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实际上只是地主阶级为扼制革命而采取的自救措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2)文题诠释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3)主旨
本文通过作者对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同时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很著名的散文。特别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鲁迅先生早期的生活和思想,因此,倍受研究者们和教学者们的重视。可是,这篇文章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结构又是如何呢?对此,各自的理解就很不一致了。因此,笔者愿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以向同志们请教。
(一)
有的同志认为,《藤》文“主要是写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片段”的。据此,他们把全文分成了三大部分:一、东京见闻;二、仙台生活片段;三、离开仙台之后。我认为,这种分段是直接与如上的所谓主题相矛盾的。我们知道,作者鲁迅先生于1906年离开仙台之后,1909年便回到了祖国,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1926年了。可见,作者在“离开仙台之后”的二十年中,其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这怎能算是他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呢?即使是在1906到1909的三年时间之内,作者虽在日本,但也不再是属于“留学生活”了,而是从事了别的工作。既然如此,我们怎能把作者“离开仙台之后”的这二十年间发生的事情,统统算作是“写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片段”呢?显然,这是很不妥当的。
不但第三部分的内容与如上的主题是相矛盾的,即使是前两部分的内容也是与如上的主题不相吻合的。不可否认,在前两部分之中,确实是写了一些“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片段”。但问题是,作者写《藤》文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要反映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简称“留学生活”)的全貌或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