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爱》的多重主题
托妮·莫里森《爱》的多重主题
托妮·莫里森《爱》的多重主题作者:李婷来源:《牡丹》2016年第12期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爱》自从2003年问世以来备受评论界好评。
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小说《爱》中隐含着多个主题,不同的读者会根据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塑造和他们的过往经历解读出不同的主题。
笔者认为《爱》的多重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抨击,对父权制下黑人女性自我身份摧毁的揭露,反映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呼吁黑人女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托妮·莫里森作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于199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迄今为止,莫里森已出版了十部令世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她的第八部长篇小说《爱》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小说描述了生前富有的柯西度假村老板比尔·柯西对当地人们,特别是对他身边女人们的深远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爱与恨。
《爱》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奇葩,这与它具有多重主题是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爱》的多重主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
一、对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抨击黑人女性的受压迫史是每一位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莫里森在小说《爱》中也向读者描述了男权社会中黑人女性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她不但精确记录了男权价值观对黑人女性生活的影响,而且通过黑人女性的经历向读者说明她们的肤色和性别使她们不可避免地要承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和压迫。
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那些居住在以比尔·柯西为中心的父权制家庭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留心,克里斯廷和梅,无一不是父权制下的牺牲品。
对于克里斯廷而言,留心是她最好的朋友,她忘不了自己是“如何违抗自己的母亲去保护她”。
但留心一夜之间却变成了自己的祖母,从此她们反目成仇,在对彼此的仇恨中生活了50年。
而这一切都源自柯西——那位“理想的丈夫。
完美的父亲”,不顾孙女的身心成长和儿媳的反对,做出一个轻易的决定:他选择孙女最好的朋友,即11岁的留心,作为自己的续弦。
解读莫里森《爱》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莫里森《爱》中的女性形象王德易【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非洲裔女作家,她创作的《爱》是一部充满爱恨交织的复杂小说.首先分析了《爱》当中女性形象对于两极分化的突破,然后对L的形象所代表着一种真正的爱、L的形象代表着一种仁慈与关怀,以及L的形象代表着一种爱的救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中L这个女性的形象,最后剖析了《爱》当中的天使即梅的悲惨形象,重点分析其悲惨女性形象的层次性,以及这个悲剧女性形象背后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这些女性形象,从而对莫里森笔下女性形象的深邃性、多层次性有着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8)002【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莫里森;《爱》;L;梅;柯西【作者】王德易【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重庆402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托尼·莫里森在《爱》这一部小说当中,重点围绕着“爱”这一个主题,将已经去世的男性主人公比尔·柯西周边的这些女性以及男性的爱进行细致地描绘,讲述了一个错综复杂又爱恨交织的故事。
《爱》这一部小说最为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更好地表现了爱在人类社会里的多种形态。
正如托尼·莫里森在《爱》当中所写到的“假设孩子们找到自己爱的彼此时候,还不清楚对方的性别,也不知道对方是饱食还是饥饿,是白种人还是黑种人,是亲人还是路人,实际上他们找到的只是一种自己一生都没有办法抛弃的反叛以及顺从的混合物。
”[1]爱是十分复杂的,从托尼·莫里森在《爱》这一部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便可以看出。
女权主义从启蒙时代开始发展,一直到托尼·莫里森,女权主义对于女性权益的维护一直都是一种价值和道德的特殊形态。
托尼·莫里森作为非洲裔美国人群体当中的女性作家,更加关注特殊族群当中的女性命运,这一点也正是托尼·莫里森创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刨伤理论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克丽斯汀
从刨伤理论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克丽斯汀1. 引言1.1 介绍托尼·莫里森和《爱》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作家, 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作品以描写黑人历史和文化为主题, 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
《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讲述了美国南部的一个黑人家庭的故事, 主要围绕着一个名叫克丽斯汀的女孩展开。
克丽斯汀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孩, 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和奋斗。
托尼·莫里森通过克丽斯汀的视角, 展现了种族歧视、家庭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的主题。
1.2 介绍克丽斯汀克丽斯汀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一个备受创伤的女性角色,经历了生活中许多困难和挑战。
克丽斯汀的性格复杂且矛盾,她既坚强又脆弱,既独立又渴望被爱。
在小说中,克丽斯汀的形象被描绘得异常真实和深刻,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迷茫。
克丽斯汀从小就面对着家庭暴力和虐待,这对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她渴望爱和被爱,但又害怕被伤害,因此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常常表现出防御和冷漠的态度。
克丽斯汀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她努力寻求自我成长和解脱,却常常陷入困境和挣扎之中。
克丽斯汀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她成为《爱》中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角色,她的成长和转变也反映了社会和人性的种种复杂性。
通过深入解读克丽斯汀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她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她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2. 正文2.1 从刨伤理论视角解读克丽斯汀的人物性格克丽斯汀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人物性格在整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刨伤理论的角度来看,克丽斯汀的性格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受过伤害但又正在努力复原的个体。
在小说中,克丽斯汀经历了家庭暴力和性虐待的折磨,这些经历不仅造成了她心灵上的创伤,也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
克丽斯汀的人物性格表现出了一种坚强的意志和求生欲。
女性主体的沦丧与回归——评莫里森的小说《爱》
保持距离 。为人 圆熟的他在种族 隔离盛行 的 2 世 0 纪 4 年代因开度假酒店 、 o 服务于富裕 的黑人阶层而 富甲一方。在取消种族隔离后 的 6 年代 , o 他的生意 下滑 , 儿子 因病死亡 , 当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的时
候 , 的 儿媳梅 非 常用 心地 帮 他经 营着 酒店 , 他 渴望拥
摘要 : 莫里 森获 诺 贝 尔文 学 奖之 后 的 又一 力作 《 既 延续 了她 的“ 的创 作 主题 , 爱》 爱” 又表 达 了她对 爱 的全 新 阐释 。作 者 将 家庭 故 事置放 于宏 大的 历 史背景 下 , 开 传 统 女性 主 义 文本 所 指 向的 白人 主 跳
流文化 对女 性 的迫 害 , 黑人 内部 问题 入 手 , 明威胁 女性 主体 意识 的根 源是种 族 内部 的 阶级 与性 从 表
科 西在 当地 的黑 人 社 区是 人 人 敬仰 的人 物 , 虽
没 有 听到他 发号施 令 , 是无 论生 时还是 死后 , 但 他都 对故 事 中的人 物尤其 是他 家族 的女人 们拥 有操 控权
的爱 , 于这桩老少配 的婚姻 , 对 她们没有任何责备科
西 的意思 , 即便克 丽斯廷 有 , 也是 潜意识 状态 的。科 西用 自己的金 钱买 断 了这 桩 婚 姻 , 葬送 了少女 的成 长 经历 , 断 了婚姻 中的主权 地位 , 垄 而母女俩 仇视 的 却是 年幼 的希德 。
在 所 有女 性 人 物 中 , 是 被 种族 文 化 和性别 文 梅
动时代的大背景下。故事伊始 , 男主人公科西已不 在人世 , 读者从第三人称叙事者那里得知, 他父亲靠
历史 内部更深层次 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 , 奴隶 制、 种族问题与阶级矛盾已经变成威胁黑人女性甚 至是人类生存的隐喻。作为一位有着强烈 民族责任 感的作家, 莫里森不顾某些黑 人读者对 她 “ 家丑外 扬” 的抱怨 , 借故事叙述者之 口, 站在女性本位上描 写爱的缺失与“ 背叛”对黑人 女性 生存 困境 进行解 ,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国内研究概述
- 247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国内研究概述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赵翔宇【摘要】托尼•莫里森是非裔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在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迄今为止,莫里森发表了十篇小说,创作主题与非洲民族文化和民族解放息息相关,并且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中着重关注了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
近年来,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日渐增多。
本论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学者对莫里森作品中的母爱主题的研究,并试图找出空白点,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母爱主题 国内研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迄今为止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分别为《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秀拉》、《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和《家园》。
这些小说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以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
莫里森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还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
她的写作手法简洁明快,故事情节神秘隐暗并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在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摈弃了白人叙述黑人的语言,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女作家。
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中国出现了莫里森研究热潮,并且对莫里森作品研究的角度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技巧、黑人文化主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最蓝的眼睛》、《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而对其它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新出版的《爱》、《恩惠》和《家园》的研究少之又少。
莫里森的创作主题是丰富的,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她在小说中对母爱的关注和诠释这一主题一直未变。
莫里森曾经说过:“我始终在写一个主题,那就是爱与爱的缺失。
”在这十部作品中,母爱主题是每部作品贯穿始终的内在主线。
评托妮·莫里森《爱》中爱的力量
在 2 0 0 3年 . 诺 贝尔 文 学 奖 获 得 者 托 妮 . 莫 里 森 发
表 了 她 的 又 一 部震 撼 人 心 的 作 品 《 爱》 , 再 次 引 起 文 坛 家 业 抚 慰 自 己失 子 之 痛 尽管柯西 5 2岁 . 可 是 他 还 是
和众 多读 者 的关 注 爱 是莫 里 森 的创 作 的 永恒 主 题 这 买 了 l 1岁 尚未 月 经 的 留心 作 为 自 己的 小 媳 妇 .只 是 部 作 品 集 中展 现 了 庞 大 的 柯 西 家族 在 民权 运 动 的前 纯 粹 想 让 这 个 自 己孙 女 克 里 斯 汀 的小 伙 伴 为 自己 生
莫里 森将 爱 描 绘 成切 切 实 实 的一 种行 为 .是爱 的一 种
常 行 为 他更 像 一个 可 怕 的魔 鬼 践 踏 了 正 值 青 少 年 时
期的小留心 . 用 这 种 变 态 地 有 悖 伦 理 的行 为来 满 足 自
物质 性 体 现 文本 中的爱 是 动词 而不 是 名词 南京 大 学 教 授 、国 内莫 里森 研 究 者 王守 仁认 为莫 里 森表 达 了在
造 成 的伤 害和 最后 的 宽 恕 . 指 出黑 人 家庭 和 社 区许 多 矛盾 的 解 决 都 需要 爱 的 力 量 . 强 调 了人 与人 之 间 的 爱 的
意 义 即 重 获 和 谐 之 境
关键词 : 爱 摧毁
宽 恕 和 谐
一
、
引言
个 沉 重 的打 击 在 这 个 晴 天霹 雳之 下 他 久 久 没 能 从 失 去儿 子 的痛 中恢 复 . 于是 柯 西 特 别 想 要 一 个 儿 子 继 承
托尼_莫里森小说的创作主题评析_董晓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Sep te mber 2008[收稿日期]2008-04-21[作者简介]董晓烨(1978-),女,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托尼 莫里森小说的创作主题评析董晓烨(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关键词]托尼 莫里森;创作主题;美国黑人;黑人女性[摘 要]托尼 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
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
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08)05-0095-03Creation The m es i n ToniM orrison s NovelsDONG X iao -Y e(N o rt heast F orestry U niversity ,Fore i gn L anguages Co ll ege ,H e l ong ji ang P rov i nce ,H arb i n ,150040)K ey word s:T oniM orrison ;c reation t he m es ;A fri-Am er i cans ;b l ack fe m a l es Abstrac t :T on iM orr ison is t he only fem ale A fr i-Am er i can N obe l P r i ze w i nner .T he a m bi gu ity of her rac ia,l gender and cu lt ura l identity i nduces her mu lti-creati on-t he m es ,wh i ch attracts the eye of her readers and critics .Po st-m ode rnis m,fe m i n i s m and b l ack aesthe ti c is m a ll i nterprate he r wo rks fro m the i r distinc ti ve perspecti ves ,and so do o t hers .Th i s thes i s focuses onM orr i son s e i ght novels and analyzes her reoccurent crea tion themes ,.i e .,fe m a l e A fr i -Am ericans pe rplex it y and se lf-sa l va tion ,rac i a l sufferi ng ,se lf-pur -s u it and cultura l se lf-i dentit y ,l ove ,histo ry and t he m igle o fm ag i c and rea lity . 莫里森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崛起不仅是由于她那无与伦比的作品,更是由于她对下列问题的再思考:美国黑人妇女的地位、美国白人文化与美国黑人文化之间的关系、种族与地域文化和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与历史的关系。
创造与毁灭的来源:读托妮·莫里森的《爱》
本文 的背 景建立 在二 十世 纪 为 了 争 取 黑 人 的 平 等 权 利 ,克 里 破 裂 和 恢 复 的描 述 ,莫 里 森 进 一
美 国黑 人 的 经 历 之 上 ,在 比 尔 ·柯 西 的 酒 店 的 辉 煌 与 衰 败 之 中 ,交 织 着 位 柯 西 家 女 人 的 爱 与 恨 。 甚 至 在 死 后 多年 ,柯 两 依 然 左 右 着 这 些 女 人 对 于 父 亲 、 丈 夫 、恋
学 教 育
创造与毁灭的来源:读托妮·莫里森的《爱》
圃 刮 晓 彤
内 容摘 要 :托 妮 ·莫 里 森 是 第 一位 获 得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的 非裔 美 国作 家 。 而 “爱 ”这 一 元 素 经 常 出现 在 她 的 作 品 当 中 ,作 为 创 造 和 毁 灭 的 来 源 。本 文试 图通 过探 讨 小 说《爱 》中 四个 主 要 人 物 的 爱 恨 纠葛 来 分 析 受 在 小 说 中如 何 发 挥 左 右 人 物命 运 的 作 用 ,以 及作 者 背 后 的 深层 意 图 。
因 。
亲 的 隔 阂 ,也 一 定 程 度 上 导 致 了 在 克 里 斯 汀 和 留 心 的 关 系 里 ,二
一 . 梅 与 克 里 斯 汀 :母 女 和 仇 她 之 后 投 身 于 民 权 运 动 的叛 逆 行 人 的 友 情 按 照 曲 折 的 路 线 发 展 。
人
为 ,甚 至 也 是 她 婚 姻 失 利 的诱 因 。 通 过 对 于 二 人 感 情 的形 成 、发 展 、
妹 身 上 找 到 另 一 个 自已 并 实 现 统 一 。 在 男 性 统 治 之 下 ,大 多数 女性 经 受 着 残 酷 的压 迫 。在 小 说 中 ,克
论畸形爱—托尼·莫里森《爱》心理解读
3.丁冉冉托尼·莫里森三部小说中的空间意象研究[学位论文]2010
4.程国华《宠儿》文本内反独白因素分析[学位论文]2010
5.彭博诠释黑人社会的新视角-解读爱在莫里森《爱》中的功效[学位论文]2009
6.苏娜原型的精神治愈——从神话原型角度分析托尼·莫里森的三部曲[学位论文]2011
7.安晓芳托尼·莫里森在《天堂》中对传统叙事特征的颠覆[学位论文]2011
8.郑秀贞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天堂》[学位论文]2010
9.谢晶晶从物质追求到精神探索——对叶芝的贵族观分析[学位论文]2009
10.张明燕《尤利西斯》中的新女性莫莉[学位论文]2010
引用本文格式:言捷智论畸形的爱—托尼·莫里森《爱》的心理解读[学位论文]硕士 2010
论畸形的爱—托尼·莫里森《爱》的心理解读
作者:言捷智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1.冯丽芬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学位论文]2010
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基本主题
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基本主题
蒋欣欣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3)004
【摘要】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的基本主题.母爱是黑人母亲自我授权的源泉,也是她们履行母性职能的方式.母亲以身体孕育着共生且分离的黑人女儿,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懂得自爱价值的主体.在母爱和自爱的基础上,黑人女性把爱的真谛传播给黑人社区的每个成员,使互爱成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爱是莫里森以文学书写为族裔的完整生存实践的有效策略.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蒋欣欣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7;I0-03
【相关文献】
1.母爱的失落与追寻——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母爱主题研究 [J], 陈杏
2.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创作主题评析 [J], 董晓烨
3.托尼·莫里森小说《家园》的主题文化探析 [J], 吴玲
4.托尼·莫里森小说主题的原型运用 [J], 冯英
5.对托尼·莫里森小说死亡主题的分析 [J], 马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爱的变异之多维性
2012年9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Sep.2012第29卷第9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9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爱的变异之多维性宋银苗(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特别关注非裔美国人因为爱的变异引发的暴力导致的悲剧。
她的小说揭露了美国黑人男性,他们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施害者,他们把变异的爱转移到比他们更弱小的黑人女性身上;同时也剖析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命运以及她们重重压迫下表现出来畸形的爱。
本文力在指出莫里森创作文本中那些“令人恐惧的爱”,及其表现形式的多维性。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暴力;多维性收稿日期:2012-06-30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9-0012-03作者简介:宋银苗(1979-),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托尼·莫里森曾在1977年的访谈中说“爱”是她创作的基本主题。
莫里森深入美国黑人尤其是女性黑人的内心深处,讲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美国黑人的痛苦———爱的缺失和变异。
从20世纪70年代起,她相继发表了《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乐园》(1998)、《爱》(2003)、《慈悲》(2008)共九部小说。
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美国黑人男性,在白人化的西方社会里,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施害者,他们把变异的爱转移到比他们更弱小的黑人女性的身上。
与此同时,她的小说也深刻地揭露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命运以及她们重重压迫下表现出来畸形的母爱。
本文力在指出莫里森创作文本中那些“令人恐惧的爱”[1]651,及其表现形式的多维性。
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姐妹情谊
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姐妹情谊作者:马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5期内容摘要: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发表的第八部小说《爱》中延续了对黑人女性间姐妹情谊主题的探讨,讲述了克里斯廷与留心之间变幻莫测的姐妹之爱。
两人年少时建立起的亲密同盟因以比尔﹒柯西为代表的父权的介入而分崩离析,随后她们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权利争斗,直到故事末尾留心意外坠楼。
生离死别之际,她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终于重拾了失落多年的姐妹情谊。
通过对故事中几位彼此爱恨交织的女性人物的刻画,莫里森进一步揭示了姐妹情谊在黑人女性重构自我和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呼吁生活在以男性价值为中心的政治生态环境下的女性团结起来,依靠彼此间深沉的姐妹之爱“手拉手地生活。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爱》姐妹情谊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们为了挑战父权而提出的一个政治概念。
它作为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建立共享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源泉,成为了非裔女性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威明斯曾明确指出:“姐妹情谊是这样一种关系,黑人女性之间相互信赖,并自愿分享她们各自的种种情感、焦虑、希望和梦想。
她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撑。
”她们可以是亲姐妹、婆媳、陌生人甚至情敌,在男权社会中相互扶持,结成了情同手足的姐妹关系。
这种关系已经成为广大黑人女性谋求生存,寻求发展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保证,“没有任何关系可以替代姐妹情谊。
”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发表的第八部小说《爱》中,延续并深化了对黑人女性关系的关注,书写了留心和克里斯廷之间跨越半个世纪的姐妹情谊。
因为“大男人”柯西的介入,这段扑朔迷离的姐妹情谊围绕着谁被抛弃、谁被取代的争执,经历了建立、破裂和回归的曲折过程。
为了进一部深化姐妹情谊这一主题,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胸怀博爱的女性人物L。
L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柯西家族女性人物的守护者。
她能够洞悉周遭对黑人女性的压迫和伤害,用自己的方式庇护她们;在留心和克里斯廷的姐妹情谊因为父权的挑拨硝烟四起时,她挺身而出,“…走到两条顽固不化的蛇中间,让她们把舌头缩回去。
从刨伤理论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克丽斯汀
从刨伤理论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克丽斯汀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她的作品以揭示种族、阶级和性别议题而闻名,其中《爱》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多重视角的叙述,揭示了一个家庭的秘密和阴影,其中的主要人物克丽斯汀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刨伤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爱》中克丽斯汀的形象。
刨伤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在绘本的故事中,人们会透过重复的阅读不断发现新的细节和信息,以此来理解故事的多重层次和含义。
在《爱》中,克丽斯汀作为故事的重要人物,她的形象也是可以不断被挖掘和理解的。
从表面上看,《爱》中的克丽斯汀是一个被动、沉默的女性形象。
在小说中,她一开始是一个被虐待、被遗弃的孩子,然后又成为了一个缺乏表达的成年女性。
她的生活仿佛是一幅暗淡的画面,没有太多色彩和生机。
她似乎从未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活,而是被动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
这种表面上的形象可能让人觉得克丽斯汀是一个可怜的角色,一个被社会和家庭抛弃的女性。
当我们通过刨伤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克丽斯汀的形象时,会发现她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更是一个内心坚强的女性。
在小说中,克丽斯汀虽然没有过多的言语表达,但是她的内心却是丰富而复杂的。
她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家庭的秘密,始终保持着一种执着的探寻和坚守。
她虽然遭受了家庭的伤害和社会的不公,但是她并没有被这些伤害击倒,而是在内心建立了一道属于自己的精神墙。
通过对《爱》中的描写和几个重要场景的研究,可以看出克丽斯汀内心的强大和不屈。
在她得知自己的母亲被迫离开家的秘密后,她并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查找和挖掘母亲的故事。
在她与母亲重逢之后,虽然母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寻求真相和挣脱命运的权利。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创伤和抗争。
这篇文章将围绕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主题进行综述。
首先,莫里森作品《宠儿》(The Bluest Eye)描绘了黑人女孩佩可拉的创伤经历。
作品中通过佩可拉想要拥有白人小女孩那样蓝色的眼睛来展现了由酗酒家庭、双亲关系紊乱和族裔盲目仇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身份焦虑和自我否定。
作品的另一位主角克劳迪娅通过回忆童年时的经历最终意识到佩可拉的处境,并真正开始理解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处境。
其次,莫里森作品《心灵的寄托》(Beloved)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揭示了黑人奴隶制度时期的创伤。
作品中的主角塞斯特未能忘记她在逃离奴隶制度后所经历的痛苦和创伤,这些创伤深深地影响着她的生活。
而塞斯特的女儿“可爱”的出现,更是将她的过去再次带到了她的现实生活中。
通过这部作品,莫里森让我们理解到奴隶制度对黑人人口的严重伤害,她告诫世人不要忘记历史,同时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奴隶制度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第三,莫里森作品《女人在紫色沙漠中》(Sula)描述了两位青年女孩苏拉和她的好友内拉的创伤。
作品中通过讲述她们青年时代的友情,以及最终由于一些误解和争吵而破裂,展现了黑人女性所面对的种族歧视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苏拉在她的家庭中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和虐待,结果导致了她人格分裂。
作品强调了对于黑人女性的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最后,莫里森作品《在爱抚中》(Jazz)揭示了黑人男性的创伤。
作品的主角伊甸·托马斯受到了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父亲的虐待等多重创伤。
而每个男性的遭遇都类似,他们都由严峻的社会经历构成对他们人性的打击,并且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而采取了不当方法。
作品通过揭示黑人男性的真实感情,释放他们的痛苦和不安,为我们展示了黑人男性面临的挑战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莫里森的作品是对黑人创伤和抗争的深刻反思和探究。
《爱》的女性主义叙事解读
《爱》的女性主义叙事解读论文导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而对于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在国外一直处于零星状态。
本文将结合苏珊·S·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理论。
对莫里森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中女性主义叙事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莫里森,《爱》,苏珊·S·兰瑟,女性主义叙事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近年来对莫里森的研究已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
中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文学理论对其作品进行了分析。
其中《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爵士乐》以及《宠儿》受到的关注和评论是最多的,同时也为莫里森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而对于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在国外一直处于零星状态,在国内的研究者也寥寥无几。
本文将结合苏珊·S·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理论,对莫里森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中女性主义叙事特色进行探讨,研究黑人女性话语权威的建立。
博士论文,苏珊·S·兰瑟。
1.“虚构的权威”——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的构建《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和叙述声音》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建构者——苏珊·兰瑟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兰瑟系统地阐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将社会身份和叙事形式联系起来了。
由此假定:社会行为特征和文学修辞特点的结合是产生某一声音或文本作者权威的源泉”(兰瑟 2002:5),并定义了“话语权威”——“由作品、作家、叙述者、人物或文本行为申明的或被授予的知识名誉、意识形态地位以及美学价值”(兰瑟2002:5) 。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作家写小说并寻求出版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对话语权威的追求:这是一种为了获得听众,赢得尊敬和赞同,并建立影响的企求。
兰瑟认为,“每一位发表小说的作家都想使自己的作品对读者具有权威性,都想在一定范围内对那些被争取过来的读者群体产生权威”(兰瑟2002:6)。
基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爱》
基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爱》
《爱》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对残酷历史的反思而闻名。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关于伦理学的讨论。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爱》中所探讨的人性、道德和责任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个作品,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断思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爱》中的人性问题是一大关注点。
小说中描绘了一群充满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在伦理的观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主人公塞斯特、弗兰克林和维瑟莉亚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他们对待爱情和责任的态度都引发了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认识到伦理学对于理解和解决人性问题的重要性。
道德和伦理责任也是《爱》中的重要主题。
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描绘,展现了道德和伦理责任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塞斯特对母爱的追寻和对爱的执着,以及他对弗兰克林和维瑟莉亚的爱和责任的认知,都带给读者深刻的道德反思。
作品中展示的人物在道德与伦理之间的挣扎和选择,引发读者对于伦理责任的思考,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到伦理责任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作品中对残酷历史和种族歧视问题的揭示也引发了对伦理道德的关注。
通过对黑人女性的命运和遭遇的描述,《爱》深刻反映了残酷的历史和当时社会的种族歧视现实。
作品中呈现的种族歧视对于人物的身份认知和道德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读者对于伦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的思考。
托尼·莫里森《爱》中的空间观
托尼·莫里森《爱》中的空间观莫里森的《爱》讲述了种族隔离年代黑人柯西家族的兴衰演变,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解析文本,透过小说中人物的空间实践,感受美国黑人为获得平等自由生活而进行的斗争,从而进一步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标签:空间;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2014 — 09 — 20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引言1974年,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空间理论,作为较系统全面阐述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启了通往空间三元辩证法的道路,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从而更大限度地挖掘了空间的丰富内涵和多维的研究态势。
列斐伏尔说过,他选择空间来研究复杂的社会关系,他认为社会空间由社会生产,同时也生产社会,即一定的社会面貌通过空间表现出来并影响和决定着人类的实践,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反过来又左右着社会形态。
空间理论的繁荣发展为研究非裔美国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分析工具。
托尼·莫里森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常常关注美国种族问题,并且她善于用深邃的洞察和艺术的语言描绘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
在她创作生涯中的很多作品都能够唤起人们对黑人问题的思考和悲悯。
于2003年推出的《爱》讲述了美国种族隔离时代柯西家族几十年的生活变迁。
柯西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拥有一处豪华的度假酒店,从外部社会来看,柯西是成功人士,他出手阔绰并乐于援助有色人种。
在内部家庭空间,柯西作为一家之主左右着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梅、留心、克里斯廷等人物围绕柯西上演了一幕幕发人深省的故事。
时过境迁,柯西酒店从繁荣走向衰败,黑人柯西家族的故事引发我们对美国黑人问题的持续思考。
二、当时社会的空间表征空间表征,即特定社会描述或构思空间的方式。
空间特性的最典型表征是地图。
〔4〕(p.42)民权运动在前美国社会主要表现为种族对立。
只有白人居住的“丝镇”是按照统治阶级对当时社会的构想命名和控制的。
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黑人女性主义研究
- 250 -校园英语 /文艺鉴赏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黑人女性主义研究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朱珠芬【摘要】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爱》中的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并最终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以及黑人妇女之间的姐妹情谊。
【关键词】《爱》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自我身份 姐妹情谊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中一名杰出女作家,她的小说始终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题材,致力于表现黑人女性的特殊体验,她坚持称自己为“黑人女性作家”。
本文试图以黑人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托,探讨其小说《爱》中体现的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认的寻求,以及其依靠姐妹情谊实现自我的生存和解放。
一、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并以独有的姿态开始在女性主义批评领域中崛起。
芭芭拉•史密斯的《迈向黑人女性主义的批评》开创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河,被视为其理论的奠基之作。
德波拉•麦克道威尔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新方向》则进一步明确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论,成为黑人女性批评的又一个里程碑。
自此,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走向更成熟的阶段。
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在80年代之后开始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进行建构,并涌现了大批批评家与作品。
其中巴巴拉•克里斯蒂的《黑人女作家:传统的形成》(1980)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黑人女性作家的诸种视角》(1985)系统研究了黑人女性写作的特点;贝尔•胡克斯的《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1984)以种族、性别、阶级共时性话语为特点,挑战了传统女性主义观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家帕特里曼•希尔•柯林斯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潮:知识意识与权力政治》(1990)系统阐释了黑人女性思想的定义、核心议题及认识论;艾利斯•沃克在她的论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提出了“妇女主义”这一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白人女权主义的分水岭。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爱》
淮 海 工 学 院 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17 No.10
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Scien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9.10.009
莫里森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长篇小说创作方 面,40 年 来,她 在 《最 蓝 的 眼 睛 》(TheBluestEye, 1970)、《秀 拉 》(Sula,1973)、《所 罗 门 之 歌 》(Songof Solomon,1977)、《柏 油 孩 子 》(TarBaby,1981)、 《宠 儿 》(Beloved,1988)、《爵 士 乐 》(Jazz,1992)、 《乐园》(Paradise,1998)、《爱 》(Love,2003)、《恩 惠》(A Mercy,1973)等一系列的作品中,以史 诗 般 的 恢 宏 手 笔 、高 超 的 叙 事 技 巧 、丰 富 的 想 象 力 和 生 动 的 黑 人 口 语 ,展 示 了 黑 人 深 厚 的 民 族 文 化 传 统 ,她 的 作品既有厚重的 历 史 感 和 深 刻 的 思 想 性,又 不 失 诙 谐 、幽 默 的 特 点 。
二 、生 态 女 性 主 义 概 述
法国 女 性 主 义 者、作 家 弗 朗 索 瓦 · 德 · 欧 本 纳 (Francoised’Eaubonne)在1974年首次提出“生 态 女 性 主 义 ”这 个 术 语 ,标 志 着 生 态 女 性 主 义 思 潮 的 形 成 。 “生 态 女 性 主 义 ”这 一 术 语 将 妇 女 运 动 与 保 护 自 然 相 结 合 ,强 调 女 性 与 自 然 之 间 的 内 在 联 系 ,把 争 取 男女平等与保护生态环境这两个概念有机地联结在 一起,目的 是 改 善 两 性 关 系,修 复 人 类 与 自 然 的 关 系。这一目标指向是父权中心主义逻辑体系和价值 观的改变,“取代 强 调 统 治 的 世 界 观,将 其 转 变 为 另 一 种 价 值 系 统”[1]204。
基督教爱的思想在小说《爱》中的体现
基督教爱的思想在小说《爱》中的体现
郑侠
【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6(024)004
【摘要】小说《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想要表达的是:非裔黑人应正视自己所受的历史创伤,更要寻求一种方法,摆脱自己在一个白人为主体的社会文化中的边化地位,重建美好的家园.这种方法就是要重视本种族之间的爱与协作,特别是与基督教教义《圣经》中的宗教之爱结合起来的爱.托尼·莫里森通过这种方式,把作品的主题与宗教思想融合在一起,在小说中体现了基督教的爱的思想.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郑侠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基督教伦理思想在斯坦贝克小说中的体现——以《伊甸之东》为例 [J], 安蔷
2.此“爱人”与彼“爱人”——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冲撞与融合思微 [J], 公丽艳;王岩;
3.此“爱人”与彼“爱人”——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冲撞与融合思微 [J], 公丽艳;王岩
4.查尔斯·狄更斯人道主义博爱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对《双城记》中露茜,达奈和梅尼特医生形象的解读 [J], 王焕;张德玉
5.儒家"仁爱、诚信"思想在雷锋精神中的体现及现代启示 [J], 张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妮·莫里森《爱》的多重主题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爱》自从2003年问世以来备受评论界好评。
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小说《爱》中隐含着多个主题,不同的读者会根据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塑造和他们的过往经历解读出不同的主题。
笔者认为《爱》的多重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抨击,对父权制下黑人女性自我身份摧毁的揭露,反映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呼吁黑人女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中国论文网/1/view-12826428.htm托妮・莫里森作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于199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迄今为止,莫里森已出版了十部令世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她的第八部长篇小说《爱》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小说描述了生前富有的柯西度假村老板比尔・柯西对当地人们,特别是对他身边女人们的深远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爱与恨。
《爱》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奇葩,这与它具有多重主题是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爱》的多重主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
一、对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抨击黑人女性的受压迫史是每一位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莫里森在小说《爱》中也向读者描述了男权社会中黑人女性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她不但精确记录了男权价值观对黑人女性生活的影响,而且通过黑人女性的经历向读者说明她们的肤色和性别使她们不可避免地要承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和压迫。
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那些居住在以比尔・柯西为中心的父权制家庭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留心,克里斯廷和梅,无一不是父权制下的牺牲品。
对于克里斯廷而言,留心是她最好的朋友,她忘不了自己是“如何违抗自己的母亲去保护她”。
但留心一夜之间却变成了自己的祖母,从此她们反目成仇,在对彼此的仇恨中生活了50年。
而这一切都源自柯西――那位“理想的丈夫。
完美的父亲”,不顾孙女的身心成长和儿媳的反对,做出一个轻易的决定:他选择孙女最好的朋友,即11岁的留心,作为自己的续弦。
自从嫁给柯西以后,留心悲剧的人生便开始了。
面对这桩年龄和贫富差距都过于悬殊的婚姻,人们没有怪罪柯西,“他们原谅了柯西。
原谅了他的一切”,反而将所有的过错都归于这个无辜又无能为力的小女孩身上。
然而,小说在描述受人尊敬的柯西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讽刺,正是作为父权制代表的伟大人物柯西践踏着黑人女性的生活,决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而且,柯西他自己本身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他愿意帮助黑人社区每一位有困难的人,但他的阶级观念使他的人生又凌驾于黑人种族之上。
因此,他既无法融入自己所属的黑人群体,又受到白人社会的排挤。
此外,克里斯廷的婚姻和事业也是父权社会和种族歧视的牺牲品。
克里斯廷受到果子的影响加入民权运动。
她和果子生活在一起的九年中经历了七次堕胎,因为“革命需要的是男人,不是父亲”。
克里斯廷是莫里森笔下第一位参加民权运动的女性形象,但面对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她追求政治的热忱不堪一击。
她想为一名被强奸了的学生志愿者讨回公道,但为此她不得不闭上嘴并离开了民权运动。
她的经历证明,在父权制家庭和种族歧视的双重压力下,黑人女性不可能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摆脱父权制的枷锁。
二、对父权制下黑人女性自我身份摧毁的揭露梅代表了父权制家庭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她被选为比利仔的妻子,因为她是一个“甘于奉献、不算计的姑娘”。
作为父权制家长柯西的儿媳妇,梅将她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庭中的男人。
因为酒店工作,她生下克里斯廷后就给不到三个月的孩子断了奶,丢给L照顾。
正如L回忆的那样:“如果说我是那里的佣人,梅就是那里的奴隶。
她一辈子都在努力让柯西家的男人得到他们想要的”。
但是她全身心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公公应有的肯定和尊重,换来的却是看着五十二岁的公公娶了她十二岁女儿的玩伴做自己的婆婆。
但是,梅并没有反对公公的荒唐行为,而是将仇恨的矛头指向了年幼的新娘留心。
后来,当克里斯廷和留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梅并没有站出来保护女儿,而是顺从柯西的意愿将女儿送到寄宿学校。
她的自我价值被她迎合的父权制完全蔑视,自己却浑然不觉自己的职责和生存意义。
对于年幼的留心而言,她婚后不得不让自己接受一切成人的言行举止。
她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忍受着丈夫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婚外情所带来的羞辱。
然而,她依然在邻里面前以柯西的妻子而骄傲。
她内心想要摆脱丈夫禁锢她的锁链,但她又不得不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依附于他。
“在《爱》这部小说里,几个主要女性人物各有一段令人心酸的身世。
究其根源,是存在一个专制的家长――柯西”。
悲哀的是,梅、留心和克里斯廷都没有尝试寻找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甚至在柯西死后,她们依然盲目争夺柯西的爱和财富,这位专制的家长对她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决定她们永远是父权制家庭中的受害者。
托妮・莫里森通过书写她们的性别和种族故事强调黑人女性自我身份被摧毁的事实,呼吁读者思考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
只有她们自己意识到自我身份危机的根源,她们才能战胜种族和性别强加给她们的双重压力,最终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
总的来说,“黑人妇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依靠她们自己”。
三、反映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除了揭示黑人女性的身份危机,莫里森也关注黑人女性在不公正的社会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一方面她们要与种族歧视斗争,另一方面她们要抵抗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
小说《爱》中最典型的三位黑人女性形象――留心、克里斯廷和朱妮儿,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摆脱了柯西的男权束缚,实现了自我。
留心和克里斯廷在故事的结尾终于意识到“她把所有的你都从我身边夺走了”。
她们终于明白她们并非彼此的敌人,让她们过着无依无靠的悲惨生活的源头正是父权制家长比尔・柯西:“他无处不在。
也无处可寻。
他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他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我们肯定也帮了忙。
”在她们的这段意识流中,她们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质的飞跃,“如果说她们意识到柯西是造成她们悲惨生活的罪魁祸首是一次思想上的飞跃,那么更大的思想飞跃是她们意识到正是她们赋予了柯西权利,让他能够随意摆布她们的命运”。
小说中留心临终前和克里斯廷自我意识觉醒的升华,正是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所留下的伏笔,是给黑人女性的自我解放所赋予的新希望。
小说中另外一位关键人物朱妮儿,从一开始就生活在种族、性别和阶级的歧视中,但不同于其他的黑人女性,她拥有惊人的反叛精神。
她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她敢于公开挑战传统秩序,她打破安居村的传统,争取到了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权利,改变了“自己和安居村的狗差不多”的命运。
后来又因为无法忍受游手好闲的舅舅们对她的伤害,她犯下了“安居村之罪”――逃离了安居村。
她的经历塑造了她具有反叛精神的性格,使她敢于挑战任何父权社会的传统思想和条例,去争取自己所爱的人,而且从来不会停止给自己创造幸福生活。
朱妮儿便是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解放道路上新生命力的代表。
通过塑造不同的黑人女性人物,莫里森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女性已经意识到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而且她们已经或多或少在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取得了进步。
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她们摆脱种族、性别甚至是阶级的压迫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主动的自我意识觉醒,黑人女性就无法获得自尊、自强和自立。
四、呼吁黑人女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莫里森在小说《爱》中还强调黑人社会中妇女团结起来争取自己权力的重要性,这种团结只有通过爱才能实现。
“小说中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并不是异性之爱,而是黑人女性间的同性之爱,姐妹之情”,姐妹情谊便是美国社会黑人女性支持和鼓励彼此,用来联合起来对抗父权制和种族歧视的重要方式之一。
留心和克里斯廷从亲密无间的闺蜜转化为荒唐的祖母和孙女关系,混乱的关系转化使她们迷失了自我,但在故事结尾,两位年迈的妇女原谅了彼此。
因为她们意识到她们之间的姐妹之情才是曾经拥有的最美好的,胜过母女之情,胜过婚姻。
她们也终于清楚谁才是造成她们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我们本来可以手拉手生活下去的,不用到处找伟大的‘爸爸’”,这里“伟大的‘爸爸’”指的就是父权制代表比尔・柯西。
小说中的主人公兼叙述者L将“爱”进一步升华,是L提供给她们治愈彼此的伤痕并重新找回彼此间的爱的机会。
当克里斯廷被母亲丢下不管时,是L充当了母亲的角色照顾她;当留心遭到柯西体罚时,是L及时制止了柯西;当留心放火烧克里斯廷卧室时,是L用袋子里的糖扑灭了大火;当柯西不顾家人,将遗产留给情妇凌霄的时候,是L果断地用偏方加速了柯西的死并撕毁了柯西的遗嘱,在菜单上造了一份假遗嘱,“给她们一个互相联系的理由”,不至于流落街头。
通过L,莫里森向读者展示了爱在黑人妇女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力量。
与莫里森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爱着实发挥了它伟大的作用,并将扭曲的人物关系指向了一个更为和谐的方向。
小说中的不同人物故事让读者认识到,黑人女性在对抗父权制和种族歧视所造成的不公正时应团结起来帮助彼此。
她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获得身心上的解放,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从小说《爱》中,我们不但感受到莫里森对性别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社会毒害的谴责,也清楚地认识到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还将问题的焦点放在了黑人种族内部的矛盾上,从而引发读者深思――解决黑人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只能依靠他们自己的顿悟和觉醒,只有大家联合起来,彼此充满关爱才能消除一切压迫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