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测量与误差分析作业

合集下载

现代测量平差原理及其模型误差分析

现代测量平差原理及其模型误差分析

现代测量平差原理及其模型误差分析一、现代测量平差原理(一)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通过最小化测量残差的平方和来求取最优结果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对于一个测量系统的观测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测量关系,并在该模型中引入未知参数,然后通过最小化预测值与观测值之差的平方和来求取最优的未知参数估计值。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其具有合理性、稳定性和统计优良性的特点。

在实际测量中,最小二乘法可以用于网络平差、方位角平差、高程平差等各种测量平差。

(二)加权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引入权重因子,用于修正观测数据的精度不均匀性。

在实际测量中,不同的观测数据具有不同的可信度和精度水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加权处理。

通过引入权重因子,可以对精度较高的数据赋予较大的权重,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体平差结果的精度。

在测量平差中,模型误差是指由于建立的数学模型无法完全精确地描述实际测量系统而产生的误差。

为了提高平差的准确性,需要对模型误差进行分析和控制。

(一)理论误差与观测误差在测量平差中,模型误差可以分为理论误差和观测误差两部分。

理论误差是指由于数学模型的简化、近似或假设所引入的误差,通常在建立模型时可以通过数学推导和模型检验来评估。

观测误差是指由于测量仪器、观测操作和环境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具有随机性和系统性两种特征,通常通过实际观测和数据处理来估计。

(二)误差分析与控制误差控制是指通过优化观测设计、改进仪器设备、改进观测方法和提高数据处理等手段,减小观测误差和理论误差,并降低其对最终平差结果的影响。

常用的误差控制方法包括增加观测次数、提高观测仪器的精度和敏感度、加强仪器校准和检查、改进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算法等。

专题二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四)

专题二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四)

专题二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观察和测量是科学实验中,经常运用的科学方法。

人类在进行定性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观察。

上一专题中,我们主要研究了科学观察。

在本专题中,我们将简单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小学教学中测量这一方法的教学要求及其实现途径。

在科学上,测量这一方法用的领域也非常广,几乎所有的定量实验都需要用到测量法。

实验四一般测量[理论探究]一、测量1.测量的含义测量就是用仪器确定空间、时间、温度、速度、功能等有关数值。

在科学实验中,有时需要知道研究对象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具体含量,这就需要通过仪器进行分行,不仅进行定性分析,还要进行定量测定。

2.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根据测量内容的不多,方法很多。

有些测量,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测量仪器获得所需的结果,这种测量我们叫它直接测量;但在科学实验中,有很多情况需要测量后经过数学公式(如计算面积和体积的公式等)的运算,才能得出所需的数值。

测量的内容和方法简介于下表。

测量方法简表从上面的测量简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物体的测量包括很多方面,而对物体长度的测量是这些测量中最基本的一种测量,也是研究和分析物体的一种方法。

在中小学中涉及的长度测量,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科学记录数据和误差分析等方法,从而提高能力。

1.米尺米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mm,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估测到十分之一毫米,但是最后一位是估计的。

如用米尺测量一张书桌的长度和宽度的数值分别为55.25cm 和48.43cm ,其中55.2和48.4是准确的,而最后一位数字5和3是估计值,也就是含有误差的测量值,根据有效数字的书写方法可知,用米尺做长度测量时,当用厘米做单位时,数值应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为止。

2.游标卡尺游标卡尺简称卡尺,是一种比较精确的常用测量长度的量具,其准确度可达0.1~0.01mm ,它的外形和结构如图1-1所示。

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和可以沿主尺滑动的游标尺(副尺)组成。

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方法详解

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方法详解

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方法详解引言: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测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无论是生产制造中的质量控制,还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数据,精确的测量都是基石。

然而,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产生测量误差。

本文将详细解析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及精度分析的方法。

一、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1. 装置和仪器的设计和制造问题:装置和仪器自身的设计和制造质量直接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

例如,传感器的灵敏度不一致、仪器的线性度问题、装置的稳定性等都会引入测量误差。

2. 环境条件和外界干扰:环境条件和外界干扰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测量装置的漂移,而电磁辐射也会干扰信号的传输。

3.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式: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式会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正确的操作方法、仔细的操作态度以及充足的经验都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4. 测量对象的特性及其变化:测量对象本身的特性以及其可能的变化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物体的形状、表面粗糙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与表示方法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装置、仪器或环境等因素的固有性质而产生的误差。

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是一整个数据序列偏离真实值的方向一致。

系统误差可通过校正或调整仪器来消除或降低。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对象的变化、环境干扰、操作方式等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随机误差通常是在一系列测量中,结果分散在真实值的周围。

随机误差可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通常用∆表示,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其绝对值越小,代表测量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2.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测量结果的比值。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可以衡量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相对误差越小,代表测量结果越准确。

游标卡尺测量误差原因分析报告

游标卡尺测量误差原因分析报告

游标卡尺测量误差原因分析报告游标卡尺作为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在现代测量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游标卡尺测量误差是常见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读数误差是游标卡尺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游标卡尺的读数精度取决于视力、视角和经验等因素。

因此,读数的准确性往往会受到操作人员的影响。

此外,由于游标卡尺的分度值很小,人的眼睛难以确定它的精度,这也会导致误差。

其次,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游标卡尺的测量精度。

环境温度变化可能导致游标卡尺的尺寸及其分度值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游标卡尺的读数精度发生变化。

此外,游标卡尺在使用时受到污染、擦拭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其测量精度。

另外,游标卡尺本身的精度问题也是影响测量误差的因素。

如果一个游标卡尺本身的刻度存在偏差,那么它的每次测量都会产生误差。

在购买游标卡尺时,应选择质量好、制作精细的产品,并对游标卡尺进行校准,以确保其测量精度符合要求。

最后,游标卡尺操作不当也会导致测量误差的发生。

例如,操作人员在使用游标卡尺时,未将其垂直于测量物体表面,或者未确保游标卡尺与测量物体表面接触充分,都会导致测量误差。

因此,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误差。

综上所述,游标卡尺测量误差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对游标卡尺进行校准、清洁,同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测量精度的准确性。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游标卡尺测量误差的原因,我们可以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下面是一些可能涉及到的数据:1. 游标卡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读数2. 使用同一款游标卡尺进行多次测量的数据,比较多次测量的结果3. 多位操作人员使用同一款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的数据,比较不同操作人员之间的测量差异对于第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将游标卡尺分别放置在低温、常温和高温等环境下进行测量,比较不同温度下的读数误差。

结果可能会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游标卡尺的读数会有所偏差。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游标卡尺的金属材料会膨胀,导致其尺寸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测量精度。

测绘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分析与改正

测绘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分析与改正

测绘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分析与改正测绘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为土地规划、工程建设、地质勘探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空间信息。

然而,在实际的测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测量中难免存在误差。

本文将探讨测绘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分析与改正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测绘技术。

一、误差的来源及分类在测绘技术中,误差源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本身的缺陷或者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

例如,仪器本身存在的标定误差、不良的观测环境等都会导致系统误差的出现。

随机误差是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包括观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的精度、环境的变化等。

随机误差具有不确定性,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确切的分析。

二、误差分析的方法误差分析是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所必需的步骤。

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有残差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

残差分析法是一种直观的误差分析方法。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某种测量模型,计算出一组预测值。

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是残差。

通过统计分析残差的分布情况,可以对测量的精度进行评估。

方差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

它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从而确定误差的来源和大小。

方差分析法可以将测量误差按照不同的来源进行分类,并计算每个来源对最终结果的贡献度。

通过对不同来源误差的分析,可以找出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误差来源,从而进行改正。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也是误差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最小二乘法通过最小化测量数据与预测数据之间的残差平方和,来确定最优解。

最小二乘法可以用于曲线拟合、数据平滑和参数估计等方面,从而提高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

三、误差改正的方法误差改正是在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推算的过程。

常用的误差改正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间接观测法和平差法等。

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常用的误差改正方法。

在测量中,如果不同的样本具有不同的精度,我们可以根据精度的差异,为每个样本分配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权平均。

三坐标测量中的误差分析

三坐标测量中的误差分析

产能经济395三坐标测量中的误差分析方 强 航空工业光电所摘要:在当前测量工作过程中,三坐标测量属于常见的一种测量方法,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测量方法。

在三坐标测量过程中,为能够使其测量结果准确性及测量效率得到更好保证,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控制其误差,也避免误差影响其准确率。

本文就三坐标测量中的误差进行简单分析,从而为更好进行三坐标测量提供理论基础及理论支持。

关键词:三坐标测量;误差;分析中图分类号:TH7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395-01随着现代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在测量工作中对于测量质量及效率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各种现代化测量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而三坐标测量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在三坐标测量工作中,很多因素均会影响其测量的准确性,而测量中的误差就是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应当对测量中的误差积极分析,以便能够选择更好的方法及对策,从而使测量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

一、坐标系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分析1.坐标系构建相关元素均应具备充分稳定性在构建坐标系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个平面。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虽然能够提高该面加工精度,然而其面积范围比较小,若测量对象与坐标中距离相对比较远,或者测量范围面积比较大的情况下,在坐标系中存在的很小差异均会造成测量对象数据有很大程度波动,从而测量所得到数据也就缺乏说服力度。

因此,在建立零件坐标系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实行取点,并且应当尽量扩大取点尺寸范围。

2.坐标系的相关特征元素应具备充足代表性在建立基准面过程中,测量点应当避免选择毛刺、粗糙及磕碰位置。

并且所选择位置点尽量不要为测量面边角,在取点时应当尽可能多地选择点位置。

在构建基准坐标系过程,若存在圆孔情况,应当从多个方面考虑测量结果相关影响因素。

比如孔的圆度、圆柱度以及垂直度等相关因素。

在选择测量点时,应尽可能将毛刺、粗糙面及磕碰位置避开。

先进行手动测量,而后实行自动测量,且应当将自动测量数据作为最终数据。

现代测量平差原理及其模型误差分析

现代测量平差原理及其模型误差分析

D ( X q ) 0 2 ( A T q ) 1 A A T q 1 q ( A P T q ) 1A
D (X q)D (X )
E(02)E(vTfqq v)02
3)随机模型误差对函数模型的影响
函数模型
H 0 : E ( Y ) 0 ;H 1 : E ( Y ) Y
LA X G Y
阵不尽合理等原因都会造成函数模型和随机模 但在实际平差系统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建模近似,例如非线性观测方程的线性化;
权的正确值应为p,现定权为q
型产生误差。模型近似在回归拟合模型中则更
为突出。
4、模型误差若干理论问题
1)函数模型不完善参数估计性质
函数模型不完善或者说存在函数模型误差,可理
解为所建模型的参数个数过多或不足。当参数
DXˆ
Q2
0 XˆXˆ
秩亏自由网平差
R(A)=t<u
d=u-t R(Q)=n X非随机
V T P V minX T X min
Xˆ Nm- ATP V AXˆ
QXˆXˆ N
ˆ02
VT PV nR(A)
VT PV nt
DXˆ 02QXˆXˆ
具有奇异协方差的平差模型
R(Q)=g<n R(A)=u X非随机
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技术。 4、模型误差若干理论问题
4〕函数模型误差和随机模型误差相互转化
1、测量平差数学模型
函数模型是描述观测量与待求参数间的
数学函数关系的模型,是确定客观实际的本 质或特征的模型。
随机模型是描述平差问题中的随机量
(如观测量)及其相互间统计相关性质的模 型。
经典平差模型
LAX
n1 nuu1 n1

GPS测量中坐标纠正与误差分析

GPS测量中坐标纠正与误差分析

GPS测量中坐标纠正与误差分析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测量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GPS可以准确测量出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坐标。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GPS测量的坐标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对GPS测量中的坐标进行纠正与误差分析,对于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PS测量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一般来说,GPS测量误差主要包括: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大气延迟、多径效应、接收机钟差、观测数据产生与处理中的误差等。

卫星钟差指的是卫星发射信号的时间与卫星自身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电离层延迟是由于卫星信号在经过大气电离层时受到电离层的影响,造成信号传播速度变化,从而引起测量误差。

大气延迟是由于信号经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密度变化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移。

多径效应指的是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除了直接到达接收机外,还存在与地面或建筑物反射后到达接收机的信号,这些多路径信号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接收机钟差是指接收机内部时钟与GPS系统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精度。

针对以上误差来源,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纠正措施来提高GPS测量的准确性。

首先,卫星钟差可以通过测量多颗卫星的信号并进行差分处理来纠正。

差分GPS技术能够消除卫星钟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电离层延迟和大气延迟可以通过接收机和卫星信号之间的差分处理来消除。

接收机将两颗卫星的信号之间的差异作为电离层和大气延迟的参考,从而进行纠正。

此外,采用多路径抑制技术可以降低多径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这种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接收机和天线,减少信号的反射和干扰。

最后,接收机钟差可以通过接收机内部的校正机制进行补偿。

除了进行误差纠正,我们还需要进行误差分析,了解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和误差范围。

误差分析是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误差的概率分布和置信区间。

测绘技术中的误差分析与精度评定

测绘技术中的误差分析与精度评定

测绘技术中的误差分析与精度评定导语:测绘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在国土规划、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测绘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进行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以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误差类型及产生原因测绘过程中的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指由某种规律或偏差引起的误差,例如仪器偏差、人为因素等;而随机误差则是不规律的、偶然的误差,如环境因素、测量操作等。

1.1 仪器误差测绘中使用的仪器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差,如精度不高、零点漂移等问题。

这些误差会直接影响到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1.2 人为误差人为因素是测绘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测量员的操作不严谨、不规范,或者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的误差等。

1.3 环境误差环境因素对测绘误差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例如天气、地形、地貌等因素都可能对测绘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误差分析方法误差分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测绘中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误差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精度评定提供依据。

2.1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误差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测绘数据的比对和研究,找出与真实情况不符的地方,并分析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

2.2 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是一种定量的误差分析方法,通过对测绘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误差的一些基本指标,如平均误差、标准差等,更为客观地评估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2.3 数学建模法数学建模法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误差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误差模型,将各种误差因素纳入考虑,进而对误差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精度评定标准精度评定是指对测绘结果进行准确性的评定,以确定测绘数据是否符合要求。

根据测绘的具体应用领域和要求,确定相应的精度评定标准非常重要。

3.1 绝对精度评定绝对精度评定是指将测绘结果与已知准确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出其误差范围,评估其准确性。

3.2 相对精度评定相对精度评定是指对测绘成果内部的误差进行评估,即在同一测区内,通过比对不同测量点之间的误差,来评定测绘的相对精度。

测量仪器的校准方法及误差分析技巧

测量仪器的校准方法及误差分析技巧

测量仪器的校准方法及误差分析技巧一、引言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测量是一项关键的工作。

而测量的准确性则依赖于仪器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为了确保仪器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可靠,校准仪器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测量仪器校准的方法以及误差分析的技巧。

二、校准方法校准是通过与已知准确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仪器的误差并进行修正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校准方法。

1. 比较法比较法是将待测仪器的测量结果与已知准确度非常高的仪器进行比较。

例如,在物理实验中,使用标准器具如天平或万用表与待测器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差异,可以确定待测器具的误差,并进行校准。

2. 标志物法标志物法是通过使用已知规格的标志物来校准仪器。

例如,在食品工业中,使用pH标准液来校准pH计,将pH计测量的结果与标准液的pH值进行比较,计算出仪器的误差,并进行修正。

3. 内校准法内校准法是使用仪器自带的校准功能进行校准。

例如,在电子设备中,使用自带的校准程序对仪器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和调整,从而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外校准法外校准法是将待测仪器送往专门的校准机构,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校准。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精密仪器和高精度测量需求的场合。

三、误差分析技巧除了校准方法外,误差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误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并提供对仪器操作和环境因素的改进意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误差分析技巧。

1. 重复测量法重复测量法是通过重复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然后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通过分析标准差可以了解到测量中存在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2. 系统误差分析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固有的缺陷或者操作者的不正确使用而导致的误差。

通过仪器自身的技术说明书或者厂商提供的校准报告,可以了解系统误差的来源和修正方法。

3. 环境误差分析环境误差是由于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

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校正,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测绘技术中位移监测的精确性与误差分析

测绘技术中位移监测的精确性与误差分析

测绘技术中位移监测的精确性与误差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中,位移监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

位移监测旨在实时跟踪和评估物体的运动或变形情况,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位移监测中的精确性和误差分析成为了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位移监测的基本原理。

测绘技术中的位移监测通常采用全站仪、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激光雷达等仪器设备进行。

这些设备能够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空间坐标来确定其位置和位移量。

在进行位移监测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基准点或基准线,便于后续测量和比对。

通过连续测量和记录,可以实时了解物体的位移情况,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位移监测的精确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首先,仪器设备本身的误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全站仪、GNSS等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会影响位移监测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位移监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并对其进行校准和精确度评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环境条件也是位移监测中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等的变化,以及建筑物的振动和地壳运动等都可能对位移监测的结果产生干扰。

因此,为了减小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可以对测量场地进行保护,以减小外界因素的干扰;还可以进行数据处理和滤波,剔除异常值和噪声,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除了设备误差和环境因素外,人为因素也可能对位移监测的精确性产生影响。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培训和选拔合格的操作人员,并建立可靠的质量控制机制,以确保测量的精确性和一致性。

此外,在进行位移监测时,还需要注意数据的采集频率和采样间隔。

采集频率过高可能导致数据冗余,而采集频率过低可能无法捕捉到快速变化的位移。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

另外,采样间隔也需要根据被测物体的运动特征来确定。

GNSS测量技术中差分定位算法原理与误差分析

GNSS测量技术中差分定位算法原理与误差分析

GNSS测量技术中差分定位算法原理与误差分析导语: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已经成为现代测绘、航空航天、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GNSS测量中,差分定位算法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GNSS差分定位算法的原理与误差分析。

一、GNSS差分定位算法原理1.1 单点定位与差分定位的区别在进行GNSS定位时,单点定位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方法。

单点定位仅利用一个接收机的观测值进行定位,但这种方法的精度受到多种误差的影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而差分定位则能够通过利用参考站(基准站)的观测值,对测站(移动站)进行精确定位,消除接收机和大气等误差的影响。

1.2 差分定位原理差分定位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基准站和测站之间的观测值差异,求解出测站相对于基准站的位置误差。

一般来说,差分定位算法可分为实时差分和后处理差分两类。

实时差分算法利用基准站和测站之间的观测值实时进行计算,得到测站的位置信息。

后处理差分算法则是在离线状态下,利用记录下来的观测值进行计算,得到测站位置。

1.3 实时差分定位算法原理实时差分定位算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观测数据预处理: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采样、滤波和时钟改正等处理,以满足后续计算的需要。

(2)基准站位置计算:根据基准站的观测值,通过解算得到基准站的坐标信息。

(3)测站与基准站的观测差异计算:将测站的观测值与基准站的观测值进行差分计算,得到差异值。

(4)差异值的模型化:根据不同的误差来源,建立数学模型对差异值进行修正。

(5)测站位置计算:根据修正后的差异值,通过最小二乘法等数学方法,求解测站相对于基准站的位置误差。

(6)结果输出:输出测站的坐标信息和定位精度指标。

二、GNSS差分定位误差分析2.1 误差来源在GNSS测量中,有许多因素会引起测量误差。

主要的误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卫星轨道误差:由于卫星轨道计算的精度限制,导致接收机观测值与真实卫星位置存在差异。

了解测绘数据精度要求与测量误差分析

了解测绘数据精度要求与测量误差分析

了解测绘数据精度要求与测量误差分析测绘数据精度要求与测量误差分析引言: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测绘数据不仅在各个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国家的发展、土地管理以及城市规划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常常无法完全满足要求。

因此,了解测绘数据的精度要求以及测量误差的分析显得非常必要。

一、测绘数据的精度要求测绘数据的精度要求是指测绘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测绘任务有不同的精度要求,如土地测绘、地形测量等。

测绘数据的精度要求分为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

1. 绝对精度绝对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绝对精度要求包括水平精度和高程精度。

水平精度主要涉及测量点位的位置精度,高程精度则涉及测量点位的高程精度。

2. 相对精度相对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中各个点位之间的精度关系。

相对精度要求包括形精度和位精度。

形精度主要涉及测绘线路的继承性、总长封闭差和曲线平滑度等,位精度则涉及测绘图上各个点位之间的相对距离精度。

二、测量误差的分析测量误差是导致测绘数据准确性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误差的来源主要包括仪器误差、人为误差和自然环境误差等。

1. 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是由于测量设备的精度限制而产生的误差。

仪器误差主要包括仪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仪器本身固有的偏差,可通过仪器校正来减小。

而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条件的变化、不确定性等原因导致的随机波动,一般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

2. 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由于操作人员的经验、技术水平等造成的误差。

人为误差主要包括人员观测不精细、操作不规范以及不当的判断等。

要减小人为误差,主要需要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规范操作流程。

3. 自然环境误差自然环境误差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误差。

自然环境误差主要包括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的变化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对测量设备产生影响,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为了减小自然环境误差,可以在测量过程中进行气象观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测量误差的来源与控制方法的介绍与实例分析

测量误差的来源与控制方法的介绍与实例分析

测量误差的来源与控制方法的介绍与实例分析在现代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测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准确的测量结果可以为决策和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误差的干扰,这些误差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性。

因此,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以及如何控制这些误差,对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误差的来源。

测量误差主要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大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或测量方法本身的固有缺陷引起的,这类误差通常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且能够通过校正或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

例如,一个温度计可能存在固有的偏差,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与已知准确度较高的温度计进行比对,来确定系统误差并进行修正。

随机误差则是由于无法完全控制外界环境因素而产生的,具有随机性,并且其大小与实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随机误差通常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来评估和控制。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首先是校准和标定。

校准是指通过与已知准确度的参考物进行比对,确定测量仪器或方法的系统误差,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标定则是指通过制作一系列已知准确度的标准物体,对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

校准和标定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准确可靠的测量基准,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不同的测量任务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仪器和方法来完成。

因此,在进行测量前,我们需要对仪器和方法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并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

此外,实验环境的控制也是控制测量误差的关键。

实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测量时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节,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最后,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进一步说明如何控制测量误差。

假设我们要测量一台发动机的转速。

测绘技术中的常见测量误差分析

测绘技术中的常见测量误差分析

测绘技术中的常见测量误差分析测绘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在土地管理、工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测绘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误差。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中的常见测量误差,并进行误差分析。

一、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是测绘中最常见的误差之一。

无论是光学仪器还是电子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测量偏差。

光学仪器可能受到大气折射、像差等因素的影响,而电子仪器可能因为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差异而产生误差。

因此,在进行测绘时,需要对仪器的误差进行有效的校正和补偿。

二、环境误差环境误差是指测绘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误差。

例如,气温、气压、湿度等环境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测量结果。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测量时,大气压力较低,会导致气压测量的不准确,从而影响了测绘精度。

因此,在进行测绘时,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考虑与修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三、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指测绘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疏忽、不规范操作等原因而引起的误差。

人为误差可能来自于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经验丰富度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因素。

例如,在进行地面控制点的标定时,如果测绘人员没有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操作,就很容易引起误差。

因此,在测绘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测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减少人为误差的发生。

四、数据误差数据误差是指在测绘过程中由于数据采集、储存等环节产生的误差。

数据误差可能来自于数据采集设备的精度、数据传输的失真以及储存介质的可靠性等方面。

例如,现代测绘常使用的全站仪在进行测量时会产生大量原始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在传输和储存过程中发生丢失或失真,就会导致测绘结果的误差。

因此,在进行测绘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和储存介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测绘技术中的常见测量误差主要包括仪器误差、环境误差、人为误差和数据误差。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测绘的准确度和精度,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些误差进行分析和控制。

RTK测量误差分析

RTK测量误差分析

RTK测量的概述RTK测量(Real-Time Kinematic)是一种高精度、实时的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测量、测绘、导航等领域。

RTK测量通过与基准站进行实时通信,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如GPS、伽利略、北斗等)提供的信号来获取高精度的三维测量结果。

相比传统的测量方法,RTK测量具有快速、精确、实时等优势,因此在现代测量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RTK测量原理及基本步骤RTK测量依赖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其中最常用的是GPS卫星系统。

RTK测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接收器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和基准站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来估计接收器的位置。

具体而言,RTK测量分为基准站和移动接收器两个部分。

基准站是一个已知位置的测量仪器,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并处理获取到的信号数据,测量出精确的位置信息,并将其作为参考值提供给移动接收器。

移动接收器是用于进行测量的设备,安装在需要进行测量的物体或位置上。

移动接收器通过接收同样的卫星信号并处理获取到的数据,与基准站进行实时通信,以获取和基准站的差异,从而获得准确的位置信息。

RTK测量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基准站、设置移动接收器、进行实时差分处理和获取高精度测量结果。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建立基准站,并确保其已经接收到足够数量的卫星信号。

同时,需要设置移动接收器,并确保其与基准站实时通信。

接下来,通过实时差分处理,将基准站的测量结果与移动接收器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和校正,以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最后,移动接收器将获得的高精度测量结果输出,供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

总结起来,RTK测量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结合基准站和移动接收器的通信与数据处理,实现了高精度、实时的测量。

这项测量技术在地理测量、测绘、导航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高精度的空间位置信息和基础数据,推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RTK测量误差来源RTK测量中存在多种误差来源,这些误差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测绘技术中形变测量的精确度与误差分析

测绘技术中形变测量的精确度与误差分析

测绘技术中形变测量的精确度与误差分析引言:测绘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测量等领域,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土地测量、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

形变测量作为测绘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准确的地图制作和工程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形变测量的精确度与误差分析,以期更好地应用测绘技术于实践中。

形变测量的概念:形变测量是指在测绘技术中,通过对物体或地形的变形进行观测和测量,得出其形变量的一项技术。

它旨在研究物体内外部结构的变形规律,以揭示其形变原因和机理,并借助于现代测绘仪器,实现对形变量的精确测量。

形变测量的方法:形变测量的方法繁多,常用的包括几何测量法、物理观测法和数学模型法等。

几何测量法是基于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变化进行测量,通过测量物体各点间的距离、角度和坐标等参数来判断形变量。

物理观测法是通过对物体内部或表面的物理量进行观测,如应变计、位移传感器等,将物理量转化为数字表示形变量。

数学模型法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形变测量方法,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得出形变结果。

形变测量的精确度:形变测量的精确度是指形变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反映了形变测量的准确性。

要提高形变测量的精确度,首先需要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测量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和分析,去除测量误差和外界干扰因素,提高数据的精确性。

此外,还需要合理设计测量网络和测量点布设,控制测量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形变测量的误差来源:形变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固有误差所引起的测量误差,一般具有可恢复性和可改正性。

而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不可控的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避免性。

常见的随机误差包括观测误差、数据处理误差等。

了解形变测量的误差来源对有效地进行误差分析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形变测量的误差分析:误差分析是形变测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旨在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提高形变测量的可靠性。

测绘仪器断面数据计算方法与误差分析详解

测绘仪器断面数据计算方法与误差分析详解

测绘仪器断面数据计算方法与误差分析详解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仪器在地理信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而在测绘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断面数据的计算方法及误差分析则成为了关键问题。

一、断面数据计算方法断面数据计算是指根据实际测量得到的现地数据,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断面图的各项数据。

常见的计算方法包括:1. 直接测算法:该方法适用于测量数据容易获取的情况。

通过直接测量河道或道路的宽度、深度等参数,然后根据断面横截面积的计算公式得出结果。

2. 间接测算法:该方法适用于测量数据获取困难或不可行的情况。

通过利用已知的测量数据和相关的计算公式,间接计算出断面的各项数据。

常见的间接测算法包括面积法、体积法、均值法等。

3. 统计法: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测量数据处理。

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推断出整个断面的数据情况。

主要包括频率分布法、回归分析法等。

二、断面数据计算误差分析无论采用何种计算方法,测绘仪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因此,进行误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1. 仪器误差:测绘仪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例如,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差、零位漂移、定标误差等。

为了减小仪器误差对数据计算的影响,常常需要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进行校正和调整。

2. 人为误差: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断面数据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测量时的操作失误、读数误差、数据录入错误等。

为了减小人为误差,需要加强测量人员的培训和规范操作流程。

3. 环境误差:测绘工作往往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包括天气、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数据计算时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和校正。

4. 数据误差:测绘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

例如,由于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等的限制,实际测得的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断面数据计算时,需要对实测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修正。

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

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

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测绘技术是一门科学而精细的工作,它涉及到空间位置的测量和数据采集,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测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误差的存在对于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对测绘技术的误差进行分析并采取减小误差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误差的分类和来源。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不可预测且固定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可以是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观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因素。

随机误差是指随机性的误差,其大小和方向无法预测,其产生原因可以是观测环境的变化、人为因素等。

了解误差的分类和来源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减小误差。

其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在测绘过程中,纠正系统误差的方法可以包括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仪器、增加测量点的数量,以及使用数学模型来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等。

通过使用精确的仪器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增加测量点的数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而使用数学模型可以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提高测绘结果的精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来减小误差。

数据处理和分析是测绘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的处理和分析。

比如,在进行测量时,可以通过重复测量同一点来获得多组数据,然后进行均值运算,从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另外,可以通过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误差的大小和分布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比如,在测绘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互验证,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可以在测量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校正方法,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对观测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总之,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是提高测绘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误差的分类和来源进行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同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测绘结果的精度。

连续测量的误差分析

连续测量的误差分析

连续测量的误差分析现代科学研究中,测量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则不可避免。

误差分析是一个既复杂又关键的任务,它旨在了解测量中的误差来源,评估误差的大小,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文将详细探讨连续测量的误差分析,以及如何进行误差的量化和处理。

误差是在测量中产生的差异,它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大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本身的局限性或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引起的,它是可调和可纠正的。

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测量条件的不确定性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的,它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式进行抵消。

连续测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的过程。

连续测量的误差分析更加复杂,因为它包含了多个测量值和对应的误差。

首先,我们需要对测量值进行加工处理,得到每次测量的偏差值。

偏差值是指每次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偏差值来计算每次测量的误差。

在连续测量中,误差的大小可以用标准差来衡量。

标准差是测量值的离散程度的度量,它越大表示测量结果越不稳定。

通过计算多次测量的标准差,我们可以获得整个测量过程的误差范围。

如果标准差较小,说明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反之,如果标准差较大,说明测量的精度较低。

误差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环境条件的变化、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以及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

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是决定测量误差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仪器没有经过校准或者存在着一定的漂移,那么测量结果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此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温度测量时,温度的波动会导致测量结果的波动。

为了减小这些误差,我们可以选择精度更高的仪器或者进行数据去噪处理。

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测量误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操作者缺乏经验或者技术水平不够高,那么测量结果就会不准确。

因此,在连续测量中,操作者的技术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

另外,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也会对测量误差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测量与误差分析作业
摘要:本文介绍了由51单片机、AD7934-6转换器、滤波电路及多路选择开关组成的四通道数据采集电路,包括采集电路设计的依据和所用到的元器件的参数与型号,并给出了ADC驱动程序。

一、整体的设计要求及总框图
已知:
1、压力传感器的量程:0~100Kg;
2、传感器灵敏度:0.01Kg;
3、传感器分辨率:0.01 Kg;
4、传感器信号输出频率:<1000Hz;
5、测试系统工作量程:0~50Kg;
6、测试过程中具有高频扰动;
7、测试系统工作温度范围:-40℃~60 ℃。

8、传感器输出采用电流输出:4-20mA标准电流输出
要求:
1、设计四通道数据采集电路,ADC采用AD7934-6;
2、各通道采样周期<5ms;
3、详细说明采集电路的设计依据;
4、CPU可不指定型号,采集电路与CPU的接口由示意图形式表示;
5、给出采集电路所有用到的元器件的具体型号、参数,主要考虑的指标;
6、提供主要元器件的说明书;
7、给出ADC的驱动程序。

总框图:
四通道数据采集电路如图1所示。

传感器
1低通滤波
M
U
X
ADC
C
P
U
传感器2传感器3传感器4
低通滤波
低通滤波
低通滤波
图1 四通道数据采集电路总体设计原理图
四路传感器同时采集信号,输出四路模拟信号,经过低通滤波调理电路滤除高频干扰后,由多路选址开关选通其中一路输入A/D转换模块,其中选通信号由CPU进行控制,转换过的数字信号输入CPU。

二、主要元器件选择
2.1.滤波电路
测试过程中具有高频扰动,所以在AD转换芯片前需要加一个低通滤波器。

因为各通道采样周期<5ms,则采样频率f>1/0.005=200Hz。

则根据奈奎斯特频率在进行模拟/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中,当采样频率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倍时,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一般实际应用中保证采样频率为信号最高频率的5~10倍。

因此fs/2=f/2=100Hz。

为消除频率混淆,在采样前先用一个截止频率f<fs/2=100Hz的低通滤波器把高于fs/2的频率分量滤掉,其中f=1/2πRC,保证采样时被采样频谱只包含低于fs/2的频率分量,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通道0的低通滤波电路如图2所示。

其他通道类似。

图2 低通滤波电路
2.2.AD7934-6转换器
AD7934-6转换器芯片的引脚如图3所示。

引脚的功能描述见表1。

图3 AD7934-6引脚分布
引脚序列号 符号 说明
1
VDD 提供输入电压,范围为2.7V 到5.25V 。

2
/W B
字或字节输入。

当输入为高电平时,字传输模式启动,数据
于引脚DB0至DB11之间传输;当输入低电平时,字节模式开启。

数据和通道在DB0至DB7之间传输,DB8为HBEN 模式。

3
至10
DB0至DB7 数据位0到7。

三个并行数字I/O 引脚提供转换结果,允许
控制寄存器可编程。

DB0到DB7由CS 、RD 和WR 三个引脚
决定。

11
DRIVE V
逻辑输入电源。

改电压的大小决定了转换器并行接口的电
压。

改引脚需通过电容接地。

该引脚电压可以和VDD 的电压不同,但是比VDD 的电压不能超过0.3V 。

12 DGND 数字地。

13
DB8/HBEN 当/W B 引脚为高电平时,此时DB8有效,为三态I/O 口。

当/W B 引脚为低电平时,HBEN 有效,为高字节引脚。

当HBEN
为低电平时,低字节DB0至DB7可以读写;当HBEN 为高电
AD7934-6的连线图见图4所示。

AD7934-6并行接口转换和读取的方式见图5所示。

图4 AD7934-6的连线图
图5 AD7934-6的转换和读取时序图
2.3.CPU 的选择
因为A/D 转换器的转换速率01
()
C N t t =
+(t C 转换时间、t 0休止时间,N 为A/D
转换器通道数),应大于传感器采样频率,在考虑到成本的情况下,选择AT98C51单片机。

三、硬件电路设计及ADC 驱动程序
电路根据功能分为单片机模块和A/D 模块。

图6是A/D 转换电路单片机模块原理图,图7是A/D 转换电路AD 模块原理图。

图6 A/D转换电路单片机模块原理图
图7 A/D转换电路AD模块原理图
单片机P1.0引脚和AD7934-6的CONVST引脚相连接,单片机通过查询此引脚的高低电平检测是否完成一次A/D转换;P1.1脚和HBEN引脚相连,单片机通过设置此引脚可以读取12为数据的高低位;P2.0脚的作用是通过反相器74LS04向AD7934-6提供片选信号ADCS;START为外部控制脚,它通过触发单片机的外部中断0启动A/D转换;D0至D7为8位数据线和AD转换器的响应位连接。

74LS04为6输入反相器,这里用到其中一路,它的作用是对单片P2.0引脚
信号取反,从而提供给A/D芯片片选信号ADCS(低电平有效)。

AD转换器的时钟信号由单片机的ALE引脚提供,读、写引脚/RD、/WR和单片机AT89C51的读写引脚分别相连;HBEN引脚由单片机控制输入,可以得到12位转换结果。

A/D转换电路涉及到摸拟和数字信号,为保证最佳的性能,在印制电路板设计时需要仔细考虑。

为了减少噪声,应该让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分开,尽量让数字地线处于数字信号线之间,“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开处理,最终在电路板的边角处相连。

ADC的驱动程序如下所示。

unsigned char CH0DataL,CH0DataH;
#define ADCH0 XBYTE[0X0100]
SBIT ADINT=P1.0;
SBIT HBEN=P1.1;
void main()
{
EA=1;
EX0=1; //打开外部中断0
While(1); //等待外部中断0启动模数转换
}
/*外部中断0服务子程序*/
void int0svr(void) interrupt 0 using 1
{
EX0=0; //关闭外部中断0
adch0=0x40;
/*查询AD7934-6的中断输出ADINT,检测是否完成了信号的一次模数转换*/ While(ADINT!=0)
{
HBEN=0; //先读低位
}
CH0DataL=adch0;
HBEN=1; //再读高位
CH0DataH=adch0;
HBEN=0;
EX0=1; //打开外部中断0
}
四、参考文献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赵勇、胡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原理及实践,付家才、孙毅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 3.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张毅刚、彭喜元,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