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七步成诗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③菽以为汁。
萁④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指曹植,曹丕之弟。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秸。
1.文帝和东阿王是()。
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叔侄关系D. 兄弟关系2.结合语境,文中描写东阿王很聪慧的一个词语是“()”。
A. 大法B.作诗C. 应声D.惭色3.给文中画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成者/行/大法B. 不/成者/行大/法C. 不成/者行/大法D. 不成者/行大/法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的“令”用扩词理解法来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口令B. 命令C. 令人喜欢D.法令(二)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若令:假使。
③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④瞳子:瞳仁。
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的是()。
A. 徐孺子B. 瞳子C. 月亮D.嫦娥2.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B.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C.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D.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中的“戏”指的是游戏。
B. “人语之曰”“徐曰”中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 “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假使月中没有东西,是不是应当特别明亮呢?4.从这篇文言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孺子?()A. 善良B. 聪慧C. 勇敢D.认真(三)智①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课内阅读(13分)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①这是齐王第三次侮辱晏子,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不多于10个字)②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晏子的表现很出色。
他把“淮南”比作了______________,把“淮北”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橘”比作______________,把“枳”比作________________。
言下之意是说________________。
③晏子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官”。
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不少于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略2.《滥竽充数》是一篇,讲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我们学过的成语故事还有、。
【答案】寓言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解析】略3.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3%)梁国杨氏子(),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注释)①过:经过。
②方:正。
③引:拉着。
④故: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3. 课外欣赏。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疑神疑鬼夏首之南有人焉①,日涓蜀梁②。
其为人也,愚而善畏③。
明月而霄行④,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⑤,仰视其发⑥,以为立魅⑦也。
背而走⑧,比至其家⑨,失气而死。
注释:①夏首:古时地名。
在今湖北省夏水;焉,语气助词,无实在的意思。
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
②涓蜀梁:人名。
③善畏:容易害怕,胆子小。
④在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出门去。
⑤伏鬼:趴在地上的鬼。
⑥仰头看到自己的头发。
⑦立魅:站着的鬼怪。
⑧背:转身。
背转身就跑。
⑨比:等到。
等到跑回家里。
1.写出文中的一对意思相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填空。
文中这个人名叫_________,他是一个既_________又_________的人。
在月光下他疑神疑鬼,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结果,_________。
3.在横线上摘录此人疑神疑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广①居②右北平,匈奴③闻之,(),号④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⑤不敢入右北平。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①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
②居:镇守。
③匈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④号:称。
⑤岁:年。
(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
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
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
[1]如果要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
(填序号)A.大惊失色 B.兴高采烈 C.不慌不忙 D.气极败坏[2]请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大意:_____________。
[3]根据阅读链接,匈奴之所以“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因为__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①,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②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方来:将要来;②诣:到……去;③曷:同“何”,什么④得无:莫非习题: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______ 何以:____________ 何坐:____________ 避席: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_______。
“夫子”指的是________。
[2]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_______________ 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同世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的意思有:①好处,利益;②锋利,锐利(跟“钝”相对);③利润或利息;④胜利,指赢的一方;⑤顺利,便利。
文言文阅读45篇及答案五年级
文言文阅读45篇及答案五年级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0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①婆:急忙,立刻。
②契:用刀刻(记号)。
③惑:愚蠢,糊涂。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
A.看风使舵
B.见机行事
C.随机应变
D.墨守成规1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1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1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答案】
11.渡落这样
12.D
13.楚人在船上刻下宝剑掉落的地方,等船停下的时候按照记号下水寻找宝剑。
14.C
(2020·全国五年级课时练习)课内阅读。
楚人有需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5.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6.“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五年级语文必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语文必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01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02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03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0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文言文阅读题五年级
文言文阅读题五年级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甚聪惠(惠:同“慧”,智慧)- 孔君平诣其父(诣:拜访)- 乃呼儿出(乃:就,于是)-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没有听说过)解析:在文言文中,一些字词有其特定的含义。
“惠”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慧”,表示智慧;“诣”常见的意思就是拜访;“乃”在句中起承接作用,可译为“就、于是”;“未闻”是没有听说过的意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翻译: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于是就叫杨氏子出来。
解析:“诣”翻译为“拜访”,“乃”翻译为“于是”,按照文言文翻译的原则,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3. 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因为孩子姓杨,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到杨梅,就故意逗孩子说杨梅是他家的果子。
解析:这是一种幽默的调侃,利用姓氏与事物名称的巧合来打趣。
4. 杨氏之子是如何回答的?他的回答妙在哪里?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的回答妙在:一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既表现出礼貌,又没有生硬地直接反驳;二是他也仿照孔君平的思路,以姓氏与事物名称的联系来回应,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
解析:从礼貌和回应的巧妙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既委婉又机智。
5. 你从杨氏之子身上学到了什么?从杨氏之子身上学到了要思维敏捷,在面对他人的调侃时能够巧妙应对,同时也要有礼貌。
解析:这是从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得出的启示,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和礼貌是值得学习的品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 解释下列词语。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2.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6篇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加深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加深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
子曰:“温___________而知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___________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__________也。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回答问题。
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
”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注释]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当时担任宰相。
会:适逢,恰巧。
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1]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水底日为天上日(________)(2)因请其对(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这个故事中,杨大年称得上是文学家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子。
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对。
上联:轻风_____细柳下联:淡月隐梅花3. 阅读乐园。
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①。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
诸儿竞走取之③,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④,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⑤。
注释:①尝与诸小儿游:曾有一次跟许多小孩一起玩。
②多子折枝:果子很多,把枝头都压坏了。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丁生爱弟丁生有弟,甚爱之。
一日,弟疾①,卧床不能起。
丁生暇②时,辄③坐床前,为弟讲故事,唱歌曲,以解其闷。
及④疾愈,始已。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疾:病,身体不舒服。
②暇(xiá):空闲。
③辄(zhé);总是,就。
④及:等,等到。
[1]“甚爱之”和“甚聪惠”的“甚”都是“很,非常”的意思()A.正确B.错误[2]“甚爱之”中“之”的意思是()A.代词,指丁生B.代词,指丁生的弟弟[3]在弟弟卧床不能起时,丁生都为弟弟做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对第一句中“通”与“善”的解释正确的是()A.整个善良B.通过善于C.整个善于D.整个熟悉[2]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A.两个人都很专心B.两个人都不专心C.一个人很专心,另一个人不专心[3]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写法是()A.比喻B.对比C.联想D.照应[4]“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____的语气。
“非然也”应读出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5]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是()A.做任何事都可以一心二用。
B.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做事时要想着天上的鸿鹄。
3.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短篇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节选)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 y 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然后再翻译句子。
(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起到_____________作用。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①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②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③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④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徙:迁移,移动。
②已而:不久。
③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④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下令猎于北郊()(3)民皆徙避之()(4)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出猎时,百姓纷纷离开回避,怕打扰秦王狩猎,表现了百姓们对秦王的崇敬爱戴。
B.韩生之所以能料知秦王此次不会出猎,是因为他在王宫当警卫,熟知秦王的习惯与性格。
C.本文情节曲折,依次写了:百姓躲避→韩生劝止→秦王将猎→宫卫问故→韩生释疑。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悟出道理。
[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惠”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而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文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
(______)(3)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
(______)(4)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
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1)至之市()(2)而忘操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郑人有欲买履者()(2)吾忘持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4.文中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4.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注释: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走:跑,逃跑。
3.耒(le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4.冀:希望。
5.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这个故事中的宋国人被大家嘲笑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劳动,不知道投机取巧。
B.他把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C.他不好好劳动,幻想凭运气过好日子。
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4.这个故事讽刺了的人。
5.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注释:1.鬻:卖。
2.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3.坚:坚硬。
4.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或:有人。
6.以:有。
7.弗:不。
8.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矛之利()(2)其人弗能应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和“”是自相矛盾的。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6.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注释:1.揠:拔。
2.闵:通“悯”,担心,忧虑。
3.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4.其人:他家里的人。
5.病:累,疲惫。
6.槁:枯槁,枯死。
7.寡:少。
8.非徒:不但,不只。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子趋而往视之()(2)非徒无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3.下列成语中,与“揠苗助长”意思相近的词语是(),与“揠苗助长”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A循序渐进B辛勤劳作 C 急于求成 D 好高骛远7.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注释:1.求:寻找。
2.涉:渡过江河。
3.遽:立刻。
4.契:用刀子雕刻。
5.惑:迷惑,糊涂。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舟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请你写一段话,用上“刻舟求剑”这个词语。
8.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吕氏春秋》注释:1.方:正在。
2.引:拉、牵。
3.岂:难道。
4.遽:就。
5.任:处理,对待。
6.悖:违反(常理)。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人问其故()(2)其父虽善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3.那个人要把小孩扔到江中的理由是(用原文语句回答)4.读了这则故事,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9.循表夜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注释:1.表:标记;做标记。
2.暴:突然。
3.益:通“溢”,涨。
4.循:顺着、沿着。
5.坏都舍:房屋倒塌。
此处指像房屋倒塌的样了。
6.向:从前。
7.导:引导。
此指通过。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使人先表澭水()(2)循表而夜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楚国人失败的原因是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0.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个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此酒。
——《战国策》注释:1.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祠,祭祀。
2.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3.引:拿。
4.固:本来,原来。
5.安:怎么。
6.亡:失去,丢失。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数人饮之不足。
()(2)引酒且饮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4.故事中为蛇画脚的人是一个的人。
(用一个四字词语作答)11.掩耳盗钟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注释:1.范氏之亡: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椎:槌子或棒子。
5.况然:形容钟声。
6.恶:害怕。
7.悖:荒谬。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欲负而走()(2)则钟大不可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恐从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掩耳盗钟”这个成语通常写作,现在用来比喻12.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注释:1.滥竽:不会吹竽。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
2.南郭:复姓。
3.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4.说,通“悦”,喜欢。
5.廪食以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6.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宣王使人吹竽。
()(2)好一一听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湣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4.“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的人。
13.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下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注释:1.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
2.钩:衣服上的带钩。
3.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4.文:通“纹”,花纹。
5.牖:窗户。
6.施:延伸。
7.还:通“旋”,转身。
8.夫:这,那。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于是天龙闻而下之()(2)弃而还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叶公好龙的具体表现为:(用原文语句回答)4.对成语“叶公好龙”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成语是一个褒义词。
B.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喜欢龙的人。
C .这个成语是一个贬义词。
D.这个成语赞扬了叶公对龙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