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法国称雄46页PPT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一)中国(以唐宋为例)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如贞观之治等);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15~17世纪)1表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其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为什么?”)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
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
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17~19世纪中)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西方科学中心的转移
1.西方科学中心的转移版本一:一、根据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汤浅利用的资料主要是1956年日本出版的《科学技术编年表》和1951年出版的两本威伯斯特人物传记辞典。
《科学技术编年表》收集了1501年至1950 年间2064项条目,每项条目记载一个重要科学成果。
汤浅把这段历史每十年一计分为45个阶段,按照国家分阶段编制编年材料。
每阶段每个国家的成果数目被全世界当时成果总数去除,得到一系列的百分比数。
然后分别指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在1501年至1950年间相对成果数的变化曲线。
这些曲线放在一起比较,便生动地显示出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情况。
科学活动中心的概念: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如果某个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了该时期全世界科学成就的25%,就认为科学活动中心己转入该国。
意大利第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在意大利(1540一1610年)。
那里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个大舞台,需要巨人也产生巨人。
以达·芬奇和伽利略为代表的意大利科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开创了实验科学的传统,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但是,随着教会把布鲁诺送上火刑柱(1600年),意大利的光荣就成了明日黄花。
英国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之中有物理学家牛顿、虎克和波义耳,有天文学家哈雷和布拉德雷,有数学家瓦利斯、哈克和麦克劳林,等等。
在1660年一1730年间,英国共有六十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英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与牛顿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于1687年,被认为是近代科学臻于成熟的里程碑。
在牛顿(1727年)死后,英国科学急骤衰落。
法国法国科学的全盛时期在法国革命的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
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此后有了专职的科学家。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20年第3期向由/整理从近代科学的诞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学中心有过5次大的转移,分别是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诺贝尔奖成为一种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奖项,这并不在诺贝尔本人的预想之中。
诺贝尔奖科技类奖项的评选标准,历经多次变革,有的内容甚至违背了诺贝尔本人的意愿。
其意愿是,获奖者是在前一年有所贡献的人。
然而,后来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在决定颁奖前,会对获奖者进行长时间的考察。
这就导致了很多遗憾,原因很简单,在诺贝尔奖评委会决定颁奖时,富兰克林已经去世了。
类似的遗憾有很多。
坊间有传言,林语堂、沈从文等人去世得早,是他们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
只此一个变化,就改变了诺贝尔奖的“意义”。
诺贝尔本人的想法是,通过鼓励杰出贡献者,来支持他们的科研事业,所以获奖的时间不宜太迟。
要知道,早期诺贝尔奖的3万美元奖金,可以支持一个科学家无负担地进行20年科研工作。
但在今天,当诺贝尔奖颁发时,大多获奖者早就功成名就了,奖金的支持意义被削弱。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这一变化,却让诺贝尔奖有了“终身成就奖”的意义。
而这,是它迈向世界性参考指标的第一步。
科技史还是私人史尽管诺贝尔本人对获奖者获奖时间的规定后来没能贯彻,但它以另一种形式被执行下来。
即在颁奖时,奖项并不针对获奖者本人,而是针对他的某一项成就。
有的科学家名气很大,但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比如霍金。
相反,有的科学家不止一次获奖。
比如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1903年因发现物质的放射性,和她的丈夫一起获得诺贝尔奖。
1911年,她又因为发现镭元素而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正是因为这种变动,诺贝尔奖所强调的,是杰出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而不是科学家本人。
所以,它能够标记出科技的创新点在全球版图上的出现和转移。
这也是它能成为一幅“活地图”的条件之一。
科学史家公认的是,世界科学中心有过5次大的转移。
什么叫世界科学中心?这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贝尔纳提出的概念,他借此描述科学力量的转移现象。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国际数学家大会(ICM)颁发的菲尔兹(Fields)奖和由以色列颁发的国际沃尔夫(Wolf)奖获得者名单。
[附一、二]这两项奖是当代数学的最高奖。
ICM是世界各国数学家的盛大集会,自1897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第一届会议以来,到1986年止已经是第二十届了。
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它每四年召开一次。
它对促进世界数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菲尔兹奖授予四十岁以下的有卓越成就的中青年数学家。
从1936年在挪威举行第十届ICM会议颁发首届菲尔兹奖起,迄今已有30人获奖,其中美国16人、法国6人、英国4人、苏联2人、瑞典和意大利各1人(统计到86年)。
沃尔夫奖授予当代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数学家,从1978年颁发首届沃尔夫奖到1984年共有14人获奖,其中美国5人,法国3人,苏联3人,西德、日本和匈牙利各1人,上述获奖者的工作,代表了半个世纪以来纯粹数学发展的主流。
由此可见,当今世界数学的中心在美国,欧洲则以法国最强。
伴随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数学的中心也已几度转移,世界数学的主流也已几经变幻。
从近代、现代数学发展的主线——德、法、美、波兰、苏联等国数学发展兴衰交替、此起彼落的变迁中,我们可看到数学这块领地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共命运、同盛衰;它需要学术研究上指导思想正确,方向、方法对头,更需要一个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
一、哥廷根的兴衰与美国的胜利20世纪初,德国数学发展到鼎盛时期,哥廷根(Gottingen)大学成了举世瞩目的数学中心和数学家摇篮。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数学的中心还在法国巴黎。
从19z 世纪中叶起,由于拿破仑三世的反动统治,法国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导致了数学及整个科学的跌落。
而普法战争后,德国获得统一,促进了数学的飞速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
19世纪初,年轻的数学家高斯开辟了世界数学的新纪元。
由高斯、雅可比、狄里克雷、黎曼、代德金、康托尔、克罗内克、维尔斯特拉斯、库莫尔等所做出的一系列卓越的开创性工作,使德国数学取代法国数学的主导作用和中心地位。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来源:网络来源 2009-08-25[标签:数学]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的宏观表现是存在着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而且这个活动的中心并不是总停留在某一个国家,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纵观近代科学以来的历史,在社会生产、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曾相继停留在几个不同的国家。
其转移的格局大体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从中心区停留的时间跨度看: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历史表明,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实际上就是科学人才中心的转移。
处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同时也处于世界科学人才的中心,处于科学人才发展的盛事时期。
就数学来说。
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区,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数学人才辈出。
事实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意大利科学的春天,意大利成为近代科学活动的第一个中心。
继多才多艺的天才达?芬奇(L.daVinci,1452—1519)之后,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Galilei,1564—1642)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心区应运而生,意大利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
著名的有:塔尔塔利亚(N.taritaglia.1500—1557)、卡当(G.Cardano,1509—1576)、科曼狄诺(F。
Commandiano,1509—1575)、费拉里(L.Ferrarl,1522—1 565)、邦别利(R.Bombelli,1526—1572)、卡瓦列里(B.Cavaleieri,1578—1647),等等。
17世纪因果的自残阶级革命迎来了第二个科学活动中心。
在这个中心区,英国造就了一近代科学奠基人牛顿(I.Newton,1642—1727)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就微积分这一数学领域而言,在这个时期做出重大贡献的除了牛顿,还有华利斯(J.Wallis,1616—1703)、巴罗(I.Barrow,1630—1677)、泰勒((B.Taylor,1685—1731)和马克劳林(C. Maclaurin,1698—1746)等著名数学家。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ppt课件
9
2002年ICM,江泽民主席与获奖者
10
陶哲轩,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 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 长子。 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数学系的华裔数学家,澳洲惟一荣 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奖”的澳 籍华人数学教授.
11
继1983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 第二位华人。 其于199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 位后任教于UCLA,24岁时便被UCLA 聘为正教授。
25
在陈省身指导下,1971年获博士学 位。 后在斯托尼布鲁克的纽约州立大学、 斯坦福大学等校任教,并为普林斯 顿高级研究所终身教授,现在圣地 亚哥加州大学任教。
26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伴随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数学 的中心也已几度转移,世界数学 的主流也已几经变幻.
27
从近代、现代数学发展的主线——德、 法、美、波兰、苏联等国数学发展 兴衰交替、此起彼落的变迁中,我 们可看到数学这块领地与整个国家、 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共命运、同盛 衰。 它需要学术研究上指导思想正确, 方向、方法对头,更需要一个自由、 和谐的学术环境。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一、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国际数学家大会(ICM)是世界各国数学 家的盛大集会,自1897年在瑞士苏黎世 举行第一届会议以来,到2010年为止已 经是第二十六届了. 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它每四年召开 一次. 它对促进世界数学事业的发展和国 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菲尔兹奖
17
陈省身
18
陈省身,汉族,美籍华人,国际数 学大 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 院外籍院士,“走进美妙的数学花 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 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 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 攀登,终成辉煌。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法国称雄PPT共50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法国称雄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
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概要
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世,贞观一朝谏臣云集,著名的有魏徽最为杰出.他素有胆智,忠心耿耿,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净,前后所奏二百余事,魏微所谏都是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不小的作用.贞观十六年,魏微去世.太宗十分惋惜地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1、汤浅现象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的汤浅光朝教授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论”.汤浅是日本科学史家,他认为,如果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成果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这个国家就可称为世界科学中心.他指出,自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世界上曾形成过五次科学活动中心,它们依次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把这一现象称为“汤浅现象”.科学史家们追索着“汤浅现象”的足迹,发现中国恰恰就在15世纪失去了科学中心的位置,从公元6世纪到15世纪,中国知识的产出量占世界总量的54%,15世纪以后世界上已发生了五次科学中心大迁徙.科学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在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曾经出现过古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其中,许多优秀成果汇集到古希腊人那里,展现出了光彩夺目的壮观情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从那时到现在的四百年间,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几经推移,不断地呈现出继承与突破相结合的发展.2、意大利人文科学的崛起意大利的人文复兴与意大利有美丽的山川、温和的气候、多变的景象、以及意大利人开朗的性格、冒险的精神、探索的欲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的本质是对古希腊的理性、拜占庭的艺术、古罗马的雕塑,使意大利形成了前所来有的繁荣.意大利的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代号、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以文学艺术为先锋而开始的.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初,意大利出现了文学“三杰”但丁的《神曲》,既反映了中世纪的意识形态,颂扬了个性解放,无情地抨击了教皇的权威(同时但丁和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并称为欧洲四大诗人).佩特拉克大呼:“我们是凡人,我们应该过凡人的生活.”博伽丘的《十日谈》,竭力倡导享受人生.同时又出现了意大利艺术“三杰”:开创米兰画派的达·芬奇,罗马画派的米开朗基罗,威尼斯画派的拉斐尔.意大利绘画突出对人物的表现,人物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感情、细腻的内在气质和风格各异的类型.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是大画家、大数学家、工程师、力学家、物理学家,绘画的代表作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达丽莎》,他先在米兰,后去了佛罗伦萨,接着去罗马,最后去了法国.《蒙达丽莎》的“微笑”己径成为后人对神秘、内在、永恒、宁静的微笑的代名词.达·芬奇这种善于探索内心世界和以无比娴熟的技巧表现情感的才能令后人折服.这幅画不仅借助于解剖透视的科学知识使艺术表现更完美形象,更真实生动,而且运用了明暗表现手法使形象的一切细节与背景的自然揉为一体.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e 1475—1564)的代表作有《大卫》、《创世纪》、《最后的审判》、《摩西十诫》,米开朗基罗独具的男性强力度感的艺术风格与技巧的成熟完美,是立足于对希腊艺术遗产的继承和创造,他一生所追求的“大力神”概念通过他的雕刻与壁画把这一概念发挥表达得淋漓尽致.凶拉斐尔(Raffael 1483—1520),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有许多短命的天才,拉斐尔便是其中之一。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厘清科学中心转移过程和形成机制, 对中国“ 2050 世界科学中心战略目标”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目前, 诺贝尔奖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科学成就, 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高层次科学人才也成为国家科研实力的关键指标,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空间属性反映世界科学发展的格局具有一定合理性。
基于此, 本文提出在分析诺贝尔奖获奖者成长的时空格局变化的基础上,探讨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格局的时空演变趋势, 并总结科学中心的形成机制。
首先从静态的视角出发,基于1901-2017年的诺贝尔奖人才的国籍信息、机构信息以及成长空间信息, 揭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1) 无论从全局还是分学科统计,各个国家的获奖分布位序基本一致, 表现为以美国为首, 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仅次之的“长尾型”的位序- 规模分布特征, 即少数国家位于高值区, 绝大数国家的获奖规模处于中等以及较低水平,两级分化显著,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家间的科学发展极大差距。
(2)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与工作机构分布类型以大学为主, 科研机构和企业次之。
但不同国家的机构类型分布有所差异, 这反映了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主体存在差异性。
(3) 诺贝尔奖人才成长的空间轨迹呈“锥形”特征,从出生至获奖,所分布的国家范围逐渐缩小。
诺贝尔奖人才成长四个阶段皆高度集中于北美、欧洲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英国和德国, 其中教育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分布格局高度吻合, 其获奖成果完成地和获奖时的工作地格局也高度吻合。
其次从动态的视角出发, 以获奖者的成果完成国、获奖时工作国、以及获奖时国籍信息分别测度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过程,结果表明:(1)20 世纪以来,世界科学中心仅发生过一次转移, 转移次序是由德国转移至美国, 验证了“汤浅现象”的存在。
但不同成长阶段测度科学中心转移时间点不同, 以获奖者获奖地和国籍表征的科学中心转移过程具有同步性,美国实现科学中心崛起是在1940年以后, 这个时间与世界二战结束时间(1945 年)接近,间接表明了二战是世界科学发展格局发生变革的重要事件。
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
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数目超过同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总数的四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当今世界的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
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进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上,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大转移。
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经济和科技的第一中心。
第一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蛋定、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作为发展资本主义最早国家之一的英国在17世纪成为了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科学界人才辈出,如牛顿、哈雷、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
这些先贤的思想精髓使得英国稳居于世界科学中心长达百年,不仅英国受益,也影响着欧洲其他国家。
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法国的资本主义在17世纪末兴起,并在科学上登上世界舞台,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学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理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
19至20世纪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
德国特别注重将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20世纪至21世纪的美国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
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按照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转移.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 PPT
• 案例:脑功能定位与反定位之争。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思维的器 官是心脏而非大脑,直到18世纪,瑞士心理学家哈勒才得出了一个 决定性的结论:脑通过神经感受信息,并通过神经传送反应。然而, 脑的体积大、结构复杂,究竟是脑的什么部位结构和思维有关?习 惯上,人们总是脑是以一个整体来活动的;若皮层的某部位由于事 故或疾病丧失了功能,那么,它的功能是别的一些部位代偿。18世 纪末,奥地利医生加尔(Franz Joseph Gall 1758---1828)提 出脑功能定位的思想。他发现聪明的人都是额部隆起、记忆力强 的人都有突眼睛。他据此推测:特定部位与精神活动有关,人的每 一种心理机能在大脑上都有各自的位置;假如一个人的大脑某个部 分特别发达,那么,由它所支配的心理机能就特别好;大脑的某个部 位假如特别发达,,那么覆盖某部位的头盖骨就特别隆起。因此只 要用手摸一下人的头盖骨就能够推知一个人的心理机能和性格,甚 至于连他的宗教态度和犯罪倾向也能够推断。
• 但后来心理学家莱士利却发现:人或动物智力的 高低直截了当决定于脑组织总量的多少,与其位
置没有多大关系。他主要是通过对老鼠被切除 脑组织后跑迷宫的分析而得出的结果:脑组织被 切除的多少与学习成绩成反比,不管切除的部位 是哪里。当脑的某个部分受损后,经过适当的训 练,其他部分具有代偿作用,这既有定位论的特 点,又能够用来说明反定位说。定位说与反定位 论的多次较量,推进了脑科学的进步。
• 1861年,法国医生P-布罗卡(Paul Broca)通过对两 具患有重失语症死者的尸体解剖,发现左额叶部位的组 织有严重病变;1869年英国的神经学家H-杰克逊依照 观察和解剖断定:脑的所有感受机能都局限在中央裂后 部的各叶,而脑的所有运动机能都定位于中央裂之 前;1870年,德国医生G-弗里奇在为伤兵包扎头部时注 意到,假如不小心碰到了裸露出来的大脑皮层,能够引起 对侧肢体的运动;E希其士也发现用电流直截了当刺激 大脑皮层的某些部位能够引起眼动。但假如用电流刺 激后脑,却不见肌肉作出任何反应。1876年G-弗里奇 将大脑功能定位的思想写成《脑的机能》一书,以后德 国神经学家潘费尔德,精细地绘制出了认得感受区和运 动区的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66年,法国就建立了巴黎科学院(后改为法兰西科 学院)。 ▲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狂飚把法国科 学技术推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法国采取了统一度量 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改组科研机构等措施。 ▲拿破仑时代,法国政府就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研究,使 理论研究和实用并重.拿破仑亲自掌管科技工作,兼任 科学院院士,经常出席科学院的会议,曾率领科学技术 远征队去埃及.为鼓励他用技术的研究,政府专门设立 了奖金制度;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立了公立中 学.随着科学技术的振兴,法国经济发展放快,国力大 增,称雄一方,曾上度执世界之牛耳.
法国的称雄
启蒙运动给法国带来曙光
法国的称雄
▲十八世纪初开始的那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给法国科学家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在英国流亡的伏尔 泰首先把牛顿自然哲学引入法国,直接影响和促进了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
▲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跟那个时代的杰出 代表人物,他思想敏锐、言辞犀利、机智过人;他不 但是哲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同时还是剧作家和诗 人.1726年至1729年间,伏尔泰到英国居住,在此期 间,他对英国的科学和哲学状况有了较深的了解,他 专心研究了牛顿(I.Newton)理论,参加了牛顿的 葬礼,并对牛顿的自然哲学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称 赞道:“牛顿把他的工作推动到了人类思想从未达到 的最大胆的真理.”
法国的称雄 法国的数学
◆ 16世纪90年代,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维埃特出 版了他颇有影响的代表作《分析术引论》,《分析术 引论》为发展符号代数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高等数 学的“奠基之作”. ◆哲学家兼数学家勒内·笛卡儿(1596-1650年), 他1637年的著作《方法论》成为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 碑. ◆ 布莱兹·帕斯卡(1623~1662年)只是一个14岁 的少年,却已出席了法国高级数学家的聚会.他已开 始步入其虽然短暂,但却辉煌的数学生涯. ◆ 图卢兹的皮埃尔·德·费马(1601-1665年), 他统领了17世纪中叶的数学发展.费马在数学的许多 领域中都享有盛名
二、猜想与证明
Cubem autem in duos cubos, aut quadratoquadratum in duos quadratoquadratos, et generaliter nullam in infinitum ultra quadratum potestatem in duos eiusdem nominis fas est dividere;
Fermat’s Last Theory 费马大猜想
法国的称雄
xn + yn = zn
(n = 3, 4) 无整数解
欧拉的策略:
证明某结论对 于简单情形成 立,再证明任 何使情形复杂 化的操作都将 继续保持该结 论的正确性。
二、猜想与证明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法国的称雄
对于该命题,我确信已发现一种奇妙的证 明,可惜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
法国的称雄
二、猜想与证明
法国的称雄
二、猜想与证明
何谓重要的定理
➢具有普遍的正确性,
➢应该对数之间的关系揭露出更深层次的真理。
➢整个研究领域由于缺少它这个逻辑环节而受阻。
定理是数学的基础,因为一旦它们的正确性 被证明,就可以放心地在它们上面建立别的定理。 未经证实的想法是很难评价的,因此被称之为猜 想。任何依靠猜想而进行的逻辑推理,其本身也 是一个猜想。
二、猜想与证明
根据在达姆斯塔特世纪的保罗·沃尔夫 斯凯尔(Paul Wolfskehl)博士授予我们的 权力,我们在此设立10万马克的奖赏,准 备授予第一个证明费尔大定理的人。
………… 如果到2019年9月尚未颁发此奖,将不 再继续接受申请。
格丁根皇家科学协会 1908年6月27日
法国的称雄
二、猜想与证明
法国的称雄 数学证明
z y
x
一、历史性背景
y z
x
(x + y)2 = 4[xy/2] + z2 x2 + y2 = z2
法国的称雄
二、猜想与证明
Pierre de Fermat 1601-1665
法国的称雄
二、猜想与证明
费马大定理称 xn+ yn= zn 在n > 2时无整数解。
法国的称雄
虽然全世界的业余数学家们在这 个世纪中尝试证明费马大定理和赢得 沃尔夫斯凯尔奖并且都失败了,但专 业数学家们则依然对其置之不理。数 学家们不再在库默尔和其他的19世纪 数论学家的工作上添砖加瓦,而是开 始探索他们自己学科的基础,目的在 于提出关于数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法国的称雄
我为什么 要杀死一只会 产金蛋的鹅?
法国的称雄
xn + yn = zn
法斜 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 边的平方之和。
x2 + y2 = z2 发展了关于数字的逻 辑思想,使数本身的 价值受到重视。认识 到数独立于有形世界 而存在,因而关于数 的研究不会因感觉的 差异而受影响 。
一、历史性背景
Pythagoras of Samos B. C. 572 – B. C. 497
法国的称雄
伏尔泰为女友夏特莱(G.Chatelet , 1706~1749)夫人把牛顿的《原理》翻译成 法文.他自己于1737年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 为该书写了序言,序言中这样写道:“迄今 为止,牛顿的哲学对许多人来说,似乎像古 代人一样的深奥莫测;但是,古希腊的哲学 从其产生以来已暗然无光,而牛顿的哲学, 从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光芒之处升起,他已经 发现了很多真理,并把沉溺于深渊中的真理 挖掘出来置之于充分的光明之中”.1759年 牛顿的《原理》首次在法国出版,至此,牛 顿的思想就在法国广泛地传播开来.
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 或者将一个四次幂写成两个四次幂之和; 或者,一般地,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 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
Cuius rei demonstrationem mirabilem sane detex hanc marginis exiguitas non capa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