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集体备课及学案设计
上课人:上课时间:月号
课程分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通过自我评价表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然后设置探究园地来帮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科学锻炼,全面发展体能首先介绍体能与健康的关系和如何评价自己的体能状况,然后针对不同体能要素分别介绍锻炼的方法,最后是制订锻炼计划的方法和程序及有关原则。
课标解读:运动参与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目标之一。只有积极自觉地参与,才能实现体育运动的目标;科学的锻炼,主要说明仅仅是积极地参与而不能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体育的目标也是不能实现的。“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课标要求:只有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才能有效地发展体能,学会和掌握运动机能,改善健康状况,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十分强调运动参与,将运动参与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大部分学生对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要点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体能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端正,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目标:掌握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要点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体能
有计划地参与和科学体育锻炼
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诱思探究理论,设计优化教学遵循发现——探究——运用的基本理念,通过自己的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要素、发展体能的科学锻炼方法。难点: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怎样实现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如何制订锻炼计划及调控练习的强度。
教学流程:1、师生问好,启发教学导入本章内容: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
2、教师讲解重点掌握的内容。
3、当堂内容当堂达标。
4、课上总结,师生再见。
学案
1、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是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在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的调节支配下,不需要外力的推动,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
2、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应具备的七方面要点。
3、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4、体能要素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协调等。
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与分值
6、身高标准体重:是指身高与体重两者的比例应在正常的范围。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的密度。间接地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台阶试验:台阶试验指数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数。握力体重指数:反映的是肌肉的相对力量。
7、发展心肺耐力的靶心率=(220-年龄)×65%~80%
8、RM是指在肌肉疲劳前完成一定次数的最大负荷。
9、身体成分是指人体总体重中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成分的比例,它可以准确地评价人体的胖瘦状况。
10、锻炼和控制饮食相结合是降低体重的最佳方法。
11、改善身体成分,控制体重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12、制订锻炼计划应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超负荷原则和恢复性原则等。
13、制订具体的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时,需要充分考虑运动的次数、强度和时间这三个因素,使体育锻炼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填空题:
1、体能要素包括与有关的体能要素和与有关的体能要素。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协调等。
2、发展心肺耐力的靶心率= 。
3、RM是指。
4、锻炼和相结合是降低体重的最佳方法。
5、改善身体成分,控制体重的关键是改变。
6、制订具体的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时,需要充分考虑运动的、强
度和这三个因素,使体育锻炼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简答题:
1、列举五种发展心肺耐力的练习项目?
2、李明同学今年17岁,请计算他的靶心率范围?(写出计算步骤)
3、帮助李强制订体能发展计划
(1)体能测试表明李强的心肺功能及格,身高标准体重的测试表明他属于肥胖,坐位体前屈测试表明他柔韧性水平良好。
(2)制订锻炼目标。
远期(学年)目标:
近期(八周)目标:
(3)可以采用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① ② ③
④ ⑤
(4)每项锻炼内容的持续时间、强度和间隔时间:
持续时间强度间隔时间
(5)进行锻炼时的其他注意事项(如饮食、生活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