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讲义

合集下载

临床放射生物学培训课件

临床放射生物学培训课件

临床放射生物学
24
在刚放疗结束的病理切片中,发现有形 态完整的肿瘤细胞有意义吗?
临床放射生物学
25
一、细胞存活的概念和存活曲线的绘制
(一)细胞存活的概念
对于有增殖能力的细胞,如造血细胞、 离体培养细胞、肿瘤细胞等,凡是保留其 增殖能力,能无限产生子代的细胞,称之 为存活细胞。
临床放射生物学对肿瘤细胞存活可定义 为:经放射线作用后细胞仍具有无限增殖 能力的细胞。
如果给予2个D0剂量的照射,则S= 0.370.37=13.7%,依次类推,这 就是射线杀灭细胞的指数规律。、
临床放射生物学
50
靶学说
临床放射生物学
51
靶学说
单击单靶情况只存在于生物大分子和 低级生物,如某些小病毒和细菌。
哺乳动物细胞的辐射杀灭机制比低等 生物复杂得多,常用单击多靶学说来 解释,这一学说认为,在细胞内有多 个(n)能够独立承受亚致死损伤的靶, 在一次照射中直至n-1个靶被击中,细 胞仍能够修复其损伤而存活下去,但n 个靶同时灭活则造成细胞死亡。
临床放射生物学
52
线性二次模型
• Thames和Bentzen于80年代提出
• LQ模型以DNA双链断裂造成细胞死
亡为理论依据
– 由一个辐射粒子在通过相互靠近的DNA双
链处一次将其击断,这种方式产生的DNA断
裂数直接与吸收剂量成正比,S= e-αD
– 两个辐射粒子途经DNA双链附近,各产生
一个彼此很靠近的单链断裂,这种方式产
临床放射生物学
9
间接作用 Indirect action
常见 水占生物体重的
70%左右,细胞 80%是水 每个 DNA分子, 含 1.2X107 个水 分子

《放射生物学》课件

《放射生物学》课件
2 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放射生物学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环境保护和放射安全等领域。
《放射生物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放射生物学》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介绍放射生物学的定 义、发展历史、实验方法以及其在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让我们一同探索这 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吧!
放射生物学介绍
什么是放射生物学
放射生物学研究放射线对生 物体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生物 学效应和应用。
放射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3 放射线对细胞的影响
放射线可以导致DNA损伤、细胞突变和细胞凋亡等变化,对细胞细胞培养实验
通过体外培养细胞,研究放射线对细胞的影响和响应机制。
2
动物实验
使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放射线在生物体中的效应和剂量响应关系。
3
人类实验
通过观察受过放射线照射的人体,获取真实的放射生物学数据和相关医学知识。
放射生物学的应用
放射治疗
利用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治疗 癌症和其他疾病。
放射诊断
通过获取放射线影像来诊断疾 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放射污染的防治
研究放射污染的来源、传播途 径以及防护策略,保护环境和 人类健康。
总结
1 放射生物学的意义和作用
放射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发展医学和环境科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放射生物学作为一个独立的 科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发展 历史,起源于伽马射线的发 现。
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了解放射线对生物体的影响,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 应对辐射暴露的危害。
放射线对生物体的影响
1 放射线的物理性质
放射线是高能电磁辐射,具有穿透力和电离能力。
2 放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
放射线通过与生物体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发生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放射生物学重点

放射生物学重点

第四讲放射生物学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研究电离辐射对生物体作用及其效应规律的一门科学。

涉及初始事件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改变。

为制定放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放射生物防护工作,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主要内容◆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学作用及原理掌握电离辐射的直接&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掌握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肿瘤放射生物学掌握肿瘤体积倍增时间: Tpot的概念◆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反应掌握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掌握“4Rs"概念放射生物学的意义◆从分子、细胞层面探索射线的损伤和修复机制(重要的科研手段)◆研究照射的分次、分割、总剂量、乏氧、再氧合、损伤修复、再增殖、生物修饰剂等对肿瘤的效应,为放射治疗学的理论基础◆射线对正常组织、肿瘤组织作用的生物效应,探索最佳的照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

◆通过对肿瘤放射敏感性的研究,为前瞻性临床试验提供备选治疗方案,为制定个体化放疗方案提供基础。

第一节辐射效应及时间标尺物理阶段(激发电离)化学阶段(自由基反应DNA损伤)生物效应阶段(修复过程酶反应细胞生物效应早反应晚反应癌变)1.1物理阶段辐射在生物材料中的能量吸收引起激发(Excitation) /电离(lonization)激发——原子或分子的电子跃迁到高能态而不射出电子。

(引而不发)电离——辐射具有足够能量使原子或分子射出一个或多个轨道电子。

光量子与生物体的物理效应(照射时的能量释放、激发和电离)由于光量子的能量不同,与物质发生的作用类型也不相同1)光电效应:当一个光量子和原子相碰撞时,它可能将所有的能量都交给一个电子,使电子脱离原子而运动,而光子本身被吸收。

由于这种作用而释放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光电效应是在光量子能量较低时发生的。

它与吸收体密度、原子质量数和原子序数有关。

2)康普顿效应:光量子能量中等时的效应。

光量子和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发生弹性碰撞所致。

放射治疗技术 第三章放射生物讲解

放射治疗技术 第三章放射生物讲解
? 有氧情况下对辐射敏感
? 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高,对放射敏感性越 差。
肿瘤的剂量—效应关系——
临床上肿瘤的治疗成功,是指射线彻底破坏的 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一个也不残存,或者肿瘤细胞 即使残存下来,但受到抑制而不能再发挥其机能。 然而,临床上所谓获得基本治愈的局部是否就不复 发呢?
TCD 50是指受照射的肿瘤中 50%的肿瘤治愈时 所需要的放射剂量。 TCD 是肿瘤控制剂量( Tumor Control Dose )的缩写。
细胞存活(Cell survival)和细胞死亡(Cell Death)的放射生物学定义:
电离辐射后,细胞有两种主要的效应,即功能 丧失和生殖能力丧失。
对于已分化不再增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 肉细胞或分泌细胞,丧失其特殊功能便可认为是死 亡;而对于增生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或离体培养生 长的细胞,丧失维持增生的能力,也就是失去完整 的增殖能力,便称为死亡,即增殖性死亡 (reproductive death )。
? 机体有关因素 ? 种系:演化越高,结
构越复杂,越敏感
? 个体发育:发育完善 程度与敏感性成反比 (致死、致畸)
一、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二、临床放射生物学效应 三、放射治疗的时间、剂量分割模式 四、提高放射生物学效应的方法 五、加温治疗的原理及应用
正常组织的放射生物学效应
? 有丝分裂期 M期
3)肿瘤细胞的生长与丢失:营养供应不足、坏 死脱落、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素会使肿瘤细胞丢 失,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共同影响着肿瘤能否 进行性长大及其长大速度。
人类肿瘤典型的动力学参数 ——
细胞周期:
约2天
生长因数:
约40%
丢失率:
约90%
癌细胞潜在倍增时间: 约5天

放射生物学基础PPT课件

放射生物学基础PPT课件
细血管炎。
精选最新版ppt
32
正常细胞的放射损伤
七、肝和肾 1. 均属于晚反应组织。 2. 全器官照射2~3Gy即可永久损伤。 3. 不超过1/3体积照射可耐受大剂量分次照
射,而且敏感性较高。
精选最新版ppt
33
正常细胞的放射损伤
八、神经系统
1. 脊髓照射的阈制值为4周内44Gy 。 2. 全脑照射为5周50Gy。 3. 周围神经耐受量高。
如果未能进行有效的细胞 周期内时相的 再分布,就可能成为放射耐受的机制之 一。
精选最新版ppt
14
分次放疗的生物学基础
(三)乏氧细胞的再氧合
精选最新版ppt
15
直径<1mm的肿瘤是充分氧合的,超过 这个大小便会出现乏氧。
单次大剂量照射肿瘤后,即刻的乏氧数 是100%,然后逐渐下降并接近初始值。
精选最新版ppt
34
正常细胞的放射损伤
九、骨和软骨 1. 生长中的软骨特别敏感,10Gy就暂停生长。 2. 儿童骨骼照射20Gy暂停生长。
精选最新版ppt
35
谢谢!
精选最新版ppt
36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放射生物学基础
精选最新版ppt
1
单次4Gy的X线的全身照射的 后果是什么?
对一名70Kg的正常人而言 代表的能量相当于67卡。 转化为热量代表温度升高0.002oC。 转化为机械能相当于把一个人从地面举起
16英寸(40.64厘米)所做的功。
精选最新版ppt
2
后果
绝大多数人将死亡。 骨髓移植大剂量全身照射接近
2. 可以提高疗效,保护早反应组织。 3. 经济负担增加。

放射生物学知识点讲解

放射生物学知识点讲解

放射生物学知识点讲解放射生物学知识点讲解一、辐射生物效应原理△(一)电离辐射的种类⒈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⒉粒子辐射⑴α粒子:质量大,运动慢,短距离引起较多电离。

⑵β粒子或电子:质量小,易偏转,深部组织电离作用。

⑶中子:不带电荷的粒子,高传能线密度射线。

⑷负π介子:大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可以带+、-或不带电。

⑸重离子:某些原子被剥去外围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P52)当X射线、γ射线、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在生物介质中被吸收时,射线有可能直接与细胞中的靶分子作用,使靶分子的原子电离或激发,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引起生物学变化。

2.间接作用(P52)射线通过与细胞中的非靶原子或分子(特别是水分子)作用,产生自由基,后者可以扩散一定距离达到一个关键的靶并造成靶分子损伤。

(三)辐射对生物作用的机制(P53)(四)不同类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P53)⒈B-T定律:∝繁殖能力/分化程度⒉cAMP:∝1/cAMP(淋巴细胞、卵细胞)⒊间期染色体体积:∝体积⒋线粒体数量:∝1/线粒体数量(五)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应⒈传能线密度(linearenergytransfer,LET)传能线密度是指次级粒子径迹单位长度上的能量转换,表明物质对具有一定电荷核一定速度的带电粒子的阻止本领,也就是带电粒子传给其径迹物质上的能量。

常用用千电子伏特/微米表示(keV/μm)表示,也可用焦耳/米表示。

单位换算为:1keV/μm=1.602×10-10J/m⒉辐射生物效应与传能线密度的关系⑴射线的LET值愈大,在相同的吸收剂量下其生物效应愈大;⑵LET与电离密度成正比,高LET射线的电离密度较大,低LET射线的电离密度较小。

其中,电离密度是单位长度径迹上形成的离子数;⑶根据LET,射线可分为高LET射线和低LET射线。

低LET射线:X射线、γ射线、电子线等;高LET射线:中子、质子、α粒子、碳离子等。

LA物理师备考培训讲义14-基础放射生物学.doc

LA物理师备考培训讲义14-基础放射生物学.doc

第十四章基础放射生物学放射生物学:是一门关注电离辐射对牛•物组织及牛命有机体作用的分支科学,涉及两个范畴: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体细胞的分类:♦干细胞,能自我更新并产生分化细胞群(如造血系统、表皮和小肠被覆黏膜的干细胞)。

♦转化细胞,这些细胞动态地进入另一细胞群(如网织细胞分化成红细胞)。

♦成熟细胞,是完全分化了的失去有丝分裂活力的细胞。

线性能量传递:LET, the linear energy transfer。

在介质屮带电粒子的LET是dE/dL的商=在此dE是特定能量的带电粒子在dL的传递距离屮所给予介质的局部平均能量,低LET辐射与高LET辐射:X射线和丫射线是低LET辐射(稀疏电离辐射),而屮子、质子和带电重粒子是高LET辐射(致密电离辐射低和高LET的分界值在10 keV/ u m左右=细胞分裂周期:细胞死亡>不增殖细胞死亡:所拥有的特性功能的丧失>干细胞以及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细胞:再繁殖完整性丢失辐射的生物效应: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辐射对细胞的直接作用:直接作月是指担貳直接与细胞的关謹靶相互作用=高LET粒子与生物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耍过程辐射对细胞的间接作用:直接作月是指握射与细胞内的其他分子或原子(主要是水,细胞成分的8灵为水)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在细胞里自中基通过扩散扌员伤细胞内的关谨靶=在锂射与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寿命极短的活化自由基,Sr H2O*(水的离子态),和OH•(氢氧自由基),自由基可顺序引起细胞内关罡靶的损伤U低LET羅射〔稀陵电离鑒射),如X射线或电子线约2/3的生物损伤是由直接作用所致°辐射损伤的类型:放射的早期反应:放射的晚期反应:纤维化,寿命缩短,遗传损伤堀射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扌员伤可分为三类:♦致死损伤,不可逆,不能修复并导致细胞的死亡.♦亚致死扌员伤,在数小时内可以修复(若再次亚致死扌员伤最终会导致致死扌员伤人♦潜在致死扌员伤,细胞被允许怎持在非分裂状态时.扌员伤可受修复影响= ♦逋兀效应是一类发生概率随剂量的曲高而升高,但受影疋令体的严重性不取决于剂全(如癌的诱发、轻射致癌作巨以及遗传效应)的效•应=不存在真正的遇机效应阈值剂盘.厌为这些效应是左单个细呢产生的n它所假设的是,關便在吸小剂量水半也总是存在一些小的发生概率。

放射生物课件 放射生物

放射生物课件 放射生物

1.光电效应: 光子将它的全部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使他具有动能而发射出去,这种能量的吸收过程称为光电效应2.康普顿效应: 光子与介质原子的1个轨道电子碰撞,产生1个向一定角度发射的反冲电子和1个散射的带有剩余能量的光子,此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3.质湮辐射: 50 ~ 100 MeV时,电子对产生为主要的能量吸收形式,形成电子对时,入射的高能光子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形成的正电子慢化后,最终与负电子结合而转变为各约0.511 MeV的两个光子,这个过程称为质湮辐射4.水的原初辐解产物: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水分子,使水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产生自由基和分子。

这种反应称水的辐解反应,各种自由基和分子统称水的原初辐解产物5.直接作用: 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6.间接作用: 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初辐射分解产物(H·,OH·,水合电子,H2,和H2O),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7.辐射旁效应: 电离辐射引起受照细胞损伤或者功能激活,产生的损伤或者功能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受照射的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或者激活效应,称为辐射旁效应。

8.确定性效应: 辐射剂量超过一定阈值,损伤效应就一定会发生,而且损伤的严重程度会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称为确定性效应9.随机性效应: 损伤或恶变的概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大,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这种不存在阈剂量的效应称为随机性效应10.BergoniedH和Tribondeau定律:一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其细胞的分裂活动成正比,而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

11. 传能线密度(LET):带电电离粒子在单位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单位J/m12.LET与RBE的关系:1.RBE的变化是LET的函数(正相关)2.LET:<10kev/um时;LET∝RBE(缓慢)3. LET:10~100kev/um时;LET∝RBE(迅速)4.LET:>100kev/um时;LET继续增加,RBE反而下降,表明更多的射线并不能用于引起生物效应上,反而被浪费13.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1辐射的种类:电离密度和穿透能力2、辐射剂量:一般情况存在剂量效应关系3、辐射的剂量率:单位时间接受的照射剂量4、分次照射:效应低于一次照射 5、照射部位:腹部>盆腔>头颈>胸部>四肢 6、照射面积:照射面积越大,效应越显著7、照射方式:内照射、外照射、混合照射14.S SB(单链断裂)DNA双螺旋结构中一条链断裂时,称为单链断裂15.DSB (双链断裂)两条互补链于同一对应处或相邻处同时断裂时,称之为双链断裂16.APS(无嘌呤或无嘧啶位点)DNA链上损伤的碱基也可以被特异的DNA糖基化酶除去或由于N-糖基键的化学水解而丢失,形成无嘌呤或无嘧啶位点17.DPC(DNA-蛋白质交联)DNA分子同一条链上的两个碱基相互以共价键结合,称为DNA链内交联,如嘧啶二聚体DNA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称为DNA-蛋白质交联18.PD(嘧啶二聚体)当DNA受到接近它的最大吸收波长260 nm的紫外线照射后,相邻的嘧啶碱基共价交联形成环丁烷四元环,使这两个碱基的5,6位双键饱和.19.UDS(程序外DNA合成)合成起始于损伤后即刻,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与细胞周期没有关系的修复合成,称之为程序外DNA合成20.SOS修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处于抑制状态,一旦DNA受到损伤,产生一种调控信号,解除对许多基因的抑制21.SLDR (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不受照射后环境条件影响的细胞损伤后的自然修复过程22.PLDR(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改变细胞受致死性损伤后的环境条件,从而使细胞的存活分数增高,23.增色效应:随着DNA变性程度的增加,其克原子磷消光系数值增大24.DNA交联分哪几类?1DNA蛋白质交联2DNA-DNA链间交联3DNA链内交联.25.简述DPC的发生机制:1辐照后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② 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R 形成酚型或酚氧型自由基,这类自由基在DPC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电子 离子自由基物效应
射线质与相对生物效应
线性能量传递(LET,linear energy transmission) 射线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电离而发生的能量转换。 以射线沿径迹1u所消耗的能量表示,单位为KeV/u。 LET=dE/dL 高LET射线:质子、中子 低LET射线: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线和钴机产生γ线
细胞死亡的机制: 染色体DNA是关键靶 调亡:照射启动了细胞内的某种基因机制,从而发生一系 列程序性改变,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多 发生在间期细胞 及成熟分化的细胞。它是高度细胞类型依赖性的。唾液腺 分泌细胞:照射几次即出现口干;神经细胞,淋巴细胞等。 在一定意义上说,只需使肿瘤细胞产生增殖性死亡,即肿 瘤细胞不再无限分裂增殖,就能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细胞死亡和再增殖完整性丢失(loss of reproductive integrity of tumor cells)存在根本意义上的不同。放射 可治愈性最主要依据是后者。
D0 Gy
线性二次模型(linearquadratic model) 辐射杀灭细胞有两部分:一部 分与照射剂量成比例,另一部 分与照射剂量的平方成比例 S=e -αD-βD2
α和β是常数
存活分数
S是照射剂量为D时的细胞存活 当αD= βD2或D= α/ β,照射剂量 与细胞杀灭成比例的部分与照射剂量 平方成比例的部分相等,在这个剂量 点α/ β,线性和平方项对细胞杀灭 的贡献相等。 α/ β:早反应组织高 晚反应组织低
第三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及修复
DNA的链断裂
单链断裂: 离体DNA受照射后约90%为单链断裂;活体DNA受照射后比 例更高。单链断裂后可以按照DNA的碱基配对原则修复 (如此时发生错误修复,可产生突变)。 双链断裂: 离体DNA受照射后约10%为双链断裂;活体DNA受照射后比 例更低。双链断裂后,由于模板的消失,一般不能修复。 注意断裂部位:如断裂部分彼此分开(间隔一段距离), 可以修复; 断裂在对侧互补碱基位置或仅隔几个碱基, 发生真正双链断裂,及染色体折成两段,导致细胞死亡/ 突变致癌。 双链断裂修复:同源和非同源重组
放射生物学
主要研究放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观察不同质的放射线照 射后的各种生物效应以及不同内、外因素对生物效应的影 响。
临床放射生物学
研究和探讨人类肿瘤及正常组织在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学问 题。根据临床放射生物学理论阐述放射治疗原理,探讨影 响肿瘤和正常组织对放射线反应性的生物学因素,寻找减 少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办法和措施。 目标:从应用基础研究角度为临床放射治疗医师设计和改 进治疗方案提供思路和研究依据。
它的大小与电离性粒子的质量平方成正比,与速度成反比。它代表射线的质。
相对生物效应
(relative biology effectiveness):不同LET射线在相 同剂量条件下,可产生不 同的生物效应。以250KV X 线或钴机产生γ线的生物效应为基础,某种射线产生与 之相同的生物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比值。
放射生物学对细胞死亡的定义与病理学上的定义有较大不同, 它更注重细胞的机能,而不是纯粹的形态学的改变。 对于已分化的不再增殖的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各种 分泌细胞),只要丧失其特殊机能便可认为死亡。 对于增殖细胞(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或离体培养细胞) 放射生物学规定:鉴定细胞存活的唯一标准是细胞是不是 保留无限增殖的能力。 增殖性死亡:细胞受照射后,形态完整无损,具有生理功 能,有能力制造蛋白质或合成DNA,甚至于还能通过一次或 几次有丝分裂;但它已失去了无限分裂和产生子代的能力。 (放疗结束后肿瘤继续缩小;临床治愈:带瘤生存)
RBE=
产生某种生物效应所需的X线剂量 产生同种效应所需的有关射线剂量
LET与相对生物效应
一般LET值越大的射线,其相对生物效应越大。 同样LET的射线,单次照射与分次照射相对生物效应不同。 在分割照射时,高LET射线对细胞的损伤都是致死性的; 低LET射线造成的损伤部分是非致死性的。 随着LET继续增高,RBE反而下降,这与高LET射线存在 超杀效应(overkill effect)有关。
第四章:肿瘤的放射生物学概念
肿瘤的增殖动力学层次(cell kinetic compartments of tumor) 第一层次:增殖细胞 第二层次:静止细胞 第三层次:终末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 第四层次:死亡细胞 肿瘤倍增时间(tumor volume doubling time,Td) 由细胞周期时间,生长比,细胞丢失率决定 潜在倍增时间(potential doubling time,Tpot)为理 论参数,假设在没有细胞丢失情况下肿瘤细胞群体增加1倍 所需要的时间。
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的概念 辐射所致细胞死亡主要形式: 间期死亡(interphase death ) :细胞受大 剂量照射时发生的分裂间期死亡(在进行下一 次分裂前死亡) 有丝分裂死亡(mitotic death):由于染色 体损伤,细胞在试图进行有丝分裂时死亡。死 亡可发生在照射后的第一次或以后的几次分 裂,因此是一种增殖性死亡。
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是指被照射的组织器官不发生严重损伤的最大照射剂量。 它的大小与受照射的容积(面积或长度)有关;不同类型 的器官,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也有差异。
TD5/5(临床规定的最低耐受剂量) 是指1~6MV光子射线,每次2Gy,每周5次的标准方式治 疗后,5年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的总剂量。是临床上 允许的范围。
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 of radiation)
射线在细胞内和另一个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 它们可以扩散一定距离达到一个关键的靶并造成损伤,称 之为间接作用。即射线先作用于关键靶的周围结构,其分 解产物再作用于关键靶。
X射线的间接作用,从入射光子的吸收到最终生物效应的产生 入射X射线光子
正常组织
早反应:皮肤粘膜破损、 肠粘膜裸露、造血系统损伤 晚反应:皮肤毛细血管扩 张、软组织或脏器得到纤维化、中枢 神经受照射部位损伤和血管损伤
辐射致癌
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of radiation)
是任何射线(X线、带电或不带电粒子)在被生物物质吸收 时,直接和细胞关键的靶起作用,靶的原子被电离或激 发,从而启动一系列的事件导致生物改变。高LET射线主 要是直接作用。
αD βD2
α/ β 照射剂量Gy
细胞周期时相及放射敏感性
1)细胞增殖周期
从细胞周期的某一点到子细胞周期同一点的时间,称为细 胞周期时间。 ① G1期:DNA合成前期,有RNA迅速合成并指导大量蛋白 质合成和其它分子合成,准备合成DNA。 ② S期 :DNA合成期,此期间DNA量增加一倍。 ③ G2期:DNA合成后期,为分裂做准备。 ④ M期:有丝分裂期,两个子细胞形成。 ⑤ G0期:一些细胞处于真正休止状态,不参加周期活动, 当需要时,进入细胞周期,成为G1期细胞。
2)细胞周期内的放射敏感性
不同时相放射敏感性不同。处于M期的细胞受照射很敏感,可 引起细胞即刻死亡或染色体畸变.G1期早期对辐射不敏感,后 期则较敏感,周期较长的细胞在G1期受照射可能发生G1抑 制,延迟进入S期.S前期也较敏感,受照可使DNA合成速度变 慢,细胞延迟进入G2期.G2期是对辐射极敏感的阶段,处于此 期即使较低剂量也会由于所需特异蛋白质和RNA合成障碍 引起长时间分裂延迟,也称“G2阻断”。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在 分裂前没有充分时间修复放射损伤,细胞存活曲线上G2M 期细胞没有肩区,而S期肩区最大。
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第一章


放射肿瘤学由四部分组成:放射治疗物理 学、临床放射生物学、放射技术学、放射 肿瘤学临床。
放射治疗物理学:用什么?如何应用? 临床放射生物学:为什么?如何应用? 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 人,射野设置 定位技术 摆位技术; 放射肿瘤学临床:物理学、生物学结合肿瘤学
目前尚不能完全准确、可靠地预测个体肿瘤 的治疗反应性,预测放射敏感性是放射治 疗的“holy grail”.
第二章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
辐射生物效应的时间标尺 the time-scale of effect in radiation biology
不同水平生物效应的发生时间、顺序和过程。 物理阶段: 带电粒子和组织细胞的原子 之间相互作用 化学阶段: 受损伤的原子和分子与其他细胞成分发生 快速化学反应的时期。特点:清除反应之 间的竞争(灭活自由基的巯基化合物,固定 反应等)。 生物阶段: 包括所有的激发过程,如损伤修复/细胞死 亡等
加速治疗; 超分割治疗; 大分割治疗; 乏氧细胞增敏剂; IMRT; 高LET放射治疗等
个体化放射治疗方案的研究和设计
tailored therapy “个体肿瘤放射敏感性预测” 其意义在于制定个体化放疗方案提供基础。 放射敏感的肿瘤可降低分次剂量同时化疗; 放射抗拒的肿瘤可加大分次剂量和应用放射增敏剂使患者 受益。
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早反应组织 造血细胞、小肠上皮、表皮等 照射中即可出现 远期反应小 晚反应组织 肾脏、神经细胞 照射中可无反应,可在照射后数年才出现 直肠、膀胱、脊髓尤应注意
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注意剂量限制性器官的剂量 晶体、视神经、视交叉、脊髓、肺、etc 如不考虑正常组织耐受量,放疗可杀灭一切肿瘤。 与容积有关的器官: 肺尖 全肺照射 与长度有关的器官: 全脊髓 局部照射
细胞存活曲线
是用来定量描述照射剂量与存活细胞数量相关性的一 种方法。以剂量为横坐标,存活率为纵坐标。细胞存 活曲线在研究放射效应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相互比较中 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类型射线照射后效应差异,放射 增敏剂与保护剂的效果,乏氧对放射效应的影响等研 究中,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1) 指数存活曲线:致密电离辐 射(如中子/α粒子) 单靶单击数学模型拟合,在半 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 D0:直线斜率的倒数 SF = 1/α(α是与射线的质和 放射敏感性有关的常数) 细胞存活百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