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岳麓版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的不足之处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时间有限,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也没有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
因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更加参与课堂。
2.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3.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反思二:我的鸦片战争教学感受我在XXX上了一堂《鸦片战争》的课程,对此有了一些感受。
这节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信息量也很大。
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开篇环节,我进行了单元导读,然后通过展示罂粟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
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对本课更感兴趣,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顺利地进入了正题。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由来。
通过讨论,学生们总结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随后,我向他们介绍了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XXX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XXX虎门销烟。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XXX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这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研究起来也更有效果。
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着内在联系。
因此,我采用了纵横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两起历史事件和现象。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
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1. 引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鸦片战争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传达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教学内容3.1 鸦片战争的起因:介绍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背景和原因,讲解中国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控制措施。
3.2 鸦片战争的经过: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始、战场、战略和战术,包括英军的优势和中国军队的劣势。
3.3 鸦片战争的结果: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包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的领土割让。
4. 教学方法4.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战场情况。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4.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鸦片战争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模拟战争的经过来深入理解事件。
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鸦片战争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记录下各组的观点和结论。
5.4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鸦片战争中的一个角色,通过模拟战争的经过来深入理解事件。
5.5 总结: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和反思。
6. 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价他们对鸦片战争的理解程度。
6.2 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思考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及课后反思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及课后反思吴磊为了进一步推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去年暑期,中央电教馆、中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岳麓书社》面向全国,联合推出了一批新课程精品示范课。
在此次活动中我有幸录制了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的《鸦片战争》一课,在全国新课程培训播出期间,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借此机会谈谈我此次录像课的设计思路及课后反思,欢迎各位同仁指正。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着眼点注重西方侵略对我国政体外部的冲击,以及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本课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分析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
2.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①以生活化事件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③透过逐步推想,深化学生对史事的理解,思考并分析列强出兵中国的真正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教育体系提出了重要的反思。
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好地塑造未来的教育。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国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鸦片战争的发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闭塞和思想落后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当时缺乏对外交往的开放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
因此,我们反思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做到既有自信又有自主能动性。
其次,教育应该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学科知识的革新。
教学中,我们应当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并将国际形势纳入教学。
鸦片战争之所以能够发生,部分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对外情势的无知和对国际动态的缺乏了解。
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我们应当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
再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屈辱和痛苦,加深了中国人对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渴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传授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爱国精神,引导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鸦片战争的发生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处境非常被动,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增加与外国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表达自己,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而言之,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和责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更好地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挑战,从而为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历史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对鸦片战争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2.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应该涵盖以下内容:(1)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大量出口鸦片,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2)鸦片战争的经过:英军以武力威胁,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等地。
(3)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引发了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变革。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呈现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2.终结性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如小组讨论、写作或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检验他们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我们在教学中可能过于简单地介绍了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没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导致学生对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
2.教学方法单一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述和讲解的方式,缺乏互动和参与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不足。
3.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我们在教学评价中主要采用了书面考试的方式,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水平。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创设问题情景:“鼠首和兔首为何流入国外”,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
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相比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外环境、鸦片贸易。
(2)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侵略、清政府腐败。
(3)鸦片战争的过程:战争经过、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领土割让、赔款、五口通商。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小组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教学资源:(1)教材:鸦片战争相关章节。
(2)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视频等。
(3)互联网资源: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
5.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总结:总结鸦片战争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学生是否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学生是否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反思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否清晰易懂?(2)案例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3)小组讨论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3.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鸦片战争的各个方面?(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3)是否及时更新了教学内容,跟进学术研究?4. 反思教学资源:(1)教材是否适合学生水平?(2)多媒体课件是否直观生动?(3)互联网资源是否充分利用?5.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氛围是否活跃?(2)学生参与度是否高?(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对教学设计及反思的不断完善,提高鸦片战争教案的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变化,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
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学习对学生后面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很重要。
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继续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已全面陷入停滞与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正迅速向着近代的目标跨越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进一步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
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历史已呈现巨大的反差。
认识这种差异能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一个偶然性因素。
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战争失败的伤痛刺激下,中国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西安使用岳麓版教材。
岳麓版将课程标准必修1的两个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专题整合为“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个单元,“鸦片战争”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
因此,鸦片战争的篇幅很小。
尽管编写者已经努力展现细节,但用于教学仍感欠缺。
要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必须从马嘎尔尼访华说起,由此才能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再从战争的大致过程,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中西差距就看得很清楚了。
鸦片战争并未使中国惊醒,《南京条约》的危害大都是后人的认识,当时大多数没有这样清醒的概念,因此条约的影响可以点到为止。
我的设计思路是注重“过程与方法”:(1)以“两份‘国书’”、“两张礼单”、“两个现象”、“两种认识”为“抓手”,从历史的细节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为学生更好的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做准备;(2)讲述鸦片问题的由来,讨论鸦片问题的危害;(3)统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的军力和伤亡数字,以“粪桶阵”、“剥人皮”等为切入点,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4)讲述新思潮的萌发情况,讨论民族“觉醒”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感悟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研究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研究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这段历史对于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缺乏兴趣,对于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研究。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进行反思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一、知识讲授的反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大量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被动接收。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且容易造成学生的马虎态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师讲解知识点之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可以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创设情境,增加学习兴趣鸦片战争是一段战争历史,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角色扮演相关人物,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和决策。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对于历史的体验和认知。
二、教学资源的反思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和选择适当的资源。
针对鸦片战争这个话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 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多媒体资源是提供给学生感官体验和视觉呈现的重要工具。
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历史事件还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同时,还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音乐、艺术作品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 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一些研究任务,让学生前往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同时也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教学角度出发,对鸦片战争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在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该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 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知识,如鸦片、不平等条约等;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分析问题、比较不同观点等;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等。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起因: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如英国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中国政府的反对措施等。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英国为何选择鸦片作为贸易商品,中国政府为何无法有效制止鸦片贸易等问题。
2. 鸦片战争的经过: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如英军进攻广州、南京条约的签订等,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具体过程。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英军的战略和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成败原因。
3. 鸦片战争的结果:教师可以介绍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领土割让等。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结果对中国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等。
4. 鸦片战争的教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教训。
例如,中国政府在面对外国侵略时的应对策略、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等。
可以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展示鸦片的形态、英军进攻的场景等。
2.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观点比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学家对鸦片战争的解释和评价。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鸦片战争进行深入的反思,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鸦片战争的教学进行反思,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1.1 鸦片战争的起因
1.2 鸦片战争的经过
1.3 鸦片战争的结果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2.2 视频资料的引入
2.3 实地考察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3.1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3.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4.1 课堂讨论
4.2 小组合作
4.3 角色扮演
五、教学效果的评估
5.1 学生的表现
5.2 学生的反馈
5.3 教师的总结
通过对鸦片战争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
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鸦片战争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责任感的优秀学生而努力。
《高频考点》高中历史岳麓版考点教学反思鸦片战争
教学反思一、课堂反思:优点:1.正确分析和理解课标要求,并有效扼整合教材,既突出了重难点,又注意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高考考向。
2.符合学情,内容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展现历史。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与能力两者兼顾。
3.注意营造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探究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课堂,开拓思维空间,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5.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习历史,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1.面面俱到的教学观念需要调整。
2.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提出问题、生成问题。
3.培养学生感悟历史,体验人生的智慧。
二、课后收获:1、暴露问题生成过程,突破高考复习教学的瓶颈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目标,在高三复习中一般都非常细致地讲解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
在此基础上认识历史理论概念,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共性和个性、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发展、立场和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等;对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查漏”与“补缺”是一个过程两个阶段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在学生无法有效自我“查漏”的现实背景下,教师通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和有效的师生互动,及时引发学生问题的暴露,并抓住问题本质帮助学生实质性突破疑难问题,较好地提高了高考历史复习的效率。
造成课堂效果低下问题的真正致命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开始在教学内容定位上就出现了严重错误,你所讲的地方不是学生真正不懂的地方。
尽管你统计了错题分布,系统精彩地讲解了很多相关知识点,但你考虑的是知识本身和知识之间的疑难点和易错点,不是学生本人的疑难点。
高中历史_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的第一课。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双重矛盾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近代中国人民肩负双重革命任务即反侵略、反封建。
中国进入反侵略求独立、反封建求民主的民主革命时期。
本课是政治文明历程模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
学情分析:我校都是艺术生,学生入学成绩不高,基础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本课的基本史实初中已初步学习,高一学生对鸦片战争有所了解。
另外,艺术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互动,但探究能力不足及价值观教育有待深入。
特别是存在某些认识误区,比如“落后就要挨打”等。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将以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主,加强史实的归纳总结、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借古鉴今,引导学生形成“落后就要奋起”的正能量意识,奋发学习,立志成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掌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高考必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多元史观通过比较分析、解析史1料、探究学习加以落实,以此提高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史实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结合史料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设计思路: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启发、互相补充沟通,求得新的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4月23日海军节当天在青岛举行了海上阅兵等多国海军活动,向世界展示了维护和平、共谋发展的坚定决心。
(教学反思)鸦片战争
(教学反思)鸦片战争第一篇:(教学反思)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甘谷四中漆随意《鸦片战争》是高一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
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
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
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
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
《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
《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本课为高一教材的第11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
《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和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一、教学目标在进行鸦片战争教学时,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尊严、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引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
3. 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背景: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包括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等。
2. 鸦片战争的起因: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包括鸦片贸易、英国对华贸易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对鸦片禁令的反应等。
3. 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鸦片战争的具体过程,包括英军入侵广州、南京条约的签订、英军攻占北京等重要事件。
4. 鸦片战争的结果: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领土的割让、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等。
5. 鸦片战争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深层意义,包括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和自尊心的触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评价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交流和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鸦片战争课后反思
鸦片战争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引领到过去的历史岁月。
首先通过有些国家对钓鱼岛、黄岩岛等问题导入,引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而鸦片战争是屈辱的开端。
然后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并发挥想象再现了战争的过程,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还比较真切的体验到战争的概况。
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进入探索战争的原因和清政府失败的原因的探究上。
在这个环节教师“引而不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交流探索其他疑问——整理知识等环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样学生自己基本解决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层次。
最后教师再次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激情,感悟历史中发表感想,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情感层次的目标。
这节课遵循了“观察——思维——迁移”的认知规律,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思想。
不足之处是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应及时进行一下总结,最好要求学生结合认识写一篇关于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的文章,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创设情境,及时点拨,正确引导,就会激发学生蕴含的巨大潜能和力量;只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五官并用,参与学习和讨论,枯燥的学习也会在体验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业;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堂反思:优点:1.正确分析和理解课标要求,并有效扼整合教材,既突出了重难点,又注意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高考考向。
2.符合学情,内容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展现历史。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与能力两者兼顾。
3.注意营造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探究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课堂,开拓思维空间,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5.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习历史,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1.面面俱到的教学观念需要调整。
2.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提出问题、生成问题。
3.培养学生感悟历史,体验人生的智慧。
二、课后收获:1、暴露问题生成过程,突破高考复习教学的瓶颈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目标,在高三复习中一般都非常细致地讲解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
在此基础上认识历史理论概念,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共性和个性、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发展、立场和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等;对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查漏”与“补缺”是一个过程两个阶段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在学生无法有效自我“查漏”的现实背景下,教师通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和有效的师生互动,及时引发学生问题的暴露,并抓住问题本质帮助学生实质性突破疑难问题,较好地提高了高考历史复习的效率。
造成课堂效果低下问题的真正致命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开始在教学内容定位上就出现了严重错误,你所讲的地方不是学生真正不懂的地方。
尽管你统计了错题分布,系统精彩地讲解了很多相关知识点,但你考虑的是知识本身和知识之间的疑难点和易错点,不是学生本人的疑难点。
结果却是,你讲的内容学生其实都知道了,而学生的薄弱点和困惑点你却根本没有发现,就算你讲得吐血也是效果不好。
2、课堂实践(1)“先学”——课前预习提供预习学案,书面材料、参考书目、网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后教”——情境体验式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学生发现的问题,充分准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透过现象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知识回顾通过课前预习,提供预习学案,书面材料、参考书目、网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1: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2)表现:①传统手工业衰落;②家庭农业和手工业分离;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3)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典例】(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
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
以上现象表明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考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在逐步解体,但仍占主导。
从材料看,洋布、洋纱进口值在不断增长,但没有完全占据中国市场,说明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答案】:B发现问题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提出问题2:洋务运动的原因、指导思想、内容、评价?(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3)内容: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
②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
(4)评价: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近代教育先河,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典例】(2013·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福州船政局是1866左宗棠向清廷建议设立的,由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还雇用几十名法国工匠。
1869年,船政局造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
以下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船政局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初衷B.船政局创办后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C.船政局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行业的垄断D.洋务运动得到了清政府的全力支持【考点】洋务运动【解析】根据教材叙述的洋务运动目的即可判断A项正确。
其余三项要充分利用题中材料信息来分析。
题中材料的信息不足以证明船政局创办后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故B不准确。
题中提到造出了第一艘轮船“万年清”,也无法证明船政局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行业的垄断,故C不准确。
左宗棠向清廷建议设立福州船政局,不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得到了清政府的全力支持。
【答案】A发现问题2:清王朝兴办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它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虽然洋务运动的兴办客观上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这不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①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②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③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综合分析理解的能力。
观察表格的时间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教材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排除③。
表格中原料出口不断增加,反映了①正确。
手工制品出口不断减少,表明②正确。
机器产品出口不断增加,表明④正确。
故答案为B。
发现问题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一直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的背景下产生的。
【典例】(2013·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和《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开平煤矿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这段材料的主要信息是()A.企业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已被公众所认可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管理模式C.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一些雏形D.洋务派的民用企业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考点】洋务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派的民用企业。
依据所学知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派的民用企业不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
从企业“每年结账”向社会媒体公布信息,到“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还出现股东“可以随时查核”,可看出这些企业改变了过去封建把头式的管理模式,带有近代企业管理色彩,但不是成熟的近代西方企业管理,最多说是一些雏形。
这些民用企业多数是商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所需资金不全来自于民间资本。
选C。
【答案】C发现问题4:近代民族工业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两个词进行比较,近代民族工业范围更大,显然包括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中国人创办的,而且采用机器生产,显然都属于近代民族工业。
所以,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标志就是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的出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派的民用企业不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视角整合:通过高三某学生的学习笔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提出问题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1)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企业开始出现。
(2)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
(3)生活上,近代化的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
(4)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提出问题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对统治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有那些?提示:(1)政治上:汉族地主和洋务官僚得到重用。
(2)经济上:政府兴建了大量近代企业。
(3)外交上:被迫打开国门,外交逐渐近代化。
3、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思路(1)、留下空白让学生有机会表达。
教师一言堂讲课方式的弊端,自然不言而喻。
在这里,我们所需要的是如何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创造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参与机会。
在我们预先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预先留下足够给学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2)、鼓励学生敢于表达。
学生是课堂教学永远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
当教师您太强势的时候,请你别忘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你懂得多少高层次知识是其次,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才是关键。
再者而言,人文学科的东西,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充分表达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和拓展教师视野是很有好处的,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3)、善于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并点燃他们参与的激情。
学生的情绪是需要激发的,只有那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课堂互动,不然虽然预先设计互动,最终也只能沦为老师可悲的独角戏。
学生的情绪也是可以激发的,教师可以通过设问、追问让学生回答,或学生复述问题相关的基础知识,或学生上台展示,甚至可以结合时政来现场命题等等,都可以因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也视当时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氛围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