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理解与应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需要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导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探讨教学的原理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在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整理重点资料的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的核心要点。
本文将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资料进行整理,帮助读者加深对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学原理的分类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的准则和规范,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依据。
根据教学原理的不同特点和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发展原理:强调教学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的发展。
2. 激励原理: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3. 认知原理: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构,通过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 交往原理:强调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适用场景。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适用于知识传授和基础概念理解。
2.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适用于思维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
3. 案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用于应用性强的学科。
4.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用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考察和评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教学论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应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自己归纳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每章要点
第一章概论[识记]:1、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哪几种课程的定义?3种: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3、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级?①观念层次的课程②社会层次的课程③学校曾次的课程④教学层次的课程⑤体验层次的课程[理解];1、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有哪几种观点?你赞同什么观点?五种主张:大教学论模式;交叉论模式;二元独立模式;二元相互联系模式和大课程论模式。
“大教学论”者认为教学及教学论包含课程及课程论。
“大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及课程论包含教学及教学论“关联并立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之间是存在内在关联的两个并立领域。
“整合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加以整合。
2、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的理论学科?答:课程与教学论兼有理论性与应用性这两个特点,是一门实践性理论。
首先,课程论与教学论都是已经组织成形的教育理论。
其次,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简单运用:]运用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原理分析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答:“整合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加以整合。
杜威——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经验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在经验中,方法与教材、课程与教学是在交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理解]1、哲学和课程与教学论有什么关系?杜威曾说过:“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①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指导作用;②课程与教学实践也是哲学理论的来源之一。
2、不同哲学流派有哪些课程与教学主张?①精辟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精辟主义者认为人性本恶,儿童生来便愚昧无知、懒惰成性,总是想逃避学习,因此,必须采用严格的方法,以外在的、明确而良好的目标训练学生,使其改变生来的恶性。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设计的回顾
与展望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实施概述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 取向与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 规律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 方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主体、对象与
类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实施
06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组 织
目录
07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设 计
08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 施
09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 价
010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管 理
011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改 革
012 参考文献
本教材是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供自学参考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试图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立足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实践, 在系统阐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本教材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 论。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概括性认识,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含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 法等。第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通过梳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为学习者全面展示 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第三章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本章着重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第四章是课程与教学 内容。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本章主要阐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类型以及选择,介绍了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五章是课程与教学组织。本章主要论及了课程组织的标准与取向,课程的纵向与 横向的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是课程与教学设计。本章分别论述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一些基 本理论问题,回顾与展望了我国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七章是课程与教学实施。本章阐述了课程 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基本模式,以及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具体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第八章是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章涉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主体、对象与类型,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介绍了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第九章是课程与教学管理。本章主要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特点 及人本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第十章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本章介绍了课程与教学改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简答题部分★66)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浦东新区金英小学黄一青假期中拜读了钟启泉、张华两位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籍,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研读,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章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是我较为感兴趣的章节,在这里,我又一次聆听了智者的声音。
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熟悉的教育理论,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念书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枯燥而乏味的,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默念背诵,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次拜读,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既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第一原理。
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躐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
由此想到,班中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重压下,报了很多学习班、提高班,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双休日时间,以期能走在同龄孩子的前列,这是大大违反了教育的规律的,长此以往,再好的学生,提到学习二字,也必摇头皱眉,因为他必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情。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讲绪言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现象—划定研究的范围,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相对独立、紧密联系。
课程论:主要探讨教育内容问题,教学论:主要探讨教育形式问题。
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影响内容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乐学亲师,七年小成、九年大成。
古希腊:雅典的文雅教育注重和谐发展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注重思想统治和身体锻炼。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论争。
1、20世纪早期,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争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20世纪30、40 年代,前苏联凯洛夫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的教学论流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分科教学、班级教学3、20世纪50、60 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阿莫纳夫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各种流派可分为两大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科学主义教学论包含: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浦东新区金英小学黄一青假期中拜读了钟启泉、张华两位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籍,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研读,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章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是我较为感兴趣的章节,在这里,我又一次聆听了智者的声音。
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熟悉的教育理论,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念书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枯燥而乏味的,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默念背诵,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次拜读,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既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第一原理。
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躐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
由此想到,班中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重压下,报了很多学习班、提高班,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双休日时间,以期能走在同龄孩子的前列,这是大大违反了教育的规律的,长此以往,再好的学生,提到学习二字,也必摇头皱眉,因为他必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情。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简答题部分★66)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
2、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3、查特斯的‘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4、‘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
‘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5、学科结构的两个基本涵义:○1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6、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7、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施瓦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8、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9、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1)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既包括儿童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未受指导的经验,也包括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受指导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5个步骤:○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
10、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课程开发的方法为‘工作分析’,课程开发的过程有7个步骤:○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序排列次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解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简答题部分★)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年末至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
因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以下几种情境皆是存在误区的:一形式化的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二假问题的情境:提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三缺乏真情的情境:有些看似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其实并有多少积极情感的食粮。
比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生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影星赵薇,有的说棋圣聂卫平……当老师反问学生让他们猜自己崇拜谁,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了董存瑞。
这么整齐的回答,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呢?相信你也想到了,是的,“假”,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
如果教师只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情境,就会失去其教学功能了。
四“猜谜式”的情境:类似兜圈子、猜谜语这种的情境,通常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五“电灌”的情境:广受欢迎的多媒体情境虽然以其特有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图像等有了更好的认识,事实上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有负面效应,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着。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生,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一基于生活: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所以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二注重形象性: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其次是形象的、具体的,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三体现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四内含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专题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专题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专题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专题四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专题五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专题六课程组织与专题组织专题七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专题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分析(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明确研究对象的意义2、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课程与教学中的现象/问题,揭示课程与教学的规律课程与教学的现象:是课程和教学中所发生的情景和事实。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是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课程与教学的规律:是课程与教学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课程与教学中的现象:在小学低年级的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
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听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
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 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 “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
”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 “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在让这个学生坐下以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
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
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问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策略是对的吗?、、、、、、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过程1、教学是认知的过程----教学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
----教师认知的特殊性: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其的特殊性。
----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尊重儿童认知方式特殊性的前提下,才能使儿童认知获得充分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欢迎阅读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二)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教学论的首倡者:拉特克2.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爱弥尔》:卢梭4.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联合:结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系统:把已建立起来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方法:把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5.“三大新教学论流派”领会1.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及其贡献与局限2.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及其贡献与局限3.裴斯泰洛奇“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5.杜威“问题解决教学”思想2.目标模式的涵义: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3.学习经验的涵义: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领会:1.“泰勒原理’基本内容:2.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3.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1)为达到既定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不许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时间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4.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新沂市棋盘镇中心小学 杨新桥 暑假中,我读了朱绍禹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这本书按照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分上篇、中篇和下篇。
每一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该年级儿童语文学习指标的构成及分析,第二章该年级语文教材解析,第三章该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第四章该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其中每一章中的内容主要涉及新课标规定的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和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板块的内容。
由于我初次教二年级语文,深感写话教学是个难点,所以我仔细读了相关章节,收获很多。
结合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阅读、写字还是写作,他都要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需要老师的督促,家长的监督,同学的提醒,他很自觉的完成每一项任务。
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我约束能力差,有时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因此在写话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丰富生活,使学生有话可写 "作文离不开生活",写话同样如此如果说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里,教师只重视写法,学生势必兴趣缺乏,言之无物,诉之无情。
因此,应该丰富学生的生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
如:春天到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
然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春天,结果他们都写得生动。
长此以往,定然会唤起学生写真话、写想说的话的意识。
再如六一儿童节那天,班级开展了"庆六一"活动,我就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写你是怎么玩的?结果许多学生写得有声有色,有写唱歌的:"我高兴地走向前台,大声地唱起了《小哪吒》,没想到同学们掌声那么热烈。
"有写讲笑话的:"我一个《瞎子放羊》,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
"......如此真情实感,让人读来不由会心一笑。
教师也可以把观察对象带进教室,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观察、边写话,或在课堂上组织游戏或小竞赛......让他们看看写写,在玩中体验,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写话。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王本陆的教学理念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经典的教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领会到了王本陆对教学的独特理解。
在他看来,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实现真正的教育效果。
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教学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王本陆在书中多次强调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而一个糟糕的课程设计则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我在教学中也更加重视课程设计的工作,希望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更多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课程设计外,王本陆还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五、总结与回顾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王本陆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的重要性。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查特斯基本内容:两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简答题部分★66)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
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
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
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20、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
“折中”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
21、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是主体,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其兴趣和需要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22、实践性课程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教师与学生得到尊重。
23、70年代课程开发由“怎样有效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
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解放兴趣”。
2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基础。
2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拉特克。
特点: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既依赖儿童心理又依赖学科知识的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6、夸美纽斯是捷克·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大教学论》是标志,与拉特克同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确立者。
27、法国卢梭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者。
《爱弥儿》是柏拉图《理想国》后西方最完整主张自然教育和尊重儿童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28、瑞士裴斯泰洛齐创造性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主张:适应自然、自我发展、直观、教学心理学化。
29、教学论发展时代代表有赫尔巴特、杜威。
德国赫尔巴特主张:观念心理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教学的“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
30、杜威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哲学命题。
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即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特点: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源于社会生活、促进科学逻辑经验的发展。
31、20世纪上半叶,两种科学教学论获得早期发展,一种是“经验主义”把“量的研究”作为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方式;一种是“理性主义”,注重“质的研究”。
桑代克是美国科学教学论的奠基人。
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倡导“实验教学论”开启了欧洲科学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先河。
3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兴起。
美国斯金纳《学习科学与教学艺术》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调”六个教学设计原则。
3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兴起,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布鲁纳“发现教学论”和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和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特点: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智力,推动个性发展。
34、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兴起。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家喻户晓。
加涅和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的四个前提:为个体设计、长短期设计、实质影响个体、建立在如何学习知识上。
35、美国认知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主动自律目标导向和反思性的学习者在学习环境能被“互动技术”激活,对需要作出理智的适应性反应。
36、英国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西方简称“学程”。
37、课程定义:一是学科的总和,被称广义的课程;狭义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二是目标或计划。
三是经验或体验。
38、“显性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39、“隐性课程”: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
弥散、普遍、持久、潜在和隐蔽性。
40、“虚无课程”: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称为虚无课程。
41、教学是师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42、现代教育以义务教育制度建立为标志,追求“科技理性”,日益“科层化”和“制度化”,课程与教学分离;认识论:“二元论”即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分离。
43、杜威用其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重新确认了世界的内在连续性和整体性。
追求“实践理性”或“实践兴趣”。
二、简答:1、博比特将教育本质分为哪三点:①、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②、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③、教育即生产。
2、博比特课程开发步骤:①、人类经验分析;②、具体活动或工作的分析;③、课程目标的获得;④、课程目标的选择;⑤、教育计划的制定。
3、查特斯课程开发步骤:①、研究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目标;②、把目标分析成理想和活动及教学工作单元;③、按重要性排序并把对儿童重要的选择出来;④、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⑤、收集处理最佳实践措施;⑥、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课程活动。
4、查特斯与博比特课程开发理论的区别:①、查特斯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博比特强调活动和经验;②、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强调经验和能力;③、查特斯把开发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强调职业领域,博比特称为“活动分析”,包含前者。
5、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①、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确认为独立研究领域;②、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依据、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及学科知识有内在联系、目标的选择是科学化过程等。
局限:①、对儿童价值的忽视;②、泰罗主义背离教育本质且不可能实现科学化;③、基于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的程序是机械且科学化水平低下的。
6、“八年研究”的成就:①、开发的课程满足了学生需要;②、促进没达到学科要求的学生取得成功;③、提升了教师的知识技能;④、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被广泛接受。
7、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①、使学科更易理解;②、有助于记忆;③、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④、缩小“高级”与“初级”知识的差距。
8、“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的缺陷:①、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使其沦为控制工具;②、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支配,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和“反历史的”;③、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却陷入保守,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9、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①、教学以自然为鉴;②、兴趣与自发;③、活动原理;④、直观原理。
★10、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内涵:①、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②、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③、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基本形式;④、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11、赫尔巴特“形式阶段”教学理论四个阶段:①、“明了”:明确感知新教材;(静态专心)②、“联合”:把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动态专心)③、“系统”:把新旧观念与儿童整个观念体系统一,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的知识系统;(静态审思)④、“方法”:把知识系统通过应用再完善。
(动态审思)12、杜威教学论的内涵:①、“知行统一”,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②、倡导“问题解决教学”;③、倡导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13、杜威的反省思维包括五个要素或阶段:①、问题的感觉;②、问题的界定;③、问题解决的假设;④、对问题及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⑤、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1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趋势:①、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②、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③、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④、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⑤、从强调实际课程到与“虚无课程”并重;⑥、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与校外课程并重。
15、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彼此孤立产生的弊端:①、忽略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②、使儿童丧失学习教材的内部动机;③、导致使学习行为本身成为直接有意识的目的;④、分离后使方法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步骤。
16、“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①、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②、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③、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17、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和特征:①、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
②、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8、“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①、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②、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基础。
③、教学是师生间交往过程,富有创造性。
④、仅靠科学不足以把握教学本质。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选择:1、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关于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及操作方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