前缘,长700多千米。
根据动力条件和河槽演变特性的差异,长江河口区可分为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三个区段。
河流近口段:大通至江阴,长400 km,河槽演变受径流和河道边界控制,多为江心洲河型;河流河口段:江阴至口门(拦门沙滩顶),长240 km,径流与潮流共同作用,河槽分汊多变;口外海滨段:自口门向外至水下30~50 m等深线附近,以潮流作用为主,水下三角洲发育。
狭义的长江口指徐六泾至原口外50号灯标,全长181.8 km。
图1 长江口区域划分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vision of the Yangtze estuary长江口平面形态呈喇叭形,徐六泾江面宽约5 km,启东嘴到南汇嘴宽约90 km。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金镠;虞志英;张志林;钱峰【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年(卷),期】2011(028)004【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南北槽分流口及北槽进行大规模河口整治,至2010年已分别完成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使长江口航道水深分别达到8.5,10.0,12.5 m的治理目标.但从二期10 m水深的维护开始,尤其是2006年三期工程开工以来,航道的维护疏浚量(包括三期施工期回淤量)急速上升,且回淤沿航道的分布极不均匀;2009年加长了大部分丁坝,意图提高回淤集中航段的落潮流速,刷低滩面,减轻回淤,但效果不显著.为此,总结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河口河槽演变若干问题,研究整治建筑物对北槽河槽形态、沿程水沙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初步分析造成高回淤量的原因,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河口治理工程进行了初步归纳,对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具有借鉴意义.【总页数】6页(P5-9,15)【作者】金镠;虞志英;张志林;钱峰【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6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TV698【相关文献】1.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半圆体安装工艺 [J], 周发林;施友香;王同华;赵子平2.GPS关键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J], 汤宇;付桂;刘俊延3.新型空心方块斜坡堤结构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J], 谢世楞;谢善文4.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现场观测方法及新技术应用 [J], 高敏5.基床悬吊刮道GPS定位整平工艺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J], 张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下游世业洲汊道河床演变及深水航道整治初探

世业洲汊道位于镇扬河段,自泗源沟至瓜州渡口,长 24.7km,右汊即高资弯道是主汊, 长 16km,为曲率比较小弯曲河道,平均河宽约 1450m;左汊为支汊,长 13km,呈顺直型, 平均河宽约 880m。长江主流出仪征弯道后,由左向右过渡至世业洲右汊,主流沿高资弯道 右岸下行至龙门口附近与左汊支流汇合后,又向左过渡至六圩弯道。镇扬河段河势图见图 1。
下泄出世业洲左汊。
2) 世业洲右汊目前深泓线走势为进右汊口门后水流逐渐过渡到右岸并以马家港以下
靠右岸下泄至出口。右汊口门段因受洲头分流点上提、下挫变化影响,深泓线年际间摆幅较
大,最大摆幅达 900m,总的来看,分流点上提,深泓线右摆冲刷右岸新河口附近,多年来
形成险工段;分流点下挫则左摆冲刷世业洲头右缘浅滩。口门以下深泓逐渐过渡至右岸马家
80.81 80.69 77.48
3.2.2 深泓线变化
泗源沟以下分流段深泓线受陡山弯顶的上提、下挫,过渡段深泓弯曲半径的变化影响而
左右摆动,分流点亦上提下移。见图 3。
1) 世业洲左汊目前的深泓线走势由左汊口门靠世业洲头一侧逐渐向北过渡至北岸十
二圩附近,沿北岸一侧下泄至土桥附近,后又逐渐向世业洲尾左缘回摆,并贴世业洲尾左缘
世业洲右汊进口段10m心滩变化宽度心滩位置1998400100新河口马家口20001100100新河口至马家口200021200200安徽大院200221340440部队农场20049世业洲右汊13m等深线变化是否中断中断距离中断位置最小宽度宽度不足350长度及位置1987280m1600m马家口19901000m新河口2000m新河口至马家口1200m新河口至部队农场4000m新河口至南瞭望台2001200m1400m南瞭望台20021000m马家港200342世业洲右汊河床断面变化世业洲汊道河床断面位置见图4世业洲右汊河床断面近年变化见表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 海 大 学 学 报 @AB+C7= AD EAE7F BCF1G+HF6I
12J* !’ C2* % H0K* !""$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河床演变关系初探
严以新$, 高 进! , 诸裕良$, 郑金海$
湖南 湘潭 !$""’#;! * 湘潭工学院土木系, )$$!"$) ($ * 河海大学交通与海洋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南汇咀 ( 73.8//9) .3= 南槽口 ( 73.8/39) ./2 ! : 北槽口 ( 73.8./9) < 34 ! . 横 沙 ( 73.8.:9) < :!1 北港口 ( 73.8-/9) ./ ! 3 佘 山 ( 73.8-:9) =: ! . 地 点 (纬度) ・ 推进速度 ( ; 0 # < .)
收稿日期: !""" "# $$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作者简介: 严以新 ($’)’ —) , 男, 福建闽侯人, 博士, 教授, 从事港口、 海岸及近海工程研究 *
万方数据
&
河
海
大
学
学
报
-++" 年 # 月
衔接较为顺直, 才得以发育 ! 为什么会顺直?因为它是在 "#$% 年特大洪水期形成的, 河流有 “大水趋直” 的特 长江河口的各个通道, 在其形成之初都比较顺直, 否则就不会形成 ! 北槽至今历史还不长, 性 ! 一般来说, "##& 年洪水期其分流比曾达到 ’( ! )* , 又体现了 “趋直水大” 的特性 ! 河道顺直是形成北槽河势优良的一个极为 重要的内边界条件 !
’)
河
海
大
学
学
报
,))’ 年 ! 月
图! "#$% !
长江口与整治工程平面图
&’() *+ ,-$.’(/#*) 0,*1-2/ +*, 3()$/4- 5#6-, 78/.(,9
实施后, 北槽的分流比要比工程前减少 ! " #$% & ’( " )*% , 但所有的预测值都小于 +)% " 这与 #) 年代初以后 南北槽的实际分流比各占 +)% 的状况接近 " 经验表明, 当北槽的分流比略小于 +)% 时, 对河势稳定和航槽维 护是有利的 " 分流比过大, 带来的泥沙就较多; 分流比小, 河道又容易淤积, 其结果不是分流口通道不畅就是 口门淤浅 " 由于南导堤建在江亚南沙与九段沙北侧的滩面上, 使河水对九段沙的绕流加长, 也即人为地增大了九段 沙的长度, 会不会增加水流的阻力?这影响不大 " 因为, 即使没有南导堤, 进入南港下段的水流仍然要在江亚 南沙和九段沙产生绕流 " 在这里, 南导堤的作用是把河水对两个沙洲的绕流变成对一个沙洲的绕流 " 而且, 工 程的作用消除了水流在江亚南沙尾部和九段沙头部漫滩流所消耗的能量 " 当然, 导堤上的丁坝群会对进入北 槽的水流产生阻力, 南槽是否就增大分流比, 从而发生冲刷?另外, 从大的方面看, 由于丁坝群在南港, 是否 北港的分流比增大, 影响到南支下段的河床演变?我们认为是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的 " 这是因为, 第一, 南导 堤挡住了江亚北槽、 九段沙窜沟及滩面上原来汇入南槽下段的落潮流, 使其改由北槽下泄, 增强了北槽落潮 流的动力, 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由于丁坝群所增加的北槽水流的阻力; 第二, 丁坝群的阻水作用, 虽会增加 北槽乃至南港的水流阻力, 但北导堤挡住了横沙东滩滩面上由于风浪掀沙进入北槽的泥沙以及横沙东滩窜 沟由落潮流带进北槽下段的大量泥沙, 使这部分泥沙复归北港, 这部分泥沙进入北港下段河道所增加的水流 阻力与丁坝群所增加的北槽乃至南港水流的阻力,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平衡 " 丁坝群的阻水作用限制了目前 北槽分流比不断增大的趋势, 使之保持在一个较为适当的比例上, 这对河势稳定与航槽维护是有利的 " 由于南、 北导堤在平面上布置成弯道形式, 有利于底沙沿东南方向输移出海, 避免在东偏北的出口航槽 处堆积, 但却失去了北槽原先入海口门正对鸡骨礁海域的优良的外边界条件 " 在整治工程控制下, 北槽的入 海口门向南偏转, 这会不会影响北槽的宣泄?至少在短期内不会 " 因为丁坝有束水增大流速的作用, 可以抵 消由于偏离鸡骨礁海域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 这种影响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在河口地区落潮流情况下, 这种作用也成立, 物模与数模均可证明, 因此最不利的情况是, 口门外的沉积速度加快, 增大了航槽的疏浚 量" :"! 长江口河床演变对治理工程的影响 万方数据 要知道长江口河床演变对治理工程有些什么影响, 首先要知道河床演变的规律 " 在 #) 年代以前的 ’))
摘要: 简要分析了北槽具有优良河势的各种因素, 并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 二、 三期及远 景规划实施后北槽分流比的数模计算结果, 初步研究了深水航道治理与河床演变之间的关系 * 物理 模型试验结果显示, 在分流河口由于边界层脱离而产生一个立轴旋涡— — —兰金涡 ( +,-./-0 123405) , 因而引发横向流, 藉此可以解释底沙偏向南槽的输移问题 * 关键词: 长江口; 航道治理; 北槽; 河床演变 中图分类号: 61$)& 文献标识码: 7 文章编号: (!""$) $"""!$’#" "%!"""&!"8
从河海大学进行的水槽试验可观察到, 在分汊口上游的主槽中放置一层底沙, 放水后在分汊口形成一个 水面呈漏斗状 ! 放置在主槽中的底沙, 向 接着一个的立轴旋涡, 进入支汊后因粘性扩散而消失 ! 旋涡通过时, 下输移过分汊口时, 几乎是垂直地进入偏转支汊, 表明在分汊口底部存在横向流, 使主槽中的底沙过分汊口 时偏转进入支汊 ! 试验还表明, 当流速增大到一定值时, 进入顺直水槽中的底沙才逐渐增多 ! 根据水槽试验的结果, 可以分析南北槽分流口的水动力特征与泥沙运动的关系 ! 由图 . 可以看出, 从南 港下泄的落潮流, 在 ./ 0 深槽东端, 由于河道放宽, 发生边界层分离, 形成兰金涡, 此涡顺势进入南槽, 并引 发横向流, 吸引底沙进入南槽 ! 南北槽分流口流场特定的水动力条件, 决定了南槽多排底沙的机制 ! .123 年 南港分流口发生切滩, 大量底沙进入南港, 这些底沙大多经南槽输移入海, 进入北槽的并不多 ! 正因为如此, 才使得在南支河段未整治之前先行实施北槽拦门沙深水航道的治理成为可能 ! 但一般认为, 南槽之所以成为 底沙下泄的主要通道, 是由于南槽与邻近南岸的南港落潮主槽顺直贯通、 南港主槽中的底沙必然径直向下输 移进入南槽 ! 事实上,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 按 ./ 0 深槽轴线的顺直程度 (图 .) , 应优先进入北槽; 再有, 南港主 槽的北侧为瑞丰沙咀, 从这里冲刷下来的泥沙 (底沙) 向下输移时偏北, 显然也应进入北槽, 然而却是大部分 底沙进入了南槽 ! 这表明, 在分流口有一个力把底沙引入南槽, 这只能是涡流所致 ! 尽管上述分汊水槽的输沙 试验与南、 北槽的情况不尽相同, 但两者的输沙机制却是一致的 ! !!" 北槽口门外鸡骨礁海域的旋转流有利于北槽宣泄 在长江口门外, 发育有一个水下三角洲, 近百年来, 显示了水下三角洲沉积的不均 ./ 0 等深线有进有退, 一性 ! .451 6 .14/ 年水下三角洲 ./ 0 等深线推进速度如表 . 所示 !
表 ! !#$% & !%#’ 年长江水下三角洲 !’ ( 等深线推进速度 )*+,- ! ./01*02 *32 +*451*02 67--2 /8 !’ ( 96/+*:; /8 <32-01*:-0 2-,:* 93 =*3>:?- @9A-0 B6:<*0C 80/( !#$% :/ !%#’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意义重大, 为世人所瞩目 * 治理工程由分流口、 南导 堤、 北导堤、 丁坝群及航道疏浚五部分组成, 第一期工程航道浚深至 # * % 9 (通航基面, 下同) , 第二期工程航道 浚深至 $" 9, 第三期工程航道浚深至 $! * % 9, 远景规划为航道浚深至 $% 9* 第一期工程已于 $’’# 年 $ 月 !& 日 开工、 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上海航运事业发展的拦门沙航道水深严重不 !""" 年 ) 月竣工 * 三期工程实施后, 足的问题, 满足第三、 四代集装箱船全天候通航及第五、 六代集装箱船乘潮进出港, 同时可兼顾 $" 万 4 级散 装货船也能乘潮进出长江口, 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城的经济发展并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从 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 长江河口是一个分汊型河口, 是在径流量大、 泥沙丰富、 潮流亦强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 长江口在徐六泾 以下, 由崇明岛分隔为南支和北支, 南支河段在浏河口以下又被长兴岛和横沙岛分隔为南港与北港, 南港在 九段以下再被九段沙分隔为南槽与北槽, 形成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 (图 $) * 长江平均径流量约 (" """ 9( : ;,洪季可达 %8 !"" 9( : ;, 最大洪峰流量超过 ’" """ 9( : ;, 而最小枯季流量仅 小潮涨潮潮棱体分别为 %( 亿 9( 和 $8 亿 9( , 而对应的枯季的大、 小潮涨潮潮棱体分 为 ) 8!" 9( : ; * 洪季的大、 别为 (’ 亿 9( 和 $( 亿 9( * 长 江 口 的 泥 沙 主 要 来 自 上 游 * 水 体 平 均 含 沙 量 为 " * %% < : =,年 均 输 沙 量 达 其中洪季占总量的 #& * !> ,推移质约占输沙总量的 $ : $" * ) * #8 亿 4, 长江口航道自外海经北槽与南港进上海港 * 航道天然水深为 8 * " 9, 依靠疏浚维持在 & * " 9, 年维护量约 为 &"" 万 9( * 目前大型集装箱船与矿石散货船仅能候潮或卸载进出上海港, 严重地制约了上海及长江沿岸 经济的发展 * 为此, 本文首先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所在河段!—北槽的优良河势, 然后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深 水航道治理一、 二、 三期工程及远景规划实施后, 在不同疏浚深度下北槽的正常分流比, 并探讨治理工程对河 床演变的影响及河床演变对长江口治理工程的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