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学校班级姓名成绩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8分)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家风对中国人的无声滋润和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家风传统日渐甲的无奈和感慨。
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标准和乙方法。
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风联”如“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绵世泽莫如行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养性却是扶”等,都成为“言传”和“身教”的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齐家重要的一点便是正家风。
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
好的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美德,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
家风正,自会人才..辈出....。
因此,古..,涌现国之脊.梁;家风不正,则多出纨绔.子弟,不孝子孙之名门旺族....无不重视家风建设。
清代名臣曾国藩治家教子有方,不管天下风云变换....,曾家始终保持着谨严的家风,对子孙后代熏陶渐.染。
因此,曾氏家族造就了庞大的人才群体,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1.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脊.梁(jǐ) 人才辈出B. 纨绔.(kù)不孝子孙C. 渐.染(jiàn)名门旺族D.承载(zài)风云变换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流失处世准则B. 流失处事法则C. 流逝处事法则D. 流逝处世准则3.填入文中①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感同身受B. 感慨万千C. 耳濡目染D. 耳闻目睹4.在文中②处填入对联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换门不改旧家风B.宗功显世树家风C.出闺宜守我家风D.修身只为正家风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他提出的“王道”,是指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北京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语文一、(20分)1.B2.D3.D4.C(A项“病例”与“救治”搭配不妥,“提高”的宾语“能力”残缺;B项不合逻辑,“切忌”与“不走过场”矛盾;D项“增进”与“教学”搭配不妥,“各领域两国”语序不妥,应为“两国各领域”)5.B(“古诗文运动”应为“古文运动”)6.(10分)每题1分,每题错1字该小题不得分。
①慨当以慷何以解忧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丛菊两开改日泪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望帝春心托杜鹃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⑧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⑨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⑩凌万顷之茫然二、(40分)7.(4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然:如此。
②就:接近,靠近。
③乎:相当于“于”,关于。
④疾:强,那个地址指声音宏大。
8.(2分)借助于船和桨的人,(尽管)不擅长游泳,可是能够横渡江河。
9.(4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负:依仗。
②之:往,到。
③穷:困窘的处境。
④见:被。
10.(2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以,②而。
11.(4分)(他以为贾谊)因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因此,虽为“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自用者实难”也可)。
因、果各2分。
12.(5分)评分要点:①结合诗句,刻画景象(2分),②结合关键词,把握景象特点(2分),③明确景情关系(1分)。
(意思对即可)例如:诗人刻画了黄昏时分,乌云聚集,低沉地压向地面;急雪在旋风中狂舞的景象(2分),“乱”“低”“薄”表现云的厚重、天的灰暗,“急”“舞”“回”写出风大雪急,营造出昏暗、凄冷的意境(2分),诗人借阴冷的画面转达出无穷愁绪(1分)。
13.(6分)评分要点:①诗人孤独衰老,生活困窘(2分):②亲友离散,消息断绝(2分);③战乱未平,百姓伤亡(2分)(意思对即可,抄写诗歌原句酌情扣分)例如:无数家庭亲友离散、亲人亡故(2分),自己也正孤苦无依、饥寒交迫(2分),年老的诗人在薄暮乱云、回风急雪的情景中,生发了对亲友和国运的深切忧虑、无从着力的孤独愁苦之情(2分)。
北京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北京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北京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语文(满分100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文言文材料略)1.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5分)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分)3. 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行为或思想。
(5分)4.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3分)5. 评价文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2分)(二)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6-10题。
(现代文材料略)6. 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
(5分)7. 分析文章中某一段落的作用。
(5分)8. 指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5分)9. 评价文章中某一人物的形象。
(3分)10.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分)(三)作文(60分)11. 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二、数学(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分)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20分)11-2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解答题(60分)21-30题,每题分值不等,共60分。
三、英语(满分100分)(一)听力(20分)1-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二)阅读理解(30分)21-40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完形填空(10分)41-50题,每题1分,共10分。
(四)语法填空(10分)51-60题,每题1分,共10分。
(五)书面表达(30分)61. 根据给定情景,写一篇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15分)62. 根据给定提纲,写一篇不少于150词的议论文。
(15分)四、物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分)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20分)11-2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计算题(60分)21-30题,每题分值不等,共60分。
五、化学(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分)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20分)11-20题,每题2分,共20分。
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1.【答案】(1)A(2)C(3)D(4)B(5)①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精华。
如萨特对我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借鉴与完善;②主动输出本国优秀文化。
如张彭春基于民族文化自信而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征;③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碰撞升华,产生新的文明。
如萨特主动吸收中国戏曲艺术“暗示"审美特征后进一步阐释,反过来给予中国艺术家的借鉴启迪;布莱希特在中外文明互鉴中成功构想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
【解答】(1)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对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并没有提到其中的主次问题,而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故选A。
(2)A.“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主动接受型”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是“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
B.“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错,无中生有。
D.“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的阐述,只是表明老王翻开阅读的书是《庄子》,但并不能说明该戏剧的内容讲述《庄子》中的故事。
故选C。
(3)A.是“互鉴"的表现,并非主动呼应型。
B.为主动输出型。
C.为主动接受型。
故选D。
(4)B.图表内容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文化输出的目的并非与西方霸权抗衡,B项错误。
故选B。
(5)①结合“譬如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在《一种情境剧》一书中,探讨了1955年6月他在巴黎莎拉伯恩哈特剧院观看中国艺术代表团首演的《三岔口》《雁荡山》等京剧剧目时所受到的启示,发现了西方写实主义话剧艺术所缺乏的“暗示”美学原则"可知,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精华。
如萨特对我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借鉴与完善;②结合“譬如张彭春曾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性,就是中西跨文化戏曲研究中文明‘互鉴’的重要范例"可知,主动输出本国优秀文化。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年4月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
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先天拥有“口语脑”。
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
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
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
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
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
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
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
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
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
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 页;第Ⅱ卷第5 页至第8 页,答题纸第9 页至第12页。
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在答题纸第9 页和第11页左侧密封线内书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一.(每题2分,共2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模.样(mú)按捺.(nà)渣滓.(zǐ) 白雪皑.皑(ái)B。
哄.笑(hōng)提供.(gòng)威吓.(hè) 喁.喁私语(yú)C。
参与.(yù) 温煦.(xù)藤蔓.(wàn)忠诚不渝.(yù)D。
呼吁.(yù) 撩.起(liáo)黝.黑(yǒu)浅尝辄.止(zhé)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爆竹炸响之后留下来的烟霭笼罩了天空,四处飘零五载有余的我在蒙胧中蹙缩了眉头,又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惆怅。
B.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
灾难诚然可怕,但面对灾难人们刚诀别亲人就投入救援的果敢与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C.见到首长,他先是寒暄,接着就是缄默,好像很安份。
老张知道,他这是故伎重演,希望首长会宽宏大量,原谅自己。
D。
凌辰,离最后通牒时间只有1小时了。
在长时间的面面相觑之后他和爸爸已是昏昏欲睡,却仍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1)到杭州西湖去的人,总要到岳王坟前____________一番.(2)我最近总是出错,妈妈生气地把我____________了一顿。
(3)我们正要出发,____________狂风大作,紧接着下起了大雨。
A。
悼念奚落猝然ﻩﻩB. 凭吊数落忽然C。
海淀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涛骇浪(hài)B. 轰轰烈烈(liè)C. 奋发图强(fā)D. 恣意妄为(z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深受老师的好评。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C.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被迫延期举行。
D.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B. 她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
C. 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D. 那座山像一只巨兽静静地躺在那里。
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同义词的一项是:A. 严格严谨B. 美丽美观C. 慷慨慷慨大方D. 鲜明显著5.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经历。
B. 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C. 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
D. 这个项目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面协调。
6. 下列各句中,使用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优秀。
B. 尽管天气寒冷,但他还是坚持锻炼。
C. 只有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D.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会退缩。
7.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喜欢看书吗?”“是的,我非常喜欢。
”B. 这本书很有趣,尤其是其中的插图。
C. 他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让他非常高兴。
D. 我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
8. 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
B. 这本书内容丰富,插图精美。
C. 我们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D. 这位老师讲解得非常详细。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服务,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
(《过秦论》)(2)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
(《师说》)(4)“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用“画图省识东风面______”写昭君的身世遭际和只有魂魄能在月夜归来的悲戚与无奈;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愁空山”,渲染蜀山环境的凄凉,读之使人更觉蜀道之难。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2.有人说,阅读小说是“在他人的经历中体会和感悟人生,然后让那些思考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请结合《老人与海》或《呐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从《红楼梦》或《欧也妮•葛朗台》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这个人啊”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要求:结合原著内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感遇①感遇②陈子昂张九龄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①本诗为陈子昂被解职归隐田园后所作。
②本诗为张九龄被贬荆州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这两首诗继承了《楚辞》借香草比拟高洁情怀的手法,以兰草、杜若、桂花象征诗人的美德与才华。
B.陈诗第三四句中,“空”突出了树林的空阔幽寂,“冒”写出了花草的纷披繁盛,遣词用字非常巧妙。
C.张诗前四句咏物,第五句用“谁知”发问,引出了以兰桂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诗情因之而起波澜。
海淀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精湛(zhàn)恍若(huǎng ruò)瞬息(shùn xī)B. 璀璨(cuǐ càn)惊愕(jīng è)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C. 翩翩(piān piān)颠簸(diān bǒ)落落大方(luò luò dà fāng)D. 潇洒(xiāo sǎ)惊悚(jīng sǒng)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他的努力。
B.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被迫推迟,这使得参赛选手们感到十分失望。
C.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治疗这种罕见疾病的方法。
D. 他的演讲激情洋溢,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好像在偷看人间。
B. 他的眼睛如同明亮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C. 那座山像一头雄狮,守护着这片土地。
D. 他的笑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步入高中生活。
B. 纵横交错的山路,使得探险者们感到无比兴奋。
C. 翻山越岭,跋涉千里,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D.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真是美不胜收。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错误的一项是:A. 原句:他每天早上都坚持锻炼身体。
改为:他每天早上锻炼身体。
B. 原句: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改为: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今天的成绩是我老师辛勤付出的结果。
C. 原句: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
改为: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D. 原句: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2011.4.(1)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1.04第I卷(66分)二、本题共8分。
每小题1分。
10.(1)枯松倒挂倚绝壁(2)江间波浪兼天涌(3)独留青冢向黄昏(4)间关莺语花底滑(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6)骐骥一跃驽马十驾(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共8分,每小题1分。
有错别字则该小题不得分)三、本题共40分。
11.(40分)一类卷:34-40(以36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二类卷:29-33(以3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三类卷:24-28(以26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四类卷:24分以下第II卷(34分)四、本题共11分。
12.B(2分)13.答案示例:“含”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微风对翠竹的有情,表现了春风的轻柔;“裛”写出了细雨润泽红荷,轻柔无声的意境。
这两个字细腻生动,共同描绘出一幅柔风抚竹,细雨润荷的美丽画面,传达出诗人欣赏美景时内心的宁静美好。
(4分。
两个字的表达效果3分;作者情感1分)14. 答案示例:诗人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存”的志向,但一生不得志。
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暂居草堂却又生活无着落,但他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能饶有兴致地欣赏眼前“翠篠”、“红蕖”的美景,联系“欲填沟壑”的现实处境,诗人“自笑”自己为“狂夫”,与首联中“百花潭水即沧浪”一句呼应,这样,就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能不流于世俗又随缘自适、洒脱狂放的“狂夫”形象。
(5分。
结合本诗相关内容和杜甫生平2分;诗人形象2分,能答出“洒脱狂放”之意即可;语言通顺,符合字数要求1分)五、本题共9分。
15.(1)师:以……为师(学习)(2)谦让(谦虚)(3)效法(效仿)(3分。
每小题1分)16.C(2分)17. C(2分)18. B(2分)六、本题共14分。
19.(2)四月里,看到园中名贵的牡丹,心中有些愤愤不平。
(3)一天夜里,看到园中觥筹交错的奢华,心中嫉恨不已。
(4)冬季见园中荒凉,知园主入狱,看园子易主,为梦想破灭而痛苦。
海淀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海淀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镌刻(juān)炽热(zhì)体恤(xù)气喘吁吁(chuǎn)B . 粗犷(guǎng)解剖(pōu)庇护(bì)扣人心弦(xuán)C . 下载(zài)绯红(fēi)木讷(nà)博闻强识(zhì)D . 酝酿(niàng)倾轧(yà)纸屑(xiè)叱咤风云(zhà)2. (2分) (2017高二下·天津期中) 下列词语的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 . 痉挛修葺积腋成裘胹熊蟠B . 脉博弑君风乎舞虞名信片C . 潢潦异爨骀有神护扣门扉D . 赡顾舛露跚跚可爱飞羽殇3.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那些作家们在一暗黄的灯影里的时候,他们不会预先知道,在时光的另一岸,肘边这叠稿纸将成为人们精神上永恒的珍藏。
在那一岸,许多的日子已经逝去,许多的歌声已经喑哑,有前辈们如丰碑一般永不改色的著作依然鲜亮如初,令人们恒久感动。
A . 晕奋笔疾书或许惟B . 抹笔耕不辍兴许却C . 片埋头苦干也许更D . 缕舞文弄墨可能只4. (2分)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有“雨巷诗人”之称,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诗集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B .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起于宋代,词牌名是填词用的曲调名称,与内容无多大关系。
C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战国策》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共33编。
D .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北京版必修三)含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班级 姓名 学号答题纸二、阅读下列节选的课内文段,完成11~13题。
(13分) 11.( )(3分)12.第②段中加点的代词分别指代的是(4分)(1) 此: (2) 这里:13.下面是一句有关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你认为这一描写的主要目的是(3分) 答:14.( )(3分)三、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7分,每空1分) 15.(1)小楼昨夜又东风,。
(2),儿女共沾巾。
(3),随风直到夜郎西。
(4)商女不知亡国恨,。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古诗文阅读(共22分) 16. (1)( )(3分)(2)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写景,手法与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 。
17.实词解释(每个1分,共3分)患: 具: 彰: 18.( )(3分)19.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 分)①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
②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
20.用“/”为下面文言文断句。
(5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
(18分) 2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4分)22.为什么“我”怀疑“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4分)23.联系全文,在结尾的横线内写一句话,要求与上下文衔接,并能揭示主旨(2分)24.“魔盒”或“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姓名 学号25.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这一形象。
要求语言流畅,分析有层次。
(不超过100字,5分)。
六、按照要求完成25~27题。
(10分)2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号学名姓参考答案1.C 癖.好(pǐ)不啻.(chì),瘦削.(xuē)卓.有成效(zhuó),参与.(yù)匀称.(chèn)。
海淀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融会贯通息息相关比肩接踵B. 妙手偶得惟妙惟肖情不自禁C. 持之以恒轻歌曼舞画龙点睛D. 遥相呼应惊心动魄真心实意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0年,对单位的情况了如指掌。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组织了一次植树活动。
C. 他的演讲非常感人,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鼓舞。
D.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的比赛被迫推迟到下周进行。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
”这句话中,“读书”和“古典文学”之间应该用顿号。
B.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C. 这本书中有很多生僻的词汇,需要我们查阅词典。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4. 下列词语中,与“坚持不懈”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持之以恒B. 坚如磐石C. 气壮山河D. 铁壁铜墙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在朋友生日聚会上,你给大家表演了一段精彩的舞蹈。
B. 老师您好,我最近身体有些不适,能否请假回家休息一下?C. 爸爸,我已经长大了,不用你们为我操心了。
D. 这件事我帮不上忙,你去找别人吧。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我心中的“石头”①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山村里。
村子里的孩子们常常一起玩耍,其中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小明性格开朗,成绩优异,我们都非常羡慕他。
②有一天,我发现小明总是低着头,好像有心事。
我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就是心里有点石头。
”我感到很奇怪,问他石头是什么,他也不肯说。
③过了几天,我偶然听到小明在和他爸爸说话,原来小明最近因为家庭原因,感到压力很大。
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小明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4.4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A2. A3. C4. D5. D6. C二、本大题共6分。
5.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本题共6分。
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三、本大题共4分。
6. 评分要点:介绍的剧目内容正确,2分;具有宣传性、鼓动性1分;富有创意,1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9. C(2分)(弊:使……衰败)10. C(2分)(A.然,○1代词,这样;○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而,○1连词,因而;○2连词,表修饰 C.则,连词,于是,就 D.○1……的原因;○2用来11. B(2分)(布衣、人臣、人君分别对应积善、积正、积德)12. 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 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本题5分。
“/”处为必断句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每答对2处得1分。
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13.答案要点:积善才能够成就美名,积恶易招致自己身败名裂,恶行积累多了就无法掩盖,罪孽积累大了就不能化解了。
(本题4分。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14.C(3分)(“飞蓬各自远”意思是诗人和友人分别后,各自像飘飞的蓬草般漂泊无依)15.评分要点:本题4分。
选择一个角度,举例正确,2分;结合相关诗句能分析出对“有别必怨”的突破即可给2分。
答案示例:示例1:“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句,描绘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与诗人和友人之间纯洁无邪、真挚淳厚的友谊交相映衬,一扫送别诗“哀怨”之风。
(只分析出了对“有别必怨”的突破)示例2:“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句,写诗人想到各自将要远离,不禁举杯相劝的情形。
海淀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潜伏(qián)暴躁(zào)纷至沓来(tà)B. 殚精竭虑(dān)融会贯通(huì)振聋发聩(kuì)C. 畸形(jī)蕴含(hán)谈笑风生(xiào)D. 振聋发聩(kuì)恣意妄为(zì)沆瀣一气(h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得我们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B. 他的文章论述严密,逻辑清晰,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C. 由于天气的原因,这次活动不得不推迟到下周举行。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能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些落后的思想就像癌细胞一样,侵蚀着我们的心灵。
B. 他的眼神犹如一把利剑,直刺人心。
C. 她的笑声像清泉般悦耳动听。
D. 那里的风景美得如诗如画。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百科全书”。
B.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C.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小说,以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为题材,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我曾经想过,如果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怎样度过?我会立刻去观赏自然的美景,去欣赏艺术之美,去结交朋友,去了解世间万象。
然而,由于我生活在黑暗之中,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
第一天,我会把我的眼睛用在看人身上。
我想看看那些熟悉的脸庞,那些与我有着深厚友谊的人。
我想看看那些微笑着、忧愁着、兴奋着、悲哀着的人们。
海淀高一期中_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iē è)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B. 瞒哄(mán hǒng)气喘吁吁(qì chuǎn xū xū)C. 沉默不语(chén mò bù yǔ)悠然自得(yōu rán zì dé)D. 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满载而归(mǎn zài ér guī)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B.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表现出了出色的运动能力,还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D.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增设多种课外活动。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仿佛仙境一般。
B.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让人陶醉。
C.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步入中年。
D. 这本书的内容枯燥乏味,像嚼蜡一样。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们知道吗?”他问道,“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
”B. “这瓶酒多少钱?”他问,“我能否先喝一小口?”C. “我明白你的意思,”他解释道,“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D. “你真的要离开吗?”他问,“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5. 下列各句中,汉字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 悲怆(bēi chuàng)潇洒(xiāo sǎ)B. 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C. 惊愕(jīng è)气喘吁吁(qì chuǎn xū xū)D. 眺望(tiào wàng)沉默不语(chén mò bù yǔ)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诗句中,描写春日景象的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海淀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谦逊(qiān xùn)惊愕(jīng è)翻箱倒柜(fān xiāng dǎo guì)B. 崇尚(chóng shàng)殊途同归(shū tú tóng guī)欣欣向荣(xīn xīn xiàng róng)C. 残酷(cán kù)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风吹草动(fēngchuī cǎo dòng)D. 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C.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
D.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有望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下列词语中,最接近“笑里藏刀”意思的是:A. 和颜悦色B. 喜笑颜开C. 谈笑风生D. 嘴甜心苦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工作非常努力,每天早出晚归。
变换后:他每天早出晚归,工作非常努力。
B. 原句:这本书对学习英语非常有帮助。
变换后:对学习英语非常有帮助的是这本书。
C. 原句:他们俩是好朋友,无话不谈。
变换后:他们俩无话不谈,是好朋友。
D. 原句: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变换后:他的声音有力而低沉。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B.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懂事啊!C. 你看这天气,真让人烦闷。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期中诊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统一卷(答案在最后)(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
中微子在宇宙中的数量极多,约占所有物质粒子的一半,在微观粒子物理和宏观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微子仅参与弱相互作用,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只有通过超大体积和超级灵敏的粒子探测器,才可能被捕捉到,堪称“幽灵粒子”。
中微子是人类迄今了解最少的一种基本粒子,还有诸多未解的谜题亟待研究。
对这些未知问题的研究,将完善我们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引领我们突破现有的理论体系,踏入新物理世界的大门。
进入21世纪,中微子研究蓬勃发展,不仅成为粒子物理的重要分支,还扩展到天文学、地球物理等多个学科,形成了新兴的“中微子科学”。
同时,中微子实验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包括发现三种中微子、发现中微子振荡等。
中微子振荡是指中微子会在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这三种形态之间转换,具体表现为中微子能够在飞行中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外一种。
中微子振荡原则上应该有三种模式,其中两种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相继被发现或证实,而第三种振荡模式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这引发了全球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2003年,我国科学家提出设想,利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第三种振荡模式。
2007年10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动工建设,4年后实验站点全部投入运行。
2012年3月,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几率为9.2%,误差为1.7%,无振荡的可能性仅为千万分之一。
这一实验结果远远超出了科研团队的期待值,为后续研究中微子质量奠定了基础,对研究物质本原、宇宙起源和理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强烈反响。
该实验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还获得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3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含答案)
2023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桅.杆(wéi)罪愆.(qiān)煞.尾(shā)应.用(yìng)B. 鞭挞.(tà)卑鄙.(bì)寒砧.(zhēn)迷惘.(wǎng)C. 涔涔.(jīn)疟.疾(nüè)创.痛(chuāng)瑰.宝(guī)D. 青蒿.素(hāo)祈.祷(qǐ)埋.怨(mái)精髓.(suì)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敲诈疏朗惊愕刨根纠底B. 繁衍热衷怪诞五彩斑斓C. 洗练惊咤亢旱活血化瘀D. 杜撰味心烦燥迂回婉转3.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网络大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但是科学家、研究者并没有畏葸不前....,正在为给人们营造更安全、更优质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B. 品牌栏目《人民网评》扣准社会问题脉搏,切中肯綮....,勇于发声,引发社会良性的反思和讨论。
C. ....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通过送戏下乡、放映电影等方式提升百姓参与度。
D. 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主张行“仁政”。
他的文章不以雄辩、巧譬取胜,而是言简意赅、辞约义丰。
B.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
C.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雷雨”象征对压抑、束缚的挣脱,也反映当时社会正在酝酿大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4.4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8分)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家风对中国人的无声滋润和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家风传统日渐甲的无奈和感慨。
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标准和乙方法。
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风联”,令晚辈①,深受教益。
如“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绵世泽莫如行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养性却是扶正义,②”等,都成为“言传”和“身教”的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齐家重要的一点便是正家风。
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
好的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美德,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
家风正,自会人才辈出,涌现国之脊梁;家风不正,则多出纨绔子弟,不孝子孙。
因此,古之名门旺族无不重视家风建设。
清代名臣曾国藩治家教子有方,不管天下风云变换,曾家始终保持着谨严的家风,对子孙后代熏陶渐染。
因此,曾氏家族造就了庞大的人才群体,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1.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脊.梁(jǐ) 人才辈出B. 纨绔.(kù)不孝子孙C. 渐.染(jiàn)名门旺族D.承载.(zài)风云变换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流失处世准则B. 流失处事法则C. 流逝处事法则D. 流逝处世准则3. 填入文中①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感同身受B. 感慨万千C. 耳濡目染D. 耳闻目睹4.在文中②处填入对联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换门不改旧家风B.宗功显世树家风C.出闺宜守我家风D.修身只为正家风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他提出的“王道”,是指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B.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后天的学习能让自己日益完善。
C.《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一篇政论,作者意在借秦亡的教训警示汉朝统治者勿蹈秦亡的覆辙。
D.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在《师说》中所提到的“传道”,是指传授儒家的道统。
6.下面文段取材于《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北静王与贾政的对话,对其中加点词的解说和使用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水溶(北静王)见他(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家父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水溶又道:“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
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贾政忙躬身答应。
A.令郎:是说话人对对方有成就的儿子的尊称,使用不正确。
B.家父:是晚辈对对方父亲的敬称,使用正确。
C.犬子:是父亲对别人介绍自己儿子时的谦称,使用正确。
D.寒第:是说话人对贫寒人家的讳称,使用不正确。
二、古诗文默写(6分)7.按要求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6分)1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2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共鸣。
4关于积累的重要性,老子和荀子都有过形象的论述。
荀子的《劝学》中“,” 两句与《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相近。
三、任务型写作(4分)8.某校“我和名著有个约会”文化艺术节将于2014年5月5日拉开帷幕,届时将举行课本剧展演活动。
高一年级参演的两个剧目是《红楼梦》和《高老头》,请任选其中的一个,设计一则海报宣传语。
(50字以内)(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15分)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断而颠陷也,必陂池①而稍下焉。
是故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
非独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积善不怠,必致颜、闵之贤,积恶不休,必致桀、跖之名。
非独布衣也,人臣亦然,积正不倦,必生节义之志,积邪不止,必生暴弒之心。
非独人臣也,国君亦然。
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
故仲尼曰:汤、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纣非一恶而亡也。
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是故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克己三省,不见是图。
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
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
”故圣人常慎其微也。
文王小心翼翼,武王夙夜敬止,思慎微眇,早防未萌,故能太平而传子孙。
夫圣贤卑革②,则登其福。
庆封、伯有,荒淫于酒,沈湎无度,以弊其家。
晋平殆政,惑以丧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祸。
楚庄、齐威,始有荒淫之行,削弱之败,几于乱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故能中兴,强霸诸侯,当时尊显,后世见思,传为令名,载在图籍。
由此言之,布衣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明,自胜曰强。
夫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颜子所以3称庶几也。
注:①陂池:(pōtuó),坡度平缓的样子。
②卑革:谦逊的改过。
3庶几:借指贤者。
(取材于王符《潜夫论·慎微》)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必步增而稍上焉稍: 渐渐B.克.己三省克: 克制C.以弊.其家弊:破败D.良臣弗匡.匡:纠正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人行亦然.填然.鼓之B振长策而.御宇内罪大而.不可解也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夫圣贤卑革,则.登其福D此颜子所以..称庶几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篇从自然界中的山陵“积上不止”和川谷“积下不已”说起,意在引出下文对人事的论述。
B.第二段从“布衣”“人臣”“人君”三方面分别论述了积德、积正、积善可致贤、生志、致福的道理。
C.第四段写楚庄王、齐威王能谦虚改过,因此使自己的国家能够重新兴盛,称霸诸侯而名载于史册。
D.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采用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文章说理形象透彻,论证充分有力。
12.用斜线(/)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5分)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13.阅读第三段中孔子所说的话,概括“圣人常慎其微”的原因。
(4分)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小题。
(7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1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2。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1杜二甫:指杜甫。
2徂徕:山名。
14.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与好友离别之时,同游鲁郡一带的池台亭阁,表现出两人深厚的情意。
B.颈联中“明”字化静为动,与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异曲同工。
C.“飞蓬各自远”句以蓬草随风飞舞喻与好友离别后自己漂泊无依,难舍之情隐于其中。
D.本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中间寄以金樽重开的希望,首尾呼应,情味深长。
15.有人评论本诗突破了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有离别必有哀怨,有哀怨必充塞于心)的特点,请从所绘之景或所叙之事的角度,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分)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16分)绳子这天正是赶集的日子。
哥代维尔镇的广场上,早已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嘈杂的人声与牲畜声闹成一片。
奥希科尔纳老头一到镇上,就径直朝广场走去。
见到地上有一小段绳子,他节俭成性,于是,他费劲地弯下身去,从地上拾起这段绳子,正要慢慢起来时,却发现马具匠玛朗丹站在自家门口盯着他。
他们曾一起做过生意,结果闹翻了。
老头见自己捡一小根绳却被冤家对头瞧个正着,不由得羞惭难当。
他赶紧把绳子塞进褂子,然后,假装在地上找什么东西的样子。
最后,他探着脑袋,朝集上走去。
赶集的人吵吵嚷嚷,缓缓流动,不停地讨价还价,非常活跃,好生热闹。
稍迟一点,集市上的人渐渐稀少起来,住在远乡的农民纷纷前往客店。
茹尔丹客栈的大厅里,挤满了用餐的客人。
大家刚用完午餐,警长就出现在店门口。
他发问道:“奥希科尔纳老爹在这里吗?”“我在这儿呢。
”奥希科尔纳应道。
警长说:“奥希科尔纳老爹,劳驾跟我到镇公所走一趟,镇长有话要同你说。
”奥希科尔纳老头好不意外,颇为不安。
他跟随在警长的后头。
镇长正坐在靠背椅上等着他,他开腔了:“奥希科尔纳老爹,有人看见您今天上午在伯兹维尔的大路上,捡了马纳维尔的乌尔布雷克丢失的皮夹,内有五百法郎及商业票据。
”这怀疑突如其来,老头目瞪口呆,望着镇长:“我,我捡了皮夹?我以人格担保,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皮夹。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马具商玛朗丹先生。
”这时,老头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缘由。
他气得满脸通红,叫冤道:“这个混蛋!他看见我捡的,就是这根绳子,镇长先生,您瞧。
”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根绳子。
镇长摇了摇头,说:“您没法叫我相信,玛朗丹是一位讲信誉的人,他怎么会把一根绳子当成一个皮夹?”老头愤怒起来,他举起一只手,赌咒发誓:“我讲的千真万确,镇长先生,一点也不假,我以我的灵魂发誓。
”他的发誓毫无用处。
根据老头的要求,镇长在他身上搜了一遍,结果什么也没搜出来。
最后,镇长只好把他打发走了,不过对他讲明,此案还要上报检察院,等候命令再作处理。
这件事已在镇上传开了。
老头一走出镇公所的大门,就被人围着问这问那。
于是,他把捡绳子的经过讲了一遍,大家哄然大笑起来。
他气愤不平,极为恼火,逢人便讲自己的遭遇,没完没了。
第二天,有个长工把皮夹送还了。
据这个长工说,他是在大路上拾到的。
这个消息立即传遍四乡,奥希科尔纳也听说了。
他马上到各处转悠,把真相大白的故事讲给乡亲们听。
他心情舒坦了。
然而,他仍感到有点不自在。
那些人总是一副嘻嘻哈哈的神情,他似乎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他。
下一个星期二,他又去镇上赶集,一心只想再讲讲自己的遭遇。
玛朗丹正站在自家门口,见他路过,便乐了起来。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头莫名其妙。
他走到邻村一个庄稼人跟前,又讲起自己的故事。
对方没等他讲完,就在他肚皮上一拍:“大滑头,得了吧!”奥希科尔纳愣住了,为什么把他叫作“大滑头”?他来到客栈,又开始说自己的遭遇。
一个马贩子高声嚷道:“得啦,一个人捡到皮夹,另一个人又还了回去,神不知,鬼不觉啊!”奥希科尔纳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认为是他捡到皮夹后,又让自己的同伙把皮夹还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