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3)政事管理方式和机构名称分开
在管理方式上应坚持:运用法律手段,使管理更加规范;
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将事业 单
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政事机构从名称上也要分开。事业单位的名称要突出体现 事业单位的特点,应简单明确、规范统一,做到名副其实。
30
2、实现科学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须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从经验型 向科学型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善公共事业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 制,对公共事业的领导制度和人、财、物管理制度等整个管理体 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
政化与福利化。于是,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都纷纷建立各 自所属的事业体系和事业单位,要事业人员编制,争事业发展
经费,形成了“政出多门”、“事出多门”的事业发展格局。
8
(3)事业单位相对封闭、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 行政化,使事业单位 “政府所有”、‘‘部门所有”、 “地方所 有”乃至“单位所有”,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相互分割、相互封 闭。 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 “事”,“事出多门”。 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必然会降低各类事业资源的利用 效率,造成事业资源的大量浪费。
19
3、全面革新阶段(1996年至今) (1)1996年,《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出台: 《意见》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遵循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建立起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 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基本思路是: 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 化的分类管理,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
“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 事业单位被认定为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属于非物质
生产部门,既不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又不具有实行政治统治和
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 非经济性的定位,将公共事业活动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
政治化的描述将公共事业视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使之与政
治活动逐渐靠拢。
13
三、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弊端
35
二、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1、科学分类、逐步分流 (1)科学分类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类 A、按照公共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程序来分类 即从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功能、使用价值属性来分类。 可以将事业单位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政府要负责统筹发展纯公益性事业,对社会力量参与纯公 益事业发展给予鼓励和政策优惠、扶持。准公益性事业要由政 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提供重要支 持,但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和公民的个人力量举办公共事业。
1、机构重叠、人员膨胀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突出表现为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各 个行政部门出于目身利益和需要的考虑,想方设法设立事业单 位,进行事业管理,导致机构重复设置。 机构增加导致人员增加,逐渐造成人员膨胀、人浮于事、 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局面。
14
2、政事不分、职责不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设立了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机 构,但这些机构往往充当着事业举办者或所有者、事业行政管 理者、事业经营者或运行管理者等多种角色,所有权与管理权、 经营权合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36
B、按照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程度来分类 即从举办体制来分类,可以分为官办事业单位和民办事业 单位两大类。 官办事业单位是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举办、在市场补偿基 础上政府通过再补偿和政策扶持确保其事业条件和事业经费的 事业单位;民办事业单位是指由民间举办,政府予以鼓励和支 持的事业单位。 根据上述分类法,可将事业单位分为官办纯公益性事业单 位、官办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民办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和民办准 公益性事业单位四种。
33
(3)改变现有公共事业部门办社会的局面 现有公共事业部门依然承担着大量本可以由社会或市场承 担的工作,如后勤保障和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公共事业部 门的改革,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公共事业部门减 负,使之轻装上阵。
34
(4)要运用经济杠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实行财政拨款、差额补贴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公共事业财 政策。
家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大大增强了事业单位自我生存与发展 的能力,也增强了事业单位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动力和
活力。
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国家调整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 促进原有部分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产业化与市场化。
24
3、“开放”、“协作”和“联合”
这些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各类事业单位的社会
Leabharlann Baidu15
3、管理僵化、缺乏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采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进行管 理,统得过死。事业资金、计划、项目、工资、福利、劳动、 人事等诸多方面多由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直接管理,运行机 制僵化,形成了“干部靠任命、职工靠调令、开销靠拨款”的 呆 板公式。
16
4、结构失调、效率低下 条块分割造成我国公共事业在地区和部门的分布极不合 理,发展很不平衡。事业单位过多集中在首都和大城市,加 剧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分布不均而又有限的事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行机 制,大多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
20
(2)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强调: 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上来。 明确了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研究、拟定方针政策; 制定、执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适当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群众团体的功能。
21
(3)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 行条例》,主要内容是: 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工资福利等作出规范,在 制度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切意味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 体制改革进入全面革新的新时期。
11
2、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其政治根源
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政治系统对经济和社会进行
了全方位的调控,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事业职能 机构,直接举办公共事业。
政府充当着公共事业所有者或举办者、行政管理者、经营
者等多种角色。公共事业部门成了政府的附属物。
12
3、认识误区是其思想根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被界定为“没有生产收入”、
2
(2)主管部门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
经费、岗位设置、人事任免等,均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政府主管部门主要通过行政管理系统,采用行致命令、指
示、规定、条例、指令性计划等行政手段,来直接领导和管理
其所属各类事业单位。
3
(3)非法制化
公共事业的地位及其作用得不到法律确认;经费预算没有
作中摆脱出来,加强全行业的监督管理。
28
(2)政事机构编制和规范分开
对政事合一的机构,在行政机构改革时或定为行政机构,
或将政府的职能分离出去,转为事业单位。 弱化以至于最终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起一套符
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等级规格。
事业单位在职责定位、机构设置、编制管理、运行方式等 方面要与政府机关、企业组织区分开来,体现公益属性。
第三章 中国的 公共事业管理
1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
一、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
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总特点是国家统包统管,高度集中统一。 l、高度行政化 (1)政府成立事业机构,直接管理公共事业 为了发展各项事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相应的 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并由这些政府部门去分头统管各类事业单位。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全 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国务院各部委、 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 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 部门。
第一,国家为事业单位提供一切事业经费的来源。
第二,为事业单位制定统一的事业财务制度。
6
3、资源配置非社会化 (1)计划化 国家为各项事业制定了发展规划,并为各事业单位下达指 令 性计划,各事业部门和单位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国家事业计划。
7
(2)事出多门
由于国家财政无偿供给各类事业经费,造成事业单位的行
化程度,增强了事业发展的活力,淡化了单一化的行政隶属关 系,减少了事业单位对于计划的依赖性,增强了事业单位对于市
场的适应性,有利于事业单位进一步转换运行机制。
25
4、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鼓励和提倡全社会办事业,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
来筹集各项事业发展资金。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各类国办事业与民办事业的发展。
17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一、改革的历程(不做考试要求)
l978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开始改革,期间可分三阶段: 1、重建与探索阶段(1978--1987年) 这期间的主要工作是: 恢复或重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或削弱的公共事 业 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管理制度; 进行一些事业部门的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 进行机关后勤社会化的试点; 恢复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适当下放了事业单位组织人事管理权限。 18
22
二、前期的改革举措(不做考试要求)
1、“放权”和“搞活” 本着简政放权的精神,政府逐步扩大各类公共事业单位的 人权、物权、事权、财权及其他各项管理自主权。 通过上述各项改革措施,大大增强了事业单位自我发展和 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与活力。
23
2、“创收”、“让利”和“免税”
这些改革措施,拓宽了各项事业经费来源的渠道,弥补了国
“一起上”措施,符合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改革方向。
26
5、“业余兼职”、“停薪留职”和“人才交流”
上述改革措施,改变了人们的择业与就业观,许多事业人
员纷纷走出单位大门、走向农村、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 经主战场,开阔了眼界,经受了锻炼,找到了用“文”之地。

分调动了广大事业单位人员主动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9
(4)职能扩大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管、政事不分,泛 化了国家的事业职能范围,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 分,既阻碍了有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又扩大了国家事业职能的 范围。
10
二、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因
1、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经济根源 由于经济控制权的高度集中,中央政府就成为一切社会经 济活动的惟一主体,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 生产活动,直接控制社会生活。除了包办工商企业外,也包办 了一切公共事业,导致政事一体化。
法律上的保证,运行没有必要的法律监督,其发展主要取决于 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视程度。
4
2、主体单一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与事
业活动的非产业化,私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失去了兴办公共事业 的空间。
国家成为惟一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包办一切事业。
5
(2)国家财政统包供给各项事业经费
31
3、实现社会化 (1)兴办主体的多元化 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社会的公共需求状况,动 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公共事业,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鼓励 国内外经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公共事业的发展,形 成多元化的公共事业发展格局。
32
(2)逐步对原有的部分公共事业单位进行转制改革 现有的部分公共事业单位要逐步用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实 行股份制和民营化,通过社会法人、自然人购买产权,实现公共 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促进公共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转 换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27
第三节 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1、实行政事分开 (1)政事职能分开 明确政事职能范围,明确事业产权归属,引导事业单位走 社会化道路,将行政机关中的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的事务 从行政机关中划出去,交由事业单位承担,将少量现由事业单 位承担的政府职能交还政府部门。 如,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 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从公立医院具体事务的微观运
2、深入与拓展阶段(1987--1996年) 这一时期是十三大到1996年《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 题的意见》出台。 改革的主要内容: 下放权力,扩大事业单位管理自主权; 进行事业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任制、辞职辞退制; 建立人才市场; 启动公共事业社会化、产业化; 进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分类管理; 以公共需要为标准,重新确定财政支持公共事业的范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