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忆江南白居易教案

忆江南白居易教案

忆江南——白居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忆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美景,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忆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2. 诗人情感的揣摩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江南美景。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忆江南》这首诗。

2. 初步感知: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对诗歌整体意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深入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怀念。

4. 欣赏评价: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忆江南》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 教学步骤:a. 介绍词牌的概念和《忆江南》的词牌特点。

b. 分析《忆江南》的词结构,讲解每一句的韵律和意义。

c. 让学生尝试创作以《忆江南》词牌为基础的小诗,加深对词牌结构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与活动:1. 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互动加深对《忆江南》的理解。

2. 教学步骤: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忆江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b.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提高对诗歌的语音节奏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c.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根据《忆江南》的词牌创作新诗,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八、审美鉴赏与分析:1.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忆江南》的艺术特色。

必会古诗—白居易模板教学文案

必会古诗—白居易模板教学文案

• • • • • • • •
绿最浅乱谁几水孤 钱
杨爱草花家处面山 塘 湖 阴 湖 才 渐 新 早 初 寺
里东能欲燕莺平北
白行没迷啄争云贾 沙不马人春暖脚亭 堤足蹄眼泥树低西
春 行
。,。,。,。,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
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少年问
• 少年怪我问如何, • 何事朝朝醉复歌? • 号作乐天应不错, • 忧愁时少乐时多。
望驿台
• 靖安宅里当窗柳, • 望驿台前扑地花。 • 两处春光同日尽, • 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诗的中心是 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 层深入地展开。
听幽兰
• 琴中古曲是幽兰, • 为我殷勤更弄看。 • 欲得身心俱静好, • 自弹不及听人弹。
• • • •
能晚红绿 饮来泥蚁 一天小新 杯欲火醅 无雪炉酒
问 刘 十 九
?,。,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 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 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 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 要醇浓。
池上
• 小娃撑小艇, • 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 • 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 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 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 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 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不夜一老 见归伤病 人院神身
悼 亡
。,。,
一边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树一边是久病的身躯,每当想到人死 后要去九泉之下心里感到悲伤。夜晚手拉着年幼的儿子回到 了自己的故园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

白居易诗选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诗选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诗选教案教学设计【前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婉约清新、真情实感而著称。

本文以白居易诗选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份教案,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白居易的诗歌。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2. 学会分析白居易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表达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白居易的诗歌特点和创作风格;2. 分析白居易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3. 学会欣赏和鉴赏白居易的诗作。

【三、教学内容】1. 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背景介绍- 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简介;- 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

2.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 婉约清新的诗风;- 语言简练、含蓄深远的表达方式;- 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3. 白居易诗选解读与欣赏- 选取数首白居易的诗作进行解读和讲解;- 分析诗歌的意境、用词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心情书写。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与演示- 通过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作品;- 分析和解读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

2. 讨论与互动- 设立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和分享观点; - 引导学生对于白居易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 诵读与欣赏- 倡导学生朗诵白居易的诗歌,加深理解和体会; - 欣赏优秀的诵读演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于白居易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3. 学生的书面作品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1. 增加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欣赏;2. 比较白居易与其他文学家的诗歌创作;3. 组织学生模仿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七、教学资源】1. 白居易的诗选材料;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诵读和欣赏优秀诗歌的音频/视频资源。

【八、教学实施】1. 通过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生平和诗作;2.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特点和风格;3. 解读选定的白居易诗作,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4. 进行诗歌诵读和欣赏;5. 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的感悟和体悟。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一、课程背景-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是中国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了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

- 通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白居易及其作品的深入了解和欣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熟悉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生平介绍- 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白居易的简要生平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学生自学和讨论,了解白居易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2. 代表作品赏析- 介绍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 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分析文学语言和艺术特点。

3. 阅读与讨论- 提供多样化的白居易作品给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 定期组织讨论,分享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语言表达与写作- 提供一些白居易作品的片段或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 分类和搜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互评。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题目,考察学生对白居易作品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的作品表达能力和创新程度。

4. 课后反馈:学生填写反馈表,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提建议。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书目- 电子教学课件:生平介绍、作品赏析等相关内容的多媒体展示。

- 白居易作品选读: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给学生阅读和研究。

-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供老师备课和教学使用。

六、教学计划安排- 第一课时:生平介绍- 第二课时:作品赏析(1)- 第三课时:作品赏析(2)- 第四课时:阅读与讨论- 第五课时:语言表达与写作- 第六课时:课堂总结和评估以上是《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的内容。

《白居易简介》课文教案

《白居易简介》课文教案

《白居易简介》课文教案白居易简介一、课文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著名的学者。

白居易年轻时即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成为唐朝文坛的瑰宝。

他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诗集《长恨歌》和《琵琶行》。

他的作品主题多样,既有对宫廷生活和政治风云的描写,也有对人生、爱情、自然的感悟。

他的作品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常被誉为“诗魂丽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白居易的背景与成就。

2. 掌握白居易的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3. 分析白居易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白居易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白居易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介绍白居易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解说法:解读白居易的作品,分析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3. 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探讨白居易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4. 比较分析法:将白居易的作品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共性和差异。

六、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白居易的主要作品,包括《长恨歌》和《琵琶行》,并要求学生阅读其中一首诗歌或一篇散文。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所阅读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手法,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4. 解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对白居易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讲解其中的隐喻、象征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5. 比较分析(10分钟)将白居易的作品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其共性和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文学风格如何反映时代特征。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总结白居易的艺术成就,引导学生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展示学生的思考成果。

白居易作品教学设计方案

白居易作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 掌握白居易诗歌的基本风格和特点。

- 学会鉴赏和分析白居易的诗歌作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尊重传统文化和艺术。

二、教学内容1. 白居易生平简介2. 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点3. 白居易代表作品赏析(如《琵琶行》、《长恨歌》等)4. 白居易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基础知识1. 导入:- 以白居易的诗歌《问刘十九》为引,激发学生对白居易诗歌的兴趣。

-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基础知识:-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

- 讲解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点,如现实主义、通俗易懂等。

第二课时:代表作品赏析1. 作品赏析:- 以《琵琶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情感表达。

- 通过多媒体展示琵琶演奏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三课时:白居易诗歌对后世的影响1. 影响分析:- 讲解白居易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唐诗的繁荣和宋词的兴起。

- 分析白居易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

2. 课堂总结:- 回顾白居易诗歌的学习内容,总结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品赏析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白居易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对白居易诗歌的兴趣和情感投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白居易诗歌选》2. 多媒体资源:白居易生平介绍、诗歌朗读、琵琶演奏视频等。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白居易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白居易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诗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展示和互动交流,学生不仅能在合作中学习,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共同进步。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问题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4.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本节课将采用情景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湖美景和诗人的生活场景,配合古典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创作环境中。同时,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情景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诗歌的内涵。

白居易教案

白居易教案

白居易教案一、教学背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也是必修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学和中国文化。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明好学,曾经担任过宰相、翰林学士等职务。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豁达开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涉及到人生哲理、爱情、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作品以真情实感、深入人心、富有哲理为特点,表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借史抒情: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借物抒情:通过描写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4.借人抒情:通过描写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5.借事抒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学生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作品;2.阅读法:通过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来让学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3.模仿法:通过让学生模仿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4.互动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形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白居易的诗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的诗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的诗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目标本次教学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对白居易的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介2. 白居易的代表作欣赏和分析3. 文学鉴赏技巧的培养和应用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上一节课所学的唐诗知识- 引发学生对白居易的兴趣,准备他们接受新的知识步骤二:介绍白居易(10分钟)-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如他的官职、成就和影响等- 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展示白居易的形象和作品步骤三:诗歌欣赏和分析(30分钟)- 选取几首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进行逐一介绍和解读- 鼓励学生参与诗歌分析,让他们从字句、意象、主题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步骤四: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增强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步骤五:文学鉴赏技巧培养(20分钟)- 以白居易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研究常用的文学鉴赏技巧,如词语解读、修辞手法分析等-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练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技巧进行分析和解答步骤六: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确保学生对白居易的诗歌有了基本的了解- 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白居易的读后感或设计一张白居易的海报等教学评估-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针对学生的诗歌分析和文学鉴赏的练题目进行批改和评价- 收集学生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反馈和指导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展示白居易的形象和作品- 白居易的代表作品的教材或课本- 练习题目和作业布置的相关资料。

大学语文教案_白居易

大学语文教案_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欣赏并分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白居易的忧国忧民情怀,体会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欣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简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授1. 分析《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揭示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 通过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关爱,表达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欣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 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唯见江心秋月白”等。

- 分析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等,烘托出琵琶女凄凉的身世和诗人的悲凉心境。

3.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强化诗歌的主题思想。

- 通过细节描写,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等,展现琵琶女的技艺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琵琶行》的主题思想、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

2. 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琵琶行》的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撰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主题思想、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一、主题及教学目标- 主题: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 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背景,熟悉他的主要诗歌作品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思想和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白居易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三、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节:白居易的生平背景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白居易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呈现:简要讲述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包括出生地、成就等。

3. 探究: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白居易了解的程度,促使他们对白居易的研究产生兴趣。

第二节:白居易的主要诗作1. 呈现:选取几首代表性的白居易诗歌,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2.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这些诗歌,然后以小组形式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 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解读,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4. 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第三节:分析白居易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1. 解读:教师选择一首白居易诗歌,详细解读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分析: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研究如何分析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实践: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另外一首白居易诗歌,尝试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彼此的分析结果。

四、教学评估与作业布置1.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对白居易的兴趣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一份关于白居易的诗歌解读,包括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等,并在下节课中进行展示。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对白居易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深入探究他的诗歌创作。

但在实施时需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适当添加扩展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白居易的教案推荐

白居易的教案推荐

白居易的教案推荐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设计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一、《琵琶行》教学案例《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受尽辛酸的女子在苦难中展示出的坚强和才华,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生苦难的关切。

我们可以以此诗为基础,设计一个文学欣赏的教学案例。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和情感,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创作思路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长恨歌》教学案例《长恨歌》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以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背景,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以其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历史文化的教学案例,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文化风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案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古原草原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朋友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我们可以以这首诗为基础,设计一个情感教育的教学案例。

通过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启发学生对友情、亲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商。

四、《问刘十九》教学案例《问刘十九》是白居易的一首讽刺诗,通过对官僚主义和社会不公的揭露,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公正正义的追求。

我们可以以这首诗为基础,设计一个社会思考的教学案例。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社会现象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使教育更具有人文关怀和深度意义。

白居易诗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诗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诗教案教学设计白居易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课文简析(一)轻肥1.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

《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

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

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奢侈生活。

2.基本解读: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主旨)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

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优秀8篇)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优秀8篇)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忆江南白居易教案

忆江南白居易教案

忆江南——白居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忆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忆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境解析。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忆江南》全文、诗句解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忆江南》的文本,提前阅读并理解诗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2. 诗句解析(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忆江南》,分析诗句的意境、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讨论与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忆江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

4.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讲解(5分钟)教师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5. 实践与拓展(10分钟)学生尝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作品,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欣赏古诗词。

7. 作业布置8. 板书设计板书忆江南——白居易板书内容:生平和创作背景诗句解析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实践与拓展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实践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估其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作业质量:通过学生提交的《忆江南》的鉴赏心得,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环节,评估学生对《忆江南》诗句意境和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理解。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提交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努力。

白居易教案初中

白居易教案初中

白居易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会《琵琶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或教学PPT。

2. 学生教材或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唐诗的知识,如唐诗的分类、唐代著名的诗人等。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作者生平介绍(5分钟)1.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如他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生平经历等。

2. 强调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三、诗歌内容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解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四、情感和主题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孤独、悲凉、怀旧等。

2. 探讨诗歌的主题,如人生无常、命运无常、友情等,并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证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白居易的生平背景、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2. 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走近白居易教案

初中语文走近白居易教案

初中语文走近白居易教案教案1:走进白居易,《琵琶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其代表作品《琵琶行》的背景知识;2.理解并感受《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3.培养学生对于中古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黑板粉笔;3.《琵琶行》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猜测课文内容的兴趣。

2.导入诗词朗诵环节,让学生念诵一段古诗,引导学生联想到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二、学习(40分钟)1.解读《琵琶行》课文。

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三、拓展(30分钟)1.辨析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2.辨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和意义。

四、巩固(20分钟)1.小组分工再现:将《琵琶行》的诗意表达再现出来。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所感所想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回顾课堂主要内容,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展示部分学生的自由创作作品,分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馈】教师以课堂观察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反馈,评估学生对于中古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对于文学思想的理解。

【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古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案2:走进白居易,《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长恨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黑板粉笔;3.《长恨歌》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猜测课文内容的兴趣。

忆江南 白居易教案

忆江南 白居易教案

忆江南白居易教案导学目标1. 学习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作品《忆江南》。

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白居易的肖像画,了解白居易的生平。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了解课文背景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白居易是唐代中期的文学家,被称为“诗鬼”和“诗佛”。

他擅长以自由、舒缓的韵律表现自然和人情,写了许多描绘生活的诗作,其中以《琵琶行》和《长恨歌》最有名。

《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通过回忆江南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理解诗意1.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帮助学生把握整体的诗意。

2. 初步解读诗歌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分析修辞手法指导学生对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如对比、比喻、排比等。

五、小组合作讨论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丰富彼此的认识。

导学点拨1. 白居易通过描绘江南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依恋和眷恋之情。

2.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丰富。

巩固提高1.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忆江南》的主题和情感,并向全班进行分享。

2. 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歌,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

延伸拓展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分析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可以安排观看一部关于白居易的电影或记录片,进一步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

板书设计忆江南- 白居易- 回忆故乡的美景-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课后反思这节课通过观察肖像画、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解读诗歌内容和分析修辞手法等方式,让学生对白居易的《忆江南》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自主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篇,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尊重和喜爱。

公元772年2月28日(唐大历7年正月20日),白居易诞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东郭宅。

他的父亲白季庚曾任彭城县令。

白居易从小就很聪明,5、6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辨别声韵。

关于他的聪明,史书上有很多记载,他自己也有不少叙述。

这自然是他成为一个大诗人的有利条件,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勤奋和好学。

他从小就背诗诵文,青年时代更加酷爱学习。

他每天很早就起来读书,从清晨一直读到深夜。

遇到好诗、好文章,就反复阅读,一读就是几十遍、上百遍。

除了读书,就是练习写诗、写字,天天伏在桌子上写,天长日久,连胳膊肘上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

《与元九书》上对他这段的学习,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载:“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学问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社会生活。

白居易从11岁起,为避兵祸,就离家远游,南北奔走。

有一首诗生动地记叙了这段苦难的游历生活:“孤舟三通楚,赢马四经秦。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

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


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

”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

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访贤问圣,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了解战乱、灾荒和残酷的阶级剥削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夜宿农家,他便同村夫村妪亲切交谈,了解乡俗俚语,收集土语方言。

长期的漫游和广泛的接融社会,使白居易增长了渊博的知识。

29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做了校书郎,开始踏入官场。

805年,他改任周至县尉,帮助县令维持治安,催讨赋税和徭役。

漫长的仕途,使他深刻地了解了社会的上层,更了解社会的下层,积累了丰富的题材。

公务之余他把一切时间都用在了写诗上。

白居易的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富于人民性。

他敢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虐、荒淫与腐朽,同情人民的遭遇、凄凉与苦难。

他每遇不平,就展纸命笔。

唐朝从贞元末年起,宫廷需要的东西由宦官到市上直接采购,这些人横行不法,甚于强盗,常常买了东西不给钱,随便撕一块破绫抵价,人民敢怒不敢言。

白居易看到这种情形,悲愤填胸,于是便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卖炭翁》。

在这首诗里,他刻划了一位伐薪烧炭的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由于他的一切都要依靠于木炭,所以在严寒的冬天,仍“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老人满指望卖个高价儿,谁料“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刺,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可怜的老人,一个钱也没有拿到,得到的仅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在他的诗作中,为人民呼吁呐喊的杰作比比皆是。

有的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如在《杜陵叟》中,他就爆发出来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有的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如在《新丰折臂翁》中,他借一个88岁老翁之口,追述当年人民不愿参加不义之战的情景。

诗中描写当时拉兵的情况是:“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老翁年轻时为躲避抓兵,“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造成终身残废的悲剧。

有的以深切的同情,描述了农民的疾苦,如在《观刈麦》中,他描写了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场面和“家田输税尽,食此充肌肠”的贫苦生活;在《采地黄者》中,他写了农民终日像牛马那样辛劳却食不果腹,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他悲愤地写道:“愿易马残粟,救此苦肌肠!”
白居易还以大量的诗篇诉说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在《后宫词》中,他写道:“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
来无泪痕?”在《过昭君村》中,他又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许多年轻女子,为逃避做宫女的厄运,烧毁自己的面容。

在著名的《上阳白发人》中,他写一个宫女“脸似芙蓉胸似玉”,“入时十六今六十”,却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皇帝的面,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帝王“一人欢乐万人愁”的荒淫无耻。

白居易不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再现了社会的黑暗,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

《长恨歌》前半写实,后半写虚,不仅辞采绚丽,而且气势生动,情节曲曲折折,波澜层层叠叠,感情充沛真挚,没有一点枯竭之感。

《琵琶行》描写细微,音调和谐,一连串的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入刀枪鸣”等,绘形绘色,不但写出了音乐的美,而且和盘托出丁“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和心,成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篇。

白居易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继承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传统,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指导了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现实色彩,认为必须“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之目的。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在他以前,还没有谁
明确地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白居易还认为,文学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

他写诗,都是“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他还阐述了诗歌的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他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实义”最为重要,“实义”即为果实。

他特别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

《新乐府序》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渝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所以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是力求语言通俗易懂。

他写诗的一条原则,是学老百姓的话,替老百姓说话。

传说,他经常带着自己的诗稿来到村舍,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念一句,问一声,看能不能听懂。

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他就反复推敲修改,直到老太太听懂为止。

许多人攻击他的诗“元白轻俗”,像“要饭化子打的莲花落”。

白居易蔑视这些嘲笑和攻击,坚定地走诗歌改革的道路,创作出了大量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好诗。

有一年,他遭贬从长安去江州,走了3、4千里路。

在这漫长的旅途上,他看到学堂里、寺庙里、旅店里、墙壁上,甚至车棚上、船板上,到处都写着他的诗;他听到到处都有人在唱他的诗,连一字不识的放牛娃、赶车夫、寡妇、老太太和小姑娘,
都能唱了一首又一首。

对一个人民诗人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感欣慰呢?
新乐府运动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一代新风,自晚唐的皮日休,经宋代梅尧臣、张耒、陆游等,至晚清黄遵宪,一直有所继承,形成了一个通俗诗派,为祖国文学宝库谱写了新的篇章。

白居易一生刻苦,不仅在年轻时创作欲旺盛,即使到年老多病时,还是把写作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没有它就不能过日子,经常写诗写到近乎发狂的地步。

他自己也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何则?劳心灵,役声色,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知老之将至……”在《自解》一诗中,他又写道:“……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诗歌。

不然何故狂吟咏,病后多于未病时。

”病后写诗比未病时还要多,足见他入“魔”程度之深。

他的诗留下来的有近3500首,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说,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从68岁起,他就得了风痹之症,75岁逝世,葬于龙门山。

人民为失去自己的诗人无限悲痛,相传,到他墓前用杯酒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他的诗,不仅传遍了国内,也传到了国外。

唐宣宗李忱在一首吊唁他的诗中写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瑟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