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章节重点归纳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考点总结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总结●1.公共政策含义●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用权威的分配●伍德罗威尔逊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有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托尔斯戴伊政府选择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
●2.公共政策形式●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直接形式●间接形式●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3.政治活动三种形式●权力与控制。
政治活动经常以一种秘密形式表现,而且通常需要武力做依据。
●讨价还价。
再难也靠命令是以控制的人们和团体之间通过讨价还价令一个双方都满意。
●博弈。
在非权利环境下使自己包括他人确保一种结果形成。
●4.分配性政策和非分配性政策●向特定群体或个体分配服务或利益的政策●管制功能●政府资金来支持●比如产业政策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支持,对符合条件人环境保护项目提供资助许多公共工程建立等。
●财富或权力的重新分配。
●难通过难制定难执行。
●比如通过所得税,累进税率,负所得税来进行财富转移。
●5.管制性政策和非管制性政策●管制(规制〕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加以限制经济性管制,如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制。
社会性管制:如对产品安全方面的管制管制政策经常导致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引起冲突自我管制性政篥依靠被管制的群体主动进行自我内部控制比如一些特定的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自律。
不会使他人利益受损,好的管理却可能对内邮每个人都有好处●6.公共政策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房地产●分配功能●7.系统三大块●公共政策系统●由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及其与公共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三大●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民(选民)。
●客体:社会问题(事)、社会成员(人)。
●公共政策环境:一定时期内,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8.政策工具类型●三分法。
12秋届[公共政策概论]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精心整理
公共政策概论单选题D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强调(A."公事公办")。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D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G个人决策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式)G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B.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G公共利益是公众(B.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G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G公共政策是(A.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J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J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J决策权角逐的核心问题(权力)J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C.行政)等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J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J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A.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J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D.外脑)。
J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K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A.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内化)。
R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C.浴盆模型)。
S(A.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S(C.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S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
S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各章重点问题部分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基本掌握,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公共政策概论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一、导论: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一、政策1.政策的概念政策是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陈振明2.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
——陈庆云3.政策的特征(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3)利益分配的动态性(选择、整合、分配、落实)(4)增进社会利益4.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象征功能二、公共政策分析1.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2.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a.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研究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b.沃尔夫的分析模式收集分析数据资料——建立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建立分析模型——提供多种供选择的项目和政策——评价项目与政策——执行中的跟踪决策c.邓恩的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的方法:经验、价值与规范政策分析的内容:①构建问题②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③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④评价已有和将产生的政策价值⑤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政策分析的三种形式:预测分析、回溯分析和综合集成分析综合分析模式d. 综合分析模式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与终结(1和4活动下形成政策持续、政策修正、政策终止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标志1951 年斯坦福学术会议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丹尼尔·勒纳《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3、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理论上的发展:政策制定理论日益完善政策价值观的研究日益深化比较公共政策的发展实践上的发展: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一、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2.社会问题的价值标准社会福利、效率、公平3.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社区(非正式部门)政府市场第三部门(正式部门)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1.四种途径的优势与缺陷(看下图<( ̄3 ̄)> )2.市场失灵实际市场运行情况违反理想模型假设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需要通过政府的配置职能来解决: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收入和福利分配不公平或不公正3.政府失灵(政府失败)(1)公共选择中的投票循环问题投票 (孔多塞)悖论——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1 公共政策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MichaelS.Scott)和彼德G.W.基思(PeterG.W.Keen)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时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6.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物,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形式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有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他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10—15人)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9.决策支持系统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机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机考全解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机考全解第一部分:概述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和决策。
它涉及到政府的目标设定、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
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广泛影响社会群体,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需要政府以法律手段进行干预。
第二部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识别问题和议程设置:政府需要识别出社会问题,并将其列入议程,确定问题的优先级和重要性。
2. 政策制定:政府通过研究和分析,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案。
这包括制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工具和制定政策措施等。
3. 政策实施:政府将制定好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包括资源调配、法律法规制定和组织管理等。
4. 政策评估:政府对已实施的政策进行评估,了解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三部分: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公共政策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因素:政府的意识形态、选举周期和利益平衡等政治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
2. 经济因素:经济状况、资源分配和市场需求等经济因素会影响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决策。
3. 社会因素:社会需求、民意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因素会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4.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因素会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第四部分: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法公共政策的评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判断其是否值得实施。
2. 影响评估:评估政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
3. 参与评估:鼓励公众、利益相关方和专家参与政策评估,提供多元化的意见和建议。
4. 可持续评估:评估政策的可持续性,包括长期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第五部分:公共政策的挑战与展望公共政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利益相关方的冲突和政策实施的困难等。
未来,应该加强政府间合作、提高公众参与和加强政策评估,以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公共政策的发展。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第一篇范文: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小抄答案全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2024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第一章导论一、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1.利益选择2.利益综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性;(二)超前性;(三)层次性;(四)多样性;(五)合法性。
四、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调控功能;(三)分配功能。
五、公共政策分析要素:(一)政策问题;(二)政策目标;(三)政策方案;(四)政策模型;(五)政策资源;(六)政策评价标准;(七)政策效果;(八)政策环境;(九)政策信息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二、核心主体:(一)立法机关;(二)行政机关;(三)司法机关;(四)(执)政党。
三、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四、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五、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1、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2、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3、公共政策:指的则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4、公共政策学的内涵(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二)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强调运用科学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即强调研究发现具有逻辑一致性又强调其可检验性,是这门学科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
(三)这门学科在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四)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6、具体研究对象:第一: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所谓组织,就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形式编制起来的人群体系。
第二: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第三: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第四:政府以外的公共组织。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框架1、公共政策的含义(记住):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本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掌握):(1)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①稳定功能②公平正义功能③社会革新功能4、公共政策的类型(掌握):(1)按层次划分:①元政策:即具有价值规范功能,突出宪法的政策总称;②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主导性的政策方案,即基本国策。
特征有:1)权威性 2)广泛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③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
(2)按政策具体功能划分:分配型政策(如交通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如福利政策)、规制型政策(如刑事政策)(3)按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4)按内容性质划分: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5、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了解):(1)麦卡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和过程分析模式)1)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两个方面;2) 政策分析的常见形式: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3)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型分析:A. 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 B.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C. 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D.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1)收集信息和资料 2)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 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4)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5)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3)邓恩的分析模式(信息转换的过程)1)主要是从政策信息转换的过程来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2)政策分析就是要解决:事实、价值、规范三个核心问题。
由此导出三种分析方法:经验分析法、评价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1、公共政策概念7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71、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政府不可能通过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对全社会实行有效管理。
人们常说,政策要配套,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
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
从政策体系的纵向分析,高层次政策对低层次政策起支配作用。
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它的规范作用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0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C、林布隆 D、科臣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3、( C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 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 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 B )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政策效率 B、政策社会效益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5、(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 ( BCD )。 A、结构平衡 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 ABCD )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 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AB )。 A.官方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 C.企业 D.核心主体 第三章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 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 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的,会直接带给人们收益或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或支付成本的政策类型。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但其可能会有实质性结果的政策类型。
如利用程序性问题推动、推迟或阻止实质性的决定或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将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策选择本身同等重要,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政策目标。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优化方案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既需要决策者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
常被视为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
且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型又有多元型。
听证制度——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指“在一个议案成为一项政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公共政策期末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二)我们的定义:公共政策学是尽可能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政策过程,探求其规律,形成系统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其目的是要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三)内涵:1,研究对象: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研究范围:政策系统;政策的本质、构成和功能;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政策的调整和终结等。
3,研究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既注重事实分析又注重价值分析。
定量分析:指在政策过程中对把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用确切的数字定量化出来,建立数学模型,用数量关系分析研究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特征,并用数量描述研究结果的方法定性分析:运用直觉和判断等方法对被考察对象的成分或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有关的分析结果。
事实分析指的是要分析一项政策事实是怎样的,描述政策的内容,性质,结果等价值分析指的是要分析政策有价值吗?为什么要实行这项政策?5,研究的目的: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决策行为的主体1,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2,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二)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P8)3,政策一般:所有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三)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它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
(四)政策过程:指政策系统运行的过程。
由政策制订、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组成。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与特征(二)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第一:政治性与权威性、强制性政治性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治组织,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统治。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新重点
重点概念:1、思想库2、复杂动态性3、志愿失灵4、公共政策终止5、公共政策主体6、目标群体7、精英决策模型8、利益选择9、公民10、立法机关11、社会问题12、国内政策环境13、政治制度14、全体一致规则15、公共政策16、补贴17、文化环境18、政府管制19、大众传媒重点问题:1、公共政策的内涵。
2、如何理解全球化。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4、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5、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6、政策执行的特征。
7、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8、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9、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10、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11、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2、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
13、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
14、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1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6、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
17、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
18、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19、利益的内涵。
20、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1、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
22、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2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24、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
25、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26、试论述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试论述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第一章一、公共政策概念中“公共一词”的含义:1以体现公共意志为总体标准,2一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3形成过程经由法定民主政治程序,4由国家政府或权利机关、公共职能部门具体制定和推行二、公共政策概念的多种阐释:管理职能型,行为准则型,活动过程型三、公共政策的概念: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利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
四、政策与法律的关系:1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2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定的基础,a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政策会转化为法律,b 在法律出现空白的时候相应的政策可以填补空白,3在执行过程中,政策比法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五、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权威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六、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关系:1合法性事权威性的基础,2权威性事合法性的保障七、发配功能:八、公共政策的分类中主导性与辅助性政策的概念,物质性(实质性)和符号性(象征性)政策的概念及关系:主导性政策:解决现实公共问题的政策,包括政府采取行动的主导目标、方向、具体步骤与措施辅助性政策:组织、落实主导性政策的政策,是主导性政策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型政策,包括政策制定的程序和政策执行的策略物质性政策:具有到位的物质资源投入,有明确的执行授权,对政策调适对象或是有明确的切实利益提供,或是有明确的具体的行为,同时有严密的组织程序辅助执行的政策符号性政策:在内容上没有物质资源与实权、实利的提供,对调适对象来说,其只是一种号召或舆论,不一定实质地执行两者关系:第二章一、中国古代的政策思想:1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思想,2建立了恩威并施,以柔克刚的施政谋略,a韬光养晦、以曲为值、以退为进,b力倡仁信、厚施绥靖、倍加安抚,3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4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政策著作)二、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形成:三、智囊团的成熟条件:四、脑库的分类:五、脑库对政策科学的意义:1脑库的发展使专业性的政策分析研究有了高层次的实现人事基础,2在脑库的政策分析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完善了各种政策分析的方法,3脑库研究的各种具体问题也成为政策科学研究内容的重要部分之一六、相关科学的发展:政治学的发展孕育了政策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殊途同归,他为政策科学提供逻辑起点和技术方法七、斯坦福会议: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纽约卡耐基财团的资助下,众多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了“关于国际关系理论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八、拉斯韦尔主编的会议论文集《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被公认为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性著作。
2019年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导论1、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3、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5、公共政策分析要素6、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7 、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8 、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考核要求: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掌握: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公共政策分析要素;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2 、准公共政策主体3 、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4 、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和内容5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理解: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与内容;掌握: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1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2 、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3 、决策权力的内容4 、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5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6、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7、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8、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9、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内部关系;决策权力;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类型、特征掌握:政府、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1 、确定公共决策问题2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3 、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4 、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5 、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6 、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7 、决策方案的评估8 、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9、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10 、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成11 、决策方案的合法化12 、提出调整方案13 、选择调整方案理解:确定公共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决策方案的评估;决策方案的合法化;提出和选择调整方案掌握: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1、政策执行的理论2、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3、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4、政策对象5、政策环境6、联合行动的复杂性7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理解:政策执行的理论;联合行动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掌握: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政策对象;政策环境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1 、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2 、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3 、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4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5 、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6 、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程序7 、公共政策评价方法8 、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9 、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10 、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理解: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第七章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1 、“ 公共决策思维” 和“ 公共决策思维方法”2 、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3 、一般思维类型4 、公共决策思维类型5 、头脑风暴法6 、德尔菲法7 、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8 、巴拉姆驴子思维法9 、理想方案思维法10 、简单矩阵思维法理解:“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一般思维类型;公共决策思维类型;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理想方案思维法;简单矩阵思维法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1、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 、系统的概念3 、系统方法及其特点4 、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5 、公共决策系统6 、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7 、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8 、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9 、系统分析流程10 、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11 、决策支持系统12、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理解:系统的概念;系统方法及其特点;公共决策系统;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决策支持系统掌握: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1 、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来2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3 、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4、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体制的影响5、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6、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方法和技术的影响7 、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8 、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9 、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理解: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体制、过程、方法和技术、内容、执行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掌握: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第十章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1、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3、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6、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理解: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掌握: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1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共政策2 、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3 、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4、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5 、公共决策面临的现实挑战6 、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理解: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掌握: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公共政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秋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章节重点提示一、重点概念:1、思想库: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2、复杂动态性: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3、志愿失灵: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
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
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4、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5、执政党:6、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7、集团决策模型:8、政府的正常利益:所谓正常利益,也可称之为基本利益,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最基本的行政管理任务,实现最起码的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
9、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10、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1、精英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
精英理论认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
因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13、利益集团: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的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14、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15、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16、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17、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18、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19、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20、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21、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这些总成为基本国情。
22、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二、重点问题:1、公共政策的内涵。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定义中的政策主体只限于政府,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中的其他公共组织。
除此之外,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需要强调五点:1、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首先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
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分配,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分配。
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这种过程取向大致经历四个环节: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与利益落实。
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或者更直接地说,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
5、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
2、如何理解全球化。
首先,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其次,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程。
再次,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
最后,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过程。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系统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
政府议程比系统议程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或陈述的阶段。
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且决策系统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系统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
已成为系统议程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成为政府议程的问题。
提上政府议程的问题,也并不一定是系统议程的问题。
4、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社会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既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观察机制,又要在公众与政府、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机制。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种:( 1)政治领导人的作用政治领导人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出于政治优先权的考虑,还是因为对公众利益的关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例如,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由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而将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纳入了政府议程。
1974年,尼克松政府关于放松《清洁空气法案》中某些污染控制标准的建议,直接地提上了国会的议程。
(2)政治组织的作用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
政策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大事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党、政治团体和社会组织等)。
在我国,这些政治组织主要包括政府、政党、工会、妇联和青年组织。
(3)政府体制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特别是其民主程度和开放程度,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果政府的产生方式是民主选举,执政理念合乎民主潮流,组织程序符合民主要求,政务信息向民众开放,决策过程吸收民众参与,倾听民众意见,接受民众监督,那么大量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
相反,专制、封闭的政府则会将大量社会问题阻止在政策议程之外。
(4)利益集团的作用利益集团在问题构建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游说、宣传、助选、抗议等手段,迫使政府将其提出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并采纳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建议,或者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的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团体成员的利益。
戴维·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一书中认为,各种利益团体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如果某一事务威胁这种合理的平衡,那么它们便会做出反应。
当某一团体的平衡被严重破坏时,各种各样的行为就会出现。
如果这种破坏不是太大,那么团体的领导人将努力使先前的平衡得到恢复……这种努力将使团体求助于政府成为必要。
(5)专家学者的作用在各研究领域中,专家学者通过对课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某些重要问题,并能凭其专业优势和特长,运用科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进程进行科学预测。
他们一旦取得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成果,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列如政策议程。
例如,三大院士的联合签名导致奥运会建设费用的缩减,直接使鸟巢建筑大幅度改动。
( 6)公民个人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
公民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影响或损害其权益的问题不满,一般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还会采取一些威胁性的方式(如游行、示威、抗议、罢工、暴乱等),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7)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使政策议程的建立。
有的社会问题可能会引起新闻媒介的注意,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它们可能成为政策议程上的事务。
例如,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介的披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促进了“希望工程”的出台和实施。
大众传媒的作用体现在:首先,把问题广泛传播,以争取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为建立公众议程创造了条件。
其次,它能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
再次,它是连接公众与政府决策系统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最后,它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这种互动过程使得大众传媒日益成为政策问题的重要提出者。
(8)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自身的特征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国学者罗杰·科布和查尔斯·爱尔德指出:①一个问题的定义越模糊,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特殊性程度);②一个问题被认为社会意义越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重要性程度);③一个问题被认为长期的关联性越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关联期的长短);④一个问题被认为越不具有技术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问题复杂程度);⑤一个问题被认为越缺少明确的先例,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先例的明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