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和路径。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以绿色GDP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健全社会主义环境法制体系。

标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对策

长期以来,部分企业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再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人口结构不协调,导致了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社会环境资源的匮乏,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固然重要,但是更不能忽视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环境问题。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资源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体现了党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又上了一个高度,逐步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距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具体概念是由当代人学家张荣寰于2007年4月首次提出的,认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中国必然实现的梦想,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方向,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具体是指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前提,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般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提倡我们坚持事物的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把握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观的体现。恩格斯曾经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1]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观的眼光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与“野蛮”“粗暴”相对的生态文明观就是倡导要用和谐文明的态度去接触自然,反对粗放浪费资源、对大自然过度索取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和后代人的生存埋下一颗绿色环

境的种子。

2、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对和谐社会的最经典的诠释。和谐蕴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的实施都渗透着这种和谐、协调、全面、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发展无论水平有多高,都离不开稳定、优良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如此,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都不是和谐社会的体现。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

3、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把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为“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发展到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刚刚闭幕的十八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偏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对这些种种问题,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从人类的思想角度讲,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还依赖于高度的生态环境教育。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只发展不治理”的思想还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不彻底,导致生态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征服”自然的思维方式还存在偏差,对自然过度的掠夺,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一定的问题,相对的过度消费浪费了资源,人均占有资源量本来就比较低,显然会引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因而,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

的重要性,把生态文明观灌输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而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确立以绿色GDP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

以前很大一部分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此来评价官员自身面子上的工作政绩,却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传统GDP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引起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行绿色GDP来置换传统GDP是社会当前形势发展的结果,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趋势。绿色GDP就是指在GDP中减去环境破损价值、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管理不当和教育质量下降所损失的价值等剩下的真实的国内生产总值。实行绿色GDP考虑到了自然资源、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福利,衡量出社会发展的真实性,也内在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党内从上到下求真务实的优良工作作风的形成,树立了官员正确的政绩观。建设生态文明,有必要大力改革传统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标准制度,加快推进绿色GDP 在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实行,逐步推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传统经济是直线化的过程,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没有循环意识,实现的经济效益越高,相应的资源消耗量和排放的废弃物就越多。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的源头和生产的过程来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降低自然资源的浪费,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社会承载的压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效果。

4、健全社会主义环境法制体系

虽然我国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已经很多了,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复杂,先行的法律还是远远不够。环境保护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利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地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浪费,让人类和自然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对当前生态环境危机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强制性约束人们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同时利用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必须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树立人们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手段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保证绿色经济市场的发展,努力用生态文明建设把中国打造成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