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邱少华

合集下载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建国七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区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七十年间也经历了快速发展与巨大变革。

回顾过去七十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更加公平、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回顾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七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建国初期,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投资热点。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东部沿海地区也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适度增长。

这种区域发展的转变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得到了迅猛的推动,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人员流动、资金流动和技术流动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第二,城乡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大城市的发展,但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农村地区人口资源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强资源配置和流动,推动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更加公平、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我们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发展、促进人才流动等措施,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摆脱困境的方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摆脱困境的方法

宏观经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摆脱困境的方法邱 焯 长沙理工大学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对我国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国陷入一些困境之中。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意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一旦存在滞后性,则对国家发展和进步有阻碍影响。

所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有关人员有必要积极探讨摆脱困境的方法,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实现转型。

本文主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走出困境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境;方法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7-01前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是历史必然,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对我国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所以,我国有关部门有必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遇到困境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出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规避金融危机,提高我国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为计划经济体制,目前处于向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

该阶段中,我国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建设理论,不断加大经济转型力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增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我国虽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做了大量工作和加大转变力度,但在转变过程中,我国面临着艰难的局面。

首先,就我国发展而言,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就国际发展而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全球经济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问题。

因此,我国要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有必要做好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进而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利条件[1]。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我国面临着重重困境,其发展举步维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二)PPT课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二)PPT课件

18.74 21.18 15.67 16.69 13.96
710.24 717.03 747.88 488.6 724.6
13152.86
4656.38
13821.2
4512.5
13119.05
4097.24
12866
4697
12990.4
4202.5
2008年中部地区GDP总额对比
2008年中部地区人均GDP对比

2008年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对比
2008年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对比
亿元
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8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主要战略解读
(1)功能定位 (2)发展重点 (3)发展目标 (4)地方主要举措 (5)国家政策支持
3、重要区域
(1)武汉城市群 (2)中原城市群 (3)长株潭一体化 (4)环鄱阳湖城市群 (5)皖江城市带 (6)合芜蚌实验区
(7)合肥城市群 (8)太原城市群
(9)昌九工业走廊
(1)武汉城市群
(2)中原城市群
(3)长株潭一体化
(4)环鄱阳湖城市群
(5)皖江城市带
(6)太原都市圈
(7)合芜蚌实验区
(8)合肥城市群
(9)昌九工业走廊
中部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占中部地区的比例
%
中部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对比图
(F)辽宁中部城市群
(三)中部崛起
1、中部六省主要经济数据
地区
GDP
(2008年 (亿元)
人均 GDP
中 河南
部 湖北 六 湖南
山西

江西
安徽省
18407.78 11330.38 11156.64 6938.73 6480.3 887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

收稿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白小明(1970-),女,河南武陟人,管理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白小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中图分类号:F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9)01-0074-0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政府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和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选择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和驾驭经济发展规律的日趋成熟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日益完善。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等基本上遵从重工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重点发展内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均衡特征。

2016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及预测资料

2016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及预测资料

邱晓华:2016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邱晓华:高级统计师,新华都商学院教授、澳门城市大学教授,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紫金矿业执行董事、副董事长)【邱晓华】谢谢思平理事长,谢谢唐院长,谢谢大家在周末牺牲休息时间到这边来陪我一起就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作一个交流。

非常容幸来到创新发展研究院这个权威的机构里面给大家作报告。

我主要讲几个方面:第一,简单回顾一下上一程的中国经济,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的中国经济。

第二,从当下看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从这些变化中再来看看下一程中国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着重就几个问题:增长问题、通胀问题、汇率问题、房地产问题、股市问题,分别谈一下未来的一些发展态势。

如果有时间,我再就“十三五”几个主要的问题再谈谈,我认为在“十三五”时期应该去关注哪几个方面的走向,或者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哪几个问题跟我们的关系会比较密切一些。

如果还有时间,再对眼下的时局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从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前十年的中国经济1978到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快从1978年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到2010年算是上一程的中国经济。

上一程的中国经济大家印象深刻的肯定是一个字:快。

在上一程发展中,中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快、很大的变化。

有几个方面的关键数据:第一是增长速度。

应当说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面,世界经济每走一步中国大概走两步半,我们就以这个快节奏去追赶世界前进的步伐。

世界经济平均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而中国是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因此,我们快速地由一个不显眼的经济体,先后超越了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七大工业国我们先后赶超了六大工业国。

到2010年,我们已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站上了一个所谓的“10万亿美元经济体的新台阶”。

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虽然有波动但是平均是10%左右,这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快节奏的变化。

用世界银行的评价来说,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别的国家要用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的进步,走出了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长期而又较为动荡的经济发展历程。

从经济基础薄弱到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社会主义初期的尝试与挣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情况极为艰难。

战争年代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农村面临着严峻的生产困难,工业产能严重不足,民生物资短缺。

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复兴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在1950年代,中国推行了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起初的计划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民积极性不高等。

此外,政策措施上的错误判断和执行上的失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二、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与全面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的成功使得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采取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和加强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

特别是1979年建立了经济特区,在这些特殊区域内适当放宽了经济管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并改革了产权制度。

这些改革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将中国引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关系全球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得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出口国。

中国的经济崛起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变化。

大量的工业转移和技术转让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消费市场成为吸引外资和外企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国的迅速崛起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四、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在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历程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及国土
(四)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贫富差距巨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 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甚至没有人身自由。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沿海殖民地的现代工业场景与广大内陆地 区原始经济场景并存。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的大城市,如重工 业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南部;上海以轻工业为主;天津、青岛轻 重工业皆有;广州的丝织与手工业工艺制造。内地工业基本集 中于武汉、重庆、太原、昆明等少数城市。农业东部以种植业
(二)农业结构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 展转变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变了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农业种植技术提升,使农业生产
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从 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开始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 中国农业向优质、高效、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结构模式转变。农业生产 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具体表现为:种植业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林业、畜禽水产养殖业内部结 构调整进展明显;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 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目 前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 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
环太平洋经济圈——亚太
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及国土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民族经济异常落后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农业占绝对重
要地位。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不发达;工业主要是 采掘业与原材料初步加工业。
(三)产业经济的高度对外依赖性
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操纵了中国的财政 和经济命脉。外资几乎垄断了旧中国的所有工业部门;帝国主 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成为了帝国 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百年历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百年历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百年历程作者:王娟娟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1年第08期[摘要]经过百年奋斗,在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和确立新目标的历史逻辑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的区域经济需要制定新目标以适应新时代。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兼顾各方面的要求与目标,研究从合理与效率的关系出发剖析每一历史阶段政府和市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结果。

总体看,资源禀赋差异长期制约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中国以系统性理念探索相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以合理与效率的双赢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分阶段看,第一个分水岭是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合理性出现历史性的跨越与新中国成立之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短视化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分水岭是改革开放,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至经濟建设,一系列保障措施使部分区域的经济效率快速提升,但是区域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不足;第三个分水岭是国家再次倡导区域均衡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目标区域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快速发挥作用,但是区域内的分化与区域间的差距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趋于复杂,四大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使合理与效率的关系再次被高度关注;第四个分水岭是党的十八大,科学制定战略、政府作用前置和创新发展理念是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之前阶段的根本区别,将区域均衡发展目标调整为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是符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体现,合理与效率的共生状态逐渐显现。

纵观发展历程,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战略之间的关系梳理是提升合理与效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共生程度的关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协调;百年历程;合理;效率[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21)08-0064-12收稿日期:2021-06-15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业数据库在甘肃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功能聚焦和建设方案研究》(20JRI0RA297);甘肃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机制体系建设》(20JR5RA046);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商务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甘肃西向南下“走出去”的方案选择》(JYYZ202003);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创新与推进策略研究》(18ZDB012)。

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研讨会概述

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研讨会概述
资并 重 ; 在 金 融 改革 上 应 该 充 分发 挥 政 策 性 银行 和 民间金 融 机 构 的作 用 , 以 政 策性 银 行 为引导 , 开 放 民 间金融 。 西部 开 发 的资金问 题 一方 面要 依 靠 政 府解 决 , 更 多地 要 依 靠 市 场来解 决 。
(三 ) 西部开发 的战 略选择 关 于西 部开 发 的突破 口 , 严 瑞珍 认为 , 西 部 经济 的根 本特 点是 自给 自足 的经 济 , 打 破 自给 自足 的经济 , 启动 市场 经济 , 这是 西部 开 发 中带 有根 本性 的 问题 。 西 部 开 发 的核 心 问 题 是 打破 自然 经 济 , 引进 市 场 经济 。 这 种 市 场 经济 不是 自发 的 市场 经 济 , 而 是 国 家援 助 下 的市 场经 济 , 其 主 要 特征 是 : ( l) 国 家 创 造 环境条 件 , 如 交通 、 教 育 、 卫 生 等基 础 设 施 的 建 设 ; ( 2) 提 供 制 度 政 策 方 面 的 条 件 ; ( 3) 培 育微观市场主体 , 选择 好 支柱产 业 , 西 部 开发 要 以保护环 境为 前提 。 郑有 贵认为 , 西 部 大开 发首 先 要解 决 生 态环境问 题。 生 态 环境 恶 化 , 不 仅对 当地 经 济发展 构成 威 胁 , 而且 也 给 其他 地 区 经 济 发 展带 来负 面影 响 。 破坏 生 态 , 就 是 破 坏 生 产 力 ; 保护 生态 , 就是 保护 生产力 ; 建设 生态 , 则 可 以形成 新 的生产 力 。 切 实加 强生 态环境 的 保护 和 建 设是 西部 大开 发 的起 点 和 根本 。 胡 乃武认为 , 西部 开发需 要大 量资金 , 中 央政 府 的财 力 支持 是 有 限 的 , 必 须 拓宽 多种 融 资 方 式 : ( 1) 发 行 西部 开 发 建设 彩 票 ,. 扩 大 无偿投 人 资 金 的来 源 ; ( 2) 发 行 地 方 政 府公 债 筹 , 集 和 回 流 资 金 ; ( 3) 建 立 风 险 投 资 基 金 , 为 西 部 发 展 中小 型 高科 技企 业 筹 资 ; ( 4) 创建 “ 二级市 场” , 为西部开发融 通资金 ; ( 5) 利 用融资租赁 方式 , 引进实物投 资 ; ( 6) 推广 小额 信贷经验 , 为贫 困农户筹集脱贫致 富资金 。

承上启下的宏观经济年

承上启下的宏观经济年

作者: 邱晓华
作者机构: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6-8页
主题词: 宏观经济 承上启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五” 条分缕析 经济形势 客观调控改革开放 经济工作 邱晓华
摘要:多年来,邱晓华同志为我们刊物撰写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尤其是年终专稿,对我国经济形势的条分缕析,每每给读者有益的启迪。

在这篇年终专稿中,作者认为:2005年是客观调控取得新成果、改革开放取得新进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显得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 邱晓华
作者机构: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出版物刊名: 调研世界
页码: 3-5页
主题词: 科学发展观;中国;农业经济;规模效益;投资环境;技术进步;公共服务产品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更直接影响到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所以,重视和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是摆在每一位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士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必要研究最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研究这些最发达县域经济的成长经历、成功经验、遇到的挫折和对未来的思考.只有把这些排头兵的经验总结好,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才能有更好的借鉴.。

21世纪中国经济前瞻

21世纪中国经济前瞻

作者: 邱晓华;万东华
作者机构: [1]国家统计局;[2]国家统计局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12-15页
主题词: 中国经济现代化 21世纪 中国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产业比重 中国经济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础产业 经济总量
摘要: 20世纪只剩下最后的四年。

21世纪的中国,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的分析预测表明,在即将到来的百年里,中国将以富强、民主、文明的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为顺利跨入新的世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80-1995。

邱晓华中国经济概要

邱晓华中国经济概要

报告主题:中国经济昨天、今天、明天报告人:邱晓华(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一、中国经济总体向好(昨天).对外贸易每年快速16%增长农业6% 每年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每年25% 增长工业生产能力每年20% 增长民生改善老百姓收入每年7%增长消费升级1978年千亿,当前数十万亿国际变化的推动力(冷战结束、和平红利、全球化)产业由西向东转移国内变化(经济建设为中心释放潜能)二、今天中国经济慢下来了快速增长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调整,从长身体过度到长知识,长智慧快节奏的奔跑,内在的不适应问题逐渐凸显国内六大改变市场变了(需求成本环境资源债务人口)供大于求,几千亿美元的消费需求到国外去了,需要共给侧改革其重点(提升质量、优化结构)改政府的职能、改财税等等.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1、需求存在的问题民间投资的问题,体制障碍,市场准入,法律的保障,农村市场问题工业化水平已完成2/3城市化滞后,人口结构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土地要素,农民缺乏足量的土地收益,农村土地财产性收入问题. 农村市场没有释放.农民和市民的差距,农村市场缺乏消费环境住房医疗教育三个改革经济性社会性商品性公益性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城市年轻人60%用于住房、30%教育、10%用于教育)2、企业成本变了(成本侵蚀利润)中国已经告别了低成本发展阶段. 政府减轻税费,企业增加科技含量.3、环境变了(侵蚀生命安全,18后整治环境放在第一位)资源变了(土地、水、矿产、油气)4、债务变了(地方政府20万亿债务,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家庭债务上升,整体债务占GDP25%)5、人口变了(人口结构不在年轻了)劳动密集型行业招工难招工贵.国际环境5个方面1、世界经济低迷(美国提出需求,中国德国日本等国供给,中东提供资源)增长失去速度.中国出口受到影响.2、全球治理无序.(G20国家,发展诉求不同,价值观文化不同,很难达成共识)3、全球化趋势出现新逆转(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目的推翻世界贸易组织的秩序)4、新兴经济体问题日益凸显,(危机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汇率出现波动)5、发展中国家竞争日益增长激烈中国的崛起不平坦(改变世界影响世界)动奶酪,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合作共享解决摩擦.明天的中国经济1、梦想引领的新发展(确保建党100年全面小康、建国100年全面现代化)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会大起大落,平稳前进.2、两个平台更新(国内平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创新驱动,1.0到2.0)(国际平台一带一路,亚投行)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 从规则的执行到规则的参与制定.3、三个跨越发展新格局(1、跨国,全球配置资源,全球销售,从大国到强国的四个标准:没有三农问题、制造业的跨国、海洋海上运输的控制力、本币的国际化)(2、跨界融合,打造生态圈,打造投资链)(3、跨所有制发展,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4、四个红利支持下的新发展(1、人口质量红利,尊重人才尊重知识. 2、全面改革红利释放制度红利,19大后全面改革深度展开,3、深度开发的红利,4、万众创新的红利5、五个理念构造新发展新周期的曙光下行周期接近尾声1、先行指标向上向上向稳(制造业持续10个月扩张,工业品的KPA 结束了54个月的下降,从发电量货运量信贷看)2、经济运行轨迹趋于平稳(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告别量化宽松)3、政策信号4、新经济能量逐步放大5、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际贸易在千点高位,中国对外出口增长)6、新的政治周期开始(中国政治对经济的影响,19大巩固政治、回归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创新局面,治理不作为是重点,务实、扎实,中国特色:1、十分健全的行政组织、2、政府及强资源掌控,管控资源动用资源的能力,3、老百姓还是相信党和政府4、党的领导、40万个基层党组织维护大局稳定)既有市场的驱动力又有行政的推动力. 转型升级.新周期的新含义1、平稳增长(6.5%底线.)2、提质增效3、优化环境(政治、社会、生态)4、增进福祉(脱贫、消费者权益保障)5、和谐有序(接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不平等,公平正义得到有效保障)政策面稳重求进的五大支柱共给侧改革五大重点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税费物流人工)补短板基本面: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分量提升(提升质量优化结构)产业:大健康大娱乐高科技新能源高端制造金融服务(人的因素技术因素生产者主导到消费者主导)老年人白色经济,女性儿童红色经济,理财金色经济,绿色食品、绿色经济,高雅艺术休闲橙色经济,海洋生态海洋信息海洋运输蓝色经济,生物经济、互联网经济、智能制造银色经济.未来中国经济数据猜想共给面:农业增长3-4工业6-7服务业7-8需求面:投资增长10%消费增长10%出口平稳略降风险防范国际不确定国内不稳定特朗普上台:汇率贸易安全欧洲:英国脱欧欧元风险欧盟稳定欧元是否继续存在国内:房地产新政与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债券市场违约的财政、金融风险和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梁惠清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1)009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规律,结合经济制度的阶段性变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当代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主导因素大致经历了资源主导、区位主导、政策主导和市场主导4个阶段的嬗变.从县域内主要经济贡献主体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公社集体和国有企业为主体、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家庭和乡镇企业为主体、市场经济探索建立时期多种经济主体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等几个阶段.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的统一、要素多元化与主体多元化的统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统一、县域相对独立与区域联动发展的统一.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梁惠清
【作者单位】石鼓区经济贸易发展局,湖南衡阳 4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4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与重组的特征、原因及影响分析
2.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兼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认识误区
3.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4.基于GDP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运行周期分析
5.基于GDP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运行周期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战略下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邱少华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12
【摘要】2022年《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资源型县域迎来发展利好时期,发展资源型县域经济,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特点是依靠开采、加工当地各类自然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增长。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地方经济发展也会陷入停滞。

想要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基于“两山”理论,对资源型乡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通过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策略,降低当地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的依赖,改善人地关系,构建生态化发展新格局。

【总页数】6页(P76-81)
【作者】邱少华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新态势r——以哈尔滨为例
2.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遵义市为例
3.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4.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临泉县特色小镇为例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7期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l.2012Vol.9No.7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区域经济被分为东、中、西部,这主要是按照自然条件来划分的,建国以后我国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趋向,使这一区域经济特点更加鲜明。

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足以说明区域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度之大,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区域经济政策,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过去,为探索出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做铺垫。

二、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历程(一)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前:“建国初期,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工业的70%,除武汉、重庆等少数城市外,内地的工业极为薄弱,内陆边疆地区更是接近空白状态。

如,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2%,占全国面积45%的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其工业产值只有全国的3%”①。

在这种区域经济环境下,国家以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也就是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这一政策限制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这种强调内地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表面上缩小了内部差异,实际上导致了中外差异的扩大。

“1953~
1980年,我国国营工业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20倍,流动资金
增长了18倍,但总产值仅增长7.2倍。

每百元资金在工业方面实现的利润,1966年为34.5元,1976年只有19.3元。

每百元积累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35元,‘三五’时期为
26元,‘四五’时期仅为16元。

”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很好地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反而使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因缺乏投资发展速度下降。

(二)倾向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均衡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阻碍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带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弊端,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978年末,中共中央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在区域发展上,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即是非均衡发展战略。

鼓励区位优势和开放条件较好的东部先发展,首先在东南沿海建立了
5个经济特区,随后又开放14个沿海城市,在这些城市实行
特殊政策;90年代初开发浦东新区,加速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快速形成;90年代初中期,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方案,即在全国推进形成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中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
5省地区和西北地区,共七个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

这一区域
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1978年上海的
GDP 为272.81亿元人民币,1990年为756.45亿元,2001年
为4950.84亿元,2004年为7450.27亿元,同时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了很大的比重。

”③虽然这一时期,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但是至今为止,这一政策并没有实现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反而使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协调性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增大,国内社会各界都开始议论纷纷,这一现状也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3月西部大开发正式运作;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这一时期,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如:“全长38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于2004年底全部建成,实现全线商业供气,到2008年底,累计完成输气量454亿立方米;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全面推进,到2008年底,西电东送装机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邱少华1,2
(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在快速进行着,在这一趋势下,我国的区域经济
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国开始,就有着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形势:分为东、中、西部。

回顾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倾向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协调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梳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对于更好的理解我国的贫富差距起因及经济现状等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
33··
规模达6318万千瓦;西部地区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占全国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17.5%提高到2008年的37%,提高了20个百分点。

2009年1月至9月,全国共下达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572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占到总投资规模的35.4%;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367亿元,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86.7%,燃气普及率70.4%,污水处理率54.7%,生活垃圾处理率64.7%,人均道路面积10.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7.1%。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④。

东北振兴:“《规划(初稿)》为东北地区提出的振兴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800元”⑤。

《规划(初稿)》提出研究设立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装备制造业、重要原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技术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2010年8月还通过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与《关于加快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

中部崛起:自提出“中部崛起”起,中部六省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GDP为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

同年河南GDP为10535.2亿元,占全国的5.8%,增长14.1%,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⑥。

三、结语
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取得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也促使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将面临变革。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趋势来看,笔者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加强区域间在经济上的关联性,从而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应由行政区政策转向区域公共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以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力度,以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既不能没有重点,也不能忽视各个区域的特点,采取统一的政策。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直接制约着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应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

注释:
①②李敦祥:《新中国5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社会科学家,2000
年第1期第48、49页。

③李京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城市经济,2008
年第5期第29页。

④曹伟;《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日报,
2010年1月25日。

⑤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初稿)》,2006年9月。

⑥赵凌云:《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7年。

参考文献:
[1]李敦祥,付德中.新中国5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J].社会科学
家,2000,(1):58-60.
[2]冷志明,张铁生.建国六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
纵横,2009,(9):13-16.
[3]李宪,刘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J].开放导报,2008,
(3):23-25.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